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相关的问题。广泛收集反馈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并进行借鉴。
农业本科论文篇一
摘要:北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开展面向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能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实践水平,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切实需求,建构实用性强、定位明确的体验式内容体系;同时,“学”的项目必须与“游”紧密结合,根据留学生不同的汉语水平设计具体项目。根据游学项目兼顾“游”和“学”的特点,游学项目实施包括“游前学”、“游中用”、“游后评”三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北京;游学项目;内容设计;实施模式。
一、北京地区实施游学项目的意义和现状。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游学”(studyabroad)主要是指通过游览、参观等跨文化体验方式进行目的语学习并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教育模式。“游学”将“游”与“学”结合起来,以游促学,以学导游,既能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又能够促进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越来越受到留学生的青睐。
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作为内容之一。发展旅游必须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才能获得突破。发展游学项目可以将对外汉语教育和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既能促进北京市留学生规模的增长,又能增加北京旅游行业的效益,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
在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也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就旅游魅力而言,北京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积淀,留存了大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大都市。就对外汉语培训能力而言,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众多的知名高校,还拥有经贸类、医学类等专业高校,这些高校具有丰富的对外汉语培训经验,拥有大量专业的对外汉语培训人才,能够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优质的师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课程,另外,近年还迅速崛起了不少优秀的民营语言培训机构,也具有较强的培训实力。就语言环境而言,相较于南方语境,北京话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留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掌握比较地道的汉语。
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培训机构都认识到了北京地区游学项目的巨大潜力,纷纷推出了形式各异的北京游学项目,游学项目呈现出了井喷之势。在这一趋势下,奥运会前夕,国内近百家旅游、汉语教学及相关机构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游学项目的全国论坛,探讨相关发展策略,推动了汉语游学项目的发展。与项目开展的火热程度相比,对外汉语界对于游学项目的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适应游学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亟待成熟完善。
就游学项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其一,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内容设计是游学项目的核心,但是目前却缺乏比较明确的设计标准,导致“游”的内容以旅游、猎奇为主,不能系统深入地体现中国文化特点。其二,实施模式缺乏科学性。“游”与“学”缺乏有机联系,“学”的汉语在“游”的过程中很难应用,有些项目甚至并未在“游”的部分设计汉语实践的内容,只是半天学汉语,半天游玩。导致“学”与“游”只是被生硬拼凑在一起的两部分,缺乏相关性,造成学生感到汉语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高,对于汉语学习畏难情绪日益严重,甚至会逐渐放弃汉语学习,只对旅游部分感兴趣。因此,应深入研究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游学项目的发展。
二、游学项目内容设计。
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切实需求,建构实用性强、定位明确的体验式内容体系;同时,“学”的项目必须与“游”紧密结合,学是游的语言基础,游是学的实践应用,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切实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
1.“游”的内容设计。
“游”不只是“旅游”,而是“游览”、“游历”。“游”的目的在于使留学生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亲身体验、经历等,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形成比较客观、深入的理解。因此除了对一些知名旅游景点的参观之外,还应包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多种体验方式。
内容设计上应以文化为核心,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主线,设计相关游学专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体现出来,在跨文化背景下展现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既要紧扣北京的区域优势和特点,也要以点带面,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各高校应将游学项目与本校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
在类别上,应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项目,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性。项目设计不应为“俯瞰式”,而应为“融入式”,让留学生切实接触到北京人的生活,感受中国文化。因此“游”的内容可包括以下五大专题,每个专题下设相关小专题。简要例示如下:
(1)吃在北京:品尝烤鸭、涮羊肉等北京特色菜或爆肚、豆汁儿等特色小吃、簋街等餐饮一条街品味特色美食。学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特色中国菜。
(2)住在北京:游览胡同和四合院等民俗建筑,游览故宫、天安门等皇家建筑,北京新农村游(如密云等民俗旅游地)。
(3)玩在北京:传统风景名胜游(游览长城、颐和园等风景名胜地),现代娱乐游(三里屯儿、欢乐谷等),传统艺术游赏(看京剧、功夫表演、学写书法、学画中国画等),文化创意区游览。
(4)购物在北京:包括传统商圈(潘家园、琉璃厂等)、现代商圈(西单、王府井、蓝色港湾等)、特色商圈(虹桥、马连道、秀水等)等,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组合搭配。
(5)养生在北京:中医诊脉;中医按摩、足疗、针灸、刮痧;学打太极拳等。
这种设计分类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既能使留学生比较全面地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所“学”汉语内容的实用性,便于学生在“游”的实践中应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一些小活动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可以灵活运用,帮助留学生感受中国风俗文化,增强项目趣味性。在设计具体的游学项目时,专题式的结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时间进行调整。
2.“学”的内容设计。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汉语内在规律和留学生的文化认知规律,重视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提高。“学”应从“游”出发,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学习,通过游览过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与此相关的语言实践。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语言水平设计项目的难度梯度。根据留学生的游学时间安排,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主要指一个月以内的游学项目,中期项目指一个月以上至三个月的学习项目,长期项目指三个月以上的学习项目。游学时间不同,涉及到的游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根据语言水平,游学项目可以分为初、中、高级。初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内汉语培训的留学生;中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上至一年时间汉语培训的学生;高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一年以上汉语培训的留学生。语言水平不同,项目实施中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不同。
(1)初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汇和简单句式,文化学习主要以感受、了解表层文化为主,如中国的建筑、饮食等。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比较简单的.话语,能够就简单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图,能够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中国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一般的社会文化专题所涉及的词汇和能够表达较复杂意义的复句学习。文化学习主要侧重培养文化认知能力。教学目标为:在游览过程中能就一般社会现象与他人进行沟通;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一般事务,能够比较完整清晰地叙述游览过程和个人感受,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比较客观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3)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较专业的词汇学习以及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文化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运用文化知识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为:能够就中国社会文化的主要专题内容与他人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复杂的事务;能够用比较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感受,能够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较好地解决具体的社会文化问题。
三、游学项目实施模式。
根据游学项目兼顾“游”和“学”的特点,游学项目实施包括“游前学”、“游中用”、“游后评”三个基本环节。“游前学”环节通过搭建支架、个人探索、协作学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初步了解和思考相关社会文化现象。“游中用”环节通过系列任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观察中国社会现象,并应用汉语完成实践任务,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评价。“游后评”是每个具体的游学活动后的评估与反思,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互评、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三个环节,能够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比较客观、恰当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有助于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不同水平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虽然基本专题和实施策略相似,但是涉及内容和任务难度却有显著差别。应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适当支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为篇幅所限,下面仅以初级水平的教学模式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游前学”和“游中用”这两个环节。
1.游前学。
支架搭建:教师根据专题提供相应词语和基本语言结构,辅助学生掌握基本餐饮用语,了解一般食品和典型中国菜的名称,熟悉就餐语言等。
个人探索:查词典,能说出大部分跟自己国家一样的食品名称。
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典型中国菜,包括购买原料,寻找食谱,制作全过程。小组成员要恰当分工与合作。
2.游中用(情境创设)。
请对中国人进行调查,然后做成ppt,进行展示。
其二,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习时段的不同,游学内容和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长期生,可以在项目开始就设计一个整体任务,作为最终的考核任务,留学生可以在整个游学期间分步骤完成。通过游学期间各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游学结束时将能够获得对于北京、中国人的较完整印象。
对于短期生,涉及的内容和任务可以更集中一些。比如中高级阶段的短期生“玩在北京”专题,相关教学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提供预备任务,要求学生提前搜集景点有关资料,介绍景点的位置、历史、相关故事和传说。全组修改讨论后,提前交给老师,教师进行修改后再返还给学生。然后,游览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介绍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者介绍自己国家同类景点等。还可以要求留学生同时用汉语完成本专题相关调查任务。比如,就某一专题对景点的中国游客进行采访,也可以采访他们的游览感受。要求学生最好配备录音笔、照相机、小型摄影机等,方便后期对采访资料进行加工。最后,游览结束后要求留学生写出游览指南,包括行车路线、人均消费、最佳景点推荐、个人游览感受、团体游览感受、中国人对这一景点的态度调查等,辅以图片和照片,做成不同语种的游览手册,赠与或卖给其他留学生。
四、扩大游学项目规模的策略和意义。
为了建设高品质的游学项目,各高校与汉语培训机构应与各相关机构进行积极合作。比如,与国家汉办合作,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网络扩大游学产品的知名度,扩大生源;与北京地区各大旅行社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旅行社运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资源为“游”的内容实现提供优质服务;与国外各大学联合,从而保证比较固定、优质的生源,这类留学生水平、学习需求比较统一,便于教学和管理;利用北京跨国企业、海外驻京机构众多的优势,与北京各大跨国公司、使馆合作,为其职员及家属等提供定制服务;与知名的旅游类网站合作,扩大信息流通渠道,便于留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相关游学项目,实现在线报名,为有相关游学意愿的留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通过各个相关机构的合作,能够实现多方共赢,既能为相关产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和人气,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
农业本科论文篇二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农业生产既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又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石化产品(如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的广泛而大量使用,破坏了原有物质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农业生产活动成为一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1],已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农业,除了要秉承低碳经济的内涵之外,还要突出资源的高效利用、绿色产品的开发、生态经济的发展,突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固碳减排。其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降低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发展低碳农业,以生物和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为基本特征,实现石化产品使用减量化、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又能提高经济效益[2],是可持续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针对现代石化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的。
近百年来,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为人类生产出足够多的食物,曾让人们欣喜若狂,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系列措施支持石化农业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采取了引进高产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灌溉条件和使用化肥等措施,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
化肥使用量增加的初衷,是为了粮食作物的增产。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研究,1949-1998年每年的粮食和氮肥年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77[3]。在粮食取得高产的同时,氮肥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2017年,中国氮肥施用量将近3000万吨,约为1960年的55倍;2017年,中国消耗化肥5108万吨,氮肥过剩近1000万吨[3]。随着对化肥等产品的依赖和粗放式的使用,过剩的化肥不断释放到环境中,中国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的全都被浪费掉了[4]。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5]。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电,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可见,氮肥的过量使用间接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石化农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无穷的祸端:一方面,极大地耗费了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物污染了农村的土壤、水源、空气和农产品,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双重后果,严重威胁人类的食物安全。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同时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土壤碳库主要为有机碳,它们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排泄物、分泌物等,这些成分分解后以土壤腐殖质形式存在,相对稳定。低碳农业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注意保护环境、节约利用资源,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等等,运用自然力和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态过程有效循环,保证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发展低碳农业可有效抵消农业温室气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和已走向末路的石化燃料时代,给农业和人类发展带来新的挑战[1]。现阶段概念要义的更新与高新技术的介入,使低碳农业的内涵得以深化。低碳农业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6]。低碳农业既是一个整体目标,也是一个复合的技术体系,其基础应该是现代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7]。可见,低碳农业是对石化农业的反思与超越。
传统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节地、节水、节肥、节电、节柴等,只要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土壤固碳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都属于传统农业中的有效而现实的减碳形式。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低碳农业以现代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为特征,降低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再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8]。
近年来,低碳生态农业经济模式被我国广大农村采用。如2017年农业部推广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和配套技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和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和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和配套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民增收。例如,中部地区的江西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省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工程,生态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猪-沼-果”生态模式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在技术路线上有一个共同点,即从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入手,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以沼气池的建设为纽带,把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加工服务业这几个不同的生态子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以沼气为纽带的大农业循环体系。如在水果产区形成“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在鄱阳湖水产区形成“猪-沼-鱼”模式;在城市郊区形成“猪-沼-菜”模式;在粮食产区形成“猪-沼-粮”模式等。沼气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连为一体,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能流、物流和农业生产内部的良性循环,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对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昔日“山光、田瘦、人穷”的荒凉山村,出现了“山青、水绿、人富”的喜人景象。而低碳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为主战略,提升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大力推进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术,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尽量降低种植成本,减少面源污染,更是有力地推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农业本科论文篇三
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具体包括:
1、它是一个宏观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从整体来设计和管理农业的农业生态系统。
2、在这一系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是有机联系的,有序的,动态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系统功能是通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的,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
3、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源,构建良性的能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过程。在能流、物流过程中,强调物质的充分利用和在每个环节上的增值。
4、与自然的关系为指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以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实现农业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减少污染,通过低投人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土地资源和利用率,减少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
5、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着重提高系统内的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和均衡性。
农业本科论文篇四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与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经酿成“大害”,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况且,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增加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别是转基因食物出现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担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环保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普通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的监控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
农业本科论文篇五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2、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3、企业人力资源动态战略规划研究。
4、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人才培养。
5、不同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6、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7、基于文化差异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8、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9、关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研究。
10、中国西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发展方向研究。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12、我国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1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理念。
14、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
15、试论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16、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17、中国老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18、人力资源咨询业现状分析。
21、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2、人力资本与教育发展。
23、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演进。
2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保障。
25、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26、论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27、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28、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现状分析。
29、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究30、某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
3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分析。
32、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33、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34、企业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的思考。
35、对“海归”变“海带”现象的分析。
36、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一家企业的调研报告。
37、新新人类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38、政府职能在人才中介发展中的角色转换。
39、招聘广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40、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前景的就业展望。
41、儒家/道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42、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与对策。
43、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44、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45、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外包。
46、怎样利用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
47、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
48、团队精神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49、浅析工作分享的运作及其对当今中国的价值。
50、美、日等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1、民企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个案研究。
二、招聘问题研究。
1、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2、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风险分析及防范。
3、企业招聘中人力资源的评估模型的建立。
4、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避。
5、“人才租赁”政策分析。
6、人才素质测评研究。
7、企业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对比研究。
8、校园招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9、招聘面试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招聘会中采用的招聘技术现状调查。
11、“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12、关于某企业人才招聘体系方案设计的思考。
13、如何招聘到好人才。
14、试析中国就业制度中的歧视因素。
三、绩效问题研究。
1、战略与绩效考核的桥梁——平衡计分卡实施研究。
2、平衡记分卡在团队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3、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4、国有企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
5、股票期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6、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7、公共事业部门的激励和工作效率。
8、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9、360度考核在中国企业的运用。
10、浅析信任对高绩效团队建设的影响。
11、平衡记分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12、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3、kpi的应用于分析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14、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模式研究。
15、企业绩效考核系统研究。
16、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构建。
17、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18、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19、几种绩效考评方法比较分析20、某行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21浅析胜任素质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四、培训与职业生涯问题研究。
1、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管理研究。
2、企业职工培训激励机制研究。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流程分析。
4、员工培训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中的作用分析。
5、民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设计问题研究。
6、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7、企业培训资源研究。
8、公共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
9、岗位责任制与人员聘任制研究。
10、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11、劳动资源开发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12、猎头公司与人才流动分析。
13、扩招后高校如何创新就业指导工作。
14、战略性员工培训体系的设计研究。
15、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16、大学生弹性就业与灵活就业问题的研究。
17、在职培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分析。
18、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评估。
19、企业培训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20、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培训模式比较分析。
21、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培训现状比较分析。
22、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分析。
23、拓展训练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分析。
24、职业生涯管理分析。
25、论员工和组织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责任。
26、某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模式的探析。
27、论当前中国经理人员市场化的困难与障碍。
28、经济全球化下的员工素质要求。
29、论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30、企业如何走出“培训困境”
31、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32、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劳动争议。
33、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34、大学生工作寻访的心态与行为研究。
五、员工关系管理。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立法建议。
2、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若干思考。
3、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4、主观幸福感与工作行为的关系探讨。
5、人格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探讨。
6、现代工资理论与企业薪酬体系设计。
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8、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劳资关系与工会作用。
9、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
10、转型经济条件下雇佣关系的变化研究。
11、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
12、员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4、劳动合同短期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15、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6、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17、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8、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21、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22、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收益比较分析。
23、我国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对策。
26、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27、我国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
28、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31、劳动需求方视角的可雇用性与可雇用技能的研究。
六、员工流动。
1、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环境分析和模式选择。
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3、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户籍问题研究。
4、中西部地区如何吸引人才。
5、弹性就业与灵活就业问题的研究。
6、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7、如何处理员工的“职位垄断”就业和劳动力市场。
8、中国人口流动与控制的研究。
9、职业声望研究理论与实践。
10、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研究。
11、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的对策研究。
12、中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组织效能研究。
13、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问题研究。
14、国有企业/高科技产业/it企业/民企如何应对员工流失。
15、缘何中国止不住“外流的水”——中国国企人才外流的原因分析。
16、福利与员工流动关系。
17、国内民工流动迁移的心理成本分析。
18、试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督。
19、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0、论我国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21、略论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应对政策。
22、基于职业声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行为实证研究。
23、国有企业过剩就业钱析。
24、中国制造业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人力资源策略研究。
25、论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26、精神奖励在激励中的作用分析。
七、薪酬激励问题研究。
1、浅谈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制度的构建。
2、浅析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3、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
4、浅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5、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6、国企雇员福利的需求与设计。
7、工资报酬的性别差异。
8、优秀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分析和激励设计。
9、激励理论新发展的研究。
10、绩效考核方法研究。
11、中小企业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12、中外薪酬制度比较研究。
13、薪酬制度设计方法研究。
14、股份制企业中的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15、薪酬构成及其功能研究。
16、关于企业职工持股若干问题的研究。
17、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
18、it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制度设计。
21、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22、企业薪酬制度选择研究。
23、上市公司薪酬问题研究。
24、如何进行有效的外部劳动力市场薪酬调查。
25、对人力资源经理岗位人员的市场薪酬调查报告。
26、以具体岗位为例,比较海氏评估法和ipe评估法。
27、电脑公司的销售人员的奖金设计。
28、浅析宽带薪酬的设计与应用。
29、宽带薪酬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30、不同类型企业薪酬模式的对比研究。
31、企业薪酬制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2、企业薪酬管理模式探析。
33、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设计研究。
34、企业素质模型与能力工资制设计。
35、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36、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37、论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吸引和保留核心员工。
38、搭建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平台——莫让彼此“薪事”重重。
39、从“委托—代理”关系看现代公司激励40、从隐性契约看员工激励。
41、企业家族激励机制的个案分析研究。
42、职工持股计划在高技术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43、高科技产业人才流失率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44、基于xx高科技企业的薪酬战略设计。
45、基于xx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创新。
46、国有企业推行“经理股票期权”薪酬制的思考。
八、职业经理人与政府公务员职业化研究。
1、职业经理人与政府公务员职业化内涵。
2、职业经理人与政府公务员职业化路径和对策。
3、职业经理人与政府公务员职业化实证研究。
4、职业经理人与政府公务员职业化发展路径调查。
5、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6、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7、中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研究。
9、政府公务员素质状况调查。
10、政府公务员选拔机制研究。
11、政府公务员职业特征研究。
12、政府公务员体系及岗位设置研究。
13、政府公务员工作内容研究。
14、政府公务员考核管理机制研究。
15、政府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16、政府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7、政府公务员职业通道研究。
18、论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19、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趋势20、职业经理人信用问题研究。
21、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22、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机制研究。
23、职业经理人成长路径及对策研究。
24、职业经理人治理机制研究。
25、职业经理人效用模型研究。
26、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薪酬水准研究。
27、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8、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建设研究。
29、关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现状及思考。
九、女性人力资源开发。
1、性别差异与职位升迁问题研究。
2、女性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
3、女性管理层的激烈问题。
4、女企业家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分析。
5、女性竞争的市场制度障碍分析。
6、玻璃天花板问题研究。
7、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8、分析已婚妇女的工作——家庭冲突。
9、hrm与择偶的经济分析——博弈分析。
10、当前经济形势下城镇女性就业现状分析。
11、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性骚扰。
十、沟通与人际交流。
1、信任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2、危机管理中的沟通技巧研究。
3、沟通对实现绩效目标的影响。
4、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
5、人际交往的艺术。
6、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7、e时代下现代领导应具备的素质探讨。
8、情感激励与企业文化建设。
9、民营企业管理者领导行为与员工归属感分析。
10、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效用分析。
11、民营企业公司创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
12、管理者领导行为与工作场所气氛的关系研究。
13、策略分析论企业风险沟通的困境与障碍。
14、谈企业领导的诚信。
15、论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沟通。
农业本科论文篇六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七)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农业本科论文篇七
(一)稻鸭共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的比较:稻鸭共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的比较:
1、稻鸭共作模式对杂草的综合防治效果高于95%,而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化学稻作模式的综合防治效果为70%左右。
2、在不施用任何杀菌剂的情况下,稻鸭共作对稻纹病表现出很好的病害控制效应。
3、稻鸭共作模式显著提高农田有益昆虫种群数量:如,稻田蜘蛛,平均比化学稻作模式高以上。
4、稻鸭共作模式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氮,提高;速效磷,提高;速效钾,提高。
5、稻鸭共作模式下,土壤及稻米中部分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提高农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如,锌,降低;镉,降低;汞,降低。
6、稻鸭共作模式下稻米品质有所改善:稻米垩白粒率下降了25%以上,如,垩白度降低了30%左右。
7、尽管稻鸭共作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总的经济效益比化学稻作模式提高了。
1、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速效钾,如,提高100%以上;速效磷,提高65%以上。
2、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下的沼液沼渣还田使稻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所提高,尽管对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仍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需要特别注意对沼气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
3、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规化学模式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农户收益提高35%以上。
(三)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
1、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磷,提高;速效钾,提高。
2、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使得水稻在生育期基本不用施用农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分别减少和。
3、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有显著杂草抑制效果:如,全年杂草干重下降,冬春季杂草干重下降。
4、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化学稻作模式,镉。
5、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降低了因排水或地表径流引起的养分流失及对周边水域污染的风险。
6、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略比常规化学稻作模式的低,两者平均相差50公斤/亩左右,但是,前者显著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产品更安全。
7.由于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需要的劳动力等成本在机会成本情况下要远远高于化学稻作模式需要的劳动力成本,而且水稻产量下降以及冬季休闲等,使得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有所下降。
农业本科论文篇八
以下论文题目只作为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答辩题目选题的参考,学生可结合本专业学习(工作)实际,自拟论文题目,最好不要选择以下论文题目,以防考生论文选题雷同,但论文一律按我基地制定的格式要求完成排版,否则不接受答辩。
农业经济管理。
1.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研究。
2.***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3.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4.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
5.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6.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利益保障与增收问题研究。
7.***地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模式研究。
8.***地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9.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研究。
10.农村中介组织发展研究。
11.***地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12.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法律。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的建设与反腐败问题。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探析。
4.关于死刑制度的思考几点已经。
5.神损害的物质赔偿。
6.关于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作权侵权赔偿。
8.制度改革论。
9.犯罪的动因分析。
10.***地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11.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
12.干部职务犯罪问题的思考。
13.论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14.试论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
15.安乐死的法律思考。
16.人权与公民权关系论。
行政管理。
1.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
2.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
3.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
4.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
5.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
6.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7.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
9.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10.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11.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12.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13.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14.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15.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16.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
17.行政文化研究。
18.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会计。
1.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2.制约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3.会计电算化对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4.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模型比较。
5.浅析纳税筹划。
6.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探索。
7.浅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
8.论电子商务时代的财务管理。
9.浅议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10.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11.企业赊销活动财务管理对策。
12.浅议资产减值会计。
13.试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广告。
1.数字媒介时代的广告受众观。
2.数字媒介时代的广告创意思维。
3.数字报业广告经营模式的探索。
4.内容传播:web2.0时代的广告策略。
5.互动广告创意探析。
6.网络广告互动性的批判与重建。
7.户外广告与西安城市的和谐发展。
8.新传播环境下的消费者沟通。
9.消费者洞察与广告策略。
10.传播习俗中视觉元素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11.语言艺术在广告中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2.本土化视觉传播发展之宗论。
13.广告视觉传播领域的演变与历史。
14.从全球化传播文化研究趋势看中国广告(教育)发展的局限与契机。
15.广告从语音转向到视觉的审美分析。
16.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实务与展望。
17.广告教育发展的流变。
18.现代广告意识——本土思维,全球实践。
19.城市习俗文化对视觉形象传播创新的影响。
旅游管理。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英语。
1.从中式英语的现状看其发展趋势。
2.中式英语之争:希望与现实。
3.英语与国际交流。
4.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5.英文品牌汉译。
6.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7.语言测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8.比较中西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9.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0.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
11.措词与语境。
人力资源。
1.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4.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
5.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7.某市各种成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8.论人力资源管理公正性意义。
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10.人力资源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11.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12.工资理论——企业新酬管理。
13.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14.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研究。
15.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市场营销。
1.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
3.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4.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
5.企业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6.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营销意义。
7.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8.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
9.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
10.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
11.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
12.企业品牌网络推广的途径。
说明:上述论文题目为研究方向,选题可从上述研究方向中进一步细化,作为论文研究题目,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切忌大而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论文撰写过程中有引用他人成果部分要在论文中标注。
农业本科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教育必须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成为国际化开放程度的缩影。为满足加快农业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扩大教育资源国际共享的空间,不断扩大留学生队伍,进行“农业院校水利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结合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留学生班的实际,阐述了构建农业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对策。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信息资源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国际化教育成为全世界高校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留学生作为连接中外教育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教育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我校在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实现了新突破,首次招收了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留学生班,留学生班的学生来自尼日利亚,该留学生班是我校首个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四年制留学生班。
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自1952年建校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业水利工程技术人才,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但是缺少留学生培养经验。为促进我校国际化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校国际知名度,凝练我校国际化办学特色,研究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留学生班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对留学生的教学模式上,高校采取的仍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课堂上采取的是一种满堂灌的知识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考活动。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授课方式相对单调,缺乏多样性,与大部分留学生在本国的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习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有碍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2.课程体系不完善。
针对留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吸引留学生学习的特色课程。在面向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中,课程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吸引力和先进性,尤其是理工科发展相对滞后。
3.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低。
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质量,而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则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是高校实现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部分留学生任课教师缺少国外留学经历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外语水平有待提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提出“2244”的水利专业本科留学生班培养模式,即“两个重点、两个能力、四个环节、四个结合”的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采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留学生人才。
(二)采取的措施。
1.以“两个重点”完善教学体系,促进“两个能力”的培养。
一是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为后续的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对培养留学生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
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实践精神教育为主线,构建具有水利专业留学生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留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构建“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任课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大信息量,使课堂讲授更生动,减少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同时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将工程实际项目纳入课堂讲授中,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中,根据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查阅文献和资料,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新建1-2个适合留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使留学生在生产中学习技能,提升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工程,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设计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内容。
第四,在毕业设计中,教师要结合留学生本国特点的生产实际,布置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四结合”的教学方式。
一是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每门课程都结合水利工程实例阐明利用本门课程的知识所能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接受工程实践式学习训练,逐步强化实践意识,在创新实践性思维方式上得到提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上多互动,在课下多交流,在生活中多关心,促进相互了解,以便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三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通过科研实践、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引导留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并提升留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科研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课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升。一是要有效地利用课外作业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同时课外作业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水利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二是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创造性思维做知识储备。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各种报告会、研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
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相结合的中医人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据调查研究,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关于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3段式的教学模式,理论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第一阶段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理论,然后集中进行教学见习、毕业实习,此种教学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中医学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度重视理论学习:中医学专业学生大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现象,大多重视课堂教学和学期考试考核,对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临床操作技能大多照本宣科,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受到局限,严重影响学生培养质量。
1.2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知识时仅依靠授课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想象,学生普遍存在临床实践机会少,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将课本生理指标转换成临床具体指标的现象,导致很多理论考核合格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时,面对临床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专业认同感不足:有些学生由于高考调剂中医学专业,对专业存在偏见;也有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前景持消极的态度,对未来发展感到迷惘,加之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临床医生不能带来足够的尊重或者职业满足感,导致许多学生中途转换专业或者毕业从事其它工作。
2“早临床班”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实践。
对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改革,许多高校做了尝试,但主要集中于西医教育,并且以小规模,短时期的观摩学习为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情感和专业认知,但是对于深入的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还需要深入探索。
我校秉承“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精神,针对当前中医学专业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医人才的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医学“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改革。
2.1“早临床班”的教学计划:近年来,我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创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校情、国情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附属九江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九江临床医学院,并设置了“早临床班”。“早临床班”与普通中医班学生相比,提前一年接触临床,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培养实践型中医人才奠定了基础。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21世纪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流思想。“早临床班”教学模式是一种依托学校临床教学基地(主要为三级甲等医院)所进行的新型五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中医学专业学生于第6、7学期即进入医院,该学年的临床理论课程全在医院完成,吃、住均在医院,边临床边学习;第8、9学期按学生志愿分配至学校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第10学期返回学校,最终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的。
2.2“早临床班”实践。
2.2.1实践教育观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实践教育具有突出的贡献,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的实现方式以师承教育最为突出,师承教育是几千年来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传承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传统的实践教育被忽视,许多学者认为中医师承教育的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名中医,而现代院校教育的普遍性教育难以培养优秀的中医大家,于是践行实践教育观提出中医学专业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实施,各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又开展了新一轮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培养卓越医师的“早临床班”,学生不仅要提前进人临床学习阶段,带教老师的选择也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的理念,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医院的实际。“早临床班”将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每位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论和临床能力,配备合适的导师。同时,将学生教学见习学习与导师查房、坐诊、病历书写等日常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周一至周五的第一二节课为临床见习课程,学生跟随导师轮科学习,确保学生的临床学习时间。对于特殊或者典型的临床病例,导师现场提问,学生诊断继而当场讲解,并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教学,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加深记忆。
2.2.2与病人的陪伴式沟通与交流:“早临床班”学生在接触病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与理解,而陪伴式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加深学生与病人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对病人痛苦的理解与同情,也让病人了解学生的临床学习的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化解医患矛盾。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作为医生的使命感、职业认同感不断加强,这对其日后的各种课程学习有一种激励和振奋作用,有利于增强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3完善考评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早临床班”学生的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单纯的学生见习不同,因为“早临床班”的许多基础课程都是在临床学习期间完成的想,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早临床班”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效为准,建立了完善的考评体系,学生的考评方式从单纯的考试成绩评定发展为多样化的考查形式,从单一实施多种业绩评价和课堂表现评价方法到多元化、灵活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相互评价;同时建立健全考评反馈机制,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康、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多方面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提高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早临床班”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的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期结束后理论和技能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普通班学生,表明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早临床班”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我校在以培养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中迈出了较大步伐,将对我校、乃至全国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地模范带动作用。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一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毕业论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是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该同学选择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研究,选题有新意。该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该论文从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较全面的分析了土地补偿制度的相关问题,设计了解决问题的短、中、长期的解决方案,.。
论文表明,该同学查阅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能力。论文内容较完整,层次结构清晰,主要观点突出,逻辑性较强,表明该同学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论文文字较流畅,达到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学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论文答辩。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目前,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研究领域,某同学的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研究》选择土地征收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选题适中,即具有前沿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管理制度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从目前的适当补偿过渡到合理补偿是一个影响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论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占有资料丰富,讨论了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新意。
论文表明,该同学阅读了较多的参考文献,对该研究领域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论文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合理,观点正确,相关分析论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表明,该同学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达到了学士学位应有的水平,同意论文答辩。
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xx也有专家学者对xx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xx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xx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二
空间地上权的概念:在他人土地上下之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有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而使用其空间之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已不再限于地表,土地空间的利用立体化趋势是必然的,空中花园、空中楼阁、地下商场、地下交通等只是一个开始。因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出现,规范空间地上权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对提高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率有重大意义。我国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物权法》及一些规范、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略有涉及“空间地上权”,《物权法》目前并未直接承认空间地上权的存在。
因此,本课题意在探讨我国立法体系应如何完善空间地上权,提出我国目前立法缺陷,以及提供一些立法理论的初步探讨。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空间地上权的立法和理论研究都存在很多争议。首先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本身的立法体系不同,因此空间地上权作为一个新的权利,在各自法系中的定位、性质也不同。其次就大陆法系或者英美法系国家之间也并不统一,甚至于同一个国家内,虽然立法只有一种观点,但是理论学说却也存在很多不同派别。
1、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看待空间地上权的区别。
首先,空间地上权是大陆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并未直接定义过空间地上权,而仅有空间权的概念,在谈及空间地上权时,往往都是用空间权概念予以界定,或称之为空间租赁权等。
其次,由于各法系立法的渊源侧重点不同,导致空间地上权的定位和性质也大相径庭。由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没有完整的物权法概念,因此空间地上权是空间权的一种,可视为一种独立的财产权利可以转让、租售等,因此是采用独立立法的形式。而大陆法系由于其有完整的物权法体系,空间地上权作为一种物权法,也不能完全独立于该体系,因此,空间地上权是基于地上权而细分出来的一种特殊地上权,以区分一般地上权。
2大陆法系立法与理论研究。
在立法上,大陆法系国家的观点是大致一致的,认为空间地上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地上权而已,并非一种新生的用益物权。它的'客体是土地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一般地上权客体为地上地下全部空间,因此空间地上权和一般地上权的差别只在于量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其权利来源仍基于土地。
然而,在理论研究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中都常常同时存在很多派系及各种学说,但对于空间地上权的性质区分主要集中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地上权是一种特殊的地上权,其客体是独立的土地,但是土地的利用本身就离不开空间的利用,权力来源为土地所有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地上权是一种全新的用益物权,其客体是空间,这种新兴物权之所以新就新在于,它的开发利用可以是可以完全独立于土地一定范围的空间,权力来源为空间自身的所有权。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空间地上权的认识较晚,导致目前国内立法只是刚起步,还在初级阶段。
1国内立法现状。
目前,涉及到空间地上权的有《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但并未专门提出“空间地上权”概念,涉及内容较模糊、浅层,主要还是依附于土地的管理,尤其是空间权部分未单独规定其相关权利。
2国内立法缺陷。
简而言之,我国目前关于空间地上权的立法限于初级阶段,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立法层次低,多为地方性法规,具体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及《物权法》等)涉及的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第二,立法体系不完善,首先没有专门且完整规范空间权的法律法规存在,《国防法》、《物权法》和一些行政规范、地方性法规不完整、统一。第三,相关的配套制度不齐全,譬如登记、取得消失、转让变更、租赁及相邻关系等不具体,几乎不专门涉及“空间地上权”概念。
3、国内学者提出的完善建议。
国内学者受到国外学术研究的影响,对空间地上权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单独系统立法的建议,严格界定具体的权限范围,完善相关登记配套制度。但思路主要还是和之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学者观点雷同,有各种争论。
立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促进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对“空间地上权”立法时应注意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的经济现状空间地上权的利用趋势,综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的优点。
我认为对于空间地上权到底是新的物权还是特殊的地上权,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来看。首先是弄清楚所谓空间地上权的对象是限于一个什么具体空间范围内,应该有一个专门而完整的法律体系,全面地协调空间权、地上权、空间地上权等几个主要权利之间的关系。至于具体权利范围细节和实践中的操作问题,可是用行政法规予以规范,政策引导,做好立法的相关配套制度,促进社会空间资源高效率的开发利用。
1.引言。
2.空间地上权概述。
2.2空间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
2.3空间地上权的性质。
3我国关于空间地上权的法律缺陷。
3.1权利界定不明确。
3.2立法层次低。
3.3立法不成体系。
3.4立法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4.完善我国空间地上权法律规定的立法建议。
4.1将空间地上权的界定具体化。
4.2提高立法层次。
4.3立法体系化。
4.3完善空间地上权相关配套制度。
5.结论。
[1]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44.
[2]胡兰玲。土地空间权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42.
[4]刘漤。论空间权的三大理论问题[j].江汉论坛,2003,(12):43.
[6]王轶。物权变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3.
[7]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1.
[8]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5.
[9]曾育裕。中国大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改革之法经济分析[j].中兴法学。44.
[10][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7.
[11]样立新、王竹:《不动产支撑利益及法律规则》,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2]林英彦译:《空中权之理论与运用》,载《人与地》第41期。
[13](英)格林(green,k.),(英)克斯雷(cursley,j.).土地法(影印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5]陈祥键。论空间权性质与立法例的探讨[j].中国法学,2002(5).
[16]陈祥健。论空间权的构成及其三个法律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
[17]陈祥健。建立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1).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空间地上权中权利性质、概念、范围、国内外研究以及各国立法现状等的探讨,深入的分析我国有关空间地上权立法的优点及缺陷,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空间地上权立法提出建议,从而提出我国空间地上权立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二)寻找国内外有关空间地上权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空间地上权立法现状;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调查、收集大量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有关理论,提出个人观点。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三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向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日。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齐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齐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情绪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忙,在那里请理解我诚挚的谢意!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四
作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展开讨论。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突出,语言通顺流畅,表现出作者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专业基础知识,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
该生比较了解英语口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一些:xxxx),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点正确,论据确凿,论文符合学士论文规范化要求。同意指导老师的意见,论文评定为优秀(如果不同意,则写:建议该论文评定为xx)。
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地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答辩小组经过充分讨论,根据该生论文质量和答辩中的表现,同意评定论文为优秀。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五
摘要: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现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但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水源、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及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因此,今后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科学管理、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以促进广西农田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生态农业;发展措施;广西。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我国灌溉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3,而水利工程80%的供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因此,水利工程洪旱涝渍兼治,改土治水并举,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前提。农业水利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灌溉,包括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水利工程系统及其管理队伍。按照水利深化改革目标及国家产业政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建立现代农业水利的途径,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1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广西现有灌溉面积在2.00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1个,0.07~2.00万hm2的中型灌区276个,6.67~66.67hm2的灌区(片)40627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设计灌溉面积200.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1]。全国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5hm2,而广西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2.3%;全国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47hm2,而广西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8.7%。此外,广西现有0.1m3/s以上渠道总长59156km,防渗渠道22752km,防渗率仅38.5%。
2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建成后管理投入不足,许多灌区从竣工之日起就带“病”运行,加上后期无力系统维护,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破损[3]。广西现有灌区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完好率仅有50%左右,带“病”运行问题突出,安全性能差;干支渠道和建筑物的.平均实有率70%,有效灌溉面积远达不到设计水平,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8%,导致50%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保证率低。据统计,广西多数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低于75%,有的甚至低于50%;广西现有的1680万hm2旱地只有15%得以有效解决灌溉问题,多数依然靠天吃饭[1,4]。此外,大部分灌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的贫苦山区,农业生产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但目前广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足够的水源;二是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三是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此外,广西的农业生产仍然存在春旱夏洪危害频繁现象,既增加农户的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影响生产效益,又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春季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边远山区由于缺乏控制性径流调节工程,夏季的防洪标准也不高。再者,广西大部分地区尚未推广使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浪费严重。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的瓶颈,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3发展措施。
3.1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农业水利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单纯靠政府与乡(镇)集体投入的现状,实现多方筹资、多方投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并适当吸收外资[5]。首先,在自治区层面应建立农田水利维护基金机制,各级财政要坚定持久地增加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其次,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其三,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交通等部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序推进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土地平整、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设。
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广西部分地方仍然存在“上游串漫灌、下游无水灌”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沟渠年久失修、淤塞、渗漏严重[3]。因此,首先要坚持全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无水源地区要新建灌溉设施,已有的灌溉设施要进行加固、配套、续建,干旱缺水地区要增补骨干治旱工程。其次要通过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第三要增加调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证程度。春季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可适当兴建控制性山区水库,增强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有效解决春旱夏洪的问题。
3.3加强灌区科学管理。
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养与维修,使其安全运行,并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同时,应尽快改革灌区管理体制,组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2],以适应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乡(镇)水管站负责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指导村组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灌区管理站负责灌区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水库管理站负责水库及其设施管理与维护;村委会负责支持自然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
3.4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压缩耕作面积,努力提高作物单产,充分利用夏季丰水,使农业种植结构符合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加大节水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6]。各地应加强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确定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作物灌溉制度。由于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缺水地区重点引种并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改进栽培技术,如选用早熟、耐旱、高产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采取保墒耕作措施及节水栽培技术。针对田间工程,应积极试验并推广细流沟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形成一套以山区水库—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竖井灌排与明渠排水相结合的节水型灌溉模式。如水稻种植区继续实行广西水利系统《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中薄、浅、湿、晒的科研成果,经济作物区实行喷淋式节水浇灌或分行交替浇灌方式等[3]。
3.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保护生态资源,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同时,要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水源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林比例,发挥利用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4],增加水资源系统的供水能力。
4结束语。
大力发展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为主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是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利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在全面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水利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农业水利化。
参考文献:
农业本科论文篇十六
五年的校园生活转眼流逝,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在成长中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都功不可没。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也很感谢校领导给我的机会,让我在学习之外,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给我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计算机人才只掌握一门特定的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全面强调我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而且专业面要宽,以适应技术进步与市场的不断变化。只有全方位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实践中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这次的设计就用把我们所学的'flash运用到了宣传片中,同时也体现了该软件的优越功能。在设计中还运用到图形图像软件photoshopcs3。两个软件相结合使用,就是图形和动画的融合。设计中遇到的困难,老师给予了帮助,对此我真的很感谢我的这些老师。我想老师们的教诲将使我一生受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16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