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教学设计(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1:01:03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汇总21篇)
时间:2023-11-15 11:01:03     小编:QJ墨客

一些琐碎的细节自然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结论。写总结时要注意吸引读者的兴趣,提供有说服力的可信证据。今年的工作总结,让我深思与反思;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语言去感受、欣赏书籍装帧艺术。

2、学习探究,自己动手设计书的封面。逐步提高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关系的认识。大胆设想,运用构图、色彩、图案等知识,设计出比较完美、体现个性的书籍封面设计。

3、通过学生收集书,欣赏、学习设计封面,激发学生爱读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运用以前学习的美术知识,将构图、色彩、图案、美术字等知识综合运用构成的视觉形象。

2、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风格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封面,同时要体现书籍内容的情感,作品能体现个性,力求创新。教具与学具:

2、学具:铅笔、蜡笔、水彩颜料和笔、剪刀、胶水、彩色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去书店买书、图书馆借书时,首先注意书的什么?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结合课本10页图例提问:除了教科书,你们还了解哪些书籍的装订方法?请同学回答书籍的装订方法大致分类,教师归纳总结:书籍的的装订方法很多一般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卷轴装以及经折装。(电脑依次出示各种样本的书让学生欣赏)。

2、实物投影一本较厚的书,进行观察分析,你看到了书的哪几个部分?(封面、书脊、封底、书芯、衬页、扉页)。

提问:[1]书籍的封面有什么作用?(保护书页,宣传作用,欣赏收藏价值)[2]封面设计时应设计哪几部分?为什么?(封面、书脊、封底)。

3、电脑出示书籍封面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书的封面上有些什么?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各不相同,究竟封面上有些什么呢?(文字和图画)(书名、作者、出版社、书的性质和内容相符的图像)教师总结:文字、色彩和图形构成封面设计三大要素。下面我们就和大家来分别研究一下这三大要素:

a、文字。书籍的封面要有明确的表意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功能,在设计时把文字以点、线、面来进行排列,书名较大可以处理成面,一定要醒目、大方;作者名字少,也较小,所以把它处理成点;出版社字较多较长,一般排成一行,所以当成线来处理,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和位置要精心设计。b、图像。让学生观察欣赏封面的图像,分析是用什么技法绘制的。

教师总结:图像要与书籍内容有关,使封面更加生动、美观。c、颜色。任何封面总有一种颜色占主导地位,要能反映出书的某些性质和特点。(电脑展示封面设计的修改稿)。

4、封面设计步骤:(1)构思立意。

(2)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置。

5、学生创作练习。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设计练习,增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作业要求:(1)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本你们共同喜爱的书的封面。

(2)图形装饰、文字突出、颜色鲜明。

(教师作巡回指导)作品讲评。

实物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同学自评、互评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教师寄语。

通过大家的努力和精心制作,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挥了创造精神。学会了用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评价作品、创造作品,感受到了书籍装帧的艺术。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二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相应地,设计者要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通过设计者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分析――策略开发――评价。

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程序的基本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许多国外学者设计了诸多模型来表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图1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分析和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模型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线性特征。一方面,这体现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般顺序;另一方面,设计者又不能拘泥于这个程序,在某些情形下,设计者可能需要修改这些设计活动的顺序,而且,这一修改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如果从设计实践的心理活动来看,这个模型应该更像一个“蠕虫团”。

第二,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问题的理解带动着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把设计过程理解成为是设计者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更为妥当。

第三,规范和科学地理解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这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比如,“评价(evaluation)”这一术语,其含义既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assessment),也包括对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tests)”。再如,教学设计包含着问题解决,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教学设计。因此,必须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问题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过程,尊重学术规范,遵守已有共识的概念范畴,杜绝望文生义,减少“非分析性”的研究。

第四,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教学在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面必须相互匹配。就是说,教学策略要适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目标),测验所测量的是学习者达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三者之间必须形成高度的耦合效应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优势。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学情境和资源,紧扣教学重心,赋予教学以连续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分析,分析既包括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也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环境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环境,同时,透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

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产物必然形成物化成果,这些具有物质性的“产品”既可以被现场使用,也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既可以被设计者使用,也可以被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使用。因为教学设计和开发包含了学习者和情境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些“产品”可以为那些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提供实用、有效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基于分析的教学设计需要技术性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及理性和直觉性的思维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地开发评估工具,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教学策略,适时地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形成积极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代际累积的结果。缺乏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具备推广性质和继承价值。教学设计不仅仅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不仅可以使设计者、开发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形成协调,还能够为学校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如果考虑到教学设计具有的情境特征,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校本”。

既然教学设计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却遭受冷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不熟悉,不重视。

国外学者研究教学设计已经几十年了,理论文献和实验成果异常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被国内的学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接受和采纳。由于不熟悉,所以不重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方案”和“课标”)的制定。更有甚者,以为“方案”、“课标”甚至是“课时计划”(即教案)就是教学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差异上文已经做了区别。

实际上,如果站在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即使是最新制定的“方案”和“课标”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和环境的分析;含糊的目标陈述给测量和评估制造了困难,等等。

2.难度大,成本高。

客观分析,一方面,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实具有全面性和苛求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者也会经常表现出顾虑,担心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无效的师生交流、活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滥用时间和资源、损害学生动机,等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无法从普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直接获取经验性成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特征就成为阻碍推动课程设计工作的最直接原因。

3.缺知识,少技术。

在我国,课程设计的人员主体应当是教师。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等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却非常缺乏,从而客观上不具备系统性教学设计的胜任力。

同时,由于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于复杂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

正是在上述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才会停滞不前。

为了打破目前教学设计在职业学校所面临困境,使教学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惠及各方,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通过内容分工,定期交流的方式,迅速掌握指导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2)以代表性学科为突破口,建立阶段性任务模式,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由简入繁,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地进行尝试性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经验的同时,推广经验,逐步进入教学设计的全面推进。

(3)积极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能够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胜任能力。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设计理念:

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姐姐缠足前和缠足后的巨大变化。在课外资料的链接中激发学生对缠足的痛恨之情,对姐姐的同情之情,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2.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陋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8小节。

(1)指名读第8小节,问:“首先”就是——?

(2)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要废除的陋习有很多,为什么他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这跟他幼年时,亲眼目睹姐姐缠足是分不开的。

三、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缠足前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时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后姐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2.组织交流:

a.缠足前,姐姐是什么样儿?

(1)指名读。

(2)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缠足前的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你从哪儿读到的?(指导把话说完整。感情朗读)。

相机板书。

(3)师:缠足前的姐姐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姐姐吗?就请大家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读一读缠足前的姐姐吧!(自读、指名读)。

b.缠足时的姐姐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师:缠足时姐姐很----板书:痛苦。

c.缠足后的姐姐又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板书:没有歌声,没有笑脸。

(1)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缠足。

(2)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缠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课件,学生感受缠足之残忍)。

(3)师:看到这么小的变了形的脚,同学们心灵深处一定感慨万千,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受到这样痛苦的折磨,我们再也看不到------,再也-----。让我们来看一看姐姐遭受这一痛苦的过程吧!

五、学习第2小节。

1.大家读读第二小节,妈妈是如何给姐姐缠足的?

2.指名读,(圈出“长长的”,师:有多长呢?----就这样“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着,缠得姐姐-------)。

4.交流:(播放音乐:凄凉地),

(1)(出示内容):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感到。

指导朗读:可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出你深刻的感受吧!)。

(2)师:缠足是那么可怕、那么残忍、那么让人痛苦、那么让人憎恨,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吧。

六、学习3—6小节。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看到姐姐被缠足,孙中山是怎样?妈妈又是怎样呢?

1.请同学们读读3—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

(1)师:孙中山-------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多名读。

(2)你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孙中山?(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仔细品味。

指导朗读:好一个-----,请你读读这句话。

(3)妈妈又是怎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妈妈真的残吗?)。

你能读出妈妈那既心疼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吗?

你还从哪儿读到了妈妈的无可奈何与心疼?

(4)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含着眼泪”读懂了什么?

师:“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

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这句话。

3.同桌分角色读3—6小节: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4.指名分角色表演。

七、比较读:

1.师: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

2.师:这件事------。

出示: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此时的孙中山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师:缠足这件事不仅给姐姐带来了痛苦和打击,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就坚定了他破除缠足陋习的信心和决心。他当了临时大总统,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陋习。

八、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体起立:让我们齐读第8自然段。

九、升华情感:。

十、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孙中山的故事,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回去以后问问周围的老人或者查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一看到题目就可以知道课文是以主要事件“爱护书籍”来命题的。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平时地学习中,也要爱护书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美德。课文从“爱读书、保存书、爱护书”几个部分再现了鲁迅先生的爱书美德。全文按“分——总”的形式布局。

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条件都很优越,多数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学习和生活用品,孩子们缺乏管理意识。《爱护书籍》中鲁迅从小爱护书籍的做法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是一篇很好的教育素材。教学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中的典型事例,感悟事例中包含的道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想象人物的心理,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感悟生活。

1、认识双线格内的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用“六画”法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爱书的好习惯,懂得管理、珍惜生活。

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六画”法阅读课文,抓中心句,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田字格内的10个生字。

2、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课时:两课时。

一、课前预习。

用“六画读书预习法。(阿拉伯数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o”画出,学会的生字,用“v”画出“会认”的生字,用“一”画出翘舌的音节,对不明白的地方用“?”,用波浪线“~~”画出好词佳句。

二、预设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老师告诉你们:爱书,更是一种美德。我知道:凡是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爱护书籍》。

(2)板书课题,启发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目标: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课文。

2、同桌练读,互相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简介现代伟大作家鲁迅生平事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目标检测)。

(三)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1、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课件:“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2、找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事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爱读书、保存书、爱护书。

3、从鲁迅的三个事例中,选一个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例。仔细读一读,再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事例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4、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5、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体会爱书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现。

如:第一件事。

点拨:想想,鲁迅读书时不许弟弟动手摸,只许在桌旁看,他怕弟弟把书怎么样?

(弄坏,弄脏、乱涂乱画……)他不怕弟弟生气吗?他不怕伤和气,伤感情,说明鲁迅小时候怎么样?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都宝贵(亲情、友谊)。齐读“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亲情和友谊都宝贵。”

第二件事。

点拨:想象一下,在过去,“母亲床边的红漆箱子”原来是放什么的?(首饰、钱财、贵重物品),而现在放的是书,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都宝贵(金钱、珠宝)。齐读“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金钱、珠宝都宝贵。”

第三件事。

点拨:通过两个“总是”。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爱书的做法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养成了习惯。用“总是”说一句话。

通过“轻轻地擦”、“仔细地补”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都宝贵。括号里可以填写那些词语?最准确的词语应该是。答案是指任何喜爱和宝贵的东西。齐读“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四)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板书总结:作者通过鲁迅“爱读书、保存书、爱护书”的三个具体事例的分别叙述,总的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像这种先抓住具体事例分别叙述,然后再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的构段方法,叫做分总式构段方法。

(3)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前辈们使用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使用得这么轻便、这么高级。出示课件:“殷商时代,(甲骨文):战国秦汉时代,(竹简和木牍):春秋末期,(帛书):东汉,(手抄的书):唐朝,(雕版印的书):宋朝,(活版印的书):近年来,会说话的书、视盘、带香味的书,立体的书,缩微的书。”

(4)读完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5)小组同学比一比,看看谁的语文书爱护得最好,推荐出来在全班展示,评出“爱书小明星”。

三、当堂检测。

1,自选词语。

2,词语填空。

(1)这时候,他总要先看看手干净不干净,才小心地一页一页翻着看。

(2)弟弟可以在桌子旁边一起看,不许动手摸书。

四、作业设计。

我们从现在开始开展爱护书籍和作业本的活动,比一比,一个月后谁的书本依旧保持崭新。

爱读书——保存书——爱护书(分)。

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总)。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曾祥翊。

论著选摘。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自其产生以来的近40余年来,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文认为教学设计观、学习心理学和科学技术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推动力,并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影响与作用,探讨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特征和发展脉络。

国外的教学设计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至90年代,涌现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罗米索斯基的“知能结构论”、梅里尔的“成分显示论”、赖格卢特的“精细加工论”、巴纳斯的“宏观教学设计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这些研究趋向于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用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虽然这些理论都是各自独立地发展,但却得出相类似的结论。因此,梅里尔等人将这些理论称为“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简称id1。

我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介绍了一些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1992)和《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1994)两书。可以说,这两本书已成为指导我国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在1994年,教育部启动了九五国家级课题“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在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的试验范围已覆盖22个省市的近600所学校。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是推动项目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研究成果“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方法的提出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性突破。

如何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拟从教学设计观、学习心理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作用等方面作抛砖引玉性的分析与推断。

一.系统观和设计观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主要来自于系统观念的贡献。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从教学设计角度看,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系统方法。这一观点充分反映在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和设计教学的系统方法模型的认识方面。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教学设计的代表人物加涅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较为简洁,“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我国教学设计专家乌美娜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这个定义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但不难看出,它与肯普、加涅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到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系统方法和系统计划过程(通常用模型描述)。

1、狄克---柯瑞模型2和史密斯----雷根模型3。它们的共性是要求从整体观出发,从环境或需求入手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传递、评价,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教学设计修正,从而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这些模型所反映的步骤和过程具有很强的线性特征,又被称作线性系统方法模型。作为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基本体现了硬系统思维的特征,都有一个较严密的设计程序,这为我们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规范提供了良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按照希夫曼(shirzs·sciffman)的观点4,这些系统方法模型可归到“标准系统观”范畴。另外,我们还发现,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是构成这类模型的基本要素。这也说明了该阶段对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研究始终未跳出肯普构建的“目标—策略—评价”这个基本框架。

尽管肯普、狄克—柯瑞、史密斯—雷根等人的线性系统方法模型一直被奉为经典,各领风骚,但是近年来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我们从系统科学的发展来分析它们的局限。一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系统理论、系统科学的第一批成果,它们几乎都酝酿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诞生于1948年左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论都是运用系统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系统、信息、控制)研究同一问题的成果,有学者称此三论为一般系统论。汲取一般系统论(又称硬系统)营养的肯普、加涅等人的系统方法模型也深深打上了“相对的封闭性、稳定性和线性思维模式”等烙印。1990年梅里尔等人历数了这些模型在运用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内容分析缺乏整和性;由于系统的封闭性而不能有效地吸纳有关教与学的专门知识;机械地使用系统方法,导致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阶段彼此互不相关,换言之,每个阶段都使用各自的工具,保持各自的知识表征形式,但对于前一阶段中所发生的变化应如何直接引起下一阶段的变化,却未能提出相应的处方5。

70年代先后,出现了耗散结构、协同学和超循环三种系统理论,它们合称自组织理论。此外,混沌学说、分形理论等,也从不同角度对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进行了刻画。为区别贝塔朗菲最初的一般系统论,这些新的理论群被称为“广义系统论”。广义系统论对教学设计研究是否会有积极意义?我们注意到,johaen、dowling、you等学者提出了教学设计过程充满了混沌性,并对混沌在教学设计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6。他们建议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混沌学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正反馈圈等基本概念。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混沌基本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是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以期能引起国内更多教学设计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7。

美国学者巴纳斯(y)称线性系统方法模型为微观教学设计,它们的特点是:机械地使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预先确定行为目标,在确定的有限范围内运行,呈现出稳定性等等。在研究了微观设计的特点后,巴纳斯提出了宏观教学设计论。它的出现也是近年来开放系统思维和软系统方法的产物。巴纳斯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人类活动系统,是一个系统复合体,它与教师、学生、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线性的、稳定的,必须对教育本身建立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的思维模型。宏观教学设计与微观教学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对已有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和矫正;前者立足于更大系统的需求与条件,用系统与环境模型、结构与功能模型、过程与行动模型对未来系统作系统表征(综合描述)。宏观教学设计论的系统方法模型强调非线性和动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水平、四种系统环境和四种关系构成的三维设计框架8;设计过程是反复的和螺旋式的,并与反馈和前馈相互联系9;分化—整和存在于教学设计过程始终10;对系统中各个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协调与综合11;设计者、教师、教学对象和其他与系统设计有关的人员应共同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12。

超越、展望和重塑是宏观教学设计论的三个主要策略。巴纳斯认为,不应该再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改良,相反,我们应该超越现有系统;不仅要预测它,还应该重新认识它;不仅要改造它,还应该重塑它。我们着重介绍巴纳斯的研究成果,不仅是要说明宏观教学设计论是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发展,还希望在我国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的大背景下,该理论能对可能或正在出现的新型教育(学)系统(如网络教育)的探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确定和组织社会中存在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将它们聚集起来,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机会。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模型研究,一方面在对线性模型进行完善补充,一方面在向非线性模型转变,在微观设计的基础上,已发展起开放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宏观设计。这些研究反映了系统科学及其发展对它的影响,因此,可把这些研究归属到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范畴里。

一、一致的。定义不完善问题则可能有无数个解。因为无论是初始条件,还是获得令人满意的解的过程与标准,都不可能十分清楚。在实际中,我们面对的教学问题基本上是定义不完善性的。这时,设计者采用系统方法,遵循一系列步骤,却可能获得了解决定义不完善问题的多种发现。如何解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差异性呢?教学设计的另一本质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教学设计的设计观。

教学设计是一种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的本质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索活动。创造性和直觉是设计活动的主要特征。设计者作为设计活动的主体,对情景的分析和需要的描述,离不开技术与理性的思考,但是,设计者的创造性和直觉则对提出有关方案的设想极为重要。设计者的经验、理论素质、风格、情感、洞察力等都会影响对问题的理解。理解的不同,则可能导致不同的方案。设计过程中通常存在着社会性交互作用。例如,巴纳斯在宏观教学设计论中提出的多方参与原则,即设计过程应包括各方面人士的参与协作,各方的利益、价值观以及看法都统一被加以考虑,以产生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某些模糊性的教学情景,设计者没有必要采用一般的规则和程序,可凭直觉对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进行归并或简化,这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对于教学设计的本质,多数学者倾向于强调它的系统观,视教学设计过程为一个逻辑的、理性的、技术的、系统的,强调规则与过程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这些规则时,设计更接近工程学,设计者更像一个工程师。也有少数学者把教学设计过程描述为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新颖性及独特性都来自于设计者的创造性,这时的设计者更像一个“艺术家”。我们认为,系统观和设计观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以机械地、片面地对待,教学设计过程是包含技术的与创造性的、逻辑的与直觉思考的过程,这正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二.学习理论的重要影响。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关系?对这个似乎已成定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脉络。

从文献检索看,“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已是公认的看法。它的逻辑依据是: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教学策略,为了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而学习理论说明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有的学习有效,有的学习无效,因此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我们可否进一步推断: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理论的新成果会带来教学设计理论的革新。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为了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13。在他看来,教学设计理论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理论。我国学者也有类似的认识,“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过程”14。

关于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有两种典型看法:相互作用论和推衍论15。相互作用论是指,学习理论的进展会影响教学理论的形成,同样,教学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例如,阿特金森(akkinson,1972)认为,教学理论的发展要阐述学习过程,因为在对学习有较深刻理解之前,是不可能制定真正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如果以为一种完善的学习理论是形成教学理论的先决条件的话,那他在教学理论方面将不会有任何进展。推衍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理论可以作为派生教学理论的基本来源。例如,布鲁纳(bruner,1966)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学习与发展这两个方面,必须同那些他所赞同的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相一致”。在他看来,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是处方的和规定性的。言下之意,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的进一步推衍。

在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学习理论对它的影响,也可以看到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理论是由某种特定的学习理论直接推导出来的。

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指出“以行为主义联结学派心理学为基础的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使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斯金纳在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概括出强化作用、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学习规律。他在其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教学机器”,设计出“程序教学”的完整方案。程序教学重视作业分析、学习行为目标的分析、教材逻辑顺序研究以及如何设计教学策略。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出现了专门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者,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基础。

加涅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折中主义者。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智活动。70年代后,他在对学习理论的探讨中,试图阐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着重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过程。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八种类型的学习16。他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的学习基础上,每一类学习都是以前一类学习为前提的。这就是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的核心思想。学习层次说对教学序列的设计有重要意义。因为前一层次的学习为后一层次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教师可通过分析前一层次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而且,这些学习层次呈累积的性质,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一级一级建立起来的。因而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可以此为基础,构成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加涅,1979)。

加涅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17。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加涅对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目标的分类。

加涅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学习的结果时,都把学习作为一个过程,每一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根据学习的过程,加涅推导出与其相应的教学过程,该过程由八个教学事件构成18。加涅认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要与其一一对应起来。

我们只是把加涅的“由学习理论推衍出教学设计理论”作为个案分析。事实上,这并非一种特殊现象,赖格卢特的“精细加工论”和梅里尔的“成分显示论”,亦未摆脱加涅的研究范式,反映出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背景,本文就不再赘述。

也许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有关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近30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已扩展到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影响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使教学设计理论带有鲜明的心理学特征。何克抗教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提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应以心理学作为断代原则。并根据该原则,把握住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方向,同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和教育改革要求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框架。我们也必须指出,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并不是产生教学设计理论的充足条件。学习理论可以为有效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产生提供一般的方向,但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还涉及其他变量,如科学技术,下面将着重讨论这个问题。

三.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目前已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产生于多媒体、人工智网络等技术之前,没有真正考虑那这些以交互性为基础的技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在1990年,梅里尔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教学设计的模型都将焦点集中于刺激要素的呈示上,由此产生的教学通常是消极的、非交互性的。显然,探索新技术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交互技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模式势在必行。

西尔斯和里齐(seels,b.bandrichey)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的“序”中谈到教学设计的发展:“建构主义的思路和新的技术支撑两者结合,创造了新的设计与传递教学的途径。”我们以建构主义学派之一的认知弹性理论与超文本技术的结合为例证。

斯皮诺等于1990年提出了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19。所谓认知弹性理论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其基本原理有二:1.有在显示多元事实时,才能以最佳方式对结构不良领域的现象进行思考。这是因为从单一视角提出的每一个单独的观点虽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但却不是充分的。这就要求从多于一个观点的角度检查某一概念,这既能增强对该概念自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将这一理解迁移至其他领域的能力。

2.概念与案例构成多维与非显性的“十字交叉”形状(“cri—criing”ofconceptualandcaselandscape),达到对复杂知识尽可能完整的理解,即充分理解概念的丰富内涵并相对完整地覆盖各种变化的、复杂的相关案例,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具有足够弹性与灵活性的知识,以适应多变的真实情境。

认知弹性理论表明,以多种方式加以利用的知识,必须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具有非线形特征的超文本技术正是这样一种适用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理想的学习与教学媒体。它可用于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支持的非线形与多维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习与教学可视化、情境化,以帮助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注意不同情境中的重要特征和相关信息。斯皮诺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instruction)。这种教学方式遵循以下原则:

4.教学应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解决,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

5.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源泉应该是高度联系的知识整体。

目前,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我们深信,随着现代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将突破传统教学设计假设的局限,开发出能有效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迁移的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方案,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跨越时空地域开展网络上的协作学习。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何克抗教授指出,这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其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习环境的构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1、2、3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4.schffman,s·sinstuctionalsystemsdesign:fiveviewsofthefieldinstructionaltechnology,19915.郑葳,“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6、7.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8.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

15.施良方,《学习论》1992,人民教育出版社。

16、17、18.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摘自《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0期。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六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姐姐缠足前和缠足后的巨大变化。在课外资料的链接中激发学生对缠足的痛恨之情,对姐姐的同情之情,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

1.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2.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陋习。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8小节。

(1)指名读第8小节,问:“首先”就是——?

(2)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要废除的陋习有很多,为什么他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这跟他幼年时,亲眼目睹姐姐缠足是分不开的。

三、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缠足前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时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后姐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2.组织交流:

a.缠足前,姐姐是什么样儿?

(1)指名读。

(2)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缠足前的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你从哪儿读到的?(指导把话说完整。感情朗读)。

相机板书。

(3)师:缠足前的姐姐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姐姐吗?就请大家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读一读缠足前的姐姐吧!(自读、指名读)。

b.缠足时的姐姐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师:缠足时姐姐很----板书:痛苦。

c.缠足后的姐姐又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板书:没有歌声,没有笑脸。

(1)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缠足。

(2)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缠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课件,学生感受缠足之残忍)。

(3)师:看到这么小的变了形的脚,同学们心灵深处一定感慨万千,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受到这样痛苦的折磨,我们再也看不到------,再也-----。让我们来看一看姐姐遭受这一痛苦的过程吧!

五、学习第2小节。

1.大家读读第二小节,妈妈是如何给姐姐缠足的?

2.指名读,(圈出“长长的”,师:有多长呢?----就这样“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着,缠得姐姐-------)。

4.交流:(播放音乐:凄凉地),

(1)(出示内容):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感到。

指导朗读:可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出你深刻的感受吧!)。

(2)师:缠足是那么可怕、那么残忍、那么让人痛苦、那么让人憎恨,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吧。

六、学习3—6小节。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看到姐姐被缠足,孙中山是怎样?妈妈又是怎样呢?

1.请同学们读读3—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

(1)师:孙中山-------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多名读。

(2)你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孙中山?(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仔细品味。

指导朗读:好一个-----,请你读读这句话。

(3)妈妈又是怎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妈妈真的残吗?)。

你能读出妈妈那既心疼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吗?

你还从哪儿读到了妈妈的无可奈何与心疼?

(4)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含着眼泪”读懂了什么?

师:“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

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这句话。

3.同桌分角色读3—6小节: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4.指名分角色表演。

七、比较读:

1.师: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

2.师:这件事------。

出示: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此时的孙中山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师:缠足这件事不仅给姐姐带来了痛苦和打击,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就坚定了他破除缠足陋习的信心和决心。他当了临时大总统,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陋习。

八、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体起立:让我们齐读第8自然段。

九、升华情感:。

十、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孙中山的故事,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回去以后问问周围的老人或者查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习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认识11个生字。教学过程。

第1页一、导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问题。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1)你在这篇课文中新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说给同桌听。

(2)指名汇报,师贴出相应的词卡。(鲁迅、干净、红漆、箱子、空、夹缝、樟脑球)(3)集体认读字词。

三、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第2页1、介绍鲁迅。

a、这时候,他总要先看看手干净不干净,然后才小心地一页一页翻着看。这一句中那些词说明他看书时的小心?(“小心地”“一页一页”“翻看着”)。

那些词说明他看书时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总要”“先”“然后”)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这些词可以试着重读。(学生练读,指名读)用”总要先……然后……”说一句话。

b、他看书的时候,弟弟可以在桌子旁边一起看,但不许动手摸书。(说明他怕弟弟弄脏他的书。)c、鲁迅把自己的书精心的放在母亲床边的红漆箱子里,箱子里空大的地方放大书,空小的地方放小书,摆得整整齐齐。夹缝里还放着樟脑球,是为了防止蠹虫把书咬坏。(这些细致的行动说明鲁迅对书籍特别珍惜。)d、第三自然段的两个“总是”突出强调了鲁迅爱书的行为,应重读。

5、看看你自己的书,说一说你平时又是怎样对待书籍的?

第3页6、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四、总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能够从书中获取知识,抒发情感,希望同学们都能像鲁迅那样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第4页。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八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也是爱护书籍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爱护书籍的意识,养成勤奋读书,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和阅读为主,在解决生字障碍的前提下,读中感悟。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明白爱书的重要。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习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10个字。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认识11个生字。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爱护书籍。(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籍”是这节课要认的字,比较难写,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略)。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问题。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1)你在这篇课文中新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说给同桌听。

(2)指名汇报,师贴出相应的词卡。(鲁迅、干净、红漆、箱子、空、夹缝、樟脑球)。

(3)集体认读字词。

1、介绍鲁迅。

2、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生:鲁迅小时候把书籍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3、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句子。

4、预设学生的汇报。

a、这时候,他总要先看看手干净不干净,然后才小心地一页一页翻着看。这一句中那些词说明他看书时的小心?(“小心地”“一页一页”“翻看着”)。

那些词说明他看书时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总要”“先”“然后”)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这些词可以试着重读。(学生练读,指名读用”总要先……然后……”说一句话。

b、他看书的时候,弟弟可以在桌子旁边一起看,但不许动手摸书。(说明他怕弟弟弄脏他的书。)。

c、鲁迅把自己的书精心的放在母亲床边的红漆箱子里,箱子里空大的地方放大书,空小的地方放小书,摆得整整齐齐。夹缝里还放着樟脑球,是为了防止蠹虫把书咬坏。(这些细致的行动说明鲁迅对书籍特别珍惜。)。

d、第三自然段的两个“总是”突出强调了鲁迅爱书的行为,应重读。

5、看看你自己的书,说一说你平时又是怎样对待书籍的?

6、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能够从书中获取知识,抒发情感,希望同学们都能像鲁迅那样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九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大纲(bookdesign)。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必修2.目的与任务:

通过对书籍装帧设计理论的学习,以及具体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明确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一般规律、特点与设计创作方法;初步掌握书籍装帧的相关工艺知识,并在设计中自觉的运用。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书籍装帧设计也是平面设计中较为综合的一个设计门类。根据这一特点,课程必须加强书籍装帧设计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设计课题的内容要求真实,并且要结合相关的技术知识(如印刷工艺)进行综合设计的训练,以锻炼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讲授部分。

难点:书籍装帧的发展的脉络和各时期的特征。第2章书籍装帧工艺、材料与设计。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特征,初步感知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知道风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2.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界的风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体会风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与风有关的现象,并用画表现出来。

2.收集可以表现风的存在的物品:扇子,小纱巾、风车等。

3.制作风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玩风车,激发情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生:想)请你们把眼睛闭上,等我数到三时再把眼睛睁开,好吗?(出示五彩风车)这是什么?(生:风车)谁能让这漂亮的风车转起来?(教师发风车给学生玩)

师:风车都转起来了,同学们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大家都是成功者。

2.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玩风车开心吗?(生:开心)小朋友们知道风车为什么能转起来吗?(生:有风)对了,就是因为有风,风车才转起来了。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和风姐姐交朋友,去听听她的声音,看看她的表演,夸夸她的好处,你们愿意吗?(生:愿意)(板书课题)

【点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以玩风车的形式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和风姐姐交朋友”这种拟人化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二:我会找风

1.听风声。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谁来了?(播风声)(生:风姐姐来了)对,让我们大声对风姐姐说声hello!

2.课件1:指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风。

生:风把小朋友的帽子、纱巾、头发和衣服吹动了,风让帆船破浪前进,风把红旗吹得飘呀飘,风把柳枝吹得摇啊摇,风让风筝飞得很高,湖水随风荡漾。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风姐姐非常愿意和你们这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交朋友哩!

3.课件2:指导学生欣赏、感受人们生活周围的风。

生:在湖边,风把树枝吹得摇啊摇,湖水随风荡漾。

生:风把我的衣服吹动了……

4.交流展示学生课前画好的风,看看谁的画最能表现风。

师: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孩子。老师还知道有些小朋友把自己找到的美丽的风画下来了,谁愿意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看看。(请三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风姐姐在哪儿?

生1:我画的是海风,海风吹得人很舒服。(表演“舒服”的感觉)

生2:我画的是树林,风把树吹得很响。(学风吹树林的声音)

生3:我画的是国旗,风把国旗吹得飘呀飘。(演示国旗飘动的样子)

师:你们画得真棒,小朋友们真聪明,会用看、听、感觉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找到风姐姐,瞧,她正对着大家微笑呢!你们也对她笑笑。(板书:我会找风)

【点评】游戏是学生喜好的一种活动,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一道玩捉迷藏的游戏来感知大自然中的风;通过拍摄学生身边的风,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了教材中没有的本土风景;让学生通过“欣赏风”和“画风”,去感受自然界中的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了解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

活动三:我会造风

1.小实验:我们都来制造风。

生:上台演示各种不同的办法,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2.小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小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观察比较中动脑筋、想办法去造风,体验和感知“风”的存在,领悟风形成的原因,达到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之目的。

活动四:风与我们的生活

1.课件4:风姐姐的自我介绍。

师: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你们知道风有哪些作用吗?先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课件录音:我是你们的风姐姐,在生活中,我的作用可大了,春天一到,花儿开了,我一吹,你就可以闻到花儿迷人的香味。炎热的夏天来了,我可以让人们感到凉快。在没有电的时候,我能让大风车忽悠悠地转起来,那样就能带动机器发电呢!怎么样,我厉害吧!哦,对了,你们见过在大江大河中航行的帆船吗?那可全靠我的帮助呢!)

2.听了风姐姐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想想,风姐姐还有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师:风可以帮助燃烧,帮助人们发电,为有些花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帆船航行。你们还知道风姐姐有哪些好处呢?把你知道的向小伙伴说说吧!(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动动脑,想一想:长大了,你将会怎样利用风来帮人们做好事?

师:风姐姐的好处可真多呀!除了这些,你还想让风姐姐帮我们干点什么呢?

生:我想让风姐姐帮我制造玩具、帮我们把衣服吹干、帮我们给沙漠中口渴的人们送水……

4.课件5:沙尘暴、台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与灾难。

师:不过,风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你们见过风姐姐不高兴的样子吗?(播“台风”和“沙尘暴”录像)

师:台风确实可怕,沙尘暴的确讨厌。不过这可不能全怪风姐姐,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爱护花草树木,她才生气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花草树木,多种植花草树木,当好环保小卫士,让风姐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那样风姐姐就可以和我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了。

【点评】儿童是在真实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风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通过感受台风、沙尘暴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从中领悟要让风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必须要多种植花草树木,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好自然环境。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用具体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激趣,引入新课。

1、投影图片,齐读课题。

2、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谜。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看插图,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2)出示句子。

最大的鲸有重,最小的也有。我国捕获过一头鲸一条舌头就有大肥猪那么重。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3)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4)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1)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2)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3)指名回答。

(4)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出示句子二)。

在,鲸的祖先生活在。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里。又经过了,鲸适应了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5)齐读句子。

(6)学生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二)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1、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告诉大家哪些方面的知识?请写下来。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2、学生练笔。

3、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五、作业。

1、《同步》22课练习。

2、

板书设计。

22、鲸。

体形特点:像鱼、大、长。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须鲸。

种类。

鲸齿鲸。

吃食。

生活呼吸肺。

习性睡觉哺乳动物。

生长胎生哺乳。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6页“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五、课堂小结: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

姓名:宋雅丹。

系科:初等教育系。

专业、班级:小学教育(数学)08504班。

指导教师:单联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目录。

一、背景分析„„„„„„„„„„„„„„„„„„„„1。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2。

三、教具准备„„„„„„„„„„„„„„„„„„„„2。

四、设计理念„„„„„„„„„„„„„„„„„„„„2。

五、教学过程„„„„„„„„„„„„„„„„„„„„3。

六、板书设计„„„„„„„„„„„„„„„„„„„„7。

七、教学反思„„„„„„„„„„„„„„„„„„„„7。

八、参考文献„„„„„„„„„„„„„„„„„„„„8。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章。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系科:初教系班级:08504姓名:宋雅丹学号:0801015627。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时。已经学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本册教材的“认识分数”单元中也探索过分数与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因此,这部分教材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教材首先创设了“两位同学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比较谁看的页数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产生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心理需求。接着让学生探索交流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比较同分母(或分子都是1)分数的大小。学生对分母相同和分子都是1的两种分数大小比较已经很熟练。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因而要揭示本课主题,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尝试解决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新知。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学习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奠定了基础。

(三)条件分析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因为多媒体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自主发现、共同探讨交流的好处,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理推理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2.难点:灵活地选择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笔和练习本。

四、设计理念。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上学期时,学生已学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分数比较的方法。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在本课的内容安排上,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与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本着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又根据五年级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一定的认识,围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从中更好的理解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最后在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更好地去理解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地运用。整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引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用ppt展示题目)1.填空。

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批改。2)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通分的方法。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故事书吗?听说有两位少先队员特别爱看故事书,想知道他们看书的情况吗?生:想。师:(多媒体出示例5的图片)这就是两位少先队员的看书情况,仔细观察一下,看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师:哦,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再看一下图,看他们说了什么话。生:小芳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看了这本书的4/9。师:看来同学们都看到他们说的话了,现在老师想知道他们两人谁看的页数多该怎么办呢?生: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可以知道谁看的页数多了。【设计意图】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是在学生掌握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与通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要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必须要先通分。所以课前让学生复习通分的概念以及通分的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组织交流,汇报结果。

师:讨论出来了吗?有谁愿意把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汇报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用画图法比较小芳:小明:

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二: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

因为3/5>1/2,4/9<1/2,所以3/5>4/9。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三:先通分再比较。

3/5=27/45。

4/9=20/45因为。

27/45>20/45,所以3/5>4/9。小芳看的页数多。板书书写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法,要想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只要先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知道了。这就是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教学“练一练”。师: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你掌握这些方法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对于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掌握的怎么样了。(ppt出示“练一练”中的三组题目)。

师:你会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吗?请你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三道题的答案师: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呢?因为先通分再比较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三)闯关活动,巩固练习。

师:学习了那么多新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吧。巩固一下我们所学习的知识。(ppt出示四组题目)。

看大屏幕上的四组题目,注意要先通分再比较。

2.通过这四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分数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时,需要先通分再比较。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七题。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方法一:用画图法比较方法二: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小芳:因为3/51/2,4/94/9。小明:小芳看的页数多。小芳看的页数多。

方法三:先通分再比较。注意: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一定要先通3/5=27/45。

4/9=20/45。

分再比较大小。因为27/4520/45,所以3/54/9小芳看的页数多。

七、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两个同学看同样的一本故事书,比较谁看的页数多〞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个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用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以此来经历形成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在通过相应的练习题目来巩固所学内容。这样的设计比较适应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两个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三、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稼轩)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课件1出示)。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2、小组内进行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课件出示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独立完成书38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图案设计。

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

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巧妙地设置数学活动情境,如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如让学生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的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的来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创造了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如学生提出的几种花瓣图案的形成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从各方面展开思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由于本班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提问的面还不够广,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如果课前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剪一个花瓣图案的基本图形,课堂上探究花瓣图案形成过程时,借助剪得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转一转,效果会更好。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七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2。

(2)对折二次有几层?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23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3)(-3)(-3)(-3)=。

2.1×2.1×2.1×2.1×2.1=1。

21。

21。

21。

21。

21。

2=。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3)15;(-5)8;(-7)6;(-10)25;123;(-16)9。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26(5)62。

(2)73。

44(3)(3)(6)3。

33(4)(4)(7)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2522,(2)3,(3),(4),(5)4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

2.体会所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息、繁衍。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的世界是神秘有趣、摇曳多姿的,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海洋里的一种动物,那就是--鲸。

2.板书课题。

师:如果由你们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内容?

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相机板书:写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

2.指名说一说。

师生共议,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说明它是哺乳动物,还介绍了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的内容。

相机让学生列出各个部分的小标题。

三.创设情境,导读课文。

2.指名说一说。明确:这句话说得不具体,不能让人明确鲸到底有多大。

3.课文里介绍清楚了吗?你从哪里体会了解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如:

“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又如: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体会举例子说明的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读一读,体会体会。

4.故事表演:有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各种鱼类的运动会。鲸也兴高采烈去参加,可是却在赛场门口被虾将军拦住了,虾将军以鲸不是鱼类为由不让它参加比赛。两个人为此产生了争执。

如果你是虾将军,你会怎样说服鲸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从鲸的进化与它的生活习性理解鲸是哺乳动物。

明确理由。

(1)鲸的进化是由陆地到浅海再到深海。

(2)鲸用肺呼吸。

(3)鲸是胎生的。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鲸是哺乳动物。指名用自己的话,联系课文内容与在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或收集到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四.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1.师:课文还从鲸的种类、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海洋巨兽--鲸的生活习性。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部分呢?或者你们对鲸的哪方面最感兴趣呢?请你们分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四人小组选代表说一说自己准备选择哪个内容进行自学,用什么方法进行。如:画表格、画图、朗读、表演等方法。

3.集体交流。

每个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这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交流时注意说明自己介绍的是鲸的哪方面生活习性,用什么方法了解到的,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明确:

(1)鲸的种类按有无牙齿,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

牙齿。

(2)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子、列数字等说。

明方法。

(3)鲸用肺呼吸,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则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用了比喻等说明方法。

(4)鲸睡觉时头朝里,尾巴向外。

五.课堂练习。

1.请你们根据课文上介绍的有关鲸的知识以及所收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形式给大家讲一讲。

2.评议。

板书设计:

22.鲸。

写些什么:怎样说明的:

鲸的体形--十分巨大(列数字;作比较;举例)。

鲸的进化--由陆生到海生(作比较)。

鲸的种类--须鲸和齿鲸。

鲸的捕食--用须板或用牙齿(列数字;举例子)。

鲸的呼吸--肺;形状不同的水柱(作比较;打比方)。

鲸的睡觉--头朝里,尾向外。

鲸的生殖--胎生;长得快;寿命长(列数字;举例子)。

作者邮箱:zsxlihui。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二十

一、教材分析:

用彩色纸经过设计、加工制作头饰十分适宜低、中年级学生的一项活动。在语文、音乐的情景教学中,在节日的联欢会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头饰会为教学及活动增添光彩。本课教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有些什么头饰,知道头饰要按戴头饰的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

2、按预定的设计用各种材料加工制作成各种头饰作品.

3、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制作。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四、学习材料:

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彩色笔、剪子、胶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美术课咱们班来了一群客人,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欢迎他们进来。(几位学生头戴头饰进入)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动物吗?那同学们想不想也拥有一个这样的头饰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头饰。

板书课题:头饰设计。

三、讲授新课:

(3)现代头饰(其中特种兵的伪装头饰)思考:(1)这些头饰上装饰了什么内容?

(生根据课件显示的图片:扇形、动物图案、草......)。

(2)头饰有哪些用途?(生:美化、装饰、隐蔽......)。

(2)舞台头饰(京剧头饰)(3)现代头饰(4)外国头饰。

3、评一评:(课件展示两个头饰对比)谁的头饰漂亮?为什么?

4、师示范做头饰的步骤:(1)准备合适的做头饰工具。

(2)根据自己头围的大小,来确定并剪出头饰的底座,可适当加以装饰。

(3)把剪好的头饰底座粘在一起,可根据自己的头围适当的调整。(4)画出你喜欢的动物头型,并加以装饰。

(5)沿着图形的边缘剪下头型,粘在我们做好的头饰底座上。

5、介绍几种装饰头饰的方法卷、折、穿编、刻、剪挖、粘贴等。

四、任务实践:

制作一个实用、美观、新颖的头饰。(1)想一想你将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头饰?(2)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制作?(3)动手进行制作。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4)成果展示:请同学们戴上头饰展示自己。

请同学说一说觉得谁的头饰最好看?谁的头饰最有新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身边普通的工具和简单的材料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头饰,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其他材料制作出漂亮的头饰呢?请大家回家后大胆设想,进行制作。

书籍设计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

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2、学生质疑。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师生评议。结合读好几个生字:

悉鳞肉稀。

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

6、汇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

师:老师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实的“公孙树”,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描述)在山东省最南端的新村乡,当地群众为一株被冠为“银杏王”的古老银杏树过了3000岁“生日”。此树高41.9米,胸围8米,直径2.6米,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老树王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师:其实,银杏树是一中很美的树,有位小朋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配乐师诵读)我很喜欢银杏树,因为它很美丽。我发现,它的叶子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四季的形状我都喜欢。春天,银杏树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夏天,日照充足,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在酷暑难耐时,如坐在银杏树下阅读,一阵风吹过,千万只小扇子为我煽风,那份凉意,那份舒畅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冬天,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将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着严冬的来临。他似乎苍老了,却仍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顽强地挺立着。

银杏树也开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开的花是白里带点淡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子却是人们喜欢的。银杏的果子像一只只小橄榄球,乳白色壳子里面躺着一个淡绿色的胖胖的果仁,非常好吃,还带有一点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妈妈用微波炉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钟,就听到微波炉里传出“叭叭”的声响,不一会儿,果壳裂开了,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师:你们觉得美吗?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给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奖励一片银杏叶片作为纪念)。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

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2)“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的呢?

师: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0.9米,身长大约1.5米。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

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

(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

“稀有”,稀少,少见。

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评议。

五、演读课文: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5、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欣赏:)生活在3.5亿年前的腔棘鱼;4.5亿年前的鹦鹉螺。

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浙江百山祖冷杉。

六、课外延伸:

1、请你写一写:仿写一篇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2、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请你查一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1781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