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文件,它能够指导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组织。编写教案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欢迎大家查阅以下教案范文,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案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早晨》是一篇散文,作者是作家,其代表作品有、、、等。
2、按拼音写汉字。
()()()()()()()。
3、检查词语:昂起鞠躬宫嫔主宰和煦。
蜥蜴惺忪捕获惬意一帧。
吮吸醇厚蚊蚋蔷薇瑟瑟凋谢。
字音:昂嫔煦捕惬吮。
4、理解词语:
宫嫔:和煦:
惺忪:惬意:
一帧:醇厚:
蚊蚋:得天独厚:
5、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然后小组交流。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部分,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2、文中哪些句子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到的变化,烘托,为后文做了。表达了作者。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4、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导入:(听你们的老师说咱们班是学校的智慧之班,我来到这里上课感到非常高兴,不过要想让我承认你们的智慧我还要简单的考验你们一下)。
1、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么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讲故事,但是要仔细听,因为我有问题要问。古希腊曾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狮身的女妖。她向每个路过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个谜语:有一种动物,在开始的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对于这个谜语,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过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这时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过此地,会见了女妖,并猜出了谜底。
(在俄狄浦斯说出答案之前,谁想试着猜一下)。
(哇!同学们不简单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这个秘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但是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吗?)。
说的真好,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时候,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2、从这个谜语我们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几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生之旅》(板书课题)。
思考一下,人在这几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二、划分人生。
2、划分之前,同学们先看一个短片,只有几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们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细看,不要错过人物的每一个变化。
3、下面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短片和我分给你们手中的图片,小组内观看、讨论、交流,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划分结果和理由由小组长汇报给我。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种结果只要大家同意划分依据就可通过。
5、同学们划分的真不错,可是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呢?
6、同学们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时期呢?知道这个时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吗?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你最喜欢的科学家年少的小故事,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7、这几位科学家年少时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说得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我们总感觉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是身边的长辈,也是在不经意间才发现了他的皱纹,他的银发,如果每年与父母合一次影,几年后,也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
三、看组图,学生观察图片。
1、谈话:我们再来看这组照片,认识吗?你有什么发现或感想?
2、我们发现周杰伦个子越来越高了,你们想不想长高?想不想知道长大后你会有多高?
3.老师教给你预测方法好不好?课件展示预测方法。
4、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可靠的方法计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师发给你的第一张表,表1是第二张,表2是第三张。
5、对你的身高满意吗?
6、同学们把表收起来吧,老师把它送给你,你可以给亲戚或邻居家的小朋友预测一下。
7、其实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
8、看同学们的表情就知道我们都期待着能长得更高些,个子高了强壮了有什么好处?
10、只有自己的亲人需要你去照顾吗?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阶段的人需要照顾?
11、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12、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顾需要帮助的人。
四、总结:
课就上到这里,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畅谈收获。
五、作业(写一份调查报告)。
1、你们家里或邻居家里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2、你家里或者邻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里,他们是什么样的?
3、把你的观察和想法写下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我担任(1)班的科学课教学。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制造放大镜。通过放大镜、显微镜对物体的观察、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4.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教学难点]读懂文本,理解文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文,完成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木才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河北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教案《河北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九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九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知识介绍:
1608年,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知识介绍:
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2010年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观看"宇宙之旅"片断的形式,回顾了人类了解宇宙的过程。能不能谈谈你们的感受。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9月3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1)个教案。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2)个教案。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二课时。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放大镜是“凸”“透”镜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7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 “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五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知识解析4。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骤: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学到。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插入知识解析:4。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六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七
13、浩瀚的宇宙。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九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九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知识介绍:
16,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17,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知识介绍:
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四)总结。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1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光年。
宙:时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亿年。
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地月星系:月球(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18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