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3:52:19
母亲读后感(热门20篇)
时间:2023-11-15 13:52:19 小编:HT书生

读后感是一种个人对作品观点和主题的解读和关联。写读后感时,可以借鉴其他读者的观点和见解,进行思想碰撞和启发。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几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母亲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读完后,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眼睛里早已热泪盈眶。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与祖**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当我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作者六岁就离开了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仅仅回故乡两次,而且都是奔丧,才陪了母亲几天。当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季羡林得知这个消息时,整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啊,母亲在临终前也未见上自己最亲爱的儿子一面。这时,我明白了:什么金钱、荣誉、地位……都没有这难能可贵的亲情重要。作者季老为此悔恨终生。

再看看生活中的我吧。别说是做家务,就连帮父母洗脚、按摩这样的小事都不做。父母辛辛苦苦做好的饭菜,只要是稍有一点不合我的`口味,我就挑三拣四。没办法,父母只好为我重做。有一次,妈妈让我扫地,我撅着嘴拿起扫把在地上随便画了几下,就算完工了。妈妈数落了我两句,可我却与妈妈顶起嘴来。唉,现在想起来,真后悔!

同学们,千万不要等到自己后悔时……现在哪怕是在父母下班后给他们递上一双拖鞋,送上一杯热茶,给父母捶捶背、捏捏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给他们极大的安慰。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孝敬父母!

母亲读后感篇二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开的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

这篇文章所描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

母亲用心爱着孩子已经成为她们生命中的习惯,母亲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的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风雨都仿佛是脆弱的水珠。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深请的呼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看来,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折射出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我们的母亲。

作者把红脸上的荷叶比作母亲,在暴风雨来临时,荷叶总是无所畏惧的保护红莲。母亲正如荷叶,当挫折来临时,母亲总是挡在前面安慰我们。

可是我们安然无恙时,母亲此时可能背负着巨大的痛楚,我们又何尝体会到了呢!

如果大风来临之际,红莲无荷叶的阻挡,就无一丝生存的希望。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拥有了生命之花,当我们在绽开自己美丽的花朵时,又何尝想过在母亲的衬托下才使我们显得美丽。

每当我们撒娇,对母亲发脾气时,母亲的心理何尝不是忍受着剧痛。

每天我们去上学,母亲总是担着心,中午只盼一个小小的电话,而放学总是慢慢地等着心却无比的着急,等我们到了家,母亲总会因为孩子安全回家而感到开心。

不好吃的过期的,总是由她来吃,给我们夹的总是美味。

莲花正如我们,母亲正如荷叶,在暴风雨中与我们共患难。

母亲读后感篇三

母亲是我在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如果缺少了母亲我将成为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灵魂不全的人。如果我缺少了母爱,就算我有成功的事业,我也会觉得没有母爱是我一生的遗憾。

作者在《怀念母亲》中写到了作者了作者小时候,就离开了母亲到城里去住其中两次回乡,在母亲身边没待几天,就回去了去了。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这是作者到死的时候也不能消除的遗憾。

后来,他到德国留学,母亲多次的进入到他的`梦中来,作者无时不刻地想念着母亲,母亲的怀念一直陪伴着作者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母亲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第一次抱母亲》。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母亲病了,我抱起母亲,没想到母亲那么轻,我感到难过,愧疚。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母亲深受感动。读到这儿,我也很感动,觉得母爱很伟大,我们应该要帮助妈妈多做些家务活,学习成绩不能让妈妈担心。在我的生活中,妈妈的`爱我都能一点点的感觉出来。比如,当妈妈生病时,还在坚持为我做美味可口的饭菜,我问她累不累,她总是微笑着说:“不累,不累……”

妈妈常:“父爱如山厚重,母爱如水包融”。的确,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父爱就像一座大山,厚重,不易被觉察。而母爱就像水一样柔和,细细的,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让我们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每天细细的感受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我们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快乐!

母亲读后感篇五

是定不下心看这本书,以致于用了三个多星期断断续续的听这本书,刚才听着母亲被宪兵抓住的情节,听着正起劲,来了一句‘全书完’戛然而止。

就这样:在某个小镇,被压榨的工人活得千篇一律,某个嗜酒的工人,活得压抑潦倒,他还经常打骂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儿子巴维尔成年后不久,他就die掉了,巴维尔并不是和他父亲一个样,甚至会悄悄的做一些事,母亲有点担心的和儿子巴维尔谈心,得知了儿子巴维尔正在学习关于世界工人权益的新思想,也在思辨他们这个小镇的`工人状况,母亲很惶恐但又觉得这是对的,渐渐地,会有同志来到家中一起探讨,巴维尔有思想发表言论针砭时弊,母亲觉得他们探讨是迷人的,而且他们大多数都很亲切,她也从旁听中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的工人会处于一种状态,一种被压榨的状态,工人们乃至自己从前的悲惨经历的是什么造成的,他们需要做什么才能改变,同舟共济,同志们把他们所理解的能代表工人的事及感悟印发学说报来唤醒更多的工人们认清现状。但改革的路并不平坦也并不是尽善尽美,许多的同志被抓进了牢里,为了更好的革命有同志放弃了爱情,巴维尔在第几次的逮捕中也被抓进了牢。

母亲看着他们工作,她认为新思想是对的,直至巴维尔被捕后她急迫地想做点益事,她开始参与了发放报纸的工作并一直参与之后的游行,转移至镇上发放报纸讲解工人新思想,她会惶恐不安,但大多情况下她都是满怀激情工作,扮做修女、农妇躲过暗哨,和芭莎到农庄发表和接受了想法,工作,她是在为改革而工作,奔走,她疲倦而不厌烦,怎么安慰这位母亲呢,儿子巴维尔最后被判处了流放,同志们会试图在流放时解救巴维尔,丹尼尔拥抱母亲告别,‘我好像喜欢你,多想一直在您怀里’,之后的几天他被捕了,母亲,也在这一次发报中,看见了宪兵,周围的青年围成一堆掩护着母亲,母亲。

母亲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位母亲独自带着孩子,所以她的家里并不富裕。有一次,她答应带女儿去雪山玩。她没日没夜的工作赚取路费。终于,她带女儿到雪山来了。她们因为贪玩和好奇一直往雪地深处走,结果迷了路,被困在了雪地里,最后因为疲倦和饥饿,她们再也走不动了。可是如果坐下休息,等待她们的'就是死亡。当她们看到营救的直升飞机时,却因为衣服的颜色不明显,直升飞机无法发现她们。于是母亲用冰块划破手腕,向女儿爬去,一路留下耀眼的血痕。最后,直升飞机终于发现了血痕救出了女儿,而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死去了。

读了这个故事,这位崇高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为了孩子每一位父母都可以付出一切代价!而作为孩子,我们用什么来回报这种爱呢?这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啊!

母亲读后感篇七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母亲读后感篇八

“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在我看来,母亲也是很“傻”的。做母亲的,为了自己的的孩子,她们不知道什么叫恐惧,什么叫生命危险,什么叫可怕;有些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犯案连连却仍不后悔,有些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跋山涉水,不知千里迢迢,为了什么?为的就是来看孩子一眼,问一声“你好吗?”仅此而已,就这样,她们就知足了。

寒假里,我在书海中尽情地遨游着,阅读完《母亲》这本书我沉默了。虽然表面上讲述了,小说主人公的母亲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妇女,但在她从事革命的工作的儿子影响下,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但是,我却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之情。

有一首歌叫《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不以为然:“谁说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我妈妈就不一样,她总是对我挑刺:电视,不能碰;作业,只要有一点不符合要求,重做;早上上学已经快来不及了,被子呢,自己叠。整个儿“鸡蛋里挑骨头”嘛。可是,当我生病的时候,才知道了妈妈对我那深深的爱。

记得那一次晚上,妈妈在开夜班,我睡在小床上,只感觉身上像火一般燃烧着,隐隐约约感到有一只冰凉冰凉的手触着我滚烫滚烫的身子,我睁开眼睛迷迷糊糊一看,原来是妈妈呀,只见妈妈两只眼睛中透着晶莹的泪珠,眉头皱得像打不开的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把我吵醒了,是妈妈,她正准备去上班,但是,她一夜未眠哪!看着妈妈远去的身影,我热泪盈眶。

当你想要责骂自个儿的妈妈时,你千万千万要想一想妈妈对你的付出:当你生病时,妈妈为你流下了眼泪;当你委屈时,妈妈用亲切的口吻来安慰你;当你遇到难题时,妈妈就是“救命稻草”你可以把一切一切的疑惑全都抛开……这种种都是妈妈为你的付出,对你的期望与那份深深的爱。

妈妈,我想对你说:“我爱你,妈妈,谢谢你。”说上一千遍、一万遍都不为过。

母亲读后感篇九

没读老舍的这篇散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女人都是很艰苦的。读了《我的母亲》之后,我发现,不单单是艰苦。

那一天,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开眼看了他一眼;父亲则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其实老舍父亲的死我认为与老舍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在文中,老舍却说他把父亲“克”死了。我不清楚他是在什么心情下写这句话的,也许是淡淡的忧伤吧。

之后描写的便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的形象。在父亲的死后的日子里,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便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她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母亲从小到大对作者的无尽关怀,指明了作者老舍的人生道路,让其成为了一个素质人格品德都健全的人。

老舍的母亲从不会埋怨什么,即使在过年那么喜庆的日子里只身一人度过。在七七战后,老舍每逢接到家信都不急于拆在一时,因为他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怕他失去那一份依赖,怕他是失了根的花草。当老舍给家中寄去给母亲祝寿的信,给他的回信却是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老舍在结尾重复了两个字:心痛。是啊,谁不会为此潸然泪下?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谁人能不心痛?!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尽的源头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不能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注意到母亲对老舍浓浓的爱,同时也在点点滴滴中发现老舍对母亲的爱,更多的是歉意。

刚开始,我还在想老舍写这篇散文的用意,但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老舍写了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已没了根。这是老舍他自己的感受。

他用最最朴实的字句来诉说他的母亲,用最真挚的话语来打动每个人的心。回想起以前对母亲种种的不尊敬,真是太不应该了。母亲,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米尔说的没错,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

没有了这股力量,就没有了依赖,没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靠的肩膀,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

母亲读后感篇十

由着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影片以第一人称“我”独白的方式展开故事线索,叙事上采用倒叙,开场是“我”通过车窗看到的崎岖山路,路上飘着大雪。此时的电影画面以黑白呈现,给人以压抑之感,我们可以窥见叙事者“我”此时沉痛的心情,他是去给死去的父亲料理后事。

故事情节随着第一人称“我”的行动轨迹继续推进,我们看到了在破旧的学校外面黯然神伤的老年母亲,推镜头从风雪中的学校逐渐打到母亲的脸上,母亲的面部特写,让我们看到了她痛彻心扉的哀伤。父亲母亲的感情之深,至此毋庸赘言。

电影做足了铺垫,故事情节自然过渡到父亲母亲的青年时代,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逐渐浮现于观众眼前。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画面到这时转为彩色,以红绿黄等亮色为主,观众得以从压抑的黑白色画面中解脱出来,以较轻松的心情领略父亲母亲昂扬绚烂的青春。电影的色彩基调反映出的是父亲母亲唯美的爱情。另外,青年母亲的穿着为红色,红色象征热情,这与母亲敢爱敢恨,勇于追逐所爱,成为村里自由恋爱第一人所表现出的奔放勇毅性情相契合;父亲则为黑色穿着,这同样符合他沉稳冷静的性格特征。

第一人称“我”所要叙述的是一段动人心魄的唯美爱情,这自然少不了对青年母亲的美的呈现。影片在对母亲美的描摹上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按笔者所见,影片中主要以中镜头展现母亲之美,如母亲织布时的劳动之美、母亲借机窥探父亲时面部表情的变化之美、母亲在树林中追逐父亲足迹时的动态之美、母亲为父亲做饭时举动含情的动作之美等等。关于母亲在林中追逐父亲的唯美镜头,我们会发现导演在此处作了背景虚化处理,这不仅突出了母亲的形象,使画面有层次感,同时也给这段剧情涂上梦幻色彩,轻易触及观众心中的柔情。

除了对人物的描摹刻画,电影还在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特写上用去不少篇幅,如母亲给父亲送饭用的青花瓷碗,就有多个刻意强调的特写镜头。匠人焗碗的手部特写,在起到推动剧情发展作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民间传统技艺的尊重和赞美。

母亲携着装饺子的青花瓷碗在路上追逐父亲的画面给我们烙下深刻的印象。此处采用交叉蒙太奇手法,一边表现父亲的马车走远,一边表现母亲气喘吁吁的追逐,扣人心弦,令人揪心。

整部电影剧情丰满,画面唯美,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沉思与震撼。影片中父亲母亲的爱情,感人至深,具有时代感。片中母亲敢于冲破桎梏寻求真爱的人性魅力,不仅能触动当代人藏于心灵深处的柔情,同时也是对当代冷漠空气的一份深层叩问。

母亲读后感篇十一

感恩,是回报帮助你的人的一杯果汁,让他们甜在心头;感恩,是感谢为我们付出的人的一个微笑,滋润着你我;感恩,是爱心的传递。心怀感恩,才能心连心,共同抗击灾难。

高尔基的《母亲》描写了一位在战争时期,因为儿子参加革命而忠于革命的母亲形象。这是一位拥有伟大母爱的母亲,当儿子加入“地下党”时,母亲每天都在担心儿子的生命安全,渐渐地,母亲也融入了儿子的革命事业,在最后儿子被捕时,母亲便发疯似的在街头高呼革命。

可以试想一位年迈的母亲在危机四伏的地方作“眼线”,这位“胆小”的母亲是否想过退缩,但她没有,因为对儿子的爱在支撑着她,一位母亲能够舍身忘死地为子女做一切事,我们能做的只有“感恩”,感谢她们的奋不顾身,感怀她们的英勇不屈。她们舍弃一切换来我们的幸福,我们应心怀感恩。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父母为我们做的多了,我们就得感谢她们,于是我们时刻在感恩,在感恩中我们成长。

汶川地震时,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墙,他们舍弃自己而换取别人的生存,当土地塌陷、房屋倒塌时,我们存活了;对于身边逝去的人,我们只有唱一首《感恩的心》,愿他们一路走好。

感恩,是当我们看到别人赴汤蹈火来解救我们时,我们心中怀有的那份感动;感恩是当母亲在危险之下,四处发放宣传单,告诉人们“鲜血是不可能淹没真理的。”我们对母亲捍卫自由的崇敬,惟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和睦相处。感恩,不是几句言不由衷的话,不是几个虚伪与委婉的动作,感恩应当发自内心,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表达,是我们对帮助的最好回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用生命来换取儿子的和平事业,我们应怎样感恩母亲的爱,都说母爱无私,但母爱是母亲的最深的关怀,只有我们心怀感恩,才能知晓母爱的深意。

《诗经》有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哪怕别人仅为我们付出了一毫,我们也要感恩他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谢他人的帮助。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是一位战士,一个伟大的人,革命者是她的孩子,当孩子被捕时她便成了一位战士,为民主科学而奋斗,她用生命换来了人们一丝觉醒,用生命换来了一丝自由的希望。一位母亲用生命奉献了自己无私的爱,面对如此伟大的爱,我们不应熟视无睹,或一味地接受,而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母亲无私伟大的爱。

感恩他人,不一定要物质回报,感恩他人可以将爱心传递下去,以一种无私的心态去帮助、回报他人。回报那位母亲最好的便是团结起来,打倒统治者,打破黑暗的现实,争取自由与解放。感恩的是一颗心,传递的是真诚与无私,只有用心与回报,才能让他人付出有所值,才能让世界充满爱。

母亲读后感篇十二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他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还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朱德七八岁就开始帮母亲干一些农活的'技巧和本领。展现了朱德的勤劳孝顺,母亲的宽厚,吃苦耐劳。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朱德七八岁就开始干活了,挑水,种田,很勤劳,.而我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吃的好穿得好,睡觉香,而朱德那时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母亲读后感篇十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可以很好解释父母或者照顾者在小孩在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说明强调了在小孩子在出生到成人之前这段时间所接受的教育和爱对他们后面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成为智慧父母的所必备的十大技能。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培育孩子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所给出的一些建议方法和意见,第二部分的内容比较细致,很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

美国著名的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黄金法则。如果你想拥有好的生活,那你自己必须更加努力,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加倍努力,而不是选择躺平。因为你躺平就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放过了是生活或者学习,但它们可不会放过你。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哈哈,有点说严重了,只是表达一下这个意思。为了教育出更优秀的孩子,作为父母或者照顾者自己也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时刻进步提高。本书介绍了十种作为智慧的父母必备的技能,让父母或者照顾者提升自己,匹配上你的欲望。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见解和反馈。这是这本书第二部要教给大家一些平时教育孩子过程中分不同阶段的一些指南和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周遭的环境时刻在改变或者在加速。作为父母或者照顾着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方法方式都要更新迭代。这本书很好的给出了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在怎么处理孩子面对电脑屏幕的诱惑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当孩子自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个体时,他们的意识上和行动会变得跟孩提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当你认为他们长大了,他们身边的朋友或者同学对他们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父母或者照顾对他们的影响。所以父母或者照顾者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和缺少爱,又不能让孩子觉得长大成年后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修行一直在路上。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还是要成为别人家眼里的孩子。所以各自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比较令人感动: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她同行一段正如龙应台《目送》的最后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整本书充满了:爱和包容。但是张弛有度,知进退。

母亲读后感篇十四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先天没有耳朵的儿子捐献耳朵并不让儿子知道的感人事情。

最伟大的人是母亲,最深沉的爱是母爱,即使用一生的`爱也无法报答:当儿子受到欺辱时,伤心的泪流在儿子脸上,却流到了母亲的心里,当听到儿子的嚎啕大哭,母亲的心都在流血。为了让儿子有个完美的外表,母亲义无反顾地捐出了自己的耳朵,并一直隐瞒,母亲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儿女的前程。

你也许从未见过母亲藏起的泪水和他内心的疼痛与恐惧,相反地,她用瘦弱的双肩扛起了你的希望,给了你更多的支撑和爱意。任何人都可以否定你,但唯有母亲,给与你明媚的曙光,她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金光的泥土的肥沃。

母亲读后感篇十五

《我的母亲》一文寄托了老舍先生对慈母的怀念与敬爱,永恒的母亲读后感。文中,作者出生在一个动荡穷苦的时代。自他出生起就意味着母亲劳累的开始,不久父亲便去世了,全家人的衣食就全落在了母亲肩上。

她终日的忙碌着:白天洗衣,晚间缝补,还要忍受姑母的恶习但她没有半句怨言。她的手肿了,她的腰弯了···可以说命运的不幸已把这个坚强的母亲折磨的遍体鳞伤但她依然有着乐观向上,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而且这一精神品质已深深感染了作者内心,以至于使作者成长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她不怕生活的艰辛,也不怕社会的血光火焰,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能屈能伸,善良慈爱,总是热心的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文中的母亲面对困难总说:“命当如此!”我想简简单单的“命当如此”包含了多少艰辛与无奈,但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一位坚强母亲不屈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明白了,我感动了,我们的母亲就像文中的母亲那样,用不同的方式,怀着同样的心来关心,保护着我们。因此我们不要埋怨她的唠叨,那是对我们爱的述说;也不要反感她的批评,那是激励我们成才的教诲。至此我已深深领悟了母爱,为了回报她,请将无尽的感激,付出在无言的行动之中吧!

每位母亲都是平凡的,但她们给予儿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母爱永恒!!

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虽然只是清水面条,但她有说不出的喜悦。

作者上了大学以后,对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重新做了评价。放学回家,作者问母亲:“你念过尼采吗?”母亲答道:“没有。”“那么,康德、笛卡儿······这些人知道吗?”“不知道。”作者觉得自己的母亲竟是个没有学问的女人,不禁有些发怒:“那你去读呀!”喊叫顿时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一会儿,作者听到母亲喊:“吃饭了,这些菜都是你爱吃的!”

又过去了十几年,作者也成了一位家庭主妇。回想起青年时代,自己对母亲的不敬,这时心中才升起了后悔和内疚。作者母亲的一生看起来十分平凡,其实非常伟大。40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无我”的意识里,在任何风雨中,她总护着丈夫和孩子。把自己的一生,毫无怨言,不求回报地交给了他们。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妈妈对我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冬天,妈妈为了让我们每天都能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天天都要洗衣服,还坚持用手洗。结果,手冻得通红,肿得就像胡萝卜。上学了,有的同学说我的衣服干净有股香味,那可都是妈妈辛勤劳动的成果啊!

在人生的旅途中,妈妈所给予我的爱,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就像水,用之不尽。文中的母亲也是如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一句话,就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读后感篇十六

看到哲学二字,脑海中浮现的是政治老师的面孔,是那些冷冰冰的文字。但读罢文章,我认识到原来哲学是有温度的,是根植于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母亲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何谓母亲的“乡村生活哲学”。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流淌出作者母亲的坚强,玲珑,心胸与原则,母亲的生活哲学应该被所有人领会。

作者的母亲说:“有时候必须装聋作哑,给人留后路。”是啊,前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长大后的我们都要披上含蓄的外套,说话不要太直接,要学会给他人、给自己留后路。

作者的母亲说:“做不了‘玉米’,就作‘高粱’。”我想作者的母亲大概是想告诉我们,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并鼓励我们多方面发展吧。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做不了“玉米”也要硬着头皮去努力争取做“玉米”。因为有时候我们带着年少的勇气,带着不撞南墙布星死的决心去做,说不定我们真的做成了“玉米”。

作者的母亲说:“在什么山上就要唱什么歌,唱就要唱好。”在生活中,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分内事,这是责任感的体现,这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能够像作者的母亲这样唱好自己这支歌的人是值得大家敬佩的。

同样作为母亲的范雨素,也像作者的母亲那样,活出了自己的哲学,活成了一本书。在经历了丈夫酗酒和家暴后,她孤身一人带着儿女在北京打工。住在八平米的房间里,她可以微笑地说这里好有安全感;她可以感叹阳光真是温暖。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后,她也会提笔写文章,对残酷的命运说:“活着就是要干点和吃饭无关的事。”这个骄傲抬起头说“我是范雨素”的女子,她的生活也是哲学,她努力地整理着自己那本“装订拙劣的书”。

生活是门艺术,更是项本事。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只要我们用力、用心地去生活,我们也可以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拥有自己的生活哲学。

母亲读后感篇十七

读完《母亲的手》,我最想对我的学生说的一番话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你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包括你们的父母。你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吃在嘴里的美食,以及你们正在享受着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们的父母早起晚睡、劳神费力挣来的。你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们现在这样无怨无悔无欲无求地付出,是希望你们将来能优裕而幸福地生活。如果我们现在不刻苦,不努力,不掌握知识学好本领,那么,将来我们拿什么去赡养你的父母,供养你的家庭,抚养你的孩子?虽然每一对父母为孩子付出都不求回报,但是,作为子女,我们不能因为父母不求回报就不去回报。因为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能思考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人,就得履行义务。

因此,我衷心地奉劝那些调皮贪玩管不住自己的同学,那些懵懂无知尚未醒悟的同学,那些麻木不仁不思感恩的同学,你们醒醒吧。就算是为了你的父母,你也要拼一把,搏一回!拼将你的青春热血,搏得你的精彩人生!

母亲读后感篇十八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是无私的话,那就是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也只有母亲对于儿女的爱。如果说,世界上哪还有一种爱,可以让我们放弃一切,那也只有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

我读完梁晓声的《母亲》这本书后从中深深感受到,好书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感动。读了梁晓声先生的《母亲》让我泪流满面。这不仅折射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温暖的忧伤,它表明我依然具有柔软纯洁的心灵。惠特曼说过:“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梁先生笔下的母亲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户,打开它,必将打开一切母爱的情感阀门,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这位母亲每天早晨舍不得坐公交,而是徒步去遥远的工厂。为了那微薄的工资与孩子的安饱,出卖女人微少的体力,每天回家做完了晚饭后,又织补破烂的衣服。每当回家,母亲的身上都会有被划伤,被烫伤的痕迹。

这位母亲还很怀念家乡,不然她为何经常讲以前的故事呢?她希望自己在家门口站一站,透过窗户看一看也愿意。

我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孟郊《游子吟》里的一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梁晓声在作品中充满了感激,他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为了孩子,母亲被迫不能回到家乡,为什么?因为她爱孩子们,她觉得孩子比她更重要。

作者也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母亲是一本无字的书,她教给我们无限的慈爱,也教给我们如何去奉献;母亲是一首无声的歌,她默默劳作,谱写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播撒着人生的真谛。母亲滋养着人间真善美,洗刷这世上假丑恶。母亲是一团不熄的火,她将自己燃烧,把世界照亮。失去母爱,天地将一片黑暗。

让我们牢记母亲的深沉与博大,无私与温暖。

母亲读后感篇十九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人。人生的苦难、生活的心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勤奋自学不息。高尔基就文学创作的不凡成就而言,堪称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母亲》,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母亲是每个人都知晓的,她们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无私的爱永远是我们歌颂的主题,然而高尔基的《母亲》却有几处伟大的光环。

母亲的儿子是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儿子还有些伙伴,是和他走在相同道路上的同志。母亲虽然开始没有理解儿子的举动,但她却在背后支持儿子,无论儿子选择了怎样的道路,她都在默默地为儿子祝福,希望他平安健康。

母亲也是俄国时期的亿万受压迫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她受到残暴丈夫的暴打,每次只能默默地承受,却不知是为了什么,心灵麻木不仁,不知道反抗,只因现实社会的冷漠无情与利益至上的拜金潮流,在当时的社会,人们都只是资本家手中的傀儡、劳作的机器,一天到晚只是重复着昨日的动作,就连表情都是麻木的。母亲就是这可恶时代压迫下的一员。

母亲也是同志们中支持儿子进行阶级斗争的第一人。在与儿子巴维尔志同道合的一些人当中,只有巴维尔的母亲是支持儿子领导工人运动的,也许母亲有过害怕与彷徨,但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儿子,也相信儿子所选的道路,这就是母亲的特别的伟大。

母亲最终也成为了儿子队伍中的一员,儿子被捕了,母亲伤心过后,更是义无反顾地接替了儿子的任务,走到广大劳苦大众中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育、感化他们,母亲也在为人民自己的事业在不懈的努力着。

试问,天下有这样多的伟大的母亲,我们的战争怎能不胜利呢?

母亲读后感篇二十

五月,我们迎来了一个神圣的日子——母亲节。这是一个为天下所有的母亲准备的节日,我们要为自己的母亲献上一份子女的爱,让妈妈感受到拥有孩子的幸福。

就在这段日子里,我读到了一本和这个节日有关的书——高尔基的《母亲》。这本书进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俄国十月革命前,老百姓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本书的主人公——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这样受奴役受压迫的生活,一步步走向革命事业。他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理想和事业,不顾一切地干着“违规”的事情来支持儿子:发放印着宣传真理的传单,鼓动人们反抗滥杀无辜的官兵,等等,导致自己被宪兵殴打甚至坐牢。

多么伟大的母亲!不知不觉,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提到一个“爱”字,却处处洋溢母亲对儿子的爱。从母亲对儿子反常举动的担忧,到得知他所从事工作后的忐忑不安;对儿子事业的支持,到以儿子为骄傲,直到自己也投身革命事业,一位母亲年迈又执著的爱心,对儿子无私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甘于奉献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她的工作虽然平时很忙,每天下班回到家后仍然细心地照顾我的起居生活。不管自己有多辛苦,对我的学习、生活从不懈怠。尤其是我学校里只要有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她总是积极参与,为我们的班集体出力献策。记得在去年元旦学校搞游园活动时,班级需要布置教室,我们四年级的主题是“五谷丰登”。第一天晚上,妈妈准备了很多张泡沫纸板和一把超大的雨伞,做成了一个大型的谷仓;第二天晚上,她又用白天专程买的几百条装饰用的金色毛条,铺满了昨晚的谷仓身体和大雨伞顶部,我们还把亲手画的很多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如南瓜,辣椒,麦子等等挂在谷仓上,营造成了一个金光闪闪、喜气洋洋、五谷丰登的大谷仓。妈妈晚上一直忙到十二点多才准备好。等到第三天游园会布置完现场后,我们班的谷仓成了整个四年级最亮丽,最有个性的一道风景线,赢得了校长、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我们班同学别提心里有多美了!可是她们哪里知道,从得知要布置教室到活动正式开始,才只有三天时间,妈妈为搞好这次活动,为班级出一份力,费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时间啊!妈妈为了我的成长,吃尽了多少辛苦啊!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2321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