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后宫导游词 泉州天后宫导游词(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20:57:03
最新天后宫导游词 泉州天后宫导游词(优质8篇)
时间:2023-11-15 20:57:03     小编:雨中梧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天后宫导游词篇一

欢迎大家光临天后宫。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日复原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举办"闽台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天后宫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前海栈桥风景区内的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

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内还立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是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

进入宫内,有一个大鼎,当你进入天后宫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粘贴,如果你把这个粘贴贴在左腿(大鼎)上,就会发财,你把粘贴贴在右腿(大鼎)上,就会平安。

天后宫导游词篇三

青岛天后宫位于太平路19号,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天后宫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前海风景线上一处极具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历五百余年风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1996年,遵照文物“修旧如初”的原则,青岛市政府拨巨款将其重新修复,并开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1500m2,前后两进院落,殿宇十六栋,分别为天后圣母殿、龙王殿、督财府、供奉天后、龙王、文武财神等诸神像。其余殿房由民俗博物馆举办天后文化、民间工艺品和民风民俗各项展览,常年对外开放,接待中外宾客。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辰,届时各地天后宫皆举行庙会庆祝,并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这里是青岛市区一处著名的文化旅游景观,也是研究青岛民风民俗的重要基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天后宫导游词篇四

天后宫俗成娘娘宫,坐落在天津旧城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0xx年),明代永乐元年(1420xx年)重建,为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这座海神庙与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台湾省及南洋各国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县贤良港出生的林默。传说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决心终生行善济人。她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观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商船的安全,被人们尊称为神女。她死后被奉为神抵,立祠供奉,尊称妈祖。以后又经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山门、牌楼、钟鼓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殿等。正殿内“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头戴凤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两旁,殿内两侧还陈列銮驾一套。山门前有两棵幡杆高26米(南杆实高26.2米,北杆实高25.94米),为明清遗存文物,分别绣着:“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济运通航”。

天后宫最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宫前有广场和戏楼,两侧街道形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旧时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这里香火旺盛;每逢天妃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举行“皇会”,表演龙灯、高跷、旱船等,百戏云集,万人空巷。当时天后宫的繁华景象,有诗文记载:“旗飐危培集万艘,碧溟漕运溯元朝,天妃庙貌依稀在,金鼎香烟绕绣袍”。

现在的天后宫内设有天津民俗博物馆,在庙内两侧厢房陈列,介绍天津城、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和变迁,陈列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清代水机等文物。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这是天津人对城市发展的通俗而生动的说法。天后宫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和古文化街一样,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与摇篮。

天后宫导游词篇五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天后宫导游词篇六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天津,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后宫的概况:

天后宫坐落在古文化街中心处三岔口西岸,坐西朝东,面向海河,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妃、妈祖庙之一。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在民间俗称娘娘宫,据元史记载:“泰定三年(1320xx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元代建有两座天妃宫,一为原大直沽海河东岸的“天妃灵慈宫”,早年称东庙,建于元延佑年间,于庚子之战被焚毁,现仅有遗址。另一为天津市现存影响最大的、保存最好的而且是仅存的早年称西庙的天后宫,天后宫的建立与天津自古以来就处于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天津东临渤海,北倚盘山,背负九水,海河直流入海,大运河南下,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经济地位。金代在此建立直沽寨,自元代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2年)开始海运漕粮,后来海运漕粮连年猛增,漕粮运量从数万石增至350余万石,大直沽至海河上游三岔河口就成为漕粮转运京师的中转码头。元代在大直沽设立了接运厅,并于延佑三年(1320xx年)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从此天津进一步兴旺起来,元人王懋德所写“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景象。

这座海神庙与中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传说中的神女。天后宫内供奉的天后是一位保护海上航行的神,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被众人崇拜而附会为神的。古代航海技术很低,不少海员、船夫死于船覆,葬于大海。人们恐惧大海的凶险,乞求航行平安,把得以生存、平安渡海寄托于海神的保佑。天后原是福建蒲田湄州岛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记载林默自幼“生而神异”,聪明伶俐,习水性,“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曾多次救助遇难船只,被众人称道,赞她为龙女。她逝世后,当地百姓十分怀念,每当在航海中遇到风险时,就幻想一种超人的力量来拯救,祈祷林默的保佑,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当人们航行闯过风险而平安渡海之后,就越加附会于神女林默的灵验。起初只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官方承认并启奏当朝,在南宋绍熙元年开始封林默为“顺济夫人”,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年)晋封为天妃,经历代多次晋封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又晋封为天后。民间尊称“娘娘”、“圣母娘娘”,南方新昵地称“妈祖”、“娘妈”。

明永乐二年在天津卫设城,城廓范围日益扩大,南粮北运,南北物资交流进一步发展。天津盐业、渔业、航运业、手工业、商业日益发达,天津城东的天后宫香火越来越兴旺。到清代对于天后宫的信仰从保护航海扩大到成为保护天津地方的神灵,誉天后宫为“天津福主”,烧香膜拜的已不仅仅是船工、渔户、航海船家,而更多的是乞求子嗣的老媪少妇。随着天后宫道士(天后宫原属道教的寺观)为适应人们的迷信心理,不断在宫内增添各类神像及神殿,诸如天后宫圣母身旁的子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以及王三奶奶等;正殿两侧设财神殿、龙王殿、河伯殿、关帝殿、火神殿、灶君殿等等,供奉大小100多位各类神像,适应了天津旧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们的迷信需要,所以香火极盛。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很深的一种迷信习俗,就是为求子嗣去天后宫内“拴娃娃”。此外渴望发财的商贾,祈灵武运的军阀官兵,乞求消灾除病的妇孺,求福求顺的妓女等等都跪在天后圣母诸神面前虔心祈祷,烧香许愿。这光怪陆离的现象反映了旧社会落后的一个侧面,但是天后宫毕竟是天津地区的开发与变迁的历史见证。

天后宫建成后,明代永乐、正统和万历年间先后重修,清代顺治、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间及民国年间都有局部重修和扩建、改建。解放后,195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对宫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油饰。“文革”中天后宫作为“四旧”被扫劫,前殿、牌楼和戏楼被拆毁,加之唐山大地震的损坏,宫内千疮百孔,变成破烂不堪的大杂院。198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又再次颁布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修建天津古文化街的同时修复四座古建筑,天后宫是重点之一。修复工程以保证天后宫中轴线上各殿建筑原有的面貌为主,重修了戏楼、牌坊、前殿,调整和重建了原来参差不齐、拥挤零乱的两侧配殿,最后重建了二层结构的皇经堂。修复后的天后宫,从东头的戏楼面向西与面向东的山门之间是能容千人的广场,戏楼上“乐奏均天”的匾额与山门门额整砖上镌刻“敕建天后宫”五个字遥遥相对。山门前两座号称九丈九高的幡杆(实际测量南杆26.2米,北杆25.94米)加固并保持原貌,两大幡杆每逢节日即将旗幡悬上,两面旗幡上绣着:“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浴日济运通航。”

天后宫山门外北侧是过街的张仙阁,进山门即牌楼,是木结构二柱一楼式,正面斗拱下是“海门慈筏”四字横额,北面横额是“百谷朝宗”。两侧是重新整修的钟鼓楼,前殿是面阔三间的过堂殿,殿内重塑了王灵官和高大雄伟的加恶、加善、千里眼、顺风耳的全身像,前殿门前屹立两尊修建工程中出土的石狮。前殿后面通过甬路是坐落在高大台基上的大殿,亦称正殿,这是天后宫的主体,正殿平面为凸字形,前接卷棚抱厦,后凸出部分称凤尾殿,构成大殿整体。大殿正中佛龛中重塑天后坐像,四名侍女站立两旁,面前是供桌、供器,殿内两侧陈列銮驾一套,十分肃穆庄重。大殿门前两侧一对石狮,也是这次修建中出土的。大殿台基周围均系花岗岩条石包砌,台基东南角的条石上仍保留“道光二十三年”刻字。

大殿后是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的藏经阁,在阁内,分别镶在下层南北山墙上的壁碑,可见“重修天后宫后楼牌记”,是民国20xx年重修的记录。藏经阁前台基两侧也立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其中一为1985年修建时出土,一为复制。藏经阁后是启圣殿,系供奉天后父母的面阔三间的小殿。在这次修葺时,在小殿南墙内侧发现壁画,内容是道教的“四值功曹”。正殿和藏经阁两侧重建共20间配殿,最后在启圣殿西北角重建面阔四间、上下两层外廓式的皇经堂。

修复后的天后宫,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保留了明代重修后的风格。现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民祥地。 在前殿与正殿呈复原陈列,各配殿举办了“天津历史民俗陈列”,于1986年元旦隆重开幕,同时在宫内和宫前广场举行了有20道各种花会参加的表演,受到各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天后宫是古文化街的中心,修复开幕以来,参观游览的群众络绎不绝,每逢节日和天后诞辰日都举办民间花会表演,天后宫戏楼也时常演出戏曲,届时数以万计的群众和外国朋友来此参观。天后宫——天津民俗博物馆已成为中外各界人士和港、澳、台胞参观、旅游的盛地。

好了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全部结束了。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我的工作更加完善,有什么服务不周到的地方请您留下宝贵意见,祝您万事如意!

天后宫导游词篇七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天后宫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维修,规模不断扩大,现存两座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两次重修。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欲拆天后宫,后慑于中国人民的`愤怒未果。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临太平路新建大戏楼,解放后曾维修。“文化的大革命”期间天后宫遭严重破坏。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1965年,天后宫用作市南区文化馆和少年宫的办公地。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拟修复对游人开放。

友情提示:参观天后宫民俗馆是免费的,可自行参观。不要跟团,避免被其中的工作人员忽悠而花冤枉钱。

天后宫导游词篇八

天后宫建于1320xx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历经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宗教建筑。下面是本站给大家带来的天后宫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天后宫坐落在古文化街中心处三岔口西岸,坐西朝东,面向海河,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妃、妈祖庙之一。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在民间俗称娘娘宫,据元史记载:“泰定三年(1320xx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元代建有两座天妃宫,一为原大直沽海河东岸的“天妃灵慈宫”,早年称东庙,建于元延佑年间,于庚子之战被焚毁,现仅有遗址。另一为天津市现存影响最大的、保存最好的而且是仅存的早年称西庙的天后宫,天后宫的建立与天津自古以来就处于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天津东临渤海,北倚盘山,背负九水,海河直流入海,大运河南下,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经济地位。金代在此建立直沽寨,自元代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2年)开始海运漕粮,后来海运漕粮连年猛增,漕粮运量从数万石增至350余万石,大直沽至海河上游三岔河口就成为漕粮转运京师的中转码头。元代在大直沽设立了接运厅,并于延佑三年(1320xx年)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从此天津进一步兴旺起来,元人王懋德所写“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景象。

这座海神庙与中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传说中的神女。天后宫内供奉的天后是一位保护海上航行的神,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被众人崇拜而附会为神的。古代航海技术很低,不少海员、船夫死于船覆,葬于大海。人们恐惧大海的凶险,乞求航行平安,把得以生存、平安渡海寄托于海神的保佑。天后原是福建蒲田湄州岛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记载林默自幼“生而神异”,聪明伶俐,习水性,“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曾多次救助遇难船只,被众人称道,赞她为龙女。她逝世后,当地百姓十分怀念,每当在航海中遇到风险时,就幻想一种超人的力量来拯救,祈祷林默的保佑,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当人们航行闯过风险而平安渡海之后,就越加附会于神女林默的灵验。起初只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官方承认并启奏当朝,在南宋绍熙元年开始封林默为“顺济夫人”,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年)晋封为天妃,经历代多次晋封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又晋封为天后。民间尊称“娘娘”、“圣母娘娘”,南方新昵地称“妈祖”、“娘妈”。

明永乐二年在天津卫设城,城廓范围日益扩大,南粮北运,南北物资交流进一步发展。天津盐业、渔业、航运业、手工业、商业日益发达,天津城东的天后宫香火越来越兴旺。到清代对于天后宫的信仰从保护航海扩大到成为保护天津地方的神灵,誉天后宫为“天津福主”,烧香膜拜的已不仅仅是船工、渔户、航海船家,而更多的是乞求子嗣的老媪少妇。随着天后宫道士(天后宫原属道教的寺观)为适应人们的迷信心理,不断在宫内增添各类神像及神殿,诸如天后宫圣母身旁的子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以及王三奶奶等;正殿两侧设财神殿、龙王殿、河伯殿、关帝殿、火神殿、灶君殿等等,供奉大小100多位各类神像,适应了天津旧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们的迷信需要,所以香火极盛。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很深的一种迷信习俗,就是为求子嗣去天后宫内“拴娃娃”。此外渴望发财的商贾,祈灵武运的军阀官兵,乞求消灾除病的妇孺,求福求顺的妓女等等都跪在天后圣母诸神面前虔心祈祷,烧香许愿。这光怪陆离的现象反映了旧社会落后的一个侧面,但是天后宫毕竟是天津地区的开发与变迁的历史见证。

天后宫建成后,明代永乐、正统和万历年间先后重修,清代顺治、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间及民国年间都有局部重修和扩建、改建。解放后,195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对宫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油饰。“文革”中天后宫作为“四旧”被扫劫,前殿、牌楼和戏楼被拆毁,加之唐山大地震的损坏,宫内千疮百孔,变成破烂不堪的大杂院。198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又再次颁布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修建天津古文化街的同时修复四座古建筑,天后宫是重点之一。修复工程以保证天后宫中轴线上各殿建筑原有的面貌为主,重修了戏楼、牌坊、前殿,调整和重建了原来参差不齐、拥挤零乱的两侧配殿,最后重建了二层结构的皇经堂。修复后的天后宫,从东头的戏楼面向西与面向东的山门之间是能容千人的广场,戏楼上“乐奏均天”的匾额与山门门额整砖上镌刻“敕建天后宫”五个字遥遥相对。山门前两座号称九丈九高的幡杆(实际测量南杆26.2米,北杆25.94米)加固并保持原貌,两大幡杆每逢节日即将旗幡悬上,两面旗幡上绣着:“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浴日济运通航。”

大殿后是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的藏经阁,在阁内,分别镶在下层南北山墙上的壁碑,可见“重修天后宫后楼牌记”,是民国20xx年重修的记录。藏经阁前台基两侧也立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其中一为1985年修建时出土,一为复制。藏经阁后是启圣殿,系供奉天后父母的面阔三间的小殿。在这次修葺时,在小殿南墙内侧发现壁画,内容是道教的“四值功曹”。正殿和藏经阁两侧重建共20间配殿,最后在启圣殿西北角重建面阔四间、上下两层外廓式的皇经堂。

修复后的天后宫,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保留了明代重修后的风格。现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民祥地。 在前殿与正殿呈复原陈列,各配殿举办了“天津历史民俗陈列”,于1986年元旦隆重开幕,同时在宫内和宫前广场举行了有20道各种花会参加的表演,受到各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天后宫是古文化街的中心,修复开幕以来,参观游览的群众络绎不绝,每逢节日和天后诞辰日都举办民间花会表演,天后宫戏楼也时常演出戏曲,届时数以万计的群众和外国朋友来此参观。天后宫——天津民俗博物馆已成为中外各界人士和港、澳、台胞参观、旅游的盛地。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和大家介绍一下!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0xx年),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20xx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现在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

天后宫是天津市现存的著名道教宫观,主要是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它位于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中段,原名天妃宫、小直沽天妃宫、西庙、娘娘宫。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临海河,最初创建于元朝(1206-1368年)时期的1320xx年,后来的朝代又多次重修。从东向西,主要建筑包括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主体建筑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中间面阔3间,进深3间,7檩单檐庑殿顶,前接卷棚顶抱厦,后连悬山顶凤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该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天后宫之一,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

天后宫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员娱乐聚会的场所,除了举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仪式外,还经常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酬神演出。据说在每年农历3月23日为天后妈祖的诞辰,这里经常举办民间花会,吸引了很多游人。

早在1954年,天后宫就被天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政府又重新修复天后宫,把它作为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天后娘娘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1936年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说,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极了。有古人的诗可证。元代张翥有首诗《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写了拜祷天后盛况:"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元代朝廷封了天妃,又派官员代祀,可见上层人士对天后娘娘的尊重。来祭祷的人中更多的是船户,清人汪沆《津门杂事诗》有"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的诗句。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他们描写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农民也来给天后娘娘进香。孟韫徽《津门杂咏》说:"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可见农民来进香时也是成群结队。清人崔旭《津门百吟》有首诗对祀奉天后的情形带有总结性:"飞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这首诗算是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0xx年),并于明永乐元年(1420xx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天后宫最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并举行酬神演出的场所,后来,天后宫两侧的街道形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之日,天后宫都会举行天津皇会,会上会表演龙灯、高跷和旱船等民俗艺术。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天后宫进行居民动迁、文物修缮和博物馆建设,对天津天后宫内的海神天后妈祖、王灵官和四大金刚等神像进行复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宫经过重建重新对外开放。天津民俗博物馆将天津天后宫内的配殿辟为民俗展品陈列室。

俗称"娘娘宫",原名"天妃宫",宫内从元朝始为天津道教历史三个派别之一清微派(清微正乙派)为主,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如今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0xx年),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20xx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 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天后宫如今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2594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