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4:50:05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8篇)
时间:2023-11-16 04:50:05 小编:琉璃

总结是一种提炼与总结经验和智慧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怎样寻找幸福,享受生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重点,提供写作思路和方法。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理解教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90、91页例1、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都与整数有很大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学情。

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听说过甚至知道一些简单的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数就是数出来的,今天遇到的分数怎样通过数的方式来认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问题。

我的思考。

1.我想我们教师要有“学科”视角,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数学内涵”并和学生的学习现实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让数学学习有更好的“数学味道”.本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分数,在数系中,整数、小数、分数都属于“数”.数学大师华罗庚的话:“数起源于数。”

2.当然,从学生学习的基础来看,他们此前对数的认识都仅限于自然数(整数),认识逻辑是:有一个“东西”(如实物、图形、一米长度等),记为“1”,几个这样的“1”记为“几”.相对说来,这种由“1”到“几”的递增思维几乎进入了自动化的阶段,而分数的认识,需要建立的是将“1”均分到“几分之一”反向思考。三年级学生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完成新的建构。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2.经历“举例——解释——建模——应用”的学习过程,了解“先分后数”的分数实质,建立整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学习方式,渗透模型思想。

3.在富有情趣又层层推进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逻辑魅力和思维力量,激发良好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并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数“整数”.

从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话:“数起源于数。”引到数数。

屏幕上依此出现1个苹果、2个苹果、6个苹果,学生一边数着,屏幕上就同步出示相应的数。

用数表示线段。

(让学生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2.从生活中引出“分数”.

出示:瞧,这个苹果,如果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你打算怎么分?

生说一说。

生可能会说,从中间切开。追问为什么?明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如果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苹果,每人分得多少个苹果?(半个,0.5、1/2)。

学生感悟到,我们已经不能用原来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

意图:对每一节数学课来说,寻找学习的起点很重要。本课开始倒回到“整数”的计数、读写,我想低起点切入,力求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数一数来实现,站到数系的高度来引出“分数”,可以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也为本课后半段的整体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授。

1.研究“1/2”.

师:刚才你们说的半个苹果用1/2来表示,这1/2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生叙述,抓住关键词:平均分,两份,其中的一份。(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二分之一”.)。

(1)折一折。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想办法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种表示“二分之一”的方法,看起来并不相同,有共同的地方吗?(平均分,一共2份,其中的1份。)。

(2)写一写。

学生创造写二分之一,并了解分数的组成、分数由来过程。

(3)拓一拓。

你还有其他折法吗?

引导学生感悟到:数学一定是要把思维打开,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感知。一定是要引导学生会思考,爱思考。

意图:虽然是一个分数,表示分的“结果”,但每个分数都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结果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因此,这个环节注重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的产生过程,从生活的、直观的、朴素的理解中提取分数的本质内涵。在学生对分数的感觉逐步加强后。再通过创造写法来凸显分数的本质,使得分数的形式特征和内在意义实现了有机统一,有因有果,有理有据。

2.联想‘‘1/4‘’。

师:刚才对折了一下,又对折了一下,想想看,如果我把它打开来,你能想到哪个分数?

生可能会说1/4.

生比较1/2、1/4大小。

3.类推“1/8”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观察比较1/4、1/8大小。

生在比较中找规律。

师:照这样下去,你还能说出一个比1/8还小的分数吗?

意图:郑毓信教授说,真正的数学学习都存在着一个对教师组织下所学内容的理解或消化过程。这里的“理解”并非只是指弄清楚教师的“本意”,而首先是指学习者必须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的话语做出“解释”.使其对他们自身来说是有意义的;这里的“消化”则是学生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使其成为他们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图像、直观、生活化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支撑,正是学习与学材(一张长方形纸)相同而连成一体,因思路相同而顺理成“章”,力求筒约,凝练,丰富。

三、深化、巩固。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寻找联系。

师:做到这儿,我想到了华罗庚的那句话:“数起源于数。”

师:刚才在确定分数时,你数了吗?数什么了?

引导学生总结出:先数一数共平均分了几份,再数一数取了其中的几份。

3.整体建构。

(1)观看月饼图,先把一个月饼叠加,1个,3个,4个,得到更多整数。再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人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什么是分数?先分再数。

4.说说是几分之一。

(1)说出下面图形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2)发挥想象。

出示不完整的图,想象是几分之一。

(3)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一幅图,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反过来,心中想一个几分之一,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可以怎样画。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介绍分数产生历史。

意图:分数产生历史的介绍,以简洁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分数创造发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课堂中学生进行符号创造的过程很相近,从而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

-->

-->

-->。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图书的活动,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量的认识,并学会按数匹配实。

2、按数量的多少排序。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认识图书,知道什么是封面,封底,什么叫每一页。

2、各种事物形象的贴纸若干,封面印有数字和标有页码的图输若干。

活动过程:

-->

-->。

1、出示封面印有数字的书。

师:我们知道每一本书都有封面、封底和每一页组成。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什么?大家猜猜看这个数字3是什么意思呢?这本书和什么有关系呢?(一本有关数字3的图书,每一页都有3个小动物?)。

2、出示标有页码的图书。

师:这儿还有一本书,和刚才那本有点不一样,你们看封面上有没有数字?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内容。(一本有关兔子的书)每一页上的兔子一样多吗?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每页上都贴有兔子,但每页上的兔子数量都不一样多,排列有序。)。

-->。

下面就要请小朋友来帮小兔制作图书了,你可以选择做一本数字图书,记住每一页上的小动物和封面上的数字是一样多的,你也可以做一本小动物图书,做法和小兔书一样,排列一定要有序。

-->。

(1)展示一本数字书,一本实物书,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2)请个别幼儿讲述作业,集体检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

-->

-->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后通过练习,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一、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ppt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咱们二年级学过了除法,里面有平均分,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2、把4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

把2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又得到多少?

把1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呢?

3、导入课题:以前学习的整数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

二、新授。

只要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就能用1/2表示。

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分数线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写作:1/2。

三、教学四分之一。

1、学生动手操作:

用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对折两次,就是平均分成几份?

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2、展示:谁有不同的折法?

3、讨论:这四种不同的折法(可以说是三种)为什么都用1/4表示呢?

(让学生总结说一说,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巩固。

1、读出下面的分数。

1/61/91/71/51/101/12。

2、读出下面的分数。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十三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3、填空。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六份,每份是它的。

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七段,每段是它的()。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它的()。

4、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人在月球上的体重是这个人在地球上的体重的1/6。

中国有1/5的人口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生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3、怎么不拍了?每只兔子分几个?那半个能用掌声表示吗?那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同桌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合作,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3、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出示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例1,然后用圆形纸片折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怎样用圆形纸片表示出1/3?

3、想一想:用正方形纸片能表示出?吗?如果能,该怎样表示?

4、为什么正方形和圆形都可以用?来表示?

四、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1、同桌合作。

五、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给予适宜点拨。

(一)认识1/2。

1、折好了吗?那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折的?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折?

2、对了,像这样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呢就是这个圆片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2呢叫做“分母”,表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而横线呢叫做“分数线”,它表示的是平均分;1呢叫做分子,表示的是这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全班跟着老师齐读两遍)。

3、那现在呢请同学们用直线把自己所折的折痕划下来,并在圆片上表示出1/2,然后涂上色。

(二)认识1/3。

1、哎呀,不好!第四天,兔妹妹也来了,他也想吃苹果,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却有三只兔子,这又该怎么分呢?(把一个苹果拿来平均分成3份)那每只兔子能够分到多少苹果呢?说说你的想法。

2、哦,你真聪明!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同学们,听了xx的叙述,你们会分了吗?老师也会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分看,好吗?(出示课件)。

3、首先呢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然后每一份呢就是它的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1/4。

2、那好,现在呢,请同学们用老师所给的正方形纸片折1/4,折好后,请同学们在自己所折的图形上表示出1/4,并给它涂上色。

3、涂好了吗?现在呢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4、说的真好,对了,他呢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呢他取其中的一份,并给它涂上了色。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5、刚才呢我们是用正方形纸片来折1/4,那圆片呢,我们能用它来表示出1/4吗?那现在请同学们用另一面折出1/4,并把它表示出来。

6、对了吗?那你们看,我们刚才折的和现在折的:方法不同,然后形状也不同,可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生理解: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7、那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现在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练习,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六、出示课堂练习。

1、生独立完成;

2、师边指导边改。

3、一起校正答案。

七、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了什么?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

8 〉7 9 〉7 9〉8

1.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对派3名小朋友上来!

(叫9名同学上台。排成一排!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师:下面的小朋友请注意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答对了,就有一颗星!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上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9个!)

-->

-->

-->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由需要引出。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初步联系使用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图表来表示数量,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使用图表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它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读教材中的资料,说说里面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一练:

1、读65页“练一练”中的(1)、(2)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这些百分数所标示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析下面表格中百分数的意思。

2、设计图案:

(1)观察教材中的图案,说出蓝色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百色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2)自己设计一幅图案,分别说出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是什么。

3、写出教材66页中第3题中的百分数。

4、收集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中见过的百分数,说说他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读写百分数。

设计有关百分数的图案。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比较。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其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运用知识的迁移,找准生长点。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我首先复习了分数的意义,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分率;接着运用知识的迁移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想一想百分数的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而总结归纳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又对生活中的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行了解释与应用。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3、注重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挖掘。

(1)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时,我通过对比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着重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而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得出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名称。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除了着重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之外,对于百分数为什么叫做百分率和百分比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与说明。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既叫做百分率,也叫做百分比。

1、对于学生在猜想百分数的意义时,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100的百分之几,对于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但是学生能这样表达说明知识的迁移起到了作用。

2、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没有及时对数学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及时补充,导致后面匆匆总结。

还是尽可以能的预设到学生的想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这个重要的角色上来。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我的设想是很好的,只是实践起来让我很失望。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找角、指角、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五角星出发,让学生说出老师本节课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什么礼物?学生说是五角星。为什么你叫它五角星?谁能来找给我们大家看看。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礼物,因为我觉得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

其次,我设计同学们在教室里找角这个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指角这个过程,我一味的让学生按照我的意愿来指角,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对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然后我又比较生硬的画出了几个大小不同角,让学生看看角的样子。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我应该把学生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这个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折一个角,举起来大家判断是不是角。再通过摸一摸充分的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进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做练习判断是不是角。充分的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我感觉这个地方设计的比较好。如果在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灵活处理,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会更好。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找哪儿有角,然后把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指的角都是物品上突出的点,我发现后,不急于纠正,而是让孩子们指完后,我故作认真地说:“噢,老师明白了,同学们眼中的角原来是这样的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孩子们一看,都笑了.”见此,我马上追问:“那你们认为角是什么样的呢?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生再指,这次,孩子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点,同时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角的特征可真谓印象深刻了。

再次,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发现有两个角是一样的,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接着又认识的直角。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认识直角符号。使学生清晰的认识了直角。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有时候表达不够准确。这个我以后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表达。

最后,通过说说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认识到角无处不在。练习其实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判断、找角、比较和用身体表示角的习题,但考虑到如果这么平淡的出示,孩子们一定兴趣不高。所以我以学生们喜欢神话故事和乐于挑战为出发点,设计了“火眼金睛孙悟空”和“看谁速度快”两种形式,结果孩子们做得兴趣盎然。

对这节课我做了深刻的总结,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我的失败在以后的路上要尽量减少,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更大的成功,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

-->。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能正确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让学生把这些四边形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有没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边相等的多少来分;学生通过把四边形分类的活动,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四边形的细微差别之处,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根据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文档为doc格式。

-->

-->。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可是为了方便,我们国际上就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板书:克)。

2、认识“克”与“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你们课桌上的小石子,用手捻一捻,猜一猜有多重?

生:大约1克重。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吧,它就是1克重。现在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各小组去指导)。

刚才你们已经感知了1克的重量,现在看看你们桌子上的小豆子,大约几个有1克?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我左手的小石头重还是你们捻的这1克小豆子重?(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要强调:1克的小石子和1克的小豆子一样重,只是体积不一样。

师:(出示糖果)现在老师手上有包糖果,里面有9颗糖果,共重18克,那你们告诉老师,每一个糖果有多重?(复习前面的除法)。

现在看看你们桌上的盐,观察一下,一袋有多重?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生:是。

师:那今天老师就在告诉你们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

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并齐读1000克=1千克)。

现在大家分别用手再掂一掂,这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看看1千克有多重?

比一比:1克和1千克谁重?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克比较好,什么时候用千克比较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一般说来,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轻的物体用克。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用克?那些用千克?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在学生说了后,可补充并举例说明,为课后作业打基础)。

3、游戏。

左边一位小朋友手拿“克”,右边小朋友手拿“千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听老师说题,学生自己选择该站在哪一边。例如:

师:一个苹果重150学生马上选择该站在哪一边。

教师也可出示实物。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小明体重30克。()。

(3)、一袋面粉重35千克。()。

(4)、一头大象重500克。()。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与生活相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汽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汽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桌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捻一捻、掂一掂,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教具直观、形象。

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三、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复制起点。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七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教学反思《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

-->

-->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八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追问“为何这样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2920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