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所编写的一种教学指导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它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有序的安排,明确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我想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教案吧。教案的编写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能力综合发展。掌握了正确的教案编写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一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48128。
×5×16×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三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四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五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六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九
1.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让学生认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太多,数不清楚,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三、练习提高。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左中格左下格。
右中格右上格右下格。
教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二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四、全课总结。
五、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一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5.41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3)128.6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a、9b、0.9c、900d、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三
教学目标: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教学难点: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太多,数不清楚,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三、练习提高。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左中格左下格。
右中格右上格右下格。
教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二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四、全课总结。
五、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四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五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3.05米。
2.84米。
2.88米。
2.93米。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得分。
93.45。
92.84。
95.84。
92.80。
97.50。
96.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六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让学生认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太多,数不清楚,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 左中格 左下格
右中格 右上格 右下格
教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二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板书设计: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八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十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二十
1、经历“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命名”的过程,感悟和理解画圆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能运用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
教学媒体、圆规,圆形纸片,直尺。
一、引入课题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
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找到什么相同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
2、比较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异同
二、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第一层次: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受事实,积累体验。
1、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画圆。
演示方法: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旋转圆规一周。另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然后旋转纸张一周,同样也得到了一个圆。
2、老师用在黑板上画圆。
用眼睛看顾老师画圆,用你的头脑去思考,老师是怎样画圆的?
3、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刚才我们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纸上也画了一个圆,如果我们要在学校的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老师的圆规不够大怎么办?看一下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边看边思考在操场上画圆与在黑板上和纸上画圆有什么异同?(播放录像:体育老师伸直手臂,手拿长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转一周,勺子中的白粉随人体的旋转过程逐渐抖落而形成一个圆。)
第二层次:经历材料聚类分析的过程,归纳并概括提炼画圆的原理。
1、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了圆,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四个不同情境中的画圆,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确定一个点;二、确定一段距离;三、旋转一周。
第三层次:抽象命名圆心和半径,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1、刚才所有的活动中,固定点叫做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都有相等的长度,这个长度就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板书:圆心
半径
2、学生在所画圆中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3、说出刚才几个情景中的圆心和半径分别在哪里。
橡皮筋4、生活中有没有运动的圆,说说它们的圆心和半径又在哪里。
第四层次:
学到现在,关于圆,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其实就圆心、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研究工具。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提示,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反馈
1、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预设:折: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发现圆上有许多的半径。
画:不停地画,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老师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2、发现半径长度都相等。
预设: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量: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折: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3、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
请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为什么一个大一个小?(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同)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
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总结
三、拓展:
出示:橡皮筋、小棒、剪刀、三角尺、图钉
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判断哪些是能画出圆的?
2、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投球”比赛。哪一种方式比较公平?
为什么站成圆形你们觉得比较公平呢?
四: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圆,知道了画圆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发现了圆的基本性质。以后我们也会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一样,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篇二十一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1、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1、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生1:12=1×12生2:12=2×6生3:12=3×4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数又叫12的因数。
2、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试一试: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1、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30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