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最后,希望大家在写总结时能够借鉴这些范文,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一
(讨论稿)。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辟专门章节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学校在可比办学指标上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根据以上规划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以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制定“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规划。
二.十年建设回顾与存在问题。
(一)十年建设回顾与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化建设始于1996建设校园网之时。经历了“九五”期间“211工程”一期建设,以及“十五”期间“211工程”的校园网二期建设,逐步建成了覆盖了全校的网络化学习和工作环境,为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十年来,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从无到有,逐渐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历程,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已经有教育网、公网和ipv6三个出口链路,ipv4带宽1.5g,总带宽2.5g。我校校园网已形成了覆盖两校区全部教学、科研、学生宿舍、家属区等区域的所有建筑物,高速安全的万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ipv4/ipv6双栈网络,实现了校园网用户的ipv6普遍访问和校园网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此外,无线校园网已经实现对全部公共楼宇的覆盖。
截止到2010年底,校园网信息点3万余个,注册用户数32000余名,每月活动用户22000余名。铺设主干光缆超过50公里,部署新型网络交换机数量1000余台。两校区之间一条24芯光纤直连互通。学校建成了三个专业化的网络和数据中心机房,统一管理的公共服务器近200台。
2.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具备一定基础。学校立足校园网,提供稳定的门户网站服务、dns服务、计费服务、email服务、ftp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教学科研资源方面,目前已建设存储涉及10个学科的1078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国家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11门和校级精品课98门。完成全部馆藏图书、杂志的编目、约80多万册的电子化,电子图书资源已达2t,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数据库和档案资源。文化资源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iptv(网络电视)、学术会议在线、五色土论坛、视频点播、音乐在线等特色网络文化资源服务。
3.门户网站成为学校主要展示和交流渠道。中国农业大学门户网站是校园网的首批应用项目,建成已有近15年历史,历程了三次改版,功能不断完善,在学校两校区实质性合并、促进网络办公和联系师生与社会各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将新闻网与门户网站进行互嵌,强化了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此后,又重点推动了公告栏、校长信箱等信息发布台和互动栏目的建设,促进校务信息公开,强化门户网站对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服务职能。目前我校门户网站日访问数超过7万次,是学校对外最主要的窗口和平台。
4.建设了一批部门级应用信息系统。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校各项业务系统逐渐建立。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系统构成了我校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体系。网络教学支撑系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数字图书馆已形成了图书的采购、编目、查询、借还等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图书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开发与管理应用平台,网络存储基础设施的储量达到14t。此外,校园网新闻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了学校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基于校园网的“一卡通”系统已经得到应用。
5.初步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在建设校园网和应用系统时,安全管理体系也逐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全校80余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制定了以《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管理规定》、《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安全管理规程》和《中国农业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校园网管理机构体系、总体规范、监管方式、职责划分和安全保障的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了我校校园网“校、院(部)、个人”三级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存在问题。
从“十五”期间开始,国内许多兄弟高校都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成效显著,促进了全国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我校,虽然信息化应用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而言,推动力度不够,信息化发展步伐较慢。主要要问题表现在:
1,实施策略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推进机制。学校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尚未制定数字校园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专项经费支持长期不足;信息化建设基本停留在网络服务部门的推动,以及职能部门的自发建设上。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统一的编码标准,数据来源多样,信息各成壁垒,就必然出现“信息孤岛”。即使在各部门内部,也没有形成较长期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建设程度也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
2,实施方法上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应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多年来,学校对信息化项目的投入集中在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和维护上,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学校优质网络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水平差。此外,对于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处于制度层面,执行力不足,未形成责权分明的管理机制。
3,建设效果上总体水平低,与学校定位很不相称。由于我校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稳定支持和持续发展,导致建设水平与国内“985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对“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目标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国内重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第二代数字校园”阶段,而我校基于信息系统整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尚未起步,没有形成部门级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信息孤岛”现象突出。这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三,指导思想与建议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从加快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当代师生对数字校园的强烈需求,坚持以下原则,实现我校信息化的超越式发展: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
需求驱动,务求实效。立足学校主流业务需求,满足师生教学和研究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为根本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明显的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立足高端,跨越发展。基于先进的“云服务”理念,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我校后发优势,争取技术、管理机制与经费到位,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大学全方位发展;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总体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最终实现与学校整体定位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建设完善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
——全面建成先进的下一代校园网。校园网对全校建筑的覆盖率保持100%,师生校园网入网率超过90%。两校区实现两条光纤直通互联和互相备份。校园网主干带宽升至40g,利用率达到80%。ipv4链路的出口带宽达到4g,利用率达到70%;ipv6出口带宽不低于2g。完善校园网的ipv6普遍访问和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
——大幅度提升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水平。无线网覆盖全校全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引入和逐步普及先进的3g、802.11n技术,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实现无线用户的应用快速漫游功能,使上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构建多业务集成为一体的“云”校园网系统。基于虚拟技术和云架构,整合校园网主网与各业务专网,通过mplsvpn等技术,实现不同业务流的流量隔离。进一步升级、调整和优化校园网技术结构和网络资源,为实现校园网对语音、数据和视频支持的“三网融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建立起一套大容量、高性能并具备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的vpn系统。
——探索拓展新技术条件下校园网功能。基于cngi网络的推广,探索ip技术、3g、4g及“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
(二)建设高效节能的新一代云数据中心。
——建立全校集中的服务器托管中心。将各单位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着力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差、高耗能、高空间占用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运维等成本。
——建立全校集中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整合学校高性能计算资源,采用各类高性能计算集群设备、先进的高性能计算中间件支撑系统,利用并行计算技术,构建中国农业大学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同时与各院系专业计算平台相衔接,为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协同高性能计算服务。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包括满足学校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和异地容灾中心,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500t。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以及公共网盘等等公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
——构建全校统一的新型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可伸缩管理。
(三)实现教育科研资源普遍的数字化。
——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全校90%以上的课程实现教案、大纲、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30个以上。探索建立我校的课程素材库、习题库。网上教学资源总量不低于30t。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统一提供常用教学软件。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
——文献与学科资源: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扩大数字存储能力,“十二五”期间将存储能力从现有的60t提高到120t以上;尽快将现有馆藏文献基本回溯,成为网络电子资源;增加中外文电子书刊数量,“十二五”期间外文电子图书达到1万种以上。探索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博物馆、学科(专业)资源库和知识库。
——校园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学术、软件、影视、音乐等公共文化艺术与娱乐资源建设;完善网络电视系统,推进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网络点播,为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及文化生活服务。妥善解决资源版权问题。
——档案资源:积极推进我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整合力量,建设各类档案信息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实现网络远程浏览与查询,推动我校档案信息的共享打好坚实基础;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各类网上数字博物馆。
——校园服务资源:将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为校园社区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打下基础。基于3d技术开发我校数字地图。
(四)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支撑平台。
——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统一标准是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孤岛”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建立包括《网络工程建设规范》、《网站开发与设计规范》、《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各信息系统统一的授权机制及一套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解决各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一的问题,使用户只要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就可以使用授权访问的所有信息系统。建立学校ca认证系统,建立健全我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根据用户定制需求,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同时提供统一访问入口,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五)升级各业务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和完善网上教学平台各项功能,建设知识共享和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混合型、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50%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构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门户,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社区,实现教学门户与图书馆、专业资源库、专业档案资源、数字博物馆资源的整合,满足用户个性化订制需求。逐步建立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基于3d、3g技术建设交互式仿真专业虚拟实验室,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
——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工作统筹管理力度。整合科研资源数据,立足实际需求,建立我校科研管理与统计分析平台、科研协作平台,建设科研软件库、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学术资源库、科研项目库等重要的科研数据库。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为全校主要实验室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专门的知识库和信息发布平台。提升科研装备数字化水平,建立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支撑和服务。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建设先进的电子校务系统。大力推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改造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加速信息流动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基于全校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以及集成学校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实现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深化校务系统应用,建立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学校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升级我校视频会议系统,降低校内大型会议成本。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后勤服务流程,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社区。
——建设全校网站群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全面导入“网站群”系统,统一构建学校网站管理平台,提升全校网站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将全校网站统一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学院网站共享一个后台管理系统,由网络中心统一进行系统技术维护,既可解除各单位自行维护的困难,避免重复投资,又保证了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整合学校电子屏、电视墙、网络终端等信息终端资源,建立全校集中管理的多媒体信息统一发布平台。
(六)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对学校各项业务的全方位渗透,使师生对于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十分重要。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和服务体系。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完善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受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用户”三级责任机制,切实保证学校制各项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坚持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监测的管理技术手段,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数字校园的使用主体是学校师生员工,师生的信息素养,决定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也决定了我校能否形成丰富繁荣的数字校园文化。学校将数字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整体文化的建设范畴,信息技术服务部门要联合教学、科研、图书馆、档案馆、工会、团委、学生团体等业务主管部门和群众组织,以开展培训、咨询、交流、课题立项等方式,普及数字化校园使用技能和方法,促进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学习。引导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研究数字化时代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混合式教学水平。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五.重点建设工程1.带宽扩容工程。
目标:校园网出口带宽及人均带宽,是决定网络访问速度最重要的因素。通过逐步扩容,使我校校园网ipv4链路的出口带宽达到4g,高峰时段人均带宽达到200kbs(按2万在线人数计算)。
实施内容:接入电信、联通以及其它二级运营商等多公网链路,逐年增加网络带宽,经过负载均衡设备处理,提供给师生一条多链路混合的网络出口链路,实现用户对互联网的高速快捷访问。
预算:2000万元(五年线路租金)2.“数字化校园”工程。
目标: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效整合校内各部门业务数据和信息,实现全校数据的高效交换、统一访问、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实施内容: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学校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分为教工、学生、课程、科研项目、财务、仪器设备、房产等数据集,基于现有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由业务主责部门负责统一提供维护数据,保持数据源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和个人的数据共享。统一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为师生提供全面、实时、个性化的数据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我校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分析系统。
预算:500万元。
3.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目标:建设一个大容量、高性能、高可靠性及具有数据灾备能力的数据存储和运行中心,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和共享高性能计算等服务。改善学校信息存储分散、服务器维护水平低以及存储环境重复建设的现状,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率,大幅度提高学校it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
实施内容:本项目包括:(1)建设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购臵机架式服务器10台,搭建虚拟机平台,为实现校园数据的“云”服务提供条件保障;(2)建设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在西校区构建异地容灾中心,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500t;(3)刀片服务器不低于6套,搭建全校统一的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4)建设新型数据中心管理平台。
预算:1400万元(其中:存储系统850万元,服务器群及高性能计算平台500万元,数据中心管理平台50万元)。
4.“网站群”系统工程。
目标: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使学校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学院网站共享后台管理系统,促进学校网站信息的整合,避免重复投资,维护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
实施内容: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的设计思路,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各院部网站为子站点,对各院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建立在统一技术架构上并基于统一权限控制的中国农业大学内外网网站群;建立全校适用的能够自主创建站点、自主管理站点的建站工具和管理平台;统一内外网站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基于权限控制的网站信息发布平台等。
预算:50万元。
5.校园网性能提升工程。
目标:适应校园网对校内各部门多种业务专网的接入需求,提高校园网安全运行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将校园网骨干线路升级至40g,楼宇网络万兆接入,达到网络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支持mplsvpn虚拟专网,承载多业务运行,简化网络管理复杂度。更换核心层7台设备,现有部分核心层设备下移至汇聚楼层,部分汇聚设备增加万兆接口、mplsvpn多业务功能卡,部分校园网光纤线路升级改造。
预算:400万元。
6.西校区机房改造工程。
目标:根据新时期校园网服务的需要,改善西校区老旧机房的整体环境,建设新型网络与数据中心(灾备)机房,提高校园网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1)电力改造:新建一路150kw电源,与现有电路做成双路互投连接;(2)电源改造:定制模块化80kw的ups电源一套,可延迟2小时;(3)空调改造:定制2台60-70kw机房专用空调;(4)机房整体环境改造。
预算:250万元。
7.学生宿舍楼网络改造工程。
目标:改善学生宿舍楼网络端口不足、布线不合理等状况,提高宿舍楼网络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改造东校区一号、三号学生公寓、西校区1—8号学生宿舍楼、10-12号学生宿舍楼的网络布线系统,增加室内端口,实现每人一个端口,共增加端口约9000个。
预算:520万元。
8.教学、科研信息化等方面的重点工程。此部分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
六.条件保障。
(一)管理机制与政策。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经验,探索建立我校信息化建设cio(首席信息官)机制,健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it治理实施模式。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的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
(二)人员队伍。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门建设力度,增加技术岗和管理岗位职数,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多种编制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人员规模达到教职员工员工总数的2%。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应用与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配臵。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培养,“十二五”期间,每年派出1-2名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985”、“211”等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联合立项、申请课题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根据学校发展形势和师生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并逐步加大信息化运行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全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总经费不低于1亿元,其中校园网络和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建设运行经费不低于7500万元。
(四)办公条件。与网络应用迅速发展一样,数字校园的应用同样将面临迅猛普及的形势。建设完善电信级网络机房、高性能计算中心和数字中心机房、远程灾备机房。保障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部门的办公环境。
(五)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动态,加强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与业界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我校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的优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交流,博采众长,经验共享,尽快将我校数字化、信息化办学水平提高到国内重点大学先进行列。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二
坚持平台建设与规范管理、应用研究同步推进,优质资源引进与系统性开发并举的思路,构建“立足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枢纽平台及资源体系,积极开展应用培训与研究活动,探索“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有效方式,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做好一期平台开发应用。一是与市教育信息中心共同研究、制定市区两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标准体系,以及市区两级平台融通机制;二是按照时间节点陆续完成“一库六模块”的开发工作。20__年_月_日网络阅卷模块上线;_月_日招生、招师模块全面上线;__月__日生态学习资源模块全面上线;_月__日基础数据库上线,7月15日教师研训模块上线,_月_日前智慧门户和区域教育协同管理模块正式上线。三是做好培训应用工作。在每一个完成节点上,协助做好平台使用的培训工作,让每一个用户能够熟悉每一个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便捷地运用到管理、教学与学习之中,真正发挥平台的应用绩效。
2、启动二期平台建设工作。在加快一期平台开发的同时,做好二期平台需求调研与项目申报工作的衔接工作,力求在完成一期平台之时,快速启动二期平台的开发工作。因此,在上半年(_、_月份),特别要协调好一期开发与二期调研的工作,人员安排、时间安排上都要做好合理规划,保证整体推进步伐。
3、做好校园网络更新改造。研究制定学校标准化工作环境,为信息化应用打下基础。20__年首先完成一期14学校的校园网络改造,与财政局沟通,建议由管委会计算机中心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最好能够统一设备的采购,完成更新改造工作,为集约化标准管理到桌面打好基础,为云桌面应用提供保障。
4、规划区域无线网全覆盖。无线网覆盖是实现“无限学习”基础,各个学校都有需求。目前,很多学校自行购置无线设备,部署无线网络,在安全性、稳定性、覆盖面上都不尽人意,区域统一规划与部署是趋势所在。20__年将积极争取管委会计算机中心的支持,开展试点应用工作,并拿出无线网全覆盖的可行性方案,分步推进。上半年还将做城域网审计系统建设,为无线网覆盖打好基础。
5、着力生态资源系统构建。生态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完成后,集学科教研员与学科骨干教师之力,有计划地开发“以微课程为核心的系统的、有结构的生态学习资源”将成为我们的重点工作,并借此资源,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试点与推广工作。
6、推进项目试点研究工作。继续做好“基于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点探索;继续做好“基于移动学习设备的有效课堂构建”试点研究工作,移动学习设备可以是平板,也可能是智能手机,积极思考“智能手机教学”可行性方案。同时,深入探究“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式,为“未来教室”的建设与应用推广积累更多的经验。根据市教育局要求,20__年园区将完成8个“未来教室”的建设工作,上半年在落实专项经费的同时,统一建设标准,指导学校的建设工作,确保今后能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7、组织智慧校园评估工作。根据苏州市教育局要求,20__年启动智慧校园的评估工作。我们将在示范学校申报的基础上,针对智慧校园的创建标准,组织区内评估工作,并按指标推荐参加苏州市评估活动。在此过程,我们要引导学校在应用层面有突破,在教学质量上有提升。另外,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意见》和《苏州工业园区学校信息化应用考核标准》,启动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工作,整体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更多的智慧校园申报与创建打下基础。
8、深化信息化培训与研究。高速公路建好,车有了,货有了,怎样把优质的教育送到千家万户?信息化常态培训与应用研究是核心,一是继续做好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一方面继续做好市级网络在线培训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网络研训模块,与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协作,组织好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工作,同时指导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让广大教师掌握技术并能灵活使用技术;二是推进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研究。通过课堂观摩、研讨,以及课例研究等形式,引导教师合理应用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组织好技术保障队伍的培训。借助信息化办的资源,组织区域性技术骨干教师的系列培训活动,提高技术保障水平。
9、探索云时代的运维体系。园区教育信息化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很高,一开始就采用云架构展开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使用当前先进的虚拟化和集约化管理模式。而随着枢纽平台和瘦终端逐步交付使用,摆在信息中心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是探索和实践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运维体系的建构,其中包含软硬件的运维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运维团队的组建和管理、运维绩效评价的研究和优化等诸多方面的课题,以期更好的衔接即将到来的软硬件交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维生态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运维中保持领先水平。20__年上半年将开展城域网学校运维试点工作,为推广运维工作积累经验。
10、制定社会化资源引入机制。园区教育教育针对目前的社会化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一定的思考。我们尽量做到社会上有的资源我们不重复开发,企业能提供的服务我们尽量加以利用。本学期将研究制定社会化资源引入机制和推进路线图,保障社会化、教育类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参与到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来。20__年也将在枢纽平台一期建设里就生态学习系统和app应用中为社会化资源预留接口,并开展试点。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三
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上,《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以下简称:十年规划)编写组组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的报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个报告的内容提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技术将继续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杨宗凯指出,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初显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不高,应用水平有限;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网络办学初步实践,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杨宗凯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关键词是优质、融合。
从总体来看,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宽带尚未普及,必须解决基础设施的有无,普及覆盖和性能提升;而资源出具规模、数量、质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过程仍然要解决“有无、能用、好用”;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都要进行;保障体系方面,要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克服现在的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等现状。
杨宗凯指出,目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意识问题: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作用和“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尚未从根本上引起重视。2.机制问题: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现象普遍存在,权责划分不够明晰,多方参与机制尚未形成。3.经费问题: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性、长效性投入机制,“脉冲式”投入较多,且经费使用也不尽合理,重硬轻软。4.队伍问题: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岗位编制、评聘体系等问题尚未解决,人员培训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这几大问题是十年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障碍。十年规划编制的思路是应对国际挑战,包括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人们对教育公平、优质资源共享、终身的个性化的学习等的期盼,同时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基础设施较弱,资金有限,东西部地区存在数字鸿沟的实际情况,采取提升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创新模式,加强对拔尖人才的培养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杨宗凯认为,应该“新瓶酿新酒”,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对教学、学习工具进行全面变革,让学习环境发生质变。
十年规划将围绕“资源、应用、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化、基础能力”五个方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基础设施方面将实现宽带全接入,终端全覆盖;2.资源的总量将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3.管理信息化方面将实现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4.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5.促进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争取到2015年实现应用和整合,到2020年实现融合和创新。十年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全面覆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到2020年,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重点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
十年规划的工作方针是:1.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前瞻发展需求,面向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2.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强调顶层设计和分类统筹,鼓励形成特色;3.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开放合作机制;4.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从2011年到2020年,发展任务重点要解决领域关键问题和基本支撑问题。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问题都涉及到公平、均衡、质量、创新、灵活、个性,这些都将是领域的关键问题,对于基础教育要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对于职业教育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继续教育要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教育管理,要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而基本支撑问题要解决的是公共支撑环境、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十年规划已经完成选点实地调研,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近期将对外发布。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四
以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保障。
1、各级政府在设备的配备和技术指导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的支撑为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现状特点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527人,班级数15个,教师数36人。学生来源为本学区、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其中以本学区学生的比例居多。由于学校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较弱,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0%左右。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和上网率都偏低,不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的实施,家长的信息化意识也会随着学校实验的进行而提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校园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完善和开发。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学校建有专题网页。
2、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部分学科购买了教学光盘资源。
4、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脱节,使用率低的窘境。
四、主要任务。
1、创设符合千山路小学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3、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5、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6、通过教研组特色网站的建立,为教师、学生提供、充实教育信息资源。在实践反思总结中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做法和经验,由实验点逐步铺开。
7、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体系。
五、实施策略:立足学校,局部推进,总结经验,带动全体。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税收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将是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阶段。建立和完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改造税务管理工作,提高税务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效率;规范税务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充实、创新为纳税人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利用涉税信息资源,提高税收经济决策效率和水平是后五年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做好-2018年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我市地税系统管理现代化进程,我们结合地税实际,认真制定了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金税工程的总体框架下,按照税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和促进税收遵从为目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重点围绕强化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积极推进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地税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牢固树立税收管理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的观念,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三十二字原则,加速推进信息管税,做好与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的衔接。
(三)建设目标。依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技术规范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信息管税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融合业务、制度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通过五年的信息化建设,突出数据标准统一、应用管理有效、服务优质便捷的建设目标,为实现所有工作都上机、所有数据都入网、所有信息都共享、所有考核都量化的愿景奠定基础。
(四)主要任务。未来五年,全市地税系统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条件下税收征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始终坚持依法征管,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稽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优化税收征管程序,规范税收会统核算,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突出信息管税、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重点推进金税三期工程为标志的现代化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幅度提升税收管理应用水平,有效促进税法遵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及时完成相关规范性文件等配套制度的制定、落实工作。梳理、整合和完善现有基本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的制度体系,使税收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和纳税服务等方面的各项制度趋于完善,使一切管理、服务活动都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本着实时收集、及时反馈、正面回应、实事求是、群众满意的方针,切实加强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工作,做到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不断优化舆论环境,维护地税形象。建立日常监控机制,对反映宏观税制改革、微观涉税事项调整、税务人员执法服务等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要及时收集信息,分析研判舆情可能发生的程度,保证舆情应对的常态化、规范化。建立应对预警机制,坚持依法征税,进一步规范执法,优化服务,做到廉洁从税,从源头上避免涉税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在第一时间说明真相,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避免舆情事态扩大。建立应对联动机制,加强与宣传、公安等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舆论监测的成熟机制、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形成舆情应对工作合力。
二是深入推进技术融合。积极推进信息管税思路,重点抓好对各类税收电子信息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大力推广应用税收分析与预警系统、纳税评估系统、车购税发票信息采集系统、车辆信息清分比对系统等。全面开展纳税人会计核算软件备案及分析工作,配合省局推广总局综合办公系统、财务预算执行监控系统等,继续扩大信息技术在综合办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监察监督、教育培训等行政政务、事务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三是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从数据质量管理入手,推进标准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数据管理体系,提供数据录入、审核、业务与数据真实性核对、校验纠错等多项功能的工具体系,建立数据仓库,扩大数据分析基础,推进数据应用。通过大力扩展与工商、银行、国库、国土、住房建设、公安、国税等各涉税相关部门长期的、经常性的数据交换,实现对称的征纳双方信息资源。加强税务征管档案电子化管理,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和相关涉税信息。
四是健全规范的运维管理体系。畅通的技术、业务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包括运维组织、运维队伍、运维流程、运维制度、运维内容和运维支持平台等内容。建立分级管理的业务、技术运维中心,是保证各系统正常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建立规范的运维工作机制,依据管理环节、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完善运维制度,制定运维流程,明确运维内容,实现运维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与信息系统配套的高效快捷的运维平台,使运维人员通过运维平台完成对日常监控、呼叫答疑、流程梳理、政策知识库和数据字典等内容的日常维护。
五是深化信息安全管理。注重把安全管理要求和日常运维工作相结合,梳理和细化基础环境、硬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等日常运维工作的规范和要求,逐步建立安全运维制度框架、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全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国际互联网使用管理制度》、《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计算机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和《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机房管理制度》,加强税收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使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六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梳理分析现有主要应用系统对计算机存储资源的近期和中长期需求,结合日常系统运行的监控结果,充分利用该领域技术的最新进展,完成现有计算和存储资源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利用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指导硬件资源日常的部署、分配、释放和迁移等工作,实现按需分配、动态调整,充分发挥资源潜能,高效地适应应用系统的部署和运行需求。研究和分析可能引发信息系统故障及中断运行的风险点,制定应急预案,要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备份工作。
七是保障日常维修耗材。在计算机及外设的硬件维护、维修方面继续严格贯彻落实《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计算机及外设报修单》管理办法。在硬件出现损伤性故障时,严格按照《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划清责任人,予以及时维护维修,以满足征管工作需求和省局关于计算机硬件配置的相关要求,确保硬件安全、稳定运行。对计算机和外设积极做好硬件维护、维修工作;对部分老龄化硬件设备做好更新换代工作;从基础上保障信息化工作的稳步推进。积极稳步推行办公自动化工作,将办公系统的传输内容扩大到公文、报表、信息、通知、各种相关资料和其它业务资料,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八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始终将税务干部现代化操作管理素质的培育提高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重点培养一批骨干力量,使税务机关有自己的开发、维护专业队伍,为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在培养征管力量的同时,同时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力量的培养。信息化培训工作分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以网络维护和征管应用软件使用为切入点,开展部分人员的培训,提高我局信息化应用水平。定期对各科室网络维护员进行运维方面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其较高的运维动手能力,保障科室计算机及外设的正常运转。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六
日前,备受全国教育界和it界极大关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并作为教育行业标准由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鉴于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教育部于9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正式全面实施这部相对完整、实用的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来自教育部的有关领导、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及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对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尽快制定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由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并成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顾问组、专家组、课题组,该项工作历时三年,目前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根据教育部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计划,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设计规范。其中本次发布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整个标准的最核心部分,涉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内容覆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信息、体育与卫生信息、办公管理信息、房产与设施情况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图书管理信息等),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需求以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需要。为制定好该标准,标准顾问组、专家组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收集了大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统计及信息需求,参考了高等学校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事业统计报表、高校科研统计报表、高校社会科学统计报表、部分国家标准、部分应用系统等大量国内外资料文献和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个试点工作,征求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通过有关专家辛勤、紧张的工作,数易其稿,历时三年,于近期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业界专家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同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是教育网络化管理、“校校通”工程的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作为一种行业规范标准,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从事教育管理软件开发与服务工作的厂商严格遵照执行。为配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发布实施,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应用实施,包括尽快出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实施办法;开展该标准的应用示范工作,在全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目前已在四川成都市和重庆沙坪坝区等地开始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认证制度,防止一些低劣的管理软件进入教育系统,影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配合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快标准应用示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教育部已委托北京华纳信龙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全权开发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有关的示范软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发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引导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七
龙昌镇位于福泉市中部,距福泉市区约10公里,西抵仙桥,东靠陆坪,南邻金山,北毗牛场。辖6村1居,101个村民组,总人口户数7500余户,约2.89万人,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17.70%。总面积为20.48万亩,耕地面积5.97万亩。现有幼儿园2所,小学7所,初中1所。2017年我镇财政收入约为3100万元,2018年财政收入是3873万元,2019年财政收入是3690.69万元。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十三五”规划期间,全镇共发展规模以上企业12家,分别是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福泉市龙昌赵仕梅月饼厂、贵州科泰金福肥业有限公司、福泉市英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福泉市恒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福泉市安运腌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福泉市合盛工贸有限公司、福泉大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正益实业有限公司、福泉市福达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荣福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福泉乾丰氨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磷石膏、氟化氢铵、磷酸一铵、钙镁磷肥、工业氨水、月饼及腊肉,对我镇的经济起到关键性作用。限上批发、零售业3家。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7个,签约资金约46.44亿元。年均财政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镇认真贯彻村庄整治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全面实施“五改五化五引导五教育”工程,按照“财政补助、群众筹资、共同参与”原则,采取“示范带动、全面推开、渐次推进”模式,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2017年,龙井村获“贵州省卫生村(社区)”称号,龙井村龙井寨获“全省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9年,龙昌镇获得贵州省级卫生乡镇称号。
(三)城镇建设方面。一是棚户区改造项目。深入推进龙昌镇棚户区改造工作,按照“产城融合区”规划发展,着力完善城镇功能规划建设,增加公共绿地,提升城市品位,彻底解决棚户区居民交通、供水、排污、休闲、娱乐等难题。截止目前,项目推进已完成征收协议签订1094户,占任务数1100户的99.5%,兑付征收补偿资金1.067亿元,占任务数1.1亿元的97%;同时启动安置房项目施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地下室开挖施工,棚改工作推进井然有序。二是路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以贵黄高速、都瓮快速干道(马场坪至龙昌段)、龙仙公路(s103龙昌段)以及棚改配套的从贵黄高速到瓮马高速的连接道为重点的龙昌镇区周边的路网建设,目前贵黄高速建设,已经完成征收1700亩,涉及被征地农户752户;龙仙公路(s103龙昌段)完成征地515亩并付款,开挖路基建设达100%,完成强弱电迁改50%,涉及房屋征折14户,兑付征收款2600万。三是规划建设服务性产业链条。围绕第三产业聚集地和轻工业物流自贸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引进扶持食品、饲料加工相关企业发展,目前园区在驻成熟企业有大北农、赵仕梅月饼厂、金狗茶油、建军豆制品厂等4家企业,新建项目有农商旅、营养餐配送项目等2个项目。同时,根据“三纵三横”路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型服务产业配套发展,目前,已经成功选址建设汽车综合体建设项目和汽车及汽车后市场服务项目。
(四)社会综合治理方面。一是发挥“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作用,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今年以来,龙昌镇综治办、司法所、法庭共受理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纠纷、合同纠纷、政务110等各类纠纷80余件。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春节”“清明节”“数博会”“国庆”等特护期维稳工作任务,实现辖区居民到越级非访“零发生”;二是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采取“广泛宣传,重点突出”的方式,在全镇范围内张贴《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宣传画》30余张,主要街道出入口张贴扫黑除恶举报公告300余张,悬挂横幅80余条,路灯灯杆标语100余条。同时,利用赶场天和福泉市山地文艺轻骑兵龙昌分队文艺演出,编制了快板《扫黑除恶保平安》,开展扫黑除恶普法宣讲活动,目前已经累计开展文艺宣传演出15次,教育群众5000余人;三是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打造健康社会风气。以创建平安龙昌为主线,以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推进群防群治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群防群治工作,重点围绕禁毒、反邪教、刑解帮教、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稳控等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五进”活动,截止目前,共排查核对精神病人4人,涉稳”危险性等级评估4人,申请监护补贴2人。刑解帮教104人,社区矫正6人;四是加大民生福利,维护社会和谐。截止至10月,全镇共发放农村低保477户100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13.1万元,城市低保:56户75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7.2万元;临时救助困难家庭37人,发放救助金7.2万元;完成2000户疑似残疾人走访,发放护理补贴16万元,建立残疾人精准扶贫档案220人。截至目前,全镇集中治丧范围内死亡的12例全部落实了集中治丧。
(五)乡村振兴方面。紧紧围绕“将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的战略指导,加大力量对全镇农村进行治理,不断开创新农村面貌。一是产业调优,推动农业转型新升级。加速推进非经济作物减调,调减玉米种植面积9015亩,其中蔬菜3000亩,辣椒种植2000亩,中药材2000亩,烤烟1500亩,牧草400亩,金丝皇菊100亩,食用菌15亩。到2019年6月25日止,已完成调整面积10886亩,占调整任务的120.75%,其中蔬菜种植3300亩,中药材2100亩,食用菌15亩、牧草种植400亩,金丝皇菊71亩;辣椒2200亩;烤烟2800亩;蔬菜示范基地420亩。依托500亩坝区优势土地,引导地方农特产品聚集发展,打造农特产品产业加工链条,实现从出土到入口的一条龙发展模式。落地发展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公司)18个,农产品加工及配套服务合作社(公司)6个,农业生态观光公司1个,集团化农业发展公司1个(福泉大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二是着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打造村庄整治示范点38个;完成五改五化验收9个批次,(其中:完成改厕1523户,改电311户,改水1820户,改圈317户,改厨1506户,院坝硬化1009户,屋檐沟硬化1083户,串寨路硬化12431平方米,联户路硬化24849平方米)村寨亮化路灯摸底3988盏,由综合执法局组织实施第一批1473盏,覆盖25个自然村寨,第二批2515盏正在对接实施中。兑现奖补资金310余万元;三是加大农民教育,打造和谐良好新民风。通过宣传动员与引导教育同步开展的方式,以开好院坝会、党小组会、群众会三个会议,筑牢群众思想根基,以家风家训、组规民约、文明彩绘等文化上墙方式开展宣传,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不断增强群众自身道德素养、文明素质和自强意识,推进“一规两榜三小组”实现所有村组全覆盖。四是依托“村社合一”提升村级集体经济体量。以村办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截至目前,全镇7个村居均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董事长,且合作社均已产生效益,其中长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生猪养殖项目实现年收入破20万,枫香树村预计年收益超过30万元,其余合作社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1、土地性质方面对发展的制约。一是镇域内建设及有条件建设用地十分有限,制约乡村建设进度,比如:村寨广场建设等找不到合规土地;二是镇区周边均为坝区基本农田,导致城镇建设无法拓展,例如:高速路口沿线至镇区,周边均为坝区,土地无法作为建设用地,导致引进项目无法落地。落地项目也不能及时解决用地问题,项目无法建设,影响建设进度。
2、镇区、村级大小路网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是目前福泉至龙昌省道不足以容纳目前的车流量,导致拥堵和交通事故多发;二是镇区路网尚需进一步扩展,目前镇区仅一条街,极大不适应当前龙昌发展需要;三是通村路网需进一步完善,目前,龙昌至云雾及长冲至地松通村(通乡)公路路面窄弯道急陡坡大,亟待改扩建。
(一)总体发展思路。
立足都凯安区域中心与福泉产城转移核心区的定位,借助我镇即将进入贵阳半小时经济圈的契机,把交通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及产业优势。确立以服务业为发展主调,重点从物流、农特产品加工、饲料加工、乡村旅游、医疗及康养服务等产业进行布局。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土地指标,保证项目有效落地。同时用心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龙昌镇的招商吸引力和人口聚集力。在“十四五”期间,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人民共同努力,切实把握住多项发展利好叠加的历史性机遇,认真做好历史性格局谋划,力争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
(二)项目具体谋划。
1、突出项目扩量增效,着力释放发展后劲。
一是计划使用10000万元左右的资金,建设加工园区的路网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省州推进“黔货出山”战略决策部署的背景下,为有效发挥出我镇处于贵州中部的交通优势,计划将原有食品加工聚集区扩建为一个农特产品加工园区。首先计划完善加工园区的路网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促进项目落地,便于发展,提升园区承载力与服务能力的目标。以此形成资本吸引力,通过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大、辐射面广、精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的农业加工企业集群在园区落地,带动我镇经济取得长效高速发展。
二是计划使用45000万元左右资金,完成车管所综合体项目及汽车综合服务配套的完整体系建设。龙昌镇正在大力推动车管所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并已取得较大进展。该项目建成后将承载为全省的挂车上牌、检验等业务,预计每年可服务5万辆以上挂车,带动人流10万次,从而可带动汽车后市场行业发展,吸引一批4s店、汽车配件销售商等商店进驻,形成汽车产业链。预计该项目可带动就业2000人,带动城镇化人口提升1万人。
2、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计划申请对g210国道进行改扩建。g210国道是我镇现在联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但是道路只有双向两车道。该道路车流量极大,交通事故频发,道路经常堵塞,通行效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龙昌经济发展。建成后可以有效带动福泉北片区经济发展,是龙昌镇能够发挥都凯安区域中心作用的关键环节。
三是计划投资18000万元左右,打造高效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形成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乡村振兴国家政策的主旋律,我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结合坝区的建设发展,大力发展田园旅游综合体,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有效盘活仓盈湾村下庄500亩坝区,做实做大经济实体,带动周边农民增收,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四是计划打造两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第一个是计划投资20000万元打造龙井奇园旅游景点。该地离镇约5公里,以一株倒卧在井上横达50余米的大樟树闻名,周围风景秀丽,极具观赏价值。前期在此已打下部分建设旅游景点的基础,龙井奇园旅游景点建成后,预计年游客可达6万人,旅游总收入实现11000万元。第二个是计划投资5000万在仓盈湾村下庄组打造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该地距离交通主干道不足1公里,此地前期已有发展度假休闲中心的一定基础,可打造出一个集游泳、钓鱼、烧烤、住宿于一体的休闲中心,有效带动我镇旅游服务业发展。
五是计划投资9000万元左右,在我镇新监狱旁打造农贸市场综合体。我镇在作为未来城市次中心定位中,通过建设市场综合体,整合我镇农特产品的销售,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我镇整体形象,在全镇整体发展布局有重要作用,是将我镇打造为优质城镇的必要措施。
六是计划投资15000万元左右,在我镇新建800套公租房。建成后可为入驻我镇企业的职工提供充足的住宿保障,可有效促进企业在投资落地,建设公租房在有效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通过职工带动的消费还可以促进我镇经济发展。
3、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计划投资约9500万元左右,全面建成全镇30户以上的95个自然村寨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后可降低水污染程度,进而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循环利用,全面改善生态与乡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巩固脱贫效果,全力补齐脱贫致富各项短板,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计划投资2亿元左右在高速公路旁选址新建一所占地面积约为100亩,能容纳2500名学生住宿的中学。我镇龙昌中学多年来都保持优质的教学质量,周边乡镇有不少家庭都选择将子女送到此校就读,现有学校的学区规模及其他各项基础条件都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同时龙昌中学建在g210国道旁,车流量大,货车较多,师生出入有较大交通风险隐患,因此亟需选址新建中学,建成后可极大提升龙昌中学的教学实力与影响力。
三是计划投资3000万左右修建具有100张床位以上的现代化养老院。我镇所处区位及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康养产业,契合我镇发展定位,打造现代化养老院能够契合对康养服务有较高要求人群的需求,以此能够有效带动我镇就业与经济发展。
四是计划投资5000万元左右选址新建占地20亩具有床位150张以上的龙昌卫生院。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标准医院是我镇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础,我镇福泉产城转移核心区,棚改工作即将完成,将迎来一定规模的人口增长,现有卫生院医疗条件有必要进行同步升级。我镇距离福泉市只有10公里距离,医院建成后在可在满足我镇群众的医疗需求同时,有效分担市区医院的医疗压力。
五是计划投资2500万左右新建政府行政中心。我镇现有行政中心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行政服务要求,为做好下一步我镇将经济与城镇人口的高速增长期的配套保障服务功能,新建政府行政中心能有效提高政府效能,更好为人民群众办事,并能有效带动新址周边区域发展。
六是计划投资2500万元左右新建龙昌派出所。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治安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到地方能否稳定发展。在我镇棚改安置区建成在即,城市次中心定位真正发挥作用后,将迎来人口大量增长,现有派出所规模有限,难以扩充警力,新建派出所能够有效提前解决此项问题,为我镇又好又快发展进行充足的治安保障。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八
论文摘要: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将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创新。
一、信息化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它是指教育人员凭借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从教育对象看,信息化使“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的理想成为现实。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那时这只是美好的理想而己。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兴起,这一美好理想即将变为现实。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依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大量渴望学习的在职人员和其他学有需求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2.从学习方式看,信息化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因材施教”的愿望成为可能。
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时空观,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学习的不间断性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高效学习型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信息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学习条件获得迅速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的友好交互界面任意选择处理信息,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学习者选择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意选择,使学习更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和兴趣。
3.从教育产出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信息的滞后性,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使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根本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信息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领域,使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4.从发展态势看,信息化带来了成人教育竞争和创新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教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教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教育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成人教育开始走向“买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成人教育机构之间的办学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在开放型教育制度下靠质量、服务和收费取胜,从而为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成人教育创新。
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成人教育的观念创新。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成人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型成人教育观。一是成人教育的职能观。通常认为,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社会和成人个体不断地协调发展。但在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未来成人教育的职能必将更多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实现。唤醒人的创造欲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个人通向充分发展的道路,是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主要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的发展观。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人教育如果不顺应信息化的大势,则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因此,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力争站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制高点。同时,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办学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三是成人教育的市场观。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各种思想和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和冲撞,由人们自由选择和认同。成人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成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学员们有权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和受教育的学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争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四是成人教育的开放观。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沟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成人教育发展,共同建设完善的、一流的成人教育网络。关注教育全球化趋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成人教育的内容创新。
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具有一定可操作性。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多样化,可能会出现成人学员对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量上以及质上超过教师,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教师的情况,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能会受到质疑,单向式灌输教育的合理性就会面临挑战。因此,成人教育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单向式教育向多向互动式交流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
4.成人教育的资源创新。
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是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人们根据需求开发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获取资源、改进资源和开发资源等途径。通过天网、地网下载或刻录,是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教师们在获得教育信息化资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改进,使其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完善,这种改进资源的最大优势是由一个原始资源提供给无数个教师使用,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不仅可直接在教学中共享,更重要的是还可让教师对新资源进行培植,让一个原始资源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另外,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资源,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真正起到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应该成为成人教育政策的重心之一。要大力扶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卫星传输途径,推广校际合作、机构合作,是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5.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
成人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引发成人教育管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将主要表现在: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面授和函授教育方式,学习可以不受时空和距离等的局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更佳。二是成人教育管理智能化。成人教育的办学类型丰富,学员来源广泛,教师、教材、教室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管理十分复杂。对人、财、物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快捷获取、随时修改管理对象的信息,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三是成人教育管理个性化。信息时代的成人教育管理将更加突出学员个体的需要,以学员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得到切实的体现,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上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信息引导者,教学管理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进度等实行柔性管理。灵活开放的管理政策,使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促进成人学员的多样化发展。四是成人教育管理品牌化。面对成人教育严酷的市场竞争,必须科学地进行市场分析,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营销策略,建设成人教育的品牌,创建成人教育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
参考文献:。
[1]梅宏,陈玲,余程鹏.论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其信息资源再利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杨改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培植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5)。
[3]马松庭.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丁祖豪.教育信息化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2006(2)。
[5]徐学美.成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发生的深刻变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姚远峰.信息化与成人的变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9)。
[7]徐君,童水明.试论信息时代下的成人教育.浙江师大学报,1999(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九
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静湖小学。
信息化;教育;现状;发展。
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部署,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支持教育改革。当前,教育网络平台较多,但重复建设、多头建设、低层次建设较为普遍、分散、碎片化,尚未形成合力和整合优势。要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让广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名师课堂,充分利用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台中提供完整、优质、创新的教育资源,是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高度重视综合云平台的建设,实现不同应用和平台的集成。
这样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既是虚拟的教学环境,也是与物理环境对接融合的良好环境。“十二五”以来,以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重点,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空间、自然空间、人工实体空间、精神空间的多重空间作用,实现多空间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1.教育信息化2.0要求高等教育融合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启动、应用和创新(整合和创新)”。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到集成阶段。
在1.0中,应用程序驱动的基本工作政策,而在2.0期间,政策将逐步推广应用工作去创新领先,注重创新服务、创新发展,和加速实现中小学教育的三大集成:一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深度改革与创新;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校与企业现代化意义上的整合。
教育信息化由应用阶段向金融创新阶段的转变,要求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向深度应用和全方位创新转变,中小学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这一变化。
2.新时代要将人的现代化提升放在第一位。
应用阶段只要有技术就行,它就是面向技术的。在整合创新阶段,不仅是技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有思想、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设计。既要改变传统模式,促进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又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重构新的中小学教育,在过程、形式和业务形式上都要实现全方位的创新。这些要求对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这一责任前所未有,意义重大。而且,这一要求的实现不能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因此,它的创新是相当原始的创新。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教育者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在首位,过去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现在则转向教师整体教育现代化意识、观念、思想和能力的提高。新的竞赛规则尚未颁布。建议新的竞争应该全面检查基本技能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时代,创新和指导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完整性和标准化的教学材料、教学定位的责任,学习资源的质量和开放,先进的教学和自我,效率,效率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高效、真实的教学信息场景资源和教学创新示范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环境、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教育机制。
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程与资源开发。
建立开放的专业课程教学网络的目标是实现优秀教师在线课程,所以学生和所有想学习的人随时随地学习。
这门网络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课程,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全高清教学视频,有名师主讲。这种教学是以全市所有相关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为基础,通过名师和集体力量创造优质资源;二是在全市所有相关课程教师集体准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视频网站,搭建互动学习的平台,并指派专人通过网络进行答疑和指导;第三,开发了一个配套的学习跟踪系统,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作为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基础。
无论教育形式如何发展,名师在学生的培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名师出高材生”是一个永恒的颠覆性真理,名师永远是稀缺资源。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学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名师资源,培养人才,更好地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中小学应借鉴国外著名中小学开放视频课程,探索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新的共享模式和机制。构建开放的中小学专业课教学网络对天津市来说并不难。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构建开放的中小学专业课程教学网络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专业、课程、师资的选择。专业选择应充分考虑示范作用,但应遵循以下原则:民族特色专业、市级品牌专业、市级特色专业优先选择;与多个主要分布在天津市中小学优先考虑。此外,多学科课程是首选。在每门专业课主要教师的选择上,应以教学为主,名师为先;开设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的教师优先;应优先考虑研究小组;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知名度高的教师优先。
四、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信息化领导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其他领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该是提高教师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一种个人信息意识、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技能,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加以提高。因此,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便捷的途径。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意识、思想和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激发教师的信息意识。
青年教师通常有一个强烈的信息,最主要的是帮助老教师建立信息意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集成了许多人的智慧和意见,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首先,我们需要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及时满足问题想寻找信息和帮助的丰富的网络资源。
二是提供完整的硬件资源。
老师只有信息意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需要特定的工具,计算机和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学校提供培训教师与这些资源,以确保电脑在手,并提供足够高的网络速度。
三是为培训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
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信息共享、评价体系的使用和交流工具的应用。因此,应该给予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操作逐渐变得精通,直到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信息技术新应用。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手段为教学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在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政策支持方面,第三章对天津市中小学教学信息调查发现,目前天津市中小学网络学分课程实施情况占比35.7%,通过其他中小学网络认可的学生仅占7.1%。可以看出,目前网络教学的形式在天津市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后自学的机会,不受时间的限制,但网络教学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小学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学校层面的政策法规。如果中小学开展网络学分课程,认可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的其他中小学的学分,将使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有新的认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的重视程度。
技术支持,中小学教学信息化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会由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而遇到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中小学需要在各部门设置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解决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培训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不断提高。根据以上调查结果,61.5%的中小学对新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有明确的要求,38.5%的中小学目前没有相关规定;85.7%的中小学将定期开展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见,在全市中小学中,大部分中小学都会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定期的培训。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7.1%的中小学还开展了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一般每两年举办一次,效果良好。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予以重视和提高。
六、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是开创教育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小学教育的伟大征程。中小学教育任重道远,建设任务繁重,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再接再厉,不断创新,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使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6):1.[5]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39(04):16-22.[6]修亚弟.走进“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创新——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数字教育,2018,4(03):1-5.[7]李晨阳.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8):9-10.[8]康蓉.融合创新,打造国际贸易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以国家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为例[j].中国商论,2018(25):74-75.[9]郑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75-77.[10]陈琳,王钧铭,陈松.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0-74.
-->。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部署讲几点意见。
一、简要回顾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
客观总结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逐步完善。全市9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80%的学校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班级多媒体配备比例达到92%。二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得到普遍应用。教师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有效开展,85%的专任教师掌握了常规制作方法,89%以上的专任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开展常态化教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层层推荐、网上晒课,既促进了应用,又遴选出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全市上报自治区优质课139节,其中68节由自治区向国家推荐,有5节获部级优质课。“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格局初步形成。三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取得创新成果。63%的中小学专任教师和32%的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建立了网络学习空间。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应用模式。在自治区要求建设“同频互动课堂”之前,我市已开始探索并大力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xx年召开了全市班班通技术应用交流会,拓展了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思路。莫旗作为自治区区域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在青岛国际信息化大会上进行了展示。
第二,理性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与迅速发展的it业和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盟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强烈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观念落后。有些地区和学校的领导,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二是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和培训保障经费缺乏。三是设备老旧,硬件水平低。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还不能满足要求。虽然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很高,但是互联网接入带宽低,10以上带宽接入的学校仅占68%。还有27所教学点没有接入。20%的学校没有校园网,即使建成的校园网也大多都是简易局域网,功能简单,离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还有很远的距离。四是“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刚刚起步且进展缓慢,覆盖范围小。五是应用不广泛,利用率低。存在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应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网络学习空间大多停留在注册层面,没有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尚需提高。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育信息化基于全球信息化产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拓和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大融合日益加深,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引发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态,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所需,成为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成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化。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失去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科教兴市战略就难以推进。
第二,教育信息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现途径。公平与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信息化突破了不同地域在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用较低的成本高效便捷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信息化是重要动力之一;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第三,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推动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转变。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联系、纵向衔接,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四,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向深层次变革,教学方式向主动式和互动式转变,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向更低成本和更广范围共享,教育管理向科学精准规范转型。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实现方式,发展越快越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占得先机。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李克强总理任组长的新一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召开次会议研究教育工作时,教育信息化是4个教育议题之一。在去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即: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去年11月,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教育信息化暨规范办学行为现场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对照国家“三个基本”和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已开始从硬件环境建设为主向深化应用和完善机制为主转变,而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尚未完成,差距越来越大。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今年在兴安盟和xx市召开教育信息化现场会。
为此,教育系统必须深刻领会中央、自治区和本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各地教育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梳理本地区情况,认真谋划,制定方案,明确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现场会顺利召开,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转变发展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是着力点。应用不是简单的使用信息技术,而是要与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管理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应用永无止境,教育信息化也永无止境。关键是要用,要把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用主导还要最终落实到评价上,要用应用评价来推动应用导向,应用的程度越深入,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就越高。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全面论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问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完善学校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与常态化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良好局面,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在建设,核心是应用,重点在教师,难点在农村,结合我市实际,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与服务能力。
要提前抓早做好教育云平台运行对接工作。市政府将教育云平台建设,作为今年教育领域重点工程全力推进,5月份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各地各校要按照教育云平台学校使用配套要求,做好宽带网络接入和电脑配备等设施设备准备。旗市区要按需完善现有城域网功能,保证城域网正常运转,提供服务。学校要以宽带互联网接入和校园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与学环境。今年4月底前,所有学校都要建成校园网络,实现宽带接入,旗市区所在地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4,乡镇所在地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班均2,村校和教学点不小于2。到2020年,旗市区所在地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10,乡镇所在地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班均5,村校和教学点不小于4。逐步提高校园网建设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校园覆盖,探索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对于教师和学生终端设备,立足够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切忌过度配备,杜绝盲目攀比、贪大求新、频繁更新升级,造成浪费等现象。教育云平台能够提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教学管理大数据分析、电子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应用工具等服务,支持移动端学习。各地各校要根据构建智慧教育体系的要求,提前谋划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与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部署,做到立建立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第二,进一步提高“同频互动课堂”建设水平。“同频互动课堂”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城镇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传送到乡村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校和薄弱校师生在线同频互动教学、网络教研、集体备课、优质课观摩、在线学习,可以有效缓解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帮助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对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同频互动课堂”分三级建设:自治区级平台由自治区建设,主讲学校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目前我市的接收学校为海拉尔中学和莫旗尼尔基中学,其他有意向的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也可以申请加入;市级平台主要负责全市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同频互动课堂”,由市里出资建设,主讲学校是海拉尔第二中学和牙克石林业中学,接收学校为各旗市区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为了发挥“同频互动课堂”网络教研、集体备课、优质课观摩等功能的作用,要求各地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至少建设一个基于录播教室的“同频互动课堂”教室。市级平台设备已经采购完成,3月1日前安装调试完毕,各地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按照市级平台技术标准,选择相应设备,待市级平台调试完毕,即可接入试运行。旗市区级平台负责本地区中小学“同频互动课堂”,由旗市区自行筹资建设,选择优质小学和初中作为主讲学校,对应选择相对薄弱学校作为接收学校。全市的教学点,作为接收学校要实现全覆盖。
“同频互动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现场会的重点观摩内容,各旗市区和直属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要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相关工作,4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各旗市区学校覆盖率要达到50%,村校和教学点建成接收学校,其他学校建成主讲学校。自治区已将“同频互动课堂”列为考核指标,市政府也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对各旗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
息技术的积极性。今年,结合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继续开展“能力大赛”,切实起到以活动促应用的目的。二要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模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三要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今年和“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要整校推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基本数字化环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是我市的短板。目前除阿荣旗外,其他地区大多只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注册了账号,没有实质性应用。市教育云平台可以为全市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要求各校专任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要注册,积极使用。实现从课堂集中学习,拓展为以网络学习空间支撑的泛在学习。鼓励教师通过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和指导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现师生、生生、家校多元互动。市教育局将对各地网络空间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四要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引领学校信息化科学发展。市教育局连续两年组织校长信息化专题培训,就是要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重点在一线教师,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xx年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培训,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开展培训测评,杜绝学科培训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两张皮”现象。五要全面提升数字教育资源质量。通过“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引进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开发优质资源的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微课程、优质课等特色数字资源,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并加以完善,较好的资源可上传到校本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校内公认的优质资源,可上传到旗市区资源库,在旗市区内共享;特别优质的,可推荐到市资源库,乃至自治区和国家资源平台。
第四,加快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离不开教科研引领,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科研能力,创新教科研模式,提高教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发挥教科研工作的导向作用。一要加强教科研人员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提升信息素养,站在教科研阵地的前沿,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创新。二要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课题带动战略,跟踪教育信息化前沿,结合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我市的创新举措和应对策略,推动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三要借助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研究模式,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通讯工具,大力开展网络研修、网络集体备课等活动。
第五,优先保障提高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优先重点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民族教育学校率先高质量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市级教育云平台优先向蒙古语授课学校开放,引进优质蒙古语数字资源。市级“同频互动课堂”平台优先为蒙古语授课学校提供服务,为新左旗、新右旗、陈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蒙语授课学校建立“同频互动课堂”,实现蒙古语授课学校网上教研、备课、观摩目标。将蒙古语授课学校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优质生成性资源,经过评价和审核,加入市级教育云平台进行共享,补充优质民族教育资源。
第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质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由于是非考科目,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按照课程计划开足课程。各地各校要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角度,从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的角度,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选配专业教师,开放机房,开放互联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要开好信息技术课选修模块。建设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环境,保证满足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要求。
第七,增强信息化技术支持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设备运行维护能力,保证设备、网络安全运行,是信息化发挥作用的技术保障。要抓好市、旗市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形成以县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旗市区电教部门要配齐专业人员,大的学校要设立信息化支持部门,做到小问题不出校,一般问题旗市区解决。逐步探索信息技术设备运维社会化。
第八,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要确保网络安全,避免重系统建设,轻安全防护的现象,杜绝网络与信息系统处于“裸奔”状态。当前各种不名病毒、黑客及不良信息大量存在,要做好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采取措施为孩子们提供绿色上网环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责任制,做到安全到人、责任到岗。要制定并落实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坚持网站读网制度,发现信息安全事件时间处置、时间报告。要配备必须的安全防护设备,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和测评,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及时修补漏洞。加强教育培训,持证上岗,不断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五、真抓实干开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又要加强深化应用、融合创新,节点特殊,任务繁重,我们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制,健全职能管理部门、业务推进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要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做到有责任部门抓推进、有专门人员抓落实、有严格标准保质量、有充足资源作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为实施主体,主要领导是责任人,局长和校长务必把此项工作作为近期的重中之重,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督促各旗市区政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各地应积极争取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面改薄工程,加强对农村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财政部和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加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学校要确保此项经费专项用于信息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编制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各地要摸清辖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紧紧围绕实现国家“三个基本”和自治区发展教育信息化目标要求,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改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四,做好数据统计上报工作。按时、准确上报自治区月报统计信息,及时完善并审核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数据,这两项数据是国家和自治区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要参考,也是评价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的依据。为做好迎会促创工作,本次会议结束后,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月通报制度,对于消极懈怠、影响迎会进程的要进行全市通报,必要时报请政府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
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尤其是自治区现场会前必须到位的工作,应倒排工期,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迎会效果。同时,在我市召开现场会,也是对我市教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各地要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的管理,从校容校貌到校园文化,从校园安全到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从素质教育到足球活动的开展,从师德师风到迎会氛围的打造,都要进行全面的提升,确保把我们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所取得的突出业绩和广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给与会的各级领导和八方嘉宾。
同志们,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2020年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借现场会的东风,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全市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一
为了贯彻教育局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会议精神,在区信息中心领导与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我校信息化应用实际情况,切实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应用水平,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勤于进取,勇于开拓,努力优化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
教学。
与学校各项管理的改革实践之中,努力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新模式,真正提升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市推咸宁市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整体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未来两年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达标的基础上,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水平,做到信息技术设备随处都有、随手可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二)具体目标。
1.完善制度,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研究水平,3.加强资源建设,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4.科研引领,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并结合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
5.开展课堂教学应用研讨活动,聚集课堂,开发和应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逐步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各学科都要有相当数量的课堂实录作为教研的素材,为教师的网上教研提供资源,拓宽教研的组织形式,优化教研的质量。
二、工作推进策略1、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结合学校教学综合楼、教学楼的加固修缮,整体布局学校信息网络,并做必要的调整,做到基础建设优良,一步到位,十年不落后。全体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高度信息化管理。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认真整合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争取主管部门支持,继续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1)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办公室再调整、完善办公电脑的数量,在一人一机的基础上,实现一组一机。(2)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在班级和专用室配置多媒体设备的同时在课外活动和相关学生活动场所增加多媒体设施,既为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常态教学提供硬件上保证,又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保证。(3)修订学校教师办公电脑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办公电脑的使用行为,提高教师办公电脑的实际运用效果。学校电教部门根据“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的要求,与技术部门联系,建设好学校信息平台。(1)链接全县同学科教学交流平台,实现全县同学科教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2)建设、完善学校县级骨干教师的个人网页。(3)开通学校学科教师qq群。(4)建立学科教师博客,并做好管理与服务。(5)按照优秀标准(条件),办好学校网站,提高学校网站的实际作用。
3、培训实践,表彰奖励。
调查分析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4、骨干带头,管理跟进。
要充分利用那些具有较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老师的作用,让其在校本培训、教学实践、网络使用等方面对需要帮助的老师进行辅导、示范、指导,建立起互帮互助的一对一共同体;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要充分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部署好、指导好、管理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工作。
三、
主要工作项目。
1、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网络服务器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调整和修改学校网站的结构项目,体现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服务功能。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籍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财务资产、图书管理、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做到电子办公、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
总结。
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建设,逐步搭建、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同时加强市、县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要分学科、分学段建立充实学校教学资源,以ftp形式或网页形式存储。本学年,学校将购买的教学资料镜像放到校园网上,便于教师随时使用。本校教师能制作的教案、课件、网页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服务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全校师生开放,做到办公室和教室信息相通、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2、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eduoffice软件的培训和使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积极组织参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能力等各项专项培训活动,主要项目:
(1)在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完成全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2)参加区组织的分层次、按需求的教育专业培训,提高主要领导、班子成员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管理和应用的水平,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人员对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组织教师设备使用技术培训,主要为规章制度学习、电子白板操作、移动书写板操作、数字教室讲台设备操作、无线领夹麦克风使用、数字教室上课如何配合总控室等。
(4)组织全员eduoffice易用办公软件和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培训。
(5)组织建设的学校网站管理平台的使用培训,提高学校管理者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3、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校本建设,积聚校本教育资源。(1)依托eduoffice易用办公软件和教育资源平台鼓励教师积累课堂教学资源素材,实现共享。(2)推进现有资源的应用力度,如远程观摩、课堂实录、家校互动平台、校园论坛等。
4、聚集课堂,探索各项信息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县、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优、课件评比等活动。
5、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与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二、三、四年级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校本信息课程,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保障措施(一)制度保障。
1、将信息化应用推进列入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必须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家校联系、社区互动等方面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做好规划,确定目标,提供保障。
2、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教育信息化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三项以上的教育信息化专题活动的竞赛,对活动中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组织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学校建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推进方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校设备的规范管理和使用,保障各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具体负责本部门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指导、支持与协调。具体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高松华校长副组长:成明泉组员:李虹周海堂方治国但金付。
(三)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教育理念、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整合水平。
(四)网络管理。办公室内教师用机主要用于办公、搜集资料、备课等业务,每位教职员工在办公时间内不允许浏览不健康网站,不允许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各校要完善督查制度,办公用机情况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
(五)经费保障:落实学校信息化技术项目开展需求预算,确保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的经费。
杨畈高小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工作小组。
2015年5月18日。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二
摘要信息化在教育中的运用,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的特性改进了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实现了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及教师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从“人”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1人的两重生命。
人有两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本能生命;类生命是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肉体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也正是人类的这两重生命决定了人有两重性即自然本性和实践本性。而实践本性就决定了人的社会本性,因此人类也就有两个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2人的心理活动。
在人的本性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把生物学因子同社会学因子相结合起来的“桥梁”之一,也就是人的身体机能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结合而产生的活动。心理活动在人的本性中不仅具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还具有社会上的因素,它是两者结合起来的。而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映象和概念,能够反映外部的自然界、社会以及其他的人。因此,心理活动也是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对象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的心理对世界的反应,就其反应的现实内容而言有客观性(包括主体性活动所具有的客观性),但就其反应的形式而言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且随着人对于自然界本质认识的深化,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方面和主观性方面都在不断地深化。因此,没有心理活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人所创造的一切,不仅通过物质躯体的活动,而且通过内在的、主观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的情感、愿望、需要、理性和意识而产生出来。因此,社会因素同心理因素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的活动中外部因素同内部因素的相互联系。从动机到结果,是由内部的(心理的)东西向外部的(社会的)东西的转化。这正好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首先通过认识过程,客观外在的东西转变为主观心理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实践过程,主观心理的东西又转变为客观社会的东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合金”中,每一个因素都保持自己的本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如同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物质性活动,甚至纯粹精神活动的产物如科学、艺术、宗教等,也是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和实在的社会现象。
3.1信息化作为人工技术系统。
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实体本身遵循自然规律,同时技术系统又是按照人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就要遵循社会规律。但在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中,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既可以把天然自然改造成人工自然,又可以把一种人工自然进一步加工改造成另一种更高级的人工自然。
它刺激人的神经生理,产生人脑对目的物的注意心理,便产生了人有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紧张系统。而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人的行为又表现为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行为的产生首先需要心理机制的存在才能接受环境的输入,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或计算对输入进行加工,而后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不管发展的经历和目前的背景输入如何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信息化作为一种背景(环境、方式)去刺激人的心理机制,(下转第47页)(上接第22页)人的心理机制在得到背景刺激激活后产生行为,从而又对信息化也不断的改进,完善。
巴斯的观点:(1)外显的行为要潜在的心理机制。没有心理机制,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而且心理学中的所有理论都暗示了心理机制的存在。(2)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惟一能够产生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过程。
对人而言,其心理活动不仅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祈望欲求、本能的心理表现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有意识地改造周围的环境,使之符合于自己需要的功能。
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的有机体包括人都是适应设计的产物,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形式,其中每一个方面和每一种形式都包含文化的因素与功能。从本体论方面看,它指人类在其全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总和。
“在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并用文化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与环境和谐共进,并用新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无法分割也无法扯裂。在文化进化观上强调文化对人类生存延续的作用,文化有利于人适应环境,因此作为人适应环境的工具得以产生和保留。在心理需要论上认为文化是特定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文化缓解了人的存在焦虑,使得生命以文化的形式延续并且不朽,因而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生命现象是向文化而存在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与文化是一种双向构建关系,生命现象与文化现象凝结在一起,在凝结的过程中文化便成为了人的存在,同时人也就“人之为人”了。
对自然对象和实物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对人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是文化的母体,因此,物质文化应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述划分是根据人类劳动活动、文化活动所改变的是何种客体来加以划分的。根据人的物质方面(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差别来划分文化现象,同根据所加工的是自然界客体还是人本身来区分文化现象,二者是一致的。对自然对象的加工(物质生产)基本上服务于人们物质的、肉体的需要;对人的加工(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心理生活的加工,对人的意识和受意识支配的行为的加工。
参考文献。
[1]柳树滋.大自然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许波.进化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田浩,刘钊.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拓展..5.44(3).
[4]高清海.人就是“人”[m]..8.
[5]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6]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m].江海学刊,2001(1).
[8]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新视野,(4).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三
从技术视角看,它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为特征;从教育视角看,它是以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为特征。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需要伴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促进教育革新,强化传统教育,但是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核心在于应用者的不断探索和反思。
(4)信息化使得教育教学走向“扁平化”
(5)呼吁在管理层面继续提高认识,在研究与实践层面以教育为本,摈弃技术至上。
(6)数字校园中需要准确定位数字化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积极倡导混合教学模式;
(8)教育软件是“基于数据和内容”的软件,选择时需要慎之又慎!
(11)强化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推动教育技术实践性研究意义重大!
(12)不断调整教学管理和信息化教学被“技术绑架”的局面。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四
将数字化学校创建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和奋斗目标,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学生成长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将目标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具体目标,经常向教师宣传,使之成为全校教师追求优质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景,扎扎实实分步实施。其次,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对老师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
一、抓建设,确立优化资源配置为特征的执行机制。
为了使学校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信息化,营造数字化环境,学校加强信息化设备的投入,现已做到每位教师有一台工作电脑,每个教室配置了一套多媒体电脑设备、实物投影机,营造了学校数字化环境。有了硬件的保证,现在教师的每堂新授课都能保证应用多媒体,基本上所有老师都能利用电脑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等,学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资源库。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必备,实现了办公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二、抓应用,确立构建数字化为特征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平台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的发挥作用,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数字化校园的魅力。
1、搭建学校网站系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20**学年我们对学校主页的美观和功能性方面进行了全面改版,目前主要有学校概况、行政管理、教工之家、书香校园、艺教舞台和控烟专栏等栏目。
2、抓好资源建设,支撑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运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连续几届的淞南中心校三真杯教学评比都将多媒体制作和运用作为评比内容之一,促进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3、在用好教育局为我们提供的资源库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学校特色资源库的资源添加和收集,网站改版的同时我们对校老资源库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启用,积极调动教师们参与建设和使用资源库的积极性,学校资源库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我校已初步建设了分学科、分年级、分学期、分类别的校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减负增效,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通过网络建立家校沟通和教师间的沟通:
1)家校互动平台:利用市政府“家校互动平台”作为家校互动的主要工具。并采用多渠道方式加强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紧密沟通。2)教师办公信息群的建立:20**学年起学校还建立了qq工作群,通过群建立工作全校老师各种通知和信息的交流。
三、抓培训,确立人才第一资源为特征的培训机制。
教师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队伍是当务之急,学校通过抓校本培训,有计划的实施步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一支熟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一支能运用电脑网络进行简单管理的学生队伍。
保证观念先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的广泛性实用性,我校邀请老师对我们全体老师进行了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及通过教师的外出听课学习等手段,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使老师们获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我们根据老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力争做到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为此结合教育技术中级考核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校100%的老师顺利通过了考核,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全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信息化运用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和发展,为积极争创实现数字化校园更上一层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五
(可编辑)。
来源。
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部署,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研究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
一、站在新起点,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超预期的发展成效。
增加到8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x万人次,形成优课资源x万堂。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从60万个激增到x万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三是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教育信息化领域已发布26项国家标准和16项教育行业标准。符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及师生教与学需求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日益丰富,应用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解决了400多万边远贫困地区教学点学生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三个课堂”应用模式及其衍生模式逐步普及、遍地开花。五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在深圳举办了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2015年和2017年在青岛与我国联合举办了两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布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青岛宣言》和《青岛声明》。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国省级财政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达70多亿元。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企业投身到教育信息化事业中来。三是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上取得重大突破。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教情,注意发挥制度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络安全长效监督机制。
二、应对新变化,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形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一)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我国教育既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回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问题,又长期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这就要求通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
(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抢占国际教育发展制高点的普适策略。5。
创新教育模式,转变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成为各国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四)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新技术变革教育趋势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智能教育作了专门部署。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当机器学会思考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人际交往、创新思维和谋划未来的能力。其次,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供更具智能、更具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而且可以实现更加精准、更加耐心的智能导学。再次,人工智能改变了教师角色,教师的工作重心将会更多地转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未来的教育,必将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及教育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国务院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教育部作为首批试点部门正在积极推进。
三、走进新时代,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实现创新发展。
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迈向2.0。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在1.0阶段“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使中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将重点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
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二)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个转变”的核心要义。一是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的转变。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推动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上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为数字资源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二是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更要具有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师生的基本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加强对智能时代人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的研究,大力推进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
字教育资源作为教学必备的内容。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三是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贯彻落实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要求,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清理整合与体系构建,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四、踏上新征程,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部署和高效执行。
经教育部网信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一)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各地要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网信领导小组,明确网信工作行政职能处室,建立起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业务部门推进应用、技术部门支撑服务、多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应用驱动的发展。各地要根据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要求和本地区教育现状与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建共享观念,避免重复建设,把主要精力用在指导基层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上。
(三)集中资源力量,抓好重点工作的部署。各地要有效整合资源,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任务。基础教育要加快完善网络教学环境,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普及推广“人人通”。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高等教育要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继续教育要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
(四)创新推进机制,完善多方参与的格局。各地要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五)注重培训宣传,坚持试点引领的路子。各地要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大力开展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规模、创新模式、增强实效。建立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落实安全责任,营造持续发展的环境。各地要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2017年,全国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几方面的经验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的。一是坚持发挥优势,服务大局。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服务为主线,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与应用为主体,主动服务教育信息化实践。二是坚持抓关键点,纲举目张。积极围绕云端一体化环境建设和应用,抓平台思维,服务两头,探索形成了有效落实顶层设计的实践途径。三是坚持深入应用,培育典型。深入区域、学校和课堂指导应用,初步建立了反映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变革过程和变革效果的典型总结范式。四是坚持众筹众智,做大做强。2017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再创佳绩,参与教师和晒课数量超出上一年近30%。下一步,希望全国电教系统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新征程中,形成“新格局”、提升“新能力”、建立“新模式”、做出“新成绩”。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写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努力让教育信息化2.0早日变为现实!
来源。
w.11。
kj.om4。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六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部署讲几点意见。
一、简要回顾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
一是观念落后。有些地区和学校的领导,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二是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和培训保障经费缺乏。三是设备老旧,硬件水平低。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还不能满足要求。虽然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很高,但是互联网接入带宽低,10m以上带宽接入的学校仅占68%。还有27所教学点没有接入。20%的学校没有校园网,即使建成的校园网也大多都是简易局域网,功能简单,离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还有很远的距离。四是“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刚刚起步且进展缓慢,覆盖范围小。五是应用不广泛,利用率低。存在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应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网络学习空间大多停留在注册层面,没有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尚需提高。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育信息化基于全球信息化产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拓和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大融合日益加深,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引发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态,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所需,成为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成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与基本标志。要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带动,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失去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科教兴市战略就难以推进。第三,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推动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转变。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联系、纵向衔接,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转变发展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第一,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与服务能力。
“同频互动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现场会的重点观摩内容,各旗市区和直属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要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相关工作,4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各旗市区学校覆盖率要达到50%,村校和教学点建成接收学校,其他学校建成主讲学校。自治区已将“同频互动课堂”列为考核指标,市政府也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对各旗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第四,加快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离不开教科研引领,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科研能力,创新教科研模式,提高教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发挥教科研工作的导向作用。一要加强教科研人员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提升信息素养,站在教科研阵地的前沿,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创新。二要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课题带动战略,跟踪教育信息化前沿,结合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我市的创新举措和应对策略,推动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三要借助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研究模式,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通讯工具,大力开展网络研修、网络集体备课等活动。第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质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由于是非考科目,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按照课程计划开足课程。各地各校要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角度,从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的角度,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选配专业教师,开放机房,开放互联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要开好信息技术课选修模块。建设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环境,保证满足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要求。
第七,增强信息化技术支持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设备运行维护能力,保证设备、网络安全运行,是信息化发挥作用的技术保障。要抓好市、旗市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形成以县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旗市区电教部门要配齐专业人员,大的学校要设立信息化支持部门,做到小问题不出校,一般问题旗市区解决。逐步探索信息技术设备运维社会化。第八,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要确保网络安全,避免重系统建设,轻安全防护的现象,杜绝网络与信息系统处于“裸奔”状态。当前各种不名病毒、黑客及不良信息大量存在,要做好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采取措施为孩子们提供绿色上网环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责任制,做到安全到人、责任到岗。要制定并落实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坚持网站读网制度,发现信息安全事件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报告。要配备必须的安全防护设备,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和测评,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及时修补漏洞。加强教育培训,持证上岗,不断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五、真抓实干开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又要加强深化应用、融合创新,节点特殊,任务繁重,我们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第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各地应积极争取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面改薄工程,加强对农村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财政部和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加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学校要确保此项经费专项用于信息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编制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各地要摸清辖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紧紧围绕实现国家“三个基本”和自治区发展教育信息化目标要求,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改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四,做好数据统计上报工作。按时、准确上报自治区月报统计信息,及时完善并审核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数据,这两项数据是国家和自治区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要参考,也是评价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的依据。为做好迎会促创工作,本次会议结束后,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月通报制度,对于消极懈怠、影响迎会进程的要进行全市通报,必要时报请政府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同志们,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2020年目标的关键之年。
教育信息化规划篇十七
府谷县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为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教育现代化,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府谷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午》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信息化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校上下贯通、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明德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2.构建学校“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资源,构建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应用常态化。
3.不断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工作,实现我校24宇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人人能上24字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达标课,2015年推出60%教师的精品课参加网络晒课。
4.学校网站能正常访问,定期更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校级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同年级、同学科及跨年级资源共享。2.改进网络设备,提高录播质量,将课堂教学等信息全校直播,建立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为全体师生教学和学习提供服务。
3.对校园网站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服务功能。
(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探讨,人人能上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患化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一定数量的精品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市县信息中心和教研室的指导下,通过骨干教师赛课,各科推出代表性的精品课作为样板课,在全校进行推广。
2.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指导组,对全校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3.全体科任教师进行赛课,逐步实现教师人人能上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稻息化深度融合的精品课。
4.将ppt课件、微课应用、导学案设计和网络教材的使用作为学校赛课的重要评价标准,教师上课能够有效应用电子白板。凡是上课时不能正确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能评为达标课。
5.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微课制作大赛,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站、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展示。尝试“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发微课程、制作微视频。6.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发挥好机器人社团的科技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机器人社团活动,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学校。
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样本资源库,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和师生信息化成果展示。
1.用好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人人会登陆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能够在线阅读,在线交流。
2.开展年级组资源库评选活动。分优秀、合格和差三个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每月评选一次。
3.征集2013年以来教育教学优秀资源,充实学校资源库。4.建立明德小学微信平台,人人参加微信,教师每周在微信上最少进行一次教育教学交流。5.开展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筛选优秀学生网页作品在学校网站展示。
1.规范文件流转。逐步实现将上级和学校文件、通知等电子信息在教育管理在线上进行运转,方便教师阅读学习。
建成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平台。
1.对学校网站进行升级改造。美化学校网页,在现有版块的基础上,增加《明德小学风景线》电子版块和师生各类信息运用(网页制作)版块。2.增加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快速浏览。
3.实现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与学校网站链接,所有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或撰写工作日志时,可通过学校网站进行登陆。
4.规范网站管理,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严格网站工作审批程序,建立信息员工作制度,重要活动、新闻时效性强能i-一l-t~要当天活动、当天更新。5.每周确定一个主题,选择优秀微视频在学校网站上展示。
三、保障措施。
l.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信息管理员和年级组长为主要成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信息处要对加强对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各项教育信息化手段。各处室每周至少向信息处上报五条信息。
3.加强监督,严格考核。成立信息工作专项督导组,由学校教研主任和信息处主任参与,对各组室工作任务进行督导,对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组室或责任人进行指导督促。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32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