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工作中的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提升,它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或引用名人名言,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特意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桥教学评课篇一
1、理论储备。
2、明确听课性质与课型。课的性质可分为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探索课、汇报课以及竞赛课等,课型则通常有新授课、复习课、训练课、讲评课等。
3、了解教学主客体。如果有可能,尽量了解(熟悉)授课者(教学风格及特色)、授课对象(层次、程度)。
(一)、听课时关注授课老师。
1、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2、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
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3、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
4、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5、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
(二)关注学生。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1、关注预习准备情况。
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准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2、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
维,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4、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
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5、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
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1、倾听学生反馈意见(有机会的话),了解教学效果。
2、浏览听课笔记,初步思考执教者的教学得失。
桥教学评课篇二
11月份以来,我校各教研组开展了为期一月的微格课听课评课活动。各位执教老师精心准备,认真上课,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
微格课的总体质量都很高,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教学设计合理,条理清晰,注重情景的创设,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注重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虽然完全由老师自编、自导、自演,在台上唱独角戏。但是微格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体现充分,也都相继预见良好的教学效果。
1、老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课件无错误,教学严谨。语言规范、准确、教态亲切自然。关注教材,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应用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强。教学形式多样开放,善于提问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善用丰富多彩的表扬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表现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年轻教师教学有激情,课堂有活力,注重新知识的引入,创设情境,激疑导趣。善于应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制作能力强。
2、微型课的关键“有”与“无”的矛盾处理得好。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有学生。教师在微型课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做到了“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3、虽是微格,但教师认真备课,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贯彻和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把一堂课能认认真真地设计好,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年轻教师在课的设计方面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主导意识太强,学生是主体的意识不够。教学准备也不够充分,课件有错误,缺乏公开课的经验。可罗列如下几点:
1.说课与讲课分不清楚。微格课是讲课而非说课。
2.教材、教案、课件与板书处理不当。教师不是拿着课本讲课而是在宣读教案,教案与课件内容不一致,把讲课当作是播放课件和讲解课件,板书内容与课件重复或呈现时间不当,完全没有板书或板书不得要领。
3.没有课改理念。教师一讲到底,没有学生的活动,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讲、学与练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衡。
4.因为无学生授课,教者普遍缺乏激情。
5.缺乏必要的反馈与评价。
1.讲课要有激情。激情,激情,还是激情!
2.加强学法指导。不要滔滔不绝,要处处想到这时学生应该做什么,因为听者的重心放心你组织学生的“学”上面的。
3.必须要体现课改精神,必须要环节清晰,必须板书课题,必须要有课堂训练,必须要心中有学生,必须讲普通话,必须要拿着教材而非教案上课,必须要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必须要制作课件并尽量事先预演,必须要控制好节奏与时间,必须关闭手机上课。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互相取长补短,那样我们不仅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个智慧的老师。数学教研组是个脚踏实地的教研组,我们不互相吹捧,我们会诚恳的指出别人的不足,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的年轻教师都虚心好问,成长迅速,我们的老教师经验丰富,且对新教师都能倾囊相授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年轻教师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兰。
对于今后我们数学组还有几点需要思考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小结“精简”但不够“精彩”。对于新课,应以问题为平台,以讲练为主线,以双基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我们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方面还要多做思考。关于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有效性问题及数学课中的情感教育,合作意识的培养等共性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桥教学评课篇三
听了几节优秀老师上的作文课。低年级孩子学写作文是一个慢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孩子们刚开始学潜词造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老师系统地,有效地引导,激发写作的兴趣,才能使写话水平慢慢提高。我感觉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一个提高的过程,进步的空间,不能急于求成。
这次听的作文课,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根据范文拓展迁移,并及时评价。每个人都爱听好话,学生也不例外。无论基础好坏,都有他的优点,对于孩子说出的好词好句,我们引导学生们充分发现优点,做良性激发引导工作,互相评论学习,激发学生对现有成绩的肯定,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有时候孩子并不能写出完整的优秀的文章,但个别地方哪怕是一个词优化的,要用淘金法,重鼓励,让孩子互相夸奖一番,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再注意发现作文中有哲理有创新的`地方,给予表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妄自菲薄。这样长期以来,学生会放大自己的优点,产生写作的信心,爱上写作。能力的提高应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完成。训练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作到一读,二写,三评。读是阅读范文,以为楷模,以资借鉴。写既是训练。评是训练的结果进行评改,评价,总结。
上课的教师没有向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动笔,让学生明白作文可以从小事说起,从身边说起。至于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
桥教学评课篇四
听了几节数学课,及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方法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本次活动,几位教师不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2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
什么时间合作学习?必须在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时,几位教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3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时间作保证。
合作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
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总之,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桥教学评课篇五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实实在在的课堂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象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谭娟老师在教学《背影》这课时,她让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语言声情并茂唤起了学生的共鸣。让许多学生流下了热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谭娟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内含。廖举莲莲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上课从来就是用丰富的语言与学生一起产生公鸣。
2学课教学——严谨、科学。王老师的课严谨。先让学生做题导入,“把问题抛给学生,采取合作学习,小组中互相帮助,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我喜欢用verygood!good!welldone!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或进行小组回答问题比赛,哪组获胜就用各种办法奖励他们。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今后我要认识到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定不能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听课、评课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惭愧的是,作为一名工作十余年的老师,我却不太会听课和评课。通过参加《怎样听课和评课》的学习活动,收获颇丰。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听评课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为了观摩学习,二是为了商榷指导。后者通过发现问题,指出不足,总结推广经验,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共同进步,其实质都是为了学习。听课应是观摩学习,弃其糟粕,汲取精华的活动。
3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在听课中,应能做到翔实记录,积极推敲。听课者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努力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和“心到”,认真做好听课记录。一定要听看结合,详细记录。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评课的依据。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听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还要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教师听完课后应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一)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评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水平甄别,而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评课的角度可以使多种多样的。如,叶澜教授在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中提到五个标准,一、有意义的课;二、有效率的课;三、有生成性的课;四、常态下的课;五、有待完善的课。做到以教促学,以学论教。把普适性的理论至于具体背景中。
3、评课的作用重在“诊断”。注意突出重点,充分挖掘亮点,避免吹毛求疵,力求深入浅出。
4、评课的方式强调“对话”。评课的过程应是一种沟通,交流对话的过程。
5、评课的成效需要行为跟进。
(二)明确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
1、评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查,以便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确保正确的导向。
3、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把评课的重点放在“评学”上面。
4、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5、评课要从实际出发。“教学要回归生活”。
评价一堂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缺点;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要允许有不同意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提倡百花齐放。
教学工作中的听课与评课,强调相互学习、借鉴提高。作为新时代的合格教师,既要做好执教者,也要扮演好听评课的角色。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实际出发,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更新课堂教学观的同时,也要更新课堂教学评价观。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形成自己的理念,然后通过不断实践,以检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先进的观念和过硬的理论、实践能力来实践、带动教育教学。
桥教学评课篇六
本节课我重点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张老师制定了三个目标:
1、能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2、在多样的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族音乐的优美旋律和鲜明节奏,感受和理解音乐之美。
3、进一步感知民族音乐的风格,激发对生活和我国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歌声和欢乐的音乐情绪,来歌颂、赞美新生活的能力。
(1)、掌握正确地歌唱技巧,使歌声更加圆润明亮、欢快活泼。
(2)、创编动作,进行舞台表演。
这节课张老师能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欣赏歌曲让欣赏充分体会歌曲的情绪为完成目标1做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教师通过分析歌曲、节奏练习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很好地达成了目标2,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中张老师多次指导学生正确的坐姿和唱歌技巧,注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看,教学效果良好,但如果有学生的创编活动和个人展示就更完美了。
桥教学评课篇七
1.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具体表现在:
1).通过提问的方式,用图片视频导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图式,为阅读教学进一步的铺垫。
2).能设计多种题型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学生的实际。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知信息构想和创设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情感教学的渗透,及时的小结和反馈是另一个亮点。
2.本节课符合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及阅读课型。
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及开展教学。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激起学习兴趣,采取了分层教学,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面向全体学生并照顾差异,重难点突出,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良好,目标达成。
这节阅读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根据学情来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总体来说有:
1). 课堂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以及视频动画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课型特征明显,并进行分层阅读,整节课的教学策略都是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的。
3).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有一些微技能的渗透,且不停提示学生解题技巧。
4). 注重学生的反馈(学生举手;利用不同颜色的字母卡)。
3.这一堂课是一堂实在,系统扎实,动静结合的英语课。
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视频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视频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
(2)本堂课上,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4.老师成功地给我们上了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她的成功之处有下面几点:
1).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的流畅,教学环节很紧凑.
2). 在warming-up 这个环节,老师首先是播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新授的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且能够强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整节课设计了多种的练习题型,而且各种题型的难度不一样,遵循又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4). 在最后的discussion环节,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课本延伸到生活,非常好!
5.教学设计的评价
本课大教学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大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的评价
1.新课的引入好。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及让学生观看“tom and jerry”的视频片段引入新课文,衔接自然。
2.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教师注重阅读技能的指导,通过分段阅读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教师注重细节,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朗诵发音错误。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渗透了德育教育,通过小组讨论"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本节符合阅读课型教学模式。
整堂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优点如下:
1).从本课的整个环节来看,知识梯度由低到高,活动安排一环扣一环,环节紧凑步步深入,使人感觉思路清楚,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切,具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和个性魅力,有感染力。
2)、新课导入新颖,紧扣新授内容,具有铺垫作用。老师采用的导入是一段动画视频,一来令整节课气氛轻松,二则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铺垫。
3)、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7.本节阅读课设计合理,课型特征很明显。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由于教师能以图片和视频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通过看完视频回答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归纳和组织能力。阅读过程中,注意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并及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阅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读后,通常老师都会马上进入一个讨论话题,但老师敢于创新,穿插了一个听力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环节值得我学习。同时,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老师课前能很好地备学生,在设计阅读练习题目时,能有梯度和由浅入深。
8.本节阅读课教学目标突出,符合学生实际,整个课堂学生参与度较高,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紧凑,教学课件精心设计。
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如下:
3)、能注重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在读后设计了讨论环节,能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9.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它符合阅读课课型特征,教学目标完整,教学环节清晰且过度自然,通过完成一定量的联系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良好。其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课堂通过一段视频引入很好,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3).最后一个讨论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10.老师的课符合阅读课型,教学目标明确,各环节安排合理,容量恰当,以卡通人物引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能注意学生的反馈,实行分层教学;教学知识能由浅入深并能突出重难点,教师教态自然,课堂气氛活跃,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桥教学评课篇八
刚才听了谢带英老师上的作文指导课《难忘的……》,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纵观这节课:整个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目的性强,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教改的新观念,是一节能够给人启发的作文课。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闪光点值得我学习的: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事、一堂课,通过多元化学习,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赏文水平。把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课作为教学重点,各个环节在本课中紧紧围绕此重点,通过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使重点落到实处。符合了课标的要求。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老师能够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就集中体现了这原则。老师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多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如在指导选择材料时,让学生说打算写什么,再根据学生的意愿,帮他们分好组,想写人分到一组,写事的也分为一组,写课的也分为一组,这样,志同道合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利用了代币奖励法给表现好的小组加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讲评时,让学生自己进行点评等,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老师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组织严谨:在世界上导入时,老师通过谈话,播放生动的课件,展示一些深刻、让人难忘的相片。播出刘翔奥运会夺冠、申奥成功、同学们在上课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想象的思路,激发学生的灵感火花。在指导学生审题时,老师从内容入手,让学生以读领悟,明确要求。想想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什么要求?这样设计,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边读边思考,深刻领悟题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把学习自主选择权交还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在具体指导学生叙说自己难忘的东西时,在叙说环节让学生自己准备相片。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对着自己的同伴一边看一边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让代表向全班介绍,集体评议,不但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其写作欲望。让学生参与评议,这样做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路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环节中,师生总结,教师点拔学生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人:从事中表现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来描写。写事: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抓住人物活动的过程来写。写课堂:把课堂过程中最难忘的一点写清楚,把最能触动自己感情的情境写清楚。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学们跃跃一试,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活而不乱。教态自然和谐,语言简洁生动;板书设计简洁了然,清楚明白,让人一目了然。
四、多层次的互动评改。
在评改课中,教师安排了多个评改环节:总评、指导评改、例评、自评、互评、赏读。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大大激发学生评改兴趣。
经过了评改,学生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拓宽学生的思维。
桥教学评课篇九
听了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姜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
二、导入设计新颖。
姜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课就拿出翻得牌,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过发言特别积极。又出现举牌的场面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并紧密结合本次作文要求,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很好。
三、突出了老师的指导。
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针对这些学生的困惑,我们在研究时,把重点落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姜老师是出示了一位学生写的作文片段,让学生找出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生共同思考的同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结尾之处两位老师再次总结写作要点,为下节课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桥教学评课篇十
1、每位老师每堂课的设计思路较好。
xx实验中学的陈xx老师讲的《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课,通过编写《我的汉书·西汉》,将本课分为三部分:废墟篇、思变篇和鼎盛篇。
2、每位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大量出示史料,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论从史出的能力。
3、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纠正错误。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每位教师都能充分挖掘课外教学资源,如将时政内容和乡土史与所教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导入或者结束新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每位教师课堂上都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最优秀的一节课是xx学院附中肖xx的《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和战》。
1、导入精彩,引人入“境”。他的课堂导入,应用flash出示图片,并有文字说明,值得借鉴。
2、教学结构非常清晰,这节课分为三大块:说崛起、忆战争、唱和平。最后总结还是围绕这三大块,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极佳。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进入角色,对匈奴是战还是和的问题上进行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给学生学法,纠正学生不足。
在学习本节关于匈奴的崛起时,肖老师及时教给学生学法:学习本课第一段时,教给学生用标注法,划出重要知识点,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1、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讲典故“落雁”由来,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把课堂放给学生,大胆挖掘深意。
昭君的“和”与卫青、霍去病的“战”都得到认可问题上,让学生大胆发言,挖掘深意。
3、练测平台,采用自选。
这种测试方法,更能表现学生的课堂效果。
1、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传统的未必是无效的。
3、教学过程中,要大量引进史料,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画等等,鼓励学生去分析历史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4、教学应让学生既要会学历史,还要会考历史,学习考试两不误。
桥教学评课篇十一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主导者的角色,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对课堂的参与度对一节课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在本节课中,教师引用的策略和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引起学生的学练欲望,课堂中多次采用游戏,不经意间就把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提升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从本节课的呈现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学生整体的参与情况比较好,练习很积极踊跃。基本上每个小组都能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练习,还能不断挑战难度。但个别同学的参与就没有那么积极,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关注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整体学习状态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多给这些孩子展示的机会,提高他们练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可以慢慢参与到练习的队伍中。
桥教学评课篇十二
昨天我听了彩虹城小学韩玉婵老师上的《麦哨》,感到不仅文章很美,韩老师的课也很美。韩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文中出现的一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中流连忘返。我想学完这节课后,像“嚼嚼”、“吮吮”、“一忽儿”、“茅穗儿”、“麦穗儿”这些有趣的词语,还有句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以及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排比句,会久久地留存在孩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韩老师没有仅仅满足于文本语言的品读和积累,她还关注到了语言的表现形式,关注到了文章的拟题、谋篇布局。课堂中不时闪现出亮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老师问学生:“课文中写麦哨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
师:大声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处都有“呜卟,呜卟,呜……”的声音。
生2:前面和后面首尾呼应。
生3:我发现它们结构一样。
师:既然是呼应的,那我们也来呼应着读一读。我来呼,你们应。好不好?
接下来,老师就和学生一起呼应着读文本开头和结尾的文字。在读麦哨发出的声音时,老师不断变化着腔调,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学生立即呼应老师发出的声音,老师长,学生则长;老师短,学生则短;老师高,学生则高;老师轻,学生则轻。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不仅对“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忽高忽低”这样的`词语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这种理解经久不会遗忘,而且还发现了开头和结尾结构完全一样。这是多么宝贵的发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发现,当老师呼读“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学生迅速做出了反应:“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老师接着呼读“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学生齐声应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老师再读“那么欢快,那么柔美”,学生也毫不犹豫地应和着“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指出这样一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好处,但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师生合作朗读中,其实已经体会到了首尾呼应的妙处所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事实上,我的师傅几年前就已在不遗余力地倡导语文课要有语文意识,语文教学必须指向语言表达形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的韩老师已经在路上了,尽管在本课的教学中“语用”还只是一些渗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在师傅的引领下,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践行中,我们的语文课由阅读走向阅读教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听完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语用点”挖掘得再深入一些,再透彻一些呢?比如,排比和比喻是这个文本中最突出的语言现象,这样的修辞手法是孩子很喜欢也应该学会运用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不能仅限于朗读和感悟。就拿排比句来说吧,虽然对于这样的句式必须朗读,但是在这里朗读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是为了揣摩排比句在语言的节奏上、气势上,在前后文字的对应上、用词的准确精妙上与不用排比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最后都是为了指向学习语言运用。
桥教学评课篇十三
朱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也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校“三三式”课堂模式要求。
这节课围绕意象、意境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背默,又顺利成章的引出了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曲写了什么意象,呈现出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由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该曲凄凉孤寂、感伤忧郁的意境自然得出。同时使学生明了意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朱老师安排意象的探究。首先展示意向的概念,意象是寄托了诗人强烈情感的物象。然后用2015年辽宁高考题作例子进行训练,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探究成果10分钟。意象选用上朱老师设计了对比替换环节,落帆、客航,小店、野店,侧出、倒出,船、帆,应有、犹有,一系列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对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及时进行了归纳,把对意境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炼。这个环节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很必要,学生对概念的熟识是做好鉴赏题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选取2014年天津高考题进行训练。小组讨论,展示15分钟。训练使用高考真题,保证了题目训练的有效性。
整节课用时50分钟,超时5分钟,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更紧凑。朱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我校课改的要求,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作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解放了教师。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并未消解,而是把功夫放在课外,认真选题,设计教学。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最后说一点,朱乐懿老师作为本学期课改展示课的第一位授课教师,可以说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也确定了一个标高。我认为朱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
桥教学评课篇十四
一、“乐”中悟乐,“乐”中品味。陈老师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趣”字。《卖哨》描述的是北方乡村儿童生活的快乐。陈老师紧扣这个“乐”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课文的写作特点,着力创设情境,再现快乐。他以棒棒糖代替毛毛针,让学生品尝回味,利用象声词“呜卟”让学生“吹麦哨”。这就把潜藏在语言文字底下的快乐用通俗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而真正的落脚点在于学习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语言之中,品味咀嚼。学生在分享乡村儿童的快乐之中尽情享受学习语言的'快乐。这种欢乐,诚如教者所言“不是肤浅的、形式的‘嬉笑杂耍’,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笔者以为,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与执教者的“童心”是分不开的,正是教者的“童心”引出了真挚而美妙的童声,课堂上才洋溢着浓浓的童趣。
二、详略明显,体现“略读”。首先,教者紧扣导读提示,巧妙地结合检查预习,进行整体感知。这样学生学习方向明确,整个环节花时不多,效果明显。其次,集中重力突破重点。在内容上,聚焦于“品毛毛针”与“吹麦哨”,不枝不蔓;在语言形式上,着重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的意蕴,体会破折号在表达上的作用并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目标指向于“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写作角度上,重在让学生细究文本内容详略的原因,懂得作者是把最独特的活动和事情写得最清楚,以达到读中悟写的不断累积。再次,合理拓展链接,穿插选学课文《可爱的草塘》中两个片段,让学生迁移读书方法,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桥教学评课篇十五
下面,我就韩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韩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一同听课的同学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韩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怎么样才能抓住场景特点”,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韩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这次作文导写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韩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
总之,韩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桥教学评课篇十六
今天有幸观摩了杨老师的《香菱学诗》一课,更是对红楼中那一位不起眼的女子——香菱,有了新的认识。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二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作为红楼中的一个苦命的女子,香菱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课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教师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对此,杨聪老师就把握得十分到位:
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整堂课听下来,杨老师立足于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创设后,达到让学生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即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杨老师该课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人认为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杨聪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觉是两个字——“充实”。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充实。不是为了一篇《香菱学诗》而进行教学,在课堂中,他能够与原著相结合,因势利导。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组织与处理,使教材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却不是唯一的资源。比如讲到了黛玉的情、香菱的执着之后,马上切入到曹雪芹先生写《红楼梦》与香菱学诗的共通,由此及彼,让学生对曹雪芹著文时的心绪有了新的体悟。
其次是教学策略的充实,即多样化和科学性。杨聪老师一眼看去,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值得信赖、具有亲和力的儒师。博学,在整堂课上处处可见。幽默,比如在讲解香菱的可爱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就教学生去摇头晃脑地去读。并且自己带头,故作出一副“傻””样,憨态可掬。学生们忍俊之余,加以效仿,无形中与教师的距离大大缩小,与香菱的情感共鸣则大大加强。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即师生平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可以说,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愉快的学习心境在45分钟内持久保持着。学生那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能够持续地保持着,并和教师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对《香菱学诗》一文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本堂课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就是提问的针对面太过于狭窄了,杨老师的问题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但是瑕不掩瑜,不可否认,这堂课确实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下课铃声响起时,老师、学生,连同听课者都成为了红楼中的苦命女子香菱的知音人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35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