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重要的素材,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适当引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增加可信度和权威性。这里有一些优秀学子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写总结有所帮助。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一
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学前儿童的特点,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对健康人格的建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锻炼和游戏的综合体,体育游戏总是在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中频繁出现。体育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提供幼儿建构外部世界、理顺紊乱情绪、整合内心世界和促进社会交往的机会。
一、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各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实质上,认知是生命适应的一种形式。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人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外界信息同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时又不断地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
体育游戏属于体育运动的一种,自然而然包括运动领域的成分,如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粗大动作包括人体的姿势和全身的活动,如俯卧、抬头、挺胸、爬、站、走、跑、跳跃等;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活动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如抓、手指对捏、翻揭、捡拾、捻压、揉搓、挟取、旋开。有关研究表明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通过动作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认知冲突,个体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或顺应以求新的平衡。教师或家长盲目地教儿童知识并不一定会引起儿童认识结构的变化,相反儿童的主动建构作用就不一样了。在体育游戏中,其环境和条件是动态、灵活多变的,儿童在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这就为儿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对自己参加游戏活动的行为做出反应和选择,因而其认知发展不言而喻的。
维果茨基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证明: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游戏中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维果茨基强调游戏、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关系,认为游戏是发展过程的基础,原因在于游戏属于一种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他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言语、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奥尔斯(s)的研究也发现,4~7岁儿童的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心理水平的发展。还有,父母或教师的行为对儿童游戏行为也有明显影响。考克斯等(cox,maryl)关于2岁儿童的象征游戏(symbolicplay)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母亲或照看者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的作用与记忆或教学一样重要。斯蒂菲(steffey,nie1992)研究结果,充分发展的角色游戏与社会性、认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关系是明显的。
二、有助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纲要》中提及的五个教育领域中的健康领括这样一条目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定、愉快。可见在学前教育中对于儿童情绪的诚然,只有情绪是成人可以从儿童的面部表情为表现加以识别的。至今情绪仍没有确定的定这是由于情绪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情绪是体验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这是有机体的复态,又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现的心理的东西。
情绪是从人类远古祖先的时代进化而来的且随着大脑的发展而得到分化。它有很大的帮类适应环境的价值。当代人类的基本情绪包快、悲伤、愤怒、惧怕、惊奇、厌恶等等。有关研明情绪可以影响认识过程,也可以协调社会交人际关系。体育游戏的游戏特性即假想情景给予儿童安全、温暖和接受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包括失败的令人沮体验,不被成人认可的行为方式的体验,或者恐验,当然包括对于自己成功带来的愉快和愉快的体验。这实际上是培养了幼儿主动积极的社为及自信心,消除了孤僻、畏缩行为。体育游戏幼儿自我疗伤或者自我促进、鼓励的机会。体育游戏“柔和”的竞争性和规则性给予儿童学习、使握和修饰情绪的机会。幼儿和成人一样不仅生物理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儿童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要学会适应环境。情绪会化关系密切,因而这方面的作用在下面社会部分中阐述。
三、体育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体育游戏具有独特的魅力,因为在健康领域有一个目标是“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而且《纲要》总则中提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体育游戏提供了参与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处于同样的地位,因为游戏具有公平性和规则性。在游戏之外,儿童视教师为权威。这种生硬的权威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不利于激发幼在的动力,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而不利于养成独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体育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戏的过程中,教师以支持、引导和合作者的身份其中。
幼儿和同伴的关系与其和家长或教师的关迥然不同的。幼儿和成人的心理地位不一样,处于弱势的人际地位。而幼儿和同伴的心理地平等的。体育游戏为幼儿发展同伴关系创造了的关系。体育游戏的集体性、合作性、竞争性和性等特点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独立任感和创造性。从而实现集体的目标。幼儿在的过程中,同伴间的良好行为的相互模仿、不良的修正等作用会不经意间表达出来。幼儿体验伴游戏过程中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以后为表现,从而在一次次的体验中修正自己的行便更好的适应同伴这个环境。当然幼儿在与同互动中发展友谊,促使幼儿在同伴团体中找到感,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理念的倡导下,体育游戏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整个一生的人格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伟文,徐本力,吴剑清.开发学龄前儿童精细动心智潜能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二
本人想用从事幼儿德育工作二十多年的经验分析一下幼儿说谎的原因,找一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诚实是一种美德,不说谎,是诚实的表现,成人发现幼儿说谎,首先应冷静客观地分析他们说谎的原因,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
孩子说谎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记忆、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
例一:一天早上,蒙蒙兴冲冲地跑进教室,“老师,今天我过生日。”我很高兴,立即组织全班幼儿向他祝贺,我们共同唱起了《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工课,孩子们正在为蒙蒙准备生日小礼物,突然,梦梦跑过来:“老师,今天我也过生日”。不用说,生日礼物一人一半,两人都美极了。放午学时,王梦的妈妈来接他,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梦梦生日早过过了。
幼儿的想象属于初级阶段,往往没有特殊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容易把已发生的事记为目前的事,把这件事记成那件事,当孩子十分渴望或羡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他会把希望发生的事通过想象变成现实。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一个孩子说:“我妈给我买了个变形金刚”,另一个孩子说:“我家的变形金刚有柜子那么高”,其实这不可能。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弄明白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要求幼儿记忆事情的经过,逐渐提高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梦梦因为看别人过生日这么有趣,就幻想自己过生日,这时教师或家长可以帮他回忆他过生日那天的情景,告诉他:人一年中只能过一次生日,而且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一岁。今年你的生日已经过过了,说明你已经长大了一岁。如果你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明年老师和小朋友再帮你过好吗?我想,梦梦会很高兴地盼着明年的那一天的。
假如你再遇到幼儿说“人那么高的变形金刚”时会一笑置之了吧。
2、由于想逃避现实或逃避责骂而撒谎。
例二:小明正在屋里扮侠客,持大刀,身披斗篷。突然,刀到之处,砰的一声,花瓶碎了。爸爸闻声赶来:“这花瓶是你打碎的吗?”“不是我,是小猫。”而此时,小猫正在厨房里忙着吃鱼呢!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头脑简单,遇事不会从多角度考虑,认为好孩子就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不再是好孩子,幼教之友《浅谈幼儿说谎的心理分析及纠正方法》。如果承认错误,大人会把自己当成坏孩子看待,他无法接受一个好孩子却做了一件错事这一矛盾。也有的幼儿因为以前做了错事照实承认了却遭到大人的斥责、打骂惩罚的缘故,而故意用说谎来掩盖事实,或用假话来取得家长的信任,讨得家长的欢心。综上两种思维,所以当你问他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弄乱了稿纸,弄脏了地板之类的话时,他就会说谎,或推到别人身上,以此来逃避现实,逃避责骂。
我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成人应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用诚挚的态度去说服教育,应就事情本身的破坏性、严重后果分析给孩子听,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分清是非,培养其诚实的品质。
3、由于幼儿认识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抵御物质的诱惑,也会出现不诚实的言行。
例三:庆庆有把枪,文文羡慕极了。课间,趁庆庆不注意,文文把枪拿到,又是打鬼子又是捉坏蛋,神气极了。庆庆看见了,找文文要,文文却说枪是他的。
年龄较小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缺乏分辨“自己的”、“别人的”、“公共的”意识,几个人在一起,有东西就吃,有玩具就玩,喜欢时就拿起,厌倦了又丢下,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私有”的观念。
稍大一些的幼儿,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加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如果长期处于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有适当的机会,也可能会拿别人的东西,如果被别人发现,为了继续持有这种东西或不想承认错误,就只能靠说谎来掩盖事实。
文文太爱那把小枪了,以至于犯了错误,教师应在不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学会自我欲望的控制,让他明白: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人同意,使用完毕要归还致谢,这才是正确的。
二、纠正方法:
1、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诚实的品德。
教育幼儿不说谎,首先要进行诚实教育。教师在进行诚实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加深,一经发现幼儿说谎的行为要及时教育。
小、中班重在教育幼儿分清自己的、别人的或幼儿园的东西,不经别人允许不去拿,学会自我控制,不说谎话。如发现有的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又撒谎说是自己的,教师要在不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学会自我欲望的控制。让他明白: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人同意,使用完毕后要归还致谢,这才是个好孩子。
到了大班则重在教育“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小明不小心打破了自然角的花瓶,说不是自己干的,教师应充分分析他的心理,用诚挚的语言去说服教育,让他看到事情本身的破坏性、严重性。花瓶是用来插花的,打碎了它,小朋友就再也不能用它来插美丽的花了;花瓶碎片会割破小朋友的和脚,带来许多麻烦。让他明白:做错了事不承认是不诚实的表现,不是好孩子所为,最后和他一起打扫碎片。这样处理就会事半功倍,既教育了小明,又教育了其他孩子。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榜样、范例的力量,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如故事《诚实的列宁》,让幼儿懂得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故事《狼来了》,重在教育幼儿不要说谎,说谎骗人,于人于己都无益。
2、加强家园联系,协调一致地进行教育。
加强家园联系是教育幼儿不说假话,养成诚实的品格的重要保证。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使说假话的孩子无机可乘,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诚实品格的形成。
教师和父母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犯了错误,不要“一棍子打死”,恶语相伤,态度粗暴,而要和风细雨地给他讲道理,这样孩子才会对成人有信任感,才肯讲出真话来。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三
跑、爬、抓、拉等多种多样的动作,会在户外的体育游戏中得到体现,幼儿在做这些动作时,会使得相应的身体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等器官发挥其功能,从而影响到它们的发育。首先,有机物和无机物在骨骼中的含量几乎是相同的,骨骼的特点包括弹性好、可塑性强、新陈代谢好这三方面,参加户外体育游戏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使得骨头密质、直径、以及矿物含量得到较好的发展,进而使得骨骼机能得到提升。第二,通过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的锻炼可以使得幼儿关节的灵活度得到提升;此外,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可以通过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等方面,使得幼儿的肌肉的到较好的发育,提高幼儿的力量素质;还有一点,幼儿的呼吸肌和胸肌等,可以在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中得到发展,这可以增强幼儿的呼吸系统的功能。最后,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可以增加茶酚胺在血液中的浓度,同时增强肾上腺素系统的活动力,从而可以改善幼儿心肌收缩力较弱的情况,也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良好发育。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可以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四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2、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从上边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咬指甲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制止孩子病帮助孩子进行改正。但是咬指甲的纠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效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信心地对孩子进行纠正,做到时刻提醒,只要坚持下去,孩子的这种癖好就能戒除了。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五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地道歉,而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应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地听,不打断别人讲话,不离开,不嫌烦。有急事需要及时谈时,要打招呼。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地回答。
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时声音要大,让大家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教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知道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知道称呼:“大哥哥、大姐姐;”班上来了参观、看课的人时,知道问:“客人好。”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孩子们掌握了许多人称名词,他们逐渐会合乎情理地称呼人了。
另外,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时,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例如:王某,5岁,男,性格倔强、任性。在幼儿园的每一天的每一堂课上,都要被教师提醒三次以上。上课时,经常的做小动作、经常拉旁边的小朋友的辫子、衣服,经常找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经常跑去打人,经常独自说话,经常独自高声唱歌,经常跑去独自玩搭积木,经常将椅子和桌子拉来推去。教师提醒时丝毫不于理会,并且会编出许多的想当然的理由,一副受冤委屈的样子,眼泪鼻涕哗啦的流。有时喉,更是离谱,他还会故意越来越起劲,闹的更凶,观察教师的反应而构思下一步的“演出”。
分析幼儿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由于他是家中的唯一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尤为溺爱,说什么要什么都顺着他。加上父母工作繁忙无时顾及他,出于愧疚也是小心翼翼的宠着。对于幼儿的'教育方面有些欠缺,随然作为教师的母亲也意识到了问题,苦口婆心的教导,但也只是一时,并没有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计划来纠正。故王某理论很多,却无法和行动挂钩。
设计编制指导内容:教师聆听、与王某聊天;参加双语渗透活动;讨论活动后的体会感想。
活动过程:
第一步:聆听、聊天。
建立良好的、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就谈不上辅导。在交谈时,我耐心的聆听王某的诉说,并以一种理解的态度鼓励他尽情倾述。
从谈话中得知其爷爷奶奶对他十分的宠爱,一提到爷爷奶奶就特别起劲,爷爷奶奶从来都不让我干任何事情,爷爷奶奶还经常会唱歌给他听。教师:“你的爷爷奶奶真好,那你为爷爷奶奶做过些什么呢?”他说:“没有,只要我想要的,他们都给我。”
其母亲来幼儿园接送时说:“在家的时候也是挺乖的,经常是围着幼儿教师,没有这么捣蛋……”。
通过谈话可以看出,王某是由于爷爷奶奶的宠爱而产生了此心理偏差。
王某在家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保护,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心理,他把家中的“受重视”的意识带到了幼儿园,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他,能保护他,顺着他,他怕孤立。因此,做些反常的事情来吸引人家的注意。
王某的这些反常情况应该是可以进行扭转的,找到了病根,出现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学会双语对于幼儿来说能起到放松心情,缓和气氛的作用,并能够让幼儿在双语活动的新的刺激下中自然的接受教育。教师想通过本次双语渗透活动来让王某有所进步。通过游戏,通过自做礼物,挖掘姜某的爱心、耐心,懂的去爱护他人、尊重他人。
活动前教师又和王某聊了聊天,启发他回忆爷爷奶奶,父母对他的好,老师、小朋友对他的好,他的一些举动所带来的影响。然后教给他一首外语歌曲来唱给爷爷奶奶听。
谈话之后,教师告诉他接下去有一个和爷爷奶奶一起过节的双语活动,小朋友还要给爷爷奶奶准备好礼物。让他好好回家想想,好好准备。他点头答应了,似乎略有所思。
在音乐渗透活动中王某表现的比以往要兴奋,思想比较集中,教师鼓励之后,动作越发的到位,在与老人的合作中,他的节奏感表现的很出色,很准确。单词的提示,此时他已彻底的放松,好象换了一个人。在互教动作的阶段,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仔细的学,一个细节都很认真。在音乐中他就像只快乐的小鸟。
以前爷爷奶奶经常和他交流他就很乖,现在他在双语活动中又找到了乖的王某。双语确实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结束之前,幼儿给爷爷奶奶赠送了自己的礼物,王某也是。我看到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王某。
后来幼儿教师又开展了几次的音乐渗透活动,每一次他都在进步。在双语活动中逐渐的在改变,相信将来他定会很出色。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幼儿园以及教师为幼儿在情绪、学习语言、自主活动和日常习惯的形成上创设一个良好文明环境,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攀比之风越发严重,这种风气也开始波及到幼儿,这种不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以及家长的重视。这些攀比之风之所以产生,其实与当今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溺爱以及幼教不端正的师德是紧密相关的。面对这种现象,作为家长和幼教来说,应该积极、合理引导,从家长自身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幼教来说,应该培养自身的高尚的师德师风,从社会来说,应该多开发一些益智性的游戏转移幼儿攀比这种注意力。
关键词:幼儿。
家长。
益智性游戏。
前言:心理健康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不少幼儿却存在很多异常的心理,如炫耀攀比心理、孤傲心理、自卑心理等,这些都值得社会、学校和家长加以重视攀比心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幼儿进取,如果攀比不当,就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经济地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也与家长的不良的消费习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关。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的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吃、穿、住、行、玩具、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到自我满足的一种的心理,这是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做到科学合理的引导,才是我们要探讨的关键。本文试从幼儿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引导对策上简要的阐述,试图给现实生活一些指导意义。
虽然幼儿们年龄还很小,但他们开始要求穿名牌的衣服,吃好的零食,玩好的玩具等。有些孩子每天要穿不同的漂亮衣服,还在前一天晚上就要考虑好自己第二天要穿什么;很多女孩子总觉得穿裙子漂亮,看同伴穿裙子自己也要穿。
2.幼儿攀比心理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1)幼儿类比赛造假。
纵观现在的幼儿类比赛,大都被蒙上了商业运作的阴影,选手的名次甚至已经明码标价。很多家长为了一己之心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或权利来让自己的孩子在比赛中获得一个较好的名次。家长可以享受荣誉所带来的一时快感,孩子也在耳濡墨染中习惯了这种金钱交易,从而产生一种金钱可以代替努力的错误认识。
(2)幼儿被迫从小学习各种技能。
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为了在别人面前可以有炫耀的资本。他们不尊重教育的规律,逼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别的孩子没学的我们要学,别的孩子学过的,我们要比他学得更好。孩子部分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被迫参加各种培训班。
1.家长不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这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这在无形中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这种攀比的心理,若长时间发展下去,而没有家长的纠正,就会发生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生活中,家长应该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孩子榜样。
2.某些幼师的师德存在问题,作风不正。现在有些幼师品行不端正,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对幼儿严格区分待遇,对于那些送礼的家长,孩子会被关照的很好,而对于没有送礼的,往往嗤之以鼻了。这种现象尤其在僧多粥少的公办幼儿园分外明显。幼教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幼儿,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此时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对于社会处于元认知状态,所以,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的评价,并将其作为判断标准。
3.家长的溺爱。现在家庭多是2+2+2的模式,家中6个人所以活动都围绕一个孩子转,对于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表示认可,而缺少批评,因此,小孩子想要吃什么就买什么,想要玩什么就买什么,小孩子想到哪里去玩就带到哪里去玩小孩子成了掌上明珠,握在手心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之间产生互相攀比。
4.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我们应该认识到出现攀比心理其实是属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的。
三.解决幼儿的攀比心理的对策1.改变家长的消费观。
幼儿阶段孩子模仿意识比较重,因此,作为幼儿第一任教育者的家长的消费观念深深影响着孩子。消费观反映着人的健康心理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档化,社会与家庭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儿童的消费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不良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辨别能力,因此,需要从改变家长观念做起。在家长论坛活动中,我一一举例孩子身上的攀比消费的现象,又举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品牌消费现象。这些攀比心理若得到父母错误的支持,会使孩子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虚荣心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我和家长共同分析了孩子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形成原因,共同商量改变这一现象的策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们也感觉到了高消费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提倡适度消费,对于幼儿攀比消费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在选择玩具时要考虑玩具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为孩子购买衣服时要考虑衣服的实用值,为孩子购买吃的东西时则要考虑营养价值等等。
2.幼师要加强自律。作为幼师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更应该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育部有关教师行为的一些规范,不能私自收礼,差异化对待学生。同时,教师在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外,还应该积极探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内心了解每位幼儿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独特性。
3.转移攀比的支点。
盒开“娃娃超市”的游戏;用各种废旧纸盒制作汽车、小动物住的房子;又如和爸妈妈一起用废旧布料做沙包、布棒;用可乐瓶做保龄球、酸奶瓶装上橡皮筋做“拉力器”等等我们的孩子在参与收集、参与制作、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游戏材料会玩得更开心,才是最有价值的。
总之,3~6岁的幼儿,他们的意识还处于成长期,对于幼儿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家长、幼教以及社会应该耐心分析,认真思考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本次论文在有关幼儿的攀比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方法,可以作为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攀比现象。
参考文献:
【2】胡润琴著,《幼儿教育丛书》,北京出版社,1983年【3】方建华,黄显军.父母行为特征及其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七
张凯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陈丽小朋友的书包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哥哥留给的旧书包,不想上学,妈妈为哄他上学只好答应买新书给他。几天后,张凯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黄平小朋友有一部高档的机器人玩具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如上所说的张凯小朋友就存在着一种被家长忽视的早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虽然在青少年、成年人中曾遍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根据对某园大班100多名幼儿进行家庭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5%的幼儿有过攀比别人的玩具、书包等现象。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家长、教应本着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攀比心理,采取一些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心理。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八
幼儿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客观世界,什么是感知?感知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良好的感知能力是幼儿高级认识活动和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曾经说过“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幼儿一般是在游戏和玩乐的过程中接触客观物体的,这是由他们的意识决定的。所以,幼儿会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频繁的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物体,乐于去了解游戏中的有关事物,在潜移默化之间就提高了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幼儿老师应该根据这些情况来开展一些相应的户外体育游戏,如:小猴运水果的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使得幼儿主动的去认识与游戏相关的事物,如水果、时间等,从而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和好动是大部分的幼儿主要特征,尤其是在他们特别高兴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很少有规则这一项。然而,如果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这种情况会明显的改善,在游戏中,出于对游戏的喜爱,他们会乐于去遵守游戏中的全部规则以保证游戏能更好的进行,在不自觉间就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体育运动都会带有挑战性和相应的难度,比如:跳远、跳高等,在一般情况下,儿童会因为心理作用的原因,不敢去参加这些活动,假如我们可以在户外体育游戏中,融合进去这样一些的元素,幼儿就可以通过与同龄人之间的协作和尝试,一步一步地突破这种心理障碍,努力去克服游戏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从而敢于面对之前不敢面对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同时,社交能力对于幼儿融入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参加户外体育游戏时,需要与别的幼儿去进行一些交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有利于去实现同伴教育。在参与游戏的时候,幼儿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要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以此为基础之后还要及时的根据游戏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这一系列过程会推动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形成,这两种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能给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机会,都有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以上的观点可以知道,幼儿的社交能力可以有通过户外体育游戏得到很好的形成和提升,户外体育游戏在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中不可或缺。
3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户外体育游戏。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它要求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的语言较为丰富,也要求教师的肢体动作要感染幼儿,同时要科学的处理幼儿个体存在的差异问题,幼儿可以在言语的鼓励和比较欢快的气氛的感染下,全身心的感受游戏的快乐心情,从而拥有参加游戏的意愿,对游戏感兴趣,这有利于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户外体育游戏。幼儿教师在策划和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生理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一定依据幼儿的年龄来组织,要使得游戏的故事和情节生动且富有内涵,这样新颖。丰富的游戏才能培养出幼儿参与此项活动的兴趣,一次成功的活动,不但能使得儿童自觉参加,还能发掘出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和参加这项活动的欲望。幼儿教师在设计户外体育游戏时还要使其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共同合作意识等,这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使幼儿重视游戏的结果进而拼尽全力去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心情,这不仅会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等,同时还有益于他们心里的健康发展。选择体育器材时,要保证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幼儿活动时要使用的器材自然要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体育器材必须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在一段时间过后要进行更换,不然会降低儿童对活动器材的新鲜感。策划的游戏更要要新颖有趣,因为新颖的游戏有以下两点作用:其一是能使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其二是教师能够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他们的能力。
4结语。
经过以上详细的阐述可以得知,科学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十分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在选择和创新户外体育游戏时,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依据幼儿教学的特征和需要科学的来开展此项工作,这样才能正确高效的指导幼儿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实现身体和心里全方位素质的健康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毅,李明灯.户外体育游戏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01):56.
[2]韩冬丽.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和应用[j].好家长,(43):46.
[3]郝香茹.对大班体育游戏“小猴摘桃子”的记录与反思[j].山西教育(幼教),2017(01):82.
[4]宋雨颖.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游戏的介入时机研究[j].考试周刊,2017(02):73.
[5]张小巧.一样的圈,不一样的玩法———混龄体育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发展[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02):60.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九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因而它是符合自己意愿的一种活动;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游戏是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它无须承受过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由于游戏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所以说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知道游戏的'发展价值是什么,才能更有效的利用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游戏的发展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发展的价值,二是认知发展的价值。
从情感发展来看,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其次表现为情绪宣泄,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探索。我们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要做到:一是“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二是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我们知道,要保证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个集体活动的组织也必须是游戏化的,所以活动中要使幼儿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第三要注重过程体验,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不要急功近利;第四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是幼儿力所能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很重要,其关键是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而不是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和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类内容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为幼儿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an于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是针对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研究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使命上,关注的更多是有问题的特殊人群。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对象转向普通人,更关注生活中的鼓励和友爱,关注人的内心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提倡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强调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解读,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具创造力,更幸福。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主要研究乐观、自我决定性、爱的能力、美的感受力、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尊严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能帮助个体在应对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2]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单位等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形成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的积极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这些系统的建立强调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反思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它对人价值的高度重视,所蕴含的积极思维方式,值得幼儿教师学习与反思。
二、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
幼儿教师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持有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其具体教育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必须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充满幸福感。首先应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心怀感激,满意自己的过去;积极对待现在,让工作变成一种福乐体验,并把这种福乐体验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对幼儿、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心里面有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其次,应理解和信任幼儿,以宽容的的态度对待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重新认识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关注幼儿的优势,细心地发现每个幼儿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每个孩子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或抑苗生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意义,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就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5]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孩子,而是要找到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至于被埋没而失去价值。
(二)创建一个适宜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幼儿的是非善恶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他们最初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往往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习得,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团体氛围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环境”,既指物质环境,也指社会关系层面的家庭、社区、学校或班级、社会文化等心理层面的环境。[7]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也是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好奇、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未来、自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8]积极情绪能拓展人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福乐是对待现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福乐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研究表明:福乐体验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对学习起关键作用,它对学习结果的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当下的学习成为福乐体验。[9]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积极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充分利用周围的一事一物,注重环境的熏陶教育作用,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增进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丰富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兴趣,增强幼儿的福乐体验,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寝室,安全卫生的户外活动场地等。学前阶段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教师在确保活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幼儿大胆行动,以此满足其内心发展需求,提高其对自我的希望水平。总之,环境的布置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做到动静结合等。
其次,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教师态度应和蔼可亲,教师间关系应融洽,让幼儿感到安全可靠、依恋。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追求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刺激丰富的环境下,幼儿身心才会完全放松,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和探究的欲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个体只有在享受当前的状态的情况下,才会把这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和情绪迁移到对自我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上。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营造利于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如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合作性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开展“找找我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等。成功的交往体检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强化其交往行为;对于失败的交往体验,教师应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还应及时疏导幼儿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
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态度、风格等对儿童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显着。幼儿教师首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幼儿,赢得幼儿的青睐。德韦克(dweck)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反馈方式对儿童的解释风格影响很大,老师经常性的表扬对儿童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幼儿开展积极的对话,多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所谓积极的.语言就是让表扬的每句话都有意义。对于正确的想要的行为教师应多进行积极的正向强化,对不想要的行为则应忽视或采取负强化,尽量少用惩罚。教师通过积极语言强化孩子的每一个小成功,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幼儿实现目标,成功扮演为“语言塑造师”.
此外,教师应有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和幼儿都是教育的主体,而非教师是主体,幼儿是客体。“皮革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表明,一个人能否自尊、自信、自强,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来教育和当作客体来教育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师生间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求知的过程是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老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时,其介入幼儿的活动或游戏才能得到正向的结果;才能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控制感,增进幼儿良好的自尊,进而建立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相反,如果教师以控制者、指挥者、权威者自居,则其在幼儿的活动中只会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幼儿及师幼关系的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在平等、接纳、支持的对话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依恋,形成良好师幼关系,进而形成健康人格。幼儿教师只有做到德才兼备、行为世范,才可能实现“以爱育爱、以才育才、以德育德”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四)借助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
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方面。[3]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系统中的平等主体,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连续性、随机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成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教育。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是幼儿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家园合作,强调以家园同步教育来促进幼儿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塑造孩子积极人生为最终目标,它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首先,教师应发挥“桥梁”的作用,充当好主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加强家园合作的宣传,提高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在家园合作活动中做一名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育问题上,教师可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家园合作的多种渠道,如设立家园联系栏,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网站平台等,与家长就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沟通。教师还可以提供父母训练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等。
最后,无论在园还是在家,孩子积极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家园衔接是否和谐顺利,是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建立的关键。此外,还应调动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作用。正如非洲有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是整个村子的事。只有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7.
[6]蓝春。教育的沉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
[9]李荣敬。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74):162.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一
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与别人交谈时,10分钟之内会说3个不同的谎言,因此,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真实情况中并不能全部称之为“说谎”,与我们成人认为的说谎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关于幼儿说谎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成人在这种环境下不停的说谎,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助长了幼儿说谎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环境。虽然成人努力掩盖自己说谎的事实,但要想做到让幼儿难以察觉是很困难得,所以成人应该以身作则,严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一个良好氛围中成长。所以洛克的观点认为,应该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寻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说”认为,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皮亚杰把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建立在认知结构心理学上,是站在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他的观点指出,当幼儿正处于前道德阶段时,思维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准确辨认出主客观世界的实际差别,这时候就会出现与事实相差别的“谎言”;当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时,会服从规则,遵从权威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自我中心和成人权威强制之间出现分歧而产生说谎的行为;当幼儿处于自律阶段时,幼儿会有欺骗性的谎言行为。
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当儿童成长到10~11岁时,才具有能准确判断有意识谎言的能力。所以,对于幼儿说谎行为,可以从两个原因来分析: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
由于在幼儿思维意识中没有察觉到自身的说谎行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说谎的主动动机,所以幼儿的这种行为属于无意说谎。当幼儿说谎时,内心并没有内疚、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幼儿的无意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1.认知水平发展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主要处于无意记忆程度,有意记忆还没发展成熟,认知能力正在发展,这是每一个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幼儿的识记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常有心理错觉,这个时期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多数时候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去看待事物,不能换位思考。孩子虽然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悄__悄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了家,并谎说是小朋友借他玩的。孩子并不认为那样做有什么不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什么准则。幼儿道德判断的依据在于主观意图,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同于成人。
2.想象与现实混淆。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所以有很多幼儿很希望或者很想去做的事情,经过头脑中反复的想象就会成为“真正的”事情,幼儿会自然地说出来,结果却是与事实相反,这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例如,5岁的淘淘在电视上看见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玩得很开心,感觉很羡慕,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告诉老师说自己去游乐园玩了。这种情况就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3.时间概念掌握不准确。幼儿对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幼儿年纪小对很多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记忆模糊,常常被成人误解为是故意说谎。例如,幼儿园老师请果果把家里爸爸刚给她买的玩偶“功夫熊猫”带来给小朋友们看看,结果果果回家的时候却跟爸爸说,老师让爸爸今天给她买一个“功夫熊猫”带到有幼儿园,强调说是老师安排的,显然幼儿记错了老师的安排,这种情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就会不治而愈。
(二)有意说谎。
说谎者在与别人交谈时,有不说真话,故意说假话的主动动机,这种行为就是有意说谎。与无意说谎的区别在于说谎者的心理感受,有意说谎者在故意欺骗别人的情况下内心会产生内疚感、不安感和害怕的心理波动。
1.为逃避惩罚而撒谎。哲人罗素曾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造成幼儿这种由恐惧害怕所引起的说谎在生活中很常见。幼儿害怕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成人的惩罚,成人会随时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幼儿做法,这种行为会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当自己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就会特别害怕,很怕成人会责备或者体罚,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说谎的行为。
2.成人不正确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老师和家长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和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待说谎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如果老师为了哄幼儿,随口答应了一件事,但事后却没有兑现,在幼儿的心目中就会认为是一种欺骗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在幼儿面前说谎,幼儿就会认为说谎也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不会惧怕说谎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由于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模仿和观察能力特别强,判断对错的能力很低,因此对于成人的撒谎行为,幼儿也会学习模仿。
3.自卑感的反常表现。心理学上认为有一种由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产生的“病态性说谎”对幼儿说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幼儿总是具有软弱、胆子小、总是落单等特点,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存在感,总是被小伙伴和老师忽略,这种长期的不被重视的感觉导致幼儿有很严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使他们用说谎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即以优越感来代偿自卑感。如幼儿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自己今天在幼儿园得了5朵小红花,表现非常好,老师总是夸她,而实际上她今天表现非常不好,这种行为就是自卑感的反常表现。
(一)无意识的说谎行为。
成人不必过分担忧幼儿无意识的说谎行为,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认知发展水平会不断发展成熟,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是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让幼儿把心里真正的想法都说出来,听一听幼儿的心声,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幼儿。成人真正的责任是要教会幼儿说真话,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述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一味不分真相地批评幼儿,用自己成人的权威来迫使幼儿服从。伴随着幼儿经验知识的积累,思维程度的提高,语言水平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会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消失。
(二)有意识的说谎行为。
根据幼儿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明晰了幼儿的说谎行为原因后,应该对幼儿的有意说谎进行诚实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有时当着孩子的面说了谎,随着时间的积累,幼儿慢慢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说谎。所以,发现孩子说谎话,家长应该先做自我检查。当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其实内心已经有内疚和不安的感觉,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幼儿,耐心地对待幼儿,以身作则,以避免幼儿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全面认识儿童心理,重视儿童的自尊心。幼儿说谎的动机是有多种原因,但是说谎不都是不良的、恶性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是幼儿一种虚荣心的表现,想要自己表现的更好,自我显示的情况。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这种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一贯的思维模式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幼儿的行为,而是要冷静心态,站在幼儿的角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爱护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防止再犯。相反如果成人粗暴地对待幼儿,幼儿很可能会继续这种严重的行为。
3.幼儿园和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二者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出现问题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和培养目标,对不良行为有效地加以制止。如果孩子具备了清晰的道德意识,明白撒谎将会受到比对于他的过失更严厉的责罚,如果家长改变一下思路,勤于沟通,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综上所述,幼儿的说谎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具有多种原因,当说谎行为发生时,老师和家长应准确判断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来解决问题。幼儿生来就是善良的单纯的,成人应该不应该用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幼儿,只要耐心地教导幼儿,就能预防幼儿说谎行为的再次发生。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二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爱抚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爱抚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总之,幼儿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较多地从关心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就能从小奠定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为今后培养幼儿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用一段名言与大家共勉: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微笑会像一缕春风、一抹阳光,吹散学生心头的阴霾,温暖学生的心灵;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真诚的鼓励,能给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进而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诚恳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帮助学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人生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家长以前只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逐渐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然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是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去探索的一个课题。下面就让我来浅谈一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转变,这也无形中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了细致化的指标。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指标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已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保教工作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而究竟什么才是幼儿心里健康的指标呢?幼儿心理健康表现我们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得知。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这一系列的幼儿心理健康指标都反映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基本描述。在幼儿生命成长过程中,作为幼教工作者每一个心理教育环节都能影响幼儿终身。因为,幼儿阶段,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幼儿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强者。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每个家长所期盼的,但现实的情况却令人不容乐观。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找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子中,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子较高的两个因素体现在:学习问题及心神障碍两个因子上。[阳泉市3—5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与1978年常模数据比较,当前幼儿的学习问题、心神障碍两个因子上高于1978年常模组,可以看到以30年前的眼光看今天的幼儿具有更大的困扰,他们或许不像我们成人想象的幸福。虽然我们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探究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仍然假设幼儿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及幼儿园教育中或多或少违背幼儿心理规律,导致幼儿心理负担加重有关。]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见,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无论是从学习环境还是家庭环境中,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需要正是幼儿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自身角度出发,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做出改变,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也可以看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那么好。这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为有一位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就有可能是未来有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少年和青年!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家庭、社会等,而作为主导因素的家庭因素,仍旧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而作为人类教育的起头幼儿教育,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家园”(家庭和幼儿园)共育体系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全的心理。
针对有上述的家庭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处在不健全家庭的幼儿往往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教育上更要耐心细致,不能粗暴对待,更不能讽刺挖苦。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唤醒和鼓舞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幼儿最大的学习潜能。让其全身心地投入,使心灵得到舒展,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其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童童是一位4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家里物质条件优越,但父母由于婚外情,已经离异。父母双方为弥补自己的过失,都对孩子过分的溺爱,生怕孩子心理再次受伤;这也使在性格上形成了“为我独尊”的心理,也对人产生了不信任感。童童在与同龄的孩子相处时,我行我素,爱抢别人的玩具,也有以暴力使人屈服于他的倾向。针对类似这种情况的幼儿心理发展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凡事都要用正常的语气来表达,不要用暴力来决解问题,要懂得用温柔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在孩子发生暴力行为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教育,并批评,并施予一定的惩罚,例如限制他的游戏权利等;等幼儿好好跟教师说话时并想要去需找正确解决办法时告诉幼儿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向同龄的小朋友分享玩具,而不是暴力。当幼儿学会了这个新的正确的方式与同龄幼儿沟通时,要及时奖励他,并鼓励她这种行为,这样就淡化了他“唯我独尊”的习惯,并能养成正确的幼儿交际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正是在家庭与幼儿之间建立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幼儿受到家庭的负面影响时及时施予心理的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作为人类心理发展基础阶段的幼儿教育,更加坚定了做好幼儿心理教育的态度,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的新的里程。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四
本文以婚纱店的空间设计为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设计心理学的特点,强调该商空消费者尤其是女性顾客的心理及行为角度出发,综合艺术设计学、美学、女性消费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于颜色、图形、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心理学,探索性提出满足女性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如何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吸引女性停止婚纱商店空间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商业空间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男人和女人在生理和性别的方面的不同的,所以,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都要考虑其侧重性。21世纪,女性的消费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在婚纱店中,大部分男性随着女性一起进入婚纱店,女性的婚纱成为婚纱店亮点中的亮点,而女性在婚纱店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在设计婚纱店之时,更注重女性心理在婚纱店空间中的表达,而怎样吸引女性顾客在婚纱店驻足,这对于我们的婚纱店设计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根据女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在布局、功能等方面分析与使用人群心理,从而设计出一个使人满意向往的婚纱店,让婚纱店空间设计氛围对顾客有感染,有效地刺激和诱导消费,刺激女性顾客的消费欲望,这正是我们要带给顾客的一种感觉及婚纱店商空设计的目的。从而,我们需要对这种婚纱店中如何恰如其分的运用女性心理去处理在婚纱店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做出了研究。设计一个好的婚纱店,富有魅力的婚纱店,营造一个每个女性都为之向往的婚纱店,就需在这一问题下足心思,对女性心理在婚纱店中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利用女性心理把店面做得富有吸引力显得十分的重要。每一家的婚纱店形象都有其独特之处,而通过周到的服务和仔细选择的设备都可以达到强化其形象的作用。如果顾客能够对婚纱店设计等给予认同,特别是女性客户婚纱店中的所占比重,则会给婚纱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基于此,的每一个区域的设计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到女性客户的需求而进行仔细的设计,提供舒适温馨的气氛。关注女性心理已经不是非重点,它是婚纱店设计的点睛之笔。在着手婚纱店空间的设计时,笔者主要结合从平面布局、色彩、图形和材质等几个方面分析对女性心理影响,使“女性心理”在商业婚纱店空间设计中得到有效表达。
一、婚纱店女性心理需求现状分析。
婚纱店可以说是女性的天堂,在这里,女性可以如蝴蝶一般畅游。女性更喜欢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及富有情感的氛围空间。这样的心理需求与男性顾客的略有不同,所以双方对其所处空间进行的感知评价也不同。目前,国内大多数婚纱店空间设计风格比较单一化、设计语言庸俗使用化,距女性所特有的情感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婚纱店空间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女性心理对婚纱店空间设计的影响与表达。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财政大权越来越多的向女性手中转移。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女人的天性,敏锐的捕捉女人的消费心理,才能在商战中的脱颖而出。于是,这种消费对于婚纱店设计中而言,更是要满足人们的观赏性,功能性的需要,让女性消费者来到婚纱店后,不仅仅只是满足休息的对美得需求,更是满足自己观赏和舒适度的需要,让女性消费者觉得我肯花钱去消费、值得,进而增加客源。所以婚纱店空间设计需要从室内设计的心理学知识入手,分析了设计心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女性心理学在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包括分析从颜色、结构和材料的几个方面对女性心理的影响,探索符合女性心理平面设计方法,以及针对于女性来说,人性化设计对婚纱店人流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1.平面布局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婚纱店的平面规划应充分调动功能分区的一切特性,考虑到婚纱是西式文化,婚纱店采用简欧风格,设计风格偏欧式化,更显得高端大气。针对婚纱店的功能性需求,可将大厅分为了前台、展示区、洽谈区,这样大厅不仅仅是登记接待顾客的地方,更是可以让女性顾客欣赏婚纱的展示;因此,首先是橱窗的设计,整体装修的橱窗部分不仅在外立面,也是婚纱礼店的'展厅展示的第一序列。这是一个婚纱礼服店的生意卖婚纱,礼服为主,巧妙运用布景和道具,装饰,背景图片为依托,与正确的灯光,色彩和文字说明,婚纱礼服秀,并全面推广,广告艺术形式。婚纱礼服店的橱窗设计,首先要突出婚纱的特点,同时又能让橱窗布置和婚纱介绍符合女性消费者的直观感性的心理特征,即女性消费者欣赏过程中感觉美观舒适,对展示的婚纱礼服有好感及向往的心情。婚纱礼服商店橱窗是商店的脸面,逛街的女性消费者在进入婚纱店前在不经意间浏览,因此,橱窗的设计和推广对女性消费者有重要影响力。设计橱窗时,应尽可能使婚纱礼服感觉清晰,明亮,具有独特的形式或个性形象,让人一目了然,清新,并逐渐产生认同。好的橱窗展柜可以介绍婚纱,礼服,引导消费,促进销售,同时也成为了婚纱礼服店,以吸引女性消费者重点关注的艺术作品,促进女性消费者购买。其次,婚纱店的动线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将客人分流、分层为vip洽谈区与,普通洽谈区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有效的促进消费,不同的女性对婚纱有不同的需求和考量,虽然vip与普通区区分了开来设计,又要兼顾,可设置成多种回路,女性消费者也可从普通区进入vip区,一路所看到的店内设计,橱窗布置的不同,也使女性消费者们对婚纱有了更深的向往,这一动线把婚纱店整体统一了起来,更便捷、快速的帮助消费者在店中的观赏与消费,也使得整个婚纱店高端、一体了起来。通过精确的造型和细节设计,可以使婚纱店空间形成和谐的氛围,反映出自然的意境和风格。根据对局部造型及尺度、纹线和线脚的把握,色彩及模具加工的内部结构,工程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方法,改变婚纱店室内外的空间感。婚纱店走廊和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欧式拱形门洞,使生硬的直线条变得更为融合。展示婚纱的长廊运用到了拱形门洞,使整个婚纱店更具有高档之感,简欧式风情十足,也使婚纱显得更为大气、吸引力,抓住女性消费者的视线,增加女性消费者的信赖。
2.色彩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色彩和空间的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使人产生复杂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令人愉悦的色彩能给人浪漫唯美的感觉,唤起人们的快乐和积极的情绪,而深黑的色调是一个稳定的,忧郁的感觉。不同的色温,距离,重量将会对空间氛围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色温、距离、重量将直接影响创建空间的气氛。色彩空间之间的关系、和谐和对比我们赢得好的颜色之间的关系,注意隐含意义上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之间的比例。也可通过不同的色调与配色方案对空间关系进行强调、削弱及调整。根据女性消费者的审美特征,色彩的选择运用要有的亲和力,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特点,在婚纱店空间设计去合理搭配,对于颜色为主体的婚纱礼服店,搭配也可以多种多样,灵活运用。我们可以用一些偏女性特色的,柔美的,温馨的色调如粉红、紫色、白色等,丹也要注意主次的协调。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对女性的影响很深,充分考虑女性心理,可以在这个层次上表达一种女性追求的方式。
3.材质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使用的材料是在室内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得当是否直接关系到婚纱店空间大气和舒适的空间的整体的视觉效果。在婚纱店空间中,材料是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影响女性的心理活动,女性心理也将反应在室内材料的使用中,从而影响婚纱店设计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在婚纱店里的空间里,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是不同的,其主要体现是:光滑与粗糙、软与硬、冷与暖、光泽度与透明度、弹性、机理等等。我们都知道自然,光滑的材质给人的感觉华丽严谨,粗糙的材质给人的感觉比较原始,自然;软的材质很容易给人温暖、亲切的心理感受,坚硬的容易给人严肃之感;材料所带来的冷暖之感则分别为触觉和视觉的变化的感觉,不同的材料,因为该色温度是不同,这个意义上,每个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许多加工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光泽,也可以婚纱店里活跃气氛,透明质感的材质能使人感觉更富有空间感;弹性材质很容易给女性的心理产生休闲舒适的感觉,在洽谈等待区可考虑较为大气的软包陈设;每种材料都有一个内置的肌理,不同的肌理也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材质的触觉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同,在同一时间,心理影响会反作用于材料的使用,即人们的反应在理解触摸对心理的影响后,会根据内部需求的本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尤其在女性群体中,这种材质触感与心理的相互作用会相对比较明显。相对来说软软的、暖色调、透明、弹性等材质都会跟女性心理产生共鸣,相对较好的突出根据女性心理来设计的婚纱店,不论是从外观还是内在装饰,都会对婚纱店的人流及顾客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影响。4.结构对女性心理进行的影响通过精确的造型和细节设计,可以使婚纱店空间形成和谐的氛围,反映出自然的意境和风格。根据对局部造型及尺度、纹线和线脚的把握,色彩及模具加工的内部结构,工程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方法,改变婚纱店室内外的空间感。婚纱店走廊和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欧式拱形门洞,使生硬的直线条变得更为融合。展示婚纱的长廊运用到了拱形门洞,使整个婚纱店更具有高档之感,简欧式风情十足,也使婚纱显得更为大气、吸引力,强有力的抓住女性消费者的视线,增加女性消费者的信赖。
三、人性要求在婚纱店中的表达。
在婚纱店中应考虑人的因素,“以人为本”不仅仅体现在婚纱店的设计理念上,更体现在了婚纱店的功能设计中。针对于女性来说,挑选或者试婚纱都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但是时间也是比较久的,所以根据这一方面,我们对于休息区间的功能布置,也是要考虑比较完善的,尽可能设计较为舒适的休息区,不仅要路线设计合理,还需美感并存。婚纱店在功能设计中,不光考虑了消费的需求,还考虑到了员工们的需求。婚纱店中招收的员工意以女性为主,就此,我们也要给她们方便,让他们可以更专注于工作之中。在婚纱店中设计了后门,方便女员工们从后面进入,直接进入换衣室换好工作服进行工作,另外,也配有员工休息室,女性员工们可以一起休息,喝杯茶、娱乐一下,换以下工作心情,舒缓下压力。这些都是我们针对女性设计出来比较任性话的地方,既方便了她们,从而让消费者们也会由着她们的心情而被感染,快乐会传染,微笑面对工作。
四、结论。
女性心理,会成为整个婚纱店的效果成为一个设计因素,充分利用女性心理这一特征。在婚纱店设计中,女性心理的设计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由很多的因素组合而成的。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了解设计风格的特色,掌握影响女性心理因素并将其完美的运用到婚纱店空间中的设计当中,才能真正享受空间所带来的独特韵味。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五
在幼儿园的幼儿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那就是自闭症幼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于自闭症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园教学当中,就进行早期的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幼儿逐渐走出自闭,因此,根据自闭症幼儿的日常表现,从交际行为和情感沟通等方面进行心理教育。
幼儿产生自闭症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行为出现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认知,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幼儿进行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其将心态转正。现如今,有许多的科研学者对自闭症患儿进行了心理学干预研究,主要是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的理论对患儿进行教育,或者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帮助患儿纠正行为。
一、幼儿自闭症的日常表现。
1.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幼儿的自闭症情况就是产生孤独感,与群体不合,因此,缺少与他们交往或者沟通的能力。有许多的幼儿自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上述的特征,表现为对父母不亲近,当亲人对其呼唤的时候,没有反应,也不喜欢他人接触自己,当他人表现出要拥抱他的行为时,他会做出抵抗。同时,自闭症幼儿在一定的程度上,无法对亲人和陌生人做出清晰的划分,也不会主动地去接触其他幼儿,缺少交往技能,也不会与他人进行对视,这些都是自闭症的表现。从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回避他人的视线这点看,自闭症幼儿看人一般不会用固定的眼光,看人时用斜视或者是余光等等。
2.言语发育受到损害。
自闭症幼儿出现语言障碍的几率十分高,一旦受到损害那将是一种全面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常常表现出沉默,一般不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由于语言使用受限,能够表达的词汇十分的有限,更甚者终生都不会利用语言表达。(2)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损害,只有当他人与患儿交流的时候,必须回答的时候才会提出维护语,或者常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自言自语,也有幼儿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词语运用不灵活,颠倒使用代词,使人不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3)语言表达十分刻板,并且不断地重复,或者是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4)说出的语句语调不一致,表现为节奏上的障碍。(5)受到自我刺激,常常发出尖叫声,发出他人完全听不懂的话。(6)除语言交流外,无法再使用其他性质的交流。
3.心理行为十分刻板。
自闭症幼儿对于周边的环境有十分刻板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在环境内会进行重复的固定行为,利用特殊的动作来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幼儿对生活模式的要求也很高,每天必须要进行固定的生活,不仅是对生活环境的刻板要求,连同家居的摆放位置,每日的固定饭菜,以及移动时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等等,若是环境一旦发生细小的改变,他都可能表现得十分焦虑,或是十分的愤怒。自闭症幼儿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内专注地玩游戏,例如,不断地摆弄积木或者将一部电影反反复复地看许多遍。对于正常幼儿喜欢观看的动画片,患儿则表现的毫无兴趣。
4.智力和认知上的缺陷。
自闭症幼儿与同龄的正常幼儿相比,反应力相对比较迟钝,只有少数的幼儿在智力发育上能够接上正常儿童的标准,但在某一个特殊的领域上,可能会超越正常同龄儿童做出较高的反应水平。例如,有些患儿对于机械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这方面的记忆能力较强。还有患儿对于同龄儿童阅读较为困难的书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虽说能够掌握更多的词汇,但是却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干预策略。
1.干预幼儿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的幼儿在开展语言学习之前一般都是利用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交流的,但是自闭症幼儿在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时候,常常使用那些十分原始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动作来进行沟通。因此,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自闭症幼儿的这些行为定位为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满足其交流沟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对自闭症幼儿进行训练的时候,要着重对其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培训,纠正他们的行为。例如,教导患儿在表达的.时候用摇头或者点头的姿势表达自己的需求,利用指点来表示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想表达什么,或是做出其他的一些交际行为以达到象征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患儿的动作训练上,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帮助幼儿可以通过指示动作将自身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交换的过程,促进患儿发展认知能力。
2.共同注意能力训练。
自闭症幼儿在共同注意上存在极大的问题,他并不能够充分地发现他人注视点的不同并做出调整,也不能同时地关注二者以上的事物。因此,在进行早期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对自闭症幼儿的注意点进行关注,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发出指令后,要帮助患儿进行注意力的引导,确认注意力的集中。首先要训练的内容就是让患儿对事物保持共同注意。例如,在大厅的中央放置一把椅子,让患儿共同注意,然后听从教师的指令,当教师下达“坐下”的指令后,就立马执行。
3.社会性情感的沟通训练。
自闭症幼儿在社会性情感上存在缺陷,因此,社会交往才会显得十分困难,因此,在患儿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就十分的淡漠,极其容易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反应,面部表情十分的僵硬,动作机械化,因此,我们需要开展情感沟通训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患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并且要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避免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总之,本文主要对如何对幼儿园自闭症幼儿进行心理教育进行研究,通过简要的分析找出帮助自闭症幼儿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性情感沟通能力,希望对自闭症幼儿有所帮助。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会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梳理,进而从社会、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使学生产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处在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其课堂也更加自主、开放。这就使得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化,原因更加复杂化。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通过平时上课时观察、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按照发生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做其他作业、听音乐、吃零食、迟到、早退等等。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性别差异,在外显性行为上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在内隐性行为表现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文科生专业课逃课率为14%,非专业课为25%;理科生分别是7%和21%。上公共课比上专业课的课堂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公共课比专业课出勤率低等。同样是公共课,英语课上的问题行为要低于政治课,因为英语有四六级考试,所以学生上课比较认真。政治课理论性强,上课又枯燥,无论听没听懂,只需要考前强化记忆即可拿到学分。因此,政治课上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突出。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课堂问题行为越严重。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许多课程干脆就不上了,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损害性;第二,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活力,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公开抵触。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影响,我们有必要分析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风气的功利化和网络资源的普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原有的体制、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渗透。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功利性。而作为社会个体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他们的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转向更加注重现实,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相对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相对注重眼前利益。比如,学生在专业课、实用性强的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比在基础课所表现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多。 随着网络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由于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导致课堂的权威下降,学生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网络资源中的虚假信息、不健康内容、网络游戏、敌对文化等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络上,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睡觉、发呆等课堂问题行为。
2.就学生自身而言,情绪问题是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学生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其基本需要造成威胁或破坏时,就会遭受挫折,导致情绪冲突。情绪冲突表现为紧张和焦虑。紧张和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挫折后的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所造成的课堂问题行为占13%。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今成了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天之骄子,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许多学生对现在不知所措,对未来很迷茫,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动力,于是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3.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库宁(kounin)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教师讲授教材不当,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又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说明如果教师缺乏这种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可能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讲课时在一段时间里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可能因为厌倦而产生问题行为。此外,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组织能力,对学生要求不当,都可能促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调查发现,教师缺乏适当的课堂管理,也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有些教师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冷静地对待,处理问题主观、简单,甚至滥用惩罚,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引起学生对老师继而对这门课程的反感。还有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自流,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此缺乏被指正的机会,从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
[2]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男幼儿教师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素质能力。
学前教育,在新时期被定义为莫基教育,倍受世人的瞩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本身的不断改革,各个学科领域的不断创新,各种教育机构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也不例外。近年来,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打破了在幼儿教育领域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时之间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幼儿教师的教育优势慢慢的显现出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有些举步为艰。
就我省的幼儿教师性别比例来看,基本是以女性为主,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在男幼儿教师培养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世界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幼儿教师体系中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从他们的教育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以其特有的耐心、细致、温柔的特质扮演着幼儿教育中的“慈母”形象,直至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全女性”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开始研究男性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男幼儿教师在幼教领域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该怎么培养?家长、幼儿园对他们又有那些要求呢?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就这些问题,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调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男幼儿教师的个性特.饭。众所周知,男性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其勇敢、刚强、坚毅、豁达、开朗是其自身最大的优点,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所崇拜的是警察、解放军、交警,这些以男人为主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模仿、学习。由于男性的个性特点,所以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也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接力跑、甸甸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的游戏,而幼儿对这些游戏都特别喜爱。因此,跟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也愉悦了心理,这种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称之为健康,幼儿只有具备了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才不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惧怕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个性特点,今后才能更积极面对生活,才能逐步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男女幼儿教师的个性互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当然在男性的这些个性特点背后,也确实缺乏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这就形成了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在个性上的互补。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当中,男性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胆识、思维、科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而女性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较平静的教育活动和生活上的照料,这样可以使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化、科学化。男女幼)l教师的个性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教育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更加健全。
二、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我国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调查。经调查研究表明,男性涉人幼儿教育行业在中国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只是初露苗头,所以从整个中国内地来看不是很突出,只是个别的省、市幼儿园尝试着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而且这些男幼儿教师当中个别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是,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还不错。初步的尝试表明,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男幼儿教育师范生80余名,其中上海的第二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约40余名),可是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不是那么看好。另外,从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上也不是很对称,在广州,l60多所幼儿园28422名幼儿教师当中,男性只有10几名(包括园长),由此可见其比例。而我们辽宁省,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我们调查省内9所幼儿园当中男性教师为2人(其中1人为后勤人员),经计算,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1:26。发达国家的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美国为10%;日本为8%;荷兰、澳大利亚为6%。
(二)男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由于诸多的原因,就读幼儿师范学校的男生们在毕业或未毕业的时候都跳槽了,但仍有一些男幼儿教师坚持留在了幼儿园,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喜人的,例如,广州的一所幼儿园,有一名男性教师,他是某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在到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后,承担了全园的体育课,在记者采访这些幼儿以及幼儿家长的时候,回答是这样的,幼儿们都说“我们幼儿园里有一位会讲故事的黄飞鸿,我们可喜欢他了”家长则说“听说幼儿园有一位男老师,孩子回家后可爱运动了,也不知这老师用的是什么魔法”在幼儿园园长的口中,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男性教师的作用了,园长说“自从彭老师来到了我们园,幼儿园的气氛一下子就提高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体育课,并且让孩子们的运动细胞全部活动起来了。”
在本省的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男老师,在模拟课上,幼儿们表现的异常活跃,在男老师的带动下,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见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会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幼儿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着法的调查。
(一)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我们在对126位家长的调查当中,共有1乃位家长接受了调查,其中提倡应当发展男性幼儿教师的约占83%,表示有没有都一样的占30la,持反对的家长占}40}a。其中,提倡发展男幼教的家长认为,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因为男性的思维、胆识、开朗、勇敢、刚强都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相信男性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对男性的家长认为男性没有那么持久的爱心和细心。
(二)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在对省内9所幼儿园的调查中,有8所幼儿园表示需要男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首先肯定男幼儿教师的性别优势,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女老师很难达到的。但因为目前幼儿园仍以女老师为主,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幼儿家长不同的看法,所以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受到局限。因此大多数的幼儿园还是希望男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担当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电教、行政管理这一类的工作。同时多数的园长也表示,很关注将男幼儿教师引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肯定男幼儿教师必将在今后幼儿的培养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男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一)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发挥男性特有的性别优势。例如,对幼儿来说,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遇到困难时总是先找父母,平时对母亲撒娇等。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爱心,而女幼儿教师母性的关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这也正是男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凭借这种刚柔并济的个性特点,充分的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发展,避免幼儿软弱、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倾向的产生。
(二)幼儿园管理及科研能力的掌握。首先,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的目的、方法不断的在变化和发展,幼儿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孩子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会背几首诗的目的,以幼儿为中心,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幼儿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应当说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男性的思维特点是想法活跃,知识面宽,其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所以男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其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深人研究幼儿教育的新理论和最新动态等等,在现代幼儿园科研和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因综合教育活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组织活动的能力。男幼儿教师除应具备最基本的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储备涉猎面广的优势,凭借个性化的幼儿活动的组织方法,使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也被广泛的应用。男性的思维敏捷,对于课件的制作、微机的运用等既感兴趣,同时接受的也快,这些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幼儿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从这点上看男幼儿教师在“一专多能”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这些能力的掌握,无疑会使社会、家长及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评价,同时也使男幼儿教师们在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实现其远大抱负。
第一,必须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这个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爱心和耐心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乐于为幼儿着想,乐于了解幼儿的心理,并运用各种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第二,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幼儿容易模仿,特别是对男性幼儿教师,幼儿既喜欢又祟拜,所以更加愿意模仿。因此,男性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对男幼儿教师学历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在调查中,有82%的幼儿家长认为男幼儿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的家长认为应具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历,巧%的家长认为应具备中专学历,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对男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学历的要求的提高,证明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要求的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现代的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素质方面,大约有料%的家长希望男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即做带班的教养员老师,还有16%的家长认为男教师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好,不需要直接接触幼儿。
五、如何培养优秀的男幼儿教师。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前教育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男幼儿教师的培养作为学前职业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其培养的方向、方法、内容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可采用分类分科的特殊辅导。一方面可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之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帮助男幼儿教师塑造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幼教事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未来幼儿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男幼儿教师的性别特点,发挥其性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例如,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军事知识、课件制作、自然科学、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知识等课程。从知识层面弥补女幼儿教师的不足。
(三)培养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可塑性强、适应性强、灵活性强。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同样也要求男幼儿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开设综合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高其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介人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人,男幼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八
审视周围的环境,一切都是设计。无论你是在逛街,还是待在家里,不管你是在博物馆、办公室、公交上还是其他什么地方,设计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纯粹自然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或那种人为设计的结果,我们所定居的这个世界的形式或结构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人类设计的结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设计,更重要的是设计背后的设计思维。传统的设计观念主要关注和主要表现的都只是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它们主要强调的都是外观设计,很多设计师也已经意识到并且也一直在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外观,最重要的是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真正能够带来改变和创新的是设计思维,我们要懂得,设计的职责、道德、责任,设计不是造型、不是装饰,是解决问题。柳冠中说,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的故事,它是一个过程,这个故事、这个过程一直在探索不同环境、条件、时间下人们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而我们只有运用我们的设计思维才能更好的`编辑这个故事,所以设计思维强调两点,一个是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人,我们要以人为中心,关心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肩负起设计师的责任,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1设计思维是以解决问题和创新为中心的。
研究发现,设计师活动明显区别于典型的科学家或者是学者的活动,科学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而设计师通过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科学方法是用来发现客观事物的一种行为模式,而设计是用来发明创造的一种行为模式,科学是分析的过程,设计是创造的过程,将设计理论构建于不恰当的逻辑范式和科学范式是错误的。逻辑探究的是抽象事物,科学探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设计创造了新事物,设计本身就是具有探索性质的创新活动。设计思维要求设计师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面对众多需求的时候,学会做减法,利用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来寻找用户的最痛点,找到和谐和本质的问题和需求,然后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无印良品在设计界一直具有很高的设计地位,对用户的深入观察与研究,解决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还有无印良品品牌的创新,无品牌观念,这些好的设计理念,从无到有,以少胜多,设计思维已然已经成为公司的战略措施。
2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并且关注社会问题。
设计天生就是为别人在做事情,纵然同样需要观察和思考,但是这种观察和思考不是为了表现设计师的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某个用户群,因而设计师了解用户就变得非常重要。设计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是围绕着人,围绕着用户展开的。设计要探索的是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
对于设计的评价和分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解决生存问题,衣食住行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炫耀身份地位,对科技娱乐享受的追求。第三个层次,我们要节制,适可而止,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智能手机的使用范围已经布满全世界,围绕弱势群体的设计也越来越多,视力障碍者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读写操作,可以用摄像头(结合语音)识别钞票面值,用gps等导航应用定位,voiceover是iphone的一项无障碍辅助功能,苹果称这是全球首个“基于手势的屏幕阅读技术”,盲人可借助多种手势使用设备。例如,当用一个手指滑动屏幕时,iphone就会逐个读出手指经过的应用;打开阅读类应用后,用两个手指从上往下滑动,即可听到阅读文章内容的语音。此外,iphone还支持40种可通过蓝牙连接的盲文键盘。
结语。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里锤子是方法和工具,钉钉子是目的。设计思维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很自然地会想把它用到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也包括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当然,不能被方法所累,要时刻牢记目的。我们要使用感性和理性相互结合的手段来解决人们的问题,并且要技术上可实现,通过可行商业战略可将其(结果)转化成消费者价值和市场机会,我们仅仅把设计喻为一次艺术的自我旅行或一把销售工具是不够的,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对人类变化着的需求做出敏感的、智慧的、富于想象力的回应,善用新技术,设计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服务模式,从而带来社会的改变、人类的改变。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十九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二十
本文引入国外先进的“心理资本”管理理念和测量方法,选取bg大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了相关的.调研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数据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更全面地认识其管理对象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作者:赵正艳臧维作者单位:赵正艳(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5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篇二十一
幼儿期的个性发展是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处在学前期的儿童需要教师、家长等成人的正确引导,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因此,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要的一课。
一、从身边做起,让孩子明确责任感。
二、让家长明确培养幼儿责任心的重要性。
三、榜样示范,让孩子形成责任感。
四、教师、家长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
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例如,孩子的手帕脏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洗。如果孩子碰到了困难,家长可以用语言在旁边指导,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地做完。如果孩子任务完成的效果不好,那么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批评,而要多和孩子进行讨论,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所在,这样让孩子有兴趣完成以后家长所交代的任务;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在一起玩玩具,一个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作为家长要让他明白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并且帮助孩子承担起责任,可以陪他一起去买玩具赔偿给另一个孩子并且向他道歉,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要勇于承担责任;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事情要自始自终,不能虎头蛇尾;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这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的开始。
总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是要让孩子在家里、在幼儿园都要有实践的机会,使家长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使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形成合力,这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语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华东华工学院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50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