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5:57:15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实用12篇)
时间:2023-11-16 15:57:15     小编:翰墨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如何写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是每个写作者都需要掌握的技巧,下面我来分享一些写议论文的方法。这里有一些总结展示,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下列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

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为。

三、例题学习:

四、课堂练习。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3、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实践应用: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三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四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及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

v=sh。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总结。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一、情景引入。

1、举起圆柱形水杯。

(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生充分交流。

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啊?

体积是吗?

生充分交流。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求水的体积了)。评价:这个方法真好,把它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来求水的体积。量筒学生能说出来就说,不能就直接过去。

(那么现在我想知道杯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测量不规则物体。

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一种适合所有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1)学生猜想环节。

师:大家猜想圆柱体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交流。说出为什么?自己比划着说,也可以用事物演示,比较高和底)。

同学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那么现在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圆柱体体积?(万一没有会的,就要引:我们过去学习图形的时候,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研究学习。转化。)。

让我们在一起回顾一下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演示圆形的推导过程)。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转化圆转化为长方形。

(2)学生探究环节。

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来求出它的体积。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让学生说出怎么样切割。

谁能说说该怎么分,拿出萝卜,这就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分?亮出刀,来吧,请动手。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放到64份时,问学生,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那么现在你能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了吗?请拿出书包里的学具,同桌两人一组,共同探究,看看哪组同学最善于观察也最会配合。

让学生说,结论都是学生说出来的,老师不要多话。

学生研究,上来交流,自由选择用教具还是大屏幕。

简直太棒了,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把,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

三、练习巩固。

(1)口答。

(2)分层练习,采用星级分等,让学生自由选择1到3题。星级越高,难度越大。

(3)知道体积求高的练习,设计到单位的转换。

(4)开放性题目,自己动手求一个杯子(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这次送课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期间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让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先来说一说我通过这次送课下乡,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认识。首先就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通过丛老师和夏主任等老师的评课,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在的课堂更加需要的事“生生互动”。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节课,其实我也尝试了让学生之间去交流,比如说各种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还有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找其他同学帮助等方式,但是感觉还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进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个教育”的初步尝试。在课堂上,如何体现个教育。决定不单单是出示几个简单的分层练习,更重要的事要有对知识点的分层,对全体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一种把握。个教育,更要求老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节课,在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当时让学生讨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底面积乘高,一种是底面周长一半乘高乘半径。这样一讲,反而起到了时而其反的效果,本来学生挺明白的了,一讲,反而有学生糊涂了,这是因为桥头整体学生水平还不是太高,造成的问题。

下面我具体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些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比较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三、设计练习的时候注重多层次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练习的选择权利放手给学生,特别是星级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整堂课的设计都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特别是导课的时候用一次一次的质疑,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营造出一种学生想要迫切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氛围。这些都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首先就是以往上课语言表达的问题再次被点了出来,这次虽然较以往说话语速过慢变成了较快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高低起落调,所以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缺少激情,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再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学生的自主权还是欠缺的,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先求助同学。老师一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敢于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猜想解决圆柱体积问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复习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把这个环节改为温馨提示性质的小提醒,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去积极认真的准备课,全身投入的上课,还要深刻,认真的反思,在不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对症下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五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3、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3)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4)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5)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4、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

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实践应用: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

一、充实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图形转化的过程,那么在没有学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亲自感悟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作为教师,必须充实教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必需的数据,自己感悟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圆柱体的转化方法和过程。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思考与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寻找支点。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教材中设计了引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体积吗?”但我认为“面体过渡”在几何领域中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面面互化”迁移到“体体互化”,就难上加难,所以设计中用较长时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排水法的应用,平面图形演变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在复习当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学生的思维活动确立支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

一、演示、观察能否代替操作?

教材中提供了教具演示,但在本节教学前,始终没有找到学生使用的操作学具,而自己也尝试用土豆、橡皮泥等制作学具,都因为难度太大(粘接处)而告失败,在无奈之余,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课件演示———教具操作”四个环节来突破本节难点。就学生理解、接受方面来说效果不错。但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总感觉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类似教学如:圆锥高的认识。

二、研究中的失误会不会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误”?

课堂中为求真实,进行了两次实际测量(第一次测长方体中水的长宽高;第二次测圆柱形橡皮泥的底面直径和高)。两次计算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思维与课堂结构都体现完整性。但由于种种误差,计算结果很可能不会相等,这就可能会让学生对结论产生怀疑(尽管教师已经说明),那么是否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失误”的过程呢?类似教学如:圆周率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的实物(饮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纸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张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数学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家看,有几个同学参观完“神州五号”的图片展之后,赶紧就自己动手制作数学的模型,请看大屏幕,你从图片上发现了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2、以前,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还要陆续研究一些新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一下圆柱。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像圆柱这样的物体?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柱。

(3)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一个侧面(曲面)。

(4)认识圆柱的高。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5)练习。

课件出示几个图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3、练习。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习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判断。

4、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20厘米,短的一边为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三、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认识了吗?有哪些认识?

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 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四、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九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一

1、发现并理解圆柱体柱体的特征。

2、在制作中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在观察与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在制作圆柱体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圆柱体侧面展开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深刻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1)展示生活中圆柱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物体(ppt展示电池,杯子,奶粉盒等)。

(2)圆柱体的特征师:圆柱体有哪些特征?拿出现场剪开的'圆柱体的侧面,引导学生观察。

生1:圆柱体共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圆形,

生2:侧面摸上去有弧度,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二、探究新知,制作圆柱体。

(1)思考圆柱体的特征,如何制作圆柱体。

(2)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师巡视,学生交流汇报。

(3)同学们想到了两种制作图样的方法,哪种方法制作起来更方便?为什么?方法一:先准备好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方法二:先制作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然后根据圆的大小决定长方形的大小。

(4)思考: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与底面的圆形有什么关系?(计算出圆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确定长方形的长)。

总结: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二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9—31页。

1.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3.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

教具准备: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执教者:张聪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准备好的圆柱筒,同学们这两个物体,哪个大一些,

谁大就是指它的体积大,今天我们就学习--圆柱体的体积。

师: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数学知识?或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体积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一)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三、出示自学指导。

(二)观察拼出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四、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五、学生试做。

学生试做。

1.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分米,高10分米。

3.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0米。

判断对错。

1.一个圆柱形水桶,它的容积也就等于它的表面积。()。

2.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底面积相等,高相等,那么体积也相等。()。

3.底面积不相等的两个圆柱的体积一定不相等。()。

5.计算一根圆柱形钢材有多少立方分米,是钢材的表面积。()。

填空:

1.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它的高就是圆柱的()。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用字母表示是()。

3.一个圆柱底面积是25cm2,高是4cm,体积是()cm3。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cm,高是10cm,体积是()cm3。

六、议一议。

(1)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相等。

师:做完的同学看黑板上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同答案,可以上前面来改正。

评议黑板上的数学题。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小测试。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做个当堂测验,只写答案不抄题,看谁又快又对(见测验题)。

一、填空(每题10分)。

1.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1平方厘米,底面积是7平方厘米,高是()厘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是0.4分米,体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断(每题5分)。

1.把一个圆柱截成两个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增加了。()。

2.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那么他们的高也相等。()。

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扩大2倍。()。

1.底面积10平方厘米,高15厘米。

2.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0厘米。

3.底面周长62.8厘米,高10厘米。

四、一根长50分米的长方体钢材,底面是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锻造成底面面积是1000平方分米的圆柱形钢材,这根圆柱钢材的高是多少分米?(15分)。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5178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