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6:16:02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1-16 16:16:02     小编:FS文字使者

人际沟通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总结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记载事物、传达信息的一种工具。黑板报就是以文字来完成这一宣传使命的。这里所说的文字,就是指抄写黑板报文章的粉笔字,也叫板书。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黑板报板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黑板报是一种“报”,所用字体就如同报纸、杂志、书籍用字一样,要求正规、准确、清楚、美观、大方。不能有半点马虎和随意性的搀杂,更不能以自己个性的和毫无规则的另类字体呈现在版面上。这对黑板报的版面效果和宣传效果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写好黑板报的板书,对于制作和出版一块好的黑板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板书呢?首先我们要清楚组成字体结构的一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并按结字要求和字体特点要求,反复练习,认真揣摩,按“报”的标准字体形式书于板上,才能不负于黑板报的“报”的实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字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以便于我们掌握黑板报板书的结字方式和书写规律。

由点、横、竖、撇、捺、折、挑、钩八种基本笔画构成的独体字及字头、字底、偏旁、字框(也叫部首),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规则所组成的汉字,叫做字的结构,也称结体、结字、间架。

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古称独体字为“文”,合体字为“字”,文字则是它们的总称。独体字的数量不多,常用的只有几百个,笔画少,结构简单,但书写难度大,其中一笔不到位,整个字就写坏了。有些独体字在合体字中被大量重复使用,或表意,或形声,为适应方块字形的需要将其放在某一固定部位上加以改造,演变成一种规范的形体,这就是常说的偏旁部首。这些偏旁部首有些与原形独体字差别不大,如女、火、木、鱼、车等。而有的已面目全非,看不出和原形独体字有什么关系,如刂、艹、氵、忄等。这也就是说,笔画组成独体字和偏旁部首,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又组成合体字。

只是由基本笔画组成,而不是由偏旁部首或其它结构单位构成的字,如日、月、大、小、牛、羊等。其结构类型有柱型、坐型、架型、偏侧型、包围型。见表()。

由偏旁部首或其它结构单位组成的字。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左右结构:左右相等、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左宽右窄、左窄右宽。

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相等、左窄中右宽、中窄左右宽、左宽中右窄、中宽左右窄、右宽左中窄。

上下结构:上下相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宽下窄、上窄下宽。

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相等、上小中下大、中小上下大、下小上中大。

半包围结构: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左下包右上、右上包左下、左上包右下。

全包围结构。

选择黑板报板书字体的目的就是要使整个版面文章的字体规范、清晰、整洁,便于人们阅读。当然,所选择的板书与版面编排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宣传的主题内容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板书能使版面格调协调一致,内容与形式相融合,还能烘托版面气氛,增加艺术感染力,所以,板书字体的选择不但要适合制作者的抄写水平,还要符合版面艺术形式的需求。

从艺术和实用的角度来选择板书字体,较为适合黑板报和人们普遍认知的字体有楷书、隶书、魏碑、等线体和仿宋体。当然能与“报”上字体相似的只有仿宋体,因为仿宋字的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庄重大方,雄健挺拔,整齐划一,秀丽俊雅。不管笔画多少,都限于一个相同的方格内,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不会产生相互交叉、牵连,字距与行距条理清晰,疏密有致,在版面上显得整洁、规矩、朴实、大方,符合人们阅读的视觉习惯。而对于其它字体,如行书、草书或是自己不规范的个性自由体最好不宜采用。这样的板书会使读者辨认困难,心理产生烦躁情绪,从而对黑板报“敬而远之”,同时也会破坏版面的美观,既达不到初衷设计的美好意图,又达不到宣传目的,使办的黑板报因小失大,面向失败。

黑板报的板书书写格式根据人们的视觉心理、阅读和书写习惯,常采用左起至右、换行从上到下的横排抄写方式,这种横向排序是黑板报排版设计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格式。再则是采用从上到下、换行从右到左的竖排方式。这种竖向排序格式在黑板报排版设计中采用较少。除此以外,还有斜置排序、弧形排序等。不过这些抄写格式在黑板报版面设计中是很少使用的。

黑板报板书书写格式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是根据版面设计需要,按人们的阅读和书写习惯确定,它的书写格式是独立的。只不过是文章抄写完所形成的整个外形,是按版面排版形式、美化装饰及版面间距空间等因素确定的。因此板书是在设计的固定形状中或横向或竖向书写。当然,我们在抄写文章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这篇文章总的字数(包括文章起头的两个空格、标点符号〈除“……”和“--”占两格外,其它标点均占一个格〉和字母数字所占用的格数)是否与设计的版面大小相一致,以便在抄写板书时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对于较长的文章,在版面设计时,应灵活地分成小栏格式,以便于板书抄写。

抄写板书要字体统一,大小一致,不能写不规范的简笔字和替代字,更要注意错别字。

黑板报宣传的主题内容是由每一篇文章的正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为使读者在黑色的板面上更容易和更清楚的进行阅读,所抄写的板书色彩就应当设定为最明亮和对比最强烈的颜色。所以,板书色彩设置为白色是最为适宜的。因而这也就成为黑板报整个色彩体系中唯一固定不变的单独的色彩体系。当然,对于其它的对比色也是可以用到板书上的,如浅蓝色和黄色。至于重点的词句、数字、名词也可以用其它色彩书写,以此用来强调重要性,也是黑板报抄写板书常用的手法。

板书的色彩运用应浓淡统一、清晰、干净,词句配色合理,不乱用其它色彩,避免多色混合抄写板书。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二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实物引入,激发兴趣。

2、课件出示有关杨桃的知识简介。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补充板书:画)学生齐读课题《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自己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过渡:在这次图画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出父亲叮嘱我的话,全班齐读)。

师:什么是想当然?

生:心里想什么就是什么……。

师:大家都答对了一些,但都不够准确,下面老师举个例子帮大家理解:(例子)。

师:父亲就教育“我”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也就是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

2、听了父亲的教导,在学校的图画课上,“我”是怎么画杨桃的?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找出描写“我”画杨桃时的句子。

师:课件出示该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全班齐读,回答问题:

(1)我认认真真的看,看到了什么?(杨桃像五角星)。

(2)我老老实实的画,画成了什么?(五角星)。

(3)我觉得画得怎么样?(很准确)。

(4)再读读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杨桃的样子,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

3、可当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都有些什么表现?引出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4、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神态的重点词句,重点体会老师的看、走、坐、审视等一系列动作)。

过渡:那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错了,可还是那样自以为是,所以老师的表情就变得严肃了,他就想: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呢?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观察杨桃的样子,这时老师趁机启发学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对话。

5、通过两次对话的对比读,体会不同的心情,教师要引导读好这一部分。

过渡:通过师生的两次对话,同学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师: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和颜悦色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高兴……。

师总结: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6、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们在第18自然段中找出来并齐读一遍,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个句子?(4句)。

(2)前两句讲了什么?(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3)同一事物,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你要怎么做?(读后两句话)。

(4)什么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7、老师说的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背下来。

8、利用板书比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9、这个道理仅仅用于画画吗?它还可以用于哪些地方?

生畅所欲言。

师:这个道理使“我”一生受用。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我们做事情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11、画杨桃。

父亲: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2、摘抄文中是你受教育的句子。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三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所著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略读课文以朴素的语言和典型的场面、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爱。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敬爱母亲之情。在教学中,如何能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之后能潜进文本理解母亲是如何爱孩子,孩子又是如何回报母爱的,尤其对是通过后者的理解和感悟,认识到爱的真谛,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提升,是我本次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学情分析。

1、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会生字词。

2、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出感情,边读边体会感情。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了解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两件事,从而彻底地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拮据、破天荒、威风凛凛、大吉大利”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两件事:一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二是作者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的两件事。2。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四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指名读。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三)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五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口头填空:(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板书:高傲的)。

二、品读赏析。

1.白鹅的叫声。(该生读句子)适时评价:再高傲一些。

你觉得哪些词是说鹅的叫声?圈出来。(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抽二人读,然后齐读)一生读词,教师评价:再高傲一些,不仅仅是把词读准确,关键是要把词的意思读出来!

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鹅;够高傲的;有点高傲的味道了;表情很傲慢„„)高傲的鹅们,咱们一块儿来。(齐读)。

2.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儿?白鹅的步态。(读“鹅的步态”一句)(1)读完,教师提问:鹅怎么走路?(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什么是净角?(学生自由交流)看净角出场了!(出示净角的录像)这就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谁来读读鹅走路的样子?(一生读)。

想象着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方步,大模大样的,咱们一块儿来读。3.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鹅的高傲?(白鹅的吃相)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

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

“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丝毫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

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

三、精读积累。

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61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

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

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1)“静候”,画狗流口水。

(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了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

(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两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

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

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4.演读。(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

(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

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

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四、总结全文。

1.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2.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

3.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4.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倘若、一日三餐、脾气”等词语;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高傲、从容不迫、扬长而去、不胜其烦”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重点语句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背诗引入: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

2、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3、教师小结:骆宾王写鹅,着眼于鹅的形象,将鹅美丽的色彩和优雅的姿态写得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白鹅》。(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同桌互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间相互交流。

3、自读引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概括)。

三、生字新词,引导学习。

1.认读生字卡:强调“颈、吭、倘、供、郑”等字是后鼻韵,“饮、邻”等字是前鼻韵。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郑”等。

3、同学间相互交流好的识记方法,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快速记住本课的生字的。

4、指导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书写。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的重点笔画。

5、课堂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读通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估计学生的答案,屏幕投影: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这句话,并说说你怎样理解“高傲”这个词?

2、为了写出鹅的高傲的特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你是如何体会的?估计学生的答案,屏幕投影: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不仅是文章的中心句,还是文章的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转折词,可以看出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来写鹅的高傲。第二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3、带领学生探究: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鹅的姿态如何高傲呢?(引导学生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这两个动词,同桌反复表演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4、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二、读懂课文,体会“高傲”

1、自读感悟:体会“鹅的叫声的特点”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好像在说。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3)从这里你体会到鹅是怎样的动物?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既用了对比手法,将鹅的“大叫”与狗的“狂吠”进行对比;还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表面是说鹅叫声大,实际上是赞扬鹅的忠实。)(4)引读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体会作者对鹅的赞美。

2、自读感悟:体会“鹅的步态的特点”

轻声读课文,思考:鹅的步态是怎样的?屏幕投影: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1)男女同学分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读准多音字“从(cng)容”、“大模(m)大样”、“净(jng)角(ju)”,并说说鹅的步态和鸭的步态有何不同?(2)播放“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课件,感受鹅的步态的高傲。

(3)小组演演他们走路的样子,明确区别,体会对比的写法,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表演进行评价。

(4)再读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体会作者对鹅的赞赏。

3、自读感悟:体会“鹅的吃相的特点”

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鹅的吃相很高傲呢?快速浏览课文四至六自然段,用笔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你的理解。

估计学生会从这些语句中感悟:

(1)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引导学生体会到:第四自然段其实就是围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这两个词来写的,作者进行举例,“一样„„一样„„一样„„”、“先„„然后„„再„„”等,就是想突出鹅的吃相的可笑,鹅的高傲也就体现在其中了。)(2)这样从容不迫的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说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样写,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突出显示鹅的尊贵。)(3)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他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将鹅和狗进行对比,对狗的“窥伺”含贬义。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表现对鹅充满了爱意。像这种用法,还有“架子十足”“不胜其烦等”)(4)师生情不自禁地齐读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感悟课文,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在本课,四字词语很多,他们用得生动、传神,老师向大家赠送词语卡,请你向别人介绍高傲的白鹅,至少用上词语卡中的五个词语。屏幕投影:

左顾右盼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局促不安。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昂首大叫不胜其烦毫不相让架子十足。

2、家庭作业: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注意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3、学生阅读文章《雪猴》片断。精彩片断。

(通过表演鸭、鹅的步态体会鹅的高傲)。

师:(男女同学分读表现鸭、鹅步态的两个句子)说说鹅的步态和鸭的步态有何不同?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生: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播放课件:“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情景,感受鹅的步态的高傲)。

师:请同桌的同学合作表演,一人表演鸭的步态,一人表演鹅的步态。(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师:大家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样?请你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评。生:甲同学表演鸭的步态,还慢了点,没有表演出鸭的急速。

生:书上说鸭的步态有点不安之相,就是显得很不踏实的样子,可是甲同学表演时让人感觉鸭的步态好像有点儿镇定。

生:乙同学表演鹅的步态,也不够从容。师:请大家再读这两个句子,同桌再次试演。

生:鹅走路的样子显得很可爱。

生: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鹅的高傲与大家风范。生:作者对白鹅的描写“步调从容”用词非常准确。

生:作者不仅赞美白鹅,还带有由衷地赞赏。„„(请你试着背诵这一个自然段)。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七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八

一、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了解形声字构字的巧妙,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识字兴趣与能力。

2、写铅笔字,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3、读读背背:熟读识记四个描绘春光的成语,体会成语的韵律美,画面美,背诵两则谚语,教育学生爱惜光阴,鼓励学生背诵有意义的谚语,4、综合性学习:结合“三八”节,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话,让学生在“做”“写”“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精神。

5、口语交际: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当众介绍春天的美景,意思要明确,语言要规范,并能做到目中有“人”。

二、教学准备:

之前组织学生去春游。

三、教学时间:

四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学用字词句”。

学用字词句: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了解形声字构字的巧妙,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识字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师:前两天,我们去春游,你能看到了什么?

(二)读描写春天的句子。

1、出示句子,谁来读?

2、学生自由练读短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

3、检查自读短文。

4、练习感情朗读。

5、师生共同朗读。

(三)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

1、你们读了这段话,发现了什么?

2、学生找出同偏旁的字。

3、师:为什么有相同的偏旁?

分别讲述“草字头、虫字旁、足字旁”的意义作用。

(四)仿照例句说句子。

1、前阶段,我们去春游,你们能说说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吗?

2、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子说话。

燕子在————————————。

小羊在————————————。

麻雀在————————————。

——————在—————————。

(五)。

总结。

师生同唱《春天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写好“铅笔字”和“读读背背”。

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熟读识记四个描绘春光的成语,体会成语的韵律美,画面美,背诵两则谚语,教育学生爱惜光阴,鼓励学生背诵有意义的谚语。

二、教学准备:

田字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练习2。

(二)教学铅笔字。

1、审题。

讲清题目的要求:

1、本课是进行描红、仿影。审题。

(1)练读题目。

(2)引导与上题比较,明确写字要求。

2、指导描红。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杏、笑、春”三个字,说说笔顺。

(2)让学生说说写好这三个字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3)教师示范撇捺的写法。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保持教室安静,让学生静心写字,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指导仿影、临写。

(1)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杏、笑、春”的间架结构。

(2)教师示范写“杏、笑、春”。

5、跟随教师的示范,学生分别仿影、临写。教师行间巡视指导,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6、反馈。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三)读读背背(成语)。

1、师: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多漂亮呀?谁来夸夸我们的校园?

2、教师小结,引出四个成语。

3、教师范读成语歌,学生感受其韵律美、意蕴美,激发学生朗读、背诵成语歌的兴趣。

4、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背。

5、检查反馈。

指名背,评议纠正。

集体齐背。

(四)读读背背(谚语)。

2、学生讲述。

3、揭示第一则谚语:

意思:一天要在早晨就定好计划,多做工作;一年要在春天就早定好计划,多做工作。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开头最重要,要抓早,不能浪费时间。

4、读背第一则谚语。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导试读,指导读出正确的停顿、逻辑重音。

(3)学生练习背诵,并指定试背,分组比赛背。

5、小结: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话叫谚语。

6、学生借助拼音、插图自读自背第二则谚语。

7、检查读背情况。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试背第二则谚语。

(3)说说读了这则谚语,你明白了什么?

(4)多种形式检查背诵。

8、课外延伸:

像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想想做做。

综合性学习:结合“三八”节,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话,让学生在“做”“写”“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课程表。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激趣,揭示要求。

1、激情激趣。

过几天,就是3月8好,那是什么节日?

你爱你的妈妈吗?为什么?妈妈的节日就要到了,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呢?

刚才大家的想法都非常的好,其中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这个想法太好了,妈妈收到这份礼物一定又惊又骄傲,她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仅孝顺还能干。

2、揭示要求。

(二)适当指导,自主制作。

1、引导学生构思,设计自己的贺卡。

你打算把这张贺卡做成什么形状?

贺卡上加上什么样的图案?用笔画还是彩纸贴?

里面写上一句什么祝贺的话送给妈妈?

2、学生自主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成果,体验喜悦。

1、贺卡集中摆放,同学们集体观看。

2、夸一夸自己的贺卡。

3、夸一夸同学们的贺卡中你最喜欢的一张。

(四)结束整理。

1、收拾好制作工具,清理制作中的纸屑等。

2、“三八”节将贺卡送给妈妈。

第四课时。

一、教学要求:

口语交际: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当众介绍春天的美景,意思要明确,语言要规范,并能做到目中有“人”。

二、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图画,谈话揭题。

看,图上的小朋友多快乐,因为他们正在找春天呢!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图中的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板书:春天来了)。

2、出示说话提示,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二)指导看图。

1、指导有顺序地观察。

春天无处不在,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找?按什么顺序找?

按先上后下,先近后远的顺序说说图上近处画了哪些景物?远处画了哪些景物?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加上拼音的方式板书,按下列顺序排好:

燕子柳树桃树-―――――。

孩子春笋小草――――――。

蓝天白云麦苗――――――。

(三)指导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2、指导学生按板书的顺序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

3、指导说一句结束的话。

4、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可发挥想象说图中没有的景物。

(四)当众练说。

1、分小组交流。

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谁讲的好,就奖给小红花。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九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准备】雨伞、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乡愁:淡淡的。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列举数字游览顺序。

佛香阁高美变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静绿比喻。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二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三、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稼轩)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三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相应地,设计者要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通过设计者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分析――策略开发――评价。

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程序的基本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许多国外学者设计了诸多模型来表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图1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分析和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模型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线性特征。一方面,这体现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般顺序;另一方面,设计者又不能拘泥于这个程序,在某些情形下,设计者可能需要修改这些设计活动的顺序,而且,这一修改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如果从设计实践的心理活动来看,这个模型应该更像一个“蠕虫团”。

第二,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问题的理解带动着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把设计过程理解成为是设计者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更为妥当。

第三,规范和科学地理解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这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比如,“评价(evaluation)”这一术语,其含义既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assessment),也包括对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tests)”。再如,教学设计包含着问题解决,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教学设计。因此,必须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问题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过程,尊重学术规范,遵守已有共识的概念范畴,杜绝望文生义,减少“非分析性”的研究。

第四,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教学在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面必须相互匹配。就是说,教学策略要适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目标),测验所测量的是学习者达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三者之间必须形成高度的耦合效应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优势。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学情境和资源,紧扣教学重心,赋予教学以连续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分析,分析既包括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也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环境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环境,同时,透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

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产物必然形成物化成果,这些具有物质性的“产品”既可以被现场使用,也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既可以被设计者使用,也可以被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使用。因为教学设计和开发包含了学习者和情境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些“产品”可以为那些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提供实用、有效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基于分析的教学设计需要技术性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及理性和直觉性的思维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地开发评估工具,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教学策略,适时地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形成积极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代际累积的结果。缺乏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具备推广性质和继承价值。教学设计不仅仅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不仅可以使设计者、开发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形成协调,还能够为学校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如果考虑到教学设计具有的情境特征,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校本”。

既然教学设计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却遭受冷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不熟悉,不重视。

国外学者研究教学设计已经几十年了,理论文献和实验成果异常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被国内的学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接受和采纳。由于不熟悉,所以不重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方案”和“课标”)的制定。更有甚者,以为“方案”、“课标”甚至是“课时计划”(即教案)就是教学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差异上文已经做了区别。

实际上,如果站在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即使是最新制定的“方案”和“课标”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和环境的分析;含糊的目标陈述给测量和评估制造了困难,等等。

2.难度大,成本高。

客观分析,一方面,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实具有全面性和苛求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者也会经常表现出顾虑,担心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无效的师生交流、活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滥用时间和资源、损害学生动机,等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无法从普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直接获取经验性成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特征就成为阻碍推动课程设计工作的最直接原因。

3.缺知识,少技术。

在我国,课程设计的人员主体应当是教师。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等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却非常缺乏,从而客观上不具备系统性教学设计的胜任力。

同时,由于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于复杂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

正是在上述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才会停滞不前。

为了打破目前教学设计在职业学校所面临困境,使教学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惠及各方,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通过内容分工,定期交流的方式,迅速掌握指导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2)以代表性学科为突破口,建立阶段性任务模式,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由简入繁,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地进行尝试性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经验的同时,推广经验,逐步进入教学设计的全面推进。

(3)积极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能够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胜任能力。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四

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

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2、学生质疑。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师生评议。结合读好几个生字:

悉鳞肉稀。

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

6、汇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

师:老师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实的“公孙树”,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描述)在山东省最南端的新村乡,当地群众为一株被冠为“银杏王”的古老银杏树过了3000岁“生日”。此树高41.9米,胸围8米,直径2.6米,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老树王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师:其实,银杏树是一中很美的树,有位小朋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配乐师诵读)我很喜欢银杏树,因为它很美丽。我发现,它的叶子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四季的形状我都喜欢。春天,银杏树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夏天,日照充足,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在酷暑难耐时,如坐在银杏树下阅读,一阵风吹过,千万只小扇子为我煽风,那份凉意,那份舒畅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冬天,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将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着严冬的来临。他似乎苍老了,却仍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顽强地挺立着。

银杏树也开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开的花是白里带点淡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子却是人们喜欢的。银杏的果子像一只只小橄榄球,乳白色壳子里面躺着一个淡绿色的胖胖的果仁,非常好吃,还带有一点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妈妈用微波炉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钟,就听到微波炉里传出“叭叭”的声响,不一会儿,果壳裂开了,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师:你们觉得美吗?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给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奖励一片银杏叶片作为纪念)。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

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2)“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的呢?

师: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0.9米,身长大约1.5米。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

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

(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

“稀有”,稀少,少见。

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评议。

五、演读课文: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5、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欣赏:)生活在3.5亿年前的腔棘鱼;4.5亿年前的鹦鹉螺。

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浙江百山祖冷杉。

六、课外延伸:

1、请你写一写:仿写一篇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2、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请你查一查。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

1、外形:大列数字。

2、是哺乳动物:胎生做比较。

鲸3、种类:(1)须鲸(2)齿鲸说明方法:举例子。

4、吃食:虾小鱼大鱼海兽打比方。

5、呼吸:垂直倾斜分类别。

6、睡觉: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六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设计理念:

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姐姐缠足前和缠足后的巨大变化。在课外资料的链接中激发学生对缠足的痛恨之情,对姐姐的同情之情,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2.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陋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8小节。

(1)指名读第8小节,问:“首先”就是——?

(2)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要废除的陋习有很多,为什么他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这跟他幼年时,亲眼目睹姐姐缠足是分不开的。

三、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缠足前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时姐姐的句子;用“”画出写缠足后姐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2.组织交流:

a.缠足前,姐姐是什么样儿?

(1)指名读。

(2)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缠足前的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你从哪儿读到的?(指导把话说完整。感情朗读)。

相机板书。

(3)师:缠足前的姐姐是那么……喜欢这样的姐姐吗?就请大家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读一读缠足前的姐姐吧!(自读、指名读)。

b.缠足时的姐姐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师:缠足时姐姐很----板书:痛苦。

c.缠足后的姐姐又是什么样儿呢?

(1)指名读。

(2)板书:没有歌声,没有笑脸。

(1)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缠足。

(2)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缠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课件,学生感受缠足之残忍)。

(3)师:看到这么小的变了形的脚,同学们心灵深处一定感慨万千,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受到这样痛苦的折磨,我们再也看不到------,再也-----。让我们来看一看姐姐遭受这一痛苦的过程吧!

五、学习第2小节。

1.大家读读第二小节,妈妈是如何给姐姐缠足的?

2.指名读,(圈出“长长的”,师:有多长呢?----就这样“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着,缠得姐姐-------)。

4.交流:(播放音乐:凄凉地),

(1)(出示内容):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感到。

指导朗读:可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出你深刻的感受吧!)。

(2)师:缠足是那么可怕、那么残忍、那么让人痛苦、那么让人憎恨,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吧。

六、学习3—6小节。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看到姐姐被缠足,孙中山是怎样?妈妈又是怎样呢?

1.请同学们读读3—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

(1)师:孙中山-------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多名读。

(2)你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孙中山?(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仔细品味。

指导朗读:好一个-----,请你读读这句话。

(3)妈妈又是怎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妈妈真的残吗?)。

你能读出妈妈那既心疼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吗?

你还从哪儿读到了妈妈的无可奈何与心疼?

(4)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含着眼泪”读懂了什么?

师:“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

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这句话。

3.同桌分角色读3—6小节: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4.指名分角色表演。

七、比较读:

1.师: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

2.师:这件事------。

出示: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此时的孙中山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师:缠足这件事不仅给姐姐带来了痛苦和打击,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就坚定了他破除缠足陋习的信心和决心。他当了临时大总统,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陋习。

八、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体起立:让我们齐读第8自然段。

九、升华情感:。

十、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孙中山的故事,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回去以后问问周围的老人或者查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一、板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板画鲸)同学们,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第九课《鲸》,进一步了解这种巨大的海洋生物。

二、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四十页,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这些词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四、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采用三步读书法来学习第一段的,一读课文,二抓特点,三学方法。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的说明文。

五、鲸这么大,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按照三步读书法自主学习四到七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

2、鲸吃什么?哪些语句介绍了鲸的进食特点?

3、鲸怎样呼吸?你能根据鲸呼吸特点辨别鲸的种类吗?

4、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能画出鲸睡觉的示意图吗?

5、鲸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由读书,圈画,然后汇报。

学习呼吸特点时引导学生学习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鲸的进食特点重点指导朗读,鲸的呼吸特点重点指导辨别鲸的种类)(小黑板出示四种不同的水柱形状,让学生辨认鲸的种类和大小)。

六、鲸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呢?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吗?(强化识记,解决重点)。

七、回顾课文:通过本课学习,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八、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鲸的知识吗?

2、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九、总结升华,读写结合: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鲸。

形体:大、重、长。

哺乳动物。

种类:须鲸齿鲸。

鲸吃什么。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生长。

一、优点:

1、思路清晰。首先,我通过板画带着学生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文本,然后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段抓住鲸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再借助自学提示让学生采用读,画,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第四部分,这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借助一个问题,“鲸是鱼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探究文本的氛围中,完成第二部分的学习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一项重点知识。

2、重点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就是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也最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虽说写作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训练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

3、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数据对比,让学生把“十六万公斤”“六吨”“六十千克”三个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二、不足:

1、教材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对鲸进食多而快的描述,鲸呼吸的不同形状的描述,以及鲸睡觉方式的特别,鲸生长之快等方面,都没能进行细细品读和体会,这主要是前面预设不到位,由于学生不熟悉计算方法,所以在鲸与大象、人的体重对比计算时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后面自学汇报时,显得过于流程化,缺少适当的点拨。

教学设计的一处遗漏,从这也看出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忽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虽然学生汇报时已经说到这一处,可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留下了一处遗憾。

我想,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遗憾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我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珍视缺失的遗憾,因为,我要在快乐与遗憾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争取上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5243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