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
3、学生在班上讨论时,应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因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内部的讨论,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再有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做出展示的时候,没能做到小组的评价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较弱。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环节只是几个学生频繁展示,应该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当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上的环节衔接过渡准备不好显得生硬,应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一环扣一环。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上对于授课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规范,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给人感觉不严谨,随意性较强。
2、口头禅非常多。“对不对”“是吧”之类的词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让人听来会感觉不舒服。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声声慢》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 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 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 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宋词。本单元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以及词人深沉的家国愁情,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怎样入愁,如何写愁,为何生愁。首先课前播放安雯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力求让学生早点进入课堂情境。导入我选择了李清照前期的两篇代表作《如梦令》和《醉花阴》,引出与这两首词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接下来是诵读,包括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学生自读三个方面,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诵进入课程情境。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首先探讨怎样入愁,即分析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蕴含的情感基调。其次分析如何写愁,即探讨意象所蕴含的愁情,由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这些意境传递的情感。最后分析为何生愁,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以说本首词写出了词人的情愁、家愁、国愁,和《醉花阴》里的愁不一样,这是一种永恒的难解之愁。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了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分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总体来说,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课文。导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齐读《如梦令》和《醉花阴》,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的文本有所复习。开篇由我自己范读课文,然后再听名家朗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习诗歌的状态中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品读意象。意象在诗歌赏析中是重点中的难点,“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如何在宏观层面表现愁,就是词人选取什么样的意象,意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愁的特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将全班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汇总,由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一、课程设计取舍不当,应变能力需要加强。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很多,但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这就占用了很多分析引导的时间,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结尾处处理有所欠缺,日后定当有所取舍,详略有致。
第二、课堂语言应该精炼。语文课堂随机生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一个问题切忌重复多遍,语言要精炼准确。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同事的互助中成长。未来的教学生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但教室电脑突然出现问题,致使课件反映迟缓,影响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没能生动了解作者凄凉的处境,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实,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回答,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3、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让学生走到前台去,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学生交流完后,我小结时,自以为比较精当,但从录像看,讲的有点多,显得有些啰嗦,应该结合诗歌鉴赏的要点稍作小结即可,这也是以后教学当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结合高考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察要点,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5、过于着重分析个别词句,而忽视了突出“愁”的次要细节。6、对“愁”因进行深层探究时,应明确“词人为什么愁”这一问题。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1、自己在课堂走动太多、太随意,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2、口头禅非常多。“那么”一词不知说了多少遍,听起来觉得烦。
通过这次研课磨课的教研活动,自己感慨颇多。上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课却很不容易。我想,自己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距离颇远。但如果我每节课后,都能回顾总结一下,我想,教学中的遗憾肯定会越来越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游刃有余。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五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设计亮点:
2、《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绝望》进行了对比,来彰显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那种蕴藉含蓄的艺术之美。
3、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1、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2、活动法:恰当的活动(如诵读pk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发表平台,利用它进行课堂片段写作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博客,读者就成了全体师生。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发表的快乐,也能使他们不随便应付差事,同时也方便师生共同点评。
效果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在班级博客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从诵读pk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六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七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这篇课文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它的教学设计历来为大家所重视,也涌现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我们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基础,着重突破意象和叠词的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从课堂实际来看,基本达到了目的。
我们刻意打造的亮点之一是请学生即兴表演,要求学生用眼神、步态、手势等,演绎第一句词所写的情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短的十四个字,却浓缩了词人一生的经历、满腔的愁绪。在分析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了解了作者生平大事之后,我们引入了这一环节。虽然因为阅历与学识的限制,学生很难一下子找到感觉,但是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却被调动起来。除了女同学,男同学也愿意上场一试身手。上课老师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敏锐的感觉,为表演的学生现场配解说词,再辅以低婉的音乐,在课堂上营造出了非常符合诗意的氛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整齐而低沉。这时,老师又带领同学齐声诵读这一句词,较之于开始的朗读,效果已是大为不同,因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一定很好”(罗生布拉特)。
让学生学习用日常生活中常见意象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着力点。学以致用,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让学生心底的真情从笔端流淌出来。我们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多,留守少年多,大家虽然没有国破家亡的感触,却有乡愁之思亲情之恋。这一环节放在意象分析之后,学生此时已经按老师的要求用较为固定的模式自己分析了词中的一两个意象,情感酝酿到了一定火候,正有表达的冲动。老师的要求很明确,选用生活中的常见意象,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朋的情感。由于只要求写一两句话,所以学生容易构思,下手很快,也便于交流和展示。
“院中好象有雪花飘落,我走进屋内,空气也显得寂寞,里面嗅不到一丝家的味道,‘爸爸,广州也下雪么?’我在心底喊到……”
“栀子花的脸有些惨白,小狗阿黄竟然倒退着发出警惕的呜咽,回家的喜悦也变得伤感。”
“残花凋零满地,朵朵血痕,泣诉着生命的终结。不,这不是终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便零落成泥也要留下缕缕香魂,只为来年花更香艳……”
虽然只请了几位同学展示,但是出现在句子中的意象也如此的丰富,传达的情感是如此的多样,学生的想象力和才情不可小觑。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课堂上各个环节之间衔接流畅,毫无梗滞。从文本诵读到整体感知,从前后词风对比到本词情感体验,从直抒胸臆到意象分析,上课老师都能够较好地用形象化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带动整个课堂有序进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较好体现。
也有一些问题。实际操作时要更注意时间的控制。我们的两次课均出现了这一问题,虽然都不是大问题,但对整个课堂的完整性及完美感是一种伤害。对叠词的分析用时应少于对意象的分析,并且要留足最后写作与展示的时间。意象分析这一环节可以总结展示出较为固定的模式,即“诗词联想、意象提取、画面再现、情感分析、归纳总结”等几个步骤,而动笔练习时则应充分鼓励学生更灵活地嵌入常见意象。各个环节均应有不等长的文本诵读,以期努力达到让学生当堂成诵的目的。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因为时间较紧,课堂上让学生诵读的次数稍微少了些,更没有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上好一堂课就像写好一篇文章,既要有明确的主题,又要注意起承转合、详略主次,每一个步骤的些微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准备得更充分,考虑得更周到,操作得更细心,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技艺更进一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八
《声声慢》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九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一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综观学生的试卷,我发现: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卷面书写得干净、整洁,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考试,题比较活,因此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过于马虎,不认真审题,在应用数学中出现漏题、将数抄错、计算时得数出错的现象比较严重,因而失分较多。
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从入学之日起,进行训练。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中国人能把筷子运用自如,而且也非常爱用筷子,却不习惯用刀叉,这既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又是长期习惯了的缘故。但人生下来并不能把筷子运用自如,没有爱用筷子的习惯,这说明习惯的后天可培养性。
中国有句老话: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福;养得不好,则终身受累。印度有一句古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受益却是无穷的。
今后,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 认真审题、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2、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习惯。
3、平时为学生多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习惯,做到活学活用。
4、在应用题方面应密切联系生活,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习惯。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二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及鉴赏学生喜欢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再听录音带范读,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比较鉴赏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会削弱对词的把握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在总结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还不能让学生对整首词有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且急于给学生提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课堂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三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我在导入部分就直接通过温故和了解李词(学生以前接触过一些),慢慢引入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的讲解,以及她的生平经历,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词人的内在情。接下来我要做的是通过景和情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契合点,重在把握典型意象所包蕴的词人内心情感和对关于写愁的诗句的一个小结性总结。重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把握一些答题技巧和规律以及解题步骤的强化。总的来说,感觉学生对于典型意象把握不错,就是缺乏相似写法的总结归纳,课堂互动不错,因为前面对于这一块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时间有些仓促,课堂练习检测教学环节处理得简化了点,以后得在这方面要加强。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但可以改进,例如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1、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2、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3、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4、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四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声声慢》教学反思。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声声慢》教学反思》。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56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