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篇一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关前走一遭,一度将写好的遗书压在枕头下。
17年后,56岁的德叔又一次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除夕之夜,临危受命,孤身逆行。在广州前往武汉的高铁上,整个车厢只有他一个人。到站武汉,与接站人员见面的第一句话,德叔就问“患者在哪里?”
“这里危险,让我来!”在隔离病房,这句话常常挂在德叔嘴边,从17年前的抗非战场,到今年的抗新冠战场。在武汉,德叔每天的日程安排是:清晨6点半起床,之后赶赴各个医院查房;下午和晚上参加专家会诊。深夜,德叔仍在酒店修改治疗方案。“有时弄好已经凌晨1点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作为在武汉坚守时间最长的国家级专家之一,德叔奋战73天,暴瘦了10多斤。
“德叔”这个广东味的称呼,在每天查房时被武汉患者亲切地喊着。张忠德说,“德叔”这个称呼,或许更多的是医务工作者的一个代号。“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医生,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凭责任心做事,凭良心做事!”
“我们把党旗插在最困难之处。”医疗队进驻受援医院当天晚上,他火速召开临时党总支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一天、第一个进入隔离病区的必须是共产党员,毅勇当先,敢打硬仗,才能打胜仗。
凭着防治sars、流感、登革热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丰富经验,他凝聚国家中医力量,率先探索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提出了重症和危重症的中西医预警指标,并且全程参与制定国家有关新冠肺炎防治诊疗方案,规范临床救治。武汉抗疫归来,仍不断摸索总结新冠肺炎的治疗经验,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为国际同行提供了鲜活的病例参考。
“我们打出了一套精准的中西医组合拳,重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中西医协同起效发挥‘1+1>2’的效果。”他带领第二支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共136人,先后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5个病区,187床位。共收治患者348例,轻型14例,普通143,重型、危重型191例。达到出院标准307例。中医参与率100%,纯中医治疗90例,全部达到出院标准。
“这次全国表彰的意义,我想不仅是对所有奋斗在一线工作人员的表彰,而是弘扬抗疫精神的同时,上升到对中国精神的弘扬。让我们思考,在当前面对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大环境下,如何战胜未来的困难。”参加完表彰大会怀揣着三张奖状的德叔,以这样一句平实却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与记者的对话。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篇二
“这两天陆续开了五六个会议,对中医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交流。”3月22日晚8点,开完了一场海外治疗经验线上分享会,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抓紧完成案头工作,明天要去雷神山医院报到了!”
再赴雷神山医院,是张忠德的第二次“出征”。3月20日,由他带队的广东省中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顺利完成了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的救治任务,准备踏上返程路。但在这次“回家”的名单里,却没有张忠德——他和另外5名护士、7名医生决定继续留守武汉。
临行路上,大巴车前,看着自己的队员陆续上车,56岁的张忠德突然百感交集,落下泪来。“一时没忍住,感觉压在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卸下来了。”大年三十从广东出发时,张忠德承诺一定要让60名队员齐齐整整平安回家,“自己真的做到了,开心的同时,更如释重负。”
任务紧,时间急,挂记着雷神山医院的重症患者,张忠德不敢让自己放松太久。“病患不治愈,我们不撤离。雷神山医院的c6病区共48张床,一半以上是危重症患者,负责的医护工作量大,再加上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我们前来会是一次支援和补充。”让张忠德感动的是,接到撤离通知的时候,队员们各个都写申请,要求留下来,几番斟酌,最终选出了12名医护跟他一起坚守。
有了前期积累的救治经验,张忠德打算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针药并用的“组合拳”,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救治病患。“一些确诊病人往往会出现心率加快、血氧不好的情况,使用针灸能够起到稳定心率的作用,再用中药巩固,加上西医的生命支持,目前取得的效果比较好。”张忠德说,在一些病人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不仅病情转好,情绪也能得到舒缓。
“主动请缨留下来,这是医者的责任和良心。”张忠德说。
从1月24日赶赴武汉,到如今,张忠德已在抗疫一线坚守了两个多月。“目前,救治流程化、防控和物资保障都及时到位,压力没那么大了。但重症病人还在那里,思想上还不能松懈。”张忠德直言,尽管身体累,但心不累。每次看到病患消除痛苦,就能感到身为医生的巨大成就感。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篇三
德叔的自信,源于对中医的自信。
1988年,张忠德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就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在这所“南粤杏林第一家”的滋育下,一大批名老中医以及他们背后深厚的中医理论让他受益终生。
特别在师从广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甄梦初、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等后,张忠德医术日渐精进。他还记得,无论遇到什么疑难杂症,老师甄梦初开药一般都是7~9味,绝不多开。当时国内的医疗资源还相对落后,很多国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慕名寻来,甄梦初总是药到病除。
这让张忠德对中医有了强烈的自信,折服于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上的功力,同时更坚定自己在中医事业上的不懈探索。时至今日,张忠德依然保持每周阅读和整理经典医案的习惯。
在多数人眼里,中医是慢郎中,应对新冠肺炎这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是否会跟不上救治节奏?
张忠德介绍,历史上发生多次瘟疫,中医应对的效果是有史可考的。他以这次常使用的“四大南药之首”槟榔为例,据《湘潭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湘潭发生瘟疫,最后正是通过槟榔解毒、避秽,解除城中瘟疫之害。
“大家要摆正心态、发挥优势,让救治效果最优化。我们的经验是中医西医‘两手都要硬’。”张忠德认为,既要有扎实的中医功底,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也要有过硬的现代医学抢救能力。
与此同时,中医更强调辨证施治、因人制宜。
湖北、武汉是抗疫主战场,张忠德带领团队依据这里的地理、气候、患者体质特点制定方案,“在武汉、湖北地区,我们摸索出的规律是,虚证贯穿了重症患者的全程,主要表现是气虚、阳虚。所以我们在救治重症患者时非常强调扶正,进行补气、温阳,这对于缓解症状、稳定生命体征效果更好。”
随着接诊经验越来越丰富,张忠德形成清晰的思路,一些经典古方大有可为,如明代名医吴又可治疗瘟疫的名方“达原饮”和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经方“麻杏石甘汤”用起来效果甚佳,同时辅助八段锦、耳穴贴敷等传统疗法和外治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中西医救治的组合拳,是中国战疫的特色和优势。
张忠德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称为抗疫的“上甘岭”。对于这类病人要不断进行治疗调整和病例讨论,对症状改善不好、转归把握不定的患者,还要及时请教各方专家,“我也会打电话请教钟南山院士,他给了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们大幅提高了临床效果。”
2月14日,在广东中医医疗队入驻隔离病区刚满半个月后,张忠德出席新闻发布会,亮出了中医药战疫成绩单:截至2月13日12时,广东中医医疗队共收治116名病人,其中108例是重症、危重症,105例服用中药后病情明显改善,其中19例出院,22例符合出院标准转入缓冲病房。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篇四
身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已在武汉抗疫一线工作20多天了。56岁的他,是第二支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有网友看到身在武汉前线、瘦了一大圈的他接受央视访问,不由感叹“短短10来天就瘦成这样了,看着真让人心疼”。
张忠德是桂林阳朔人。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忠德带领广东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
在2月13日的央视特别节目中,张忠德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所采用的诊疗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他说,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尤其是让中医药介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方案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接下来还会对现有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并结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形成更好更接近实战的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服务更多患者。
张忠德教授是甄氏医学的继承、发展者,同时是国医大师晁恩祥的弟子。他把诸家医学理论和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张忠德医术高明,又待人亲切,与他接触的病人、朋友都尊称他为“德叔”。
17年前的“非典”时期,张忠德是备受关注的“抗非”英雄。当时,张忠德在排查患者时被感染,并很快进入呼吸衰竭状态。所幸,通过及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第19天,病情突然发生转机。这一次,他希望通过中医人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早日共同打赢这场战役。
记者了解到,张忠德的父母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年前回阳朔老家准备过年。次日就接到组织来的电话,他立即启程武汉,但没敢告诉父母。他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
张忠德目前非常忙,很难抽出时间与家人通电话和视频。家人已经通过他姐姐,想慢慢让老人家知道这件事。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篇五
生活中令人尊敬称赞的人无处不在,而这次我要歌颂的是白衣天使。
在全国各地本应张灯结彩喜迎春节时,“新型冠状病毒”袭击武汉。白衣天使们主动请缨,告别家人,驰援一线。冒着严寒,不畏生死,同病魔抗争,默默付出。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以来,他们为了不让更多人传染,为了患者能早日康复,为了减轻同事们的负担,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甚至有些人为了疫情的事几天几夜不睡,导致操劳过度猝死,献出了自己最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不求什么回报,只为能够战胜这次病魔。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是为了金钱,只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只为武汉能够早日战胜这次病魔。他们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是我们的英雄!
每当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下班时,一层层扒拉下身上沉重的防护服,摘下一张张紧戴在脸上的口罩时,他们美丽的脸庞已经早已勒的变了形,一道道深深的血印让他们的家人看到心疼,因为,他们也是丈夫,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妻子,是家里的守护神,更是好儿女,父母的宝贝。但他们却没有一句怨言,轻轻的说声,没事,揉揉就好了。他们那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无不牵动着千千万万的爱他们的心。因此我想说: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让我们一起去努力,虽然我做不了什么,但我一定会听叔叔阿姨们的话,老实待在家里,不出门,不聚餐,勤洗手,出门时要戴口罩,不让自己感染上病毒。我们安全了,武汉人民安全了,全国人民都安全了,你们也就能早点回家,好好睡个安稳觉,和自己家人早日团聚。我们期盼着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平平安安!等你们凯旋归来。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篇六
敬爱的叔叔阿姨:
你们好!我和你们未曾谋面,但是我知道你们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的勇士,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英雄!
疫情就像冲锋号,你们抛下家中幼小的孩子、瞒着父母、依依不舍地和恋人分开,义无反顾地冲向疫情第一线。你们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是啊,我们可以不去武汉,你们不行!我们可以不去医院,但是你们不行!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与死神抢人罢了。”
在这几天的新闻上看到你们医护人员辛苦而憔悴的身影,听见你们嘶哑的声音,还有那被防护口罩勒肿的脸颊,泪水悄悄的在我眼眶里打转。
你们是英雄,是白衣战士,我相信病毒一定会很快被你们打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这场战斗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着我们。战斗需要武器,而这场战斗的武器就是各种药物、各种口罩、防护服等用品,我们要向负责这块后勤保障工作的叔叔阿姨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正是你们没日没夜的生产医疗物质,废寝忘食地调配、运输物资,才能让这些“武器”能送到一线战场,让它们能保护好我们的白衣战士,帮助病人战胜病毒。
看到各地医疗物资纷纷告急的消息,国内外同胞心急火燎地想尽各种办法,把物资送到一线“将士”手中。因为你们知道,没有防护口罩、没有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犹如战场上赤手空拳的战士,在敌人面前只有送死的结果。我们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您!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
我还要感谢那些埋头待在实验室研发抗病毒药物的叔叔阿姨们,有了你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研发出超敏20__-ncov病毒的检测试剂盒,让更多的病人能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隔离。而抗病毒喷雾的研制成功,更将保护好白衣战士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打败病毒的药物一定会尽快生产出来,届时我们就能在这阳光下畅快的呼吸了!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向在抗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的勇士们、幕后的后勤保障、科研研发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6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