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新的事物,开拓视野,拥抱新的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一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发展与繁盛,美术学科教育应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行为,其性质从来就是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
美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更为抽象或更为理念的审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升华,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开辟一个更为纯净和理想的天地。而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设计与生活,设计与文明、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与审美的学习;通过想像力、创造力与形象思维的训练;通过各种设计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全民族设计意识和创造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民族的腾飞创造有利的条件。美术的欣赏与技能的提高,选择和培养具有绘画天赋的人材进入较高层次,保证继承和发扬中、外美术的优秀成果。
任何美术现象本没有时间与空间界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术现况反映出一个时代民族的审美心理。学生在选择某种风格时往往受他所接受艺术教育和社会背景制约,并不是创新与反形式消耗的结果,而是被动接受。这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完整不具备自主性艺术思维能力,模仿变成他一开始感知的主要方式,而孩子成年后,大脑发育成熟,一味单纯的模仿已不能满足他感知社会的单一手段。
随着美术改革进入思考阶段,在社会文化大前提下,美术教育改革的形式动机与传统和文化的现状关系。深化和纯化并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文化背景的变革是相一致的。
商品经济的建立将带来美术教育的深刻变革,每个教师都要在这场变革中调整自己的位置,不论是美术教育还是受商品经济所支配的美术教育体制,同样在这场变革中寻求新的生存方式。美术教育改革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新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文化浮标。
当中国社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文化大环境,在一个主义繁杂严肃文化和通俗文化重叠的历史阶段,美术教育改革无疑不会停止自己的改革步伐,但它必定在一个更强大的大众文化环境中发展,而却自身的形态也必定在这环境中发生变革与重生。
当文化是一综合复杂的概念现代科技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商品经济社会化同时物质的欲望消解了传统艺术,同时也造就了非理想大众文化。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美术教育自新时期以来我们总面对的一个困惑,无论我们怎样小心翼翼避免抄袭西方现代艺术,但如果我们现在不模仿抄袭是否能创造出我们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成功案例。中国的美术院校在教学上基本承袭五十年代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传统,而前苏联的学院制度又是从西欧移植过去的,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发展取代了美术的大部分功能,传统绘画专业毕业生都面临转行,大多数美术学院已把重点放在工艺美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传统美术教育势在必行。
美术教育改革的含义是以样式为前提,是感到已有的样式以不能承载新的历史条件和所带来的'思想与情感。另外,美术教学改革又不是超前的,包含着教学个人强烈的自觉意识,所以美术教学改革是在不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强行打入教学,其结果只会有两种:一是人们逐步接受这种改革方式,使其成为美术教学的一部分,其二不会接受认可因为传统教学仍占教学主体。因为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教师占教学主体。
美术改革形成社会现象前,有极其复杂的条件,他是从传统文化中和文化一起自然生成的,总是以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变更为因出现的。美术改革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横向冲击的结果,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带来的文化断裂后的结果。不论结果怎样,学生作为主体都有意无意的接受社会现实和其他文化现象的影响,并且几乎涉及到了文化可能给他们来的影响的各个方面,以及现代社会文化对人关系的改造,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社会的阐释。美术教学在被社会异化为物的危机中,以极端的方式或反常的行为,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美术教学改革这是这一现象的缩影,由于美术学科分工的逐步深化,人的思想也从既定的生存模式向自由的生存方式转化。在这,人的失落不是因为现代教育文明的模式化,而是传统的教条模式,唆使人成为工具和螺丝刀,因此,这种行为的批判指向的是依附于政治经济与文化体制的层面,而并非简单的孰是孰非。
都市中人文的失落感,学生在生存压力面前,演变为一种被动的痞子运动,活得痛快、游戏人生。大学既是学生天堂乐园,希望,理想,梦想在这里成了虚词。代替这些词的是哪个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不累。也就是说,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仍然是无家可归者。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二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实危机决定了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相应的,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当下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美术教育角色定位的偏差,而美术教育角色定位的偏差从根本又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未来美术教育的改革如若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人文精神的吸纳,不能对美术教育的角色定位进行纠偏,所有的改革都只能是局部的、表面的,甚至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因此,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在教育体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全面渗透。
(一)教学定位模糊。
高等美术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高等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涉到高等美术教育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因而是开办和发展高等美术教育所需解答的首要问题。遗憾的是,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始终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高等美术教育的实践更是未能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切。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刘大鸿教授曾经试图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他指出高校美术教育皆在培养有创造力的人,要使得受教育者在“感受观察思考、时空设计构成、技能材质运用”等方面得到发展,最终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整体艺术素养的实干创新型美术工作者。”以这一标准对我国当下美术教育事业进行检视,现状是不甚乐观的,由于高等美术院校未能明晰其职能定位,普遍不能将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上。大量高等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耗费了时间、金钱之后,所得只是一纸学院毕业证书,他们走出美术学院大门,即使能够在未来的事业中从事同美术相关的工作,至多也只是提供技术服务的画匠,更不用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仅仅掌握着绘画技法,却不具备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画匠已越来越难以在艺术事业的领域内生存。
(二)教学体制偏差。
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向来为人所诟病,这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同样也是十分显见。其一是教学方案设计千篇一律,教学大纲机械、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以向学生传授技术要领为唯一要务,不仅难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动力。其二是高校对于教师的任选缺乏明确的、严格的、统一的标准,或是单纯强调对教师所掌握的技术、技法的要求,忽视了对教师艺术思想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致使大部分美术院校的教师将学生视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而不注重对学生思想纵深上的引导。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为追逐个人利益,将大量时间放在校外私人业务上,疏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研究,在基本技法的传授上也无法实现最基本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拓展,而非仅仅是在形式层面上对美丑进行识别,或者对外界进行客观反映。美术作品如果不能传达某种价值追求或价值理念,就必然失去其作为美术作品的天然意义。因此,传达真善美的意愿在美术创作中极为重要,其必须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这种传达真善美的意愿或能力,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艺术家正是依靠人文精神,表达其对美的理解的感知,并将这种理解和感知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给观察者、欣赏者等受众。
人文精神同人文知识的差异就在于,人文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习得,但人文精神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而生成,人文知识可以速成,但人文精神的养成却是一个长期工程。这就决定了,高等美术院校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不能依靠填鸭式的书本教学,不能指望在短时间通过一两次考试取得成效,而必须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塑造全面融入到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当中,在整个校园内部形成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只有以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指导办学思路,才能在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中积淀下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为实现人文精神在高等美术院校的全面渗透,从根本上革除当下高等美术教育事业中的种种弊端,本文建议,未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
当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在未能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多以培养职业美术教师和设计师为取向,受教育者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却欠缺深厚的专业素养,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分工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明确高等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应是当前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要求高等教育院校从教学纲领、教学体制、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由表及里的贯彻人文精神,将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固化于院校办学宗旨、办学规划当中。需要强调的是,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应仅仅流于口号和形式,还需通过一系列有形投资体现出来,例如,未来美术院校的建设,应当注重对相关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扩大图书馆及其周边设施,再如,在基础课业之外,积极开办各类艺术活动,增加国际交流机会,打造跨国文化交流平台等等。总之,要改变长期以来匠人教学方式为主导的状况,在切实完成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机会。
(二)完善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现代高等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注重对学生技巧的培养,而疏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要改变这一现状,办学理念的更新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将先进的办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的基本内容上去,即对课程的设置进行相应的完善。针对当下高等美术院校教学内容人文精神缺失,教学内容杂乱涣散的不良状况,改革策略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增加开设现有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基础理论类课程的比重,并且,这些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应当作为院校考察学生课业完成情况的重点,从而实现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强化。其二可以尝试采用小班实践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选修和深入研究。小班课程的设置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从职业训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小班教学的模式之下,对学生课业情况的考核应当更有针对性,更为尊重个体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发展潜能。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三
摘要:“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中特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
(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
(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4]哈满林,吴一鸣.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j].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四
选用周群英教授等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教材,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长什么样,微生物如何生存,微生物的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形成基本认识。由于微生物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辅以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引导学生对形象直观的思考整理成抽象思维,使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非生物因子温度对于微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时,通过极端微生物在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极端环境中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内容的补充,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于微生物应用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的兴趣。
1.2第二层次:微生物生态及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该部分重点讲述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是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部分,笔者介绍了2003年在全球范围暴发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sars),以及日常我们较为熟悉的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对比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在介绍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时,介绍了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细菌冶金,利用细菌冶金这种冶炼手段,回收利用废弃尾矿中有用的金属。强调了微生物技术与废物的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同时,诠释了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1.3第三层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为了使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的单一验证性实验比重较大,而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调整以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6学时、8学时和6学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于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个体形态的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等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将基础实验有机结合,强化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设置“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测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观察”、“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测定”等实验项目;实验样品选自学生周边环境,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于周边环境质量水平的认识。本次教改中,增设了创新性实验,结合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设置,设立了环境中对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降解特性研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由于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充分动脑、查阅文献、融合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结束语。
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其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在满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总结,更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五
民族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日渐深入,不论是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是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党和人尽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我们如何实行创新呢?经过研究,我们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
一、深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努力提高创新教育意识。
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起点。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深刻掌握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质,把创新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掌握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是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多么重要。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适应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创新教育,除了要求以教学为主渠道研究创新教育的是方法外,还应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学校要给每一位教师创造一种平等的外部环境,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管理者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
不仅如此,教师也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人在轻松自在的心里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为此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陈腐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四、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提问、鼓励发明的良好校风,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做法和专利产生,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还必须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人人具有创造性。现代创造学理论指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动,让他们自由发挥、大胆设想。对学生富有创造意的“点子”,即使不完美,甚至有缺憾,也不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从思维的障碍中冲出来,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善于想像的能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闪烁,品尝思考之乐趣,产生愉快之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力来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突破消极的定势束缚,打破固定的思维锁链,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努力求新、求异、求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标新立异”,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超越。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别人的结论,另辟蹊径,大胆求异,思人所未思,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学会创新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不难师、不难书、不轻信现成结论,进行研究性学习,重在自己的判断推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才能学得实、学得深、学得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针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课堂作文、应试作文,北京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和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新概念”、“新表达”“真体验”的主张,其中在“新思维”这条中提倡:“创造性发散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在这一次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体现个性,富有创意的佳作。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是同学们敢于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突破定势思维的表现,应给予极高的评价和鼓励。
八、拓展创新的空间,树立“大课堂”教育观。
教师应树立“大课堂”的教育观,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课外学习能促进课内的学习,使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据说,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在思考如何解决使汽油与空气均匀混合,从而使内燃机有效工作的难题时,受妻子手中喷雾香水的启发,想到如果把汽油变成雾状送入发动机的气缸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由此,他发明了发动机汽化器。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这说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时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事实上,大多数最佳创意均来自跨越专业学科领域,向其他领域寻求创意及见解。艺术、商业、科学及技术等之突破性进展,往往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所致,这些成功经验,给教师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的“大课堂”,科学系统地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灵感,造就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贵在创新。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六
关键词:
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
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xx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xx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
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参考文献]。
[2]王蓉,宁超,苏天照,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情况调查———以s大学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6(6):65-68.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七
我国加入wto,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一员,这必将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各行各业的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法律和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将对法律,法律人才和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是对我国现行法律、法律制度的挑战。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许多法律、法规仍然是为适应计划经济而制定的,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调节和竞争机制,与规则相悖;已有的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够完善。据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公布的资料,我国现在有余条法律、法规与wto不相适应,应该予以废除或修改。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颁布一批与wto相配套的新的法律、法规。wto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挑战,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
其次,对我国法律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入世后,需要一大批能够熟悉wto规则,参与对外谈判,签约和处理涉外经济贸易纠纷的律师、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型的政府官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能够适应wto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同时,按照我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已作出承诺,开放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准许外国的律师事务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设立代表处,从事营利性的活动。中国律师及律师的后备人才必须以迅速提高自己的国际法律水平去迎战。但是,目前具有这样资历和水平的律师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加速外向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一种新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对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扩展和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在加入wto的.协议书中承诺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开放,允许成员国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机构来我国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外方在合作办学中拥有控股权,允许外国的专家来中国从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担任教师。对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外国人一向十分关注,早在三、四年前,就有一些外国法学院来中国与我们的法学院校联合举办中国法律讲习班、法律硕士班等。同时,也有大批的外国法学教授来中国从教。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形势,弥补了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不足,它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入大批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进外国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这无疑可以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必然会在我国高等法学院校引起一场变革,诸如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二、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底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立法律专业的系(院)有391个。法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约为21万人,法学硕士点201个,授予法学硕士学位6500余人;法学博士点共38个,授予法学博士学位33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数万计的法律专业人才,从而使政法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我国律师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n。
[1][2]。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八
从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九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十
摘要以人为本,以智为基,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出发点。以培养会做人、会做事、做成事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大学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了目前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我国的实践教学还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笔者在探究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中,认为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观念上轻视实践教学。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观念陈旧,办学者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实践教学看成是旁门左道,思想保守,嫌麻烦,怕出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文科专业不需要实验室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未摆上应有位置,教学设施更不完备,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扩招速度较快,致使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而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而: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因此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
(4)实践教学水平不高。近年来,高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上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但这些年轻教师有一些弱点:一是职业态度欠佳。一些年轻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故而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由于高校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如单招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工程硕士等,使得一部分能力并不强的年轻教师高学历化,而教学水平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三是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足,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欠佳。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一是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高校长期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作用要发挥、制度要完善、成果要展现,就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1)切实转变高校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要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不能低于30%,最好是占50%。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2)围绕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3)采用项目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多见于学生的实习阶段。如果说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还都是纸上谈兵,那么,项目教学法可就是“真刀实枪”了。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而且,有的学生早已确定了自己的攻关目标,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应当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应当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应做的工作:一是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仅教师和学校受益,学生更受益。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也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活动、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都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心理负担,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创造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时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切合实际。
(6)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属于仿真型建设,主要是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学校要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特别要发挥高校资源共享的优势,组建高校实验中心,这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在校园里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派、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挖掘和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同时要树立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不断的加快,传统的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不论哪个行业都必须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模式来适应信息时代下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的到来更给传统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会计行业受到的影响十分的严重,因此在本科会计教育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加快改革创新的进程,不断的进行探索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优秀的会计人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与分析“大智移云”的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现状,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不断的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大智移云;会计教育;教育现状;原因分析;优化策略。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不断的促使各个行业的技术进行优化与创新,不断的促使各个行业的知识进行革新,因此要想使自己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改革创新的步伐,加快技术革新和知识革命。尤其是对于会计行业而言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更要加大重视程度,结合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培养会计人才。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变革。
(一)大智移云简述以及特点分析。
“大智移云”是信息化时代下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指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这几个方面。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时代,即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相互交互的时代。“大智移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许许多多需要人大量计算的工作被计算机所代替。其次就是,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技能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在不断的加大,对于其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最后就是,“大智移云”背景下,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变革内容分析。
“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说本科会计教育要想能能够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应新时代下会计工作的内容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会计工作发生的变化,并且还要能够适应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1.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信息技术能够把财务工作之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自动的收集,存储,计算,分类,而且还能够自动的把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进行连接与共享,这极大的方便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另外就是,“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的一些流程通过计算机能够自动的生成,对于一些财务数据的生成与分析是十分的迅速的,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所需要进行的重复性和标准化的工作,大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2.移动化办公方式的转变。“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会计工作办公更加的方便快捷,已经由传统的固定地点办公转变为移动办公方式。传统的会计办公模式之下,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到自己的办公地点或者是依据特定的.办公工具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在“大智移云”时代下,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把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信息转接到移动终端上,这就极大的方便了会计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改变了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受到空间限制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让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财务工作的处理,对于财务信息的计算以及共享传播更加迅速,摆脱了传统的依赖电脑系统办公的模式。3.云端计算以及信息储存方式的改变。“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已经由以前的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计算管理转变成为了通过云端计算,而且信息的储存方式以及储存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通过移动互联网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许多财务管理信息也能够及时的共享。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与传统会计工作相比较其电子信息将会越来越多,而纸质凭证等会逐渐消失。会计办公越来越趋于无纸化,这对于节约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实现无碳化办公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学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对于会计教育模式与方法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会计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也是越来越好,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完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目标模糊。
在高校会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大学本科会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许许多多的老师还是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依赖于自己在黑板,ppt上进行,不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模式更加的落后,不会采用先进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另外还有就是,大学老师在进行会记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特别的模糊。在对于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中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划分,对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相关知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讲解与分析,对于涌现出来的新软件也不能够及时的向同学们讲解,这就导致会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够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会计实践教学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在高校会计教学的过程之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实践教学的忽视和缺乏,致使会计教学效果欠佳,学生难以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由于财务管理工作自身所具有的机密的特点因此在大学会计课程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就比较缺乏,学生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是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很少有机会真正的进行实践,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只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另外,还有就是即使学校组织学生去实践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也是仿真会计财务工作,与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区别的,因此这也是“大智移云”背景下,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足之处。
(三)教学理念落后,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工作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的方法,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工作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是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越来越激烈,有许许多多的国外企业走进了国门,我国也有许许多多的企业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大学会计课程安排设置上应当具备国际准则、国际惯例、法律知识、金融知识、公共关系、计算机、金融数学、外贸英语等方面知识,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中还是比较缺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所能够选择的就业氛范围比较狭小,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工作的改革途径。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的繁荣昌盛。
(一)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潮流。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就是,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十分的迅猛,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和充电,才能够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够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潮流。
(二)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模式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更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首先呀做的就是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时代发展下的新知识要加强讲解,做到精细化,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会计工作的知识。其次,对于那些已经落后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知识,只需要简单的讲解就可以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新知识。另外还有就是要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会计知识的教学,利用智能化的软件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避免由于会计知识的枯燥乏味,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和教学质量不佳的情况的发生。另外还有就是要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由学校联系相关单位,提前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以后的实习生活有所准备,也能积累一些实战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安排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会计课程的教学,并且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会计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大学本科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对于会计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培养相关的一些技能的时期,因此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学科跨度,注重各学科知识在会计专业领域上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其次就是,在教学的内容上要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大数据分析、云会计、财务共享、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
四、小结。
“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玮.“大智移云”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平台案例分析及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
[2]刘慧凤,姜苏娱.我国会计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基于比较研究视角[j].会计研究,.
[3]赵艳丽,杨光.高校财务会计管理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4]王娟.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5]邵瑞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前的环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
美术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二
对于中国的学生以及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希望教育部能够确保中考以及高考的公平性。毕竟这是普通学生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捷径,我们都希望能够公平竞争,学生依靠着自身的实力取得自己的成果。
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大家才逐渐发现以前的高考都会同样存在各种黑幕。比如上个世纪普遍存在的高考顶替读大学事件,曾经在网络引起热议。现在存在的高考作弊、高校自主招生作弊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还有各种学生获得的加分,高考移民等事情,更是让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公平。我们都希望教育部能够有更加成熟的配套措施,通过不断的改革以及调整,逐步完善高考这项最为公平的考试制度。
教育部迎来新规定,2023年正式实施。
相比于高考移民或者是高考作弊等个性事件,高考加分更具有代表性或者是普遍性,波及的人群更广,造成的高考不公平现象更加突出,家长们的意见明显更大。特别是各省自主决定的高考加分政策,更是存在各种漏洞。
此前我国各种类型的高考加分有上百种,导致大量有关系的学生都通过这种途径,在高考里面都获得相对应的加分,从而取得优势。这些年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不断提高,教育部也正在逐渐压缩高考的加分项目。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都会迎来新规。从2023年1月1日起,教育部取消5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各地都要严格执行。包括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品德突出事迹等。
这些高考加分项目在2023年高考当中,将会全部失效,各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将不再统计这5类加分的学生。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明年就不要再忙碌这些事情,这些项目将来对自己高考,不再有实质性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部在2023年还没有全面取消少数民族的加分。大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加分同样有很大的争议,毕竟少数民族考生的群体非常庞大,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甚至有能够加20分,确实会让汉族的学生感到不公平。
现在教育正在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国家针对落后或者是少数民族的地区,都已经有相关的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因此,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没有必要再专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给予加分。这一点也是得到家长的一致支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将来基本所有的学生都会拥有大学的文凭,这样就意味着,竞争主要就是考取更好的大学,家长都把所有的资源以及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所以,普通的老百姓都更加渴望高考的公平性以及透明性。
如果国家没有把这些加分项目全部删除,意味着高考的制度,还会有操作的空间,我们的家长以及学生都会变得更加焦虑。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何种项目的加分,都应该被教育部全部取消。
即使是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没有必要特别高考照顾,破坏高考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改革逐渐进入到深水区,改革的难度也会逐渐变大,所以我们的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持续关注高考的改革,让高考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63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