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书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可以促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书中的意义。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以个人视角进行感悟和思考。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理解书籍和写作有所帮助。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一
无论在文明昌盛的泱泱中华大国,还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名人效应”总会被各行各业使用。有很多企业很注重广告,投入大量资金请明星代言,有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有很多作家在出版书籍时请名家大家写序……“名人效应”的力量大有果效,人们确实从其中大得益处。
我很感恩看到这本书,真的非常激励我,坚定不移的走十字架的道路。同时我也为读者担忧,求神保守他们的心怀意念,让他们不是因为名人信主才去信主,他们信主是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乃是看到自己的罪恶以及自己没有办法脱离罪恶以至于寻求相信神的拯救和恩典。唯有如此才能明白神的救恩到底是什么,是需要自己个人面对神的。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二
万卡的悲惨命运到底是谁造成的?有人说根本的原因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还有人说这篇小说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那么,在其他制度面前,难道就没有这样悲惨的事情发生吗?答案是否定的。干老师曾举出山西“黑砖窑”事件,社会上还有许多贩卖儿童事件,不管在哪个制度下,只要人心被金钱权利迷住了心,类似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诚然,一个不好的制度,是会引导许多人走向罪恶,但我们每一个人也有在这种制度面前选择如何做的权利。假如乡下的那位地主稍稍有一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心,他就不会那么急着将只有九岁的万卡从爷爷的身边拉去城里的鞋铺当学徒;假如那些店里的师傅们能够想想自己以前也是这么熬过来的,稍稍有点恻隐之心,那么万卡或者能被少毒打些;假如老板和老板娘稍稍有一点良心发现,不要那么飞扬跋扈、穷凶极恶地奴役一个孩子,多给一个还只是孩子的人一点生存空间,那社会是不是要少点这样的悲惨。
不一定是肉体上的,有时候还是精神上的。看到那位老板只因为万卡摇小宝宝时不小心睡着了,就穷凶极恶痛打他,看到老板娘只因为凡卡弄青鱼的方法不是她心中想的从头收拾,就凶狠霸道地用鱼头戳他的脸。
我们都忍不住要谴责老板、老板娘的不人道,可同时我们自己有没有警醒:我真的就没有哪一次因一个学生无辜的错误或做的方法不合我的心意而大动肝火吗?我就没有因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将怨气迁移在学生身上吗?其实,一不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了造成一个孩子痛苦的罪魁祸首,一不小心我们也会成了那位“老板、老板娘”,奴役着自己所遭遇的孩子,一不小心我们也会成了那些“师傅们”,忘了自己是一个孩子时候的痛苦而麻木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孩子。
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造成了这样的社会,当我们责怪社会制度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是造成别人悲惨命运中的一员而不自觉。在制度改变以前,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麻木地推卸自己的责任?作文契诃夫塑造了“万卡”这个令人极度同情的对象,或许就在于唤醒每个麻木的心灵,呼唤人性,让社会因我而美好一些吧。
南有樛木老师说得好,契诃夫在早期小说中都是客观地陈述了一个事实,揭示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但他没有指出路。当我们对黑暗的世界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会痛恨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反面人物无不揶揄讽刺,极尽挖苦之能,不留丝毫情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批判地越深,正是爱之越深的缘故啊!可是,一旦在黑暗的世界里发现了亮光,找到了出路,才会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了同情,才会用慈悲之心观照人心深处。
仔细读《万卡》这篇小说,会发现契诃夫明显已不是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同情,他通过高超的小说技巧,把不同时间的故事巧妙地编进了一篇小说里,巧用对比,用万卡贫穷的乡下的幸福生活,来反衬他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用万卡强烈的希望与彻底的绝望来刺激我们读者麻木的心灵,留下一个非常特殊的带有悬念的结局留给我们回味,反省……警醒我们,不要让黑暗的世界更加黑暗。
那么契诃夫发现的亮光在哪里?就在万卡的身上,一颗向善的美好的心灵,让我们好好保护这一点点光亮,让它烛照我们日益麻木的灵魂,不要做“奴役万卡”的“主人”,不要做让“万卡”过着痛苦生活的社会的帮凶,要坚决地对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说不,让这世界慢慢美好起来。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三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子的信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子的信仰》是梭罗继《瓦尔登湖》之后留个世人的有一部力作。在这部书中,作者用详细的笔触介绍了关于种子的一切。梭罗明亮的眼睛不断深情凝视每一颗形状不一的'种子,他以日记的形式细细观察种子的活动区域,记录下种子成熟和传播过程中所有环节,幽默地与种子对话,快乐地与种子交流,从种子坚定的生存意志中,探寻大自然的神奇与玄奥。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莫过于“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并反观自身。对我们每一个老师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一个学生能否成才,最重要的莫过于在他们的心田中种下种子。这些种子,可以是一份自信,可以是一份鼓励,可以是一份期许,也可以是一份真诚的赞美,让这些美丽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默默的破土而出。必将能长成一片茂盛参天的广袤森林。
也许,在常人看来,一粒种子从孕育到破土而出,再到成长为一株成熟的植物,是非常的琐屑无聊的事情。而在作者梭罗看来,这所有平淡的一切中都蕴含着无限诗意与无穷乐趣。他很认真地记录下第一株勿忘我开始结籽的时间,第一颗五针松种子掉落的季节,第一颗被红松鼠折断的果球,第一枚白枫木大大的翅果如何漂浮在河上。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说着种子的传播、生长继而形成茂密森林和碧绿田野的足迹。而在阅读的时候,我也恍然领悟,每一颗种子都是值得期待,值得热爱的。不管他们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乔木,所有的种子不分高低贵贱在作者眼中都是可歌可泣值得赞美的。而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就是一颗颗的种子,他们之中或许有着不同的出身,有着不同的资质,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可是这每一颗种子都值得我们平等的对待与热爱,他们的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四
曾经,在念大学的时候,"信仰"对我而言是很空、很大,虚无缥缈,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自己应该追求怎样的信仰?但当我踏上区妇联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开始有了一种信仰,那种信仰激励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特别是近日,在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信仰》纪录片,更是感触颇多,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正如纪录片里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实表明,共产主义信仰在万众一心的集体进取中迸发了超常力量,催生了一系列的苦难辉煌;从建党伟业到建国大业,从独立自主到自力更生,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初级阶段到小康社会,从中国特色到和谐社会,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信仰的力量引领一个古老的民族持续实现复兴的梦想。
坚定信仰,需要勇气。晋朝刘琨讲过:"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在前行道路上,面对困难挫折风险,都能做到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只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离开了勇气,也就离开了坚定,失去了信仰。对照自己,更需不断锤炼这种可贵的品格,努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风雨不动安如山"。
坚定信仰,需要实践。坚定的信仰需要在实践中锤炼,更需要用实践进行检验,不断增强坚定信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别人眼中,我是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缺少工作阅历、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工作中,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向基层妇女干部学习,学习如何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何做好妇女工作,如何处理好复杂问题;向实践学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本职工作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基层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向妇女群众学习,耐心倾听她们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更好地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我坚信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蓬勃朝气、高昂的工作激情、充足的干劲,为信仰的旗帜增添新的光彩。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五
由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刘江波写作、《苦难辉煌》的作者金一南作序的《信仰的追问》一书,近期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文4万多字,其资料真实,语言流畅,文字优美,被认为是一本具有可读性、感染力,传递正能量的好书。在12月13日人民出版社组织召开的《信仰的追问》作品研讨会上,该书得到中国权威出版部门、民航业界代表以及媒体的一致好评。
作者刘江波在经过超多艰苦的考证后,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几个真实的小故事,再现了上一代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并以追问的形式引发当代人的思考。书中涉及的人物,既有贺龙、贺敏学、郭化若、唐凯等红军军事将领,也有普普通通的红军士兵和老百姓。该书出版后,不仅仅在老年读者中引起共鸣,更是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六
从小就被老师鼓励要多问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工作以后,老板也是一直教导员工要有钻研的精神,要会较真,才能将专业本领练扎实。似乎我们从来都是鼓励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问为什么。接下来我会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这样的苦毒。
我自幼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看过很多套。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不论是关于人体、自然、物理、化学,所有的知识都让我兴奋。也特别喜欢问老师问题,经常拿张纸列出很多问题,自习课或者课间就会去找老师问,老师也特别喜欢我提问,总是很耐心的回答。可想而知,我的成绩是非常优异的,经常是全年级第一。那个时候在学校很有名气,像明星一样的存在。很多人慕名而来,要交朋友或者要交流学习的。
少年出名的后遗症特别多,是福是祸只有神知道,人何曾知晓。没有信仰的结果就会以名次为偶像,终究会在这个事情上跌倒。有太多的事情我无法解释,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我的记忆特别好,课堂的吸收率几乎接近100%,一篇没有读过的文言文,上过一节课也几乎都能从头到尾背出来。图片的记忆能力很强,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像放电影一样的来回播放,画面非常清晰。
有次放假,我就一时兴起,想在大脑中同时演绎几场不同结局的电影。结果我的思维就不可控了。我从那时起就无法控制自己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不想。我连睡觉休息的时候都会不停的想。从此就开始失眠,会恐慌,因为晚上休息不好,就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就会影响成绩,进而就会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我尝试各种进入睡眠的方式,例如运动,吃药,数羊……很多老师看到我状态不好也都会告诉我一些方法,全都用过,没有任何效果。我问为什么,没有答案,我对自己说,我怎么成为这样的,我想回去,反反复复想这个过程,回不去。我想请教更专业的人,我去了最好的医院,找了脑科、神经科的医生。我很着急的描述我的状态,希望他们能帮助我治愈,可是医生除了让我拍核磁共振,并不把我当回事,觉得我很健康,开了些安神补脑的口服液就算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都好伤心。我找遍天下,尽我所能的问为什么,并没有用,没有答案。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一直都没有解决。后来我看了心理医生,经过一些题目的测试,诊断为轻微的抑郁症。感觉有些可笑,那一刻我是轻松的,至少我真的是有病。然后就是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唯一有用的可能是安定片吧,吃完可以睡着了,其他都没有用。医生也就前两次的心理辅导比较耐心,后面都很忙,语言也没有关爱。
医生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三甲医院门诊工作,其他时间都在精神病医院。里面的人真的是有精神病的,经常听他说狂躁症等。我觉得我也不是精神病。后来实在是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连跟我讲话的时间都不多,后来一气之下,再也不吃药也不去看医生了。我有很强烈的本能觉得,我只是想回到过去那样,可是我真的`不是精神病。
虽然有很多苦恼,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轻生。那时的我不会哭不会笑,我对这个世界是木讷的。我没有正常的情绪反应。慢慢地,我学会了放下追求虚无的名利,我知道,我健康的活着比其他都重要,好想会哭会笑。我不喜欢待在教室了,经常在校园里走走。班主任找过我,除了在乎我成绩没有之前好之外,他不懂我,完全不懂。
不是我不想,也不是我做不到,只是我的生命,我的健康不比成绩重要吗?我的世界从来没有爱,直到大学,因为生活没有那么压抑,比较丰富多彩,没有人会发现我的不正常,已经不会被看得出来了。只是我的心有太多的不甘。我总觉得以前的那个我会回来的。现在的我不是真实的我。
一直都在寻找丢失的自己,直至我认识了神,才有了生命的翻转。我第一次听到福音的时候,就被深深的吸引了。爱我们的主,我们可以依靠的神;我们可以完全交托,可以不依靠自己;可以不用问为什么,可以有神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我的聪明才智是神所赐的,神若拿走便拿走。我本就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可夸口的。直到我认识神,我感受到平安与喜乐,那是我不认识神就不会知道的滋味。
我曾经很多时候想,要是早一点认识主该多好,就不会有如此多晦暗的日子。神也亲自告诉我,他所预备的时间是最好的时间。没有过去的种种,我不会珍惜;没有曾经的苦也不知道主恩的滋味是何其的甘甜。神让我深深的明白世间的很多标准不能成为我们的偶像。神也借着我,作为他祝福的管道。所谓爱人如己,是不加任何条件的,不因为聪明,不因为成绩好,而是我单单的爱你,因为神先爱我们。神让我看透了,让我一见到他,就紧紧的跟随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也不会再问“为什么”,因为我信靠神,因为神掌管一切。看似多年前是一次偶然或是意外,殊不知在母腹中,神就拣选了我。他拿走了我所有的骄傲,让我今日能够有颗谦卑的心;他拿去了我认为重要的东西,因为神最重要,他掌管一切;他让我那么的缺失爱,因为有一天他要丰丰富富的充满我。我们不知道神要怎样的使用我们,一切都有神的美意,神让我们成为别人的祝福。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七
在阅读过后,我认识的比较深的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八
作者:海德格尔。人们对宗教常有的误解是将宗教与迷信联系起来,或者信仰是非理性的行为等,这些认识的基础是把理性与信仰对立起来,认为在信仰行为中不可能有理性。然而,当我们认真了解之后便会发现,世界上的正统宗教无一不是高度理性化的,对教义的阐释也是通过理性展开的,信仰与理性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宗教指向人的超越,而理性则是人存在的基本特征,如果宗教的目的是人的超越,它又怎能忽略或无视人的理性,相反,只有从理性出发的超越才是可能的,也只有从理性出发才可以触及到理性之外的奥秘。宗教会超越理性,但不会相反理性。
蒂利希说,只有禀有理性结构的存在者,才有终极关怀。这里的理性究竟是什么涵义?理性与终极关怀又存在哪些关系呢?蒂利希在《信仰的动力学》一书中,由终极关怀入手论述信仰,从根源上消除对理性和信仰的诸多误解。蒂利希所说的理性并非指狭隘的理性,即所谓的逻辑思维和计算,理性的另一面是心灵与现实意义结构层面的,这种心智结构有利于人类对知识的研究、对艺术的经验、对道德诫命的实现。这是一种我们感到十分陌生的理性内涵,这种理性等同于人性,蒂利希称之为人性理性。人性理性不仅不和信仰冲突,反而是信仰的前提。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理解为何人类文明最光辉的一面往往都反映出人类对终极或彼岸的向往。如此看来,所谓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无非是把第一种狭隘的技术理性与信仰并列,扭曲了理性与信仰的本质。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不会改变的东西可称之为终极的。在人类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终极这个概念,就好比永恒这个词,相对于我们此世有限的、转瞬即逝的经验,我们都未曾经验到永恒,但我们愿意相信永恒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再比如,圆满这个词,它指向的并非现实世界的某事某物,因为我们知道人所处的环境和事物总有着缺陷,达不到圆满。无法触及的,并不表示它不存在,就好像数学中的圆与现实中的圆是有差距的。终极的必然也是超越的。信仰就是让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经验到终极和超越。
对终极的向往归根结底源自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追寻终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之存在的本质,例如各大人类文明的最高艺术成就通常体现了这个文明或这个民族的终极价值。人类的这种终极关怀的现实揭示了有关我们存在的某种东西,人属于这种终极的无限性,人的潜能也力图实现终极价值,超越自我。所以,从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我们发现宗教现象出现在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民族中。可以说,宗教信仰几乎是人类的天性,它不是人类后天的发明,它孵育出人类璀璨的文明。
只有在唯一有心智的生物即人类群体生活中才出现了对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的追求,这恰恰是从人类的理性而来,即等同于人性的那种理性。这类理性是语言、自由、创造性等等的基础,它使一种核心人格的生活及对共同体的参与得以可能。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导向自身之外,认为事物存在的目的外在于它们自身。而人性理性转向的是对人存在自身的理解,由此,人的自我理解、自我认识逐渐延伸到知识、爱、价值判断、真理,人的存在状态有了意义的向度。
但是,人性理性也从属于人的存在特征,也是有限的。而在信仰中,理性可以超越自己。理性是信仰的前提,而信仰则是理性的完成。信仰的世界并非是一个无理性的世界。早在中世纪,西方贤哲就意识到认识造物主可以通过两本书,即自然之书与圣经。没有信仰,中世纪的人就不会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更谈不上现代科学的起源。通常认为宗教是无需理性的那种观点禁锢了、曲解了理性,认为理性就是一种逻辑能力,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这种对理性的狭隘认识将理性与信仰对立,这既是对理性的误解,也是对信仰的误解。
这样理解无非是扭曲了信仰的本质,与知识混为一谈。信仰的确定性牵涉到人的整个生存,即人自身的存在与某种终极的东西相联系的确信。因而信仰不仅仅需要理性的参与,同时还包含着勇气和怀疑。多玛斯·阿奎那强调,信仰所具有的那种证据不足,必须由意志的行为来加以弥补。采取相信的那种意志,并不是来自人努力的行为,而是由天主的恩宠所推动。理性之所以能被完成,只是因为它超越了自己的局限,并经验到了终极者即天主的在场。
但由于人处于罪恶的、堕落的世界之中,换言之人与其本性已经相异化。人处于罪中,是被异化而分裂的,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针对人格而言,异化的人不是整全的人。由此,人对理性的运用就不是其本质所是的那样。由于扭曲了理性也扭曲了信仰,这种扭曲加重了理性与信仰的内在冲突。理性与信仰的本质及相互关系应当被重新建立起来。要使得重建发生,就必须有一种启示的经验。何谓启示?蒂利希解释道,启示不是通过先知口述出来的天主的旨意,启示首先是一种被终极关怀所攫住的经验。启示是一个事件,终极者在终极关怀中显现,动摇和改变了被启示者的心灵,并创造出内在统一的行为、想象、象征和思想等。哪里有启示经验的产生,哪里的信仰和理性就会得到更新。异化也会被和解所取代,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就会得到克服。基督宗教正是建立在这种启示之上的信仰,它从终极关怀的角度来解释历史与事实,启示作为真实的事件介入到人类的历史和命运之中。
但凡有生命力的信仰就包含着对自身的怀疑。面对怀疑,信仰需要勇气去冒险,信仰也能提供这种勇气。首先,信仰里面一定有怀疑的因素和成分,因为怀疑是理性的一部分。人与终极者(天主)始终具有区别,这当中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怀疑正是从这个巨大的不同之中产生。终极者(天主)不是靠我们的理性就可以完全认识和把握的,天主不可能以实证的方式被证明。在那些看似信仰不可动摇的虔信者身上,往往会出现狂热或教条主义,这些都是怀疑受到压抑的缘故。活生生的信仰总是带着一种冒险精神,理性的一跃,说的正是信仰的勇气。怀疑不是由压抑可以克服的,面对怀疑,我们需要信仰的勇气。勇气不是否认怀疑的存在,否则那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勇气是把怀疑作为它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表现纳入自身,并肯定终极关怀的内容。人们说信仰就是一种冒险,这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离开了勇气,我们也无法描述信仰。
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世界是无望的,因为生命失去原有的色彩,人的尊位被贬抑,位格人变为工具人。过于看重工具理性,滥用理性,是对理性与科学精神的扭曲。当我们企图以理性建构一切时,我们不是在高扬理性,而是在贬损理性,看似是理性的胜利,事实上却是理性的衰落。那属于人类理性的光辉需要再次被信仰之光照亮。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九
一位意气风发的帝王,率领一个平凡的诸侯国,完成了世界历史长河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那是公元前221年的一天,他还年轻,他却心神澎湃。
他看着,欣然看着自己的秦兵昂首阔步地踏遍中原。秦的胜利,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也许他自称“始皇”的背后,我们仅看出了他的骄傲自负,但我们不可否认他“远交近攻”的雄才伟略与“十年大业”的用兵如神。也许在我们后人的眼中,他“筑万里长城”“建骊山陵墓”的重税苦役行为不恤民情,但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字”的勇于创新,我们依然要肯定而赞许。
功过是非,可能,这就是他的风格吧。勤政而偏执,英明而暴虐。他就这样,继续当着一位政治家皇帝,一位战略家皇帝,一位改革家皇帝,树立起一面“华夏文明旗帜”,北击匈奴,南征北越的军事才能;鼓励耕织,奖励垦荒的政治能力,不得不令我们佩服。
可是直到有一年,他沉默了。因为他病了,他不再意气风发,而是深谋远虑,顾及起后秦——他是多么地怀念,怀念身边之人,怀念自己曾经拥有的江山。最终,他也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谈起了自己之后的子子孙孙,就走了。离开了这巍巍大秦。
而令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大秦只持续了14年,只传到二世手中,就破灭了。因为自己的暴政,让天下大势落入刘邦与项羽之手。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这是大秦速亡的原因。
这是他——赢政的一生,秦始皇的一生,千古一帝的一生。不管世人怎么评价他,他的信仰不变。
“用自己的每一份力量造就中华。”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十
有一种信仰,穿越时空。有一种信仰,历久弥坚。
是谁第一个用结绳记事,是谁在甲骨上刻下图腾?是谁丹心留汗青,是谁笔墨舞千秋?文学——这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而组成的人类文明,从远古的源头流淌到我们脚下,流淌到我们的笔尖,流淌到我们的心间。那是智慧的光芒,精神的火焰,更是信仰她的我们心头滚过的一阵阵热浪。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总有一种信仰,如神在泥人背里插上的脊梁,坚韧挺拔,那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文学,它是“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熏陶,它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谓叹,它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一梦。
当敲击键盘替代了笔在纸上的舞蹈,当装订的书变成一页页点击的网页,当远古的编钟声响化做一张张闪亮的光盘,我们相信,文学的长城坚不可摧,它蜿蜒着,从亘古延伸向远方,那是因为一直有一群忠实的执着的建筑者在添砖加瓦。
因为心怀着这样的信仰,才让我们在行色匆匆中不至于丢失了自我;因为文人的豪放,才让我们在物欲横流时能坚守着追求。渗透在字里行间血与泪,让我们彼此心手相握,让我们彼此默契无语。
这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梦想。当第一滴文学的甘露滋润了我们干涸的心田,一粒粒种子就深深埋在了那里,等待着春华秋实,迎接着岁月荣枯。
我希望这是一座桥梁,凌驾长空;我希望这是一个舞台,宽广无限;我希望这是一架灯塔,彻夜不灭。也许它仅仅是江河上的一叶小舟、双脚下的一方泥泞、手提的一盏小桔灯,但是我们相信,即使是小舟也能载着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即使是方寸之地也能展示我们动人的舞姿,即使是小桔灯也能引领我们从黑暗走向下一个黎明!因为信仰,我们坚守。因为梦想,我们同行!踩着这方寸土,提着这盏桔灯——一起出发!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十一
在院子的一角,在百花争艳的花丛中,我看到你孤单地站在角落。我走到你身边,蹲下,细细地端详着你。
你的周围并不像其他花那样,簇拥着衬托的绿叶,你的周围只是一些石子,砂砾,甚至是一些垃圾。你仿佛一位不合群的孩子,在其他花都争妍斗艳之时,你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
你的相貌并不算花园里最美丽的,没有纯白色的花那么圣洁,没有鲜红色的花那样鲜艳,没有淡粉色的花那样娇艳。花瓣纯洁的白色上染上几片蓝紫的色彩,如同白衬衫上偶然溅上的几滴蓝色墨水,有些不合时宜。嫩黄色的花蕊缩在花的最底端,像是羞于见人似的。你的叶子也不如其他花那样青翠而富有生机,形状也不讨人喜欢,椭圆形的,边缘带着一些圆形的花边,乱糟糟地挤在一起,有的叶子边缘还粘着土。一株上开出的几朵花,都是小小的,当然也就没有牡丹的倾国之貌。你的花瓣已经掉了一片,向外延伸的杂乱的茎叶也折了一根,无精打采地垂在地上,甚至还有一朵花尚未开放已经凋零。
明明没有亲密的同伴,明明没有倾城的容貌,明明花枝被人催残,但你依然选择了开花,选择绽放自己的美丽。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执念了。哪怕容貌不如别人,哪怕只有一人独行,你依然相信自己的魅力。你相信,总有一天,你的美丽会被人发现;总有一天,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拥有同伴;总有一天,你纤细而瘦弱的身躯能够经得起风霜雨打。你相信,在这场生命中的暴风雨过后,你会看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上,盛放着美丽的彩虹,那是属于你的胜利,与命运拼搏后赢得的奖励。
我笑你傻,如果你没有熬过暴风雨,那你的生命,岂不流失的可惜?何不躺在土地的温床里,虽庸碌但却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不必担惊受怕,不必受风吹雨打。在阳光里,我听见,你说:“那又怎样?我知道,我努力过。这,就够了。”
这就是开花的信仰吧,努力过,就够了。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十二
继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之后四年,即2005年6月2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发布仪式上,北京奥组委宣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 dream)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英文主题口号,坚定心中的信仰。
这个口号的诞生,使一直沉浸在喜悦中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无数的感慨。当然,多数的人是积极拥戴的,但不免有些愤世嫉俗的人激动地发出一些尖刻的嘲讽。譬如网站”上海热线”就有人这么说” 笑话,布什和拉登同在一世界,不做同一个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永远不会做同一个梦。不要自欺欺人啦!”
我相信,正常的人们都希望自己,也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们都幸福。既然想得到幸福,一个最最基本的前提就应该是有一个安稳的环境。因为谁也不会愿意身处狂乱的战火之中,谁都受不了周围全是没人管的作奸犯科之人。一个动荡的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应该不仅仅是使无数的人伤心,甚至是令无数的家庭破亡,坚定心中的信仰。这就决定了人们一个统一的心愿----和平。这也便是同一个梦想了。
信仰,我的理解是梦想的升华。毕竟梦想只是局限于”想”,而信仰,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东西,是”想””行动”与”坚持”的多重结合体。文珠法师说过,”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杰,能够面对现实,克制困难,完成人生责任,固然依赖信仰力量;而历代高僧,所以能化愚昧为智慧,化迷惑为清醒,甚至明心见性,成圣成贤,亦全靠坚固不移的信心。故古人说:信仰就是力量。”华严经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心地观经亦言:‘法宝甘露妙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有信服药证菩提,无信随缘堕恶道。’可知信仰的重要。但信仰一定要正信,真信,诚信,而非迷信,邪信,或莫棱两可的信!
“同一个梦想”,是多么纯洁,无任何瑕疵的人类的愿望。这个主题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主题口号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愿望;表达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在理解它的寓意之后,我们还应该把它升级为一种信仰,创造出力量去实现这个梦想。
因此,无论怎样,坚定我们心中的这个信仰,为我们共同的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十三
信仰是生命的火种,一次次传承,永不消灭;信仰是梦想的种子,它给了你起航的基础,只需你去细心呵护;信仰是航行时用的能源,是它给予你远航的动力。
没有人能够确定“信仰”一词的定义,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信仰”,虽然看不见、感觉不到,但它会永恒埋藏于你的内心深处。
信仰也许是梦想,我永远都不能忘记刚刚入学时,老师问我们各自的梦想是什么那节课。同学们有说想当宇航员的,有说想当科学家、画家、经理……更有甚者说,长大后想成为一名总统……然而,已经到了6年级了,老师再来问我们的梦想时,大家的答案却和入学时大相径庭: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工人的,这些都不算什么,有些同学竟想不出自己的梦想!
是的,有些同学已经被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所麻痹了,竟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不是梦想抛弃了你,而是你选择抛弃了梦想。
然而,人,最不该丢失的就是信仰。
苦行僧,徒步行走几百里,并且每走几步就磕一次头,为的是什么?仅仅是为践行自己的信仰。
信仰也是你人生道路上的一根拐杖,虽然走到最后,还是凭借你自己的力量,但信仰依然是你最重要的支撑。
给自己一个信仰吧!找回自己最初的感觉。
我的信仰读后感篇十四
他们一步一磕头,他们在经心灵与地面进行最接近的交战。他们就要如许的五心向地的,以表白本质的忠诚。他们在奔向崇奉,奔向人命的至高点。
大概,拉萨与其他圣城有很大的不同。他没有耶路撒冷的时髦与哀伤,也没有麦加的感化与牵引,他有的是一代代朝圣者梦寐的理念。宛然如江南的时髦,却又比江南更加健康。是佛气使然么?浑然天成的佛气充溢着这雪域高原。似是梦中瑶池般如实,却又如许明显到触手可及。那是消失于每个西藏民心中的胜地。
拉萨的布达拉宫那样庄重地鹄立于山上。门窗向着远处开着,像是母亲般的对着朝圣者轻声呼吁。
就如许,他们保护他们的信奉,他们听着“呼吁”向前。他们在他们的路上一步一磕头,磕大头,五心向地。有不少老翁和儿童都在朝圣的路上死去。他们的友人不悲反喜,都觉得这是崇高无比的。由于他们的尸身即使被鹰吃掉,那么他们的精神就会被上天提早接收。
大概,他们用崇奉测量出来的路,别人不领会。然而那条崇奉之路,才是最为宽广的。
忠诚的朝圣者还爬动在原野之中,双手扬起尘埃,触摸冰雪;身材爬行再竖立,没有涓滴迟疑。大概这个寰球惟有这个民族执着的经心灵感知将来。朝圣的路,从他们内心铺向胜地,朝圣者就那样倔犟的挪动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68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