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模板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1:24:06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模板23篇)
时间:2023-11-17 11:24:06 小编:ZS文王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但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的问题。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全面的回顾。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分享。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一

1、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2、培养创新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采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

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变化。

彩泥及附带工具。

一、上节课作业简单回顾。

二、出示泥塑作品《美丽的太阳》。

1、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方法,制作方法。

2、教师出示课件中关于揉、捏,搓、粘、压等方法的图象。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制作的动作。

4、出示更多的泥塑作品,让学生欣赏。引发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泥塑的基本方法,为接下来的造型表现作铺垫。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三、布置学生制作泥塑太阳。体验造型艺术的乐趣,启发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

四、小结,评价。(把制作好的作品布置在底版上,学生互相观摹。)。

展示自然界的太阳,生活中的和神话中的太阳。感受成功的喜悦。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生知识。

执教时间:3月6日——3月9日。

札记:

在美术课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同时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加深他们对艺术的喜好和热爱。在本课中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比较性的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画家及其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并从大师作品中迁移到学生的绘画里,拉近创作距离,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二

这是一节创作课。教材上有一幅国庆节夜晚放烟花的图片和四幅儿童创作画,这四幅儿童创作画是学生用不同线材来表现的,采用了蜡笔绘画、毛线粘贴和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的。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过年过节时,放烟花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庆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娱乐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烟花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形状和色彩也越来越美丽。在教学时通过启发学生回忆和欣赏放烟花是的场景,知道烟花的造型,并通过各种材料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教材,对不同的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掌握,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欢用自己的想法表现事物。烟花是孩子经常见到的,与孩子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让孩子把他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动手表达出来。

1、欣赏“烟花”;

2、认识“烟花”;

3、感受“烟花”;

4、创作“烟花”;

5、评比“烟花”。

xxxx。

了解烟花的形状,学习用不同的线材表现烟花。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和想象力。

教育学生能安全使用工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形状各异的烟花。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设计表现不同形状的烟花。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课件、演示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烟花的认识、理解。

1、播放一段有关烟花的课件、范画,教师提出问题:烟花的形状变化万千,但它们有一定的相同点,请同学们找出。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烟花从中间向外放射。

2、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说说它们的形状像什么,并请几个学生上台画出自己的感受。再请学生对所画的烟花进行评价。

二、掌握、创作烟花。

1、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点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2、学生都了解烟花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把夜色装扮得十分漂亮。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创作出造型别致、色彩鲜丽的烟花?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法:有各种动物造型的烟花、有太阳、月亮、星星等造型的烟花。

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1、欣赏书中范画,请学生找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烟花。

2、教师演示方法与步骤掌握创作技巧。

3、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画或用其他材料制作一幅《闪光的烟花》。

四、学生进行造型游戏。

教师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讲评,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六、小结: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三

《小小手》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本课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彩绘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探索手形的装饰与组合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2、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形的变化并进行联想,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探索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展开联想;启发学生寻找到手形与实际形态之间的联系,探究手形的表现与组合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游戏激趣法:采用游戏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如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导入课题。

2、启发谈话法: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启发学生学习绘画步骤。

3、创设情境法:用魔术的形式及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教”都是为了不用“教”。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有:

1、观察体验法:引导学生观察手形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自身尝试体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作画,学生拓宽思路,互相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在本课绘画练习中,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范画及学生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玩一玩。

俗话说“情感产生兴趣”。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运用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引入课题,让学生对自己的手产生兴趣。

2、说一说。

通过启发式的谈话,引导学生对“石头、剪刀、布”这些简单的形体进行联想,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做好准备。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抓紧住时机更深入地引导“我们的手还可以做出很多很多不同的造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进而导出课题《小小手》。

1、看一看。

教师用手影给学生表演一个小故事,在讲故事中做手影表现各种小动物:“早上空气真正好,小动手们起得很早。小白兔,蹦蹦跳跳做早操;梅花鹿,头顶长角来吃草;小猎狗,打着呵欠伸懒腰;突然老鹰飞来了,空中盘旋把食找;猎狗见了汪汪叫,小白兔老鹰来了快点逃。小白兔赶紧往洞里跑,老鹰扑下没抓到,只好无奈地飞走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也在小组内用单手、双手做各种手形互相交流。

2、演一演。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小朋友的手都很灵巧,哪位小朋友愿意展示一下自己会变的小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各种变化多端,形象可爱的手形在他们灵活的手上展现,他们玩得高兴,学得开心。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轻松快乐、自由热闹、亲切和谐的氛围。

3、试一试。

教师演示绘画步骤,先在实物投影上做手势,然后把手按在纸上画出手形。引导学生试着将联想到的事物添画出来以后再给它涂上颜色。通过欣赏各种形象的手形画,让学生知道手除了可以摆手形还可以想象添画,也能用颜料直接涂在手上的方法画手形画,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尝试多种画法,拓宽思维。

1、画一画。

小组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小小手,怎样分工?然后小组合作作画。(学生作画时,播放《巧巧手》歌旋律)。通过合作学习能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担任协助、引导的角色。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创作,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画出奇趣横生的手形画。

2、评一评。

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进步,树产自信。在教学中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个人评与小组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先让学生说说作品的设计思路与想法,然后同学间相互提议,最后同教师进行简短的评价。这样把空间尽可能我的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让学生能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投票选出“最佳创意奖”,将学习热潮推向高峰。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及学到的本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延伸主题,结合各行各业用手进行蔻创造的情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教师用手语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教师用手语做,让学生跟着一起做。最后,在《巧巧手》歌声中愉快地结束本课。

本课堂的教学,从“手”的游戏开始到“手语”结束;从教师适时点拨到学生的自主参与;从围绕中心到拓展延伸,无一不体现了“趣”字,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中心所在,更是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附:板书设计。

印形。

添画。

小小手变形。

造型摆形。

涂色。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四

《神气的小厨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六课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造型表现课,教材中针对儿童心理特点,选择儿童喜欢的食物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现实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美术和生活有机联系,从不同角度体验美术的乐趣,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这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于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动手中寻求知识点,找到学习方法,体验学习乐趣。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和引导作用,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食物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同时引导学生用丢弃的废旧材料和橡皮泥来进行制作,让他们从中知道很多东西可以循环利用的。

重点:1.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纸和橡皮泥等)做出多种多样的事物。

难点:2.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课件、制作作品。

一)、欣赏观察,激发兴趣。

二)、了解生活中的食物。

在欣赏生活中的食物时,让学生了解食物的分类还让他们说说的其特点和颜色,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各种的结构特征,教师在这一环节起到引导作用。“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表扬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所以学生找出哪种食物对应哪种类型时我会给于表扬,让学生一种愉快、自傲的情感体验。

三)、欣赏演示。

这一步骤我用了示范性欣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欣赏教师做的“食物”,学生看到老师各种食物,自己就有想做食物的冲动。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限制,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有时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通过分析、交流、感受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所以在本环节让他们欣赏的同时说说老师做的“食物”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让学生通过观赏了解制作“食物”的选材和制作方法,接下来再让学生看我制作过程的步骤,并通过欣赏比较了解整齐打摆放才是美。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做的像而且要摆放美观。

四)、学生创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让他们带上厨师帽来做美食,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制作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的知识、技能。学生在学习了树的知识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创作,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学生制作时播放轻松的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五)、评价。

人类的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由于学生在比例方面的感知有差别,而且整体把握形态的能力较弱。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因人而异,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此环节我用了比较欣赏,目的是为了找出作品之间相同或相异之处以促进对欣赏对象的理解。比较欣赏由于对欣赏对象相关方面的比较,而使欣赏本身具有特别的新意和深度,在具体教学时,假如能充分利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技巧乃至风格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比较,则比空洞的分析、讲解和说教更为生动,更易使学生得到启发,从而使其加深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

六)、拓展。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其实我们除了用彩纸还可以用很多废旧材料来做食物,出示海绵泡沫塑料做的食品让学生观赏,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其他废旧材料来做些你喜欢的食物。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五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把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课堂,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感受生活的美。

因此,我在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四条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圆形,了解其特点,学会区分;

2、会画圆形,在圆形中画出彩色的故事内容、物象或图案;

3、学会用彩色的圆形制作陀螺;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基本型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认识、画出圆形并对其涂画装饰”,将“制作陀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利用情景吸引儿童的关注,通过小光盘需要帮助的可怜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助人为乐的激情,同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适当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效地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如果能找到适合并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做、去学。所以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体会趣味感、成功感”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新《纲要》精神,本次活动设立四个环节完成目标: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融入生活,探求新知;

(三)走近生活,个性创作;

(四)真情流露成果展评;

(五)归纳总结,延续拓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融入生活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1)画一画。

1、学生可徒手画圆,也可利用饮料瓶盖等画圆,并随意装饰圆形。

2、让学生把设计好的彩色圆形剪下来,在小组内展示,学生互评,取长补短。

3、由学生选出每小组最漂亮的圆形,由老师向全班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二)、说一说。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随意地展开联想,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1、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及喜欢的原因,得出结论:这些作品的色彩丰富,装饰图案很美。

2、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装饰的?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总结经验。

当我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孩子们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动手演示让学生感到从整体到局部的作画步骤,提示学生注意色彩搭配。

除了用形、线装饰,我们还可以用其它形象来装饰圆形。老师将示范图样一一出示,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为学生提供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自学与互助中,孩子们发现了圆形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上教师的的示范,本课的重、难点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三)、走近生活个性创作:

在本环节中,为了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我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装饰好的光盘和一支纸做的粗纸棒,演示小光盘的舞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制作陀螺,激发美感。学生积极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一个漂亮的圆形,做一个漂亮的陀螺玩一玩!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彩色的圆形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四)真情流露成果展评。

一堂好课,过程性评价不可少,总结性评价尤为重要。在此环节,我让孩子们展示、交流,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孩子们独特的创意与构思,以及他们审视作品的角度不得不令我佩服。

(五)归纳总结,延续拓展:

最后为了学生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活动。我用这段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孩子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同时也升华了本课的主题:多彩的圆形可以做成陀螺,它还可以做成很多漂亮的饰品。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圆形比较相像,建议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别让自己的巧手闲着!

整个活动我用探究体验新方法,始终以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六

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二课《巧用对称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巧用对称形》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比较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巧用对称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初步构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也为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带给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透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关对称形、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形,以及对称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虽然用剪刀剪出对称图案并不难,但是要把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对本领域的学习学生就应到达的目标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对称形,明白对称形剪纸的折法。

2、潜力目标:会剪对称形,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动手潜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就应服务于生活,由于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美观的对称花纹需要必须的指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掌握对称形的特点,并能用所学对称知识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对称形,使其有美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就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学生的理解潜力,我运用现场示范及多媒体演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了解理解程度。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理解作品的潜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课运用超多实物图片、教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穿插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对称形图片,增加直观性,启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课教学由课前激励、欣赏感受、探究领会、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拓展思维六个环节组成。

(一)课前激励。

教师出示各种自制对称性红双喜字。其目的是透过教师祝福的传递,交流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教学。

(二)欣赏感受。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对称形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对称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教师鼓励有创意的回答。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教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领会。

1、情境创设,归纳对称形定义。

(1)透过猜图游戏,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2)观察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对称图形的定义。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发现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教师分发实物剪纸图片,学生分小组探究,找出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对称形剪纸的制作方法。)(教师板书:折叠、画线、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纸。

本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折、画、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纸,体会对称折和连续对称折。(其目的是透过学生试剪,对上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体验剪纸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板书:对称折、连续对称折)4、质疑再探,尝试其他折法。

团花,团团相聚,花团锦簇,处处体现对称之美。

本环节教师演示各种团花折法,学生试折。团花之美还在于信手而来的的惊喜,教师鼓励学生在几番折叠的纸上随意剪裁,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团花试剪。(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剪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板书: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实践创作。

看看不如剪剪,动口不如动手。

本环节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创作,同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忙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对称形制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展示评价。

剪一剪千娇百媚,赏一赏万种风情。

本环节主要是透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已童趣的语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找出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六)拓展思维。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教师透过展示剪纸艺术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发动学生将其继承和发扬。呼应本课情感目标。

第二课巧用对称形对称折;。

1、折叠连续对称折;。

2、画线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资料,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巧用对称形》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七

《报纸变花衣》为“多彩的生活”这一单元划上了圆满句号。教学内容是利用报纸制作装饰“衣服”。从而在了解服饰基本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如何利用报纸易碎、易折、易撕、易贴的特点,进行巧妙地设计制作与美化。它突破了传统的衣服选材,在出其不意中体现了编写者创意,变废为宝、方便易学。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制作的材料、方法上拓展思路。

多数孩子拥有初步的立体制作经验,经常喜欢折飞机、折小鸟……,但仅仅停留于小型的纸的翻折。而如今要做成一件大衣服,并要穿在身上却是少有的,很可能是头一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会产生神秘感,激发其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创作欲。

出于年龄,在具体制作中可能缺乏宏观的把握,整体的设计。但他们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能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富有表现力。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特征,巧用废纸盒、空瓶子制作人物形象,并运用多种彩纸等材料装饰美化。

2、过程与方法:掌握不同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并能通过实践学会变废为宝的本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深入观察了解人物特征的兴趣,发现与同学合作的乐趣,体会父母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1、走进孩子、引发共鸣。以孩子普遍喜爱的时装小模特玩具“巴比娃娃”做导入,会倍感惊喜和亲切。很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并通过服装表演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服饰的关注和兴趣,为新授打下基础。

2、演示点拨,激发联想。教师出示报纸,演示披在肩上,引导学生观察联想:看看,像什么?多像披肩啊!你们还能让它进一步变成什么?一下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打开思维的闸门。

3、师生合作,教学相长。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当“模特”,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量体裁衣,探讨如何用报纸制作成衣的技法,通过现场让模特穿在身上,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提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点拨引导装饰美化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给衣服做加减法。如“减”裁剪领口、袖子等,“加”添加口袋、腰带、花纹等,用形象化的“加加减减”使学生易记易学易掌握。开展“金点子”交流活动,进一步思考讨论用报纸美化装饰的各种方法、技巧,如卷、撕、折……。体验报纸衣服的独特美感。

1、尝试设计、讨论交流。开展“小小服装设计师”目标活动,每位学生用简笔画形式尝试设计描绘出服装的样式裁剪图。然后互动交流各自初步的设计方案,从中相互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进而开展“金点子”交流活动,思考讨论如何将平面的报纸制作成立体衣服,如何用报纸进行美化装饰。使得学生在尝试中激活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获得亲身的体验;在讨论交流中促进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升华。

2、小组合作、优势互补。在具体进行制作时,结合作业特点,确立以4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作品的形式。一人做模特,其余的一起合作动手制作,使报纸变花衣。有利于大家围绕实现的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在出谋划策中体现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集体的优势。

3、活动表演、体验快乐。学生完成作品后,每组推荐一位服装模特上台展示或结合服装的特点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创设的服装设计表演赛的情景活动中,各尽其才、各显其能。并进行互评,由小组代表介绍作品的构思与成功的体验。这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即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多元评价、课外拓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综合评定。最后拓展思考:除了报纸还可用哪些材料制作?鼓励课后从材料上开发新途径,制作新型服饰。发散思维,拓展提高,体现对课堂教学的引申。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八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严峻地摆在我们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原教材的滞后性让我们面对新的考验,因此,我们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注意拓展教材的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对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

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对每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而且要不断更新,这里的更新不但指的是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要把所掌握的新能力、新本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地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那么,我们的教学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画汽车》是一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绘画创作课。之所以把它称之为绘画创作课,是因为我觉得单纯地把它看作为一节绘画课是不够的。虽然现在的学生天天能接触到汽车,许多学生家中就有私家车,更多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喜欢玩汽车,可以对汽车的结构、类型,甚至性能说得头头是道,有些可以说比老师了解得还要清楚。但作为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接触面毕竟有限,如果只是要求他们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出发,画一辆汽车,有可能大家画的汽车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就有违于新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课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新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汽车的有关知识(种类、外形特点、用途等)。

2、情感目标:树立赶超先进、为国争光的志向。

3、技能目标:能用线条勾画出一二种不同类型的汽车。

4、创意目标: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功能上、造型上设计汽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构画出一二种不同种类的汽车。

难点:启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逐步丰富想象后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几何图形纸片(教师为学生准备:圆形2个、长方形2个、梯形2个)10组。

教师:奖杯(“迷你车”、“多功能车”、“皇冠车”若干个)。

(四)、教学设计:

1)启发引导(激发创意)。

1、组织教学,明确要求。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是一位汽车设计师,要亲自为人们设计各种各样的汽车。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也坐过汽车,但是你知道汽车分哪几种吗?

(文字板书)汽车按其功能可分为客车、货车和特种车三大类。

3、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2)要点辅导(构思创意)。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提示: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3)创作体验(展现创意)。

1、学生作画,教师辅导。(课件配乐)。

学生根据提示直接在纸上创作。教师在巡视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提出参考建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作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1、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设计一辆车,在探究性学习里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

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每位同学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有一次创作的机会,为后来的大胆想象,特别是为造型上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舞台。从实践结果看,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提示:

(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虽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就包含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不会再局限于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汽车,创作的余地就更大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共同探究,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学生的作业中,就出现了苹果汽车、兔子汽车、西瓜车、长翅膀的车、鱼车……。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状或功能的汽车图片,学生的想象会更加精彩。

3、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2)肯定小朋友精彩、生动的设计。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总目标是一样的,让我们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一起成长。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的海洋知识。

2.会用画出的各种海洋生物等装饰环境。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了解、认识海洋,想象表现它们。对海洋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关海底的小x和图片。

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段小故事发生在哪里吗?

(海洋……)。

你们还知道海洋中有什么吗?

(珊瑚、水草……)。

2、在海洋中有数不清的生物。它们有大还有那么小的,轻便、千变万化。

3、今天我们就来表现想象海洋生物。

4、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认识、了解海洋生物。

a、小朋友,你们知道海洋生物有那些摸样吗?

(课件出示海洋生物图片)。

(课件显现宇宙中星球运行图)。

b、根据课件图让学生认识海洋中奇妙的生物。

2、启发联想:

a小朋友,你们知道地球上有什么吗?

(山、海、河流、陆地……)。

(指导学生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3、如何表现:

a出示一画面,假如这是我们的海洋。

b画上我们心中想象的海洋生物。

c课件出示范品,指导学生欣赏各种漂亮的想象海洋生物。

4、海洋的点缀:

a、我们的海洋这么美,如果再配上珊瑚水草等等那就更美了。

b、课件欣赏作品。

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是得到海洋的启发而创作的。

三、学生活动,画出自己想象中海洋生物的摸样。

教学后记:学生对海底世界有很大的好奇心,注意力很集中,能开动脑筋想象,因此草稿画得还不错。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说说上堂课的学习内容给你什么收获,谈谈体会。

二、小组活动,互相说说自己想象中的海洋。

三、学生活动,把画画完整。

四、小观摩活动,学生下位互相交流,互相交流自己想象,体会乐趣。

五、总结,推荐学生上台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自己的海洋生物的。

各小组相互欣赏各组的作业,以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共同评选出哪一组的作业最有创意。

鼓励学生多想象,创作更多有趣的物品。

教学后记: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很富想象力,效果不错。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

我说课的题目是《谁画的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我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为欣赏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通过欣赏农民画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一条大鱼。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和装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同时激发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鱼画大。

本着“高效课堂,快乐教学”的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课特点,课中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景导入法、直观教学法、指导观察法、启发想像法等;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

欣赏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本课的教学中。(直观了解鱼的形态各异;感受自然的美。)。

讲授新课。

(一)首先通过图片分析鱼的外形结构。

(二)接着出示很多美丽的鱼,分析鱼的外形,花纹,色彩,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条小鱼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小鱼的各种外形,花纹和色彩。

(三)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纸上画一条大鱼,出示两条一大一小的鱼,通过对比发现哪一条更适合,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应该怎样画一条大鱼?接着我示范如何画?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

(四)接着出示一条更大的鱼,再这条大鱼的对比下我的鱼就显得小了,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对比。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师画的鱼变大?通过欣赏农民画家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添加小鱼和人将大鱼衬托的更大。

(五)出示我事先完成的一幅作品,再出示优秀学生的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海底绘画比赛,将评选出最美的鱼。

在评讲环节,我让学生做评委并评选出优秀评委,一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在点评的时候学习借鉴其他学生优秀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投票选举出本次比赛最美的鱼,并颁发奖品以此作为鼓励。

小结的部分我依旧通过欣赏海底世界的录像来结束本科的教学,一是将学生从比赛创作中拉回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好朋友鱼儿。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一

这一课是北师大版《艺术》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蓝色的大海”的第三个课题,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等,是学生在学习《小贝壳》、《美丽的风帆》后,让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海滩、海面走向更为神奇的海底,从而使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丰富”,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前,我着重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学情信息:

1、闽南是一个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区,学生生活在海边,对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们听过、见过、吃过甚至抓过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思维运作以形象为主体,对于“动作”和“形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3、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操作等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并且学生也初步学习了用肢体、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事物。

1.认知领域:

a、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的奇异景观。

b、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

2.能力领域:

a、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b、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海底生物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领域:

a、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珍爱海洋生物。

b、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设计前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量二:如何确实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是艺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课外的辅导,只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思量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和关注环保的意识。

好奇之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张白色的纸,告诉学生:老师可以五秒钟之内把一张白纸变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这样的引入,来极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然后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海底世界的印象,引出课题。

1、让学生模仿潜水员的潜水动作,在感觉中走入海底,产生亲切感。动作表达能力不仅是艺术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受艺术、掌握艺术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作来把握世界。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动画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海底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让学生说说还见到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充分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课堂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4、让学生随机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动作,把握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在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打好形象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课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1、小组内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海生物进行比较:

a、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想想它们和哪些几何图形相类似。

b、让学生欣赏海洋动物身上花纹特点。

c、认知色彩。通过课件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中,感受海底生物个性的美;在比较各个生物时,渗透美的鉴赏。

2、作品欣赏。我特搜集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用点、线、面等表现的海生物,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信心。

1、方法渗透。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在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足够充分的创作材料。

2、合作创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和学生个性的独特把握,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合作创作,以丰富的色块、线条等来表现海底生物。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合作训练中,主要做以下几个步骤:

a、确定绘制对象、手法及对象大小。

b、根据生物的形象考虑装饰的图案。

c、进行具体的撕、贴、画等。

3、作品展评。每组选一两名小朋友展示作品,并将该组的构思、设计意图,说说给大家听。在品评学生作业时,对学生施行“大拇指”教育,同时重视生生之间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海底世界是这么的美丽多彩,你会去破坏它吗?那么咱们该怎么做?”引发学生反思与交流,进一步认识海洋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破坏的,有责任去保护它,使其情感受到深化与升华。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二

绕绕涂涂是专为一年级学生而设的线条练习课,目的是训练手的表达能力,控制能力与眼的观察能力,它使孩子们空间的,动作的体验与平面的模拟的描绘紧密的结合,巧妙的转换,使儿童充分感受到线与形的关系,这一课首先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形状,然后用线条表现形,激发学生对不同形体事物的感受,掌握绕涂的方法,表达出自己对形体的理解。根据以上要求,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

2、大胆用线涂绕出物体的形状。

3、体验涂绕的乐趣,激发绘画热情。

为了让学生从小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孩子从小学会观察,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难点。

1、积极运用线条进行作业,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线条画的特点,绕的方法。

2、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画出具有特点的作品。

3、大胆落笔,逐渐形成自己对物体形的感受能力。

我设计从观察------记忆------想象这一过程

2、我拿出实物-----菠萝让学生观察,并在黑板上用涂绕的方法将菠萝画出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3、 再次出示一些实物,并联想到生活中一些其他的物体让生动手绕一绕,涂一涂.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三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熟悉工具,认识颜色;应会:不同风格线色的表现。

2、隐性内容与目标:创新精神,集体合作意识。

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具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油画棒、水彩笔,或水粉颜料。

一、欣赏引入:课本小朋友的作品,你觉得漂亮吗他们分别用了什么工具完成的你知道那些画材可以使用(蜡笔、油画棒、水彩、水粉等)

二、感受: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以线条与色块构成,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例如蒙德里安、米罗,重点分析一个作品。教师“刚刚看到作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或色彩”“你觉得画画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是很高兴很恐怖还是有点伤心哪些笔触让你有这种感觉的”

2、“除了艺术家表现的笔触与线条,你还能使线条和色彩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体验:从看一看、调一调开始,进入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游戏的心情,观察色彩的变化,对水粉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认识不同的色彩,了解蜡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这些画材的相关工具及使用方法。提供工具,让学生试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很均匀地去涂色某一个笔触,引发学生对奇妙的色彩世界的探究。

了解:学生认识不同的色彩,了解油画水彩笔画出来的效果有何不同——油画棒粗力,水彩笔柔和匀净。

三、创作:看看哪个小组能够合作创造出最多种涂色方法小组合作完成。

四、欣赏:举起来,欣赏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同学的作品,评论交流自己的绘画体验。联想“这样画出来的痕迹使你想到什么”这样的笔触适合表现什么”五、小结:尝试着用不同力度、不同疏密的点、圈、线等笔触体会不同的涂色方法所带来的不同的画面效果。

一、复习:欣赏上一课小组合作的同学的作品,评选出优秀作业:并且请这些同学上来介绍自己创造的涂色方法,说说“这样画出来的痕迹使你想到什么”这样的笔触适合表现什么”

二、感受:

1、欣赏画作,体会色彩的感情,说明绘画是情感的表达。你快乐,你的线条也会跳舞;你悲伤,你的色彩也会暗淡。

2、灵活地开动脑筋,结合线、色等造型因素进行组织创造;

三、创作:以个人为单位,比比看谁涂得更好看:创作一幅自由的色彩画。

教师辅导:不应以“成人化”的眼光去要求学生,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要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勇于尝试。相比较而言,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四、评价:让学生介绍自己画中采用的涂色工具和方法,选出好看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鼓励同学回家后与父母家人欣赏自己的作品,装饰自己可爱的家。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四

我说课的题目是《谁画的鱼最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九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我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为欣赏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通过欣赏农民画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一条大鱼。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设计和装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同时激发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鱼画大。

本着“高效课堂,快乐教学”的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课特点,课中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景导入法、直观教学法、指导观察法、启发想像法等;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

欣赏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本课的教学中。(直观了解鱼的形态各异;感受自然的美。)

讲授新课

(一)首先通过图片分析鱼的外形结构

(二)接着出示很多美丽的鱼,分析鱼的外形,花纹,色彩,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条小鱼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小鱼的各种外形,花纹和色彩。

(三)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纸上画一条大鱼,出示两条一大一小的鱼,通过对比发现哪一条更适合,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应该怎样画一条大鱼?接着我示范如何画?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

(四)接着出示一条更大的鱼,再这条大鱼的对比下我的鱼就显得小了,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对比。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师画的鱼变大?通过欣赏农民画家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添加小鱼和人将大鱼衬托的更大。

(五)出示我事先完成的一幅作品,再出示优秀学生的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海底绘画比赛,将评选出最大最美的鱼。

在评讲环节,我让学生做评委并评选出优秀评委,一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在点评的时候学习借鉴其他学生优秀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投票选举出本次比赛最大最美的鱼,并颁发奖品以此作为鼓励。

小结的部分我依旧通过欣赏海底世界的录像来结束本科的教学,一是将学生从比赛创作中拉回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好朋友鱼儿。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五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由实际观察、比较,认识了生活中的形(点、线、面的变化)、色(色彩搭配)之美。他们已不局限于用绘画形式来表现,教师恰到好处地用其他方式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本课联系生活,针对“废物利用”的了解,并付诸于行动,试想生活中其它废品的利用价值,是否可进行装饰,美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共同讨论,尝试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增进友谊。再次,本课是学科内容渗透,本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撕、贴、画操作的过程,此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其他操作性学科产生兴趣,形成探究心理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于其他的学习与生活中。

由于新教材对教学目标做了进一步的详化,分为“体验与发现”、“实践与创作”、“欣赏与评议”三个方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撕出的纸的色彩、形状进行创新联想,并在撕、贴、描绘的过程中掌握点、线、面的不同变化与造型创作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美术形式的多样化。其次,引发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功能、用途的探究心理,并产生创新构思,达到“万物为我用”的迁移效能。

创作的灵感与技能必须由学生在自主尝试、体验中才能获得,教师的随机示范、点拨、讲解,帮助学生产生创新构思,在操作中以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为形式。有主题性地进行撕、贴、画。

无规律的撕纸,学生兴趣浓厚,但在组织粘贴上往往“没主意”,因此我在进行“感受不同形状的碎纸”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灵感体验。如一张“叶子形状”的碎纸可以是一朵花的叶子,也可以是一朵花的其中一片花瓣,也可以是动物的身体等,可有意识的撕,也可以从无意识撕出的碎纸中去联想。

要形成撕的技巧,不能单凭学生随意的撕,依次,我在教学时适当的引导学生撕基本形。如:三角形、圆形、方形……让学生在体验与比较中自主发现撕的技巧,同时又可引发学生发现撕出的图形与概念中的图形的不同。

作业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参加作业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今后的美术作业质量。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六

(一)初步感受纸的弹性与伸缩性能,了解拉花的制作方法,体会环境与艺术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美化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二)能大胆的创作,把绘画和手工结合起来。

(三)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感受纸制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尝试不同的工具,通过看、想、画、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来美化环境。

(一)提问引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这有一张正方形的纸,你们谁能告诉我怎样让它变长?

2、你真聪明!你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课题:《美丽的拉花》

1、教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到拉花世界去看一看吧。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放课件:美丽的拉花)

学生:看到了拉花布置后的环境与拉花与服装服饰的搭配等,看完了以后感觉非常美,也想到自己制作一件拉花作品。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条件,是我们的家,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来爱护环境。

2、教师: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拉花的制作方法。〈课件演示〉

教师小结:拉花的几种基本做法,关键是如何折叠纸张,如何剪开。

1、教师:想一想拉花可以装饰哪些环境?拉花的制作方法还有哪些?

2、拉花剪短后该怎么办?为什么会断?怎样可以做的更好?

(1)给5秒钟的时间,学生欣赏讨论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过程

学生分组创做一件拉花作品,并把作品与校园环境结合起来,看那个同学的手法最新颖,作品最漂亮。

1、各小组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

2、师生互评

教师小结:拉花装饰的世界真是太美了,让我们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的朋友。本课以拉花为主题,让学生到自然中去装饰环境,提高课堂学习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又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七

一、教学理念:

1、乐学有路趣为径。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乐学”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活跃思维,想象丰富,记忆增强,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

2、主体归位是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共识。《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了重要地位。因此教学中,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五彩缤纷的舞台,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掘。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二、教材分析与研究:

本课是一节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课,是利用身边的旧报纸、彩纸制作成彩球后进行抛投、拼摆、堆积等有趣的游戏。学习活动的展开首先以个体制作彩球为基础,在通过集体游戏体验立体造型和组合造型的乐趣与愉悦。第一课时已经团搓制作好一个接近圆形的报纸球。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装饰美化第一节课制作的报纸球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索、学习,我将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技能的培养很有益,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我的拟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运用撕贴或绘画方法,将报纸球美化制作成彩球。

2、以“彩球”为媒介,进行抛投、拼摆、堆叠等游戏活动,以体验相互协作的乐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和体现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装饰美化彩球,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情境设置、制作方法演示、学生作业音乐等)2、教师示范用工具材料(彩色纸,剪刀,双面胶)3、范品(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彩球)4、教室中间放一块斜板。5、纸和盒做的篮框、小鼓。

三、教法特色。

1、用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10个活动环节,将这些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索、学习。

2、将评价贯穿在活动中。

3、击鼓组织教学。

在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中如何很好进行组织教学是一个难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新的尝试,用击鼓的不同节奏来组织学生。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4、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突破重点难点。

本节课重点难点是装饰美化彩球,培养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击鼓传球的游戏,以及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球形物体以及在熟悉的生活中球形物体的运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设计出各种有特色的彩球,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学法特色——自主探究。

教学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对事物充满新奇,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充分调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促进个体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由8个活动贯穿而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活动一:做实验——了解球形物体最容易滚动的常识。

教师准备橙子、不规则石头、墨水盒、饭盆盖,请一名同学上台将这几样东西在一块斜板上滚一滚,其他的同学观察。通过全体同学的参与,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己做实验了解球形的东西最容易滚动滚动的常识。

2、活动二:“击鼓传球”游戏——说说生活中的球形物。

3、活动三:找球——在玩耍中欣赏范作。

鼓声响起,学生下位寻找教师课前藏在教室内的范作,随着鼓声慢下来,慢慢回到座位上。

4、课件出示球形物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5、活动一:示范——解决制作中的困难。

6、活动一:自由玩——交流,在玩的过程中欣赏作品(老师提供篮球框等道具)。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如果让学生全部停下来进行整体评价,不仅老师很难组织,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阻碍学生的活动热情,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愿意停下手中正在创作的作品或是正玩得起劲的活动。

使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我安排了一个自由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球找同伴一起在布置的活动场地玩一玩。学生们在和别人交流之后又回来再装饰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水平,能使自己的作品完成的更好。

7、活动一:拼摆成型——造型活动。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八

1. 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 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

制作、装饰的方法。

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各种废旧材料以及制作工具。课件。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鱼。问:“这些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做鱼,怎样做?”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

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教师举起自已做的鱼杆对学生说:“老师用筷子做成了钓鱼杆。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鱼杆?”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札记:

本课我设计了“体验钓鱼——尝试做鱼——鱼竿创新——钓鱼竞赛”教学流程。体验钓鱼是以激发学生学习为目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在愉快的钓鱼活动中,充分体验钓鱼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尝试做鱼过程中,因为他们很想钓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鱼,所以他们在探索做鱼时总想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品,就出现了用包、裹、捆、剪、卷、粘等多种做鱼方法,也就做成了用蜡光纸、报纸、一次性杯子、娃哈哈瓶子等材料制作的鱼。

在鱼竿创新教学时学生们想出纸制鱼竿、铅笔鱼竿、枪形鱼竿……一个个创新设想让人折服,钓鱼竞赛又把课堂推上_,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钓鱼时也玩出了新花样。如:用一个鱼钩钓到二条鱼(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有的还独出心裁地钓着一个用纸杯做成的乌贼,嘴里还振振有词地叫到:“我这是海钓,一不小心钩到了一个大乌贼了,哈哈哈……”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只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引导,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呈现形式,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创造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自由、创造的教学活动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氛围中,大胆创作自己的“新”与“奇”的作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十九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乐学”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活跃思维,想象丰富,记忆增强,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

2、主体归位是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共识。《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了重要地位。因此教学中,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五彩缤纷的舞台,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掘。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本课是一节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课,是利用身边的旧报纸、彩纸制作成彩球后进行抛投、拼摆、堆积等有趣的游戏。学习活动的展开首先以个体制作彩球为基础,在通过集体游戏体验立体造型和组合造型的乐趣与愉悦。第一课时已经团搓制作好一个接近圆形的报纸球。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装饰美化第一节课制作的报纸球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索、学习,我将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技能的培养很有益,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我的拟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运用撕贴或绘画方法,将报纸球美化制作成彩球。

2、以“彩球”为媒介,进行抛投、拼摆、堆叠等游戏活动,以体验相互协作的乐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和体现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装饰美化彩球,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情境设置、制作方法演示、学生作业音乐等)2、教师示范用工具材料(彩色纸,剪刀,双面胶)3、范品(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彩球)4、教室中间放一块斜板。5、纸和盒做的篮框、小鼓。

1、用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10个活动环节,将这些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索、学习。

2、将评价贯穿在活动中。

3、击鼓组织教学。

在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中如何很好进行组织教学是一个难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新的尝试,用击鼓的不同节奏来组织学生。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4、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突破重点难点。

本节课重点难点是装饰美化彩球,培养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击鼓传球的游戏,以及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球形物体以及在熟悉的生活中球形物体的运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设计出各种有特色的彩球,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学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对事物充满新奇,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充分调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促进个体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由8个活动贯穿而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活动一:做实验——了解球形物体最容易滚动的常识。

教师准备橙子、不规则石头、墨水盒、饭盆盖,请一名同学上台将这几样东西在一块斜板上滚一滚,其他的同学观察。通过全体同学的参与,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己做实验了解球形的东西最容易滚动滚动的常识。

2、活动二:“击鼓传球”游戏——说说生活中的球形物。

3、活动三:找球——在玩耍中欣赏范作。

鼓声响起,学生下位寻找教师课前藏在教室内的范作,随着鼓声慢下来,慢慢回到座位上。

4、课件出示球形物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5、活动一:示范——解决制作中的困难。

6、活动一:自由玩——交流,在玩的过程中欣赏作品(老师提供篮球框等道具)。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如果让学生全部停下来进行整体评价,不仅老师很难组织,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阻碍学生的活动热情,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愿意停下手中正在创作的作品或是正玩得起劲的活动。

使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我安排了一个自由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球找同伴一起在布置的活动场地玩一玩。学生们在和别人交流之后又回来再装饰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水平,能使自己的作品完成的更好。

7、活动一:拼摆成型——造型活动。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二十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传递的信息。

1、蚂蚁搬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认为,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师生一起愉快地、娓娓地述说她的过程。

2、这个故事体现了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寓意深刻。因此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活动的方式采用小组或集体合作为宜。

(二)教材引发的思考。

1、本课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

2、学习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及动态的表现。

3、创设好情境,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生动、有趣的蚂蚁搬家的情景。

4、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如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交流表达能力等。

(三)教材的把握与处理。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情意目标: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开展“蚂蚁搬家”的集体美术创作活动。教学通过组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关蚂蚁搬家的活动来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蚂蚁搬家”情景用绘画语言大胆地表现出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表演进行蚂蚁搬家的行为模拟,同时展开学习讨论来实现难点的突破。

二、本课教法与学法:

(一)本课较多地通过教师的演示(比如录像、动画、音乐等),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二)谈话与讨论法结合。教师提出富于思考的问题,由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三)通过一些实践、表演活动,如扮角色活动,让学生以体验、表现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交流。

三、

本课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热烈紧凑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在掌握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全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指导——游戏表现——赏评启示四大教学环节实施教学。

四、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了解蚂蚁的外形与结构。

教学的第一环节,首先用亲切、简短的师生交谈,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接着看蚂蚁的录像,使学生对蚂蚁的形体特征有所了解,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画一画,描述、记录蚂蚁的长相。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积累了对蚂蚁的一点感性认识,进而利用形象直观的cai课件,与自己感受的“活蚂蚁”进行对比,理性、科学地认识蚂蚁的外形与结构,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

(2)讨论指导:学习蚂蚁动态的表现。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师生有声有色的范画,指导学生学习蚂蚁动态的表现。

(3)游戏表现:展开蚂蚁搬家情节的大胆想象与表现。

组织孩子们开展集体游戏和表演活动,模拟蚂蚁搬家的情景,同时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与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让学生的体验有情趣,美术课堂生机勃勃。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相互合作的愉悦。

(4)赏评启示: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赏评启示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合作是否融洽,想象、表现是否大胆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并通过集体欣赏的方式自由交流,引发思考,从蚂蚁搬家的故事里得到启示与教育。

五、本课主要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电影、动画、游戏、表演、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蚂蚁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通过动画、音乐、表演等设置蚂蚁搬家的情境,整个教学就象在讲述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二十一

各位老师好,我叫韩慧君,是解放路小学的美术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少年版美术第七课《转转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转转儿》是苏少版美术第2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内容。儿童以自由的心态,无拘无束的行为大胆的玩乐并创造着。无疑,本节课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转转儿的玩乐中感受制作的乐趣,寻找图形和色彩混合的变化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2、课时安排:1课时。

3、教学目标。

了解转转儿玩具的原理,掌握制作方法,并能独立操作。培养儿童动脑想象、动手表现的能力和兴趣,并养成爱创造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游戏方法。

教学难点:圆规的使用方法;圆的剪制;纽扣与卡纸之间的粘合以及线的穿入。

(二)、说教法。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授教学模式,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谜语激趣法: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启发引导法:运用引导法能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二十二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了解不同的用具和材料能制作不同的绘画作品。

学生自己能用工具和材料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游戏相结合、观察比较法、谈话法。

1、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教师收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包括儿童美术作品。

一、导入新课

1、师生相互认识,教师自我介绍。

“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从今天开

始,就由我来陪大家一起度过我们快乐的美术课,大家高兴吗?”

2、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收到一份非常特别的礼物!”

(教师提前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放在一只或几只口袋里,并出示‘口袋’)

“这里面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

“好!”

(采取猜谜的游戏导入,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神奇的口袋》。”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

小学一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来摸一摸,然后再猜一猜口袋里到底是什么!”

(学生们分小组进行活动。)

“通过刚才的猜谜游戏,我们猜出了一部分工具的名称,还有一部分我们不认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介绍各种工具的名字及用途,例如:笔:有大的,有小的,可以用来写字、画画。教师出示用毛笔绘制的国画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毛笔及颜料,使他们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美术作品,使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以及它们的不同性能和特点。

2、学生尝试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刚才看了老师画,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画一画?”

“想!”

“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节课,同学们也可以从你面前的口袋中选择你所喜欢的工具和材料来试一试,画一画。但是,在大家动手画之前要先想一想:

我要画什么。然后,再动手来画一画。”

“现在就让我们想一想我们要画什么!”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想画什么、什么样子。)

“现在,快快拿起我们喜欢的工具,开始我们的创作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创作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三、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四、小结

讲评作业。学生自评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a、学生将画好的画贴到黑板上,同学们找出最喜欢的作品,并且把手里的小星星送给他。说一说为什么喜欢他。

b、教师表扬大胆创作的作品,并且指出优点。

c、布置下节课的准备用品:收集可乐罐、沙、石、瓶盖儿、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一年级美术画中画说课稿篇二十三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由实际观察、比较,认识了生活中的形(点、线、面的变化)、色(色彩搭配)之美。他们已不局限于用绘画形式来表现,教师恰到好处地用其他方式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本课联系生活,针对“废物利用”的了解,并付诸于行动,试想生活中其它废品的利用价值,是否可进行装饰,美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共同讨论,尝试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增进友谊。再次,本课是学科内容渗透,本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撕、贴、画操作的过程,此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其他操作性学科产生兴趣,形成探究心理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于其他的学习与生活中。

由于新教材对教学目标做了进一步的详化,分为“体验与发现”、“实践与创作”、“欣赏与评议”三个方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撕出的纸的色彩、形状进行创新联想,并在撕、贴、描绘的过程中掌握点、线、面的不同变化与造型创作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美术形式的多样化。其次,引发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功能、用途的探究心理,并产生创新构思,达到“万物为我用”的迁移效能。

创作的灵感与技能必须由学生在自主尝试、体验中才能获得,教师的随机示范、点拨、讲解,帮助学生产生创新构思,在操作中以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为形式。有主题性地进行撕、贴、画。

无规律的撕纸,学生兴趣浓厚,但在组织粘贴上往往“没主意”,因此我在进行“感受不同形状的碎纸”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灵感体验。如一张“叶子形状”的碎纸可以是一朵花的叶子,也可以是一朵花的其中一片花瓣,也可以是动物的身体等,可有意识的撕,也可以从无意识撕出的碎纸中去联想。

要形成撕的技巧,不能单凭学生随意的撕,依次,我在教学时适当的引导学生撕基本形。如:三角形、圆形、方形……让学生在体验与比较中自主发现撕的技巧,同时又可引发学生发现撕出的图形与概念中的图形的不同。

作业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参加作业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今后的美术作业质量。

文档为doc格式。

-->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7283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