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论文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2:59:13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1-17 12:59:13     小编:书香墨

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和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分享和帮助。在写总结之前,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做好准备工作。创造性地运用总结范文的思路和结构,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见解。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hbtxh123”为你整理了“浅谈中国礼仪文化”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什么是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礼仪的发展。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基本礼仪。

仪表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

晚辈不能叫或说长辈的名字,即“避讳”,如长辈乳名叫“狗娃”,则小辈把狗唤作“喜喜”或“犬犬”什么的。

与年迈之人议其后事,只能说“你百年以后......”,忌说“你死了后.......”。

禁止在土旺之日上坟,或在住宅内修造动土。认为太岁当值,动土要犯煞,对家人不利。也有忌土旺之日挖坟下葬的。

忌讳说人“死”。把老人或长辈死,汉族说成“过世了”,“去世了”,“没喽(了)”;回族称“无常了”。把小孩死,说成“糟踏了”。人亡于战事,说“折了”。

忌讳说人“肥”。老人发胖,说“发福”;把成年人肥说“胖子”;把小孩胖说成“憨了”。小孩瘦说“癯(方言读que)了”,忌说“瘦”。

人病危治疗无效,只说“病害输了”,忌说“不得好”。

父母去世服孝(重孝)期间,禁忌外出到别人家去。百日内忌剃头、刮脸、忌洗衣服,忌在院内泼污水。

妇人怀孕叫“身子不空”(kong)或“身子不闲”,忌说“怀娃娃”。妇女行经,说“衣服不净”或“身子不净”,忌说“有月经”。

妇人生小孩坐月子期间,除自己丈夫,其他男人忌讳进产妇房。产妇并忌四十天内出入大门。

孕妇忌入产房、新房、丧房,有的忌看社火。妊娠期忌吃兔肉、骆驼肉,不然说要生豁嘴孩子。

春节时,禁忌女人回娘家过年。

帮助病人翻身,忌说“重得很”。

家中无主男,忌他人男子借宿。

在别人家作客,忌讳吃剩饭,亦忌讳在饭桌未收拾前离开,否则会说“走福”。

晚间到别人家叫门,以扣门环为好,忌讳直呼其名。深山砍柴、干活亦忌呼姓名,均以“唉”、“噢”应和。进村庄忌唱山歌。

做客、请客,有长者在,均忌衣冠不整,斜躺横卧。客人来家,须让先入。客人在,忌骂人训子。

生日忌吃炒面(熟面)、米饭和馓饭。否则认为爱说散话,老人爱唠叨。

对回民当面忌说“猪”,把猪说成“黑羊儿”,把猪肉说成“大肉”。回民对汉民也是如此说。

忌讳妇女新婚三日内不扫地;忌损坏器物。

新春伊始,忌扫地,忌损坏器皿,忌恶语,忌说“骚”,“死”,忌骂人等不吉利话。春节期间,妇女禁忌做针线,此俗今已废。

儿童忌抡舞香火、火绳之类。吃饭时忌敲碗边,忌摸碗内。

路忌拾帽,俗云:“见了帽,打着撂;见了鞋,靸着来”。也忌拾绳,民谚:“拾了绳,跟上隼”(方言读shun)。

忌送小儿衣物给他人,若送,必摘取纽扣。亦忌夜间晾小儿衣物于屋外。

穿上衣服让他人钉纽扣或小缝补时,口内必衔一物。

婴幼儿忌压囟门,忌捏腮蛋,忌搔脚掌心。

母鸡叫鸣,狗夜哭叫,乌鸦落在房顶上或夜鸽子(猫头鹰)晚间在近处鸣叫,都认为不详,要立即宰杀掉或把它撵走。

清明、谷雨、端午节、忌用耕牛。俗云:“耕牛生得苦,只等清明、谷雨、五月五”,意为不使役。

农历逢七忌杀猪,逢八忌宰羊,据说七日、八日分别为猪和羊的生日。

商人忌大清早给人借钱,交谈忌说“折(she)”、“烂”等不吉利话。司机忌讳“翻了”、“翻过喽“之类不吉利话。商人亦忌开市前赊账。

烧瓦窑的说窑事,说“俊得很”或“亮得很”,忌说“红得很”。

打铁的说炉事,说“嫩得很”,忌说“红得很”。

与盲人交谈忌说“瞎子”,而说“麻眼儿”。

与跛子或瘸子交谈,忌说“跛”、“瘸”等,而说“腿胯不好”。

与聋子嫡亲交谈,忌说“聋子”,只说“耳朵背”。

说人年龄忌“九”,若逢五十九,则说六十。

出门看不清路,忌说“没路了”,只说“看不清了”。

旧时游客、酒贩进旅店时说“进店了”,忌说“到(倒)了”。

石匠打磨子,忌说“斜”,(因与“削”谐音,“削”方言为“断”)而说“不端”。

木匠干活砍破了手,忌说“砍烂了”,而说“出血了”或“见红了”。

给晚辈起名,忌讳与长辈重字同音。

有太阳时,妇人忌讳从炕里掏灰,否则认为要生白头发孩子。

亲人离家出外,家里人忌讳马上扫地。

妇人为娘家亲人服孝,首次要进婆家门时,须于门外换衣,并从门前柴火堆上跨进,忌直接进入大门。

客人在家忌扫地,否则有逐客之意。

晚上水火忌出门,忌扫地,否则谓之“除福”。

到别人家去烧纸,忌讳将所买纸张全部拿走,总要留一两张。

给讨饭者施舍,忌讳全给,要留一点谓之“留福”。

职场办公室文化礼仪知识。

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中国路径。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二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尊礼,重礼,我们作为中华子孙,应该继承这种优良传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在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是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

为了不出丑,呵呵,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

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

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

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

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

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

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

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

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

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

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

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

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

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

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

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

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

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三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

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

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

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中餐点菜的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优先考虑的菜肴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

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饮食禁忌】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

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

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

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

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

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

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

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三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1、碗不能端起来。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2、吃饭有顺序。

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3、餐具的使用。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筷子只负责夹菜,而扒饭、捞汤则是勺子的专利。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

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

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四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四)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五

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吃饭用餐都很有讲究,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饭的时候座次该怎么安排?该如何点菜?要如何吃菜才算有礼貌?如何敬酒、离席?请看小编带来的最全的中国餐桌礼仪攻略!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附:中餐点菜指导——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一个有风度的人,可千万不要犯下这钟错误。

礼仪是成长的铺垫,文明是美德的传承。

——题记。

四季不断的变换,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们播种下的希望吗?

清晨的阳光暖暖地洒下来,如丝绸一般,笼罩着苏醒的校园.就这样,同学们踏着最灿烂的一缕阳光,跨过铁门的界限.神采奕奕.按照惯例,学校门口总有几位老师值勤,穿戴整齐,一丝不苟,手里握着的檔夹似乎也精力充沛.老师平易近人的笑容,同学们微微上扬的嘴角,甜蜜的融化,彼此间心照不宣.偶尔一个深深的鞠躬,或一个淡淡的笑容,亦或是一句简单的’’老师好.’’都让一天充满了活力.

原本斑驳的墙经过一个假期的精心装扮后,也变得心旷神怡。走过一个拐角,不知觉间放轻了脚步,工工整整地踏上每一级台阶,好像担心会把她踩疼了。心里空空的,好像少了什么。恍然大悟,楼道变安静了,难道是担心打扰她的美梦吗?从前的嬉戏、追逐打闹和尖锐的喊叫,也许是被文化的网兜过滤后,只留下朗朗的书声和清脆的铃声了吧。走廊上的盆栽也愈发青翠,让用眼疲劳的老师同学放松放松,梳理心情。

墙上贴着‘‘静敬竞进,洁节结节。’’八个醒目的大字,深深烙在同学们心间。科任老师踩着铃声准时出现在讲台桌前,发现同学们早已做好课前准备。课前三分钟,班上还起动了演讲模式,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量;每天摘抄两页的优美语段,丰富了课余时间;班主任说,提出问题比起解决它更重要。所以,下课总能看见老师与同学讨论的身影。虽然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我认为良好的习惯也是成功的一半。

文化是星星,点缀成长的黑夜;文化是阳光,融化成长的冰川;文化是火把,照亮成长的旅途。

秋意浓浓,放眼望去,校园里一片忙碌。文化的种子在心中开花结果,丰收者们忙着采摘这文化的果实。仔细品尝,啧,真甜。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六

服饰涉及的对象是穿衣,知道怎么穿衣,懂得如何搭配就行了,与礼仪联系不上,礼仪是礼节的问题。此言谬矣。服饰与礼仪的关系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服饰离不开礼仪,礼仪必然联系服饰。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服饰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一、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

当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阶级意识与统治观念得以强化,人与人有了等级差别,服饰也融入了等级的意识,服饰的礼仪制度也应运而生。

《易经·集解》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提出了黄帝始制衣裳说。谁制造了衣裳并不重要,在人类发展中,制衣裳乃是人类集体的发明创造。《易经·系辞》又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才是比制造衣裳更为重要的事。大家都穿衣裳了,脱离了原始人的生活与气息,进入文明社会。文明社会的文明体现在哪里?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执行指令,于是皇帝按照尊卑等级,采用衣冠服饰各有等差,帝王只要拱手而立,天下就可太平。尽管这是一种愿望,毕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服饰等级的重视及其教化作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天地间的万物给了人类在服饰上多样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虞书·益稷》也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作文。

与地之宜”,就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星象,山川景物的形状,自然界的色彩变化,象征地在服饰上绣成纹样,形成服饰的等差之别。

大约在夏商之际,服饰礼仪制度开始出现,《论语·泰伯》记载:孔子用“致美乎黻冕”赞美夏大禹冠服之美。黼黻是古代礼服上绣有的半青半黑纹样的服饰,冕是古代天子诸侯的礼帽。奴隶制的西周已经形成了服色等差的制度。至封建时期,服饰“明贵贱,别等级”的特性日趋显著,遂衍变成中国古代官服的一大特点。

二、衣裳制度形成。

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据重要的地位,“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就是社会道德的标准,人们的行为准则。古代中国,通过“礼”来显示长幼、尊卑、亲疏的关系,形成伦理序位原则的思想观、价值观。

周公姬旦,为了巩固西周政权,规定了一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宗法制度,他制订了“衣冕九章”(明纹)之制,以明示官员上朝、公卿外出、后妃燕居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都有明文规定。这样,衣裳制度就纳入了周朝“礼治”的范围,成为周代“礼仪”的主要表现形式。《物原》:“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时各以其色。”

《周礼》记载,周代已经形成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包括对日、月、星辰、社稷、山林、五月的祭祀;凶礼指丧葬之礼,包括对君王丧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就是在军事活动中的礼仪,包括校阅(检阅)、出师、田猎等活动。宾礼是指对王朝朝见,对诸侯之间友好往来的礼仪活动。嘉礼则指婚俗喜庆,包括婚礼、冠礼、飨宴会、立储等内容。[1]礼仪的形成有相应的礼节制度,以及与礼仪配套的服饰,吉礼用吉服,凶礼穿丧服,军礼服军服,各有规定,各有体系,彼此不能混用,即不能不按礼仪的规定,随意乱穿服装。[2]服饰穿戴错误那是失礼的,会引起很大麻烦,如果是国与国之间来往,穿错了服饰,用错了礼仪,那就可能引起两国的争端,后果非常严重。

周礼帝冕衣制纹饰有“九章”,即山、龙、华虫(雉)、火、宗彝(虎)等五章绘于衣;藻(水草)、粉米、黼(两斧相背)、黻(两已相背)等四章绣于裳。后来又增加日、月、星辰三章,共称“帝冕(衣)十二章(明纹)。《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麻)绣。”上衣六章纹用色彩绘,下裳六章纹用刺绣制作。

周代衣裳章纹制如何规定,后世学者有多种说法。郑玄说:公衣九章,公衣即衮(《周礼·司服》郑注:衮,卷龙衣),朝臣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三人,服九章纹。外臣诸侯、内臣六卿即侯伯,服七章纹,称鷩衣。上有华虫章,一般指“十雉”中的鷩鸟。鷩象朱雀纹,即长尾山雉(锦鸡)。宗彝(祭祀铜器,铜质)章纹,指彝上有一虎一蜼(蛇)纹饰。蜼即乌蛇黑蜧,能致云雨,乃北方螣蛇之象。

西周时服饰不分男女,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西周的上衣下裳制做了第一次变革,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即深衣制,男女通穿,不分尊卑。深衣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都是人们的主要服饰,用途广泛,不过深衣没有等级的识别标志(图案),不属于官服,乃是官员们日常生活中的便服,而百姓服饰品种、款式很少,深衣适用性广,也就成了他们经常穿的常服、工作服。需要指出的深衣在这一时期,也被一些官员作为礼服和常服,诸侯、大夫、士人除朝祭之外,皆穿深衣;士庶朝祭时也穿深衣。渐渐在深衣上也开始出现规格标志,局部结构有了一定的格式,形成相应的制度,这也是深衣成为官员礼服和常服的原因。

秦汉时期,丝织品出现空前的盛况。官府设立的纺织染工场作坊规模很大,专门生产名贵丝织品供皇室使用。汉代有考工令兼管织绶,平淮令主管练染作彩色,御府令主管作衣服,所属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官办的纺织机构,一方面为宫廷服务,另一方面实施对服饰等差的管理。

三、叔孙通制定汉代礼仪。

秦始皇时,废止六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先秦的冕服制度遭到破坏,到了秦至西汉时期,对于冕服的使用,已经不甚明了。

秦末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路诸侯风起云涌。汉高祖刘邦平民出生,不过是乡野农村的一个亭长,相当于村长,没见过大世面,身上还有市井无赖的习气,尽管他“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成为汉代开国皇帝,但是没什么文化,却对读书的儒生(知识分子)颇为轻视,经常戏弄儒生。当着儒生的面,就堂而皇之地洗脚,以及对着帽子撒尿。有一次高阳的老儒生郦食其来投奔他,正巧刘邦在洗脚,手下通报有老儒生求见。刘邦很不高兴,他压根就不喜欢知识分子,很傲慢地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呢,我没时间见读书人。”郦食其对刘邦的流氓本性非常了解,改口对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刘邦原先也是一个酒徒,贪吃好酒,做亭长时经常向卖狗肉的樊哙赊账吃狗肉。听说来了一位同道中人,刘邦就终止了足浴,接待了郦食其。

刘邦可以当着儒生的面,对着帽子撒尿,哪里有帝王的修养?带兵打仗有韩信,管理国家有萧何,刘邦花天酒地,我行我素,乐得做他的风流皇帝,于是宫中是一片混乱。翦伯赞在《秦汉史》中说“刘邦初都洛阳,不久移至长安。初即位时,曾大宴功臣,但是当时的所谓功臣,多半不懂什么朝拜皇帝的仪式,他们喝醉了酒,就拔剑击柱,说刘邦封赐不平。”上朝时群臣经常发生争吵,乱哄哄,一片混乱。

这时候,一位原先在秦朝供职的博士叔孙通看不下去了,他有在秦朝当差的经历,懂些礼仪,他觉得朝廷没有礼仪不成体统,就向汉高祖进言,意思是上朝应该有礼仪,大臣应该按礼制按部就班,尊卑有序。做了皇帝的刘邦虽然骨子里仍然有流氓的秉性,不拘礼节,但是闻听有一套礼仪,可以让群臣对他顶礼膜拜,显示他高高在上,威武庄严的皇帝权威,自然觉得好,他就布置叔孙通制定上朝的礼仪。

奉了刘邦的命令,叔孙通去鲁国征聘懂上朝礼仪的儒生,征集了三十余人,但是有两位儒生不肯来,并且把叔孙通大骂一通。他们说:“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碰了个大钉子,只好说了一句:“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3]就带着三十几位儒生回到长安,在野外演绎上朝礼仪。先是用稻草人做模特,布置各人的位置,进行讲解,然后再由三十几位儒生,台上演绎。叔孙通花了一番心思,在秦代朝廷礼仪的基础上编排出汉代的朝廷礼仪,三十几位儒生也熟悉了套路,他们也成了礼仪师傅,去教导群臣,群臣熟悉了,再由叔孙通辅导皇帝。如此这般,折腾了一个多月,面对皇帝,群臣也知道如何磕头,呼叫万岁万岁万万岁。刘邦感受了一把做皇帝的威严。适逢长乐宫落成,就正儿八经地彩排一次,宫殿巍峨雄伟,群臣们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山呼万岁,那场面真的是壮观。刘邦被那上朝礼仪的气氛所感化,感受了一把真天子的威风。礼仪让流氓出身,并且曾经拿着儒生冠帽当夜壶的马上英雄,也觉得那些下流的儒者,并非一无是处,还是颇有用处的。于是封叔孙通为太常,赏赐五百金。有功的叔孙通没有居功自傲,独吞赏金,他向刘邦奏请,那些儒生追随他演绎礼仪,对于礼仪的排演皆有功劳,请汉高祖封赏,他也将五百金分给诸位儒生,这帮演礼的儒生均得到皇帝封赏的官职,皆大欢喜。

礼,是随着时代和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所以,夏、商、周的礼都根据时代的不同加以增减,“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就是让人们、社会按照尊卑、长幼有序的规定,遵照社会道德标准来执行。尊卑有别,贵贱有分。《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这里,孔子指出,要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先“正名”,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的关系,让“亲亲、尊尊、长长”上下等级森严。没有礼仪,不讲修礼、习礼、行礼,社会就会出现混乱。

《汉书•魏相传》记载:叔孙通还制定了汉代天子衣服之制,他依据天地四时气候变化,制定天子一年四季所穿衣服,“上法天地之数,中得万民之和”,因此,自天子、诸侯、列侯,以及万民百姓,“都应效法天地,顺从四时,使国家大治,身无祸殃,年寿永久”。可见服饰的穿戴,及其与之配套的礼仪,目的是让人们、社会遵循一定的等级差别,符合各阶层人士的身份,体现社会的秩序,稳定社会,人民安康。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意义在于整顿社会秩序,维护人伦纲纪。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是因为中国社会重视礼仪,一切行为遵照礼仪,尊卑有序。

汉代初期的朝祭之服,从汉之斋服,而非冕服。一直到了后汉孝明皇帝的永平二年(公元59年),依据《周官》、《礼记》、《尚书》等篇,逐渐恢复天子、三公、九卿的冕服之制。天子冕服,绣文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纹;三公、诸侯冕服,绣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采用华虫七章,都有五彩,大佩、赤舄绚履。

叔孙通制度礼仪,在中国礼仪制度史,中国服饰流变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古时期虽有礼仪,也有服饰等差制度,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已经破坏严重,社会的等级观念几近崩溃。叔孙通恢复了礼制,复原了礼仪,将崩溃的中国礼仪拉回到正轨,又继续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没有礼仪、等级制度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古代的礼仪就是规矩,社会的大规矩。刘邦初登天子宝座,同样轻视礼仪。当他第一次感到了叔孙通制度的礼仪,体现了汉官威仪之后,就不再小觑礼仪,而且开始重视礼仪制度。礼仪就是让人们按照一定的礼节,等级制度,遵循君君臣臣的纲常。没有礼仪就没有文明;没有礼仪就没有社会秩序,没有礼仪就没有政府的执行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的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在当下仍然需要文明的熏陶,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国人的修养、涵养。

做人先学礼,礼仪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礼仪是社会秩序稳定的表现,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中华五千年文明依托于礼仪,因为有礼仪才有中华的礼仪之邦,才有中华灿烂的文化,才有中华美轮美奂的服饰。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七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礼仪社会生活财富继承发扬。

正文。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几句话来总结中国古代的礼仪就是“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中国古代社会的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礼,礼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存几千年的原因。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

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

参考文献:

《仓有备栗,可以待凶饥---简评中国礼仪文化》李学文。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八

一、器具准备:。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客人喝什么茶。

准备好几种茶后,主人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2.冲洗器具--温杯、汤壶。

_(g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90°以上的开水冲烫茶壶、茶杯。

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杯。

用左手拿起碗盖,注满盖碗,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3、放置茶壶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

正对他人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二、冲泡:。

1、将茶荷中的茶叶放入壶或盖杯中。

乌龙入宫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

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2、“浸茶”,也称为“洗茶”。

是将沸水冲入盖碗或壶中,待盖碗或壶满时,用杯盖轻轻刮去碗口的泡沫。

再冲洗掉残留在盖口的泡沫。

高长的滚水注入盖碗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这样不仅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更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表现。

切记:一定要“刮沫”,有些人泡茶时忽略这一点。

3、泡茶。

冲泡第一泡茶,倒茶时应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

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

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

还要注意高冲低斟,低斟是以免香气散失,防止茶汤溅出滴到客人的手,造成不礼貌。

三、敬茶:。

1、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

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

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2、“七茶八酒”

茶倒七分满即可,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一方面暗喻了“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另一方面客人在拿茶杯时也不容易烫到手。

需要注意的事项【2】。

在进行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

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

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

敬茶时一般从左边的第一个客人开始敬起,从左到右。

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左为先、以左为大的。

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为之上茶。

上茶也有规律可以循的,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如果来宾人数比较多,那么就采取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最为妥当。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喝什么茶。

2茶一定要放在盘子上拿到客人面前。

3摆桌的时候先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用两手拿茶杯垫放在客人面前。

4摆茶杯的`时候茶杯的把手到客人的右侧。

5茶勺的把柄到客人的右侧放在客人面前。

6客人喝完茶后及时把杯子拿走。

7不给客人看到自己的背部。

有点心情况【4】。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九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客人喝什么茶。

准备好几种茶后,主人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2.冲洗器具--温杯、汤壶。

_( g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90°以上的开水冲烫茶壶、茶杯。

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杯。

用左手拿起碗盖,注满盖碗,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3、放置茶壶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

正对他人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1、将茶荷中的茶叶放入壶或盖杯中。

乌龙入宫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

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2、“浸茶”,也称为“洗茶”。

是将沸水冲入盖碗或壶中,待盖碗或壶满时,用杯盖轻轻刮去碗口的泡沫。

再冲洗掉残留在盖口的泡沫。

高长的滚水注入盖碗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这样不仅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更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表现。

切记:一定要“刮沫”,有些人泡茶时忽略这一点。

3、泡茶。

冲泡第一泡茶,倒茶时应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

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

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

还要注意高冲低斟,低斟是以免香气散失,防止茶汤溅出滴到客人的手,造成不礼貌。

1、 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

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

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2、“七茶八酒”

茶倒七分满即可,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一方面暗喻了“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另一方面客人在拿茶杯时也不容易烫到手。

在进行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

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

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

敬茶时一般从左边的第一个客人开始敬起,从左到右。

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左为先、以左为大的。

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为之上茶。

上茶也有规律可以循的,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如果来宾人数比较多,那么就采取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最为妥当。

1 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喝什么茶。

2 茶一定要放在盘子上拿到客人面前。

3 摆桌的时候先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用两手拿茶杯垫放在客人面前。

4 摆茶杯的时候茶杯的把手到客人的右侧。

5 茶勺的把柄到客人的右侧放在客人面前。

6 客人喝完茶后及时把杯子拿走。

7 不给客人看到自己的背部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

2008年8月8日晚8时,在这个璀璨的月明之夜,是中国儿女的节日,是世界人民的节日,只因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圆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了。不,这不是世人企盼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而是展开了一幅巨大的中国文化画卷。这幅画卷将中国5千年古老文明潮水般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这幅画卷是一条星光灿烂的时光隧道。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从陆地"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钻木取火、活板印刷、指南针、火药到"辉煌时代",在这条时光隧道里,中华民族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这幅画卷展示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庄严承诺。活字印刷组成摵蛿字,2008张笑脸引爆鸟巢全场,2008人太极表演天人合一,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共唱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鸟巢里"放飞"的和平鸽,璀璨焰火鸟巢完美绽放,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向世人说明,和平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

这幅画卷是现代科技织就的历史辉煌。现代科技在开幕式中的运用随处可见,从节日的策划、制作到表演,在那些震聋发馈、令人震憾的舞台表演背后,无处不流露出现代科技与古老中国文明的完美结合,正是由于对科技的恰当运用,才铸就了这台古今交融、异彩纷呈、前后呼应的奥运开幕式。

这幅画卷是承前启后的美丽音符。五幅长卷画现礼乐之邦盛世,颂吟春江潮水唱昆曲,鸣响全场的中国国粹京剧,郎朗与小朋友同奏的钢琴曲,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音,也不仅仅是东西方文明的集中展现,而是东西方文明、古今文明共同搭起一座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奥运只有起点,却没有终点,同理,奥运所承载的人类对和平、团结、友谊、互爱的追求永远都没有尽头,这是奥运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由此,不断施展的画卷也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想像空间,这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没有哪幅画卷更能够代表古老的中国文化,也没有哪幅画卷更能激起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灵共鸣,在这幅画卷里,中国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在互联网上、在电视机前、在城市的广场上、在乡村的田野间、在北京的天安门前、在世界各地的高楼大厦,人声随着鸟巢内的高潮起伏难平,这是人们在为奥运欢迎,这是人们在为中国文化欢呼,这是人们在为世界和平欢呼。

或许正是由于世界人们对于北京奥运的寄予太多、期许太多,才使得这次奥运平添了些许不平凡的成色,使得它既是奥运开幕式,又不像奥运开幕式,因为,它太伟大了,太可爱了,太令人着迷了。在这幅令全世界40多亿人口瞩目的画卷里,北京奥运也因此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风度、更有信心、更有志气、更有力量和更有豪情。

开幕式过后,就是精彩的奥运赛事了,它必定和开幕式的完美画卷一样令人无限期待。但愿,各国运动员的英勇角逐也能够像这幅画卷一样令人美不胜收,不仅仅是争金夺银,更在奥运这个盛大的舞台上尽情地自我展现。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一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二、尊老敬贤。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仪尚适宜。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四、礼遇。

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五、仪表要求。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六、品牌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礼记·曲礼上》也讲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深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

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讲礼仪,也讲奋斗。在我国的历史上,最早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他用道德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威信很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经历了八百多年。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体现了礼仪和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用“礼仪之邦”命名企业,并首创尊重收礼人的愿意和选择、以收礼人满意为结果导向的“收礼自选到满意”送礼模式,也就是想企业能通过礼仪的主要物质载体——礼品,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礼仪文化,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不断进取,用心去传递、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兴盛祖国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者。

七、送礼。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不是礼“上”往来。礼尚往来,正确理解应该是,礼,尚往来。意识是,所谓礼,崇尚的是往来之道,有来无往,非,礼也。

这句话,被扭曲成为“礼物”上的往来,见人送礼。这样的低级肤浅含义。

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更加丰富了许多。新时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由此可见,在现代生活中,送礼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往来、朋友结婚、生日、逢年过节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送礼,可同时送礼又常常会让人非常的纠结,逛了半天的商场却仍苦恼于不知道该送什么样的礼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礼品送出去,却不知道收礼人是否满意,传统的送礼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送礼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礼品自选模式便应运而生,礼仪之邦推出的送礼方案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解决了送礼和收礼一系列的问题。

八礼仪之邦。

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ofceremony”,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

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二

礼仪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本文介绍了日常生活较常见的简单礼仪知识,我们都应拿出“礼仪大邦”的风度来,认真学习实践,在社会中作一个在别人眼中有教养的绅士。

二、几种场合下的礼仪注意事项:

1.送礼的礼仪:

送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节日、婚嫁、生日、感谢帮助、送别亲友及回礼。送礼最重要是显示心意,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和购买礼物,这样收礼者若了解真相,也会收得安心。有一点应该注意,给人送礼时最好加上精美的包装纸,这样既能显示出你办事认真的态度,又能使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

2.探病礼仪: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所以在去医院前,应弄清楚病人在什么病区以及病床号,以免到处打听,扰乱医院的清静。探病前,最好准备一点礼物。

有些人喜欢给病人送滋补品、保健品,其实并不恰当,因为病人正在治疗期,每日要按时服药或打针,并不适合服用补品。送给病人的礼物以鲜花或小小的盆景为宜。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一盆生机盎然的盆景,能给白色的病房带来多少春意和生机!不过送鲜花是十分有讲究的,有些花并不适于送给病人。一般来说,送玫瑰、康乃馨、满天星、百合、天堂鸟等是不错的选择。

3.结婚礼仪: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参加喜宴的朋友,应事先选购一份礼物,礼物最好有意义,如送99朵玫瑰代表“天长地久”,或送具有纪念价值的金贺卡及结婚蛋糕,向新郎新娘表示祝福之心。

4.祝寿礼仪:祝寿就是庆贺生日。在给长辈祝寿时,“礼数”稍多一些。给同辈朋友过生日,则不必拘于形式,送礼品最容易。给长辈祝寿,除了穿衣服要讲究之外,还必须带有一份含有健康长寿意义的物品,如设计精美的蛋糕,或有纪念性的金贺卡。

5.殡葬礼仪:传统丧礼仪式繁复,程序繁琐。现在一般都以追悼会告别仪式的形式对死者表示哀悼。参加追悼会有一些礼节应注意,穿衣以素雅为宜,不可过于打扮和穿着鲜艳。为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及对家属的关心和慰问,可送上一个花圈或花牌。

6.社交公共场合礼仪规则。

遇有叉路口或者进门时,要让长者和女士先行;

窄路相遇要给长者女士侧身让路;

窄路行走,要超过别人事先要道“劳驾”,不可硬挤;

进电梯要先进入按住开门钮,再让长者和女士登梯,出梯则相反;

登上升滚梯要让长者和女士先行,下降滚梯则相反;

进出大门要帮后面的人拉住门扇或轻送门归位,不可随手一摔;

不要紧贴别人面前横过或者抢行,不要从交谈者中间穿过;

长者、女士和客人未落座之前,自己不可先坐;

和别人交谈眼睛一定要盯住对方,不可东张西望,这样极不礼貌;

不要言而无信,说话言出必行;

初相识不要乱开玩笑,不要追问别人的隐私,不要随便给人起外号;

高兴时勿得意忘形,恼怒时不要口出恶言;

多人会面,勿厚此薄彼;

不要议论别人蜚短流长;

交友勿曲高和寡,说话莫过重;

7.日常生活中常用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久仰。

分别重逢——久违。

征求意见——指教。

求人原谅——包涵。

求人帮忙——劳驾。

求人方便——借光。

麻烦别人——打扰。

向人祝贺——恭喜。

求人解答——请问。

请人指点——赐教。

托人办事——拜托。

赞人见解——高见。

看望别人——拜访。

宾客来临——光临。

送客出门——慢走。

与客道别——再来。

陪伴朋友——奉陪。

中途离开——失陪。

等候客人——恭候。

请人勿送——留步。

欢迎购买——光顾。

归还物件——奉还。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现代礼仪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礼记·曲礼上》也讲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深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

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讲礼仪,也讲奋斗。在我国的历史上,最早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他用道德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威信很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经历了八百多年。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体现了礼仪和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用“礼仪之邦”命名企业,并首创尊重收礼人的愿意和选择、以收礼人满意为结果导向的“收礼自选到满意”送礼模式,也就是想企业能通过礼仪的主要物质载体——礼品,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礼仪文化,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不断进取,用心去传递、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兴盛祖国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者。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不是礼“上”往来。礼尚往来,正确理解应该是,礼,尚往来。意识是,所谓礼,崇尚的是往来之道,有来无往,非,礼也。

这句话,被扭曲成为“礼物”上的往来,见人送礼。这样的低级肤浅含义。

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更加丰富了许多。新时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由此可见,在现代生活中,送礼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往来、朋友结婚、生日、逢年过节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送礼,可同时送礼又常常会让人非常的纠结,逛了半天的商场却仍苦恼于不知道该送什么样的礼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礼品送出去,却不知道收礼人是否满意,传统的送礼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送礼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礼品自选模式便应运而生,礼仪之邦推出的送礼方案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解决了送礼和收礼一系列的问题。

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ofceremony”,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

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四

司马迁是忠、孝观念体现的一个典型,在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有这么一个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躺在病榻上泪流满面,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说:“我们司马氏世代都是世家,你一定要继承祖业,扬名于后世,荣耀父母,此孝乃是最大的孝,我最担心的是你完不成这部通史,你一定要牢牢不忘。”司马迁非常完美地实现了祖上的嘱托,他通过自己完成在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通史以体现他一个忠、一个孝的忠孝理念的典型。

说到中华民族的孝道,不仅仅是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也是很典型的,我这里说两则故事。有一栋各个民族的人来住的大楼失火了,从这个大楼里跑出来的人都是带着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往外跑。犹太人是做生意的,我们看到犹太人背后背着钱袋子。法国人就比较浪漫,看见法国人往外面跑,背上背着自己的小情人。这时候看到一个中国人往外面跑,他背后也背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还有一则故事,有一次有一位老师让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学生写。

作文。

以大象为背景来写作文因为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一看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德国人擅长思维所以题目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比较浪漫他的题目是《大象的情爱》俄罗斯青年的题目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

国学。

生的题目是《大象的伦理》。以上两则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孝道这种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和为贵。在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当中对“和”加以解释,提到八个字“调声曰和,调味曰和”,用现在的大白话是说,调配音律就叫做和,调味就叫做和。

春秋时期一个叫做晏婴的人,根据《晏子•春秋》的记载,他的顶层上司齐景公有一次见到晏婴就问:“你经常谈到这个和,到底什么叫做和?”晏婴就说:“我可以给你打两个比方,比如一杯美味的汤,它之所以成为美味的汤,是因为有味的搭配,味是酸甜苦辣。所谓和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这首乐曲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五声(宫、商、角、徵、羽)的协调。”所以从20xx年前以来,关于“和”的这种思想理念就在中国传统文化,就在炎黄子孙的使用当中进一步延伸和发展起来了。与和密切联系的一些词汇都是这个意思,如和谐、协调、融入等,都与和有关。

每当提到“和”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周易》里边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这两句话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两种基本和谐。前一句话,“天行健,天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中华民族就像天体运行,周而复始,顽强拼搏。后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是指中华民族就像大地母亲那样胸怀宽广,包容万物,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没有前者就不能生存,没有后者就不能共存,前者是刚,后者是柔,两者结合是中国的一个。

成语。

——刚柔相济。

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中国20xx多年来有一个。

座右铭。

是孟子说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这个思想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是处理国家大事。

司马迁《史记》里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说:“监于万国,万国和。”当时说监于万国必须和谐,这个国可不是国家的国,这是原始社会,这是指部落,部落之间的协调。到了帝尧时期,也是协和万邦,万邦也是存在的,很多部落和谐共处。

处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处理家事亦如此。当一对青年男女就要结婚,步入婚姻的时候,这时候人们对他们最好的祝福是这样一些话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白头偕老”。

当两个人组成家庭之后要养育子女,这样就有一种父母与亲子之间的关系,即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也是有一定的和谐的概念,父慈子孝,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所以一个家庭的座右铭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这样的,那邻里之间其实也是这样的,我们经常有一句老话可以来说明这个问题,“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的外交方针里边也是这样的,睦邻、富邻,这都体现了与人为善的思想。

和是有原则的。孔子讲的最合理、最客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一个是“同”,“和”是真正的和谐,“同”是同流合污。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之间是真正和谐,而不是同流合污的。小人则不然,小人是讲同流合污,而不讲真理。

“天人合一”思想:从意识形态领域,先人经常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如老子有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的一、二、三如何理解?按照主流思想的理解,我也认同这个理解,“道生一”的“一”是指原始状态下的冲气,“一生二”是阴阳这两类元素,“二生三”是天、地、人。这里边显然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果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够清楚。在庄子里边说得相对比较清楚,“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个人的主体都是共生共长的,在管子里面,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反映了天人合一,其思想是,中国虽然地大物博,河流众多,森林广袤,但我们一定要有节制,比如捕鱼不能滥捕,森林不能滥伐,这种有节制的思想其实也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五

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对于饮食礼仪习惯都是比较讲究的。中国人的饮食礼仪也是比较发达以及完备的。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中国饮食文化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饮食礼仪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中国人自古至今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从几千年前的周朝开始就已经有礼制的诞生了。古代人走路要讲礼仪,坐着要讲礼仪,穿着要讲礼仪,吃饭更要讲礼仪,因此中国的餐桌礼仪可谓是源远流长。虽然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餐桌礼仪已经从简,但还是有着诸多讲究。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餐桌礼仪。关于座位。

1、一般来说,面朝大门的座位是留给最年长或者最尊贵的客人的,所谓面朝大门即为尊说的就是这个。

2、剩下的客人以这个面朝大门的位置开始依次向大门边上的位置靠近。

3、中国历史悠久,不同的时代左右的尊卑也有不同,但是大体上是以右为尊的,成语无出其右中的右指的就是上的意思。因此,餐桌上也是右边的宾客要比左边的尊贵。

4、而大门旁边的位置则是主人坐的,一来方便为宾客引座,二来方便结账。

关于吃的。

1、首先客人要提前做好功课,根据客人的喜好以及自己的预算确定宴请地点。

2、等宾客来齐之后,把菜单交由主客,由主客开始传阅菜单并点菜,切忌只交由主客点菜,一方面主客会觉得客人不够体面,另一方面会招来其他客人的不满。

3、而客人们点菜则不可以过于大包大揽,有必要的`时候也应该让主人点菜,点菜的时候尽量点价格适中的菜,并且点菜之前要问一下其他人都没有忌口的。

4、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可以点一个菜,并且只能点一个菜,所点的菜最好与已经点过的菜形成互补,避免出现荤多菜少或者菜少荤多的情况。

关于喝的。

1、倒茶或者倒酒的时候要用两只手,一只手扶住茶壶或者酒瓶,另一只手缓缓倒入杯中。

2、敬酒的时候,如果是碰杯敬酒,那么敬的人要喝完,如果是不碰杯敬酒那么敬的人不需要喝完,但是观察对方,不能比对方喝得少。

3、敬酒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右手拿杯,左手托底,并且敬别人酒的时候酒杯要拿得比别人低一些,即使你是领导。关于筷子。1、筷子作为中国特色的饮食工具,有着特殊的礼仪和禁忌。

2、摆放筷子的时候,要注意一双筷子一定要放在一起,如果把筷子放在来面前餐盘的两边,这是是与对方绝交的意思。

3、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这是极大的不礼貌。

4、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因为古人认为这样很像祭祀插香,是很不吉利的。

5、同一道菜不可以连续夹三次上;嘴里吃着东西不能同时伸筷子

关于吃鱼。

1、有鱼谐音有余,因此鱼类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与其他菜肴相比,有着特殊的讲究。

2、吃鱼要从鱼头下方的背部开始吃起,如果一上来就夹鱼肚,会被认为是小家出身。

3、吃鱼切忌翻身,因为古时候的人相信翻鱼等于翻船,如果吃鱼爱翻身那么下次捕鱼的时候就会翻船。到了现代,虽然已经不那么迷信了,但翻鱼还是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吃完一面鱼肉以后,将中间的鱼骨挑出,再继续吃另一面。

4、如何摆放鱼也是有讲究的,正确的摆放方法是讲鱼头朝向饭局中最尊贵的客人,避免鱼尾冲长者、贵者。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六

中国社交礼仪文化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讲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讲礼仪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讲礼仪可以使你的事业成功,讲礼仪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礼仪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

社交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

人们在创造优美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和进取。同时,还应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欣赏和发展自己,从中享受无尽的乐趣。一个人能否对现实社会或周围环境有良好的、积极的适应是衡量他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谓的几大分支,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

可以塑造单位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最终达到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 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

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孔子尊师

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八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中国人自古至今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1)吃饭时要端起碗。

(2)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盘边夹起。

(3)要闭嘴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边是餐具礼仪是的礼仪要求。

(4)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

(5)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假如要咳漱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有痰时要离开餐具去吐掉。

(6)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碰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

(7)作为一个有礼貌人,吃完饭不应推开饭碗,就离开而去,要应有礼貌离座,并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用餐完后,要轻轻放下碗筷,用餐纸或餐巾擦嘴。

(2)假如自己先吃完,要与父母其他长辈打个招呼,要离开座位。待大家都用餐完毕,应帮助大家一同收拾碗筷,擦净桌面洗刷碗筷。

2.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则主宾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宾右手边;。

3.一般等长者先坐定后,才开始入座,从座位的左边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

2.应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

7.夹菜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8.喝汤不要发出声响,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等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十九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礼仪,对于各级行政机关来说,是纠正日下老百姓普遍反映的“衙门的门难进、脸难看”的不良风气,端正文明行政的有效手段。对企业来说,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提高企业员工办文办事、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企业认证和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礼仪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具体有:着装礼仪、佩饰首饰礼仪、通联礼仪、馈赠礼仪、仪容礼仪、举止礼仪、沟通礼仪、表情礼仪、聚会和应酬礼仪、就餐礼仪、求职应聘礼仪、办公室礼仪、常用交往礼仪、会议礼仪、仪式礼仪、营业人员礼仪、涉外礼仪、习俗礼仪、电话礼仪、公务员礼仪、营销礼仪、情商等。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礼仪的对象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中,对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比如,对于饭店业的礼仪,就基本相同,而不等同于其他行业的礼仪要求,但每个饭店的工作人员情况不尽相同,所宣扬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可能不一样,所以又有所区别。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切记这一点。

商务礼仪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务人员在商业交际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商务礼仪有利于塑造商务人员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走入工作岗位后,我们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的时间比在学校时会多很多,其中与各类商务人员打交道占了很大比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迫切的要求我们在交往中能够掌握好商务礼仪,从而更加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取胜于商海。商务礼仪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越来越重要。

商务礼仪的运用不但体现了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在商务场合当中,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际冲突,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

经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我渐渐的明白了商务礼仪的重要性,现将之总结为以下几点:

1、塑造个人与企业良好形象。

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2、规范我们日常商务行为。

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商务礼仪可强化企业的道德要求,树立企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我们知道,道德是精神的东西,只能通过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原则与态度表现出来。商务礼仪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和道德具体化为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对这些规范起到强化作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体现了企业的道德观和管理风格,也体现了礼仪的要求,员工在企业制度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就在固定的商务礼仪中自觉维护和塑造着企业的良好形象。

3、传递信息、展示价值。

良好的礼仪可以更好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她往往决定了机会是否降临。比如,在公司,你的服饰适当与否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晋升和同时的关系;带客户出去吃饭时你的举止得体与否也许就决定了交易的成功与否;又或者,在办公室不雅的言行或许就使你失去了一次参加老板家庭宴请的机会……这是因为礼仪是一种信息,通过这个媒介表达出尊敬、友善、真诚的感情。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礼仪,它昭示着人类的进步与辉煌,只有我们正确的掌握礼仪的精妙之处,惟妙惟肖的利用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我们终将在事业与拼搏的道路上独占鳌头!

案例分析:小李受领导指派去参加一个客户单位的开业庆典,(1)请问他应该做什么准备。(2)并根据所学商务礼仪知识,为小李着装、仪表、举止礼仪方面做一下设计和包装。

根据所学商务礼仪知识,小李应该准备好自己的名片,以便在开业庆典上和他人交换,准备好邀请函,确定赴场的时间,不要太早,不要太晚。在着装仪表方面,应该穿正装西服,不应该在裤兜里边装东西,名片应该放在上衣兜里边,出门前应该打理好个人卫生,发型不能乱,也不能过于扎眼,正常为好。在举止礼仪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二十

在古代,礼仪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它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对我们整个民族以及个人都有着深刻影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1.用膳礼仪。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

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

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文化5020xx年连续不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常谈到了博大精深,有比较代表性的四个特点:

一,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

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三,以和为贵的思想;。

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就有“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两句话中分久必合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历史,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规律,合久必分,这句话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很容易掩盖千百年来广大国民的强烈要求、信心、勇气和决心。

早在汉代,从董仲舒时期开始的“大一统”思想已经在中华民族的人民心里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就说: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同谊。自然界里边从古至今是亘古不变的一条政治。以实践来检验,确实大一统的思想总体上来讲是深得人心的。因为道理非常简单,一个社会要发展要繁荣,那就离不开民间的交流。外界的冲击要比安于现状好,民间的交流要比固步自封好。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第二点,孝道。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儒家中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当年的孟子提出了五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正是在此基础上,到了汉代又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概念,三纲五常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孝”。忠和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春秋晚期有一个季康子咨询自己的老师孔夫子治国之道,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他:“孝慈则忠。”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只要这个人做到了孝道,那对于国家就一定是忠诚的,由此可见忠和孝的联系非常地紧密。所以在中国文化历史当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和行为大行其道。

2

页,当前第。

1

1

2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中国人的婚礼上,大红双喜字随处可见。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好事成双、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是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2.龙凤呈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中龙凤的话语,而在中式传统的婚礼上,龙和凤凰的图案是经常出现的。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3.中式婚礼服装。

在婚礼当天,新娘子都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众位亲友的面前。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新娘子一般要着汉服,因为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4.花朵。

鲜花朝气蓬勃的象征,在中国的婚礼上,一般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而这些花朵的颜色是白色的,恰恰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在中国这些花朵虽是白色,但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5.鞭炮。

中国人办喜事或者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都喜欢热热闹闹,用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有些地方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6.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用红豆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豆又名相思豆,在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豆通常是被用来作为一种甜品,红豆沙。象征两人结婚后缠缠绵绵,甜甜蜜蜜。

7.祝福食物。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一:出嫁时间的禁忌。

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7599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