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的要素有哪些?一起来学习吧。这篇范文通过逻辑合理的结构和清晰准确的语言,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总结的本质和目的。
高职院校论文篇一
“swot分析是哈佛商学院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swot分析法是运用系统的思想将原本独立的因素通过相互匹配、综合分析进而找到应对策略,为企业制定出科学、规范的战略计划。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与工业文明、企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将其文化建设中考虑到工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同时运用swot矩阵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以教师为媒介,促进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课堂。
高职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离不开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其文化建设成效要通过学生来实现,促进文化进课堂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文化进课堂的关键点又落到教师上,“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注重“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培养中融入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使教师具备较好的企业文化素养,主要措施包括: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下厂实践;聘请企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式。
(二)以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为载体,促进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
校企共同开发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理念的校本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把企业生产所需的先进技术、专业技能以及企业运行管理的理念等融入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借鉴“双元制”课程、能力本位课程等课程的开发理念,将企业相关人员真实的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优秀的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内涵进课程。校本教材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表现形式。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把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教材,把企业生产真实情景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教材,让学生在比较枯燥的专业技能学习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情景和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调整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情境,融入企业生产和管理情景。
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情境,引入企业生产或管理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校期间感受到企业的优秀文化和真实的情景,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氛围。如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先让学生感受企业真实生产的氛围,让学生观察在实际生产应注意的要点;教师在进行通识课程教育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创设企业生产或管理情景,自主解决相关问题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校整体文化的建设,还会为学生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结合职业院校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在企业文化和高职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按学院开设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引进,要有针对性,所引进的企业文化要与本专业具有契合度、亲和性和贯通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合理性、适用性和典型性。所谓“走出去”,就是学院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一是学院教师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在企业成立“教师工作室”,教师走进工作室,纳入企业管理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理解,为企业文化和高职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提供了平台。二是学生走出去,要让学生走进企业,对所学的企业文化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对企业文化作用、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聘任企业文化专家来校开展企业文化的各种专业和学术方面的讲座或报告,聘任企业工程师结合企业文化内容开展教学。
(五)营造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
学院实训基地的建筑和布局应以现代先进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为原则,紧跟时代步伐,并增添企业元素与色彩。实训室在建筑、布局和标语牌方面应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展示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或优秀企业文化的案例;图书馆要增加企业和企业文化的相关书籍。
(六)与企业联合开展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活动,营造良好的校企业文化融合的氛围。
丰富的素质拓展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学校层面,学校相关部门与企业联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学生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同时,校企还可以联合组织技能大赛,让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同台竞技,让企业对学生加深了解;从学生层面,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社团,以学生社团名义和企业员工开展体育运动,感受企业员工合作的态度及精神,同时,学生还可以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企业感受学生的热情和服务精神。通过以上形式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论文篇二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数学教学过程充满着尊重、关爱、理解和激励,为职业素养的渗透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敬业、诚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垂范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为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
高职院校论文篇三
与普通高校的理论研讨性社团相比,高职院校应开展更多的专业实践类、社会活动类社团。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专业实践类。此类社团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如电子设备组装社团、物流社团等。第二类为文艺类社团。此类社团主要为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如舞蹈社团、书墨社团、情景剧社团等。第三类为体育类社团。此类社团在学生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同时更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据了解,现在社团活动多开展于校内,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社团活动的作用,应将其更多地带出校外,实现多校社团联盟,加强学校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2.订单培养拓宽学生校外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一线的服务、生产等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相应工作岗位,就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要注重实用性的体现,如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与德国企业布廷恩合作,专门成立了布廷恩班,作为订单式的培养而专门开设了德语这门课。还有一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实现工学结合,如汽车修理专业学生可以边上课边在汽车修理4s店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回到学校来寻找解决的途径。还有一些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实现教师进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来改变课程的设置,使学生间接了解企业。
现在,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以外基本很难接触到校外,尤其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实施半封闭甚至全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因此,加强学生在学校间的交流学习也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如相邻或相近的学校可以就一些共同开设的专业开展“游学制”,即学校内学生可以互相沟通学习,通过信息沟通或竞赛实现专业技术信息大联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除了学生的交流学习,高职教师也要加强交流学习,在校与校的合作交流基础上推行教师下企业,实现教学一体化。
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真正做到企业进校园,学生进企业,实现校园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这样在丰富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吸收企业精髓,最终达到通过校外实践平台的延伸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论文篇四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那么校园体育文化也要发挥其教育的影响力,其主要有导向、凝聚、激励、育人和智力促进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一种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就是把人们的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凝聚功能就是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激励功能的目的性就是调动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要求上进、增强责任感;育人功能就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智力促进功能也就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大脑的神经系统功能,消除大脑疲劳,促进智力的发展。
2.1太极拳运动扩大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太极拳是一项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中的道家理论在注重人的生命的基础之上,通过太极技术动作体系的建立,融入技击思想,表现人们的道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太极拳选项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太极技术动作,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认同感可以归纳为体育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高职类院校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思想价值观不稳定,集体观念较弱,纪律性差,责任感薄弱,这些不足都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可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民族精神的蕴涵。通过开展太极拳选项课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内心的体验形成认识、转化行为,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由此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这样会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古代养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2.2太极拳运动丰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社团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对太极文化及技术动作的认知、感受,组织太极拳俱乐部的活动开展,让太极拳运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成员培训、太极拳宣传活动、太极拳比赛等加强太极拳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将体育社团纳入到其中,使得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方位的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加强锻炼,促进健康。将太极拳运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融入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使社团文化能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积极因子。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够增强体质,同时能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得中国太极文化重视和谐的思想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建立和谐体育教学课堂,通过太极拳社团文化影响其他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和谐的自我完善的文化,“天人合一、和谐之道、中正之道”是太极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动养生”的思想,注重修炼太极拳静心养气;“以内引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在思想的变化促进外部事物的变化,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这种和谐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物质文化是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太极拳这样的民族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接起来,而太极拳体育文化细化了体育制度文化,太极拳教学在保持体育传统味道的基础上,通过太极拳比赛、社团等形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持住中国传统体育的韵味。体育教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将太极拳运动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教学,更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到感受传统体育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在太极运动中培养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交流。太极拳运动对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语。
太极拳选项课的开设对高职类院校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高职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校园体育社团的积极开展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影响,使得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层面更加丰富;同时我们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使体育教学更加系统化、完整化,最终达到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强身健体、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高职院校论文篇五
语文教育言语性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全息性原则、增体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语言实践性原则,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进行层层深入,层层落实,完成对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言语性论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发展现状,对三项原则基础教学措施进行全面改革,确保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全息性原则及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言语性论全息性原则主要指教师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各项职业信息进行的文学、语言、素质控制措施。该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基础,对学生基础职业交流技能进行训练,奠定学生基础职业素养;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为过程,由听读作为信息吸收方式、读写作为信息交流方式,实现对职业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全面提升。
(2)整体性及层次性原则及培养措施。
整体性原则及层次性原则主要是在进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分层建设、分步落实,由各个层次串联成教育结构主体,实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要求。语言整体性教学是在各层语言教学中表现出的性质,是将若干行为语言的组合。语言层次性教学是在层次教学阶段表现出的性质,是各部分语言的突出特征。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高职学生三年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探究,依照语言、习惯、风俗、传动、自然环境等对社会内容进行分析。在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可以对语言积累进行重视,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及人际关系交往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职业交流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第二层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学作品写说进行提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交流表达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学素质及文学修养,为职业素养及气质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3)言语实践性原则及培养措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语言实践性原则要求学生将文化知识作为一种方式、途径,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提升,保证学生养成一种行为、习惯,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对文学、教育、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领域进行充分拓展,将语文能力渗透到各项基础上,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对言语实践性原则进行落实的过程中,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教师要对语言的实践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将语言实践与职业素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要首先对语感内容进行强化,对职业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功底进行提升,提高交流语言的合理性和舒适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单位企业对职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逐渐上升。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职状况。为此,我国加大了对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对言语论内容进行突出,从根本上提升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质量。高职语文教育言语论通过对语言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进行提升,有效改善了学生的职业交流效果,降低了学生可能存在的职业交流障碍;通过对语言社会本质、社会现象、职业现象的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意识;通过对言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应用,增强了言语解决职业问题的效果。言语论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提升职业素养发展的新方向。
高职院校论文篇六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论文篇七
摘要:笔者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构建多元、和谐、育人且具品牌特色以及存内涵发展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目标,探索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对策,以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文化融合的理念、融合的目标、融合的内容、融合的载体以及融合的模式为基础,探索一条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是亟待相关部门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职学校要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利用文化融合的辐射发挥引领和启迪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校扎实开展多文化融合、多层次渗透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高职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高校师生的自身特点为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师生,他们自身的特点为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高职院校,师生年轻而富有活力,开放而富有思想,在网络等新媒体逐渐渗入高职校园环境的背景下,面对大数据时代,他们不排斥、不抵制,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兼收并蓄,能站在较高的文化维度审视自己、分析自己和完善提升自己。
2.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平台。
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了稳固的平台。
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环境。
笔者所指的环境既是指高职校园的物质环境,也指校园精神环境、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的结合。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免费对外开放,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和学习考察,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了稳固的平台,让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3.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融合提供载体。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平台机制,打造新的文化阵地。
大学校园社团活动丰富、人文关怀浓郁,生态文化和谐、课程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实现文化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社团活动是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它有着思想教育、陶冶情操、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以及娱乐身心的功能。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开展,企业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将在校园杂糅共生,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交流积淀、融通互补,创新校园文化融合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不同的职业院校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在校企文化、社团文化等的建设中也都凝聚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学生受到的职业文化熏陶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高职的课程建设中,专业建设是根据企业、行业及岗位的不同,因材施教,培养工学结合、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可以说,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是围绕自身专业优势,凭借品牌立校的,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校与校之间可以多沟通交流、实现融通互补,抓住校校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丰富文化融合的内涵,创新文化融合的途径。
2.求同存异、互信共赢,创新校企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无论是从文化塑造人、引领人与培养人的功能出发,还是从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基本形态来说,校企文化是紧密联系,和谐相融的。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应按照求同存异、互信共赢以及互补共生的文化融合模式,从双方愿景、合作内容等角度出发,构建“校企共导、主亚共融、核心共创”的文化渗透融合的路径,达到两种文化相互结合、促进文化融合,实现协同发展的目的。
3.共生互融、传承创新,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闪光点。
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辅相成,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积淀,同时地域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高校师生对于地域文化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依托区域优势,深挖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主动吸纳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与地域文化共生互融,同时更应利用自身文化塑造的优势,凝聚各方力量,传承创新,努力打造校地文化的闪光点,如地方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文化底蕴可以打造校园文化新阵地,深入滋养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侯波,辛香玲,高志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4).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论文篇八
摘要: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
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主体;内容;对象;载体;效果。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等文化层面的共生共在,它具有校内资源整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行为指向、娱乐师生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成都有相似之处,符合文化繁荣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应当是其共性之一。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1]。
本文旨在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科学审视和解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素,以期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谁来建设(who)——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及地位。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师生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靠单个人或单一群体组织来完成,而需要校园共同体的集体参与。
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地位(职责),是解决文化建设的源头问题,至关重要。
(一)院校领导的主导地位。
院校领导主管和分管学校各项工作,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一校之长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性格魅力等,往往与该校的师生风貌等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映射。
因此,由院校领导组成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当统一认识,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借助制度顶层设计、校区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等软硬件的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而后从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出发,将个人领导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在各自分管工作中,以与顶层设计理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制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师生。
(二)师生的主体作用。
1.教职员工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过程,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使命。
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教师的师德和师风,以其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风和修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公共空间等物质保障,通常是最直观感受的物质文化。
贴心的设计、丰富的绿化带来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备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
2.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学生是高职院校中最具活力和生气的群体。
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受众是广大学生。
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文体社团、专业社团、技能竞赛、宿舍美化、节日庆典等活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反馈者、监督者。
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因此,不管是在学校制度制定环节,还是在(教育教学)诊断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全面收集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评价信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运行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二、建设什么(what)——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从形式上看,“建设什么”指向的内容应该包括高职院校在人财物层面,在精气神层面,在师生行为层面以及规章制度层面上的富有一定特质的价值体现。
高职院校论文篇九
体育部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部建立了体育部网站,网站中对各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进行公布,网站中栏目较多,有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群体竞赛、体质测试等栏目。对体育部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进行公布和公告。体育宣传栏建设:目前,学院的教育宣传栏较多,基本上张贴一些先进个人、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宣传栏,体育专用宣传栏只是在体育比赛前后才出现在宣传栏当中,比赛结束后,这些地方就会被占用。各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体育宣传栏。体育比赛建设:体育部负责的主要校园体育比赛是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其他体育比赛如迎新生篮球赛、公寓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部分学校开展较为积极。能够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笔者认为,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一
1.明确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性。
高职院校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采取数学思维和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走得都将是实用性的道路,而极少才有可能去成为学术性人才,故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讲解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多举实例、多讲解运用方法,而适当的减少理论推导、公式讲解等内容,例如在讲解傅里叶级数时,甚至可以不讲其推导的过程和公式的来历等等理论内容,而多多讲解其在信号波动等方面的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在学什么,学的是他们将来在什么地方有可能用得到的知识。
2.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素质普遍较差,个体间差异亦较大这一点,可以采取在新生入学时便进行一次数学基础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将新生分成两至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一般要求和提升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教会一些必须的数学应用常识,让他们懂得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至少知道去哪里查找相关的内容去解决问题,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课程上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想,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到与他们基础对应的高等数学知识,既加强了教师的教育效率,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改革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断创新。
考试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为难学生,更不在于一定要求学生的成绩看上去有多么好看,而是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学习能力,建议根据学校考核的要求合理将学生的数学成绩分为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两大类,笔试成绩考查学生基本计算和基本概念能力,按传统的方式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即可。实践成绩则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由教师设计好题目,题目应当以实际应用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成绩不强调独立封闭,可以将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在几天时间内协作完成,重点在于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实际动手去对结果和数据进行数学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亦可以以调研报告等形式完成,这样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成绩就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实践部分加强他们对于数学运用的认知。
二、总结。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不像本科学生那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但他们同样是将来推动祖国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他们相较于本科学生也更加明白自身将来所从事的的行业和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优势。根据工作需要、根据行业需要、根据学生的特征,来制定科学适用的教学纲领,进行合理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每一个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职责,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推动高职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保证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二
说明了提高对教学档案的认识,确立教学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指出了教学档案的收集范围;阐明了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督必要性;论述了加强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已从宏观体制改革进入到学校内部微观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内外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科学地引导和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高职院校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与其规范的适应周期越来越短,已运行多年的现行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已失去原有的实践根基。
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的进行以教学管理为基础,教学档案的管理则是一项基本而又往复循环的工作。
它是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成果的体现。
实行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使教学档案管理既适应教学的需要,又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是日常教学管理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的认识,确立教学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积累、储存、传递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知识传播方式。
教学档案的运用,替代了部分教学活动,从整体上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教学实践更趋立体化。
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活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尽管它也有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和其它活动,但它们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因此,在学校档案中,教学档案是学校全部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的主体。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科学、规范的教学档案工作对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匆庸讳言,在一些学校,人们一提到档案工作往往想到的是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及人事等方面档案管理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大多也只是关注这部分档案。
教学档案是学校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它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学和教研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直接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如果一个学校没有齐全完整的教学档案,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将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不仅是一个学校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还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明确教学档案的`收集范围,丰富教学档案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尤其是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在一些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不够高,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教学档案收集范围不明确也是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凡是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教师教学档案,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及讲义、优秀教案;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教学检查、教师测评、学生试卷及成绩分析、学生实验报告、实验项目管理、教学材料,学科建设材料、教学工作规划与总结、师资管理及学生的读书报告、作业及论文,毕业生工作等方面的方案、图表、声像材料都是教学档案的重要内容。
教学档案是招生、管理、教学、学生分配等全过程的真实的完整的记录。
为方便收集、学校应当将教学收集范围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要求各部门认真执行。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由于教学档案形成者的特殊性,档案部门应对教师、学生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的收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好这方面的材料的收集,确保这部分材料的齐全完整。
三、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督。
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较之其他档案来说有其特殊性,如教学文件形成者主要是师生个人,大多数材料属于“白头文件”,且未经正常的文书处理程序等,以致教学文件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大多数教学人员档案意识不强,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尤其困难。
教师形成的文件材料即使他们据为已有,档案部门也无能为力。
为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学校在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当重点建立教学文件材料管理制度:一是教学档案归档制度,将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材料份数和归档要求制度化、透明化;二是教学档案材料形成归档情况的奖惩制度,将教学评论年材料的归档与评选、奖金、晋职等挂钩;三是将文件材料形成归档工作纳入有关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一起抓。
教学档案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对教学文件材料的形成归档全过程实行监督和控制,才能保证有关文件材料归档。
四、加强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工作服务。
对高职院校而言,中心任务是将教学搞好,围绕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文件材料形成了档案群中所特有的档案――教学档案,这类档案记载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效果,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内容丰富、成分也较复杂,在高职院校的全部档案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在教学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收集管理档案的目的在于利用,对教学档案而言更是如此。
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主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活动,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有关教学活动情况,了解教学活动对档案的要求,主动为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部门还应根据利用者的需要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方便教职员工查阅有关档案。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加大教学档案的系统开发力度,将那些常用的教学档案汇编成册,以满足教职员工系统利用的需要。
利用工作做得好了,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必将极大地促进学校档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三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众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不断普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高职学生自身的素质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深入有效的开展计算机教学。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大。
第一,地区差异。
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之间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使得有些学生有机会接触电脑,但是也有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城市的学生,很少接触电脑,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因此导致不同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
比如我曾接触过一名学生,学习非常努力认真,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相当优秀,只有计算机这门课程,对知识的接受较慢,操作能力也较差。
之前以为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机没有兴趣,后来经过了解,发现该生家里条件比较困难,来校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基础非常薄弱,了解原因之后,才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第二,重视程度差异。
由于学生之前就读的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不同。
有些学校比较重视计算机方面的教育,学生在中学接触过计算机课程,也进行过上机实践练习,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也有部分学校并不重视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以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对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
第三,个人因素。
有些同学对计算机学习缺乏兴致,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很无趣,加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的课程很枯燥,丧失了学习热情。
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同也会引起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衡。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在计算机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以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倍注意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努力提高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
(三)当前社会发展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无法协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教材的更新速度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在就业后发现很多已经过时。
另外,计算机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硬件、软件、程序、网络等等,导致很多学校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但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全面系统的知识,却没有能过硬的精通的技术。
三、计算机教学方法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是以兴趣为基础,因此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争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因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总体来说比较薄弱,而计算机的学习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学生进校门开始,就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课引起重视,如快速打字、熟练应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计算机专业课做出好的铺垫。
在课余时间,可以开展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活动,既能巩固计算机知识、熟练各种操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对计算机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并能学以致用。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这个差异体现在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接受和理解能力等很多方面。
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没有层次,没有重点,因此导致优生不够优,差生却越来越差。
我认为,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层次,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思考,哪部分内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哪部分内容能更深入的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哪部分内容能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取得更大进步。
在课堂练习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而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在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过强的对比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反正会弄巧成拙。
(四)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建立以计算机教室为主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等特点。
特别是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应采用以计算机教室、多媒体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能否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计算机考试主要通过笔试和上机两种方法,但会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考完就忘,不能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因此我认为,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比如分节考核,每节课上课时都布置本节课任务,在下课时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集中进行回收,然后做出评分,在下节课上课前进行简单的总结,而每节课考核的分数最后在期末成绩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
四、总结。
总体来说,我们身为教师,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用与时俱进的知识、多变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体会计算机带来的'快乐。
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个高科技的时代,只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加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成为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35)。
[2]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12)。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四
摘要:培养是手段,使用是目的,使用是培养的“试金石”。只有学用一致,才能把高职院校人才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协调统一,才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坚持训用一致,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效性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对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优化环境。
一、依据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适应岗位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基点。因此,应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统一部署,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章可循。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缺什么人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类人员缺什么,差距多大,要做到心中有数;每类人才重点学什么、练什么,怎样搞好定向培养,都要分门别类地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紧贴社会急需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防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工作中摆不上位、排不上队和随意性大的问题,着重对培养内容、方法、手段及保障措施进行规范,形成抓机制、抓工程、抓整体的工作思路。具体指导中,要紧紧围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设备、练好新技能、研究新方法,始终坚持用社会岗位的需要牵动人才培养,从实际出发,把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在高起点上筹划,谋求整体素质的跃升,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储备一大批高素质新型高职院校人才。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经济效益,同样,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也出人才效益。当前一些单位看似缺乏人才,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才,而是由于配置不当、管理不善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真做好毕业学生的考核和推荐工作,对学生的使用应有一定的建议权。要根据社会实际和人才特点,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毕业学员分配信息库”,并为其建立人才档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分析,给他们定准位,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工作需要,力争把他们推荐到最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正确对待和使用高职院校毕业学员,自觉接过人才培养使用的接力棒,在本单位内部合理配置、优化使用。
其一,建立动态分配机制。对岗位不合适、专业不对口,在本专业无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安排,打破一次分配制,建立“再生工程”,进行再分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二,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使有限的人才“聚”起来。对高职院校人才实行矩阵式的双重管理,即高职院校人才可到各单位,遇有新任务时,由各级教育部门分层统一调整使用、适时参与,使有限的人才实现“联合作业”,形成拳头。其三,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对部分通用性强的岗位,可以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竞争上岗。
对“待岗”人员实行有计划的交流调整,采取计划强制和措施引导的方法,加强人才合理流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更好合理配置高职院校人才,逐步形成才岗匹配、人事相宜的局面,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搭建人才工作平台。
雄鹰翱翔大海,终会力竭;五湖水族,亦不敢愈越池潭。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尤其是不断的进步壮大,是要有后天的条件扶植培养的。当今时代,多维复合和持续更新的知识,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差呈倍增趋势。要开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益这一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必须把粗放自流的传统培养模式,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当前条件下,要想迅速扭转人才素质滞后的局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途经之一是我们必须为其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要积极改善高职院校人才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硬件”,并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力度。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条件。体贴暖人心,理解出动力。如果人才在单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就会获得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对工作单位产生“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的认同感,就能不断坚定立足本职岗位拼搏奉献的信念,发挥出最佳的效能。单位的领导者必须注重非权力影响,多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在工作中善于放手放权,充分尊重人才的自主精神,要秉着“择其高峰,舍其深谷”的态度,坚持用适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各项措施作支撑,确保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高职院校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辩证地对待人才的个性,正确对待人才在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通过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认可,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人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充分发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人尽其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充足的机遇。
四、优化人才任用环境。
万木葱笼需要阳光和水分,人才辈出需要良好完善的任用环境。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用人公,事业兴;用人歪,事业衰。历史一再证明,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良好的人才任用环境往往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孵化器”,是激励人才加速成长的关键,因为用人导向是鲜明的旗帜,无声的命令,有力的昭示。有了适宜的环境,在纵向上就会因师承效用形成人才链,在横向上就会因共生效应形成人才团。所以,在人才使用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注重实绩,公平公正,超常举措用人才。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使用人才,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打破“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和“凭个人印象好坏定优劣”的封闭、半封闭的选人方式,形成“靠实绩进步,靠环境提升”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上”的破格晋升制度,引入“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实行“活”的柔性管理办法,使高职院校人才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干有目标,干有标准。让素质强的“香”起来,素质一般的“慌”起来,素质差的“学”起来。
其次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浓厚氛围,让高职院校人才的聪明才智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竞相迸发。把那些有真才实学、政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用起来。要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抓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大张旗鼓地表彰学习成才的先进个人,对学习成效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使各类优秀人才都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感,献身事业的成就感,得到广泛尊重的荣誉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使高职院校人才成长始终有一个自然的、绿色的、生态的和谐宽松环境,让一切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智力财富充分迸发出无穷力量,不断把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也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地位以及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试就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与网络资源为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
尊重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信息作用,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重大教育意义。
校园文化的创造离不开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与办学水平,在校园文化中能得到完美体现。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素质教育的培养,注重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产前线的技术型人才。
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在院校的大力开展,给了学生更多施展才华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摆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非凡的意义。
二、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的关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信息,是拥有良好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浓厚的信息服务机构。
图书馆在院校的发展建设中衍生出的图书馆文化,对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有导向性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突出的地位决定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水平。
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熏陶着学生的情操,会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聚一种正能量,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传递出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做铺垫。
因此,教师以及校领导应当重视并且尊重图书馆文化的地位,将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发掘出来,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科技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文化的发展,图书馆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后勤保障”,与校园文化的这种微妙关系,也决定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行息息相关,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伴随着学生学习和成长。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全面推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定位是首要任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刻揭示了书籍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图书馆里囊括了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学术书籍和珍贵的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精神食粮”。
一方面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成为学生模拟参加社会实践的“据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开发思维和锻炼实践能力,完善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庞大,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智囊”,馆藏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资源,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
庞大的“信息网”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催化剂”,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在全院校实施与进行。
图书馆杰出的信息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网络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应当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潜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庞大的信息量离不开一个关键部分———电子阅览室的成功创建,它的引入扩展了信息的“领域”。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加工、整理,建立资源的分类索引,实现国内外各种专业权威技能的最新信息充分开发与利用,科学健康的信息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文化表明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院校规模的重要因素。
积极探索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图书馆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能帮助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给校园文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撑。
总之,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建设,给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的交流平台,积极倡导高职校领导以及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祖国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希,彭一中.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1).
[2]刘亚丽.浅谈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处事风格,对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阶段,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相对落后,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想要实现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进行科学、系统地安排,并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才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这一工作的规划显得非常随意,没有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前身都是中职升级改制而成,或多所学校联合组建,历史短暂无底蕴。
为了扩大招生,更愿意花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新建教学楼、扩建校园,购买先进的、昂贵的教学设备来为学校打广告,这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表面功夫,缺乏核心思想的支撑。
3.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精神文化的指导由于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少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工作核心应该只是抓教学质量,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把校园文化娱乐化。
有时为了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发照片,推简报,仓促地组织一些校园活动,技术型和学习型活动很少或几乎没有,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同时也降低了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其实多年之后,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和思考,多在精神文化层面对其的影响,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
4.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过单一,缺乏高职校园特色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在办学特色上更着重于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不同学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然而,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不少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一特色,校园文化千篇一律,缺乏院校自身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
1.创建高职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创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
2.构建学习型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应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回归教育”的目的,有意识地融入专业知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在组织校园活动时,加强技术型、学习型活动的举办,如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举办学术交流大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技术含量,并将这些活动与院校的奖励评优制度挂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升人文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非常必要。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着重对文化品位的提升,从校园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同时,在相应的校园活动中,要突出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围绕其办学特色进行展开。
针对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开设与学校教学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训。
同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院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5.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约束学生行为、实现正常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因此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规章制度必需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院校的办学特色;健全监督制度,实现校务公开,为校园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制度建立实现“人性化”,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六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加强非课堂教育从而促进课堂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各种载体上,才能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一、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形成并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代师生的传承、积累、沉淀和创造,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校风、学风等。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加强非课堂教育从而促进课堂教育。
(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通识教育开放性地吸收接纳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
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践成果,例如:把通识课和相关素质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效果。
但通识教育毕竟和专业教育不同,其教育成果不能够完全依赖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通过以往的实践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学生的自学、学校的相关通识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都是学校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并且这几种方式之间也相互影响着,形成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共同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产生作用。
但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环境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要比单纯的教学更加深远,在通识教育中校园文化常常作为隐形的课堂出现,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只有把课堂教育和非课堂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载体上,这样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就能切实体会并学习到它。
而校园文化活动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来说,其本身独具的吸引力、感染力也让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更容易接受。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往往是通过学校的一系列育人工作、制度执行和各种文化活动展现出来,使学校师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渐理解、接受并形成,使师生价值观向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方向同步,从而达到在精神层面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不断优化办学理念加强通识教育。
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是这种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是能够体现出整所学校的灵魂所在。
办学理念的含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体上分为几种:在哲学上是指教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它反映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具有指导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人的意志的作用。
也有研究认为办学理念是一种可以指导师生行为规范并对行为起到积极导向作用的一种精神准则。
而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在于,既要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知识,甚至更注重实践能力。
每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学生一定是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所以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大体都包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学校想要更好地发展,就要既保留高职院校共有办学理念又突出自己院校的特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这样就可以通过办学理念和通识教育的相互促进,使两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得以发展。
(二)通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加强通识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物质载体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校园里的各种建筑物、花草树木、雕塑景观、图书音像设备和资料等都是物质文化的一种,这些往往能够从侧面体现出学校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
每个学校的这种环境各具特色形式不一,使每个学校的风格得以突出显现,通过直观可见的事物帮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理解学校的深层次精神内涵。
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工作一线的技术人才,并继承和发扬大国工匠的传统精神,所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继承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外的其他校园生活中,要能够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环境中吸取这种精神营养。
这样也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通识教育,可以与时俱进紧扣社会背景地进行真实性、新鲜性、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教育。
(三)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
如果只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这时就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发挥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同课堂教学相比,更能够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热情,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也能更深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引领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显现出学校的特色,也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校园文化与师生融合到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提高。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认真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通识教育的知识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这样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潜移默化地把学院的精神理念根植到学生的内心,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当校园文化活动一年年形成传承,成为学院的品牌时,这种荣誉感和归属感将更加强烈。
(四)通过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通识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两个群体:教师和学生。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校园文化的接受一方,教师与学生的这种教与受的互动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体系。
在学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毕业离开,也会有新生的加入,学生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而教师是一种职业,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工作于学校,相较于教师来说学生在学院内生活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所以教师在学院文化中属于相对稳定的一方。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学生的思想相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那么成熟,易发生变化,比较容易受到相对稳定的另一方的影响。
也就是说,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人生观、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在通识教育课堂上,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通识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同时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在无形中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自己一言一行中的能力更强,在与学生相处时更容易润物细无声地把通识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学生,避免了说教方式产生的反弹情绪,使学生接受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卢立波,刘金花.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艺术教育,,(06).
[2]侯莎莎.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通识教育为视角[j].教育新纶,,(11).
[3]杨真.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14,(09).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七
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第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
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
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
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高职院校论文篇十八
(一)化学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中职教育中不重视中职化学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化学教学无需特别形式,不需要进行很多投资,致使很多学校在化学教学上迟迟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必备的化学实验仪器没有采购,很多化学实验在中职教育中没法完成。这使得中职化学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与校方以及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中职院校过分重视学生数量,而忽略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化学教育上不能加大投资力度,实验材料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留下了很多的教学难题。
(二)化学教学课堂气氛死板。
中职教育一直没有进展的另一层原因,在于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多中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堂讲解仅停留在老师讲理论,学生记笔记时代,没有实践创新性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中职化学教师对于新形势下课堂改革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总结,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其最重要的根源在于我国对中职化学教材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没有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
(三)有关部门对中职化学教育改革缺乏有效支持。
中职院校对教学缺乏一定创新,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度,把相应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上。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发展缓慢,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课程改革形式,致使中职化学教学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同时,应该看到在中职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建立化学实验基地。
中职教学课程的改革最主要是从形式上的改变,从之前注重理论到现在实践培养的转变。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中职教育的实验室,让化学教学真正走向实践。实践是化学最好的表现形式,很多化学结果在实验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记忆,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学习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中职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改革,而是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自觉领悟能力。培养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效的增加教学的乐趣,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带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编制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中职教育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跟上新教学模式。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职化学教材的研究和出版,编制化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供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上的使用。很多中职教材过于陈旧,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教学实践的形成。
(四)培养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对于中职教育不仅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重要是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注重教师观念和知识构造的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化学教师在课改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学校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三、结论。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在新形势课程改革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需要教育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实践性很强的化学教学,提供应有的实验设施,并重视化学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新教材的研究出版,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本。中职教师也就更新观念,在教学创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新课改中不断摸索适应现在学生特点的教学新模式,共同促进中职化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86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