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0:51:08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8 10:51:08 小编:BW笔侠

经济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在撰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总结经验的范文。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一

摘要:新课标把感受与欣赏放入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的第一领域,足见感受与欣赏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在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我充分利用歌词的意思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基本上能够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永远住在童话里》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学生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利用《龟兔赛跑》、《三个和尚》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鸭子拌嘴》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学生欣赏纯音乐作品,就容易多了。

2.由远及近。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品,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看听动结合。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科普兰的《猫和老鼠》时,可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音乐表现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士兵进行曲》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4.感官欣赏,感知音乐的美。

感官欣赏是通过对音响的感知,感受到音乐悦耳动听。这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它适合低年级学生欣赏音乐。低年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爱美的心灵。但缺少只是和生活的经验。在教学中只能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听一些自然界的声响的声音,使其感知音有长短、高低、强弱快慢、明朗暗淡等丰富的色调。然后再通过大量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富有童趣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感知的听赏。使他们能够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雄壮、庄严、诙谐情绪。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就能从各方面区感知作品丰富多彩的美。

当然,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二

名言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有许多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说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欣赏七年级下册歌曲《太湖美》时,因为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色彩的民歌,我就会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江南着名风景的图片,与曲调幽雅流畅、委婉曲折、与描绘太湖风光诗情画意的歌词相得益彰了。学生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在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营造课堂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

在九音乐欣赏课上,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才能。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去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那么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等等。

我在向学生讲解民族拉弦乐器时,在欣赏内容上作了精心的挑选和安排,使所选的乐曲既能充分体现该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又能使每首乐曲在情绪和音乐形象上有所对比。这样,整堂课的欣赏内容就丰富了。如在讲解二胡时,我将二胡带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观的方式用实物进行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现场演奏录像,让学生观看聆听几个音乐片段。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形式,初步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然后着重介绍并欣赏了由唐代着名歌曲改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这是一首抒发诗人王维对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含蓄地反映了古代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下的哀怨情绪。学生聆听了二胡那近似人声的优美柔和的诉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地描绘,使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同时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我在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表现欲望,以乐曲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一步创作活动。经过讨论、编排,学生们选派代表表达了对作品的不同情感:有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分离场面;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一幕;也有在音乐的衬托下有表情得朗诵同名诗„„整个课堂氛围达到一个高潮。

三、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2、请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和表现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好象过年过节一样热闹的场面;在欣赏这首乐曲是还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总之,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价值的,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所以,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如何去上好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

-->。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三

音乐欣赏是经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必定会受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这种情绪的反应,是感性的,它并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乐声中感受不同乐器的色彩,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艺术美的存在。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获得情感体验。我认为,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参与、强化、反馈、分析评价,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如让学生自己演唱欣赏过的曲目,或让学生根据欣赏所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一个爱好音乐的人,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并积极参与关于音乐的各种活动,则必定会推动他的求知欲望。

(二)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三)根据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四)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社会音乐风气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修养,如果多数人都具有较高尚的音乐趣味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对人类历史上的音乐财富有较多的了解,那么他们对音乐的选择、反应、评价和追求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最终作用于社会,使那些能够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经典名作和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又有高度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当然这种作用是缓慢的,根本的做法是首先实施有效的音乐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一代新人,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音乐欣赏确实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做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本人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形,每当让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学生大多会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有的甚至会说,这首曲子一点儿也不好听,还不如放几首流行歌曲来劲呢。基于这一点,本人浅谈一下在音乐欣赏课的几点体会。

1.初步感知阶段要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阶段以“官能欣赏为主”,它是音乐欣赏的初级过程。让学生在经过引导的情感中能体会作品的意境,就更易产生情景感应效果。俗语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氛围对人的情感的重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决定。设想教师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讲解,客观上就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

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想学爱学并会学。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例如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2.情感体验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说:“此时我好像看见乌云密布、在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几十个船夫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一段舒展开阔的歌声,船夫们在艰难的斗争中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有的学生说:“随着保卫黄河的歌声,我仿佛看到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看,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学生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想象也不断地升华。这些既有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但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对学生所显露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地进行“引思”和“助燃”。

3.理解提高阶段要重体验式,轻讲解式这个阶段是对作品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是音乐审美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有关知识、作曲家的世界观、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等,以求更加准确、完整、深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

-->。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五

1,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举足轻重,可以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2,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功不可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总爱把音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道德力量,重视其道德教育的作用。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会欣赏到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好的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不同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感染和熏陶。当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理解了音乐美时,也就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了审美情趣。

3,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即便是音乐课作为学生比较欢迎的课程,欣赏课,学生似乎却不太买单。面对这一现象,我深入的研究下问题的所在及解决方案。问题很明显在于,学生大多听不懂音乐,就更不能理解音乐。所以,面对冗长的古典音乐,传统的民间器乐曲,学生更是不知所以然,又何来兴趣,更谈不上美的享受。音乐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乏味、无聊,甚至催眠曲。那么如何能改变学生的这一状态,不仅能让学生听懂,更要让他们能深入其中,积极参与,能够感受音乐,真正做到欣赏音乐呢?这便是作为老师,需要要研究的问题。

那么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在上音乐欣赏课的一些体会。就以《卡门序曲》这一课为例。因为这是八年级的课程,首先我需要研究下八年级的学生,并且针对这一年龄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设计这一课。

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逐渐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多,在学习上能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这段时间应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歌剧,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演出形式,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出示一段歌剧《卡门》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歌剧。在这一课的结尾,我也是通过一段管弦乐演奏的《卡门序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的组成。

2、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比如,在研究《卡门序曲》a段时,对于这一组的节奏,我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打节奏,学生经过参与比较,会了解到,运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音乐情绪。所以,学生们就会知道,只有很强的力度和急促的速度,才能营造出斗牛场那种热烈欢腾的气氛。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授学生《卡门序曲》时,我先让学生分别聆听、比较三个乐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如果他们就是作曲家,会为这三个乐段安排怎样的出场顺序。由于之前已经对三个乐段有所了解,学生还是乐于参与这一环节。随后在第一次完整聆听全曲时,由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所以,听起来也格外认真。在聆听的同时,《卡门序曲》的回旋曲式结构也随之呈现了。

回旋曲式是《卡门序曲》成功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已经熟悉三个主题的基础上,掌握乐曲的结构就非常简单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辨别可以让他们把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激发欣赏兴趣。

二、交响乐的类型。

让学生从陌生到认知再到主动欣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于不同的音乐也要进行不同的对待。就拿交响乐来说,不同的交响乐也要进行不同的认知过程。

1、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介绍音乐所描写的景物,使学生产生概念性的联想。

2、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如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师可以采用选取几段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对比出其中舞曲的风格特征。

3、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学生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学生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曲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4、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等等。像这种交响曲,学生理解会困难一些。所以,老师就要在欣赏这种交响乐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比如,学生必须要对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音乐欣赏除了要了解不同乐曲的类型,还要着重把握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无论是传统的交响乐还是近现代的交响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或多个主要的音乐形象。主要的音乐形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多次出现在乐曲中。主要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带有特征,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有的还会通过某种特性的乐器表现出来。在交响乐中,引子以后一般就要出现这个音乐形象,它或原样地重复或改头换面地重复,当经历一个较大的演变过程后,往往要进入原样重复的阶段,在最后的结尾部分,这个形象还会多次进行“闪现”。在欣赏此类交响乐时,教师可以先把其中的音乐形象单独列出,在学生完全了解之后再在全曲中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绪特征,对整首音乐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

一、深钻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音乐作品感染学生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钻研教材,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对音乐作品创作手法的分析、对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内涵的理解来挖掘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与知识性很强的艺术,不仅要对音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文学、美术、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入的理解音乐。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熟悉音乐,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获得感受。具体到某一首作品,可以做以下案头工作:

1.反复聆听音乐,记录音乐的主题旋律并能用钢琴演奏;

2.分辨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的特点;(音色、旋律、速度、力度是怎样的,以及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对比)。

3.分辨音乐主题是如何发展的;

4.分辨音乐的结构;(也就是曲式结构)。

5.了解作者的简况;

6.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一些趣闻轶事;

7.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化内涵,如诗歌、绘画、文学、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等;

8.在反复聆听中引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和想象)。

9.产生设计欣赏教学的思路。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也不错:

1.导入:引入教学的阶段。导入要自然,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魅力。不可过多地用非音乐的形式代替音乐。(比如图片、文字、故事等)。

2.带着问题听音乐:每一次听音乐都要有目的地聆听,带着问题听音乐,如音乐的情绪、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构成等。

3.感受音乐:提倡完整的欣赏音乐,如果篇幅较长可以分段欣赏。

4.探索音乐:这是教学的中心部分,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内部结构,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1)分段欣赏(感受情绪、记忆主题、分析音乐要素、联想与想象)。

(2)完整欣赏(分辨音乐结构、加深记忆主题)。

5.复听音乐:这是巩固、加深记忆的阶段。

6.感悟音乐:感悟音乐是深入感受音乐的阶段,可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升华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7.表现音乐:用外化的手段表现对音乐的感悟、感受。

三、再就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更新。

1.教师本人先要对音乐作品作比较透彻的了解。

2.抓住“音乐形象”这条主线。

3.相信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六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丰富课堂,渗透于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在愉快的教学中,自觉地、主动的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等。针对如何才能上好一节音乐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 音乐教师要会“演”

音乐课是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吹,拉,弹,唱,跳不但给形式提供了准确了的示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幽默的语言。潇洒的风度,令学生欣赏,教师生动活拨的教学方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使教师的教学带上了表演的成分。教师精湛的表演能有效的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首新歌,教师唱的动听,学生就会产生“学”的愿望,一个小小的动作,教师跳得美,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通过表演,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仰慕,敬爱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形成了“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以好的课堂纪律为前提。可很多老师可能都有同感,上别班的技能科课纪律相对语、数科来说差了很多,没有上自班的语、数科目那样,容易调控。学生分神的、不积极配合的多,而真正认真、投入、积极参与的却不多。作为担任技能科课的老师,如何调控好自己的课堂纪律,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经常在课上向学生“灌输”全面发展不偏科,以及上好音乐课、具备音乐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互动环境;尽量的投学生所好,把相应的一些评价激励手段引入音乐课堂。如实行小组评比,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认真、最积极,就给他们组加分,下课前累计哪一组最好,把分数记入班级评比的分数中去。几节课下来,学生真的改变了很多。以前上课钟敲响后,教室还乱轰轰的,学生还在各自做各自的事,可现在一听到铃响后,学生为了能加分,就早早地准备好学习用品等待着我去上课了。课上学生明显地比以前积极了很多,趴着的少了,做其它事情的少了,专心上课、积极参与的同学却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歌曲教学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仅仅学会演唱一首歌曲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所学歌曲,让他们喜欢音乐,感受到音乐之美,学会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相关文化。因此,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雪绒花》为例:

(一)学生们都比较喜欢使用打击乐器,在学习歌曲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听着歌曲能不能给歌曲配上乐器?

于是同学们颇有兴趣地、高兴地进行了沙锤和碰铃的乐器合奏练习,此环节达到了两个教学目标:

1、声势练习。

2、感受和熟悉歌曲旋律。

(二)在学习歌曲重点节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优美的乐声把小绒花吸引来了,你们听,

老师轻声朗读节奏,学生聆听,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了难点节奏,并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它。

(三)歌曲学会后,采用两大组同学接唱的方式,在比赛中巩固和掌握歌曲的演唱,效果良好。

(四)表现歌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它?”就这样一个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于是在几位同学的带动下全班同学纷纷兴致盎然地上前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表演,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高年级学生已经不只关注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他们对流行歌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在音乐课堂上能够让他们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一定会引起他们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因此,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会唱哪些关于雪的流行歌曲呢?”这一下,原本不太积极的同学也主动的唱了起来,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

因此,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对于上好一节音乐课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四、音乐课,要让学生尽情享受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更是一门艺术课。如果每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透过纯洁的童心,听到美妙的音乐,那种感觉会是多么美好。音乐教学就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途径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挖掘音乐的内涵,把美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美。

教师应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件,让学生从影音片段中感受雪的音乐之美:

1、学习歌曲之前让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的影音片段,从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歌曲中感受音乐之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音乐中来。

2、在拓展部分,教师通过课件播放歌曲《123》,学生们一边欣赏、感受,一边轻声哼唱,从歌声和舞姿中体验音乐之美。

以上是我在教授音乐课中的几点感悟,我将针对如何才能上好音乐课不断探索。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七

上好课外阅读欣赏课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阅读打下基础……“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上好阅读欣赏课呢?以下本人就参加课题实验以来的实践,谈几点。

1、读物的选择。

要选择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至少在上课前一周,教师定下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要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比如,可以参考《儿童的文学世界》一书,也可以是一些学生兴趣较浓的课外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了,储备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已经胜人一筹了。

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阅读欣赏课离不开一定的阅读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美丽的图,可以是动听的音乐,可以是效果好的音画结合,也可以是纯粹的语言,动作感染。但不管是何种方法,都要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从旁观者的身份进入主人翁的角色。阅读是读别人的东西,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会欣赏,却是把别人的东西融入自己思想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

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当然自主不等于放任,提倡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和发现,绝对不是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文本解读。尽管“哈姆雷特”可以解读出“一千个”形象特征,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绝不是“罗密欧”.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机地引导。虽然有时会打破教学常规,显得有点乱,但只要学生能全身心投入,他们就能从中得到提高。阅读欣赏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自己找到美的感受,获得愉快的体验。别人永远无法代替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才会使书卷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去。当然,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

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其实,讲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欣赏课的精华就在于它给了学生自由地想、痛快地讲的机会。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

5、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对作品感受、理解的过程,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感受作品的魅力。教师要学生朗读的最好是那些形象性、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尤其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诗文,优美深刻的句段。阅读欣赏课上的朗读,可以是个人读,也可以是齐读。要让学生读出美感、读出情感来。

6、教师小结。

每节阅读欣赏课结束前,教师要作适当的小结。这一点做得好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对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加以肯定,对学生在讨论和演讲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教师示范和讲评的过程。教师的小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说了什么和怎样说的评判上,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供学生参考、琢磨。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小结,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增强信心。

阅读欣赏课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尝试着探索语文阅读欣赏课的开展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自然阅读的状态,品读、领悟、欣赏、探索、创造,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希望阅读欣赏课能走出一条创新的、恒久的路来,让我们的学生用美的心灵寻找飞翔的翅膀,在语文的天地中翱翔得更稳健更宽广。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八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

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目前,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我认为老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音乐的含义,往往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结果学生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本身却知之甚少。

2、老师往往无意识的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

3、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完整听,分段听,学生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

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条:

1、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

4、好的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运用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

5、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可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四、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五、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六、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的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七、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九

李卓。

2007年5月。

李卓。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他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吗?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出示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例如欣赏《赛马》时,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爱”,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温暖,我就想为它取名为‘爱’。”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四、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五、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六、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因此,作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只有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

费凌(江苏省淮安市金南镇金沟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要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针对音乐学科的特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策略作分析和探讨,旨在让学生能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体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教育。”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教师要加强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以音乐为本,以欣赏为主,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上升到对音乐内涵的感知和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真正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精准掌握教材。

1.分析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分析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预设到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但要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这样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并有效地进行。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音乐教材、熟悉音乐作品,进而乐于倾听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对于让学生感到陌生的音乐作品,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更需要对这类音乐作品充分准备,课上及时指导,以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前绞尽脑汁地对教材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聆听和探究音乐的活动中来。

2.重组教材。

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要突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渗透。音乐欣赏课需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灵活重组,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把同主题、同作者的作品分别整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形成多样化的音乐理解。

3.探究教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有关音乐作品的知识和内涵,()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使音乐作品中的知识和内涵能有机渗透在聆听、体验音乐之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知识和内涵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继而更积极地聆听和记忆音乐本身的多种要素,生成丰富的体验。

二、正确洞悉学生。

1.把握学生的欣赏水平。

学生具有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不仅应该全面预设教材,更应该充分预设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水平,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考虑到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了解学生的欣赏心理。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课前预设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其中根据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来组织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的心理,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欣赏教学中来,进而产生体验音乐的喜悦。

三、感官参与教学。

1.“音画结合”拓宽音乐视野。

贝多芬曾说过:“当我作曲时,心理总是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画下来。

2.“视听结合”挖掘音乐内涵。

“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例如,欣赏童声合唱《美丽的村庄》,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他们听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用文字写出来,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短文,只要能表达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就行了。初听乐曲之后学生初步感受到欢快跳跃、此起彼伏的旋律。反复听后,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金色的太阳照耀着美丽的村庄,鲜花怒放,彩色缤纷,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多彩又幸福。”音乐的美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们已感受到了音乐表现。

总之,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必须走出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模式,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氛围,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鉴赏,让学生能感受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的乐趣,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08.

作者简介:费凌(1982-),男,江苏省淮安市人,就职于江苏省金湖县金南镇金沟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一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以及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从而解决音乐欣赏课学生不感兴趣的难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多听是关键,但不能麻木的听,要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在平时要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积累;听懂音乐的语言,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在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的问题上,本文介绍了多媒体式、座谈式、创作式、表演式这四种效果不错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在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注重音乐作品中的“情”,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哲理这三个音乐欣赏教学的着重点上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今的中学音乐课中音乐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经过实践大部分音乐教师都发现学生很喜欢音乐,但是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却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常说:我很喜欢音乐,但就是听不懂。那么怎样使学生听得懂音乐呢?怎样上好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我想这就涉及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音乐这两大问题。

音乐是最富于想象的艺术,较之于文学和绘画,它既无法运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生动的描述,也无法用丰富的构图、色彩等进行直观的再现。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只能凭借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组织结构形式展现现实世界的各种运动。人们在倾听这些旋律、节奏、和声等所共同组成的音乐作品时,不仅能领会理解一定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能产生种种丰富的联想和各自迥异的感受。音乐欣赏教学,正是基于音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而致力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响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欣赏音乐一般可分为知觉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三个层次。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同样一首歌曲,由于人们的音乐素质、生活的经历、社会环境知识层次的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主行诱导,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兴趣,不会茫然,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等因素的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音乐欣赏教学发展的是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的时人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等。

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上,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多听,是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的多了,慢慢地就会听懂。也许有人会疑问,我听得也不少了,可为什么还听不懂呢?其实,听懂音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音乐,但如果问他们,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有什么主题,听了有什么感受时,绝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不出来。多听,不光是数量上的,还要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去考虑。有的人听的音乐也不少,可若是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来说,就太狭窄了。这里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范围,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听中国的,传统名曲,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名曲,还让他们听外国的及现代的传统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及贝多芬的《命运》。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作。科普兰说过:“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固有的品质,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智力练习而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听。”慢慢地,学生喜欢听了,并且逐渐能听得懂了。所以,多听、多欣赏,是让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让学生多掌握音乐欣赏地基本知识。

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欣赏者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欣赏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有的学生在教师讲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时,经常不认真听讲,认为这些知识不重要,而且认为这些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知识会妨碍乐趣,最好不要了解任何技巧方面的事情,要是他们熟悉了音乐的“规则”,其实一个人如果只从感官的观点去听音乐,学生充其量只能接触到其中声音的材料。作曲家根据规则有计划地处理声音材料,才能将他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假如聆听者不懂这些规则,他便永远不会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不懂的音乐的原因,这并不奇怪,不是他的耳朵或听觉神经不能接受及传递音响信息,而是缺乏理解音乐、辨别音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说明了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和了解过程,要求不学习而知,那时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在日常的音乐欣赏课当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听懂音乐,应该具有欣赏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逐步具有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且要求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三、学生懂得音乐浯言。

音乐欣赏要了解音乐的语言,就犹如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光知道感受,情感的抒发和渲泄。但你说不出道道来,理不出头绪来那也只是孤芳自赏。因此我让学生懂得些音们要教会学生一些音乐的表现语言,音乐语言如何表达呢?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期、音色,还有式结构和声、织体等都是他们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音乐之所以会让我们为之一听惊,正是因为有这些要素和表现手段在其中充当主要角色。所以我在教学中除了对旋律,速度、节奏、和声等方面重点介绍体会和感悟外,对于音色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学生对音色辨别不出来,中外不分,西洋乐与民族乐混为一谈,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乐器逐一作出比较和分析,让同学们既能够听到乐器,还能说上名称,各自乐器的声音仿佛描写什么都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如:小号,我喜欢用国歌来打比喻,那嘹亮,高亢具有号召力的声音。

长号:常体观在悲哀的音乐中(如哀乐声中的长号,声音低沉)。长笛:清新、明朗、幽雅的声音,如{梁祝)的引子和结尾那种鸟语花香的感觉,通过这样反复的对比和示范性的表演,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乐器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听不出这是什么声音,那种音乐的联想就不会很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就很难正确把握。

只有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音乐欣赏也是这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有计划、合理地安排欣赏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小型到大型,随着曲目的积累,学生欣赏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欣赏教学的四种模式。

(1)多媒体式: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通感作用,创造音乐情绪,则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比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力要高,如果两者结合,效果肯定不错,在歌剧、舞剧等欣赏教学中尤为见效。

(2)座谈式: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作曲家创作每部作品都希望听者能够通过他的音乐产生同感,然而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所以每部作品给予每个学生的感觉会有差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会有出入。如果教师直接介绍、分析曲式,强迫学生找到原著的感觉,学生不容易接受。座谈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这种现象。首先,座谈式可把学生的座位改为围坐式,改变了往日的听众位置,心里压力减轻,易畅所欲言。

(3)表演式:音乐欣赏如果能现场表演,感受则会更直观。例如:类似《春江花月夜》这样的民乐古曲,教师可现场演奏根据此曲改编的钢琴曲,让学生体会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段和风格。另外,像中外民歌欣赏、戏曲欣赏等有机会都可利用有特长的学生来现场表演来完成。(4)创作式:中学音乐欣赏中的创作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理念的记忆,强化理解。

综上所述,其实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并不是很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从实质上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尽量做到以上几点,我想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这能难题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

-->。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二

一、真诚的赞扬。

二、中肯地分析。

三、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四、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五、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一、真诚的赞扬。

二、中肯地分析。

三、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四、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五、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当看到学生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我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我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三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音乐欣赏课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可靠性、可检测性、服务性、易操作性,初中阶段正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万万不可错过。

-->。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四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我在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欣赏。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的顺序引导欣赏。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听动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有的说:“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五

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近几年来,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外,还做了大量的探究,始终把培养学生鉴赏与感受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在比较中欣赏。

单独欣赏其一音乐作品,不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受,可以选择与之有显著对比的作品,也可以采用与之相同却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欣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扩展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在欣赏《闲聊波尔卡》时,可以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另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子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两首音乐表现同一种内容,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说喜爱童声合唱,这也许是童声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加以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的,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通过这样比较不难发现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有特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二、在感受中欣赏。

感受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回味和小结。对同一首曲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欣赏同一首乐曲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创造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的机会。

如欣赏乐曲《雪花飞舞》时,让学生初听全曲后,问“你们听出了雪花是怎样飞舞的吗?”学生有的说:“雪花在天空中纷纷扬扬飘下来,一会儿风大了,雪也大了,它们在寒风中旋转,一会儿风小了,雪花就慢慢地落下来。”有的说:“雪花想去看妈妈了,所以它慢悠悠地飞着,飞呀飞呀,它有些急,就是音乐很强的地方,后来它来到了家门口,心想,马上就要见到妈妈了,又不着急了,慢慢地落下来,它进家以后,大地一片洁白、寂静„„。”

尊重学生的感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在探究中欣赏。

一首音乐作品由诸多的音乐要素组成的,它包括音乐的基本情绪(如:雄壮有力地、优美抒情地„„);歌曲风格(如:民歌风、进行曲„„);演唱速度(如:中速、快速„„);演唱形式(如:齐唱、合唱、独唱„„)以及力度(如:强、弱„„)等等。这些音乐要素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各有侧重。如果在欣赏过程中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注意到某些典型音乐要素对音乐表现的独特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详尽、透彻的分析,确定一至两个关键的要素,然后根据学生能力及教学目标,围绕这些关键的要素进行教学,这样让学生在欣赏中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有效增强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

如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这首木琴独奏曲时,我就扣住“力2度”这一音乐要素,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用身体律动感知力度的变化。通过耳的聆听与肢体的体验,学生感受到音乐力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丰富变化,然后结合课本的插图完整聆听音乐,学生仿佛看见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过来,然后又逐渐由近而远消逝远处的画面。通过这一力度变化的感知,学生领悟到力度的强弱与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密切相关,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四、在听唱中欣赏。

听唱的目的在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综合、整体的欣赏。听唱欣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记忆。听,就是让学生聆听,用心感受音乐的美;唱,就是让学生视唱主题有代表性的乐句,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听唱的意义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听唱的过程中地理解、想像与感受融为一体,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地走进音乐。

如《七子之歌》,教材把它列为听赏与跟唱曲目,既适合学生听赏,也适应学生演唱。教学中我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乐句,先不告诉学生所视唱的旋律出自何处,把它作为一条视唱曲来反复吟唱,然后让学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吟唱这些旋律,心理难受真想哭呢?”针对这一情况我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对歌曲背景和表现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生动感人的教学不仅为他们解开疑惑,也深深地感动他们的心。于是,当再次欣赏音乐时,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所有的同学都把深刻的体会融入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总之,教学贵在用心。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还能用许多方法,将不同的音乐作品安排得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不仅能调动学生的3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井井有条、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作者姓名:

陈安铃。

学校(单位):

福建省福安市范坑中心小学邮。

编:电。

话:邮。

箱:

355013***cal6648666@。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六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不应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有限的教学设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

一、激发兴趣是欣赏的首要条件。

在音乐课堂中,听是接受音乐的必经途径,而学生对单一的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构成全新的诠释。欣赏圣桑的《天鹅》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那郁郁葱葱的森林、碧绿如茵的草地,欣赏那从湖而缓缓移过的皎洁月光,欣赏那天鹅高贵典雅的身姿和安详自在的神态。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大鹅以高资优雅的神情,安详浮游的消景。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形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琴音表现出天鹅游荡于水面时,水面波动、天鹅高雅优闲。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在这首乐曲里,如果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钢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美丽的天鹅公主期待着王子的到来。那伤感柔情的音乐,那诗情画意的场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们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大大丰富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产生兴趣,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听赏”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发展听觉的重要性。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活动也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在听赏中可以运用提问法、对比法和视听结合法去引导学生。

1、提问法。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

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质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通过认真聆听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释疑。做到这点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学生的提问是他们的思维过后汲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如有学生问:你们能听出乐曲的节拍吗?”、“书中写出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号独奏,为什么同时还有其他乐器在演奏,到底怎样的演奏形式叫独奏呢?学生的问题往往比教师的更精彩,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同时也能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

2、视听结合法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对生活的感受及理解,通过对音乐的音高、速度、节奏等要素处理而成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恰当地运用视频、vcd视听工具则能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这样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的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多感官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深入。

l、唱”的参与。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而哼唱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反映,这种反应有助于聆听者强化其感受音乐的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时,教师通过自己范唱、弹奏等方式指导学生唱主旋律。在唱的过程中,主题旋律己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记忆之中了。所以,当再次欣赏作品时他们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乐曲中的主旋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紧张激烈,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跟者哼唱。唱主题及片段可使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

2、“想”的参与。

艺术是没有定式的,尤其是音乐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我提倡“自由想象”,在欣赏音乐后,让学生大胆想象并发表不同见解。

“想”的参与就是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创造也会不尽相同加。如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教师先不出示曲名,让学生根据乐曲展开想象,并为乐曲取名。听后,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为乐曲配上了:《月光曲》、《静》、《催眠曲》《清风》《夜晚的情侣》等极富想象力的曲名。通过“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人、审美判断力而且能使他们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美的音乐形象,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获得更美好的享受。

3、“动”的参与。

情动于中而行了言,言之小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达尔克泽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认为: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习音乐的节奏,必须要依靠身体大肌肉的运动反应,而且这种身体运动反应又必须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反应紧密联系。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听赏和多感官参与这两个环节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有效地45分钟内,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成了音乐的主人。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七

内容摘要: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个性的发挥起到了阻碍作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动于衷地听;台上激情地说,台下茫然……这样的欣赏课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反作用。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策略教学以及在策略教学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音乐欣赏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概念要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教学。

二、策略指导下欣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动一动,画一画。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例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当中有多首乐曲其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使教学活动脱离听觉,而是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

2、看一看,想一想。

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图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最好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这是描写哪一种动物?为什么?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

3、哼一哼,唱一唱。

哼唱主题演奏曲调: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小步舞曲》这首优美曲调。巴赫运用钢琴独奏的形式,主题鲜明简单,该曲受到世人特别的喜爱,学生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唱一唱。《小步舞曲》的合唱版,其优美的歌词再配上曲调使旋律更加动人。

4、读一读,拍一拍。

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而不需要视谱。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

三、运用欣赏教学策略的要求与注意点。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2、制定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设计教学。

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切勿整节课枯坐干听。

3、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4、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

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5、欣赏曲目广泛性。

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结合音感、识谱、演唱、演奏等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

【参考文献】。

5.《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篇十八

教学。

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音乐欣赏课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可靠性、可检测性、服务性、易操作性,初中阶段正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万万不可错过。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0045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