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指导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教案的步骤安排要合理、清晰,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案范文反映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和特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借鉴。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一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与宽。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六、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三
1.1知识与技能:
(2)在理解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2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学工具。
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1、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二)。
(2)计算各长方体中右侧面的面积。3×2=6(平方厘米)。
(3)计算各长方体中上面的面积。4×3=12(平方厘米)。
二、新知探究。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
生2: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4、探索活动:
上、下每个面,长_0.7米__,宽_0.5米__,面积是_0.35平方米___;。
左、右每个面,长__0.5米_,宽__0.4米_,面积是___0.2平方米____。
教师温馨提示: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温馨提示:
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小组交流:集体研讨: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长×高×2+高×宽×2。
或:(长×宽+长×高+高×宽)×2。
5.出示例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生1:先算3个不同面的面积和再乘2。
(0.7×0.5+0.7×0.4+0.5×0.4)×2。
生2:先分别求出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再相加。
0.7×0.5×2+0.7×0.4×2+0.5×0.4×2。
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2(a×b+a×h+b×h)。
想:求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自己试一试!
(6.5×6.5+6.5×6.5+6.5×6.5)×2。
=(42.25+42.25+42.25)×2。
=42.25×3×2。
=253.5(平方厘米)。
因为正方体的特性所以:
6.5×6.5×6。
=42.25×6。
=253.5(平方厘米)。
答: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253.5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2。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5×12+15×8+12×8)×2=792(平方厘米)。
(18×9)×4+(9×9)×2=810(平方厘米)。
25×25×6=3750(平方厘米)。
10×10×6=600(平方厘米)。
1.2×1.2×6=8.64(平方分米)8.64×1.5=12.96(平方分米)。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12.96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3×3×5=45(平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0.75×0.5+0.5×1.6×2+0.75×1.6×2。
=0.375+1.6+2.4。
=4.375(平方米)。
答:至少需要用布4.375平方米。
课后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2。
板书。
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0.7×0.5+0.7×0.4+0.5×0.4)×2。
=0.35×2+0.28×2+0.2×2。
=0.7+0.56+0.4。
=1.66(m2)。
6.5×6.5×6。
=42.25×6。
=253.5(平方厘米)。
答: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253.5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2。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六
投影出示练习六第l题。
解答练习六第2题,步骤同第1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不是算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而是需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例3。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看第25页例1下面的“想”,并填好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5×2+6×4×2+5×4×2+6×4。
提问:6×5×2、6×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在书上。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6×5+6×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实现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渐变?(第二种)。
前左下。
的宽找错了)。
接着,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课堂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八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九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习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ppt课件正方体模型学具准备:正方体纸盒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6分钟)。
1.课件出示长方体,请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2.看上图,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引导学生想象导入新课。
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4.像这样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就是正方体。(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
二、运用旧知的迁移,概括正方体的特征。(13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板书:面、棱、顶点)。
课件出示例3。
2.组织学生根据正方体实物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3.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1.引导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学案。
1.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汇报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有目的地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在小组内选一个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总结并汇报。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相同,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写记录单。
2.通过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动手操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四、巩固提升。(8分钟)。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五、课堂总结。(3分钟)。
1.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学生已具有概括长方体特征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着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整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操作中,通过“看、摸、量、数、比”等活动丰富对正方体的感知,形成表象,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体现在: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习题。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它们一般都是()形,也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面积分别()。
(3)长方体的12条棱,每相对的()条棱为一组,12条棱可以分成()组。
答案:(1)6长方2。
(2)相等(3)43。
2.填一填。
(1)正方体是由6个()围成的立体图形。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5cm,它的棱长总和是()。
(4)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每条棱长是()。
答案:(1)正方形(2)相等特殊(3)30cm(4)2cm。
3.在一个长方体中,最多有()个面是正方形。
答案:2。
4.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cm,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答案:(1)8×12=96(cm)。
(2)48÷4-5-4=3(cm)。
板书。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理解底面积。
投影仪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顶点。
长方体。
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8个。
正方体。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
12条长度都相等。
8个。
探究活动。
制作准备。
准备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课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2.学习长方体的特征。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3.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面积相等;()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二、新授。
1.展示动画图像:
(1)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观察学具正方体。
3.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有8个顶点。
5.填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1. 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六年制五年级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向三维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作了铺垫。
2.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实践、观察、比析、综合、概括去获得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 教学重难点: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么找到计算长方体喝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设疑导入法引入新课;其次,运用实验探究法、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学知----在练习中用知,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始至终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木块,问大家:“你们能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想不想找到一个计算体积的方法?这节课请大家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由此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师生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把学生的具体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做-----操作感知
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一摆,坐下面3个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实验1:每排摆4个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 )个。
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公用方木块( )个。
实验3:要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格,应怎样摆?共要方块( )个。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02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