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手册,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安排。在查阅以下教案范例时,请注意理解教案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以及教案结构和教学步骤的安排。
国画桃花教案篇一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文章的主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1、明确词语:
缘:沿着。夹岸:两。落英: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复,再一次。穷:尽头。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师问:
(1)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背诵第一节。
1、明确词语: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仅仅。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3、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齐背第二节。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
发现桃花源:环境优美:芳草鲜美环境安宁和平: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屋舍俨然。
色彩神秘:忘路远近生活幸福:良田,美池,怡然自乐。
忽逢。勤劳善良:往来种作。
吸引人羡慕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讨论课文3-4节;总结全文。
1、找学生试背课文1-2节。
教师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
重要词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花垂髫,……。
基本内容:发现---进入-----(神秘----环境优美……)。
2、集体订正。
讨论课文3—5节;总结全文。
1、找学生口译第三节。(集体订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明确词语:
乃:竟然。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请(通假字)咸:都。讯:消息。云:讲,说。妻子,绝境(古今义)焉:从这里。无论(古今义)叹惋:惊叹。余人:剩下的人。辞:告别。语云(读音)足:值得。
强调:词的古今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
3、概括第三节内容:(学生讨论)。
总结:
(1):自续身世:自云……。
(2):热情待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讨论: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疏导:注意课文的主题,及文章的注释一。
总结:
(1)生活淳朴,热情好客,对人感情真挚……。
(2)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生活艰难……。
(3)厌恶战乱,对外人的同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不愿意与外人交往。(与下文作铺垫)。
明确: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成了对比,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饿憧憬。
5、齐读第三节。
1、明确词语:
既出:已经(照应上文)。扶:顺着,沿。向:原来的,旧的。志:作记号。(名词作动词),及:到。诣:晋见,拜见。遣:派。
2、概括内容:
3、讨论: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1、明确词语;规:计划。寻:顷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1、归纳主题:
描绘了……景色及……生活风尚,表现了作者……理想。
2、讨论课后思考题一:
集体订正:
附:
1、板书设计:
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自叙身世:自云……。
热情好客:便邀还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动人急死人想死人。
2、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饿世界。
2、解释加横线的词:
要:()咸()云()。
具()语()为()。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4、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
——————————————————————————————————。
6、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
(2)为什么会“叹惋”?
—————————————————————————————————————————。
(3)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违。
国画桃花教案篇二
(一)知识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能力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复述法。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多媒体显示。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阡陌遂迷骥郡诣邑人间隔。
语云便要还家垂髫俨然。
1、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要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学生品读。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作业设计: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国画桃花教案篇三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国画桃花教案篇四
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国画桃花教案篇五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爱者甚番!爱牡丹的人很多,能把牡丹画好的人却寥寥无几,下文将告诉你牡丹的基本画法,对于学习牡丹的书画爱好者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深红牡丹画法:笔肚蘸较稀的白色粉色,调入曙红,再调胭脂。先画出花头的前部,然后笔尖再调花青或墨,按前后浓淡关系画出花头。大瓣小瓣相间,不要雷同。完成花形后,再进一步调整刻画层次,着意表现花头的透视和厚重感。干后点蕊。(如图一)
图一二乔牡丹画法:二乔是一种名贵品种,在同株同朵花头上呈现二种颜色。画二乔牡丹,先画浅色再画浓色。顺序是调白色粉色后蘸少许曙红或胭脂,在白瓷盘中调和到满意为止,用侧锋画花头的前部。画浅色时,要留出浓色的部分,也就是花心和外轮廓的部位;画浓色用另一支笔蘸曙红,调胭脂,笔尖调花青或墨色,小心刻画,注意层次要分明,对比要强烈,也可用大红色调墨画浓色部位。(如图二)
图二背面牡丹画法:先画花托、花萼、花茎部分。先用淡紫色点出较大花瓣的反面,然后再调浓色调整花形的结构国画牡丹基本画法国画牡丹基本画法。要错落有致,达到满意为止。这种花形一般是在大幅作品中运用,意在打破正面花头多而单调的局面,从而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变、情趣怡然。(如图三)
图三其它颜色的花头也用此法为之。牡丹叶子画法:叶子在整幅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幅作品的成败在于构图,其中叶子的布局、浓淡、疏密非常重要。要充分领会密不通风、疏可跑马的画理!。有意留出枝干穿插的位置。画叶子一般用绿色或纯墨色,且忌颜色不可过多,过多就易脏乱、无主次,喧宾夺主,影响整幅作品效果,那就俗气了。尽量运用统一的色调。叶子的写意画法不易掌握,要体验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搜集素材,根据叶子的生长规律,三五成组,大小兼用,认真画出。把握好水份,干湿结合。用笔要利索,表现出枝叶的'出枝方向,顾盼姿态。画叶子先点出浓色、阔叶,然后蘸水再画,由浓到淡。待笔上的颜色用尽,再蘸浓色画,再蘸水,以此法将叶子画完,画面就丰富多变,浓淡和谐。注意把零乱的叶子做合理而有序的组合,从而支撑叶和花,画出生动自然的感觉,表现整幅作品的力度。勾筋时要连接叶柄与茎,做到有聚有散,轻松自然,灵活用笔既见笔触又显其精神。
哪里需要支撑,哪里需要线条,构图时都需要用心地去经营,这决定了全局的态势和力度,也是一幅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注意先画主干后画次干,用笔要有弹性,线条粗细、浓淡有变化。注意枝干穿插的疏密与留白的关系,使其统一而整体。最后题款,盖印。
图五最后,再结合所讲内容,重新温习一下牡丹画法的完整步骤,即先画花头,再画叶子,枝干,题款、盖印。
国画桃花教案篇六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注重朗读和背诵、积累。
1. 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里老街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1.文言文中字、词、句 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讨论。(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让学生介绍,并互相补充。(出示幻灯片加以强调:)
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2.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总结)
教后感
国画桃花教案篇七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读一写一研。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国画桃花教案篇八
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赏析桃源的美。
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
角色:1名学生——渔人。
3名学生--记者。
1、采访对象:村民。
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你们这里缴税吗?
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
你想出去吗?为什么?
2、采访对象:渔人。
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
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
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问题:
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
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
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
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国画桃花教案篇九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
(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
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
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设计意图】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二课时。
一、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一
1、学习捻纸团,粘贴桃花的方法和过程,再次感受皱纹纸的神奇。
2、培养幼儿对美工的乐趣。
2、红白颜色的皱纹纸。
3、浆糊、棉签棒、抹布。
4、已经制作好的桃花范例。
5、幼儿用书。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展现桃花。
2、教师小结:桃花是粉红色的,而且它的每朵花都开在小树枝上,非常非常的漂亮,而且它的花香很浓,禁不住我想吃桃子了,呵呵,好了,老师今天教小朋友制作桃花,你们愿意学吗?(幼儿回答:愿意)。
3、出示已经制作好的桃花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如:老师这里有一张已经制作好的桃花图,来,请小朋友睁大自己漂亮的眼睛,来看一看它上面有什么?(幼儿回答:桃花)那桃花是用什么做的呢?看看我的桌子上都有什么?哦,是不是这一条一条的?它是什么来?(幼儿讨论)是皱纹纸,那这是一条一条的,而桃花是球状的,怎么把它变成球状呢?(幼儿作答:团起来)那怎么团起来呢?(幼儿说:用手搓)团好之后呢?怎么固定上去呢?(幼儿回答:用浆糊)固定在哪里呢?(幼儿回答:树枝上)。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把这一条一条的皱纹纸先捏紧,然后在手心里团,团好之后,又抹上浆糊,记住浆糊不要抹的太多,要均匀,如果浆糊粘手,小朋友可用抹布擦干净,抹好之后,就贴在树枝上,这样一朵漂亮的桃花就盛开了,我为小朋友们还准备了白色的桃花,小朋友们可以自行搭配颜色。
5、教师做示范,请个别幼儿示范。并加以指导。
6、分发皱纹纸,浆糊,棉签棒,抹布,幼儿用书,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并巡回指导。
7、欣赏幼儿作品,并对出色作品的幼儿表扬。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制作了漂亮的桃花,小朋友们都很认真,所以我要送小朋友们每人一朵桃花,希望你们像桃花一样青春有活力!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二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一、导入。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古今异议b译句。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xx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三
本课记述了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模仿老天下雨”给树苗浇水,促使树苗“拼命扎根”,以长成大树。作者由种树联系到做人,借树的成长喻人的成长,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成才的道理。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明理,在举例中体验,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领悟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3.认识本课“侥、租、秧、汲”4个生字;会写“旱、萎”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感悟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
2.小黑板。
3.布置学生查阅桃花心木这一树种的有关资料,适当了解种树和树木生长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交流释题巧导入。
1.师生谈话,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2.(出示课文挂图)老师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利用工具书、小组内互助或者请教老师解决。
2.指名读一读,初读时遇到的难懂的语句,并初步说说读懂了什么?
3.交流汇报读书收获,主要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理清文章层次。
4.教师小结。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2.带着疑惑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常规思维下我们怎样浇水育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4.创设情境,引导读书。
5贝着你此时的疑惑,再读一读描写育苗人举动的语句。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1.默读种树人的话,仔细品味。
2.小组内以小记者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在全班交流。
3.重点研读,交流汇报。
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
(1)“种树不像种菜或种稻子……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在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后试着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一语言形式回答小记者的提问。
(我之所以不确定地给树苗浇水,是因为我在模仿天上下雨,锻炼树苗的根系在不确定供水的环境中寻找水源、扎根生长的能力。)。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也是一吹就倒了。”弄懂种树人这种说法的作用。试着仿说一段话,体会一下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问题。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由种树人的话产生的联想,他由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你怎样理解“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禁得住生命的考验”这句话的意思?请举一例来说服大家。
(5)试用一组关联词将这句话联起来说说。
(7)文中哪句话验证了“种树人种树理论”的正确性?“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试用此法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从育苗人的话中明白的道理。读出“我”的感悟。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2.假如你就是这些“桃花心木”中的一棵,请把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
来。
第2课时。
一、背诵种树人说的话。
1毖生自由背一背。
2彼狄凰当乘械那厦拧@鲜可以作适当的引导。
(1)这两段话是从正、反的角度说明了种树人浇水育苗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记忆两段话的内容。
(2)抓住两段话中的关联词语背诵。
如第1段话中的“不像、所以、只是、如果、但是”;第2段话中的“如果、就会、一旦、也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种树人说的每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背诵得更快。
3毕奘北乘校看谁背得快。(没有背熟的可以课下再完成)。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多种形式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并用“租、萎、规、汲”组词。理解字义,为正确用字做准备。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3.对难字、易错的字进行指导。
“汲”共6笔,第5笔是“及”;“圃”里面的点画不要丢掉。
4.学生练写。
三、积累词语。
自选词语写下来。
四、拓展阅读。
指导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意想不到的灾害》《丑石》两篇文章。围绕文前提示谈认识。
五、推荐作业(任选其一)。
1.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事喻理的写作特点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借事喻理或借物喻人合理。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四
我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产生疑问,通过交谈,找到了原因,并且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己练,指名读)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看看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而桃花心木有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万物竞天,适者生存”,树虽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板书:
借物喻人
桃花心木——————————人天数不定?
自找水源水量不定?
汲水生长
经受考验时间不定?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苗数不定?
减少枯萎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五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人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主动探究,悟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六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桃花心木是一种树吗?如果是一种树,它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地方?
生3: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师:头脑里的疑问怎么解决?老师现在就告诉你?
生:不,我们自己读书解决。
师:好,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我非常赞赏你们的这种精神,学习自己而不是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书,老师相信,一读课文,你们头脑里的这些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师:读了课文之后,刚才提出的疑问有了答案了吗?
生1:现在我知道了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
生2:同《白杨》一样,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生3:作者借种树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非常好,自己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能干!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兴致盎然地再读课文。
师: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我问种树人问题的时候,他为什么会笑?
生2:“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
生3:他的一番话,为什么使我非常感动?
生4:最后种树的人为什么不再来了,而且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
生5:“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意思读不懂。
生6:为什么说种树是百年基业?
生:能!
(信心十足。)。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继续读书,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几个?
生1:“我”一连问了他四个问题,种树人发现我对他的作法感到非常奇怪,甚至多少有点责备的意思,他的笑是宽厚的笑。
生2:他笑我不知道他的用意。
生3:他笑我不懂怎样种树。
生4:他笑我只看到几棵树苗枯萎,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长成百年的大树。
师:理解得好。练习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生练习读。
师:“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1:耐心地讲道理。
生2:我查了字典,字典上解释的是: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呢?
学生练习读,师指名读,师范读之后让学生再练习读,读出“语重心长”的含义。
生:我明白了他的一番话为什么使我非常感动。
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种树人讲的是种树的道理,我很受启发,联想到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1:咱们班的.赵旭辉就是,她妈妈一个人带她,中午她妈妈有时不能回来给她做午饭,她就自己做饭吃;有时她妈妈上夜班,她就自己睡觉。她真了不起。
生2:她还自己洗衣服。
生3:她不用家长帮助检查作业。
生4:每一学期她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让我们为赵旭辉同学的独立自主鼓掌。
(掌声雷动。)。
师:从种树人的话你联想到什么?
生1:要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生2: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依爸爸妈妈。
生3:自己要主动地学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教。
生4:要学会自己学习,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学习。
师:理解得好!老师读了种树人的话也颇受启发,老师需要锻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天,你们就表现得非常好。建议你们为自己良好的表现而鼓掌。
(掌声再次响起。)。
生: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这是因为桃花心木自己学会了在土里找水源。
生: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是说要让今天的树苗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师:理解得真好!
生:“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读不大懂。
师:今天读不懂没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以后你们慢慢会明白的。
师: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生:能!
师: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
生读种树人的话。
师:不看书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生(信心十足):能!
(生笑。)。
生:不后悔。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师又走到一位小男孩身旁: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
生:没问题,你问吧!
师:嗬!口气不小啊!
(生笑。)。
师: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
生: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师: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
(生笑。)。
师:同学们的确掌握得不错。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七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八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给学生。
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古今异议b译句。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a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国画桃花教案篇十九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读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中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理解课文。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但大赛组委文件通知说参与课堂学习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篇文章已经学过,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1、准确、流利地朗读,理解课文。
2、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价值。
3、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词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多媒体。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这样的经典之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读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里发现新的风景。
1、视听朗诵。
2、齐声诵读。
(屏显)朗读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3、解题:
(1)再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a、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美丽、美好的象征。
b、解说“源”《说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义: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河川之始。
总结对“桃花源”新的理解。
(一)领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写桃花林用了哪些词语?各描写了什么?
夹岸数百步(溪)中无杂树(树)芳草鲜美(草)落英缤纷(花)。
(屏显)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二)体会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这里写的也是环境美,与写桃花林的一段相比,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宁静、富足、美好)。
3、这里除了环境美,还让我们感到什么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点赏析其中的副词。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了,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天涯何处无桃花?唯有此处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把桃花源看作“东方世界的‘乌托邦’”。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可是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呢?
生讨论,回答。
生思考,回答。
小结:这是陶渊明说的最悲哀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理想,不管实现起来如何艰难,但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追寻,就存在实现的希望。但如果连做这种尝试的人都没有了,那么人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屏显):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居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屏显)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屏显):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显)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他笔下的桃源社会却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们虽然没有了陶渊明当时的痛苦、迷惘与无奈,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并未消减,甚至还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了自我。面对着纷纷扰扰的尘世,我们依然有着不满、痛苦与无奈。我们需要一个驻足休憩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合了人性中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它带给我们永远的美丽与感动。
——李迎春教授评价《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屏显)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边、在你的脚下,去培养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业: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02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