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践报告(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51:12
野外实践报告(通用17篇)
时间:2023-11-18 14:51:12 小编:MJ笔神

报告是一种用于向他人传达信息、解释问题或提出建议的书面或口头表述形式。最后,我们可以请同事或专家对报告进行评审和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报告的质量。以下是一份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报告,希望为市场营销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野外实践报告篇一

专业班级:**级资环*班姓名:**学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实习人:**。

学号:********。

年级**资环*班一、总论。

2、掌握野外土壤调查剖面点的选择,了解各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性质、形态特点、分布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状况,土壤剖面点观察记录的类容和一般方法。

3、通过对泰安市山口镇的当地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野外调查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土壤类型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过程。

(一)酸性粗骨土的具体观察1、分布。

该土种主要分布在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酸性岩缓丘的中上部。土壤面积792837亩,占全省面积的,其中耕地513344亩,非耕地277493亩。

(一)收获:在实习之前,我就很期待,希望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学到好多知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了山口镇地区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过程、改良利用等,对土样也进行了采集,学会了土钻的使用方法,土壤区域的划分方法,学会了如何使用野外剖面调查表等,书本知识通过切身实践之后,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更好的运用。

野外实践报告篇二

动物学、植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动物学、植物学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动物、植物分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大自然为课堂,准确识别常见动植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科学、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操。并通过实习过程,真正将生物学科的理论及深厚学术科研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本心,从而利于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究性,避免学科研究中经常出现的理论扎实但实践缺乏的现象。

(4)作为学生,我们要配合老师工作,服从实习安排,严格执行实习纪律,从而让老师放心,使同学无忧。

实习人员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参加专业实习,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要有医院证明或书面报告,向系辅导员办理请假手续,并按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实习期间必须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活动安排,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学生必须遵守实习队制定的作息时间。

必须按实习队规定的时间,准时到指定地点集合。由于个人原因,造成行车时间延误者,给予批评教育或必要的纪律处分。晚上 9:00 之前必须回队,不得一人外出活动,否则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带队教师每晚9:00准时查房。

未经批准,不得独自离队外出,不准私自下海游泳,不得夜不归宿。讲究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严禁酗酒;乘车或攀登山崖时不得有冒险举动。

遵守当地法规,爱护住地财产和资源。不攀折古树名木,不得在风景区内随意采集标本。爱护当地群众的庄稼和林木,不釆摘栽培的花果。

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以高尚的言行为学校争光。

实习期间要认真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做好记录,并及时撰写实习报告和个人总结。

5月21日:凌晨,德州乘2245次列车(00:45);上午午8:43到烟台,入住鲁东大学学生公寓。下午烟台海滨—月亮湾(炮台山),岩岸,人为影响较大。

5月22日,实习地点:烟台山—海水浴场,沙滩,人为影响较大。

5月23日,实习地点:养马岛,泥滩。

5月24日,实习地点:烟台开发区沙滩。

5月25日,实习地点:农博园,植物实习。

5月26—31日,实习地点:烟台昆嵛山,植物实习。

6月1日,休息,整理制作标本、归还实习物品用具、完成实习报告。

烟台海滨-月亮湾。主要采集的动物有:藤壶、牡蛎、黒偏顶蛤、紫贻贝、粒滨螺、寄居蟹、绿海葵、钮锚海参、刺参等。

烟台山-海水浴场。主要采集的动物有:毛壶、冈田指海绵、罗氏海盘车、海燕等。

养马岛。主要采集的动物有:长吻沙蚕、寄居蟹、海老鼠、近方蟹、宽身大眼蟹、大蝼蛄虾等。

烟台开发区沙滩。主要采集的动物有:寄居蟹、海老鼠、近方蟹、宽身大眼蟹、刺参等。

客观事实证明: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学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培养了学科科研精神与野外实践精神,实现了自我锻炼与提高。总体而言,野外实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虽然我们晒黑了,虽然我们很疲惫,但是我们很快乐。

但是这次实习也有不足:

(1) 标本种类与数量显著下降。与20xx收集的动物标本种类和数量相比,今年的种类和数量显著下降。究其根源,与青岛旅游发达和人类活动有关;明年应很好研究挑选实习地点。

(2) 野外实习经费不足。交通费、住宿费、实习物品费、各实习点门票参观费等,明显高于往年。希望校方今后酌情增加野外实习经费;否则,经费问题将会显得十分棘手;作为其结果,全盘考虑、重新选址也许迫不得已。

(3) 野外工作压力大。带队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为采集多种动物标本而跋山涉水,时刻操心野外安全事宜并及时排除事故隐患,故野外工作负担实在太重。为保证野外实习的顺利执行,请校方考虑酌情增加人力以缓解野外实习工作的高压。

野外实践报告篇三

深入体会课堂讲授的土壤基本性状、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分布规律及土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习野外资源调查方案制订和路线选择原则,野外记录方法和总结报告编写方法。

3.学习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土壤资源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结合相关的地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特征,找出农业生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应对方略。

剖面记述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1)土壤颜色颜色是土层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土壤颜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成土环境和土层性质。有许多土壤还是从颜色而得名的。如红壤、黄壤、棕壤、黑土等。在野外,土壤颜色可以依据标准的门塞尔比色卡定出,完整的命名为“颜色名称(色调亮度/彩度)”如“淡棕(5/6)。

(2)土壤质地准确的土壤质地类型是通过室内分析获得的。但在野外也可以依据经验进行初步的判断。通常是直接用手捻摸或加水湿揉来判断,是一项经验性较强的工作。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简单地区分出砂质土、壤质土还是黏质土,应不难判断。

(3)砾石状况土壤质地仅是指土壤中粒径小于2mm的“细土”部分而言的。而有些土壤,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壤,土体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砾石。砾石的大小和多少直接反映了土壤形成中的堆积环境。在野外一般是粗略估计土层中砾石所占的百分比。

(4)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即是土壤颗粒在自然状态下粘结组成的团聚体,一般分为粒状、块状、棱柱状、片状、核状等常见的几种形态(详见教材)。

(5)松紧度也称坚实度或硬度。在野外一般用土刀、土铲等工具粗略地测试。松紧度一般分为四级。疏松:土刀、土铲等很容易楔入土体;稍紧实:土刀、土铲较容易楔入土体;紧实:上述工具需用较大的力才能楔入土体;极紧实:土刀、土铲很难楔入土体。

(6)孔隙状况孔隙状况包括孔隙的大小和孔隙的多少两项内容,除非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很难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建议实习时可使用“多大孔隙”、“有大量的细小孔隙”或“少量孔隙”等较模糊的描述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应留意在某些土壤中有发育很强的棱柱状结构体。结构体之间的垂直裂隙比较突出,并强烈影响土壤的水分运动。

(7)土壤湿度在野外判断的土壤湿度只是相对的,因野外土壤的含水量受天气影响因此只对在晴天时比较土壤剖面上下各层的相对含水量有意义。土壤的湿度在野外也是通过手感经验来判断的。湿度一般分为五级。

干:土样放在手掌中,无凉意,无湿感,捏之成粉,吹之飞扬。

稍润:土样在手掌中有凉润感,但无湿印,手捏不成团,吹之不扬。

润:手掌明显润感,手捏成团,扔之散碎。

潮:手掌中可有明显湿痕,可捏成团,扔之不碎。

湿:土壤水分过饱和,手压出水。

(8)新生体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而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新形成的产.物。土层中的新生体种类和状态常能指示土层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土壤中常见新生体有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盐霜,盐结皮,铁锰胶膜,铁锰结核,铁锈斑等等。

(9)ph值取各层少许样品放人白瓷盘中,滴加少许蒸馏水,制成土壤浸提液。轻摇静候片刻,然后用ph广泛试纸醮取浸提液,比色确定土层的酸碱性。

(10)石灰反应若ph测试土壤剖面呈碱性,则可进一步用1:5的稀盐酸为试剂约测土。

壤中碳酸钙的含量(表)。方法是分层取少许土样,分别用滴管滴加稀盐酸数滴,根据反应现象,判断碳酸钙含量的高低,并将相应的符号记人剖面调查表中。

野外实践报告篇四

我们的实习内容有八个方面:。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但是,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x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野外实践报告篇五

实习时间:20xx年5月26日——5月31日。

实习地点:湖北广水市三潭风景区。

实习报告提纲。

)

1.采集、认识到的植物种类简介(学名、采集地点、小生境、数量,不少于30种)。

2.采集、认识到的动物种类简介(学名、采集地点、小生境、数量,不少于30种)。

3.论述动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策略。四、实习体会与建议五、友情提示。

1.注意有毒性、易过敏种类。如蝎子草、漆树等,应慎重。大戟科、毛艮科等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毒科。野外不要乱尝试没吃过的植物。

2.注意爱护资源,尤其是稀有种类。破坏环境和资源是不好的。

实习报告正文。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植物,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掌握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植物学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

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

二.实习地简介:

1.采集认识到的植物种类简介。

2.采集、认识到的动物种类简介。

野外实践报告篇六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野外实践报告篇七

问题q:哪些项目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答复a:

a.部3号令规定的重点单位;附录a中明确的行业;

c.自身是敏感目标,且可能存在已被污染的;d.其他情况都可以不测。

问题q:哪些情况要全测gb36600的45项指标?答复a:

a.至少有一个表层背景样需要全测;

b.改扩建项目中最可能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有柱状样全测,至于多少个点,根据项目情况来定。至少选择一个污染最重的柱状样。

问题q:部3号令要求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报送与信息公开?答复a:一般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包含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通过国家环评信息报送平台提交的环评文件,即完成了3号令要求的报送和公开任务,无需再增加重复工作量。2019年7月1日前,若未执行hj964,可将调查内容作为环评文件附件。

问题q: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能否减少?

答复a:导则要求的点位已经最低底限,点数不可能再简化。

问题q:建设项目内部涵盖居民区的建设项目该如何判定敏感程度?答复a:原则上视为企业建设用地,不作为建设项目评价定级的敏感程度判定指标,但是可考虑其作为敏感目标来设置监测点位。

问题q:现状监测采样过程中,达到一定深度都是砾石,无土可取怎么办?答复a:根据表6中表注b,“柱状样通常在0~、、m分别取样,3m以下每3m取1个样,可根据基础埋深、土体构型适当调整”,若都是砾石情况可不取土样。

问题q: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输送管线的调查范围及布点数量?答复a: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线两旁可向外延伸200m作为调查评价范围,并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在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适当布设监测点位,不强制要求布点数量。该部分点位可不与跟踪监测计划衔接。

问题q:自身为敏感目标的建设项目,可根据需要仅对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答复a: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对居住区、学校、医院、农田等的保护;农田项目本导则中已在农林类项目中做了具体规定;对于住宅、医院、学校等建设项目在项目类别中已经纳入到了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一列,但是考虑其自身的敏感性,应考虑外环境对其影响,因此在总则中提出该建议,若该类项目所在地或周围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可根据原则进行布点并对全部因子进行检测。以确保该类项目的自身安全性。

答复a:(1)建设项目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以下简称《导则》)布点原则针对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每种土壤类型布设监测点,该类监测点的现状监测因子根据中c)规定需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中基本因子的选取由该点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决定。若该监测点布设在建设用地上,其基本因子应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45项指标。

根据用地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情况,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及其周边可能影响区域的土壤环境已存在污染风险时,应根据《导则》布点原则在可能影响最重的区域布设监测点,该类监测点的现状监测因子根据中c)规定亦需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中基本因子的选取原则同上。

上述两类监测点布设在建设用地上时需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45项指标及建设项目特征因子,布设在农用地时需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所列8项指标及建设项目特征因子。此外其他类型的监测点,其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可仅为特征因子。

(2)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土壤环境当前及历史上确无可能污染源的,无需根据《导则》布点原则布设监测点位。

答复a:“周边”指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应在工程分析基础上,识别建设项目影响类型与途径,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判定。

一般原则为地表漫流考虑厂界周围50m范围,无组织沉降考虑厂界周围200m范围;有组织沉降可根据最大落地浓度距离来考虑,一般可考虑范围。

答复a:单个柱状样点是否包含、、及3m以下的样本,由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垂向深度确定。

答复a:(1)评价范围包括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内和占地范围外,占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规划为准,占地范围外的以现状为准。基本因子根据监测点所在位置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取。

(2)建设项目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附录b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工作,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v类。如问题所指的生产果汁等食品加工生产类建设项目,属表中的第十款“其他行业”,其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v类。

答复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a)”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地范围内的以规划为准,占地范围外的以现状为准。

答复a:构成土壤污染风险有三要素:污染源、暴露途径和受体(如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是指通过采取修复或者风险管控措施,使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修复是通过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或者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等方式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风险管控是采取各种措施,消灭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发生时造成损害的程度,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例如采取阻隔措施,切断污染物的暴露途径,人群接触不到污染土壤,污染土壤对人的健康风险就会消除或降低。因此,修复和风险管控措施均能够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

通过风险管控可以实现安全利用,但不是所有的风险管控均可实现安全利用。例如,通过限制进入等措施,防止人群进入污染区域,可以管控对人体的风险,但不能保障该地块可以安全利用。因此只有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才可以移出名录。

答复a: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地块可以移出名录。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等的规定,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从事后期管理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约定对后期管理活动结果负责。

需要说明的是,风险管控、修复的目标是基于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场地条件、暴露情景等确定的,因此,经风险管控、修复后的建设用地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条件,一旦有关条件发生变更,地块仍然可能存在风险,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条和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从事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纳入信用系统建立信用记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违反本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实施后期管理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行政监管能够确保后期管理满足长期安全要求。

q:在风险管控地块上进行施工建设,项目建设后如何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管?

答复a:根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提出后期环境监管要求,一般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后期环境监管要求参照执行。

答复a:(1)根据《xxx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的规定,在农用地施用清淤底泥,不得对土壤造成污染。

(2)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清淤底泥相关污染控制地方标准。

(3)施用清淤底泥时,原则上清淤底泥产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应不高于施用地土壤中相应的含量。清淤底泥施用前、后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发现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应当停止施用并采取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答复a: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实施重点管理的行业确定。

答复a:(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布点需要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要求。该导则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布点参照《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要求执行。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基本因子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基本项目一致。该导则实施之前,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需要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对初步调查阶段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的要求,既包括表1中所列必测项目,也包括依据hj、hj及相关技术规定确定的选测项目。

答复a:为配套《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实施中苯胺的测定,我部正在组织制订《土壤和沉积物苯胺类和联苯胺类的测定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目前,该标准已公开征求意见。在该标准发布实施之前,实验室按《合格评定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gb/t27417-2017)、《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和《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834-2017)相关要求做好方法验证,确保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选择性、线性范围、测量范围、基体效应影响、准确度、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满足gb36600-2018苯胺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用hj834-2017开展土壤中苯胺的监测工作。

答复a:《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保护目标主要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适用范围主要是耕地以及园地、牧草地。

《xxx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对未利用地应当予以保护,不得污染和破坏”。

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壤如何选用评价标准,应当依据其保护目标确定。比如,为保障食用林产品安全,可适用《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ly/t1678-2014);未利用地可以按照未来拟利用方式及保护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标准。

野外实践报告篇八

植物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被人们种植的绿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畴。植物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很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践,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了。

就谈一谈在岭南和杭州实践时的感受吧。20xx年xx月xx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岭南,那天下午我们没有上课,只是忙于熟悉一下环境,包括吃饭、住宿等。大家都在忙,有说有笑。看着这个场景,我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快要走出学堂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留恋。那天还有一件事让我我印象深刻:我发现当地人对于我们的到来很是欢迎;提供饭菜、住宿的主人和帮忙做饭的人对我们的照顾很是周到。x月x日上午,先是方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野外实践中的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简易用具、如何采集植物、采集什么样的植物才算符合要求及如何制作标本等等。然后我们被分成几个大组,各个大组在相应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枝剪、高枝剪、采集袋就去采集植物了。我归属于张老师的带领下。张老师带着我们那一大组往山上走,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张老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工具、背着标本回去了。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获自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大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子是否一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第二,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记录老师讲的东西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几点不足:一是这全部由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生“保护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不强,学生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扫荡敌人一样要把他们消灭掉。下午,张老师帮助学生确定要做的论文题目,然后讲解了怎样写论文。剩下的时间就留给我们自己分配,想做标本的就留下做标本,不想做的就去采集植物。我们那一大组全是女生留下做标本男生去采集植物。我觉得做植物标本一点都不难,《植物学野外实践指导》上说得很清楚,但要做得精致美观,那还得下功夫。晚上,各个大组的组长召集成员继续做标本,所有人围在一张桌子上,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大家互相帮助,气氛很融洽。我觉得偶尔实行集体学习也是有必要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思维是不一样的,把多个人的想法集合在一起,那就会找出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x月x日上午,我们那一大组人继续采集缺少的植物标本,因为只需要采集很少的标本,所以我们早早的就完成任务回来休息了。下午和晚上,我和室友一直寻找资料写植物学野外实践论文初稿。这个下午和晚上对我来说算是刻骨铭心,我在找资料时,书上讲的东西有很多都不理解,我无从下笔,搞得兴趣降低了一半,但是又是和室友一起合作,有她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共同完成了这个任务,也许不是很好,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

植物,他是在溪边用手拔的。为什么我的思想和张老师的会有这么大出入?为什么别人会树立这样的观念—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而自己却那肤浅?我决定我也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下午,每一大组都把全套标本上交给老师,老师对此进行打分。今天的晚餐有点特别,不仅比平常丰富,而且还有啤酒喝。张老师和王老师简略总结了在岭南实践的情况后,就各向我们班女生和生科班女生敬了一杯酒,我们也回敬了。我估计在野外实践结束后,我就彻底地远离了这两位老师(因为我不打算考研),有点不舍。晚餐过后,大家都去看晚会了。晚会上上台者有岭南乡的乡委书记、招待我们的主人、黄松老师的女儿、生科和生技的学生。这次的晚会让我看到了三点:一是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二是年青人的生机活力;三是生科班的人要比我们班的人对待事情更积极,而且才艺也胜过我们班,我们班的人要加油了。x月x日的早餐过后,我们又拿起了自己的行李踏上了回校的旅程。

此外,岭南的.实践提高了我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在这里,白天我要抵住太阳和植物叶子对我的伤害,晚上我要忍受没有风扇和被蚊子叮咬的痛苦。可我最后还是带着活力回来了,我已经具有相应的“抗体“了。

x月x日,我们乘车去了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我们到杭州的时候已近十二点了,大家都因为坐车感到很累,老师就带着我们去吃饭。谁知那菜太淡了,我没办法吃下去,硬是逼着自己吃。吃过后,司机又用车把我们带到植物园。我喜欢植物,我想认识更多的植物,所以进了植物园后我就开始记录植物名及它是什么科,我跑了好多地方,不过时间有限,很快就到了集合的时间,我还是有好多地方没有去,我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植物园了。之后,老师就带我们去吃饭、找宾馆住宿了。这一晚是实践以来睡的最好的一晚。

x月x日上午,老师带着我们去西湖游玩了。这是我初次见到西湖,真的觉得好美,喜欢西湖的水,喜欢西湖边上的垂柳,喜欢西湖的桥。此外,遍及各地的游客也是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拍了照片留念,我也为我敬爱的两位老师—张慧冲和王德青老师拍照了。下午我们去了自然博物馆,哇,那的建筑好豪华!因为要交动物名录,组长给每一个成员分配任务。那里面陈列着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的化石或模型或两者,那里面还有动物进化的介绍图纸,好壮观。我不是很喜欢动物,但我还是认真的记录动物的属名、种名,因为对于我应该做的事,即使我不喜欢,我也会坚持到底。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善始善终、不轻易半途而废的人。x月x日上午,我们去了野生动物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动物,这和自然博物馆有所不同。在这里我看到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分布的动物,如果没有学这个专业,我估计没有机会看到这么多动物。我还进了游乐园玩,我体验到刺激的感觉,当我快要飞出去时,又会有强大的向心力把我拉了回来。出了野生动物园门口,我们班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合影拍照。之后匆匆的吃了顿饭就返校了,我们的野外实践就结束了。

我还应该对我的辅导员谢丹芳说声谢谢,她身体不适,本可以不用带我们去实践,但她并没有推卸这份重任,依然选择和我们一起吃苦,我很是感动。她真得是一位称职的辅导员,她事事都为学生考虑。谢老师,谢谢您对学生的关怀!

野外实践报告篇九

终于有机会去野外实践了。野外实践是地理数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安排实践,也是为了以后的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这次我们去的地方是神农架,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与汉水之间,又是中国东部大陆的第一高峰。森林的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八以上,在森林里面有着很多的动植物,其中珍贵的有;金丝猴、白熊、白鹿等珍稀动物,生长着珙桐、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等珍稀植物。而我们就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上山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地领会地理科学精神。在专业训练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践的工作程序、实践路线和实践点的选择、实践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在综合素质训练中,能很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炼意志、培养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习惯。

在神农架里云涛雾海变幻无穷,石柱石峰奇诡多姿,山光水色气势磅礴。里面不止有珍贵的动植物,还有神农架野人传说,更为其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在神农架地区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多座,最高峰的神农顶海拔3105.4米,神农架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境内有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和堵河4个水系。“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神农架里面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其中还有40多种是受国家保护的,而各类动物也有1050多种,其中有70种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

有时候我就在想,人类是怎么来的。在森林里是乎和外界已经隔绝,而自己似乎也回到了远古时代。现在科技时代的不断发达,海水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珍惜动植物的不断减少,这难道不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神农架也会消失。通过这次实践,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自己的知识不足而感到羞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加倍努力,面对美好的未来。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

12月20日早上8点,我们在匆忙的准备后,坐上了前往华南植物园的大巴。在植物园门口和老师们汇合后,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

还在华南植物园门外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问周劲松老师:“这是什么植物啊?”尽管那可能不是什么药用植物,但我们所有人都记下了。进园以后。老师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解。有的是高大的乔木,有的是匍匐的小草本。只要是老师开讲,我们肯定会将老师围个水泄不通。

这天我们在华南植物园内主要逛了药园和温室,见到了很多很多的奇花异草,但它们的奇异性真的让我们很难再见他们一面。一天下来,老师讲解和要求我们记住的,反而是更多的是在绿化草地上或墙角石缝里的那些所谓的杂草,就好像:黄鹌菜、一点红等。

回到宿舍我们只能对着电脑整理照片,一会儿就完成了。

第二天,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了广州凤凰山。同前一天一样。周老师一下车就开始给我们讲。不过这天有点不同的是:我们每个小组都带了袋子、篮子、标签纸和枝剪。老师一路讲解植物,我们就一边选择性的采摘植物样本,为的是方便我们复习和记忆。

在凤凰山上,我们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很多我们曾经以为很熟悉的植物,如盐肤木、肖梵天花、刺蒴麻、大头艾纳香、悬钩子、金毛狗等。

以前,我那些植物都是以平面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脑海里,而经过这么一天,我们才真正地认识这些中药,让它们从平面变成了立体的。老师也不遗余力地给我们讲解了近200种植物,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记住这200多种,老师讲得多了,我们才有印象,而且我们的笔记和采集的样本都是很好的复习工具。这天的学习效果,比在公园逛好多了。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一

第一段:介绍野外实践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野外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将学生带入自然环境中,提供与课堂学习不同的学习体验。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野外实践活动,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经历。活动中,我们采取了户外探险、团队协作等方式,培养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神秘之处。

第二段:描述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克服它们(300字)。

在野外实践中,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我困惑于面对未知环境和未知任务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舍弃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和美味的食物,面对大自然的艰苦和严酷。然而,在导员和队友的帮助下,我逐渐学会了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并通过机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实践中,我学会了欣赏自然,尊重自然,适应自然。正是这些挑战,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三段:分享实践中的收获和体验(300字)。

在这次野外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验。首先,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团队合作是实践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团结一致,相互协作,我们才能共同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其次,我领悟到了“适者生存”的真谛,自然界中,只有不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幸存下去。这启示我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最后,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畏之心。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和资源宝库,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并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第四段:反思实践中的不足和个人发展方向(200字)。

在野外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我需要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我要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最后,我需要更多的开放心态和包容心态,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第五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发展(200字)。

通过这次野外实践活动,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长。我意识到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中学习,更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提高我们的能力。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团队合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奉献力量。同时,我也将努力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构建美好的家园作出贡献。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二

了解海洋生物,认识贝类多样性,具备对贝类的基本知识。

1、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熟悉各种不同类群动物的分类特征,巩固并应用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

2、学习采集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同时学会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这次实习,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理解动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次明确的规划。

6月8号至6月10号,在生科院动物学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3天的海洋动物实习。

6月8号,前往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在退潮的滩边仔细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贝类和螺类。捡了一些贝壳和螺类后,老师就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6月9号,老师带领我们去南澳市场参观,了解各种海洋经济产物。给我们介绍市场上海洋中的经济产物,调查常见食用海产的种类及分类特征。然后,我们在珍珠岛上观看工人植珠的过程操作,那里的工作人员还教了我们怎么样分辨真假珍珠。下午我们就来到了珍珠岛。我们乘坐了大概十几分钟的快艇到达了一个小岛,在海边捡贝类。我们捡到许多种的贝类,还有捡到海参和海胆。不过最后海胆海参都被我们放回去取了。最后在晚上我们把标本清理干净。

6月10号,我们先去标本室鉴定标本。

1、贝类及螺类简介: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通称。主要形态特征是身体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内脏囊在发育过程中经过旋转成为左右不对称,并缩在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内,又称单壳类或螺类。足部广阔,常位于身体腹侧,故又称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肺螺亚纲的种类无厣)。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口腔形成口球,内有齿舌能刮食食物。大部分螺类用鳃呼吸,营底栖生活,有一部分螺类有“肺”能呼吸空气,称肺螺类,能营两栖生活。螺类多半生活在水体较肥沃,水草较多的静水环境,非螺类比较耐污,能在有机质丰富、溶氧不足的表面生活。螺类种类繁多,海淡水均有大量分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2、实验数据。

管角螺:腹足纲、中腹足目、盔螺科。主要生活在近海约10m的泥沙或泥质的海底,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日本海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它的外型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海产品。

车轮螺:俗名,轮螺、滑车轮螺。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异腹足目、车轮螺科。贝壳低圆锥形、低圆锥形到平旋,胎壳逆旋,脐孔广阔。壳表通常有独特的螺旋雕刻。口盖角质,内侧有小柄。壳表褐色斑较多,有多条螺沟,壳底脐孔色泽淡。有时也称“螺旋梯螺”。在扁平的圆形贝壳底面阶梯般的折褶,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大脐孔。

疣荔枝螺:俗称辣玻螺、辣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分布在潮间带岩石间,一般食用品种。

毛蛤:瓣鳃纲、毛蚶属。

棕蚶:双壳纲、蚶目、蚶科、须蚶属。形态特征俗称白顶蚶,贝壳呈卵圆形。壳高30。0mm,壳长49。2mm,壳宽22。0mm。壳面中央微压缩,壳顶部微凹出,贝壳前端短,后端长,前后端边缘均为圆形。背腹缘略平行。壳棕红色,壳顶部具有2条白色放射状条纹,放射肋细密,与生长纹相交成念珠状。韧带面前方短而宽,铰合部略弯曲,齿短而密。壳内淡红棕色。

棕带仙女蛤: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仙女蛤属。

环文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菲律宾帘蛤:南方俗称花蛤,辽宁和上海称蚬子,杂色蛤,山东称蛤蜊。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凸加夫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唐冠螺:软体动物、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鹑螺超科。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三

毒瓶、采洁箱、网兜、纸袋、酒精、标本夹、铁铲、镊子、枝剪、昆虫针、大头。

针、标签、编织袋等。

1、实习单位:安顺师范学院生物科学2009级(本科)。

2、实习时间:2011.09.20~2011.09.28。

3、实习地点:贵州省安顺市红岩水库。

三、

红岩水库的概况。

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整个实习过程包括六天,其中前三天在上午离开实习基地外出采集标本,晚上进行标本的鉴定和处理。

(一)、采集植物标本种类。

总结。

伞形科:窃衣、水芹、短毛独活,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短硬毛,茎直立,粗壮,中空,上部分枝,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3出或羽状复叶,复伞形花序,花瓣白色;以上三种均在水环境下有分布。

蔷薇科:白蒂梅、绣线菊、茎生叶互生,花单生,常三朵成伞房状,花梗粗短,花瓣5,构成当地常见灌木丛,龙牙草,水杨梅,茎生叶互生,奇数羽状。

蓼科:杠板归、水蓼,茎节部膨大托叶鞘圆筒状,膜质,褐色花穗状花序质生,花粉红色茎通常具膨大的节。叶为单叶,互生,有托叶鞘花序由若干小聚伞花序排成总状、穗状或圆锥状。

唇形科:地笋,宝塔菜,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须根肉质;茎多分枝,疏被倒生短硬毛,叶对生,近圆形、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

桑科:葎草,叶对生,腋生,雌雄异株,雄花成圆锥状柔荑花序,花黄绿色单一朵十分细小,萼5裂,雄蕊5枚;雌花为球状的穗状花。

玄参科:阴行草,一年生草本叶对生,叶片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狭线形;花对生于茎枝上部,成稀疏总状花序花冠二唇形。

堇菜科:半叶堇菜,球果堇菜。叶丛生,叶柄长3~10厘米,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基部附属于叶柄,叶片长椭圆形,边缘具圆齿,花腋生。

(二)采集动物标本种类总结:

(1)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3)马蜂:膜翅目胡蜂总科类昆虫,体型较大,色泽鲜艳,多黄、黑、棕色,有彩斑。触角一般雄13节,雌12节,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达翅基片。休息时翅纵褶覆盖在身体上。马蜂吃昆虫尸体,也很喜欢甜食。城市树木花草增多为马蜂提供了丰富的昆虫和蜜源等食物,垃圾堆里也有大量适合马蜂吃的食物,使生于野外的马蜂越来越多地迁居城市筑巢。

五、个人总结及感想。

在实习活动期间,我们实际认知了比课本上更多的物种,也体会了更深,实习的日子充实丰富而又屡有惊喜。巩固了理论知识,增强了野外实践能力,而且培养浓我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习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方法学习并熟练掌握使用工具书鉴别物种的方法。植被大多都是目前经济价值并不是很高的常见种,昆虫种类可以说有很多,但特有种很少,很多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见。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将脑中抽象的概念及知识具体化。更直观地观察了动物极其特征。知道了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认识了多种常见动物,并了解了它们的识别要点和生理特征。同时,学会了制作标本的过程。不仅如此,在几天的实习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体魄,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而且,在上山下山等等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师生之间的和谐,相互扶持,充分理解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同学们不畏艰辛,乐于学习,不仅获得了更多知识,和经验,更留下了深深的体会,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一次充满了学习,探索的野外实习,令我们收获颇丰,更加折服带队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深深的刻在了我心里。

七·参考文献。

1、《普通动物学》第二版。

2、《普通植物学》。

3、动物学、植物学官方教育网站。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四

今年有了植物实习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教给我们许多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有些植物虽然在课本上把它的特点说的非常清楚,但在实际上还是认不出来,这次实习活动确实让我们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植物,完美的结合了理论和实践。

在第一次平山实习时,那时正值5月中旬,天气不冷不热,花树茂。在吴老师,王老师和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大山里度过了我们第一次植物实习,平山的植物物种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我们以后关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植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老师凭借他丰富的植物分类学教学经验,为我们讲解稠李鼠李的区别,接骨木水曲柳的异同,还有如何区分金银忍冬和黄花忍冬。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刺五加、花楸、榛子、蒙古栎、落叶松、白桦、忍冬,夹蒾等树木。当时花开正好,正好可以认识很多花。平时经常听老师提起的漏斗菜、白头翁等这些经常听到却没见过的花在这次实习时老师都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在观察实物的时候加深了我们记忆,当看到白头翁花开时,切实体会了名字的真切可爱,白白如老翁头发,真的好可爱,这是书本描绘不来的。还有一些虽然不常提起但应该知道的,延胡索、荷青花、等。

农园里的果蔬花草都是我们的心血,从草莓的开始种植,拔草,掐走茎,包含了我们园林班所有同学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我们也是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后来慢慢的熟悉,离不开老师耐心的指导,后来草莓长大些了,老师叫我们去掐走茎,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草莓还要摘走茎,当然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这也是为了让草莓长得更壮收获更多的果实,走茎长到一定成熟就能做草莓的秧苗了,相当于繁殖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种植草莓的过程。

在快结课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东北地区最大的植物园--哈尔滨植物园做了一次重点认识了解花的实习活动。

在刚一进门处,老师让我们注意那些地被花卉,凤仙、海棠、还有和万寿菊很像的孔雀草,在观察花的同时老师还要我们仔细看那些地被花卉在园林应用上的配置,有意无意的为我们后来的植物配置奠定基础。领略了遍地玉簪的清新,真正结合老师上课说的樟子松别名美人松,远处看去樟子松笔直站着,上黄下褐色,真有美人的韵味,这是单在书本上领略不到的。在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书上讲的翠菊、麦干菊、琉璃苣、万寿菊、萱草、虞美人、月季、等。还看到了大叶子的梓树,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在这次实习中更加了解,下次看到时也知道这原来就是书上讲的那种植物。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五

我对自己在工地的第一份实习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我在想怎么和别人相处。我提前到了工地的项目部,老板给我指定了一个师傅。之后就要看自己了。主人是个数据工作者。第一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师傅给了我一套图纸让我自己看,说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当我拿到一套图纸时,我在课堂上告诉了老师。解释,构造,构造,所有的一般的东西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些细节的节点结构还是不对应。第一天花了一天时间看图纸,悄悄的了解到无论做什么,基本功一定要扎实。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问。当你问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和你的主人交流。这样,你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很快融入集体。当今社会很现实,一定要好好学习,多提问,多与人交流,老老实实待人。在工地实习期间,我踏入工地,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熟悉了很多工地的基础知识。我师傅结合我在学校学的内容讲解了关于钢筋的知识。梁、柱箍筋加密和不加密。当柱子高度不超过1.2米时,箍筋加密不加密不分加密,可以说全部加密。梁、柱交接时,箍筋不需要反复设置。只要是垂直方向设置,梁的箍筋加密不得小于5,楼板的配筋一般按两板净距除以配筋间距加1计算。钢筋是隐蔽工程,在施工现场要严格控制。大师说,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根据图纸计算的东西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个成本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这个细节,因为它与经济问题有关,所以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应该更加小心。我师傅简单的话,都是讲了现场实际操作非常必要的东西,让我对基础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时间如流水,一个多月的实习转瞬即逝。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实习中,在他们耐心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应理论的真谛,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我在未来社会的立足,但我也意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能只靠这几天的实习,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点积累,不断丰富经验。实习主要是促进我们未来工作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增强我们未来的竞争力,为我们未来站稳脚跟增加一块基石。

从一开始的笨拙,到能够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建筑知识,也促进了我在未来社会的立足。我也意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光靠这几天的实习是做不到的。我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点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更可喜的是我在实习的时候认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俗话说,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我学不深。现在的大学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如果有机会去实习的话对我会有很大的好处。一年后我就要去社会了。相信这次实习一定会对我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和奋斗。

相信通过这段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会让我受益终生,并会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理解和欣赏实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成本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有很多机会在学校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阅读学校常见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还要学习一些我们将来需要的东西,比如cad、预决算软件等等。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六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巩固了我对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希望再有机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野外实践报告篇十七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地质工作无可厚非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质专业人才成为了问题探索、研究和解决的关键。

高等地质教育肩负着培养我国地质事业人才的使命,大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最主要的场所。近年来,地质行业受到国家重视,然而受社会价值取向、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地质类学生由于思想准备不充分,对于地质工作的认识不足,在择业时紧盯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科研院所,不愿意深入基层和一线工作。一些地质类毕业生不能适应地质工作的艰苦环境,思想基础不牢固。有的甚至试用期未满就出现辞职或跳槽的现象。“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有所淡化。

在与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一起的座谈会中,他们突出强调了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的重要性。“如果你热爱这一行,就要时刻做好出野外的准备,我就出了二十年的野外。”其中一个主任如是说。当谈到地球物理专业的就业问题时,他们表示地球物理现在已经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如果能真正掌握好专业知识,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他们还表示,个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不会因为是本科生就不让其带项目,只要能力够,都可以带。公司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很需要,并不会只收研究生。当然研究生在以后的竞争中会占优势,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现在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已经偏向于西部偏远地区和深部地区。”,其中一位领导这样强调。随着地球物理的发展,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有了各种新技术,如多波地震勘探等。现在国内地球物理不是钱的问题,有进口的装备,技术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才的问题,有没有真才实学,能不能分析处理,反演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后勤保障这一块,你们大可放心,我们的车上会有专门的做饭工具,保证能让大家每顿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讲到这里,大家不由得都笑起来。地质行业也不会完全不收女生,只要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地质行业也绝不会将女生拒之门外,这是一种性别歧视。不过,企业会对女生有特殊照顾,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让女生出野外的。

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还给我们一行人提出了一些建议,也是对所有地球物理本科生的一些建议:“对于你们大二的本科生而言,现在就关注就业还为时过早,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好基础知识,工作后你们会发现,专业基础知识甚至比你学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一块,一定要掌握得非常过硬。还有就是地质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一定都要扎扎实实的学,现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偏向于通才,不仅仅是掌握你主修的一门技术,而是对重、磁、电、震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获取了与专业相关的很多重要信息,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坚定了自己学习的信心,纠正了自己对专业很多认识上的错误,相信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会大有裨益。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0805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