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构建良好关系的关键,我们应该注重提升沟通能力。论证是总结文章中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论点的关键环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一作:祖母刘)。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二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终鲜兄弟:鲜,同"无"。
4、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5、除臣洗马: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
6、猥以微贱:猥,犹"鄙",自谦之词。
7、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译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2、郡县逼迫: 指郡县的官员 古代的行政区划
3、臣欲奉旨奔驰: 驾马飞奔 快跑
4、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情状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5、则告诉不许: 申诉 对……说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
7、听臣微志: 任,准许 用耳朵接受声音
8、九岁不行: 不能行走 拒绝他人的话
(三)词类活用
1、臣待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
2、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3、且臣少仕伪朝:名作动,做官
4、诏书特下:方位名词做动词,下召
5、催臣上道: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路)
6、则以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
7、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9、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动,使……过完
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处境,连绵词
(三)一词多义
1、矜
1)自夸不矜名节
2)同情,怜惜愿陛下矜愍愚诚 犹蒙矜育
1、以
连词,表因果:因为
臣以险衅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连词,"无以",无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连词,表目的:来
谨拜表以闻
动词,用
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表凭借:凭,按
猥以微贱
2、见:"我"
慈父见背
3、所:……的事,……的情况
实所共鉴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有所希冀
4、既……终……:又……又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5、且:连词,况且
且臣少仕伪朝
(一)判断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二)宾语前置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定语后置句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
急于星火
(五)省略句
未尝废离(祖母)
则告诉(陛下)不许
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
(六)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慈父见背
沐浴清化
寻蒙国恩
犹蒙矜育
(七)固定句式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臣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忠尽孝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本文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人,蜀汉灭亡之后,以父亡母嫁祖母无所依靠,上表陈情辞却晋武帝太子洗马之征。
1、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2、外,指自己一房以外的亲族,古代一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3、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
4、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孝廉,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用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6、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指益州刺史
7、秀才,本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文中指优秀人才,与科举"秀才"含义不同。
8、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9、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籍,祭奠先圣先师,讲。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10、伏惟,俯伏思量。故事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1、朗署:朗官的衙署
12、牧,古代称洲的长官。伯,长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三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_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四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鉴赏。
1、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五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8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4)但以刘日薄西山。
2.下列加点的词语均属于古代升降官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微至陋,过蒙拔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亲贤臣,远小人。
d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答案:
1.(1)及,至(2)考察和推举(3)不久(4)迫近。
2.d(d为降官,其他为升官。)。
3.d(a均为形容词,低微;b均为介词,表比较;c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连词,常与“无”连用,和在一块译为“不能够”。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六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清,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七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八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1课时。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人丁衰微: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九
臣以险衅。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连词,“无以”,无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连词,表目的:来。
谨拜表以闻。
动词,用。
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表凭借:凭,按。
猥以微贱。
2、见:“我”
慈父见背。
3、所:……的事,……的情况。
实所共鉴。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有所希冀。
4、既……终……:又……又。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5、且:连词,况且。
且臣少仕伪朝。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一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8、以愚黔首使……愚蠢。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二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8、以愚黔首使……愚蠢。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三
影评申请书主义范文:规章调查报告辞职信先进个人听课!启事活动方案课外知识叙事:影评教学模式悼词活动方案,施工祝福语了劳动节誓词研修发言入党,排比句职业道德,辞职报告面积,组织生活会顺口溜文化建设,辞职诗词合同。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四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五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六
对于孙犁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以往的解读大都着重从分析其思想性及其理性主题入手,从而尽量去挖掘其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因而多年来对《荷花淀》的研究也就基本上固定在了一个大致统一的结论上,说来说去也总是认为:“它通过水生嫂等正确处理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描绘了白洋淀广大妇女泼辣、勇敢、坚定、乐观的战斗风貌,反映了她们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历史进程,歌颂了白洋淀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认为:“《荷花淀》就是一曲劳动妇女的赞歌”,甚至“反映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威力,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等。这样的分析显然有些过于简单化地靠向理性意义而又过于明显地将其理性意义极度膨胀,所以也就不能不自然忽略了对其艺术性的充分把握和进一步认识。
实际上,《荷花淀》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在哪里呢?《荷花淀》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从多年的传播实践来看,人们凡读过《荷花淀》之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当然,不可能是一个惊险的战斗故事,也不可能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也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因为这一切,在小说中都并不是十分清晰的,都不是作者所着力用笔和刻意表现的。作者恰恰把这些被传统小说作为基本构造模式与运思重心的东西充分淡化,因而,小说在正常的接受者头脑中所留下的最深刻的美感印象大多不过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和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幅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非大手笔所绝对不能为的。中外许多学人都曾指出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是一篇纯技巧小说,其理性主题是被深深潜隐在文字技巧的最深处的;而在我看来,《荷花淀》则是一篇纯美小说,它的艺术重心在于创造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味。同样的,其理性意义也是深深隐蔽在美的画面之背后的。
高二语文陈情表课文篇十七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其一,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庄子通过对死生观念的超越,使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张喜怒哀乐应顺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同时还实现了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芒然徨乎尘垢之夕卜,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总之,庄子理想人格认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事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消融,从而形成安宁的心理环境,这在人的精神过程中是真实、可行的。
其二,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对立或矛盾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因而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无人生之累--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表现出来;这种"逍遥"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华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庄子所认识和追求的自由--"逍遥",是一种情态自由,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离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太远,然而庄子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作为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隋态,引领人们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异于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式的幻想性。《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名号虽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理想人格的这些奇异的性能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一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生活资料的匮乏,无法抵御的以水、火为代表的凶猛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临的更是人人皆无法逃脱的死亡,凡此种种,都是古代人们不能在现实中战胜,而只能通过幻想在神话中战胜的对象。庄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异性能,正是这种感情愿望的反映。二与庄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关。庄子是楚国贵族后裔,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庄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学特质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异性能则是楚地巫风祠祀盛行、神话鬼说丰富的烙印。三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本身有关。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09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