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过总结可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写好总结还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接下来将展示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一
今天一大早起来,空气很清新,心情格外轻松。在村部二楼举目四望,一字排开的是近年来村民新建的小洋楼;一条通到八渡乡府的公路,在这里延绵伸向远方;山上种植的八渡笋郁郁葱葱,好一幅风景优美的乡村图画。今天是县农业局到乡里免费发放芒果苗日子,原来乡府通知村民八点半来领取,但村民们盼果苗心急,没有到八点,黄照德支书便带领8名村民,开两部车到达乡府了。可是,装满芒果苗的大车却提前两三分钟往八渡乡平封、者赖方向,给那边的村民发放苗木去了。
此时天空下起雨,渐渐沥沥的,村民们只好坐在街边的商店里等待。有的村民等得久了,时而催促我打与跟随发放苗木的乡长联系,问什么时候回来,每次乡长都是说:一下就回去。等啊等,到了11点多,我向村民们提议,是不是先在街上找快餐,一面吃一面等,可村民们却异口同声:得到苗木了,才安心吃。村民们就这样,等待苗木中忘记了饥饿。
一直等到了12点半,装苗木的大车终天返回来了,大家都高兴了。个个等候乡长叫到自己的名字,幸好先到东朋村的村民领取相应数量的苗木,村民们生怕苗木受伤似的小心翼翼地搬运苗木装到自己的车上,满面笑容。可是刚发得两三个,乡长叫我过去说:“因为现在等领取苗木的村民比较多,担心苗木不够发,你东朋村的农战荣和覃黄签两个要等下一批苗木了。”这时原本高兴的村民们又沉寂了一陈,东朋村有农战荣和覃黄签领取的苗木数量较多,分别是700和302棵,列在等下一批苗木的村民名单之中。
这两个农户种芒果的积极性比较高,驻村时的6月19日我与他们交流,现在政府在发动群众大量种植芒果,政府免费给苗木。同时也举出新宁村支书种植芒果,年收入25万元的例子给他们听,他们两个当即兴奋起来,可他们还没有上报芒果种植面积,也没有挖树坑,不知道还有没有苗木,商量后我答应他们,明天(星期五)马上回县城到农业局问苗木的事。6月20日我到县农业局水果办问,工作人员答复,马上挖树坑,马上上报乡政府,最近准备调苗木了。于是我立即和乡党委蒋书记联系,蒋书记也同意后,我便叫农战荣和覃黄签尽快挖树坑。覃黄签为了赶时间,出钱请零工挖树坑,两天就挖完302个坑,农战荣则到24日挖完。当日我便上报乡政府。我们也没有想到:27日苗木那么快就到了,而且名单上有他们两个。
现在其他6个村民领得了的苗木,可他们两个却两手空空,这样的局面让大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时我打破了沉寂说:“已是中午1点半了,怎样也吃饭先”。于是我们到小炒店炒了两个菜,先解决肚子问题。吃饭准备结束时,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向乡长打听我们村的这两户还有希望得到苗木不。乡长电话回答:“现在只有两三个村民在领取苗木了,可大车上的苗木还有,马上叫你们村的农战荣和覃黄签来领取”。乡长的回答让村民们喜出望外,这时大家都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一边叫村里货车司机开车来,一边赶往苗木发放现场。已经得了苗木的村民也一起帮搬运、清点苗木。经过清点,好像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大车上最后剩余的苗木刚好够农战荣和覃黄签两户所需领取的数量1002棵。
下午4点钟,满载1681棵苗木的三辆车,带着充满希望的8名村民们,一路高高兴兴地回家。
我在沉思:作为“第一书记”,我有机会到农村工作,近距离接触广大农民,这既是党组织给予的机会,也是赋予我的责任。驻村工作一个多月来,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离我们自己的目标,离老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沉、很重......。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干的作风为东朋村的发展涂上了一抹色彩,为这里的父老乡亲送上了一份关怀。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二
从乡上回村已四点多钟了,村委马主任夫妇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于是,我打算到村里转转,顺便了解点民情。
从村主任家出门不远,就走上了***山梁。站在山梁上远远望去,***乡及李二堡镇的许多村社尽收眼底。这里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澄澄的十分好看,不过大部分农田已收割。
这时我想起了我们人大秦主任经常给我讲民和山区推广双垄全膜玉米的事。他当时给我讲,以前的民和山区群众都是和海东的其他山区一样,大部分都种植小麦、豌豆等作物,对种植玉米想都不敢想。可是在前些年通过省上和地区的扶持,以及县上的大力推广,整个民和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大面积种植双垄全膜玉米,农民受益匪浅,是一场农业上的“大革命”。当时我还有点半信半疑,总认为海拔较高的干旱山区种植玉米不大可行。可是在今天看来,这不是神话,确有其事。就在前两天,我送财经城建委朱进成主任去中川乡时,就的的确确见识了。我们是从***乡出发,又从李二堡乡翻越山岭抄近路,经巴州去中川的。所以看见了山上正在收购的成片成片的双垄玉米带状田。
正在边走边想时,迎面遇上了一位回族老乡。打了个招呼后,我们闲聊起来。我问他以前对种植玉米怎么看?他说以前根本没想过种植玉米,也想不到我们这样的干旱大山里能种植玉米。说到这里,他感叹:这些年党和政府确实好啊!就拿种植玉米这件事说吧,刚刚推广的时候,政府免费提供地膜、种子、化肥,乡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动员,但大家就是不种。现在呢?我们都尝到了甜头,大家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我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我说今年玉米的收成咋样?他说一亩地的玉米少说也能收入一千元以上,种植小麦的话,再多也只能收入个四、五百块,根本不划算。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秦主任去年让我在“两化”(化隆、循化)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写:在浅山山区推广种植双垄全膜玉米的事。当时我还有点想不通,现在想来真有点惭愧啊!当时我对秦主任说化隆的干部、群众都可能没有积极性。主任说那是县上的领导们没下决心,只要领导干部们下决心,出实招,肯定能行。今天,我对主任的话彻底地信了!期望再过几年,我的家乡化隆也能看到漫山遍野金灿灿的玉米带状田!
10月16日星期三天晴。
入乡驻村已到第三天了。今天我们按照乡上的安排,去***村下边的陶家村观摩学习秋季双垄全膜覆盖技术。因为那里有个种植老板承包了千亩撂荒土地,准备在明年开春时种植马铃薯。正好这些天他在组织劳力开展秋季覆膜。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乡政府梅乡长和县新闻中心的小钟记者。
道别田里劳作的乡亲们后,我们下山。比起上山,下山较为轻松。可是对我们随行的小钟记者来讲,这一上一下的徒步行走已够受了。到山下刘老板的大本营时,门前大锅里的洋芋已香气扑鼻。揭开锅盖,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洋芋绽的开了花。大家乐呵呵地大吃起来。味道真的很香,以前不怎么爱吃煮洋芋的我,今天却一连吃了三个。吃过洋芋,我们开始坐车返回。可能是累了,大家都不怎么说话。望着窗外的大山,我在想近年来干群关系疏远甚至恶化,与我们的广大干部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很大的关系。这次选派干部开展的入乡驻村活动如果能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将对改善干群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三
10月13日,我们村挂包单位保山市水务局一行5人到村里进行“挂包帮”“转走访”走访、回访工作,分三组对所挂钩的贫困户进行走访。大家对扁里村的变化给予了肯定,近来加大了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水泥路、路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人家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家都在建新房和实施危房改造,户户通水通电,农忙之余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场所,大学生读书也有了长期的帮扶,路灯照亮了扁里,大家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首先到了张光明家走访回访,他家正在请人建盖新房,面积120平米,两层基础先盖一层,第一层基本建成,询问了他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和眼前的困难,家庭主要来源与外出昆明务工的大女儿,外出6年了,每年节省1万元给家里补用,茶叶收入0.5万元,核桃收入0.3万元,买黄牛一头0.5万元,但由于建盖新房也还差点欠账,贫困户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有信心,时间过得最快,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去了杨光福家,门没有上锁,主人不在家,经过几番周折打电话,电话联系上了主人在县城打工,他父亲在家采茶去了,请隔壁邻居去找贫困户的年迈80岁的老父亲,等了20多分钟,迎面走来了位瘦高的老人,看上去很精神,身后背着一箩筐新鲜茶叶,他说附近有块近一亩的茶地,他去采茶弥补家用,我们与他说明了来意,并与老人聊聊天,问问家庭生活和贫困情况。他说他家的贫困情况主要是2个孙女在上学,一个在普洱读大学明年毕业,每年费用也要1.5万元;一个在昌宁县读高一,学习很优秀。老人说很高兴与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由于困难,杨光福也只有外出县里打工,主要是做改木板和房屋漏水的技术活,有活做每天收入也有80-120元。老人自己读过小学,由于当时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十分遗憾,现在2个孙女读书很好,他很欣慰,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老人说:“孙女读书就像是帮我读书一样,家里住房条件差一些,不与别人攀比,暂时没有能力盖新房,再苦再累一家人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我们了解了他家的困难,心里很感动,我暗自敬佩起这位80岁的老人,明道理重教育懂得感恩。我们鼓励老人,明年大孙女毕业工作了,负担就减轻了,您也可以享福了。我们告诉老人:“如果小孙女在读书上有啥困难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扶,孩子考上大学一定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长期对孩子继续教育帮扶,今年市水务局已经教育帮扶了村里11个大学生读书长期帮扶,有困难一定打电话告诉我们”。老人激动的说:“你们是我见过的人品最好,素质最高的干部”,说着说着几次落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最后我们陪老人去附近茶叶收购站卖了6公斤鲜茶叶,每公斤2.5元,老人说:“今天的茶叶收购价已经很好了,他采摘的是一牙两叶的,很标准。”看到老人知足的笑容我们也为他高兴,也深知挣钱不容易。
回忆白天与老人的见面,难以入眠,干脆坐起来写这篇日记,我心里十分敬重这位年迈的老人,向他学习一种精神,一种家穷志不穷,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我激励我前行,我会找时间多陪陪这位老人,多关注这个孩子的读书状况,尽心尽力帮扶。我一定会在扶贫的工作中越做越好,务实努力。
3月24日,全旗下派驻嘎查村干部动员大会后,我被派到白镇大井村委会,以一名村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到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在这40多天的时间,主要工作是走访摸底,了解基本情况;协助帮扶科局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帮助村委会整理档案;为贫困户算好收支账,制定好帮扶计划,确定帮扶措施。工作的过程中,有喜也有愁:
贫困户王成福,建档立卡4人。王成福患有重度佝偻病,多年卧炕,妻子李果云重度高血压,经常头昏目眩,且多年耳背,二位老人均已丧失劳动力。精准识别后,为二位老人办理低保,列入社会兜底脱贫。帮扶干部也尽心尽力,为李果云老人送去助听器一套,解决老人多年耳背之苦。儿子王晓钢正当壮年,可是因为家庭的拖累,无法外出打工,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扶持养牛一头,进行产业脱贫。王晓刚得知父母均已办理低保,政府扶持他养牛脱贫,喜不自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他愁上心头,政策是好,可是因为父母多年重病,在加上供女儿读书,已花去不少钱,积蓄所剩无几,最近牛市暴涨,他无力购买基础母牛。为他的事,大家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经过多方努力,村组担保,为王晓钢赊回一头基础母牛,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扶上了。
-->。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四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我通过掌握情况,理清思路,找到切入实际的工作方式,深深体会到当好“第一书记”首先要“沉到基层,扑下身子,融入群众”。
农村工作有苦有甜。刚开始,村民见惯了帮包、下派的干部,认为我就是来镀镀金,走走过场,也办不了什么实事,不愿与我深谈,有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想既然上级组织派我来这里,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首先我与村两委商讨村级经济发展目标计划、思路、制定发展方案,加强协调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同时走门上户与群众拉家常,走访慰问困难户,争取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
通过一年的农村工作和生活,也让我成长了许多。其实农村工作要做好真有难度,关键是看你有没“沉到基层,扑下身子,融入群众”的决心。践行群众路线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过一年来的积极努力,按照上级指示我积极协调各帮扶工作成员单位,筹集资金13万元,协助村里发展生态种养合作社,助村增收致富。
虽然做了一点点事,但这些工作仅仅是开始,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选派干部去琢磨、去做。现在我更加懂得了只要坚持做、总会有希望,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五
今天,镇里考虑到村里各方面条件太艰苦,想安排我在镇里食宿,我婉言拒绝了,我是来扎根农村工作的,不是来享乐的。组织上选派我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把村庄当成我的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挥“第一书记”的职能,干好“第一书记”的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把村庄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激励着我们热爱家乡、干事创业、无私奉献。今天,我正式在村庄安营扎寨了,也正式开展“第一书记”工作了。上午,我和村里负责人孙先勇同志进行了座谈,知道他是本村出生,很早以前外出经商,20镇党委通过“能人治村”工程将他请回村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村里整体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村庄发展建设带来生机活力,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和信任。他放弃自己的事业,甘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并制定了长远规划,描绘了宏伟蓝图,这种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很让我佩服,我要好好向他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一定积极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今天是周六,上午和村文书孙先东同志进行了座谈。他就担任了村文书,对村里情况非常熟悉,这也是我找他谈话的目的。我向他了解了村庄发展历史、人口情况、耕地面积、经济收入、贫困户情况、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情况,初步从面上掌握村庄情况,以后还要深入细致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从这基本功做起。
家里的房子马上开始装修了,本来和妻子约好下午去看家具和装饰材料的,我是靠不上,只能她多辛苦一些,全家很支持我的工作,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十分感激他们,我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用优异成绩来汇报吧。
“三夏”麦收早安排。
由于受去冬天气的影响,加之今年入夏以来气温偏低、小麦灌浆期干旱等因素,小麦生长受到影响。为了备战“三夏”麦收,上午我和胶州市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伟及村书记,一起到村麦田进行实地查看,发现大部分小麦受干旱原因已经干黄枯死,今年小麦收割时间要比往年提前,小麦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减产,预计本周内就要开镰收割。下午,紧急组织召开村“两委”会研究麦收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除要求快收快种外,还对秸秆禁烧、防火安全等提出具体要求,向村民宣讲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秸秆的回收利用价值,做到早计划、早筹备、早安排。自6月5日开始,村成立麦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村庄小麦收割和夏种工作。“第一书记”负责进行全天候巡查,深入到田间地头,及时解决影响麦收的各种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六
按照先期制定的走访计划,今日到经发局驻点村陈庄进行走帮服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在贲栋斌副镇长的带领下,我们早早来到了陈庄村村委会大楼前,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徐福明同志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按照编组,我属于第九小分队,在村干部张学春主任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40户农家的工作。
在张学春主任的带领下,沿着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向北,来到了我的走帮服对象倪树建家中。通过和倪仁山详谈,他提到: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怎么好,但上到镇政府,下到村里,一直对自己比较关照。去年被村里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村里免除了自己一家的筹资筹劳费用、合作医疗费用,养老保险费用也进行了减免,还拨付了扶贫转款。自己是旧社会过来的人,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现在的老百姓是最幸福的。虽然现在家中有一点困难,但自己会克服。感谢党感谢政府对自己一家的照顾,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准备明年多养几只羊,把田种好,儿子倪树建农闲时打打零工,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听了倪仁山的一番话,我感觉很欣慰:多朴实的村民啊!告别了倪仁山,我和张主任继续下一波的走访。
上午11点左右,我们来到19组村民徐功来家中。徐功来今年71岁,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了40几年,目前退休在家。我们询问了一家的生活、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等情况。徐老师谈到:国家政策好,村干部工作扎实,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家中一切都好,生活很幸福。
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访了十几户。通过这次走访,我还是有几个意想不到:没到陈庄村之前,我想像该村地处如皋、如东、海安三县交界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定不是太好。而亲临实地之后,才发觉自己大错而特错。这里的道路宽敞、整洁,楼房气派,让我切实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加上这里清新的空气,我想这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虽然这里也有我们看到的部分贫困户,但大多数农户还是能安居乐业的生活。二是没想到干群关系如此和谐。在走访的农户中,我们的村干部都能对在我们的走访户家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心中随时存放着一本群众台账。这样务实的工作作风及扎实的工作态度、让我感觉很钦佩。三是从农户身上感受到的纯朴、善良、勤劳。我的走访对象在我看来已经这样穷困了,但从他脸上我看不到半点的沮丧,对我们的访问他始终微笑着回答。虽然命运对他似乎有些不公,但他们用自己的自强、自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问他有什么困难时,当我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时,他们嘴里还在不停的说共产党好,说现在的政策好。
-->。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七
今日原本是一个快乐的日子,通过培训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见到了多日未见得老朋友。可是随后发生的一连串的几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被山理工的辛老师戏称“黑色星期天”。
今早8点去会议室听报告,阶梯教室,从后门进。刚下第一个台阶一下子就栽倒了,天杀的坑哥台阶!原来是木头梁子贴上了树皮!脚直接踩破了皮子插进了木头梁子里。搞得我一天都一瘸一拐的,要不是我整天锻炼,估计脚崴得更厉害!
下午坐在会议室连椅凳子上听报告,正投入时,突然整张凳子面连同坐在上面的我一下子掉在地上,把坐在我旁边的女士吓得几乎惊叫起来。两个螺丝同时断掉了!天啊,坑哥的椅子!
还有更奇怪的呢!考虑到天越来越冷,省委组织部为我们每位省直“第一书记”配备了棉上衣和棉皮鞋。可一发下来我就傻了眼,棉上衣肥得出奇,穿上整个就成了桶,同志们戏称回去把妇女主任裹里面肯定没人发现!棉皮鞋更有意思,我原来是左脚大,右脚小,这次穿上皮鞋发现左脚正好,右脚挤脚。呵呵,皮鞋一只大一只小呢!
怪事天天有,今天特别多!但愿如辛书记说的那样:今天是“黑色星期天”,明天就灿烂了啊!
昨日下午,在xx县挂职的17名“第一书记”集体赶赴昌乐—潍坊市委党校参加为期3天的省直“第一书记”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
今日上午,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副省长贾万志参加了开班仪式。本次培训主要有三个目的: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总结交流前期工作和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采取集中授课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上午高晓兵部长作了重要报告,下午邀请中央三农领导小组成员张建军巡视员作了党的十八大与三农工作的报告,晚上进行了分组讨论。通过听报告感觉收益很大,既找到了工作方向,又鼓舞了干劲;通过与同组“第一书记”交流,不仅学到了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解除了工作上的困惑,也发现了工作上的差距。昌乐培训班,成了我工作上的加油站!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八
今天,我来到了贫困党员李世军、丑树文、殷树发家,面对面和他们拉家常。
在老党员李世军家,我看到他正用一条独臂拿着一把扫帚,义务清理着村里水泥路上拖拉机碾下的泥土和家禽留下的粪便。我亲切的和他打招呼,介绍自己,李大爷放下扫帚,拉着我的手说:“早就听说来了个第一书记,我们都盼着呢,当年的工作队又回来喽!”走进李大爷家的泥草房,在昏暗的屋子里,看到了他那躺在病榻上的妻子,“李大爷,没人照顾你们吗?”,“嗨!孩子不在农村住,出去打工了,我身体还行”。李大爷言语不多,却很质朴实在,在我“问计”于他时,他往往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送钱送物不如有个好支部,只要支部凝聚力强,带好头,咱村就是靠自己也有发展”;“咱村低洼,现在是旱田多水田少,只要鼓励帮助农民旱改水,一准丰产增收”;“河堤还要加固,不能让农田再受灾了”;“水泥板铺好了,要处理好边沟,家禽要圈起来不让上道,环境保持要靠大家,我就是起个带头作用”……。听到这一句句肺腑之言,看到眼前即便面对如此生活压力,依然乐观向上,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李大爷,我肃然起敬。临别之际,在他微微湿润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名老党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变村容村貌的期盼,对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坚定信心。
在老党员丑树文、殷树发家中,他们详细讲述了村里和自家的情况,由于村里地势低洼,又连续3年受水涝灾害,让赖以生存的耕地收入锐减,虽然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保障下,能够在灾后维持正常的耕种生活,但年老体衰,家底又薄,在缺少资金、技术和带头人的情况下,眼看着别人家种养殖业发展的红红火火,自己却不得不过着比较困苦的生活。低矮破旧的泥草屋、病重残缺的身体、拮据窘迫的生活,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心头一阵酸痛。但他们依然满怀热情与我一起研究致富门路,帮我出主意,为村里提建议,给我鼓劲,为我加油,让我深受触动。
这次入户走访,不仅增强了我带领全村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干好第一书记这份工作的信念。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九
20xx年秋,组织委派我到宝丰镇任扶贫片长、石䃥村任第一书记。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本人踌躇满志地驮着铺盖卷儿住进了联系村,按照组织要求,信息到一线去采集,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作风到一线去检验,事业在一线去创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今摘录几篇民情日记与大家分享。
又见炊烟。(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又问道:“想通上电吗?”“他说不想,这样怪省钱,通电还麻烦”!其实,我想主人是用不起电,他没有经济来源,自己解决温饱都很吃力,看着他的生活状况,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那种窘境和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深刻!好在该户被评为易地搬迁户,建房、通水、通电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处,由衷的为贫困户感谢我党的英明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强烈共鸣!
又蹲茅房。(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点多钟,接到水务局干部电话,他们七点钟从县城出发到驻点村勘测安全饮水工程取水点,我和村上干部八点钟便到勘测点等待,客人没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访几户,走访过程中有些内急,屋场边有茅房一座,别致的有些像艺术品——顶尖底圆像个圆锥体,外围用麦草编织,内墙用树干和竹片固定,走进茅房,需要低着头佝偻着身子,粪池就是个泥坑,搭脚的地方使用几根花栗树棒子横断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情急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蹲下便发现头顶上有飞沫直往下飘,眯着眼观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顶上的树散落的树沫,周围夜蚊子对来人围攻偷袭,让人防不胜防,此种环境不宜久留,便仓促了事,冲出茅房长出一口气,这种情境我小时候经历过,2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尔经历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众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的现实意义及深远意义,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肩上的责任。我相信,随着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我们的乡村定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都要经常想一想在我们手上干成了哪些实事,是不是做到了恪尽职守,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想,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到“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够在服务百姓上做出成绩,在发展富民上做出贡献。
“民情日记”是“第一书记”的“大事记”,它记下的不仅仅是社区的繁杂琐事,记下的更是百姓的冷暖。心系群众所需,揣摩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理解群众心愿,“第一书记”要把社区的大事小事记在本上、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
在一条山镇北关社区,有一位受人尊敬的社区书记,居民们一提起她,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她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她尊老爱幼、团结同志、待人热情,有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她关心群众,为人朴实,待人和蔼,能与居民打成一片,一心想着为居民服务。她就是今年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北关社区党总支书记胡。
胡自20xx年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积极带领社区广大党员和全体干部为居民办好事、做实事,3年来,她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所在社区也被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称号。
胡在刚调入北关社区工作时,分管的是党务工作和安全生产、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面对新的社区,陌生的环境是工作的一大阻力。40多岁的她,凭借一腔热血,克服各种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入户走访了北关社区的270多名党员和560户低保户,并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商业网点进行全面统计,全部计入她的“民情日记”中,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载了社区变化的点点滴滴。
以前,北关社区上访多发频发;现在,小矛盾不出院落,大纠纷不出社区。这种和谐的良好局面都归功于胡常年走家串户,记录民情日记的好习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她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只得利用晚上抄写学习笔记,并针对北关社区下岗职工多,低保户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特困家庭及时调整了保障标准。
以党员教育抓基层党建。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胡为干好基层党建工作,想了很多办法。针对北关社区党员人数多,结构复杂,离退休党员多且年龄偏大的实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对常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会和缴纳党费的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使得他们重新回到了组织中。为了解决党员活动场地问题,在社区开展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活动之际,她主动与社区帮建单位、小区物业协商沟通,为社区党员搭建了三个集中活动场所。同时在社区发动党员、青年志愿者、社会组织成立了社区文化宣传队、党员互助小组、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等,创新组织生活模式,使得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平时,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个人政治素养。她认为,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亲民爱民的职业道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社区干部,构建一支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队伍。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建立班子成员联系社区群众的工作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为民解忧落到了实处。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方面,她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奉献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并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当好一名评议员,带好一片居民院,帮扶一家困难户,献一技之长,作一份奉献的“五个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和激发了社区党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多年来,胡始终不渝坚持为居民服务。她对大家说:“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区工作者就是为居民服务的”。她始终将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每天来到社区除了处理正常事务,多数时间都深入居民家中,耐心地听取居民意见。街巷楼宇之间,总能看到她入户走访的身影;逢年过节,她都要到居民区里转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干的活;跟老人们聊聊家常,看看有什么需要处理的事。社区的修桥补路、疏通下水、救灾抢险、矛盾纠纷,她都能身临一线,就这样度过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
社区孤寡老人边俊花80多岁了,无人照顾,她每月都会抽出业余时间登门看望老人,和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的实际情况,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衣被、理发,过年过节还带领党总支成员给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老人一说起胡书记就泪流满面,“虽然我有儿,但失散多年,多亏了社区胡书记多年的照顾,她比我亲孩子还亲”。
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广泛信赖和一致好评。她始终本着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一名党务工作者在社区的荣光和精彩,为基层党组织在居民心中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
8月28日晚7点多钟,我如约来到玉溪镇四方井社区开展“夜话”。尽管天气炎热,但居民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热情不减,小小会议室里挤满了30多个人。
当前,宜章正处于转型赶超、提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城区大建设、“创园”、“创文”关键时期,社区工作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点更多、线更长、面更广。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家园的工作局面,让来自四方的居民,管理好四方,富裕好四方,成为今晚的共同话题。
“社区干部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贸市场的卫生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
“有些热心同志想为社区建设出点力,但苦于没有服务平台。”
……。
时代在进步,群众觉悟也在提高,大家都把社区当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大家庭,紧紧围绕建设美好家园踊跃发言,献计献策。“夜话”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多钟。
回到宿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管好一个大家庭,最重要的还是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的“小巷总理”作用和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整合各部门服务职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工作大网格,为这个大家庭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一
今天是自李堡镇召开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以来进村的第三次。在村民小组长崔伯余老同志的帮助下,我走访了分布在中凌村十七组、十八组的共26户村民。随着近两天走访的深入,我听到了老百姓的笑声,也听到了他们心中的盼声。
笑声。
中凌村“走帮服”小分队协同村干部走访邻居、调查相关情况,对仲界维、尤广兰情况核实,现已将仲界维家庭列入贫困户名单,今年初给仲界维送去1000元慰问金。仲界维儿子也被安排在一家小理发店上班,这个家庭又多了一份收入保障。尤广兰家的老人目前正在协调将老人接到李堡镇养老院,解决尤广兰要接送孩子又不能离家超过1小时的燃眉之急。
今天,我们再次见到仲界维时,原先脸上布满的愁容已转变为笑容,这是脱贫解困的最平实解释,如今,走帮服活动已化成一股暖流流淌在老百姓心头。
盼声。
73岁的崔伯余说,这几年村子变化非常大,办企业、搞承包,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村子道路、公交车、河流、保险、买菜、买房、健身娱乐等各方面都能体现党村级规划蓝图目标正在实现。但是崔大伯也说,他本人患有慢性白血病,常年靠吃进口药控制白细胞指标,而这些药都不在医保范围中,一年下来仅药费就有2万,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崔大伯说,他们也仍然期盼,党的政策能够再多一些,再全面一些,让我们烦恼再少一些,幸福再多一些。
走完这26户,天已经快黑了,老百姓的淳朴让我们一行像走到自己家一样亲近。作为联系人,能为老百姓尽一份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是“走帮服”活动的意义所在,想着大家的笑声、盼声,感觉前面的方向更明确了,脚下的路似乎更加踏实了。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驻村干部三万活动民情日记优秀范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日记资源请搜索日记频道与你分享!
上一轮“三万”活动中,市公安局筹资20万元新建了泵站和1200米长的u型渠,虽然工程竣工了,但因为施工方只负责主体工程,因此还有好多后续工作没有做好。为此,这次新“三万”活动中,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付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龚德湘同志要求我们驻村工作组,要将雅店泵站及沟渠的后续完善工作作为为驻村办实事的一件主要内容,让村民能收益并且长远受益,将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惠民工程。于是工作组进村后,又增做了11个防水闸板,加高了u型渠一带护坡3处,夯实了u型渠两旁的松土。今年3月初,一条设施配套齐全的u型渠终于圆满竣工。该工程的竣工解决了本村4、5、6、8组103户村民、1500亩农田的用水问题,相邻的谢花桥村和陈井村也能受益。
后期,我又根据龚德湘同志的指示,在村书记、主任苏纯胜同志的陪同下,代表市公安局走访并慰问了u型渠沿线受损(房前屋后的经济苗木)的4家农户,受损农户都异口同声地说,你们市公安局筹资20多万元为我们造福,这点损失算个啥!一再推让。后在书记的劝说下,才勉强将慰问金接了下来。
当我来到负责管理雅店泵站供水的周克红家,了解泵站使用情况时,周克红道出实情:“u型渠没有竣工之前,以往抽水“跑冒滴漏”非常严重,抽一次水,起码有1/3的水浪费了。以前抽3个小时才能到田里去的水,今年抽水10分钟就能到了。水电费节约不说,还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们盼修渠道盼了50年,是你们工作组圆了我们的农民梦呀!眼下正是要用水的时节,老百姓今年是不用愁了。”
从走访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对苏纯胜书记说,今年1月份我们上门宣传政策、走访慰问农户征求意见时,不是三组、四组的农户也提出要帮助他们新建u型渠和改造冷浸田的建议吗?今明两年,漳河新区正在全区施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你一方面要积极规划争取,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要耐心向老百姓解释和反馈意见。否则,三组、四组的农户会不满意的。苏书记连声称好,今年一定努力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和政策资金,通过土地整治,配套将水渠、道路等一起做好,让全村老百姓都满意。
从这次为驻村新建水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兴修水利的经验,我还从龚德湘同志的身上学到了“一切为民着想”的务实为民情怀。感悟到:驻村工作就是要将老百姓的需求和切身利益作为第一考虑,要将办理的每一件好事实事都要办好办实。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欢迎和称赞。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三
一年来,澄城县基层党建工作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扎实推进部门包联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安里镇民情日志工作法,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发挥远教宣传服务功能,夯实了基层基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幸福新澄城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以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扎实开展县级领导、部门包联帮扶工作,强力促进全县“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组织全县25名县级领导、106个部门(含28个双管单位)对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5个“一般”、“较差”类村开展包村帮扶工作,出台了《关于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包联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三四类中的重难点村的通知》、《澄城县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直部门包联帮扶工作的通知》,帮助和指导后进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基层组织整建,化解矛盾纠纷,拓宽帮扶渠道,明确帮扶措施,加快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步伐。研究制定了《澄城县关于选派副科级领导干部到村任职的意见》,采取个人报名、单位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组织部门考察研究的方式,选派了3名副科级领导到村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任期3年,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活动开展以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432件,衔接各类项目184个,争取项目资金1240余万元。预计到年底,全县“好”“较好”类村达到30%,“较差”类村下降到20%左右。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寻找密切干群关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载体。我县安里镇的民情日记工作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赞誉为是立足乡镇工作实际,探索出的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基层矛盾,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途径。《渭南日报》更是以“‘民情日记’赢民心”为题连续三期在头版头条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刊载。民情日记工作法在明确每个机关干部包村包户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包联干部随身携带民情工作日记,定期深入农户,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如实记写基层的村情民意,群众的冷暖温饱,并以此为基为据,解民忧,促民富,融洽了干群关系,化解了基层矛盾,带动了群众增收。目前,该镇在坚持4年时间共记录了4万多篇民情日记的基础上,全面启动“52315”帮扶致富工程,即动员领导干部、致富能手、党员致富带头人500人,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利用3年时间帮助1000户贫困户脱贫,使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这一做法为我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借鉴推广。
制定下发了《澄城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对村“三委”关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党务村务公开、村干部报酬待遇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村干部责任,将群众反映突出的内容纳入村务公开范围,建立完善了基层组织“1234”工作制度,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待遇。对村“两委”主要干部按照每人每月“400元基本工资+200元绩效工资”的标准发放工资,按照“年初确定目标、年中督查初评、年末述职评议”的办法,对所有村干部实行岗位责任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在年终发放对应绩效工资。对正常离任,任职15年以上的村主要干部,按照任职年限不同每月发放50、60、70元的生活补助,全面落实了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组织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到安里、庄头等乡镇开展了“远教下基层”活动,向群众现场进行了指导生猪标准化养殖、苹果修剪技术、地膜玉米、设施农业管理等生产使用技术培训8场次,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进行了《澄城党建网》的改版扩容工作,向《渭南党建网》上报信息300余篇,采用200余篇,信息排名稳居全市前茅。制作并向市远程办上报了12部课件,其中《考核激发正能量》获得市教学资源课件评比二等奖、《标准化养猪》上传至省远教平台播放、《澄城举办中层干部培训》在省党建新闻中播出,《安里镇民情日记》在市电视台播放。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四
今天一早,村委会驻地来了一辆小卡车,车上装着两幅字画,车停稳后,大家纷纷上前观赏字画,镇级驻村工作队员李永泽老师把字画的内容读了一遍,字画的内容是这样的:国策英明百姓乐、公路修通暖万家,新寨梦想得实现、千年花朵开不败;人无诗书不成气、山无名树不成阴,若如山开地灵时、山谷也会开好花。
仔细一看,原来是专门为新寨村民小组提的,我好奇的问“是谁这么有心”,大家告诉我是村委会副主任张扬发的父亲张庚虞老人用心提并自己出钱做成字画送给新寨新建活动室。这一说,让我们在场的驻村人员都对张庚虞老人敬佩不已,并决定和张副主任他们一起前往新寨活动室挂字画,感受一下群众文化生活的氛围。
现在水泥路全通,我们驱车绕过几个弯便到了新寨村民小组,整个寨子平房占多数,寨子脚下烤烟长势喜人,村口边上一口刚打出的地下水井建设完毕。我们的车停在活动室边的水泥地面广场上,旁边一棵大青树用它的大树枝“拥抱”着这个寨子,仿佛一个母亲守护着她的孩子。一辆满载着各种蔬菜、水果、家庭日常用品的小卡车也停在那里,围着三五群众在购买着自己所需,一位大姐告诉我们,寨子距小卖铺还有一段距离,这里水泥路修通后,隔三差五的就会有商贩开着小卡车来卖这些东西,小喇叭一喊,我们就可以出门来这里选购自己所需的用品,很是方便。那边,工人们开始在活动室的墙面上悬挂字画,活动室门前摆着几盆漂亮的小花,为活动室增添了几分生气。张副主任告诉我,这几盆小花也是他的父亲自己栽的,说摆在这里很合适,正说着,一个老人从边上路过,他朝我们看了看,腼腆的笑了笑便往卖东西的小卡车方向走去,张副主任告诉我这个老人就是他的父亲。我看着老人,虽然头发花白,但是精神抖擞,老人买了香蕉和豆子再返回时,满脸慈祥的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坐坐。
活动室整理完毕,我们跟随张副主任到老人家里,一进门,老人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刚买回的香蕉和豆子已经摆上桌面,热茶也给我们倒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瞬间明白了老人为什么能够提出那么有意境的两首诗。老人话不多,但句句朴实而真诚,眼前这些已经充分说明老人对生活的感恩、热爱、积极、乐观。在他看来,字画写的是他的心声,同时也是新寨村民小组群众的心声。
我想,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帮助农村改善基础设施,也要在宣传新的思想观念和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在不断提高群众物质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共筑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五
按照县里的部署,我院决定对长潭河乡中间河村经筛选出来的40余户贫困户进行扶贫帮困,按照每名干警联系一户的原则进行定期脱贫帮扶。
早上,我带领所分管的部门十余名干警前往中间河村认穷亲,结对子。由于修路,车子在宣恩到万寨的公路上颠簸前行,同事们久坐机关,看一路的茶园风光、闻扑鼻的稻花香气,远近处都是忙忙碌碌的劳作的人们,都很激动和兴奋,加之平常办案总感到枯燥,又因此次扶贫任务是县里安排的重要任务,所以都有一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之感。一路上叽叽喳喳的议论怎么帮困的问题,有的.讲是不是要干警自己掏钱接济?有的说我们是不是还要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还有的讲现在农村日子应该好过,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多,有的讲洞坪水库大得很,打鱼卖都可以过得很好。我悠悠的说了一句:到了你们就清楚了,至于怎么帮扶,你们入户调查了就会知道怎么做了。车过张家垭,一片高峡平湖的风光呈现在同事们的眼中,一阵惊叹和拍照后,车在湖两岸的壁挂公路上蜿蜒前行,在提心吊胆中我们来到了中间河小镇。
中间河小镇是个移民村,二三十户人家围绕着盘山公路而建,由于移民大多外迁和在外打工,小镇上显得冷清而又萧条,早已闻讯的工作队书记和村干部在小镇上等待着我们一行,我们将贫困户名单拿出来后,工作队覃书记和村干部很熟悉的就将各户人家的位置告诉了我们,并对各户的贫困情况给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周围的村民也很是热心的介绍,在人们七嘴八舌中,我按照各户驻地分派了对象。刑庭艳姐和我就分派到湖对岸山坡上较远的两户人家。工作队覃书记用一辆破面包车将我们送到湖边后,又坐了十几分钟渡船后,覃书记给我们指着半山腰隐约露出屋角的人家说,那就是李自明(我的帮扶对象)的屋,上面一点就是符永家(艳姐帮扶对象)的屋。在渡口上等了十来分钟,从山间的沙石小路上下来一位背着背篓的中年妇女,自我介绍是李自明的妻子叫王延开。并面带羞涩的说,不好意思,我们家的情况惊动了县里来的领导(把我们当成县里的领导),给政府添了麻烦。当看到我们带的一些米面油后,更是连说不好意思。
沿着陡峭的砂石小路一路往上爬,我一边介绍我们来的目的,也一边听王延开介绍家里致贫的原因。王延开介绍,他家四口人,由于修建水库水淹,家中只有0.5亩责任地,男人李自明只好常年在外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在海南等地做苦力,一年也找不到大钱;儿子成年了,但没安家也在外打工,但打工的钱,还够不到他自己花销;女儿去年才从卫校毕业,现在在宣恩城里给别人卖衣服,一个月一千来块钱,不够她自己用;王延开本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去年就住了几次院,常年需要药保养,光医疗费就用去了5000块,农活多了做不了。按她自己的话讲,看上去好好的,吃得玩得就是做不得。一路上她对贫困二字始终纠结,认为原来家里条件并不差,近几年主要是自己有病,加之女儿读书花费不少,所以总是入不敷出。她没有抱怨其他,反反复复就是讲自己身体不争气,拖累了家庭,也给政府添了麻烦。
在气喘吁吁间我们来到了她家,一栋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呈现在眼前,房前屋后收拾的干干净净,进入堂屋里面摆放的东西虽然杂乱但是很干净。女主人用帕子将椅子擦了又擦,生怕脏了我们的衣裤,搞得我和艳姐很是不好意思。按照此行目的我们对她家进行了详细调查。王延开一家居住在1994年建成一栋土木结构(180平米)中,耕种有五分责任地,由于村民大多搬迁,荒地较多,所以王延开就利用荒地养了4头牛,13头生猪。我问道,你身体又不能劳累,养了这么多牲口,吃得消吗?她无奈的说:么子法喲!还不是要下蛮,要吃饭,儿子还要安家,女儿要打发,给他们能创造一点是一点,尽我们老家伙的力,免得到时遭埋怨。交谈间,我们还了解到,王延开家,20xx年打工收入3万元,她养生猪卖了2200元,但女儿学费、他的医疗费和人情开支等共计支出33560元,家庭赤字1360元。
谈到今年,王延开表示只要自己身体稍微好一点,应该比去年要好好多,女儿不要学费了,家里应该会好起来的,同时她也表示自己给政府添麻烦了,但有信心今明两年打个翻身仗,不会久背贫困帽子。在我们的鼓励下,王延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谈到有么子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王延开带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向我们提出,看能不能给他们家修一条公路,因为水淹之前,他们这里有一条通往中间河集镇的公路,现在水淹了,公路也没有了,进出只有靠渡船,且渡船一天只定时跑6趟,而他们几家进入只有从水路和外界相通,十分不便;另外由于库区蓄水,滑坡时有发生,她家修的院坝因为滑坡已整修了几次仍然没能修好。最后她又像是对我们说又像是自言自语,要是能整体搬迁就好了。说实话,对她讲的修路也好,整体搬迁也罢,我的内心真的没底。但走的时候,我还是诚心的对她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会向相关部门提出,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把问题解决!
告别两户帮扶对象,我们搭上了最后一趟渡船,在波光粼粼的湖。
面上,我在想早上自己给同事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帮扶他们?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六
3月20日,我同小李来到了白岩水村,白岩水村座落在轿顶山下一带的缓坡之上,村级公路以下有三个组,以上有四个组,交通是制约这个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是饮水的安全问题。
就是有这两个问题制约着,同我二十年前来这个村时的情况相比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盛开的桃李花中,房前屋后油菜花金黄,构成一幅美丽的现代田园风光。
在半山的坡上座落着一栋别致的座东朝西的三层楼小洋房,屋顶装着太阳能,老乡告诉我们户主叫向登荣,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现今家里还养着6头母猪,那栋房子700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就是那勤劳的两口子自己建起来的,很少请工匠,挖基、砌墙、架钢筋、浇铸、粉刷全都是两口子自己干的。听老乡们这么一称赞,沟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农村里能干的人多,但什么活都不求人的人却不多见,我决定去详细走访一下。
走进他家的二楼小院,看到主人家两口子正在往楼顶运水泥,他们俩赶紧歇了手中的活,在厅堂里摆上水果热情的接待我们。
闲聊中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一家有6口人,三个儿子和去年新娶进的大儿媳妇全都在广东打工,一年打工的收入也差不多七八万,老两口五十多点,去年卖了36头大肥猪,价钱卖得还好,今年又养了48头,我问他们做得出来不?他们说养猪他们家都是使用半机械化,从来不用请人帮忙,全都是两口子起早贪黑自己干的。看着他们俩长满老茧的双手,浑身的灰尘,我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们的勤劳程度。
老向还跟我说,他只读了个耕读小学三年级,自小喜欢饲养动物,对猪的习性、疾病防治都喜欢研究,也自学了许多养猪的知识,养猪是他得心应手的活路。他说:“现在的农村政策都蛮好的,前天镇财政还给我的卡上打了500元的母猪补助款,国家支持我们养猪专业户,我们也有干劲,准备扩建猪圈,也希望当地政府在销路上帮扶我们一把,如果能卖个好价钱那就更好了!”
看得出来老向两口子是很有划算的、非常实诚的、靠勤劳致富的农民,去他家还修了一口大沼气池,使用得很好,粪便的去向存在一定问题,想栽上几亩地的果树,粪便的去向就有了好去处,但土地太少了,如能多流转点土地,形成猪—沼—果的生产链就更理想了,想扩大猪场地盘也感到紧张。对老向无意中流露出的这些想法我们都一一记在心里,感觉对这样的不以忽悠国家项目资金为目的诚实专业户真该主动的支持一下,应该为他们办点实实在在的实事。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七
走访的第一天。
根据安排,我们团队共要走103户的样子,全部在一个小区内,四栋楼,再进行细分,团队分成三个小组,我和一法院干警一个小组,要走约30户。
上午8:30就到了小区,但所分的一栋楼,除四户外,其余都为了生计所奔波,无人在家。问了些基本情况,也了解了些有什么困难没。除一户说自己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没找到工作外,其余都是一片好听的话!便觉得现在的人民还确实是纯朴,心里还是想着能帮他们解决点问题的,便四处打听,看能不能先帮那户人家的女儿先找个临时性的工作。
因太多的人不在家,便与丁干警相约晚上再来走访。
晚上7:30,我们到了小区,发现社区的干部早就在等,有些愧意。
但发现整栋楼也只有五六户在家,除了上午已走访的外,只有三四户在家,很是感叹!群众的生活确实是不易哦!
前两户均没有什么问题或困难。第三户是一老人在家,一片怨声,无非是城市变化不大,群众生活、休闲没有场地,再来湘阴等地来比较,更觉得汨罗落后了!一时怎么也解释不清,也不肯提供电话号码,一再问他有什么困难或要求解决的问题没?一直说没有,准备走了才说自己儿子违法生育了二胎,一直没有上户,看能解决么?了解这情况时,联系方式倒是很爽快就提供了,无语,群众的要求很直接,但提要求的方式很隐晦!解释了一通计生政策后出来了。
看着没几户在家的,就回了,出来时还碰到其他团队的同事在走访,便觉得都是不易。
快到办公室时,同事打电话来了,说是我们负责的小区内有群众要反映问题,要我们去,只得再回到小区!
快进小区时,就发现有一群人在围着另一个团队的同事,叽叽喳喳的,上前一问,同事立马像找到救兵一样!
接过接力棒,才发现,所要反映问题的群众也不是我们小组所负责的,不过既然来了,就上户听听吧!
第一户,反映的问题是,一家人都没有工作,女主人身体有病,想解决低保问题。看了该户人家,房子是新装修的,说是给儿子结婚给装修的。
第二户,反映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家里很困难,女主人也是身体不好,要求解决低保;二是房子漏水,没有钱对房屋进改造。看了下房子,住顶层,六楼,非常简陋,卧室都没有装空调,女主人说的时候,差点哭了,但我能感觉到她是忍住了。
第三户,情况与第二户差不多,也是一定要我们去他家看看,看了下,比第二户情况要略好,但也没好多少!
出来后,心情不是很好,面对他们的这些困难,感觉有些无奈,希望能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些困难!
加油吧,给自己鼓励!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八
是旅程的开始。
也是幸福的开始。
今天上午,市委组织部边祥慧部长亲自带队为我们这92名即将赴任的新兵们送行,她委婉而有坚定的语调,无不折射出这次活动的深切含义——这不仅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需要,更是加强领导机关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中午时分,车子顺利到达胶州市,胶州市委组织部李晓光部长代表胶州市委市政府对我们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也提了相关要求,11位同行纷纷表态,表示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组织的重托。
下午2点,终于到达了铺集镇逄家沟村——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农村天地。生我养我的农村生活,在尘封十多年以后,又一次回到了我的眼前——几分激动,几分新鲜!
可以看出,新上任的村支书李丹纪书记工作能力还是非常强的,短短数天,就将村容村貌改变了非常大。但是,村里的经济条件的确让我揪心,空荡荡的房子里什么都没有,下步村代表开会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支部对面的马路尽管进行了清理,但是也缺乏必要的硬化,与村中间硬化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九
我村开展大丽高速公路补征地的第一天。60多户村民的农田又面临着再一次减少,40多座祖坟有一半又面临着再一次搬迁,这对村民来说,不论在生产发展上还是在对祖宗的感情缅怀上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对于金华镇禄寿村来说,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越来越凸显。禄寿村现有农户346户,村民1524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074亩,人均耕地0.7亩,高产稳产农田面积7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面积0.46亩。这是一个现实的状况,如今又要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划出一部分来支持国家建设,对禄寿村村民来说,又是一次难以割舍的痛。特别是对40多座祖坟的后人来说,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纠葛。白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民族,与全国其他民族一样,同样有着神灵崇拜和自己的宗教信仰。选择祖坟的地点和朝向那是相当严谨的一件事情,传言这与后人的兴旺发达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族人要共同选择一块认为最好的地作为祖先安息的“风水宝地”,然后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背景请风水先生为每一位先人量身计算“仙居”的朝向和安葬时间,即使是夜半三更也不能随意更改。迁祖坟,特别是多次迁坟在当地习俗中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
尽管各级领导、村两委班子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起提前了很长时间,就开始逐户多次进行了思想疏导、政策宣传等工作,但很多村民矛盾的心情还是完全可以在他们的脸上看出来的。在我们开始丈量土地,给祖坟编号拍照的过程中,村民虽然没有和我们大吵大闹,阻止我们的工作,但他们心中的依恋和不舍是显露无遗的,不少村民在自家祖坟或土地旁默默的坐着,不说话,也不做其他事情,就那么坐着很长时间……。
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按计划顺利完成,虽然没有轰轰裂裂的事情发生,也没有振奋人心的成绩出来。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堂终身受益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实践课,将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群众工作只有耐心、细致地深入到基层,才能让党的思想在群众中传播,让党的惠民政策温暖群众的心。这是我们农村指导员要做的实事,相信自己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段时间里会做好农村的指导工作。
中午饭吃过后,我和一同驻村的指导员李乔良跟随村书记一起至兰庆村的田房组、花椒田组查看烤烟烘烤情况。头顶的太阳时隐时现,虽然不是烈日当空,但天气十分闷热,一辆辆摩托车不时从身边急速驶过,有的载着刚从地里摘下的烟叶,有的载着从街子买回来的生活用品。跨过沟,翻过山岗,穿过树林,边走边看,汗珠不停从额头冒出,衣服被汗水浸湿了,紧贴在身上,一阵风吹过自已都能闻到一股汗味。从山脚爬到山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脚也在抗议,酸得直想蹲下。走在前面的村书记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步伐轻快,看不出一点疲惫。
路边的烤烟房前,小媳妇、老人、小孩有的正在编烟,有的正在整理烘烤出来的烟叶,有些烤房已熄火,烘烤已结束。兰庆村今年有150多户农户种烟,种植面积1600多亩,再过十多天兰庆村烘烤基本结束。由于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集中,病虫害严重,给烤烟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对烟农的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烟农说今年烟价上去了,本来想好好干多挣点钱,谁想到病虫害这么严重,有的病是往年都没发生过的,而且农药、化肥价格也提高了,成本增加了,估计经济效益没预期的好。不过明年还打算种,种烤烟虽然苦点,累点,但我们还指望靠它发家致富呢。
一走进农户家,眼前看到的都是一堆堆烘烤好的烟叶,十家有九家正都在分级扎把,种得少的自已干,种得多的农户互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户的衣着和住房条件的变化。许多农户,特别是小媳妇,大多衣着光鲜,配戴首饰,多数人家都盖起了新房,有的盖的还是琉璃瓦,地上安地板砖,墙上贴磁砖,摩托车基本已经普及了,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辆,有的人家还不止一辆。家里多数都有太阳能、洗衣机、冰箱、液晶电视,电磁炉,一派新农村景象,儿时农村一穷二白的记忆渐渐地淡了。村书记说,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了,农村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这几年种植烤烟,群众的生活提高了,有的人家盖起了十几万的房子,要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只要人不懒生活就不愁过。
看到眼前的景象,更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希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的日子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109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