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04:08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优质12篇)
时间:2023-11-18 17:04:08 小编:紫衣梦

这个分类会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的相关话题。总结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让读者能迅速了解到主要信息。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基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高师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当前高师院校中文系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它要求我们在编订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同时又不乏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教材以及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加强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文学理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观念:文学理论是一门“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为基础,同时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指导。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论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一目标。现实中的情况如同相关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大学的文艺学研究与教学中,或者说在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文艺学的危机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的文艺学教学知识僵化、脱离实际,它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能解释大学生们实际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验。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教文论的不讲作品,讲作品的没有理论,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实践相隔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文学实践也因为缺乏理论的引导而显得感性、随意。尤其是对于高师院校而言,人们往往对于那些玄奥、费解的理论观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存在着疑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价值的怀疑。

这种状况的存在固然与人们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相关,但它也与我们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围绕着“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所展开的一项调查中,笔者曾向近十年来由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学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毕业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回到高校中文系学习,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问卷中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分析、阐释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然而,当在同一份问卷中问及他们:“你觉得大学中文系应当减少课时的专业课程是什么”时,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文学理论方面的课程。在这里,提高理论素养的要求与削减理论课程课时的希望之间的矛盾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一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理论诸多课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因而,对高师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进行学科反思,对其所涉及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清理,从而对文学理论课程在高师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的意义进行评价,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在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先是由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吸收人类传统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中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fal。从这一要求出发,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课程标准”还向中学生推荐了大量的课外经典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边城》、《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变形记》、《西厢记》及普希金、莎士比亚的作品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文学教育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学教育既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也就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对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上,他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对一定时期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作出理性的把握,这样,较强的文学理论素养就成为我们对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大学教育,它不要求向学生讲授系统的文学理论,但《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文艺理论名著。另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这里所要求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识的培养,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对一定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的能力,实际__卜都是指向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的。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展开文学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分析和阐释一定文化现象的能力的使命,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质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固然与他们对文学史的学习、作品的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对文学理论的全面、系统的自觉把握,是离不开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开设的。

就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开设的目标而言,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为他们能正确认识、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应当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他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不应当停留于感性的层面上,而应当对文学的性质、特点,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有较为深人、全面的认识。只有如此,他们才可能科学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才有可能深人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当前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在对这些古典诗词的欣赏中,就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认识,特别是文学理论中关于“意境”的理论是我们解读这些作品的的关键。然而,我在围绕着本课题的相关调查中曾向毕业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意境’、‘典型’、‘灵感’、这些术语的熟悉程度如何”?约有60%的毕业生选择了“知道,但不太清楚其・确切内涵”。这一回答是很不能让人满意的,这些概念都属于文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缺乏对其内涵的充分认识显然是不利于他们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的。

同时,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方面,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进人到对这些作品的艺术境界的感受、体验之中,这与他们的文学理论基础方面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际上,中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的,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诗是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篇目之一,对于这首非常晦涩、含蓄、“几同无字天书”诗歌,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是很难说得上为学生的欣赏活动提供指导的。对于教师文学理论素养的要求是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它涉及到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作、鉴赏、发展等方方面面。再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其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类型。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呢?这就离不开对各种文学样式、创作思潮的理论把握。对于诸如((祝福》、《我的叔叔于勒》这些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文学理论中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相关理论,而对于《变形记》、《等待戈多》等作品,就离不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把握。

其次,文学理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文学理论作为对创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其根本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的能力。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不是仅仅介绍各种文学理论知识和各家各派的观点就行了,关键的是它必须阐明文学理论本身的”学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阐发作家、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不至于停留于感性、直观的层面上。它当然要介绍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观点,但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介绍,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提供一种认知方式。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转化,这是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想要求,我们很难想象一名基础理论匾乏,缺乏较强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毕业生能够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因此,在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对各种理论问题的内在意义、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把握,最终都指向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从理论的高度上展开思考,通过不断加强这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再次,文学理论应当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思潮的能力,培养他们能够面对现实进行思考的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人类生活状况的整体反映,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它总是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理论固然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但这种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它通过文学涉及人类广泛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当前文艺学领域正在发生的“文化论”转向就体现了这一内在要求,它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发现文学所承载着的文化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传授关于文学的一般知识,更要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如何面向现实进行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工业”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复杂地结合在一起,文学理论要取得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忽视这一趋势的存在,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当具有阐释文学经典的能力,还应当具有引导中学生面对现实社会中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进行思考的能力。

就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现状而言,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就是文学理论本身的实践性问题。在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体系主要是以文学概论为基础,以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马列文论为辅的课程体系。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这一体系是无可非议的,它很好地涵盖了古今中外关于文学的一般观念,能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学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看,这一体系在强调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却对文学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实践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一种现象:基础理论与文学实践相脱节,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史、作品选课程各讲各的,文学史、作品选读的课程往往对文学理论问题缺乏充分的注意,而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往往与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脱节,这种趋势在近年来尤其严重。理论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提供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句空话。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大学文学理论课程往往无视这一变化:“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局限于经典的作家作品(甚至连在西方已经经典化了的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很难作为”例子”进人文艺学教材),并且坚持把那些从经典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文学特征”当作文学的永恒不变的本质与标准,建立了相当僵化机械的评估一筛选一排除机制。这就日益丧失了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一艺术活动进行积极对话的能力”(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知识僵化,脱离实际,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文学问题。这成了人们对于文艺学学科的一个普遍看法。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面对人类丰富的文艺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较全面地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阐释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处于西方文化的绝对影响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观念的大量引人,新方法、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理论上的多元化成了文论界的一道基本景观,这些理论往往自成体系,在不同层面上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其加以整合,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一间题突出地表现在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方面,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难度是困扰着文艺学界的一个基本问题。应该说,二十余年来,国内文艺学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文艺学研究成果向教学领域、教材编写领域转化的效果却还很不尽人意,其中困扰着大家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对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也就是教材的编写者的学术个性和教材涵盖当代学术进展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

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在苏联文论模式的影响下,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体系主要建立在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文学观的基础之上。作为在八十年代以前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学文学理论教材,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虽然承认”万古不变的文学原理是不存在的”,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应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川,但在具体的理论阐述中,教材却以反映论的理论模式代替了对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的认识,观念严重滞后,知识老化、僵化。当前文学理论界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是有着足够的认识的,也在突破这一模式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近几年所出的几样教材的确有不少新意。但是,这些教材在注意到理论上的前沿性的同时,却又r带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对各种理论观念的整合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中,对于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文学素养考虑不足,教材涉及的理论问题往往过于宽泛、面面俱到,什么都谈,但什么都谈不透,整部教材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教师也很难取舍。

针对上述各种情况,对于当前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革。这主要涉及到优秀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加强,特别是应注意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与时代性,加强文学理论、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联系,开设富于实践性的文学批评与鉴赏课程,同时,作为对转型期时代文化状况的回应,把文化研究纳人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系统之中。教材的编写是文学理论课程建设的难点之一。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使我们从以往那种单一、封闭的环境之中走了出;来,地球上每一种创作思潮、理论观念都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多元化已经成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共同认识。表现在文学理论界,理论上的创新、学术观念方面的多元共存,不同的理论观念、审美取向各领风骚数百天。在今天,如何把各种各样的文学观念整合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覆盖力,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又不.至于使文学理论成为各种理论观念的拼凑,而能构成一个自足的体系,这无疑是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所巫待解决的问题。如同童庆炳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过去文学理论只关注现实主义,不关注现代主义。实际上现代、后现代都要关注,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这样才完整”。然而,困难在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之中,虽然理论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但面对丰富的文论资源,不同学者囿于教育背景方面的不同,学术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选择哪些观点、学说来加以介绍,如何依据教学的需要,把这些观念整合到教材自足的系统中去,这本身就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即既要使教材能够体现出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又不至于使教材内容的普适性为编者本人的学术个性所掩盖。大学教材与学术专著有着很大的区别,优秀的学术专著往往带有著者鲜明的学术个性。而对于文学理论教材而言,它不应该只是讲述著者的一家之言,它应当客观地介绍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鉴赏及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文学理论教材的个人风格,不应冲淡其理论的全面性、普适性,而应当综合本学科国内外主要的成果,特别是对于作为基础课程的“文学概论”课,它应具备较强的知识性,应当在综合整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文论体系,而不宜过多的强调编写者个人的学术兴趣。其中应特别注意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如果我们缺乏对当代学者科研成果的吸纳,教材便往往缺乏时代感,与时代相脱节,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继承,如果仅仅因为“创新”的原因而排斥前人的优秀成果,就会使文学理论失去丰富的学科资源而显得漂浮、浅薄。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应当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把历史上不同学者关于某一文学理论问题的优秀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而应避免把教材作为宣讲个人学术观念的地方。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间题是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的深浅程度问题。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界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这对于全面地反映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文学概论》这样的课程,在注意到人们关于文学的观念的多元化的同时,是否也应当考虑到其作为基础课程的性质,内容不应过于繁杂,以至于追求面面俱到,造成术语名词满天飞的局面。“文学概论作为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文学理论的初步。文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它都概括地讲到,但它只讲最基础的东西,不涉及其中比较专门的复杂问题。它是概论,不是专论”。一方面,文学概论是为大学低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这一阶段的学生文学方面的素养还相对不足,如果这一门课过于艰深,亦或面面俱到,必然影响到他们学习理论的效果,甚至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学理论的热情。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文学理论课不是培养专业的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注意到引导学生了解文学观念的丰富性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以致用问题呢?因此,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的慎重考虑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所必须注意到的。

就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言,传统上分层开设课程的做法是值得继承的,在大学低年级以开设文学概论课为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理论素养。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逐渐开设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文学理论的分支课程,分别在相应的领域作进一步的深人学习。在此之后,可结合师资状况开设中国古典美学、文心雕龙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等专业性较强的专题课程,对这类课程必须突出其选修性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

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是对每一阶段的具体某一门课程开设的价值、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从提高学生文学理论素养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历史上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鉴赏及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它是文学理论的初步,基础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开设一般放在第二、三学期比较恰当。

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是在学生学习了“文学概论”课,对文学的基本原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经过对文学史的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状况。它是在“文学概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人,如果说“文学概论”课是侧重于对历史上人们关于文学的本质、规律的综合性的介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课程则是深人到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具体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关于文学的认识发展过程。这类课程可列为专业必选课,放在三年级开设较为恰当。对于马列文论、美学原理这些以往在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程,就其性质而言,它们在内容、课程性质方面与文学概论课多有重复之处,将其作为必修课并无多大的意义,可将它们归人选修课的范围。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但在这一类课程的开设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突出其选修的性质,以适应不同学生兴趣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一类课程为提高课,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它的开设应当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条件而定,在此类课程的开设上,应特别强调教师的学术特长,以保证其学术性,达到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提高理论素养的目的。

在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对传统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改变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作品选读之间相互脱离的现状。文学理论来自于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源于实践而又面向实践,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超越具体的实践而存在。文学理论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它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提高其阐释、分析具体文学现象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可以实现的,而只能在学生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完成。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学理论的教学往往成为抽象的理论灌输而与鲜活的文学实践相脱离,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实践相脱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这正是导致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缺乏阐释具体作品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却认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意义而应当削减课时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加强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史、作品选读之间的联系就显得特别有必要了,以往很多学校虽然也开设有文学批评课程,但也是偏重于批评理论的讲授,对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性质缺乏充分的注意。与此不同的是,一些高校能够针对这种状况,开设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实践等课程,在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作出这样的规划:可在一、二年级之间开设文学概论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初步理论;在三年级重点开设“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文本解读”或“文学批评实践”等专业必选课或专业限选课,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在四年级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条件开设中国古典美学、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各种相关文化现象的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更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及阐释各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的能力。在选修课程的开设问题上,不一定规定具体的课程,而应在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学生本身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作出安排。

针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现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就其巫待解决的问题而言,一方面,它需要我们在编订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同时又不乏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教材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充分注意到文学理论学科的实践性特色,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对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剖析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

-->。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二

建构主义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教学革命”。虽然建构主义是在认识发生论、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部分教育者的支持,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事物自身的见解。因此,建构主义是把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基本教学任务,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建构主义的分类。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有两条原则:其一,知识不是一时积聚而来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聚而来的。其二,知识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众所周知,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该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的范畴里慢慢积聚而来的。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还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

3.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得来的,靠的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另一个知识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与教师。

部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解释太过笼统,没有更好地解释出何为知识。通过教学者的努力终于发现较为合理的解释: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吸取的。从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学生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身见解,可以对教师和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反应,从而把吸收到的知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发现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问、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学校之前,学生已经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吸收了部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探索从原有的知识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点。比如说:在推导sin(a+b)=sinacosb+cosasinb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继而推导出(a+b)/2与(a-b)/2。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只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索找到新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积聚而来的,当代心理学家古宁汉提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硬搬到记忆中,而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探索,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理论。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者建议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逐渐转换成更多的实践活动,要尽量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全面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大一样,对待解决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不单单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发觉自身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以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和教师共同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我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比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叶子又长出来了。教师忙点头道:该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教师点了点乙同学,该同学说:四川冬天的树不掉树叶,反倒是夏天的树掉树叶。教师说:这是你的个人看法我不同意。上述教师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必须要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有效指导,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4.学生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若教师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型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视学生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必须要转换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国外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教师的支持与应用。部分中小学教师正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比如“满堂灌”“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要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构建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学生。

2.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编制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还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脚步,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各个需求,全方面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三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四

但是随着学生数量不断涌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钢琴基础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基础功底扎实,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个人发展原因,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因此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和音乐素养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当下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沿袭旧有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在教学的理念、课程内容的丰富设置、文化修养、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合理化上缺乏突破,不能满足多变的学生教学情况。同时教学的设备也较为老旧,虽然有部分的更新,但是并不能在设备得到充分全面地引入新装备,从而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和品质上都有所缺乏。

(三)缺乏教学理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过分的重视钢琴表现的技艺,忽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钢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对于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缺乏有效地教授,学生们更多的只是纯技能的钢琴演奏者,而缺乏对音乐本身文化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缺乏有效全面系统的教学,教学缺乏科学性。

(四)教师资源匮乏。

学生钢琴学习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懂得钢琴技术的表现,对于钢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相关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艺术欣赏力、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现有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大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化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就业渠道逐步广泛,特别是我国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因此较少的高端人才愿意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导致学校的师资水平发展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完善健全教学大纲。

让钢琴教学相关音乐艺术学习内容进行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让钢琴的技术、技巧、理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教授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科学的按照教学分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安排,将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拟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同时要兼具学生整体的钢琴基础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学成就业方向考虑,专业教师除了为学生科学地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学生规范、正确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把钢琴教学法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要会学、会练,更要会教。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要进行学生水平的评估,而后进行小组划分学习,让水平一致的学生进行小组个性化学习,除了针对学生能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弥补,还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学生互相教学,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拔高教学,让其钢琴演奏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符合其自身对个人钢琴能力提升的要求。避免笼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性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做出高校钢琴学习的基本任务要求。

(三)强化钢传统钢琴教学优势。

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教学优点,因此需要吸取精华予以继承。要强调学生节奏感、歌唱艺术、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节奏感训练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要让节奏感具有伸缩的灵活特性,在作品学习之前要注重对其拍号的全面掌握体会,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钢琴主体所应该表达的意义。懂得音乐作品的旋律,其音调的走向、情感表达的波动等,指导学生懂得钢琴歌唱旋律的特点以及情感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视听、逻辑和动作的记忆力训练,对节奏、音等技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加入短句的模仿歌唱来帮助其记忆力训练。

(四)注重钢琴的理论课程学习。

加强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对钢琴的整体知识有全面认识,让其对于不同音乐有更深入的历史文化了解,以及演奏方式,从而有效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特别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钢琴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加不可缺少,充分地了解音乐作品和钢琴背后身后的文化底蕴。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五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离不开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已发展到不懂数学的人望尘莫及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当掌握一些高等数学知识。

据了解有些高校至今连文科高等数学选修课也没有开,究其原因,有些是对开设高等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有些是感到现有的教学总课时已经很多,不好再增加一门课;有些是数学教师人手不足,也有些数学老师不愿意给文科学生讲课,认为不好教,或者认为内容浅没意思;还有些则是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其实,上述问题只要足够重视,认真研究,并不难找到解决办法。

二、文科高等数学应当将传授数学知识和揭示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文科类大学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究竟应当介绍哪些内容?对此尚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也没有比较认可的、通用的教学大纲,合用的教材也不多。前些年出版的文科高等数学教材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介绍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元微积分、概率统计初步和线性代数初步,并在每章最后附了一个历史注记,但这些注记的内容比较专业,初学高等数学的学生很难看懂,更难理解;另一类按作者所说,是近现代数学的“导游”,分专题介绍了数论、解析几何、微积分、组合数学、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图论、数理逻辑、模糊数学的知识,有的还介绍了数学模型、数学结构、复杂科学、数学实验技术等。这些教材涉及了很多数学分支,面太宽,每个专题的介绍也只能一带而过,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还有一类是侧重于介绍数学文化,虽然内容相当精彩,但对数学知识的介绍比较零散,对于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大学生来说,不能达到比较系统地学一点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很难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为面向全体文科类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的高等数学,既要介绍高等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又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尽可能使学生对近现代数学的概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并着力揭示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样才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传授知识和揭示实质二者不可偏废。

因此,所介绍的应当是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高等数学知识,首先应当介绍研究确定性现象的一元微积分和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统计初步。在此基础上,再比较简要、系统地介绍一点数学发展史,介绍一些经典数学问题、传统数学分支和当代数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史实与例证来揭示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了解到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既受到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又受到辩证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学生在今后的一生中,即使把许多具体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忘掉了,但数学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仍然在帮助他,指导他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对文科学生讲授数学必须更加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数学老师习惯于严格、严密的论证,推导,而对直观、直觉往往重视不够,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不严格证明就不算数学课。其实,“数学课”与“数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数学课应当把数学成果的科学形态转化为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文科学生讲高等数学,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

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所谓“尽可能地降低”,并不是“取消”,而是:一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例如微分中值定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的严格证明可以代之以直观的说明);二是对一些特别重要、并不显然、而又不难证明的命题,应当给出严格的证明(如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公式等),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三是有些内容只需要学生知道是这么回事,并不要求他们完全掌握并能运用(如极限的定义、定义;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等)。

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更要注意生动形象,举例时注意结合他们的专业,适时地插入一点文学、语言学、经济学、美术学、音乐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例子,插入一点数学家的故事,插入一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可启发他们如何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特别注意向学生揭示高等数学中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部分与整体、确定与随机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条件和途径。

必要的课外作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得不好的同学大都平时不能认真地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检查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因此,学生作业我都是亲自批改,并把作业中的问题记录下来,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评,对个别错误多或态度差的同学则当面谈。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搞好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

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既能及时反映高等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能贴近日常生活;要能够自然地引入数学基本概念,展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要能够保持特有的数学特征列举出与文科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实例;要注重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对数学内容的辩证分析、典型数学史料的穿插融会,介绍数学与逻辑、哲学、教育、文化、数学家品质与业绩,渗透数学的人文精神。教学内容除微积分外,还可以有数学史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线性规划、数学方法论、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等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基础课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善于使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与管理,善于应用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在大学文科教学改革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开好这门课,是一个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给予关注的课题。我们希望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给予关心和帮助。也希望高校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把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六

在学枝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应转变自身的角色,参与课程开发;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他们是知识的`构建者,拥有无穷的潜力.

作者:郑霞张雷许云华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12)分类号:g422关键词:教育观念课程开发自主学习师生换位

-->。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七

持续下降的高考报名人数,强势上升的出国留学生比例,这“一降一升”两组数字给中国的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如何应对挑战?需要高校管理者全球化的视野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魄力。今天本报记者特邀请两位专家,请他们谈谈中国教育怎样迎接全球化竞争。

日前,一项特殊的授勋仪式在法国驻华使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胸佩法国教育棕榈勋章军官勋位徽章,向代表法国政府授予他这项由拿破仑创立、代表法国教育领域崇高荣誉的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说,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种肯定。

在随后的采访中,这位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思想者言辞恳切地说,在全球化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国际性,我们别无选择。

记者: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在为孩子规划求学之路,我发现与早年相比,我们的面前不再只有一条路,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选择踏上第二条路——“国际化道路”:上国际小学、国际中学,然后考海外大学。作为一所中国名校的校长,您怎样看待这样的现实?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这是好事,说明我们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早已雄心勃勃地展开“全球战略”,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秀学者、吸纳优秀学生、拓展海外教育市场。

大学的竞争模式和竞争对手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再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的高等教育系统内;更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在全球化经济和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如果我们的教师自身不具有国际眼光、综合眼光和比较眼光,就不可能有效地引导我们的学生。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命运还是从大学自身命运来说,中国大学都得应对新的时代带来的关于提升国际性的挑战。

记者:

-->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来说,国际性的确是提高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您认为当前中国高校应该怎样提升国际性?

-->纪宝成:

-->我认为要培养适应国际化时代的人才,需要采取很多措施:首先,教师队伍的国际性要很强,开设的课程能够有利于培养这样的人才;其次,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有机会接触到国外,所以学生的交流要放在非常重要地位。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就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要想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要有若干所大学在若干学科领域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与世界的同行们能够对话能够交流,拥有自己的国际话语权。

-->。

为此,我们希望国家在有关的制度建设上能够跟上时代,为提升大学的国际性创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当然也需要为这一块加大投入。

记者:您

-->所说的制度环境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纪宝成:

-->比如说联合办学的问题,这个制度环境就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我们在这方面有关的制度还是若干年前制定的,现在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怎么办?我总认为,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提升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国际性,至少与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这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对“教育主权”有个科学的界定和正确的阐述。总之,这方面的政策制度环境亟待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

-->记者:

-->一方面是更多的人选择出国或上香港学校读书,另一方面是海外大学挺进中国大陆,比如正在筹建的国内首个中美合作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部分吗?本土高校又该如何与之共生?

-->我从不认为大陆学生选择出国或赴港是多么大的危机,这么大一个国家,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我倒是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还可以适当增加,在制度上可以适当宽松一点,再研究研究,当然也不能乱搞。但是这种合作性我觉得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扩大,这个没有什么关系。

记者:

-->在文化领域,我们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我想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在提升国际性上,有没有一个“度”?

-->

-->。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重视,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是起到为教育中期和后期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做好学前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管理体制模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前教育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势在必行。为此,以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进行研究。

教育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正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从总体来说就分为三大阶段,教育前期、教育中期以及教育后期,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教育前期,也就是所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起点,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就有一套相对应的管理体制模式。所谓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指的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职能、组织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得到良好发展,为后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发展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性。

任何一样事物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阻碍其发展,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问题明确化,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下,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是重大的,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的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和管理也不够到位,与此同时,政府人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少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实行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是以分级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这一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多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加模糊化,人员配置也更加不合理化,双重作用影响之下使得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管理操作性差,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相对应地也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也没有良好的法律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工作,使得这些不好的行为危害着学前的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监督范围不全面、监控标准没有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机制设定不完善等情况。

学前教育之于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从,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的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一步就是需要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将自己所要发挥的职责明确化,只有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准确了,才能针对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制订对应的计划。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统筹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颁布一些合理的措施来规范管理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步骤就是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法律的威严性、严肃性来规范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质量无法得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就需要立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的法律规范,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还需要加大经济方面的投入,进行合理的机构以及人员的配置,促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建立是推动学前教育的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6(14).

[2]邹胜男.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九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诸多因素中,学生质量则是根本因素,因此,探索学生质量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生质量;高等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必然需要质与量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则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这种重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能够代替教育服务对象质量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教育服务质量高就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教育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服务对象的成长也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样“双动态”的情况下,因与果将变得不必然化,也就是说,单纯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去研究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且缺乏针对性,而应当从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入手,即从评价学生的质量出发,去研究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这样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即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因此,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高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质量研究中,大多数都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对学生质量的分析却极少,对大学生质量的研究就更加缺乏,大部分研究将学生质量纳入到教育质量中去理解。根据1994年国际标准iso8402中质量定义理解,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教育评价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所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edwardsallis认为,“教育质量包含四个必要条件,道德、专业、竞争和可靠”。astin.a.w认为“学校的质量至少包括四种不同的含义,即学校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成果、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事实上,这种将教育质量内涵扩大化的理解是不科学的,教育质量与学生质量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又完全不同的要素,学生质量是个人的主体需求在学校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能力素质的程度或表现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质量的特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理解:

第一,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依据,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是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如果大学生不需要,也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实质发生,更谈不上学生质量。另外,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

第二,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指导。大学生质量是按照教育目的结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学校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获得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初衷相符合的大学生质量,因此,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大学生质量的指导因素。

第三,以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为标准。教育所培养的人归根结底要服务于社会,社会对大学生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对大学生质量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

第四,以大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为基础。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探讨的,离开这个因素去探讨大学生质量的高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第五,以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资源为主要媒介。高等学校始终是学生成长的媒介,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要在社会进行磨砺,从而成为人才。

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结构。

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包括哪些方面?大学生是通过分科来培养的,大学生也是高等学校为社会发展直接培养的应用人才,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必然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容是有差别的,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最基础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业成就方面。

第一,学习成绩的维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更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但在大学教学中,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内容,原因是,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不能将二者分开讨论,更不能认为重视知识学习就一定忽视能力培养,事实是,在大学教育期间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工作后更好地培养能力,而不是说不重视能力培养。

第二,学习能力的维度: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第三,学习创新的维度:学习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及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则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所必需,包括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撰写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及获得的各种奖励等。

(二)社会适应方面。

第一,环境适应的维度:大学生离家在校生活,其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都是其质量的表现,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第二,人际关系的维度: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独立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与社会各种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生活准备的维度:大学生应当训练其生活准备能力,对毕业后的如何生活应当做好规划,设立生活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做好各种准备。

(三)自我完善方面。

第一,自我监控的维度:大学生的各种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要耐住寂寞、承受孤独,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又是大学生良好行为的最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社会评价的维度:大学生应当具备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的正确评价能力,也应当具有对不同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及与人交往时,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以良好的方式交往人和处理事。

三、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

第一,质量跟踪评价法。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档案”,档案包括大学生自然情况,记录大学生出生、家庭情况、高考情况、身体状况及联系方式等;大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阅读的书目、撰写的各种学术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大学生社会活动质量,记录大学生每学期参加的学校及社会的各种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奖励;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可以清楚地记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及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在大学四年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质量评价,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第二,综合会考评价法。大学生的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专业课学习采用的是单科结业的方式,如果不采取跟踪评价的方法很容易将已学习的科目遗忘。这种情况下,采用跟踪质量评价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每学期结束的科目在四年毕业前进行一次会考,考试内容是几年来学习过的所有科目的综合知识,根据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重新排列学生的综合排名。基础课学习采用每年一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数与量进行全面的考查,在提高专业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第三,质量增值评价方法。教育增值是指一定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或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其基本假设是,学生入学时的水平与毕业时的水平的差异,或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归因于学校、学生变化的幅度,即教育增值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学校、培养计划、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成就。一是把教育增值作为学生质量的评价指标。把教育增值作为评价指标,可以使学生质量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提高还是下降?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在知识质量、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增值”,则是一个有效的指标。一所把入校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未必算得上高水平、高效能的学校,而一所能把入校时成绩平平或较低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水平、高效能学校。消除了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的不公平感,使他们在教育中的付出得到公平的认识和评价,增加工作的动力。同时给一些“名校”、“重点学校”带来适度压力,促使他们不只是在录取学生质量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效率。二是把教育增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很多盲区,如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学生的每一年学习在知识、能力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到底有没有提高?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与刚入大学之初有何变化?变化的幅度如何?学校了解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通过每年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但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是多方面的,而我们的学校却对社会要求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教育增值要求学校制定详细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的“增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质量。

第四,工作准备评价方法。每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准备,在大学期间准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工作准备。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训练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师技能,通过平时的教师基本功训练、讲课训练、实习班主任训练等方式提高其教师能力,医学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医技能,通过实地到医院实习和个人找实习基地等方式训练其医生能力。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工作准备的态度及效果对大学生进行质量评价,或可以通过每年一次工作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工作准备质量。

第五,自我陈述评价方法。大学生从一入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陈述或自我汇报,学期初在学习、读书、活动、研究等方面设立自己的目标,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价,评价目标达成情况及一学期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将四年的陈述评价报告进行汇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时时的自我监控,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质量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需要发展的方向。

第一,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当前关于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多年,关于教育质量方面的论文来达4000多篇论文和专著,而关于学生质量评价研究却寥寥无几,学生质量是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却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点。如果学生质量无法进行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评价,其他的教育质量评价岂不是失去意义?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是评价它的教学过程质量还是评价其教学结果的质量?一流的大学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样的大学是否能真的可以称为一流?如果不深入地研究学生质量如何评价,评价的具体指标有哪些,我们将如何评价人才素质是高还是低?我们又将如何判定教育质量是否真的提高?如果不知道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如何,就无法正确、有效地使用人才,更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如果我们不知道大学生质量,也就无法得知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否正确。所以加强大学生质量结构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研究,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性因素。在大学生质量评价研究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质量评价因素、质量评价权重、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尝试,建立一个能够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质量的体系则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当前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各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进行的每五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每两年一次的“高等学校基本状态的教学水平评估”及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教学评价,这些评价实践对各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限度地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但从这些评估的体系、内容和方案看,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内容还尚显不足,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试想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效果都是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观因素,这些评价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应当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以学生质量评价带动其他因素的评价,则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会真正发现学生当前的质量情况,形成目前质量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反之,在教学中如何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质量,就会更明确。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学生质量评价为核心展开,对能力直接提高学生质量的教学因素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对影响学生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修订,从而使整个教学质量在有效的目标支配下提升,使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竞争力。

第三,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学生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无论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质量进行评价,都应当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不能期望马上就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可能立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只要是能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对学生质量评价确实能起到作用的评价体系就应当是重要突破,也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有意义的借鉴。所以,当前在没有成形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则是非常重要而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公绪。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5.

[2]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8.

[3]edwardsallis著,何瑞薇译。全面质量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

[4]cf・richard,r・c.&skiner,e・f,achinevingqualtyandspanersity,1991,(2):117.

[5]南纪稳。教育增值与学校评估模式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7):60.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学生评教已经成为高校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目前学生评教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学生评教进行再定位,初步构建学生评教体系,旨在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大学生评教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同时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对学生评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以及有效性等方面,在学生评教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甚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变化,学生评教已经成为高校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教师是改革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也来自变革的时代迫使教师自身已经成为改革的对象。因此,合理构建学生评教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评教的发展变化。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开展学生评教也就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和管理部门获取改进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信息的重要来源。

1.学生评教的功能由甄别、选拔、评优向重视发展转化。在学生评教开展初期,一些高校简单地把学生评教作为利用学生管理教师的方式和手段,评教结果被直接运用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以及奖金发放上,使教师产生了紧张、忧虑的心理,以至于教师“为评价而教学”。这种评教方法不能使学生评教很好地发挥其作为师生交流桥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高校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教育理念的发展对学生评教的功能提出挑战。学生评教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优,更重要德是为了促进教学发展。

2.评教指标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关注学科和课程的差异。目前,一些高校使用同一评教指标来评价所有科目的教师,不分学科类型,不顾课程性质的不同。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其教学方式就有所区别,不可能运用同一指标去进行评价,用同一指标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使评教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影响评价效度。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各类课程之间的不同。比如,某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中有一项是“教师上课时是否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是否幽默生动”,这项指标对于文科或艺术类学科的评教适用,但对于理工科的评教并不合适。又如,“教师上课时是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手段)”这一指标,对于理工科或艺术类学科的评教适用,但对于人文学科的评教就不太适合了。

3.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由被动接受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转变,注重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指标是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拟定的,虽然参考了其他高校的经验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但学生和教师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在评教中的心理状况、情感因素、体验和收获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造成师生对评教的积极性都不高,有时只是“例行公事”地参与。

美国学者e.古巴和y.s.林肯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中认为:“评价应当是参与评价的所有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观点的过程。”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多考虑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并使他们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师生双方在制定评教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增进了解和理解,使评教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教师接纳和认同评教结果,促进其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评教重心由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教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即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发生后对教学效果的判断,重在鉴定;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尚在进行和发展中的教学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以调节教学活动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重在发展。

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会导致教师只重结论,忽视教学过程,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究,促使部分教师为了获得在学生评教中的高分,有意识地放松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标准来迎合学生,导致师生关系庸俗化,使教学变得急功近利。这与“开展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的评教初衷和主旨相悖。因此,随着学生评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开始更多地关注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教学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教学发展的过程,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评教促进教师发展、教学发展的功能才会真正体现出来。注重教学过程,将评价重心向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转变,是学生评教发展的显著特点。

二、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的构建。

1.确立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开展学生评教工作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开展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向学生进行公布,让学生对教与学有一定的认识,以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就有必要对教学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同时,还要根据教育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使他们明确在高校学习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自觉学习。

2.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内容。明确的评价目标是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活动的关键。评价内容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一般来说,学生评教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学习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发展目标主要指教师在课程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监控目标是指教学管理者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适时调控,对评价对象自我实现需要的动机、行动进行调控的行为控制。

评价内容是进行学生评教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如何设计评价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评教工作的实际效果。依据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以及评价目标,学生评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特征、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行为特征三个方面。

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包括教学热情、课程组织、教学方法、知识宽度、师生和谐、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

教学效果主要指教书育人的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包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人际互动、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领会与掌握、教学评价等。

3.确定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合理进行评教。学生评教的实施阶段是评教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与关键。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的确定是在评教的设计准备阶段应做的重要工作。从国内外高校学生评教的情况来看,评教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操作简便,易于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也便于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

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成性评价问卷,一种是终结性评价问卷,两者的内容有同有异。形成性评价问卷主要是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热情、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教与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中某些不适的环节,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终结性评价问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综合评价。以判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以便为作出各种决策提供教学上的依据。

确定评价方法后,设计和采用先进的评价工具是开展学生评教和进行评教信息统计与测量、收集反馈信息的有效保证。由于校园网的迅速发展,网上评教已成为高校学生评教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网上评教系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操作和管理。

4.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反馈是学生评教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评教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证明和甄别,而是改进和发展,而改进和发展的前提是收集并分析反馈信息,从而找出问题并及时改正。因此,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评教目的。

在给教师反馈评教结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权利,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既要考虑共性,也要考虑个性。真正做到“管”和“理”调协并重,理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真正认识到评教的目的,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师努力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学生和教师都是评教主体中的一员,评教结果还应该反馈给学生,使他们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这种反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督促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对教师的评价予以反思,为学生下一次评教的公正性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信息反馈还应注意时效性,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有助于及时改进教与学,同时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控。

评价(评估)是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中心工作。学生评教已成为高校各项评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中心工作。学校通过学生评教,一方面对教学活动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作出一定的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的信息,从而使反馈和调控得以进行,促进教学改进。

学生评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我国高校采用,经历了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可信性、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随着学生评教逐步占据教师课程教学活动评价的主导地位,高校将更多地集中于构建学生评教体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评教活动能更加规范、科学地开展,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邦汉.美国“前卫”高校学生评价教师及所授课程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9).

[2]刘华.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1).

[3]刘鸿亮.“高校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以学生评价为第一的哲学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5).

[4]孔羽,方耀楣,张希胜.中美高校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11).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十一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际化水平排行榜。这是国内研究机构首次发布关于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的排行。

榜单显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10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此外,来华留学生、教师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与交流文化传播交流、国际显示度6个分榜的榜首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其中,来华留学生排行榜中,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排名靠前。西南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的负责人表示,这说明中国的语言和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

该排行榜是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简称高教研究所)历时近3年、修改10余稿的学术研究成果,网罗了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等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闫月勤说,排行榜参考了国内外的评价指标,设立了10个一级评价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组成,所有的数据均来自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的公开信息。

一级指标中除了国内公认的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价标准如国际化理念、学生国际交流、教师国际交流、教学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还增设了文化传播交流、校园国际化以及国际显示度3个新指标。这是该排行榜的特色之一。

由于首次发布,该排行榜的10项一级指标中,国际化理念、教学国际化、校园国际化三项指标数据并不充分,涉及高校也仅限教育部直属的75所。

接下来,西南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会进一步收集数据,开展调研,将于明年发布完整数据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际化排行榜。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篇十二

转眼间,半年的中科大交流生活就要划上句号了,这一句号不算完美,因为它给我带来了丝丝的不安和深深的思考。

初到科大,一切显得过于陌生,在思维上引起很大的不适,毕竟我一个工科学校的学生来到科大这一理学氛围浓厚的校园,给人的感觉是,在这孕育很多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进展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热爱科学的热情,执着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生和学生们的朴素形象更是让人有一种立志终身追求纯粹科学的欲望。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开始进入了紧张而充实的生活,就能够准备亲身体会一下科大学生那种“不要命的上科大”的学习热情了。科大的`学生里有很多是过着苦行僧般生活的,或为了科学,或为了出国。曾经有一位科大学长告诉我,他们寝室有位同学,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二点回寝,白天基本很少见其人,因为他有很多时间实在自习室或实验室里度过的,后来他去了伯克利。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科大非常常见,可以说,出国和科研在科大已经形成了一种届届相传的风气。我觉得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工大的同学们学习!

在科大选课这件事也引起了我很的深思。一开始选课,就有很大的惊奇。首先,居然能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在必修自己专业课的前提下),这意味着,全校的课对每个同学都是开放的,只要你喜欢,你都可以到教学秘书那填一张选课单,上课是交给任课老师就可以了!我觉得这对于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很大的帮助,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开发自己的潜力。毕竟现在的科学发展趋势是想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现在很多新兴学科都是学科间的交叉。据我了解,科大的学生中,学物理的数学很厉害,学数学的物理也很厉害,学化学或生物的数理和计算机(他们的一般理工科的学生要求学到微机原理)基础相当不错!科大的教学传统就倾向重视这些基础,我觉得要是工大学习一下科大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工大的工科实力会更上一个新的高度。另外,在科大学子进入校门起,科大就不断地向同学们灌输精英意识,不断地引导学生关心和走向科技前沿,让他们有努力成为作为国家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引领者的主人翁意识!我觉得科大的精英式办学对我们来说是面很好的面子!

另外,科大的研究风气甚为浓厚,上到教授,下到本科生,经常围绕着科研而展开交流讨论,像经常请大科学家做讲座,或开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茶话会来讨论科学前沿,呀什么的。科大的毕业生有非常多的出国或进入中科院等相关一流的研究单位继续深造的,而这部分人中学有所成之后有比较多又成为科大的教授,继续书写科大在科学上的辉煌。打个设想,如果工大在学生出国深造方面再多鼓励一下,在这些学生学有所成之后,比如100个学生中,若干年后只回来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对于工大的研究实力的提升都将是非常大的帮助!那如果这样工大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将指日可待!其实,科大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世界的一流大学不仅需要有更多的世界一流的学者,更需要培养出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科大对学生的考核制度。我在科大遇到了上大学以来最棘手的一门考试--《物理化学》,我是跟着科大化学系和生物系的科技英才班一起上的课。据说每年科大里这门课的学生的通过率在50%左右!试卷里的题型完全是生题,是对平时作业所没有的补充,它考的纯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搞题海战术和死背老师平时出的题是压根儿应付不了这门考试的!可见科大对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要求之高!

这就是我的科大生活,一次启迪我智慧的人生经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1192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