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论文 文学的的论文(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05:05
网络文学的论文 文学的的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1-19 03:05:05 小编:字海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一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他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的故事。

本文主要研究米切尔的女性理论在作品《喜福会》中的体现,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女性所承受的压迫。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米切尔的“妇女的领地”理论,《喜福会》中的女性地位及增强的自我意识感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得出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男性给予的压迫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女性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结论。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二

摘要: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些涉及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作为系统外层环节的空间环境,其中的问题可通过比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基于学科交叉的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将是未来空间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前景。

关键词:空间物理;磁层;电离层;行星;比较行星学

1空间物理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物理过程,其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于空间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索行为。纵观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流传下来的史料,围绕极光、气辉、慧尾、黑子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现象,观测记录数量愈益丰富,认知思辨水平逐渐提高,衍生出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与自然文化体系,并以神话、传说、礼仪、哲学等形式传承至今。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华文明,长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间现象在内的各种“天象”成为影响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极光和慧尾等现象往往与民族兴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1].由于观测和记录行为具有政治严肃性,许多较为显着的现象被详细记录下来,成为了解空间环境长期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例如,公元1645-1715年欧洲和亚洲的极光观测记录同时大幅减少,成为孟德尔极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证[2].

空间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依赖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地面观测已持续数千年,人们始终无法知晓空间中物理过程的触发、发展和变化机理。直到最近100多年,磁强计、电离层测高仪等地面观测设备的持续运行,探空气球、火箭和大功率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终于告别裸眼观测的时代,本质上提高了认知空间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卫星及其搭载的场和粒子探测仪器实现了空间实地探测,促成了空间物理研究的飞跃,使其能够从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天文等学科的交叉状态中发展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时至今日,空间物理研究者已经掌握了地球空间环境中各个区域的电磁场和粒子的平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过程;对行星际空间的平静和扰动状态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预报能力;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环境有了基本认识,并能够归纳出其与地球空间环境的主要异同之处。如果把理论体系架构的基本完善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那么可以认为空间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接近成熟的阶段。

当前空间物理发展阶段具有与其他学科同阶段的类似特征。表面上看,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数据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论文产出量加速增长,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实际上是研究难度持续增加,“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可以从空间探测和研究行为两方面来理解这一特征。

从空间探测来看,主要体现在从基于单卫星计划的“普查”式研究过渡到基于多卫星计划的针对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后属于早期探索阶段,地球空间的广袤区域中充满了未知,单颗卫星在运行过程中通常可以产生多个重要发现,甚至包括意外发现。借助单颗卫星探测的方法基本实现了空间大尺度电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的普查,确定了各区域的标志性特征,并勾勒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同时也了解到,空间中的场和粒子存在各种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单卫星探测并不能对其进行区分,于是不得不引入各种假设来简化问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必须采用多卫星同时探测的方式。欧洲太空局在年发射了cluster卫星簇,4颗卫星联合观测将以亚暴为代表的全球尺度问题和以磁场重联为代表的微小尺度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在-年实施了“双星计划”,并与cluster联合形成6星联测。美国航空航天局年发射包含5颗卫星的the-mis计划,针对亚暴问题进行研究;发射包含4颗卫星的mms计划对磁场重联问题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这些多卫星探测计划通常设计用来解决较为具体的重要科学问题。

从研究行为来看,主要体现在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能力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识宽度、理论架构、逻辑思辨力、思维习惯、数据敏感度、工作经验等方面。早期探索时期的工作方式注重于在解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其难点在于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链中单个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而现阶段科学发现的产出方式则更倾向于从理论出发,锁定证实或证伪的关键环节,然后有目的地寻找对应的观测数据,其难点不仅包括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更在于对现有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对观测数据的精准理解。这些特征对研究者和研究者共同体的时间和精力构成挑战,其最优选择必然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清楚认识研究特长,选择最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讲,空间物理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比的持续下降。就空间探测而言,卫星平台和载荷的造价越来越高昂,却旨在解决少数关键科学问题;就研究行为而言,研究者的入门专业训练内容逐渐增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难度加大,而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几率却不如以前。当然,这仅仅是从学科发展共性的角度来论述。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则很不同,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正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例如,磁场重联的解决不仅有助于理解整个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磁化等离子体中的能量转化方式,还可能帮助缓解未来能源危机。持续增加对传统研究的投入始终是主流之策。

研究人员认为,当前一些重要的空间物理学前沿问题必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来取得进展。传统的空间物理研究着眼于空间环境中所发生的过程,但一些重要过程的驱动因素或控制因素来自于空间环境之外。例如,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众所周知,地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磁层,同时地磁场也是控制磁层和电离层等离子体运动的基本物理场之一。现代地磁观测显示,自1840年以来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衰减了约10%[4];对电离层近百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偶极矩的衰减引起了电离层的变化[5].而古地磁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磁发电机至少已存在了42亿年[6],在此期间偶极矩存在各种时间尺度和各种幅度的涨落[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地磁极性倒转期间,偶极矩强度可下降1个量级或更甚,且平均持续时间近万年。这种地磁场变化会对空间环境造成怎样的变化?空间环境的变化是否又影响了地球的演化?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依赖于观测数据的传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不再适用,因为空间环境的主要参数,如磁层的尺度、电离层f2层峰高等不会在岩石、树轮等常见介质中记录下来,且目前也未发现其他任何可以记录下这些信息的介质。这些属于空间物理学的问题实际上挑战了空间物理学自身,惟有打破学科壁垒,借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的难题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形成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现代科学史反复证明,一个学科的日趋成熟能够对邻近学科产生促进作用,而被促进的学科亦可加速该学科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如今学科分支繁杂程度达到历史顶峰,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彻底专业化才能开展有效研究。因此,学科交叉和研究者跨领域合作,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必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空间环境是地球多圈层系统的最外层,又是日地关系链的中间环节,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空间物理学的日渐成熟为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和演化规律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与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必然会推动自身和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

2“行星地球”视角下的空间物理学

“行星地球”视角在本质上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即将地球视为一个多圈层耦合的复杂系统,各圈层通过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循环,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与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这一看似自然的观点并非研究者头脑里固有,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且当前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正如早期地质学家出于研究方便考虑,倾向于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区域采样,早期空间物理学家也倾向于在工作地附近建立观测台站,研究当地的空间环境特征。这种选址方式显然在经费支持、能源供给、设备维护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长期持续观测创造了便利条件。由于1600年gilbert就在《demagnete》一书中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组织全球台站联测成为一些研究者的选择。例如,1882-1883年和1932-1933年2次国际极地年,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都产生了丰硕成果。全球协作催生和强化了将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观点。时至今日,研究者已普遍接受,空间物理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中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分布特征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内磁层结构,由于受到局地地磁场强度、倾角和偏角的控制,确实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性。但是,长期的知识积累也让研究者认识到,整个空间环境是一个全球尺度的结构,其中等离子体的分布状态和运动规律也主要受地磁场全球位形的影响。“全球化”视角早已成为空间物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简言之,对地球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人们对行星的研究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当1609年伽利略把10倍放大能力的望远镜对准天空时,行星才从一个亮点变成有表面细节的天体。20世纪下半叶,人造飞船对行星空间的实地探测和遥感探测使得行星空间环境最先被详细了解。截至目前,人造飞行器仅在月球、火星、金星、土卫六和彗星67p/c-g5个地外天体上进行过表面实地勘测,而地质学常用的人工采样只在月球上实现过。由于观测能力的限制,对行星的研究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试图从整体上理解,特别是其与地球的异同之处。随着系外行星不断被发现,天文学研究者已经习惯于将系外行星与太阳系行星做对比,尤其是与地球对比来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行星地球”视角是将地球内部和空间的各个圈层都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事实上,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思想在最近20~30年已深入人心。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等名词不仅成为许多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也经常被用来命名论文专辑、学术会议、会议专辑、学术团体、探测项目、研究计划等。但是,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诸多圈层的耦合发生在同一个背景物理场中,即地磁场。地磁场起源于液态地球外核中的地磁发电机过程,而发电机过程又受到其外侧的地幔和其内侧的内核状态的影响。换言之,地球的内部过程决定了地磁场的状态。地磁场不仅定义了地球空间环境的时空范围,调控绝大部分空间等离子体运动过程,决定太阳风能量输入效率以及磁层内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并且其本身也能通过磁场重联的方式实现磁能向粒子动能和热能的转化。在空间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研究者关注的物理过程的时间尺度通常较短,如磁重联过程的时间尺度为秒,亚暴过程的为小时,磁暴过程的为天,涉及到太阳活动水平的为年。在这种时间尺度下,地磁场被默认为是稳定的背景场,地磁发电机过程的变化确实可不予考虑。但在面对前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时,即在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电机过程必须被考虑进来。于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应当被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内部的发电机和太阳是决定空间过程的最主要的2个因素。从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到整个地球系统的多圈层耦合,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际上,包含空间环境在内的地球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已有比较长的历史。早在1963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uffen[8]发表了一篇题为《influenceoftheearth'score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life》的论文,指出地核发电机会通过空间物理过程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造成影响。他从1959年地球辐射带的发现得到启发,提出了大胆的猜想:在地磁倒转时期,地球磁场减弱为零并持续几千年,于是被捕获在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被“倾倒”于地面,造成生物灭绝。文中他又进一步引申推测道:在地核形成之前,地磁场不可能存在,太阳高能粒子对地面的轰击将第1期魏勇等:比较行星空间物理17阻止生命形成。这一猜想引发了持续十多年的研究热潮,但随着小行星撞击说的提出而式微[9].同时期空间物理学处于探索发现期,研究者们大多被空间中各区域的新颖的观测数据所吸引,虽然也有少量探索性工作发表[9],但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并未被广泛重视。当然,这并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当时空间物理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明空间各区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以及建立基本理论体系,而非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等问题,且古地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远未成熟,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交叉研究的必要条件。当前“行星地球”视角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必要,也正是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特征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决定的。

3比较行星空间物理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是指基于“行星地球”视角的空间物理学的对比和交叉研究。把地球视为一颗行星,而非我们的“家园”;把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及其卫星,甚至系外行星,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样本,是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比较行星空间物理主要关注以下2个方面:

3.1行星空间环境多样性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曾在行星空间探索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球空间物理研究起步较早,知识积累远多于行星空间,借助地球空间的知识来对比理解行星空间,是行星空间研究的重要方法。相比地球,行星探测计划的技术难度大、造价高,并且远距离数据传输效率低,造成观测数据少且质量较差。使用少量数据研究全球尺度结构比较困难,研究者通常希望通过与地球或其他行星空间物理的知识框架对比来增加可用信息量,并以此为根据做理论假设。例如,地球电离层的chapman理论比较成熟,金星和火星的电离层的观测特征大致符合这一理论,研究者对chapman理论加以调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观测特征,形成了金星和火星电离层的理论框架[10].这种研究思路也同样用于不同行星、行星卫星和彗星之间,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极大促进了对彗星、金星和火星3种无磁星体的空间探索。事实上,这种比较研究的思路,暗含了一个假设,即被对比研究的对象存在明显共性。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太阳系各行星的空间环境的确存在许多共性。对于共性的认识不仅提升了行星空间物理本身的知识水平,更构成了理解深时和深空问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对于地球生命和宜居性的思考让研究者们对各行星的特性的研究兴趣快速升温。相应地,空间环境多样性也成为空间物理学的关注热点。根据演绎逻辑所主张的思维规律,如果想要找出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比该特性出现和不出现2种情况下与之同步变化的控制参量。因此,通过多行星对比研究,才有望探知各行星空间环境特性的成因及效应。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三

内容提要:《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新认识,进而传达出了新女性欲求自立却难以自立的痛苦心声。

关键词:《海滨故人》新女性男性恐惧婚外恋灵魂悲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四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乘坐一辆神奇校车,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

1.阐述太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并且位置不变的星球叫恒星。

2.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个行星的特点,并且通过用图片(用磁石固定在黑板上)展示太阳系的全貌和八个行星的独貌以及矮行星和小天体。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讲解:太阳系中有一大恒星和八大行星,他们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晶球、钻木取火、陆天海)。八大行星是这个家族里八个大小不一、性格各异的兄弟。水星是个小个子,和月亮很相似,上面并没有水。

金星在质量、体积、构造方面则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过大气很浓密,竟达地球的六十倍。

地球是太阳系里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其它行星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没有维持生命的条件。(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上地球在宇宙中的样子)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小,因为又亮又红,人们叫它“火星”。木星是九个行星中个头最大的一个,它比其它七大行星加起来还大。

(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个小行星带,这里有无数颗小行星)

土星是带有最大最亮光环的行星。八大行星中有4颗行星有光环,他们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找找图片中哪颗是土星,同学们真聪明!)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离太阳系最远的两颗行星。

八个兄弟的感情都很好,他们各自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从不发生矛盾。这就告诉我们,要遵守纪律,要是这些星球也像有些同学一样,不守规矩,在宇宙中相撞了,就会发生大爆炸。

所以,我们上课时应该怎么样?(同学回答)不应该怎么样?(同学回答)

3.组织分好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资料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填写资料卡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其中教材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编写。

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

回顾课堂

1.概括课堂主要内容。

2.预告下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课外作业观察金星(肉眼可看见)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中小学天文学课件]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五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六

1.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祕主义的气氛。

2.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3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观规则,所以人们只有和天地合作共处,才能安身,对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来说,平稳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天地是人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

这是一种符合环保的想法,是以虽然中国亦有破坏环境的时候但大多的中国人均是敬畏天命、爱惜大地的。中国的自然环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若然能将此与中国与自然为友的态度配合,当有助于推行环保。

4.最后,是古中国天文学知识本身。除了赤道坐标系统外,中国古化天文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他人学习参考的。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属世界所仅有,其对农业的用途,从通用公历的今天,中国人仍同用农历,可见一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国天文学当对世界农业及其他若干事业有很大的用处。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七

所谓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

名词分类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可以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写作方法

主要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写作要求

关键词: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

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写作标准

·页码:封面不编页。

·从目录开始编页,目录使用阿拉伯数字编码,页码编号要求居中。

·用a4纸单面打印。

上、下各为2.5cm,左右边距为2cm;装订线为1cm。

·对页眉没有固定要求。

四、字体设置说明

·一级标题使用“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

·建议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三级,否则适得其反,格式太乱。

·正文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1.5倍。

重要原则【2】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

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

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

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

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

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编写步骤【3】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

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

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

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

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

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

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四)修改提纲

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

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

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八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常广泛,举凡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并非柳氏独创,而是来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杨慎崇经黜史,重视音韵训诂;敢于对宋儒进行大胆批评;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杨慎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修史要秉笔直书,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个人独立修史;评价历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杨慎读书广泛,对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子部书籍进行了探索、讨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谭苑醍醐》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杨慎虽然渊博,但其笔记中考证疏误,记忆错误处也不少。陈耀文曾撰《正杨》四卷,纠正杨慎之讹;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内《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两部分,亦专门驳杨慎的引证和论辩。

今有:《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俗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上海书店1886年版。

《艺林伐山》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艺林伐山》中华书局1985版;《艺林伐山》上海书店,丛书集成本,1986年版。

《枣林杂俎》

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谈迁。谈迁(1593—1657)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明诸生。一生未曾做官,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维生。自幼刻苦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着力,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清史稿》有传。

《枣林杂俎全》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今有:《枣林杂俎》罗仲辉胡明校点,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06年版;《枣林杂俎》齐鲁书社1997年版;《枣林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板桥杂记》

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歌妓生活的笔记,三卷,类似唐代孙棨的《北里志》。余怀撰。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为国子监生,受到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的赏识。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清军占领南京,余怀化妆成道士流亡他乡,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生活。从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他经常奔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游览为名,联络志同道合者,进行抗清复明的活动。从康熙八年(1669)起,余怀隐居吴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始终不移。同时,精力集中于学术著作方面。他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板桥杂记》亦作于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除笔记《板桥杂记》外,还著有诗文《甲申集》七卷,《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记明末党争之事的《汗青余语》多卷,《四莲花斋杂录》八卷,《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考》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等。

《板桥杂记》三卷,署三山人撰。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其中上卷为雅游,描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秦淮河灯船,妓院和江南贡院;中卷为丽品,记金陵诸名妓情况,以旧院为主,珠市附之;下卷为轶事,杂记旧院诸狎客之奇闻逸事。卷首有余怀自识:“此即一代之兴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挟邪之是述,艳治之实传。”《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今有:《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板桥杂记》刘如溪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日知录》

清代著名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十二卷,顾炎武撰。顾炎武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顾林亭集》。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学问渊博,见识通达,《日知录》是他积累三十多年的笔记,与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无所不谈;许多条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证详明。《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书前有其学生潘耒做的序。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潘耒强调《日知录》的经世意义,认为此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还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在卷三十二中,作者还特别指出学界“座主门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指出唐代的进士,以主考为“主座”,自称“门生”。以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并指出明代主考与进士,公然称“座师”与“门生”,朋党之祸,也不减于唐宋。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辈学者对这部笔记多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知录》这部笔记,“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出自于《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除黄汝成外,为这部书作校补、笺注的还有很多,如李遇孙《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日知录校正》,俞樾《日知录小笺》,黄侃《日知录校记》等。道光年间黄汝成采各家之说为该书作注,为《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初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在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日知录》是以黄汝成的“集释”本为底本。其中《刊误》和《续刊误》各二卷亦为黄汝成著。后附的《日知录之余》四卷,乃后人辑顾炎武著作遗佚而成。

今有:《日知录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日知录校注》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版;《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日知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九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提纲)

前言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5,2政治挂帅的全面复辟无限扩张的禁区;

5,3难以改变的民族基因:普世价值的缺失;

六、回归文学是看起来很美的海市蜃楼

6,1自由是文学最基本的生命体症;

6,2文学是一种可以割舍的奢侈品,劣币淘汰良币;

6,3思想的毒奶产生精神的结石,人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6,4回到起点,文学也在等待西方的救赎。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十

明中叶以来,秀水(嘉兴)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富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城镇扩展,望族崛起,清门硕彦、文人雅士传承不绝,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嘉兴竹枝词史料价值。

明清之际,朱彝尊(字锡粤,号竹诧,嘉兴人,词人,学者)以七言绝句首作《鸳鸯湖掉歌》,题咏家乡与土风,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被誉为“方志诗”。之后,和、补和、续和《鸳鸯湖掉歌》的作者延绵不绝,直至今天。据记载,明确题为和、续和的有16家,其中有确切数量的14家,计有1374首。

另外,竹枝词、掉歌体诗集有清嘉兴沈宗良《鸳鸯湖竹枝词》、吴萃恩的(南湖百咏》、嘉善钱云帆《魏塘竹枝词》、平湖沈绮《乍浦杂咏》、桐乡岑除嬉《双溪掉歌》、海宁张凤纶《谷湖百咏》等,共计有80多种,数量约在5000-8000首。

除《鸳鸯湖掉歌》等明清和民国印本、钞本传世的诗集外,清代史料笔记里也有大量的嘉兴竹枝词、掉歌的记载。如《冷庐杂识》中桐乡张梦庐的掉歌:“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槽晰呀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鸳飞”,把杭嘉湖一带农村秀水环绕,柔稽咯呀,秋天菱花连天的水乡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竹枝词、掉歌体诗,多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是研究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极好的背景资料。这些诗作切近民间、传唱时事、绘摹民间生活细节和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掉歌体诗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掉歌体诗“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它们所反映的嘉禾地域风俗习惯、岁时年节、出产典故等,可以如下概观。

岁时风俗嘉兴竹枝词、掉歌洋洋大观,写尽嘉禾一带的风俗民情,其意婉要多姿,其词清新亮丽,其味绵长醇厚,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约其要者,竹枝词、掉歌反映嘉兴地域的岁时风俗有:新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及其它节令。略举几例。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十一

前言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学方法之启发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从启发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启发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学习客观规律以及教学任务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实际遇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启发与引导,通过应用该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文学知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文学思维给与有效拓展。如果将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比喻的话,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主开启文学的学习大门。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王风》”中可以就“悠悠苍天而此何人哉”这句话向学生进行提问,而之所以专门针对该句话提问的原因在于:对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关键所在[1]。而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解读并对在解读之后阐述对“何人”的个人见解。通过这种启发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并最终获得文学知识。

2.教学方法之情境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从情境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氛围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文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实际心理机能获得良好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文学审美进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知诗歌内在情感,同时通过动人旋律在大脑中勾勒出诗歌联想画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感知则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漫画课件来创设文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漫画课件的形式犹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将文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化。总结来讲无论是利用音乐还是多媒体来进行文学情境的实际创设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有效深层次获取。

3.教学方法之表演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从表演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文学情节演绎中进行促进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挥文学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学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角色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自身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文学表演,而具体的情节设置以及演绎道具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准备,而学生在该种文学演绎过程中也会直接加深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文学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学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总结来讲通过表演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最大化提高其创新意识。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作为实现文化良好传承的中文专业则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作为中文专业中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促进该门课程教学实际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利用启发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讲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而真正的促进中文专业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为其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张海楠.对开放教育专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80-82.

[2]王自红.民族地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11-113.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十二

《氓》是选入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二的课文,也是《诗经》中婚恋诗的代表作之一。

《氓》虽然如刘文所说“叙述的是一场家庭矛盾纠纷”,但从被采入《诗》的那一刻起,其在个人抒情的文学价值外又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功用。《诗经》在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及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外,还被借以宣扬修身养性,并以之治国经邦。《毛诗序》论《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准确切中《诗》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的意旨。只是之后的统治者过于强调其教化百姓、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的一面,忽略其文学价值;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矫枉过正,反对礼教、张扬人性,漠视其社会功用。所以,要体味《氓》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复杂心理情感下的人物形象,就意味着必须审视《氓》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一.不得不说的人物身份

刘文认为氓的身份在两人“婚后的生活状况和情感发展变化态势”中不如婚后生活表现重要。但采诗的教化目的决定氓的身份不得不说。氓的身份众说纷纭:商人、农人、城市平民,侯外庐认为氓是间谍。可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统治者展现一个卑贱者的婚离故事有什么目的?《静女》《桑中》这类表现爱恋的诗的主角都是贵族;如《硕鼠》《伐檀》这类抒写奴隶受压迫的诗歌,其诫谕的对象也是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因此,《诗经》不是写给社会下层看的。

但是少有人同意“氓”“女”都是贵族:“氓”本无贵族之义,“抱布贸丝”的“贸”也易产生氓是商人的错觉,“三岁食贫”让人认为氓家贫穷(《汉语大词典》以此为例将“食贫”解释为“过贫苦的生活”)。刘文认为氓的身份难以推定,但诗歌还是留下了暗示氓身份的信息。比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许嘉璐认为商周时代行路、狩猎和作战用车一般由马牵引,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有车即有马,反之亦然。而车和马都代表等级区分。《论语・先进》中记载颜路请求用孔子的车为颜渊制椁,可孔子因为要遵循贵族的礼仪,拒绝了颜路的要求(“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战国策》中孟尝君门客冯谖曾三次弹铗以解决饮食、出行、赡养母亲(“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问题,在有车后宣称“孟尝君客我”。可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车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再者,氓的车还有必要的修饰――帷裳,就更能断定虽然卫地重商,但他绝非地位卑低的商人。由此,女子怨号“三岁食贫”,可作男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或女子来自于地位更高、更富有的贵族家庭的猜测。后者的猜测源于女子的劳作――采桑是妇功的应有之义,不论贵贱,采摘、蚕桑、缝纫和饮食等都是女人日常生活状态,使其安于自身角色,锻炼勤劳柔顺之性。贵族女子的日常劳作对下层女子也是一种表率。

然而,女子依然需要谨守“周礼”,男子的道德却败坏(“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这种双重标准使女子喷发出心中的悲伤、委屈和愤懑,也使兄弟之“”有了切实依据。那个时代虽不存在封建纲常观念,女子被弃或自出也未受到社会舆论的钳制,但照常理,不是使家族光彩的事。可兄弟没有流露出颜面受损的愤怒或对女子的同情。所以兄弟嘲笑的,绝不是女子私奔后自食恶果的婚姻(“以我贿迁”说明父母同意她的婚姻,并给予嫁妆),也不是女子的命运,而是女子不合时宜的情绪。时宜,即氓的行为在当时已经是贵族阶层见怪不怪的普遍情形(参见《风・桑中》等)。如此可看出女子对爱情的坚守,但更能观察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夫妻关系已经出现松动甚至崩塌,孝敬之成、人伦之厚、教化之美、风俗之移也一概失去了基础。《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氓》则展现了礼崩乐坏的真实事件。

二.一场合风俗、遵礼义的婚恋

刘文指出从礼教出发否定女子恋爱时的行为,认定她在婚姻中受压迫遭损害,犯了时代前移的错误。但它以平等自由的婚恋观审视《氓》中的自由恋爱,也犯了时代后移的错误。

尊卑观念在西周、春秋时代肯定存在,封建时代只是将其更细化、制度化,从而成为自上而下不可逾越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除氓“贰其行”外,两者的婚恋可说合乎风俗礼义要求。“合礼”不仅是女子在道德、行为层面批判氓的有力依据,也是采诗者引导和诫谕社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在封建礼教下,女子恋爱的大胆、热情和谈婚论嫁的谨慎、顾虑的确存在矛盾,但这不违背当时当地风俗与礼制之间的关系。统观《国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准则多表现在《周南》《召南》中,其他各风都描写有大量男女婚前合欢行为,尤以保留殷商余风的邶卫地区为甚。鲍昌《风诗名篇新解》认为,“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人类学上也确实存在合欢之俗。有人认为《周礼・媒氏》所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正是反映了礼义对风俗的容纳;可为倡导男女有别,没有官媒不能正式交往,没有彩礼不能正式会面(《礼记・坊记》:“夫礼防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无别也。”)。可见,《氓》《静女》等诗篇中男女婚前的大胆、纯洁的交往和女子在氓有彩礼(布是古代的货币)下聘却无“良媒”时暂时拒绝氓,前者合俗,后者遵礼。而诗中纳征(抱布贸丝)、纳吉(尔卜尔筮)、请期(秋以为期)、亲迎(以尔车来)则以少总多,概括了嫁娶时的“六礼”。虽顺序有颠倒,但不能就此认定违反周礼,这毕竟是诗!

刘老师猜测了两人婚后生活的大量可能性,但《氓》中最吸引人、最撩动人心的还是女子对爱情一步三回头的哀怨、斩断情丝的刚绝与无奈。对女子进行道德压迫和行为戕害的封建时代无法看到如此丰满的形象。女子忘不了刻骨铭心的爱恋;婚后的不幸,反衬出爱恋的可贵。所以女子反复吟咏的,就是留下两人足迹的地方――桑林和淇水。

《氓》用比兴手法,通过桑叶由嫩绿到枯黄的变化喻女子由青春逐渐衰老、由幸福至痛苦的过程。但这“桑”不是“五亩之宅”范畴的“桑”,而是由上古至商周祭祀之所的社树:仲春之月行祭祀之礼,未婚男女到桑林中互相交流、寻找配偶,中意的话则到祠宫禀告祖先,祈祷保佑。

淇水更是女子始于欢乐、终于悲伤的见证。水能隔绝临河幻想的君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却阻挡不住处于热恋中的女子“送子涉淇”,并成为他们结情之所(“秋以为期”):伟大的爱情力量战胜了大自然的束缚。不仅如此,隐喻“爱”的“涣涣溱洧,汤汤淇水”,激荡着人们心中不可阻遏的爱的热情,让女子回忆起“以我贿迁”时的渡淇之境:当初我俩坐在车里,欢声笑语渡过淇水,汤汤淇水就是依依情意;如今我形单影只再渡这河,河水和着我的恨泪溅湿帷裳,汤汤淇水就是不尽恨情。再者,这淇河也应是氓信誓旦旦之地。古人有临河起誓的传统,重耳投子犯之璧于河:“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祖逖中流击楫而誓:“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男子若真的请淇河监督他“与之偕老”之誓,那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形成了多大的婚前婚后反差,也无怪乎女子在最后直喊淇水原隰尚有限度,可男子轻许誓言,没有一点行为准则!

如上,《氓》的文学价值在于塑造了一个在婚前对爱情憧憬、坚贞,在婚姻不幸、家庭破裂时又直面现实、勇敢抉择的女子形象。她的不幸,与当时社会的变化紧密联系。她和《邶风・日月》《邶风・谷风》中女子的性格、行为、结局各有不同,但又一起构成那个时代社会变化下遭遇婚姻、家庭不幸的女子的群像。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依靠《氓》反映现实,诫谕贵族阶层维护道德,来教化社会;但事实上《氓》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变化中女子的悲剧性命运。女子形象因《氓》的社会价值更加丰满,《氓》的社会价值也因人物形象更加彰显。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十三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教学行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高等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将面对新的机遇及发展。教学已经不仅仅只是专注于专业精英的培育,而是更多的转向大众教育,成就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授汉语言文学时,教师应跟随时代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解决教学问题,研究创新教学策略,深度实施教学改革,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升,真正的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的全面性发展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更加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还应关注其精神文化方面的积累,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授汉语言文学时,应响应时代变化,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研究创新教学策略,深化实施教学改革,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效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

1.1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学生则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没有发挥其探究和创新的能力。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调动,对教学内容失去积极性,课堂教学水平也将无法提高。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其更加自主努力的学习,展现其探究创新精神,这样才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首要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展现自我,畅所欲言,表达不同的见解和观念,营造出和谐融洽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真正的掌握和领悟文学知识。

1.2运用多媒体优势促进课堂学习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学中。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促进课堂学习。例如,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互联网搜索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优化教学容量,深化教学知识点,使教学课件生动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如,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依借影音、动画、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将教材知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1.3重视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教育教

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提升之时,也应对其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文化内涵形成及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它通过自身专业的魅力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传承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师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结合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及价值观念教育给学生。

2.1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步骤。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因此,教育行业也将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展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重视其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以此促进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创新变革教育理念,联系实际情况,依据汉语言文学学科特点,创新出适合专业发展,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并做到切实可行的实施。

2.2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时,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教材知识及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新课堂学习方法,摸索出适合当前具体学情,利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最佳方法。例如,在教导学生了解和探究语言规律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也需要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教师应掌握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同时,不断的树立学习意识,补充和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和创造新的课堂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深入改革,以此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总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改进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出全面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学习、重视人文教育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整体课堂学习水平的有效策略。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则是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人依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上建议,希望能帮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5]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网络文学的论文篇十四

柳宗元在永州的旅行日记是闻名遐迩的山水名篇,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奉为山水小品经典的《永州八记》。

一、文学与旅游文学的相关概念

文学主要被看做是审美的语言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反映客观的现实、体现作家心理感受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游记、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心里的感情及再现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文学”这个名词也随之出现。现在的旅游文学是指反映旅游者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表现对象,书写旅游者或旅游工作者的感情、思想和审美情趣。其比山水文学的表现对象要更加的广泛,不仅涉及了山水风景、文物古迹而且包括了风土人情等社会事物。

二、柳宗元文学的旅游价值

柳宗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学上的大家,思想上的伟人。柳宗元被贬到偏远的永州和柳州后,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了,但是远离了政治的斗争,他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最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柳宗元的旅游文学作品主要有游记和纪游诗两大类,一般被称为“山水文学”。

(一)柳宗元文学丰富了永、柳二州的旅游资源

永州和柳州两地比之与国内其他著名的旅游地来说,旅游资源比较贫乏。柳宗元的那些经过精心绘制的描写两地自然风光的著名杰作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无疑是他给予两地的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珍宝。柳宗元文学不仅使两州旅游地的旅游景观更加丰富,还增加了两州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柳宗元没被贬到这里之前,两州的自然山水风景和人文历史景物的品质是怎么样的,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时候的山水是没有多少人欣赏的,是寂寞的。柳宗元到了这里之后,它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逐渐远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位置,是柳宗元发现并宣扬了这里奇山秀水的美丽,使它传扬出去广为人知。

(二)柳宗元文学提高了两地旅游资源质量,增加了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因为文学是非物质的,是一种语言,所以,它往往是融入其他的旅游资源之中,增添这些旅游资源的人文色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旅游资源。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直是传统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历朝历代因为文人游览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记游、咏物之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旅游景观的人文内涵,增加了旅游吸引力,提高了旅游景观的美誉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著名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的形成发展,大都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两地的旅游文化的精髓,而柳宗元文学主要是游记和游诗,这些都是在经过实地的游览之后,融入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创作出来的。

(三)柳宗元的文学无意识地宣传了旅游景观

依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解,受众对隐性宣传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商业宣传,文学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隐性宣传方法。因为它拥有特别的审美效果和穿越时空的传播作用,使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感受。旅游文学是一种表现美的文学,具有非常强烈的美感。作者在创作旅游文学作品时,是出自内心真挚的感情,描绘山川美景等自然风光,没有掺杂任何商业宣传营销目的,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再加上旅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山水风景是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但是又要高于自然景观,是经过作者文学艺术加工出来的,其与自然景观相比更加具有美感,也更能引起读者到此一游的兴趣。柳宗元文学对于永、柳两州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对两州美丽自然风光的宣传这方面。客观的景物美要经过“人”的主观加工作用方能更加显现出来,柳宗元曾经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与空山矣”。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没有料想到,他对于贬谪之地的永州和柳州来说,恰好扮演了他美学理论中强调的“人”这个角色。正是因为有了柳宗元的存在,他所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后,才使偏远孤陋的、埋藏于荒山野岭的永、柳两州诸多旅游景观传扬出去,广为人知,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地。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经过其文学加工,永州和柳州不再是贫穷僻陋的偏远之地,而是处处皆是美丽风景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俱是世上少有的美景。小石潭的奇石、西山的奇与怪、袁家潭的山风、钴镯潭的清澈等等,柳宗元在说起这些景物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这些可能本来很普通的风景在柳宗元的妙笔生花下,增添了很多独特魅力,让读者陶醉其中,产生到此一游的兴趣。

(四)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二州旅游文化的精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大家越来越要求享受精神生活。这种现象反映到旅游活动中,就表现为人们渐渐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纯游览性的观赏自然风景,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和享受高品位的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柳宗元的旅游文学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它以自身散发的文学艺术魅力和强烈的影响力激发读者的旅游欲望,它是在永、柳两州的奇山丽水之中开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理所应当地永柳两州旅游文化的精髓,是两州旅游文化中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三、旅游文学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发展

在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依托景区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学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手段,向外界介绍景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这种借助旅游文学进行营销,迎合旅游者对文化的追求,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旅游发展形势。

(一)文学与传媒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现今,湖南吉首的凤凰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但它在90年代末之前并非如此。虽然凤凰城的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风情,而且还有文学上的大家沈从文先生其著作《边城》的独特魅力,但其还是在90年代末借助当地政府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出了独特的旅游品牌,使文学与影视的影响相结合。自此,凤凰旅游一炮走红,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方案。

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把包装对象放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突出的文学形象上,或创办一些专门用来做旅游宣传的节目、频道等。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传媒渠道融合来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宣传。

(二)将旅游文学作品运用到旅游景点的广告语中

广告语要求朗朗上口,语言精练,讲究含蓄且有意境,要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空间。对于旅游广告语来说,也要重视名人效应。

苏东坡曾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是憾事!”来赞美虎丘,虽然对于虎丘的美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只字未提,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到虎丘旅游的兴趣。流传到现在,这句话已成为了虎丘旅游的宣传广告语。杭州旅游业的广告语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句就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一首诗。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了,而且还将继续传扬下去。当时,杭州征集旅游广告语,这句词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无穷、有独特的魅力,从众多的广告语中脱颖而出,被杭州市相关旅游部门定为杭州旅游的广告语。因为这句特色的广告语,杭州区别于其他众多的江南旅游城市,在宣传上取得了优势。

这样把文学作品里的某个句子应用作为旅游景点的广告语的例子有很多,而且大部分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柳宗元文学作品,利用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及在大众中的影响力,设计旅游广告语,使其在同类旅游中脱颖而出。

(三)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景观

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旅游景观,通常是以文学名著或以其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等在大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为前提。回头看看,这些年来我国模拟文学名著开发的旅游景观,几乎每一轮模拟景观热都与文学名著或以其改编的电视剧等的轰动联系在一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我国名著《红楼梦》为蓝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此,先后诞生了北京的大观园、上海的大观园和河北正定县的荣国府。国外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评为“全球第一大畅销书”,它在全球的范围内有数量巨大的书迷。它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吸引了旅游开发商的目光。华纳公司与奥兰多环球影城携手在奥兰多环球城内建立一个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蓝本的“园中之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thewizardingworldofharrypotter),这个“魔法世界”作为环球影城冒险岛主题乐园的一部分于-正式对外开放。

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模拟景观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再加上影视剧播出后产生的轰动效果,必定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1452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