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产生的个人感受与体会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我觉得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结构进行分析。小编筛选了一些读后感的精彩片段,希望能够鼓励大家勇敢地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一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也创作了许多戏剧、诗歌、小说,同时,他也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和造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书中主要写了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文艺、美学、自然科学思想等方面的见解。我们应该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描写出这些精彩的论述和对白以及这位伟人的一言一行。
这本书中充满了一位智者对另一位智者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有的给人很大的启发,有的让人茅塞顿开。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就像是圣水一样洗礼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
歌德这位智者不像其他人,他不是一个会盲目随大流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整本书里。比如下面这句话:“不是只有以刀枪上阵才是爱国,文人还可以以思想、作品启迪人民的思想心智,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行动,和上阵杀敌的将军是一样的。"在哥德看来,一个诗人不应该有任何狭义的想法,真正的诗人应该爱护国家和人民。歌德也是一个崇尚和平,讨厌暴力的人。他认为“为了得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以毁灭同等数量的好东西为代价”是不可取的,甚至是野蛮的、无耻的。他的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明。
阅读此书能为你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礼。歌德的一些话录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它能指引我们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
读《歌德谈话录》,是颇使我受感动的,这其中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让我的对人生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爱国、人类自然、人生荣辱、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个人集体、志向成才、读书学习、文学艺术的真正内涵。我认为,观览现今,歌德的几个观点实在是发人深省。
1828年3月12日的谈话录中,歌德提出: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轻一代受摧残,理论和实践脱节。他认为,“我们的情况太矫揉造作、太复杂了,我们的营养和生活方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我们的社交生活也缺乏真正的友爱和良好的祝愿……人们往往宁愿生在南海群岛上做所谓的野蛮人,尽情的享受纯粹的人的生活,不惨一点假。”歌德的话深深反映了现代人尤其是所谓的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人们为了金钱、名声、权利……而化作一副小人嘴脸,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这是时代的痛苦,这是现代人遭受地祖先的罪孽的惩罚,而现代人还要加上自己的罪孽去贻祸后代。所以,我们所谓的朝阳、花朵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灵魂丧失了他们该有的本真,眼睛丢失了该有的神采,思维忘却了他们该有的想象力。重复着加深着前人的虚伪,假情假意,被精神束缚,随波逐流,以致后面的千千万万辈。所以,为了挽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歌德提出:“少一点哲学,多一点行动的力量,少一点理论,多一点实践,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拯救……人民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可以从下面做出很多事来,统治者和臣僚们从上面也可以做出很多事来”。拯救我们的未来,必须需要大家的力量。歌德对近代文化病根的追究及探讨给我们现在的社会的发展指引了一条明路。
再看看在读书学习上,歌徳说,“他们在学校里教的东西太多了,太多了,而且是漫无边际的铺开,远远超出听课者的需要……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歌德针对当时的西方教育传统提出的这些看法,虽说并非句句在理,但是在精学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我们莘莘学子应该实践贯彻的。学一定要致用,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的需要,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读这本谈话录,歌德的自由观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东西。歌德说,“自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只要他知足……一个人如果只要足够的自由来过健康的生活,进行他本行的工作,这就够了……我们大家都只能在某种条件下享受自由……市民和贵族都一样自由,只要他遵守上帝给他的出身地位所规定的那个界限。”歌德还谈到了他的好友席勒,指出席勒的送命就是自由理想害了他。依我愚见,歌德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一种节制的自由观,且我认为而这种自由观是现代人应有的自由观。诚然,自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东西,但是,如果是钻牛角尖般追求一种绝对自由,是否就得要独自一人不受任何工作、情感、区域的束缚,浪迹在天涯,一个人享受自由同时享受孤独和寂寞,恐怕到时任随多大的地域空间也只能更加的凸显自己的孤零。所以,我们追求自由,但是我们还仍在这世界生活,我们应该知足,我们的日常的一般的行动是不受束缚的,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是自由,同时,我们还是得正常的与人交往,工作,吃饭。总之,我们得学会在某种条件下享受自由。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向往着文学艺术的心,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学功底,时间的沉淀,和对作品相关文化环境的了解和理解。或许我们还无法汲取这些伟大作品中的精神内核。歌德作为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在《歌德谈话录》中,也有很多有关艺术和现实之间关系的讨论。我们知道,歌德对光和色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十分自豪,艾克曼在记录了他和歌德有关《颜色学》的谈话,以及前篇提到的牛顿关于光和颜色的错误学说等,无不体现了歌德对自然科学的关心程度和他的唯物主义立场。与此同时歌德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歌德提醒艾克曼说,我们对自己学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在大学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教师在讲课是说的话,只记住了按他的时间倾向可以用得上的那一部分,凡是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东西全忘了。这些话体现了在歌德眼中实践的重要性,也使得他在谈论有关文学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时候,体现出辩证法的特色,即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统一的关系。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在我看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艺术家要凭借自身的修养来使自然成为艺术创造中的可用媒介。但我并不认为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艺术家的确需要借助自然的物质材料来表现个人的艺术旨趣,但这并不应该称作自然的奴隶。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对其加以合理的运用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是用作艺术创作上呢。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意蕴深刻的书,内容涉及的很多方面可能并不是吾等才疏学浅之辈能够参悟的,只能凭着我的本真尽力的去思考。歌德临终时对身边的人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正如歌德临终箴言所说,我认为,不管是何种层次的人阅读这本书必定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了脑海里。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购于天津,那是1983年。没想到读完它却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然而,十年后还能让人这样有兴趣地读下来,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其实还不止于此。要知道歌德已去世一个半世纪还多,他的言论能够流传下来,并能给人们以启迪,的确是他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在读的过程中,见到一些至理名言和我认为极为深刻的东西,我就用笔画上记号。有的是对人生的见解,更多的是关于文艺创作方面的。特别是关于诗的思维和创作。也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特感兴趣。
读这本书,研究歌德有用。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不能说他谈的一切都是真理。但从我的感觉,却是到处都有着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他集多年的思维探索的结晶。我们往往从伟人的一句普通话悟出一个道理,正说明他的这句普通话是经过多年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只是不是以刻意的.形式表现罢了。
收获很大,不一一列举了。有时间还可以读,还会有新的收获。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四
在上周六的时候,叔叔带我读了一本德国作家的经典作品。这本作品的名字叫做《歌德谈话录》,这主要讲述了哥德这位伟大人物在他晚年的时候的一些言行举止和表达的思想,虽然说这本书并不是歌德所写的,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歌德那无处不在的魅力。对于德国来说尤其是在文坛方向,歌德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其实我一开始对这些并不是很懂,我的叔叔非常喜欢文学而且对西方文学有着很深的见识。
他告诉我歌德是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其实从谈话录的内容里面就可以看到歌德说的话都会具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在欧洲好像每个国家都喜欢不同的主义文学,比如说法国人喜欢浪漫主义,即使到现在我们也都知道法国人是最喜欢浪漫的,德国人喜欢的是经典主义,英国人喜欢的是实用主义文学。实用主义文学就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大自然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除了这三个典型国家以外,在欧洲的其他国家还有一些不同的文学,比如说北欧东欧等等。歌德在当时用一种非常诙谐幽默的话语,道破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其实歌德并不只是一位作家而已,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本书就是在歌德的指导下才撰写完成的,里面还包括了这位伟大的人物,对自己国家甚至是世界的经济文化的分析。在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都是比较看的透彻的,里面说的话可以说任何一句都能够让人终生受用。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非常的深奥我一时半会儿还是看不懂的。但是这里面的思想却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好处。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五
哈哈,前往歌德世界的特快专列再一次停靠在了我们的校讯通车站!作为本次旅行的导游,就由我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吧。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们会了解到这本书的特点。首先它像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歌德在里面讲述了一些创作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些方法弥足珍贵,虽然记录和讲述它们的人早已消失在几百年之前的岁月里,但它们是经得起是时间考验的。这真的就是一本最好的作文书。
这本书不光教你写作文,还有很多东西。它折射了歌德的特点——多才多艺,知识丰富,因此这本书囊括了诗歌、戏剧、画、雕刻等众多内容,此外还有哲学等更加深奥的东西。我们不得不佩服歌德了:他怎么懂那么多呢!这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仅讲述做人的道理,写作的方法,连医学、化学都有所涉猎。看来歌德天赋过人真不是白吹的啊!
这本书是分为一条一条的,每天的日期都标得清清楚楚。语言短小精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很多名言都可以拿来当座右铭。它和《论语》的性质不是一样的吗?同样是伟大的圣人,被崇敬他们的人记录下他们的一言一行,整理成册,公布于世,为后人所瞻仰。如果可以的话,《论语》也可以改成《孔子谈话录》吧!呵呵。
这本书……算了,东西太多了,况且我读的`还是简略的版本,真不知道原著的《歌德谈话录》,语言和知识容量会多么惊人!那就给大家概括一下吧。
首先,这本书里提到了写作的方法,对年轻的作家的一些忠告(我相信它们能让许多年轻人少走弯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然后,就是对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领域的言论,接着是对政治发表意见,还有历史、某一个著名的人物、自己的好友评论,等等。从这些当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的(相信我,没错的!)。
介绍就到这里啦,下面大家自由行动吧!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购于天津,那是1983年。没想到读完它却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然而,十年后还能让人这样有兴趣地读下来,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
其实还不止于此。要知道歌德已去世一个半世纪还多,他的言论能够流传下来,并能给人们以启迪,的确是他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在读的过程中,见到一些至理名言和我认为极为深刻的东西,我就用笔画上记号。有的是对人生的见解,更多的是关于文艺创作方面的。特别是关于诗的思维和创作。也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特感兴趣。
读这本书,研究歌德有用。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不能说他谈的一切都是真理。但从我的感觉,却是到处都有着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他集多年的思维探索的结晶。
我们往往从伟人的一句普通话悟出一个道理,正说明他的这句普通话是经过多年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只是不是以刻意的形式表现罢了。
收获很大,不一一列举了。
有时间还可以读,还会有新的收获。
这个谈话录是德国艾克曼辑录的,我国美学家朱光潜译的,主要是关于艺术方面的谈话。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七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着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的智慧与学理之中有三种眼光,即:人道的眼光、艺术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这三束眼光交相辉映,构成了歌德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14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这位大艺术家、大思想家,他具有穿透百年的预见性,这预见性又正是他那宏大、开阔的世界眼光的表现。
歌德临终时对身边的人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打开窗户”的时代。我想,认真读过《歌德谈话录》的朋友,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了脑海里。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八
伴随着头痛,看完了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歌德谈话录》。最喜欢看朱老先生的后记,看他对歌德的整体评价。
我对这本书的热爱是从后记开始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歌德所生活的年代,歌德身边伟大的思想家朋友,还有歌德博览群书,对政治、文艺、科学等广泛的了解。
看歌德的谈话录,仿佛他就在我面前,我们对话,微笑,聊着一些深刻而美好的事情。也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他,有着英雄主义情节,现实主义思想。热爱积极、乐观、富有生命力的强壮的事物,不喜欢沉郁、腐朽、软弱的一切。
我不是在歌颂歌德,像宗白华先生那样不停地讴歌他、赞美他。我只是在思考,反观自己的想法,有多少与他相似,与他一样。
歌德的学习精神:“歌德对当时欧洲文艺动态是经常密切注视的,一部值得注意的刚出版的新书他往往立即阅读,有时还没有出版他就托人借得原稿来阅读,例如杜蒙的《回忆录》和英国功利主义开山祖边沁的著作就是这样到达他手里的。他不仅多次高度评价和他同年辈的席勒、法国诗人贝朗瑞、英国诗人拜伦和小说家司各特以及意大利诗人曼佐尼,而且还注意到年辈较晚的法国作家梅里美、司汤达、巴尔扎克和雨果,以及德国青年诗人海涅和普拉顿之间的论争。这里还没有谈到他同样关心的哲学、科学、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没有谈到他对印度、波斯和中国这些东方国家文艺的向往。”(p276)歌德对与知识获取并不拘泥于一个专业、一种方向,而是广泛地、包容地、虚心地去学习各种知识。他对社会思潮、对新近发生的事物、思想总是非常感兴趣。
歌德的“天才论”:“他教导青年,一般不强调天才而强调勤学苦练。”歌德固然是像康德一样觉得一个人的天赋很重要的,灵性是成就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但是他也强调勤学苦练。我想,他所强调的勤学苦练与一个人要有灵性(人本身是天才)并不矛盾。即便有天赋和灵性,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训练,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天才的。这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天才不等于才能。朱先生说人仅凭天才不可成就大事,要成就大事需要靠集体,这样的观点或许是受毛主席的影响吧。这样的影响在书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歌德的文艺观:“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p287)这需要灵感,只有天才才可如此敏感。同时也许沉淀,经历,只有足够的经验也才能做到这样。这是歌德基本的文艺观。他还认为:诗人和艺术家应具有伟大的、健全的人格和魄力;艺术不但要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要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或内心生活,这二者还必须融会统一起来,成为“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文艺所表现的应该限于健全的、光明的、对人类有益的东西;想创作伟大的.作品,首先要有伟大的人格。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九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
……(本站省略18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2017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2017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
读完《歌德谈话录》,颇受感动,使我全身心的受到一次洗礼,让我的对人生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爱国、人类`自然、人生`荣辱、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个人`集体、志向`成才、读书`学习、文学`艺术的真正内涵,其中,最让我震撼的部分有爱国、人生、信仰、文学、艺术。
《歌德谈话录》中提到“还有一点,什么叫做爱国,什么才是爱国行为呢?一个诗人只要能毕生和有害的偏见进行斗争,排斥狭隘观点,启发人民的心智,使他们有纯洁的鉴赏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感,此外他还能做出什么更好的事吗?还有比这更好的爱国行动吗?向一位诗人提出这样白费力的不恰当的要求,正像要求一个军团的统帅为着真正爱国,就要放弃他的专门职责,去卷入政治纠纷。一个统帅的爱国就是他统帅的那个军团。他只要管直接与他那个军团有关的政治,此外一切都不管,专心致志地去领导他那个军团,训练士兵养成好的秩序和纪律,以便在祖国处于危险时成为英勇的战士,那么,他就是一个卓越的爱国者了。”他叙述了一位诗人所持的爱国观点,直接而又铿锵地表明了他对爱国思想的理解。
歌德说“在人类的天性中,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即使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这股不可思议的力量也会为我们准备退路,在我的生命旅途中,曾经数次含泪入梦,届时,梦中会浮现善良的一面,安慰我、鼓舞我,使我在第二天早上又朝气蓬勃、神气活现地再度快乐起来”使我感触很深,他运用那优美的语言,相诗一样的流露到我的心灵深处,他其中的哲理,让我有像啃骨头那样的感觉,越嚼越有味道,是啊,人生自然何尝不是这样。
它不变的速度,吸引人类贪婪的眼睛,但自然往往又展示一种可望不可攀的魅力,而并不是自然的一切表现的都是美的,自然的意图固然总是好的,但是使自然能完全展示出来的条件却不尽是好的。
同时,歌德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他说:“探测宇宙的活动,非人类的能力所及,理解万物的奥妙,也非人类在小小的空间内所能完成,只是徒浪费努力。因为人的理性与神的理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人根本无法左右神的理性”。他认为人不可能探测认识宇宙,世间存在着神,人无法左右神,这是一种唯心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使我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真正内涵。每个人都有缺点,歌德也不例外,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你的不足就是你没有缺点。我觉得这很能说明歌德是伟人,但又是常人。
我很崇拜歌德,不仅仅因为他的话语大半都使用的是优美的字眼来修饰,我更爱他的思想。他曾说:“世界是宽广、美丽的,但是我却由衷地高兴自己拥有一个小庭园,这个庭园虽小,却是自己的庭园,它的土地更不需要园丁的灌溉。倾心于自己庭园的人,拥有名誉、快乐与喜悦”。他这简单的百来字却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很多时候就在那里想“我不要太多的金钱,不要太高的地位,因为那样也不一定能快乐,同时,人是贪婪的动物,再多的钱和再高的地位也满足不了人的欲望,我只要一个美丽舒适的小庭园,它里面有着喜悦快乐就够了,他的那段话几乎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却有希奇古怪,他们渴望美好乞求神的保佑,但当现实与他们想像相背驰时,一切的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虚无缥缈、苍白无力。歌德说:“人真是深不可测,他们希望神对待他们如同自己同辈一样,得到最高的存在。如果不如他们所愿,神、爱神、善良之神等等,一概不再招呼。此时,神对人类,尤其是对每日赞美神的圣职人员而言,知识一句空话,徒具其名而已;即使口中仍然赞美神,心中却毫无敬仰之心。但是,如果能真正深切的感受到神的伟大力量,而嘴巴却不能说话时,也无法以敬畏的口吻称呼神的圣名。”神---不在于人语言与否,而在于人的内心,它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是处于迷途中人儿的精神支柱,一种信仰而已。是由心去感悟的。
一本好书值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品味,《歌德谈话录》就是我生命中的这本书。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一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歌德谈话录》,是颇使我受感动的,这其中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让我的对人生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爱国、人类自然、人生荣辱、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个人集体、志向成才、读书学习、文学艺术的真正内涵。我认为,观览现今,歌德的几个观点实在是发人深省。歌德的智慧与学理之中有三种眼光,即:人道的眼光、艺术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这三束眼光交相辉映,构成了歌德老人的智者之言。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
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1828年3月12日的谈话录中,歌德提出: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轻一代受摧残,理论和实践脱节。他认为, “我们的情况太矫揉造作、太复杂了,我们的营养和生活方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我们的社交生活也缺乏真正的友爱和良好的祝愿人们往往宁愿生在南海群岛上做所谓的野蛮人,尽情的享受纯粹的人的生活,不惨一点假。”歌德的话深深反映了现代人尤其是所谓的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人们为了金钱、名声、权利而化作一副小人嘴脸,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这是时代的痛苦,这是现代人遭受地祖先的罪孽的惩罚,而现代人还要加上自己的罪孽去贻祸后代。所以,我们所谓的朝阳、花朵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灵魂丧失了他们该有的本真,眼睛丢失了该有的神采,思维忘却了他们该有的想象力。重复着加深着前人的虚伪,假情假意,被精神束缚,随波逐流,以致后面的千千万万辈。所以,为了挽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歌德提出:“少一点哲学,多一点行动的力量,少一点理论,多一点实践,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拯救,人民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可以从下面做出很多事来,统治者和臣僚们从上面也可以做出很多事来”。拯救我们的未来,必须需要大家的力量。歌德对近代文化病根的追究及探讨给我们现在的社会的发展指引了一条明路。
再看看在读书学习上,歌徳说,“他们在学校里教的东西太多了,太多了,而且是漫无边际的铺开,远远超出听课者的需要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歌德针对当时的西方教育传统提出的这些看法,虽说并非句句在理,但是在精学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我们莘莘学子应该实践贯彻的。学一定要致用,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的需要,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读这本谈话录,歌德的自由观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东西。歌德说,“自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只要他知足,一个人如果只要足够的自由来过健康的生活,进行他本行的工作,这就够了,我们大家都只能在某种条件下享受自由,市民和贵族都一样自由,只要他遵守上帝给他的出身地位所规定的那个界限。”歌德还谈到了他的好友席勒,指出席勒的送命就是自由理想害了他。依我愚见,歌德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一种节制的自由观,且我认为而这种自由观是现代人应有的自由观。诚然,自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东西,但是,如果是钻牛角尖般追求一种绝对自由,是否就得要独自一人不受任何工作、情感、区域的束缚,浪迹在天涯,一个人享受自由同时享受孤独和寂寞,恐怕到时任随多大的地域空间也只能更加的凸显自己的孤零。所以,我们追求自由,但是我们还仍在这世界生活,我们应该知足,我们的日常的一般的行动是不受束缚的,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是自由,同时,我们还是得正常的与人交往,工作,吃饭。总之,我们得学会在某种条件下享受自由。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意蕴深刻的书,内容涉及的很多方面可能并不是吾等才疏学浅之辈能够参悟的,只能凭着我的本真尽力的去思考。歌德,这位大艺术家、大思想家,他具有穿透百年的预见性,这预见性又正是他那宏大、开阔的世界眼光的表现。
他临终时对身边的人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正如歌德临终箴言所说,我认为,不管是何种层次的人阅读这本书必定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了脑海里。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二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下意识地飞过很多在他的谈话以及诗集中出现过的句子。从博尔赫斯本人的口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过类似的陈述;他渴望自己是无,是金钱豹,是古兰经的传说中飞起的神毯,是老子出关时的坐骑。他渴望自己是所有。
这是一种存在意识上的神秘主义。在他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博尔赫斯在不停地论辩、衍生、湮灭和存续。这是他迷人的,也是令人困惑的地方。迷人的地方在于,一个有着泛神论倾向的诗人,在面对他眼中的虚无,或者思想中的无垠时,他的慨叹与感受反而被放大到了无限;困惑的地方在于,我们不能以一种决定论或者单一的本质论去界定这位诗哲;我们只能不断通过不同的路径,去不断地接近他。
博尔赫斯,这位向往着无限、神秘、循环与不可知论的人,身上聚集了20世纪人类对于自身以及外界的典型迷惑。他没有反抗历史与存在中那些坚固的,如同铁栅栏一样的论调;他总是在以一种轻柔、呢喃以及略带神秘和敬畏的语态,去亲近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
所以,正如所有陈述博尔赫斯的文章一样,对于他,我们最好的陈述,是感受和体会;是不去言说和书写。我们站在他站立过的土地和平原上,看到永恒消逝和大地沉睡的阴影时,我们便和他一样,成为了同样的“博尔赫斯”。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三
歌德的思想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他说:“探测宇宙的活动,非人类的能力所及,理解万物的奥妙,也非人类在小小的空间内所能完成,只是徒浪费努力。因为人的理性与神的理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人根本无法左右神的理性”。他认为人不可能探测认识宇宙,世间存在着神,人无法左右神,这是一种唯心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使我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真正内涵。每个人都有缺点,歌德也不例外,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你的不足就是你没有缺点。我觉得这很能说明歌德是伟人,但又是常人。
我很崇拜歌德,不仅仅因为他的话语大半都使用的是优美的字眼来修饰,我更爱他的思想。他曾说:“世界是宽广、美丽的,但是我却由衷地高兴自己拥有一个小庭园,这个庭园虽小,却是自己的庭园,它的土地更不需要园丁的灌溉。倾心于自己庭园的人,拥有名誉、快乐与喜悦”。他这简单的百来字却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很多时候就在那里想“我不要太多的金钱,不要太高的地位,因为那样也不一定能快乐,同时,人是贪婪的动物,再多的钱和再高的地位也满足不了人的欲望,我只要一个美丽舒适的小庭园,它里面有着喜悦快乐就够了,他的那段话几乎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却有希奇古怪,他们渴望美好乞求神的保佑,但当现实与他们想像相背驰时,一切的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虚无缥缈、苍白无力。歌德说:“人真是深不可测,他们希望神对待他们如同自己同辈一样,得到最高的存在。如果不如他们所愿,神、爱神、善良之神等等,一概不再招呼。此时,神对人类,尤其是对每日赞美神的圣职人员而言,知识一句空话,徒具其名而已;即使口中仍然赞美神,心中却毫无敬仰之心。但是,如果能真正深切的感受到神的伟大力量,而嘴巴却不能说话时,也无法以敬畏的口吻称呼神的圣名。”神---不在于人语言与否,而在于人的内心,它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是处于迷途中人儿的精神支柱,一种信仰而已。是由心去感悟的。
一本好书值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品味,《歌德谈话录》就是我生命中的这本书。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四
前几天,我拜读了德国作家艾克曼的经典作品《歌德谈话录》。这部书记载了歌德晚年的言行思想,将歌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德国文坛上,歌德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的著名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在《歌德谈话录》中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古往今来,德国人都喜欢经典主义作品,而法国人则喜欢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维克多雨果,罗曼罗兰,英国喜欢实用主义文学,即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除了英法德之外,欧洲还有其他民族文化,如北欧,有卜易生,安徒生等作家,东欧主要以波兰和俄罗斯文学为主,更重要的是,欧洲诞生了著名的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学者,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奖项。歌德以其幽默的话语,一语道破当时的社会,歌德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诗人,并多次指导本书作者艾克曼的诗歌创作,全书包括歌德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透彻分析,句句话语令人终生受用,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不是我一朝一夕能了解知晓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言语指引人的进步!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五
《歌德谈话录》一书,感触颇深。之前曾听说这本书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对于实践、艺术以及世界的眼光,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提高。读了这本谈话录,会有一种从内心生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于谈话录的形式并不了解,读了《歌德谈话录后》,发现谈话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能够进入生活,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能够吸引读者。对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距离,但是他的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给人以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感觉。“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他同时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这些一系列的话语尽管我仍然无法透彻了解领悟,但言语中吐露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对于世界的评价。
歌德的实践和他艺术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矗“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还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异于平凡人。对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歌德同样予以重视。“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从中还了解到歌德对于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视。另外,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影响教育到读者。“凡是病态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话,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在这本书中,歌德对于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夺目。“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
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国度的。“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的这番话为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开放交流。歌德对世界的别样眼光,给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由给后代的文人义士们留下巨大的财富。无论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阅读了这本书后,都将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歌德的敬意。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六
在本书中。许先生自我标榜自己已经超脱了民族史观,达到了世界史观。那么什么是许先生所谓的世界史观呢?许先胜所谓的世界史观就是果党鞠躬尽瘁,土共奸诈狡猾,汪奸心有苦衷,迫不得已,日本可以原谅(战争可恨,人民可以原谅)、自己中立评判。一个连自己的民族史都没正视过的人,居然号称自己有世界史观,笑话!
对汪奸,许先生说:“老实讲,汪精卫大概也不想做汉奸,他可能以为替国家留些余地,争取一些时间。汪精卫苦心,他不是为自己的权利,他以为可以向南宋一样,南宋偏安是高宗的主张,我们不能全怪秦桧...”。汪精卫要是能想到后世居然还可以这样洗白,真是都要笑醒了。“大概不想”、“可能以为”,这样的话许先生真的说的出来,好死不死的居然还拿秦桧一起洗白,真是脸都不要了!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七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可以了解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许多著名诗人,作家的评价,以及他对许多科目的独特见解。正是爱克曼给世人记录下了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爱克曼忠实的记录了歌德晚年的一些有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重要谈话。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而且用世界眼光预示世界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多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多瑙河与菜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河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他关心青年一代,对他们的创造给予忠告。他不支持暴力革命,认为是“为了得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以毁灭同等数量的好东西为代价”。在这本书里,充分体现歌德的伟大思想和人性光辉。从而告诉我们一种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礼。在了解歌德的生活,思想的.同时,有所感悟。我想,认真读过《歌德谈话录》的朋友,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里脑海里。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八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14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篇十九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虽然我是个热爱优秀中华文化的人,即使没有谁夸奖过中华文化,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喜欢,但当我读到歌德说,他觉得“听见可爱的姑娘们的笑声,随即看见她们坐在纤巧的藤椅上”这情景立刻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因为藤椅必然使你联想到极为轻巧纤细时,我依然感到很兴奋!一位德国伟大诗人对我民族文化的敬仰和喜爱是多么振奋人心啊!但他对有些地方的见解颇有偏差,如他赞扬“姑娘的双脚是如此轻盈、纤小,她就是站在花上,花也不会折掉”这一句,他空凭想象,觉得这小脚是多么纤巧精致,然而他却不知道三寸金莲下的无言痛苦、裹脚布里触目惊心的畸形脚!
他还说“正是这凡事都严格节制,使中华帝国得以历数千年而不衰……”歌德读的是明代小说《好逑传》。就我所知,明代理学之风盛行,理学家到处鼓吹“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明代出现了两个“极端”。“极端荒淫”:满口“仁义道德”的理学家却心怀不轨、无恶不作;皇宫之中乱伦之事铺天盖地;禁书《金瓶梅》中描写的世风日下、道德败坏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极端守节”:在当时,贞节牌坊和烈女碑的风靡,酿造了数之不尽的人间悲剧……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好逑传》以“好逑”为正名,以侠义、风月为别名,其意昭然,无非是想借侠义风月之故事,传播名教、宗教道义。作者不仅标榜维系风化,在作品中也不厌其烦地贯彻这一宗旨。所以,歌德当然不可能从中窥探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
而我们知道,维系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根本的是民族文化。在古代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如此,即使在近代亦如此。百姓被鸦片吸干了体魄,整天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清政府政治腐朽、闭关锁国、文化专制;外国列强通过战争、割地、赔款等手段进行经济掠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她被瓜分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候,虽然大清帝国覆灭了,袁世凯又篡夺革命果实,然而中华民族精神却被激发得异常高亢、异常耀眼!这不可不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奇伟功绩!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
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0xx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20xx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0xx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20xx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在美丽的绿山墙农舍中,卡思伯兄妹决定在孤儿院中领养一个可以帮助他们兄妹俩做农活的小男孩。可是当兄妹俩去接小男孩的时候,却令他俩大吃一惊,因为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爱幻想,说话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她叫安妮,她便是《绿山墙的安妮》一书中的女主角。
安妮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小女生。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出了许多笑话,但是她也同样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爱生活,爱大自然,这种爱使她的生活快乐充实,生气蓬勃。她聪明而又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为了可以照顾玛莉拉,安妮最终决定放弃了学业而留在了家中,她的这种感恩之心让我感动。
感动之中,安妮的乐观之心,也让我边看边哈哈大笑的不停―――她把止痒药当作香草酱放进了蛋糕中,做给了客人吃;她还给樱花取名为白雪公主,黄鹂鸟则成了一位爱唱歌的小仙女。一切平凡的事物,只要出现在安妮的视线当中,马上就可以变得妙趣横生。安妮的童真无邪,让我每时每刻感受到了她的可爱。
合上这本书,一个满头红发,满脸雀斑,而又古灵精怪的小女孩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真想和她成为好朋友。我要和安妮一样,对学习有狂热的劲头,积极主动,把一个个的困难都克服,都踩在脚下。我要让我的梦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无论时间有多长。
“红头发安妮”,我爱你。我要像你一样,用更灿烂的微笑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困难,每一个挑战,到时那美丽的彩虹便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15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