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提高教学的适应性。以下教案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形式为特点,为大家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三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五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六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一、一词多义。
1、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
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文档为doc格式。
-->
-->。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七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4:覆盖,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
师:是吗?
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生(齐):敢!(跃跃欲试)。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生2: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课下注释中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月色呢?
师:你的问题很深刻,很有价值。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作者开头交待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生5:作者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突然又起来了?
师:这后两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1:开头就是交待夜游的时间,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2:作者起来是因为“月色入户”,欣赏月色美景。
师:很好。那么前三个问题就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吧,一会儿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组同学先来展示你们的探讨成果?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生(齐):空明。(板书——月色:空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哪组同学能解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不太满意。
师: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生4:悠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
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八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九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理解“闲人”含义。
一课时。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一、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的人,因为(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一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二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法。小组讨论文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子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文档为doc格式。
-->
-->。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三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文章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月:空明澄澈。
苏轼闲人:清闲之人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四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赏讲评。
品评范文。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创新作文。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文档为doc格式。
-->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19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