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02:13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9 06:02:13     小编:文轩

报告是一种对某一事件、问题或者研究结果进行详细陈述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报告的形式,可以向他人介绍和交流某一主题的重要信息。报告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为他人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因此,撰写一份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报告尤为重要。报告的内容要恰当地参考和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你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提议。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提议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超前规划意识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

有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带有必须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地方是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搞重复建设,使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明显地分出功能区,为远期发展没有留下充分的余地;缺乏编制乡镇的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更谈不上特色设计,使得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没有明确分工。

有的地方把握的不准确,盲目追求面积向外扩张,一味地征地大搞建设。大部分中心镇建制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本事较弱,在筹资上没有广度,不能合理运用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在经济实力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吸纳积聚功能差。

(三)资源、土地等因素制约小城镇的发展。

由于农村团体土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的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法律不生效,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使小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变得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受到制约,不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比如: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没有排污管道系统和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本事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低下,存在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小城镇的建设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树立精品意识,规划时根据本地的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实际情景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本事,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贴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使其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要盲目模仿,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打造特色上,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在统筹城镇关系上,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构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

产业集聚、支撑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允许农村团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农民或农村团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代替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使农民能够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在补偿机制上,实现农村团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使农民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在投融资政策上,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逐步建立团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大力实施村镇道路改造提升,翻修各主干路段,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各生活小区地下管网、供电供水,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在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让街道绿化、镇村周边绿化、美化,实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推进学校教学楼建设。全面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让群众就业有岗位,坚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进取性。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二

论文题目:以“三个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北安市通北镇党委围绕打造北安南部区域性中心强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服务、保障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通北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和黑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从实践情景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强化”。

一、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双推双引”

通北镇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是城乡结合部。镇党委认为,农村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两个发展、促进城乡两个繁荣。为此,镇党委着力实施“双推双引”工程,即在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育,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走城乡联动、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党组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进取帮忙农户选定土地租赁、倒包、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规模经营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4%和66%。二是加大农村产业化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各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生产、跨区作业、豆制品加工、农副产品收购等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三是在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大豆产业和有机食品产销四个聚集区建立基层党组织,进取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目前,全镇已有2600多农民在“四大产业”聚集区就业,年收入5500多万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蓄积城镇发展动力。

按照“兴经济、促发展”这一主旨,镇党委开展了“项目建设我先行”活动,即经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党组织的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进取为投资项目供给全方位服务。一是实行党政领导和相关党支部包项目工作机制,帮忙项目建设单位破解疑难问题。如城建党支部努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供给优质外部环境,主动帮忙企业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引进资金六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5个。二是组建党员先锋队,强力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楼房开发等重点工程。目前,全镇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20个先锋队,与项目建设单位结成服务对子,以“点对点”

的方式,帮忙建设单位办理解决立项、审批、拆迁等相关事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成立党员督导小组,不定期地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景进行督导。目前,总投资8.97亿元的道路拓宽,站前广场改造,楼房开发和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29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家园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农民2104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社会事业发展。

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准和群众满意度,经进取争取,镇党委一是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经过举办消夏晚会、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学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小学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吸引邻近市县、农林牧场和周边乡镇3000余名学生在通北就读,占在校生总数的40%;三是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市第二医院门诊综合楼,增加了ct、生化检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120急救车辆;四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就医得到根本保障;五是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措施;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230名进城农民办理了城镇户籍,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三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职责人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职责。政府要站在必须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终,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四

论文摘要: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师承教育现状,我们对国家级名老中医及其学术继承人和相关医疗工作者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分析为《中医药临床人才师承制培养立法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建议。

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师承名师,学习老一辈中医学家独特的经验和诊疗技巧,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逐步缩短成才周期。古往今来,师承教育培养出一批批中医大师。随着学院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中医大师的相继去世,中医人才出现了危机。为了提高培养中医人才质量和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如启动对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抢救、《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试办法》等。1990年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决定为全国500名著名专家配备学术继承人。为了进一步了解师承教育现状,我们对国家级名老中医及其学术主要继承人和相关医疗工作者等进行了跟踪调查。

1调查情况。

1。1调查对象及内容。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为对象,调查名老中医本人及所带学术团队的基本情况。第二,以国家级名老中医所带高徒为对象,调查其师承基本情况(包括经过高徒培养,成为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三,以当地评选的省级名中医为调查对象,调查其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第四,以有师承学员(或名老中医所带高徒)工作的医院管理者为对象,调查管理者对其岗位的评价以及对师承工作的建议。第五,以毕业于医类院校并工作五年以上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为对象,调查其从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98份,收回498份,有效率100%。其中国家名老中医20人;名老中医高徒78人,省级名医48人,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人员30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工作人员322人。

1。2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了资料查询与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名老中医对师承教育的认识与建议。

调查发现,院校教育是现在新成长起来的名中医的主要受教育方式,但师承教育对他们成长影响较大。在对20名国家级名老中医的调查中发现,选择影响较大的受教育方式中,院校教育占80%,师承教育占85%。结合他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初学中医的形式95%是院校教育,但是,他们中85%都有过跟师经历。可见,在院校教育的冲击下,师承教育依然是名医成才的重要途径。此外名老中医认为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需要采用的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的结合是最适合中医药发展需要的教育方式。

在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名医都一致认可师承教育,认为师承教育对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重要的意义。刘柏龄教授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带徒的事例说明师承教育在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杨宗孟教授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应该继续下去,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师承教育可以早临床、早实践,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院校教育弊端。中医药临床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出现有较高的医学理论,但临床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师承教育通过跟师临诊,提前接触临床,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

2。2名老中医高徒时师承教育的认识与建议。

在对78名国家级名老中医高徒的调查中发现,他们认为师承教育最好模式是“一带一”。最佳时间是从院校毕业后从事段时间临床再进行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对一的传承,这样有利于完整地收集名师临床经验。在问及“您认为师承教育最好的模式”时,66。67%受试者选择“一带一”,可见高徒都希望能完整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但这种“师徒授受,独立传承”的模式将导致新的情况,即可对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和学术思想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存在局限,不利于学术交流和融合。在座谈时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所以与院校教育的结合和跟师时机也是师承制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问及“您认为师承教育入师学习的最佳时间”时,有53。85%受试者选择了“院校毕业从事一段时间临床”。

在对民间师承的认可方面,有53。85%的高徒对师承范围的理解是“不仅局限在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应该普遍实行师承教育,包括民间中医师承”。民间存在一大批优秀中医人才,而民间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师承。如果没有很好地继承,对中医的发展是很大的损失。据邓铁涛在20xx年香山科学会议上保守估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全国有5万个民间的真正中医师虽然行医已经十多年二十年,但也不能再开业坐诊看病。几千年中,中医的传承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如20世纪初我国就有中医80万人,远远超过现在以院校教育为主培养的27万中医师人数”。

2。3省级名老中医对师承教育的认识与建议。

省级名中医共调查了48人,他们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年龄集中在50岁到70岁之间,是在文革前后经历院校教育,有较高的学历,也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下的成功典范。中医师承教育,应该遵守立足临床、精熟经典、名师指点、教研相长等中医成才特有规律的原则,在学习名师具体诊疗经验的同时,还要继承名师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作风。这些观点得了省名医的认同,在问及“您认为师承教育的最好方式”时,57。14%的省名中医选择随师临床,21。43%的选择“研习经典”。可见临床磨练与经典研修的配套与互动是师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体现着中医的继承。

完善的实施规范是师承教育的重要保障。在调查“您认为目前师承教育需要完善的是什么”时,有78。57%的省名医选择“实施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好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师承教育容易走向形式化。在座谈中一些人提出新型的中医师承应该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宗旨,坚持理论和实践能力双重考核标准,增强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有能力从个别病案的诊疗思维和效果中总结经验和方法。

2。4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对师承教育的评价。

我们对中医医疗机构中有经过高徒培养的中医师的10家医院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30个管理者,包括院长、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和医务科长。此调查主要围绕对比的方式展开。调查显示,经过师承教育的人员,其科研能力、门诊量都与没有相关经历的人有提高,与其中本人未经过师承教育之前有提高,知识结构也更为合理。同时,师承教育提高的不仅是医疗技能,还有师承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如人文底蕴和医德医风,人文底蕴是指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易学、天文历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的“悟性”,跟师的耳濡目染,也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人文底蕴,并且逐步形成了医家德高的风范。人文底蕴和医德医风在调查数据中都显示有明显提高。

2。5中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中医师承教育的认识。

此次调查选取66家二甲级以上中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322份,内容分成对中医学的认识、中医临床状态和师承教育三个部分。在“什么是中医特色”的三个问题中,对特色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少部分认同”或“不认同”的占14。29%,对特色是辨证论治“少部分认同”或“不认同”的占8。28%,说明在中医从业人员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在不信任中医的前提下从事中医的。邓铁涛说,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就一定要培养“铁杆中医”,即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

在有关中医临床状态的调查中显示,西医的诊断方法、临床用药在中医从业人员的临床中占有着一定的比例。对在临床诊治疾病时,是否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治疗,是否按中医辨证思维处方用药,是否用实验室检测结果代替中医四诊,是否先西药后中药治疗,是否只用西药方法治疗或只用中医方法治疗,还是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治疗等问题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对问题的回答比较分散。对西医诊疗的部分依赖,反应出部分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学临床技能上的不足。

在有关教育方式的调查中,对“您认为按目前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的中医师合格吗”的回答,认为“完全合格”的占14。29%。绝大部分合格占14。29%,基本合格的占28。57%,少部分合格的占28。57%,根本不合格的占14。29%。说明作为已有5年医疗工作经历的中医临床人员,已从自身临床上的不足意识到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式有关系,并表现出对师承教育的期盼。在对“您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应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回答中,有64。29%选答了和师承教育有关的选项。

3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师承教育是是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的重要形式,需完善师承机制与健全法制并重。

(2)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需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并举。

(3)师承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选择适当的从师时机和充足的跟师时间的有机结合。

(4)师承教育是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体现,需学临床与读经典并重。

(5)师承教育是继承和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手段,需医德医风与人文素养齐抓。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五

【资料提要】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坚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可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仅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一样的基础条件下、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小城镇各有不一样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景看,此刻有一些领导异常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向相关领导异常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可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仅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仅有3.5万人,并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景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景看,要在面上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资料。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可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可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当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能够自我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都能够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构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经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供给中长期贷款。具体能够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能够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并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可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构成自我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并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研究有主导产业基础,并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进取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我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忙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构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能够依据各自的优势,构成不一样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此刻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可是6000多人,并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并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一样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团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先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原有宅基地按必须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进取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六

工学照顾专业:力学[0801]、冶金工程[0806]、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水利工程[0815]、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矿业工程[0819]、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核科学与技术[0827]、农业工程[0828]。

中医类照顾专业:中医学[1005]、中西医结合[1006]、体育学[0403]。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

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乡镇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是乡镇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为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了制度变革之后,还有两个大的瓶颈制约:一是物质技术生产力过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这需要各种条件,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厂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把大批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与质量,使农业朝着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推进耕地集约化经营,使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工业经济源于乡镇企业的崛起,其中规模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镇,但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以粗放经营和外延式增长为主的阶段,并以高投入、高耗费、低产出、低质量、低劳动生产率实现其发展;还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耕地等负面效应,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小城镇为载体,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有效机制,吸引乡企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缺陷和弊端,又能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和新建企业提供合适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市场、服务等环境,推动乡镇工业和新建企业良性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小城镇对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小城镇建设是可以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业容量。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八

为了进一步发挥蒲州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扩大小城镇规模,提升小城镇功能,打造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根据蒲州镇总体规划,结合蒲州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用现代化理念建设经营小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质量,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打造平台,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

组长:麻亚龙(党委书记)。

副组长:聂学政(镇长)。

张军峰(党委副书记)。

吴温霞(纪检书记)。

相挺(副镇长)。

成员:屈波(财政所所长)。

李锁牢(城建办主任)。

吴红军(交通道路站长)。

薛银锁(水利站站长)。

王国玺(林业站站长)。

姚耀强(派出所所长)。

吕刚平(土地所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蒲州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由相挺同志兼任,负责组织、协调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内容。

蒲州镇小城镇建设主要以蒲州镇旅游景区拓展改造为重点,确立“旅游带动、科技支撑、城乡一体、跨越赶超”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蒲州镇文化内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生改善”重点工程,打造一流“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

今年实施的主要工程有:

一、蒲州镇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本镇旅游景区东起永济西高速路口至域西黄河坝,东西长8.5公里。景区包括普救寺、蒲州古城遗址、唐铁牛、鹳雀楼。主要提升项目:

1、新建旅游接待中心。

在景区入口占地30亩,目前土地调整已到位,围墙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设计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2、旅游路绿化提升工程。

按照现代林业的绿化理念,遵循“人文性、景观性、生态性、实用性”的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配置,“带、网、片、园”相结合的模式,高标准完成旅游路全线绿化升级工程,共栽植各种树木3万余株,绿化带建设1万平方米。

3、西厢大街绿化。

西厢大街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大街的绿化工程,新栽各种树木2800株,新建绿化带4000平方米。

4、西厢大街广告牌匾整治及立面仿唐改造。

西厢大街是旅游景区中心位置,是贯穿三个景点的必经地,大街的建设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此,我们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和立面仿唐改造,对沿街商户门牌广告采取五统一(统一制作、统一模式、统一颜色、统一规格、统一字体)进行彻底更换。对沿街已建成的153户门房进行立面仿唐改造,具体要求完成仿唐墙、侧墙、柱子及屋顶喷漆等唐式格局。对未建的严格图纸审核,按照唐式建筑进行建设或改造,使西厢大街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朝步入大街,一日梦回千年”的盛唐蒲州风采将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5、修建硬化绕村道路。

为了缓解西厢大街车辆通行,保持大街清洁和优美环境。今年在大街商户屋后新开通硬化一条东西大路,既减轻大街车流压力,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6、大力发展旅游景区“农家乐”

为了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一批“农家乐”。目前,在景区发展“中都渔村”、“迎熙苑”、“盛唐庄园”、“河东农家”等集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家乐”6家,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环境优美,贴近现实。

7、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针对景区有利的土地资源有势,在景区沿线和景点周围,新建生态旅游观光园、自摘园8家,发展早熟杏、桃、核桃等各种特色品种余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植物的沟通。

工程进度:除了游客接待中心年底建成外,其余项目都在10月底完工。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800万元,由镇、村、户自筹。

二、蒲州镇生态园林休闲区。

拟定内容及规模:我们秉承“突出本土特色,展示旅游文化,体现生态自然”的理念,在景区旅游路两侧铁牛馆至鹳雀楼,新建占地80余亩,栽植雪松、栾树、红叶李、女贞等各种苗木15000余株,硬化游园自然格局慢行便道8000余平米,高标准建成生态休闲观光园区。这一休闲生态区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放弃坐车而漫行在密丛林中和生态园中,体验自然美景,享受自然生活。

工程进度:在10月底前到位。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50万元,由镇政府自筹。

三、蒲州镇商业街工程。

拟定内容及规模:一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硬化工程,全长1.8公里,预计工程投资860余万元;二是完成蒲州商业街雨、污排水工程,共完成全长3.6公里管道铺装,预计投资600余万元;三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亮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20余盏,在西厢十字路口安装高杆灯4盏,预计投资238余万元;四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人行道铺装工程,全长3.6公里,预计投资240余万元;五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绿地建设和园林绿化工程,预计投资180余万元。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2700万元,上级补助和镇政府自筹。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规划。所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根据总体规划,依法按程序规范建设。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发生,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创新建设机制。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招商引资、垫资建设、资金担保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作为资产来经营,全面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强化目标责任。小城镇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拆迁建设工作涉及量大面广,要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各项工程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在城环工委前期调研基础上,4月16日,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带领视察组,对公交优化发展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实地察看了市公交公司智能调度中心和控制中心、南郊车场、快速公交智能站台等,详细询问了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全面了解了公交规划、基础设施、线网覆盖、路权分配、财税扶持、惠民政策、票制票价、运力运效、服务水平、安全保障、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情况。下午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交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公安局、自然资源局、国资委、住建局、两县政府、银川公交公司的情况汇报。

左新军主任对公交优先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公交优化发展提出要求,希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擦亮都市公交名片、不断提高城市幸福指数,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激发公交企业活力,合理调整票制票价、理顺完善公交票价体系,科学规划线路站点、提升公交精细化管理,优化路权使用、促进公交资源最大化利用,加强法制建设,为公交优化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政府投入大、公交发展快、城市活力足、幸福指数高。

一是处于西部城市前列。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截至2018年底,银川市拥有公交线路137条,线路总长度2407.73公里,线网总长度730.64公里;公交运营车辆2089辆,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16.9标台,日均客运量约76.3万人次。二是承担城市交通主体。形成以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占公交日均客运量的42.1%。三是公益普惠便捷。实行65岁以上老年人、军警、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学生卡打六折,大众卡分时段打折、1小时内免费换乘等惠民政策。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方便居民就近乘车。推广使用“掌上公交”、“车来了”等手机app,为乘客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居民对公交出行的满意度较高。四是绿色节能环保。近五年来,市政府共投资11.96亿元,采购清洁能源公交车626辆、新能源公交车615辆,新能源车辆占车辆总数的29.4%;建成充电站8座、充电桩357个,能同时为800辆不同型号车辆充电;公交车辆每年减少co2排放5.65万吨,为“碧水蓝天、明媚银川”城市名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问题分析。

(一)顶层设计与和谐宜居理念不相适应。《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2018-2030)》,仍在修订完善过程中。部分区域道路通行条件有限,公交线路布设存在困难,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用地落实比较困难,致使公交规划无法有效落实;一些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影响,未按要求同步规划、建设公交基础设施,制约公交线网优化。公交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居民对公交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与公交发展的现实差距较大。公交发展的现实是开辟线路越多亏损越大,线路延伸越长亏损越大,运营服务延时越长亏损越大,车次密度越大亏损越大。

(二)政策支持与民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一是现行票制票价单一。我市城市公交车无论线路长短、站点多少,均实行一元票价。实行各种优惠、免费等惠民措施后,公交票款收入逐年下降。年平均人次收入0.64元,人次成本2.36元,每人次亏损1.72元。二是政府财政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按照现行成本规制补贴标准核算后,财政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2017年应支付公交公司成本规制补贴,市财政还有1.5亿元没到位,永宁县有1773万元没有到位,贺兰县有4085万元没有到位。三是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利用政策不活。公交场站用地均为划拨,不能进行综合性开发。企业自建11座油气站,不能对外营业。企业无法通过多种经营有效创收弥补主业亏损。

(三)企业困境与都市公交建设不相适应。我市公交运营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承担,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一是企业负债高。目前企业负债总额14.9亿元,资产负债率91.09%,远高于市属国企47%的平均负债率。二是职工工资低。公交职工平均工资仅为银川市社平工资的70%,职工队伍稳定性下降。一线驾驶员、维修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制约了公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根据规定,省会城市每辆公交车应当配备1-2名安全管理员,仅此一项年支出预算。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近2亿元,公司无力承担。目前仍由安检巡防大队及驾驶员等维持运营安全,与反恐维稳要求相距甚远,存在安全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城市和谐宜居。要优化《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2018-2030)》,突出公交专项规划在城市总规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交通资源,为城市公交优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要兼顾公交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适度推进公交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设置线路、线长、运时等,引导市民理性公交消费。《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条例出台将为公交优化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优化政策支持,助力民生事业发展。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政策层面问题,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一是改革完善价格体系。借鉴北海、昆明等市经验,综合考虑企业经营成本、社会承受能力、交通供求状况,根据服务质量、运输距离等因素,完善多层次、差别化的价格体系,改革城市公交票价构成,结束全程1元的单一票价。二是落实相关政策支持。按照补贴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补偿补贴制度。将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政策要落地,财政补偿补贴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三是深化公交体制改革。借鉴南宁市经验,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行的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出台政策支持公交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开展与运输服务主业相关的其他经营业务,增强企业活力,增加企业收入,弥补主业亏损,改善财务状况,平衡政府财政补贴。

(三)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一是擦亮公交都市金字招牌。在公交优先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公交发展,提升公交整体运量、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做好迎接复检准备,为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为文明城市建设做出表率。二是化解企业高额债务。要制定公交企业债务化解方案,逐年化解高额债务。学习南宁市做法,按年度考核结果,财政补贴足额及时到位,企业基本没有债务。企业要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可控成本管理,驱动内生活力,提高造血功能,自我减负。要逐步形成公交企业的良性循环,以优秀公交企业支撑公交优化发展。三是加强公交队伍建设。政府和公交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关心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企业应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职工的工资水平,借鉴南宁市做法,使公交职工的工资达到社平工资标准。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公交企业建立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稳队伍、提素质、保质量、促发展。四是强化安全责任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要保障安全资金投入,强化公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压实安全责任,加强公交场站、车辆、运营的安全预控管理,从反恐维稳高度做好安全工作。要提高广大乘客的安全意识,群防共治,维护公交安全,保持和谐稳定。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我们决定对教工通讯员和学生记者进行新闻写作培训。我们举办这次新闻培训,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举办这次培训活动,提高水平,开阔视野,提升队伍,促进工作,不断推动我校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这是我们本次培训的第一次讲座。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副校长叶国英来为我们作报告。叶国英副校长是我们学校主管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校领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今天参加报告会的同志有:全校教工通讯员,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部分学生会成员和我们校党委宣传部全体成员。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叶副校长来为我们做报告。

刚才,叶副校长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通过聊天的方式,引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富有说服力的数据,从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就把握成才主动权这一话题,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一

尊敬的国家关工委感恩励志中国行的演讲专家们:

尊敬的学生家长朋友们: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夏风习习,杨柳依依,在这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大三家中心小学。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家关工委感恩励志教育中国行讲师团的讲师,在这里为我们奉献一堂激情洋溢、别开生面的感恩教育课。在此,我首先向各位提五点要求:

请大家到指定位置坐好,在会议期间要安静听课,不要随意走动和说话。

带手机的同志请将您的手机调到震动状态,不要影响会议的进行。

请大家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不要中途退场。

在听课过程中不要打扰别人讲话或嘲笑别人,要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感。

听完报告会,每名学生都要写一篇。

体会。

文章,明日放学前交到中心小学少先大队。

下面我宣布**市大三家镇中心小学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现在开始!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二

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之中虽然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城镇化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

3.1培养农民综合文化素质。

培养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指对农民文化水平、科学技术、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多种素质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农民的个人综合能力。作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部分,农民这一生产主体所具有的综合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能否很好地可持续发展。

3.2合理规划城镇布局。

农村城镇的规划,必须注重整体协调发展,而不是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各地政府要认真把握,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构建个性化城镇。注重发展建设城镇第二、第三产业,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从第一产业向着第二、第三产业方向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3.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当前,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方向演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这同时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刺激了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缓解了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率;扩大了城市内需;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为农村发展带来弊端:耕地资源的短缺、农村综合资源减少、劳动力资源流失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等等。因此,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时应注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出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02).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三

同志们:

刚才,宣讲团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报告。报告站位高、思考深、视角新,语言生动、感染力强,通篇用心悟思想悟真理、用心教立场教方法,起到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入脑入心的作用,增强了学好党史的政治自觉,坚定了推动发展的决心信心,提振了走好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我们要以这次中央宣讲为契机,进一步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作为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学党史中坚定信仰信念、在悟思想中感知真理伟力、在办实事中铸牢为民初心、在开新局中担牢时代重任,确保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取得更大成效,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加深对党的伟大历程、思想理论、精神谱系的理解把握,在深学党史中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二要在细悟中进一步汲取政治养分。在潜心学的基础上多用心思考、多深刻领悟,从中学出理想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人民情怀、学出革命斗志,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作为政治上再升华、精神上再洗礼、党性上再锻造的过程。

三要在笃行中进一步扛稳政治责任。坚持以学促行、以学促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实际成效。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宣讲团一行表示衷心的感谢!散会。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四

同志们:

的政治自觉,坚定了推动发展的决心信心,提振了走好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我们要以这次中央宣讲为契机,进一步把开展党史。

学习。

教育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作为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学党史中坚定信仰信念、在悟思想中感知真理伟力、在办实事中铸牢为民初心、在开新局中担牢时代重任,确保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取得更大成效,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加深对党的伟大历程、思想理论、精神谱系的理解把握,在深学党史中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二要在细悟中进一步汲取政治养分。在潜心学的基础上多用心思考、多深刻领悟,从中学出理想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人民情怀、学出革命斗志,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作为政治上再升华、精神上再洗礼、党性上再锻造的过程。

三要在笃行中进一步扛稳政治责任。坚持以学促行、以学促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实际成效。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宣讲团一行表示衷心的感谢!散会。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高站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高起点实施“人才计划”建设,建机制、破难题、优环境、聚人才,为加快建设新型生态旅游小镇、走正走好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一是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指挥部”,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召开x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有效破解了人才“引、用、留”等突出问题。二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构建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四个层次的政策体系,人才政策的领先优势不断强化。制定实施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县的意见》、x条综合政策措施、x个配套实施办法,持续开展了产业人才、创新人才、科技人才“三大引才计划”,实施专业人才支撑、后备力量素质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社会事业人才集聚“四大育才工程”。全县吸纳产业人才团队x个、科技创新人才x人、急需紧缺人才x万人,兑现人才专项资金x余万元,人才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显现。三是强化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研究制定《x县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明确各级“一把手”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县市区、x个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市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引导人才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落实,人才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二、坚持筑巢引凤,聚育平台日益拓宽。一是实施柔性引才。依托援疆工作,创新人才智力帮扶模式,先后引进援疆省市交通、教育、医疗、农牧、林果等领域专家人才,依托“项目+资金+人才”抱团模式,组织开展了“千人计划专家行”“人才支持进万村”等招才引智活动x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x人次,达成项目合作x个,“援”字号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本土育才全面发力。紧抓乡情纽带,开展“引凤还巢”主题活动,破除“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唯论文”的人才导向,推行本土特色人才评价机制,吸引本土人才回归、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信息回馈、智力回哺。同时,依托农牧民学校常态化开展“百千万”工程,形成了x个类别的本土人才工作室,培育各类“拔尖人才”x个,构建了“政治合格、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热爱家乡”的新时代本土人才队伍。三是发展问效用人才。坚持人尽其才、用当其时,持续引导各类人才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用实践的“三昧真火”淬炼人才“真金”。

三、创优人才环境,拴心留人氛围日益浓厚。坚持“引进来、留得住、干得好”人才生态环境,为人才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一是做好服务保障让人才“心有所安”。以绿色通道、服务专员、窗口服务和人才金卡“四位一体”,构建人才精准服务体系,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交通出行、职称评审等x项专项服务,解决人才来济发展后顾之忧。目前累计发放金卡x张。确定优质基础教育“定点储备校”x所,2020年为引进的x名高层次人才妥善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二是重视尊重人才让人才“心有所归”。县委、政府设立了人才日,连续组织开展“本土拔尖人才”“回乡创业之星”“智慧奉献奖”等评选表彰活动,布局建设了x个人才主题公园、主题大道,体现对人才的最高礼遇,营造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的浓厚氛围。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担当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新时代人才向往之城,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贡献。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六

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口就业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不断增加的城镇建设需求,农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日益减少。不过对于农村特色产品的加工,出现了新的就业形势与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有了新的`就业选择,这些就业岗位可以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推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2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从历史发展经验得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不仅是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还会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即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数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农产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部门势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大产量,改进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2.2.3扩大城市内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消费与需求水平也随之加大,农民旧的生活观念产生变化,打破传统的消费思想树立起新的消费观念,这样的改变,使得城市农村内需不断扩大,人们利用起这些需求,顺应形势发展生产,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提高城镇需求,增加农民就业率,同时,还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从分散化结构向着规模化结构进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力部队,农村私营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极大改进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使得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主要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它的发展推进并不仅仅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而同时也在一些方面产生出消极影响。

2.2.1大量土地被占用,农业资源严重流失。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土地、农业资源都有限。而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基建工程,力图打造起富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农业资源短缺现象更加严重。

2.2.2城镇化建设滞后,拉动农业部门作用有限。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情况依然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减至58973万人,较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298人,较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仍落后于世界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城镇市场需求不足,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2.2.3农民就业问题未完全解决。城镇化发展征用大量农用地,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量下降,耕地资源有限,这需要农民走进城市就业,由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而目前来讲,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依旧处于滞后状况,无法提供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使得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成功进入城市,使得仍然有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未能妥善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就业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七

为了全面推进我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指导,以加速人口、用地、产业集聚为出发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基础,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镇村互动,梯次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

二、总体目标。

坚持“改造、完善、提升”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现有城镇框架为依托,完成六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增加4%以上,建成区路网覆盖率和硬化率达到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标志明显;自来水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供水普及率达到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燃气气化率达到60%,有不少于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镇区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以及住房建设,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建有健身活动场所;建有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有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设施基本配套。

三、建设对象。

渭城镇、窑店镇、正阳镇、底张镇、周陵镇、北杜镇。

四、建设内容。

(一)规划编制。

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加紧编制、修编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及时做好镇区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建制镇中心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片资料齐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网络的同时,对镇政府所在地的重点路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和改造,做到建成区范围内的道路全部硬化,镇区的道路、主要街道的人行道全部硬化,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

2、给排水建设:镇区实行集中供水,供水普及率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以清淤、延长管网为主要内容,修建、疏通明沟、暗渠,加快小城镇排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畅通。

3、环卫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垃圾箱、果皮箱布局合理、数量满足实际需要;有简单实用的垃圾处理设施;公厕布局、数量合理,使用正常,清洁干净,全部为水冲式卫生厕所,无旱厕。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镇按照规划要求,选择适宜地段建设供村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以及配套活动设施齐全的标准;有完备的中、小学校和中心卫生院、文化站等。

(三)镇容镇貌。

参照城区沿街建筑景观整治标准,对镇区主要街道建筑立面进行美化改造,确保街道建筑立面协调美观,富有特色;广告和门头牌匾整洁、美观、规划统一。同时,加大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大力整治城镇脏、乱、差现象,做到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集贸市场。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市场规划建设超前,管理措施到位,经营秩序规范。市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完善,有专用停车场地,无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有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

五、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阶段(20xx年7月18日至7月25日)。

各镇结合实际,尽快研究确定今年规划编制任务和建设项目,条件成熟的可先期组织实施。每个项目都要编制项目简介,明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形象进度和完成时限。各镇的建设项目于7月25日前报区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住建局)。

(二)项目实施阶段(20xx年7月26日至9月25日)。

1、明确任务。各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自小城镇建设计划,内容要详细,要有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工作措施及责任领导,并上报区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确定。

2、宣传发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小城镇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同时,做好小城镇建设相关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项目,按照既定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加强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三)项目观摩阶段(20xx年9月26至9月31日)。

区委、区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项目”的方法,对各镇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观摩、考核评比。

1、听汇报:听取各镇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

2、查资料:各镇和施工单位要精心制作能够反映项目概况、建设进程和实施前后状况对比的图册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料认真收集整理,做到有规划、有图纸、有展板,建设项目报建资料齐全。

3、看项目:现场观摩各镇小城镇建设项目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主要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全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各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工作措施。要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发改、住建、国土、交通、卫生、环保、文体、教育、农牧、水利等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要尽量向小城镇倾斜,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要通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工作进度。各镇、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强化时效意识,倒排工期,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各镇每周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工作协调会议,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推进。

(四)严格督查考核。区上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各镇和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区住建局、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定期检查,及时通报。对任务不达标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追究责任。对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以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推动工作落实。

看过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的人还看了:

1.2017乡镇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2017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3.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城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篇十八

从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化,是我们人类不断发展之后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国家现代化的其中一把钥匙。归根结底,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生产方式由农业转移到工业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说,这种在生产或生活方式上产生的变化,都是人口在变化。深入地讲,城镇化不只是由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更是指随着空间结构布局的变化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1.1城镇化与城市化。

从本质上讲,城市化与城镇化均翻译于一个外来词,即urbanization,学术上讲是没有区别的。而在我国的语境里,城镇化与城市化在自由度上有所不同,城市化指农村居民自由迁徙到自己想要居住的城市中去,中心城市不断扩张,吸纳吞并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城市;城镇化指农村居民就近城市化,推广小城镇的遍地开花。

1.2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总体处于快速稳步上升阶段。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成果显著,城镇人口容量增大,城镇现代化水平也逐步提高。现如今我国各大中城市加大力度建设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力求进一步缩小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差距,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布局日趋合理。20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9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20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71万人。

1.3农村经济现状。

近些年,中国农村经济不惧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积极向上的走势。在农产品方面,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的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农业连续增产。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压力;在乡镇企业与农民工工资方面,近年来农民工工资较大幅度上涨,中国农村经济正在步入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阶段;在流通方面,连锁化“农家店”覆盖扩大,逐步形成起一个城区配送中心为树干、乡镇店为树枝、村级店为树叶的现代流通网络,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更为突出。总之,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还需继续放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1961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