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对他人行为或作品进行评价和指责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和挫折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出色的总结范文,获取一些灵感吧。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两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
(1)然有归欤之情;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
(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
(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能力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自学法——通过预习与自学,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质疑法——通过质疑解决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探究法——通过情景关系的探究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
一、对话作者
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三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1课时。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四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幻灯片。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五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幻灯片。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六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_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_,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_,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_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_。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_。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七
1、了解辞的基本知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2、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3、、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持独立人格的品质;
1、重点:
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2、难点:
通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2、自读法。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3、讨论法。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
1课时。
1、导入新课:(4分钟)。
学生集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讲授:结庐在人镜又怎么会无车马之喧闹呢?“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什么真意?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诗歌表达了淘渊明淡薄名利、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淘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2、教师示范朗读,进行诵读指导。(10分钟)。
教师在背景音乐下示范朗诵,然后进行诵读指导。
辞:一看到辞,我们就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离骚》。辞,也叫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这里我们讲一下辞的节拍问题。
和诗比较起来,辞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韵文,与诗比较接近。
辞,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内,往往置于句末。虚词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后四句,构成一个小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前后两句分别是一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规律,应该朗读为: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读成两拍。如。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还应注意句子的语气问题,疑问句一般要读成升调,感叹句一般读成降调。
3、根据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段落和层次,概括每段每层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6分钟)。
活动的具体方法:学生先浏览全文,概括段落。然后一段一段朗诵,再按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层次、概括内容。逐层逐段背诵。(18分钟)。
返家之乐愉悦恬静的生活日常生活出游经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八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九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一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二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二、亮点探究。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
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辞官向往田园。
自醒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五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六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七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八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十九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二十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蒋老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21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