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快地从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在撰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以下是一些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保持心理健康。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一
体会本文告诉人们的人间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真情;学习本文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感受母子深情。
妙用对比的手法。
ppt。
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背影》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导入本课的“母子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课文:
(1)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
(2)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
a、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分清段落;
b、请学生复述小说故事,师生加以评价小结。
2、探索小说中的人物:
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讨论回答:
(1)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
(3)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
3、研读句子,讨论问题:
(1)“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大伯,麻烦……给孩子。”
(2)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不同句子的不同语调、语气。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2、有人说小说的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
结合探究·练习三,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
五、小结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练习二、三。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二
封登华。
教学目标:
1.认识“睡、海”等7个生字,认识目字旁。2.正确朗读课文,读出句子的语气。3.正确书写“明”字。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看海啦!请看屏幕(播放视频)。
2、有一个小朋友啊,明天也要去这里远足了。你们知道远足是什么意思吗?(走路去很远的地方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嘘,大家赶快悄悄打开课本93页,(左手压书、右手指字)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2.多有趣的儿歌呀!请大家小声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仔细看看课文有几个小节。
课件提出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
3.一共有几个小节?是这样的吗?跟他一样的孩子举起小手来!恭喜你们。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读文识字。
(1)请哪位小朋友读第一小节,其余的孩子思考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课件出示“睡”字,如果睡着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发现了大家各有各的姿势,但却有一个相同的动作——闭上眼睛。所以,“睡”字是目字旁,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
(2)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哪儿?(大海)出示生字卡片“海”,谁来当小老师?那你能给它找朋友吗?(出示课件))你看海水拍打着沙滩,激起了高高的海浪,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美丽的海螺和贝壳。“海”是什么偏旁?你还能说出几个带三点水的字吗?(生说)细心的孩子一定会发现:带有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系。
(3)在儿歌中,小朋友想得睡不着觉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认读“那”字,谁认识这个字?抽生读,注意鼻音。“那”的反义词是“这”。
师:大海有这么多种颜色吗?我们快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颜色的大海)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很多呢!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有机会大家可以让爸爸、妈妈带着你们亲自到海边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大海的多种颜色。
是啊,大海这么美丽,小作者恨不得马上就能去那里看看!可是,天还没有亮呢!听,她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谁来模仿一下(摇头、皱眉、尾音拖得很长),(唉——)这条长长的尾巴是破折号?表示叹气的声音很长。我们带着刚才的表情读读这个句子。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你们也有老师,谁能给我们在场的老师们介绍一下你的老师?比如:我要介绍封老师,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师举“老师”词卡)谢谢你们,让我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
(6)文中的小朋友相信老师的话了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预设:
(三)课中操:《越过海洋》。
大家有这么多的疑问,那老师就带大家越过海洋去看一看吧!
(四)巩固生字、感情朗读。
1、来到大海边,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捡贝壳吧游戏(捡贝壳):睡、海、那、老、师、真、吗。
2、小贝壳把他的朋友也带来了,我们开火车读读吧!读词语(两组)(真能干、真好听、非常好、不错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小贝壳,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课文,请大家想着大海美丽的画面,读出小作者的期待和兴奋吧!(抽读——齐读)。
四、写字指导:明。
1、课件出示:明,抽生唱笔顺歌,集体唱笔顺歌。
3、师示范写,并读写明字的口诀。
日字瘦瘦站左边,月字高高靠右边,竖撇起笔竖中线,两横短短不靠边。
4、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五、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想到了美丽的大海兴奋得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略)。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三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1课时。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睡、着”等11个生字,认识目字旁。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出句子的语气。
3.正确书写“才、明”两个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吗?是因为什么事睡不着呢?
3.提问:有个小朋友因为明天要远足,晚上都睡不着了,猜猜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圈一圈,多读几遍。
3.分小节指名朗读,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出示词卡:大海老师同学天亮。练习认读。再分别用“大海、老师、同学”说话。用“亮”扩词。
教师:你也能用上“吗”来问一问吗?
5.自由练读小诗。
三、品读感悟。
1.分段指名读,读正确、流利。2.交流:这首诗中,什么地方写得最有意思?预设1:睡不着的动作:翻过来,翻过去想一想:你激动得睡不着觉,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的样子。预设2:3次叹气“唉——”学生演一演叹气“唉”,表情生动。“唉——”这条长长的“尾巴”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叹气的声音很长。回归第三小节:“哎——/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有表情地读一读,读出“我”的心情。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田字格中的“才、明”,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3.反馈评价:先展示优秀作品,评价与之前的书写要求一致;再出示部分有典型问题的书写,反馈后再次书写。
-->
-->。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总结: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六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七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听读课文,思考:
美丽的星空下,公园的水池边发生了什么事?
3、讨论:
师:故事的主角是谁呀?
生:蜻蜓、蚂蚁、睡莲、萤火虫。
(师根据回答用红笔板书。认读生字:莲。)。
生:我知道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在黑板上。
师:你说说看。
生:老师要表扬蜻蜓、睡莲、萤火虫帮助小蚂蚁。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思考问题。)。
生:睡莲从水中救起了小蚂蚁,蜻蜓送小蚂蚁回家。
生:我补充,萤火虫给小蚂蚁、蜻蜓提灯笼。
师:说得多好啊!不愧为金头脑。
生:我有问题。
师:别急,说完整,问吧!
生:我有问题要问。这里,小蚂蚁又没有帮助别人,为什么你也用红笔写它的名字呢?
师:问得真好!你是今天的问题专家了。大家想想吧。
该生满脸疑惑,大多数同学也一时没有答案,教室极为安静。但观察一下孩子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地思考。
师:那么,再读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生纷纷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声音很大,全班又安静下来。)老师要表扬小蚂蚁很有礼貌。(生有些激动,停了停,又说。)看,第五自然段,小蚂蚁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师:谢谢你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的发现。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认读生字:非、感激、谢。)。
生:“连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直说,一直说嘛!
生:我补充,连声就是一句话说了很多遍。
生:老师,我有疑问,小蚂蚁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这句话,课文里用的是句号,可是,我觉得应该用省略号才对呀,用省略号才能说明小蚂蚁说了很多声“谢谢”。
生:我对刚才的问题还有补充!小蚂蚁还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它怕它妈妈担心,所以才急着回家。我要向小蚂蚁学习,做事不让妈妈担心。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六、第七自然段。
(生读,全班认读生字:急。)。
4、学习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
【教后反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学习了生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及时调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修正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一要让学生敏于发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用红笔写字本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是学生的发现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入课文学习的良好契机。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又有了新的困惑,“小蚂蚁又没帮助人,为什么也要表扬它呢?”这种困惑正是问题意识的萌芽。这时候,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文,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实在弄不懂的问题再提出来讨论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认真想的习惯。学会从课文的字、词、句、段、标点等各个要素中发现问题,在“不懂的”“似懂非懂”的地方深入挖掘,经过思考、整合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这里,对“连声”一词意思的质疑,引起对“连声”一词用法的质疑,学生思维成长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飞跃。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的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八
生1:你担心我们表现不好。
生2:担心上课时会出错
生3:我觉得老师会因为我们有点紧张。
师:张老师就直说了吧。其实张老师的担心非常的简单,只有一个字。张老师最担心的是咱们六(1)班的同学会不会"玩"
生(大声说):会
师:张老师还真有点不太相信,说实话啊,现在的孩子还真不怎么会玩。你们真会玩?
生:会。
师:口说无凭,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出示一张白纸)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玩?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孩也会折飞机,挺好!
生2:我会折青蛙,然后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是调皮、可爱。
生3:我会把它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折出星星,然后许个愿望!
师:呀,很有诗意!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看来咱们这一班同学还真会玩。想知道张老师怎么玩这张纸吗?(想)那可就要认真瞧了。
师: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地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是撕的很认真的。想玩吗》(想)谁都有机会。
师: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张白纸,不妨这样来玩一玩。开始!
学生撕纸(师:撕的时候可要认真了。)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三个学生的作品)
生:不一样
师:形状?
生:也不一样。
师:但是,你们有没有从中发现共同的地方呀?
生1: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师:有点感觉了吧,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挺好,请坐!谁还想深入地说一说!
生2: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2:我是从书上看到过。
师:好样的!我先把你写的词先写上去,好吗?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关于刚才那位同学(生1)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你们同意吗?(同意)
生1:我认为它的形状也一样
生2:我认为它的面积也一样
生:我认为把它们叠在一起的话,会完全重合。
师:体会体会是这么吗?(是)
师:想象一下,我们把这三个图形把他沿着他原来的方向对折,想一想,折痕的两侧是不是完全的重合啊?(是)
师: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有)
师:再来比画比画。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有这样的特点吗?(有)
师:非常好,放下手中的作品
生1:因为把他对折后,中间的线把他称为轴,而且他们两边都是对称的,所以称之为轴对称图形。
师:看清楚了吗?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画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瞧,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吧。瞧,这么简单的折一折,撕一撕,咱们还真创造出了我们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说实话,数学有时候就这么简单,其实说起轴对称图形,我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如果张老师没有记错的话,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应该有一些就是我们的轴对称图形,是吗?(是)有没有想起来一些啊?生踊跃举手。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九
《夏夜多美》向我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童趣,读了这篇课文想念孩子们能感受到夏夜的景色美,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感受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学会关心别人。教学重点:。
在读书交流中体会夏夜多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小动物们帮助小蚂蚁回家的过程中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图片、小动物们和睡莲的画像、星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情景导入。
在读之前老师要给你们两条读书建议:。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都有谁?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全班齐读。
出示词语,全班齐读。(睁眼、弯弯腰、趴着、眨着眼做动作)。
开火车读词语。
完成填空,概括课文内容,并写生字“送”
三、品读课文,感悟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认识了有趣的字宝宝和词宝宝,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相信现在的你们读起课文来会更有感情的,更流利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分别请生读1、2、3、4、5自然段)后重点处理静悄悄、感激,连声。
师:我怎么没听出静悄悄的感觉呀?谁能读出静悄悄的感觉?(生读)你能像他这样读一读吗?现在咱们的教室就可以用静悄悄来形容。
师:我听到了一个词(出示感激)谁认识这个词?生读谁能用感激说一句话?
生:我很感激我的爸爸。。。。。。
生:就是连着说了好几声。那你来表演一下。(找两三位同学起来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师:那请同学来表演一下连声说。谁当睡莲姑姑?谁当小蚂蚁?(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表演地也非常好)。
师:睡莲姑姑不但救了小蚂蚁,而且非常热情地邀请小蚂蚁:“今晚就在这住下吧,你们瞧,夏夜多美呀!”(出示幻灯片生赞叹啊多美呀!)。
师:把你看到的美用一句完整的话说给小蚂蚁听听,看谁说的话,能让小蚂蚁住下来。(师引导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我看到了夜空中有无数颗小星星眨着他们亮晶晶的小眼睛。
生:睡莲姑姑的花瓣好美。
生:荷叶青青的,圆圆的好美。
生:水草,河水很美。。。。。。
师:你们把夏夜说的.这么美,小蚂蚁被你们留下来吗?(没有)。
师: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生: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
师:多懂事的小蚂蚁呀!
师:是呀,天都这么黑了,小蚂蚁还没回家,你们想象一下他的爸爸妈妈现在正在干什么?
生:正在着急地到处寻找小蚂蚁。
师:是呀,他的爸爸妈妈该有多着急呀,现在如果你是那只小蚂蚁你会住下来吗?(不会)。
师:看来小蚂蚁是真的想回家,可睡莲姑姑哪也去不了,没办法送小蚂蚁回家,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看谁来帮忙了?(生读书)。
师:谁来帮忙了?(小蜻蜓)你愿意当小蜻蜓送小蚂蚁回家吗?(愿意)。
师:那就请你用小蜻蜓的话向睡莲姑姑表表你的决心吧(出示:让我来送小蚂蚁吧)师:谢谢你热心的小蜻蜓。(和生握手)还有热心的小蜻蜓愿意帮忙?那你也来表表你的决心吧!
生:让我来送小蚂蚁吧。
师:也谢谢你。还有愿意帮忙的吗?都愿意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大声地对睡莲姑姑说:生:让我来送小蚂蚁吧。
师:可是,我有点胆心,天这么黑,你们能行吗?这时,谁飞来了?
生:萤火虫。
师:你愿意当萤火虫吗?(愿意)你打算怎么帮忙?
生:我来给他们照亮。
师:请你也以萤火虫的话表表你的决心吧!(出示:我来给你们照亮)。
生:我来给你们照亮。
师:谢谢你,热心的萤火虫。还有热心的萤火虫愿意帮忙吗?(生都举起手来)你们都愿意帮忙呀,都是热心的好孩子。那就让我们一起大声对小蜻蜓和小蚂蚁说:(师手指大屏幕)。
生:我来给你们照亮!
生:蝴蝶、燕子、小鱼、乌龟、大雁……。
师:有这么多热心的小伙伴都来帮助小蚂蚁,小蚂蚁可乐坏了。看,(出示幻灯片)小蚂蚁爬上“飞机”,“飞机”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师:那你能把小蚂蚁这种高兴的心情给读出来吗?(生读)。
师:怎么没听出你高兴呀!谁能面带微笑着读出小蚂蚁高兴的心情?(生再读)师:让我们一起面带微笑着读出小蚂蚁高兴的心情吧?(生齐读)。
师:小蚂蚁的家好远好远呀!(出示幻灯片师范读)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地假山,飞过绿绿地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师:想象一下小蚂蚁一路上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小蚂蚁看到了青青地假山,绿绿地草坪,弯弯地小路,美丽的村庄,。。。。。。(师引导生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谁能把他美美的读出来?(生读)。
师:有点美了,谁还能把他读地更美?(生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他美美地读出来吧。(生齐读)。
师:你们的读书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色。
师:(出示幻灯片进行句式训练)想象一下小蜻蜓还会飞过哪里?
生:飞过弯弯的小路,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美丽村庄。。。。。。
师:小蚂蚁顺利到家了,睡莲姑姑听说了,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会特别特别地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蚂蚁到家了。
生:也会特别特别的高兴。
师: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他们俩一起把小蚂蚁送回了家。
师:星星看见了,也高兴地眨着眼,(贴上星星)星星又为什么高兴?它看见了什么?生:他看见睡莲姑姑救了小蚂蚁,小蜻蜓和萤火虫把小蚂蚁送回了家。所以他高兴地笑了。
师:现在你觉得这个夏夜比刚才的夏夜怎么样?
生:比刚才更美了。
师:因为什么而变得更美了。
生:因为有了蜻蜓,萤火虫,睡莲,小蚂蚁。
师:他们之间怎么样?
生:他们之间互相帮助?
师:是呀,他们之间互相帮助的行为让这个夏夜更美了。
师:所以,我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出示幻灯片)。
生:啊,多美的夏夜呀!
师: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再来一遍。
生:啊,多美的夏夜呀!
师:课文学完了,马上就要和他们再见了,你最想对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们说什么呢?写下来或说出来。根据时间而定。
师:总结语:同学们,小伙伴之间的互帮互助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希望每位同学都做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孩子,好吗?下课!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
师:话说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烽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隆中有一奇人,熟知天下兴亡之道,能解群雄纷争之势。自称“卧龙”,世人皆言得之可安天下。刘备听闻,诚心请之,一请不得,二请不见,方有今日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的三十七回,那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指名回答)。
师:真是一群小小三国星,可吉老师还是想考考你们。(平板推送题目)。
师:厉害,厉害!老师服了。咱们接着回到课文。师:这第三次,他请到诸葛亮了吗?生:请到了。
师:是刘备的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生:诚心诚意。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前发生了什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师:张飞,你为什么会如此不耐烦,烦躁呢?(指名回答)生:我和哥哥已经两次请他,他却避而不见他是个什么身份,倒不如直接捆来。
师:请你来当一回猛张飞呢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该怎么读?试试看?你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张飞的话?生:课文里有个嚷字。
师:是啊!声音大得都喊起来了,就是嚷。要知道,张飞可是一员猛将。谁来当当猛张飞?
师评促:有一点猛。能更猛一些吗?
师:老师也给大家请来一位猛张飞,一起来听一听。师:让我们一起来,加点动作会更有猛劲哦!
师:孩子们,你们对猛张飞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吗?咱们来投票表态。师:你们为什么都不赞同张飞。生:张飞说要用绳把诸葛亮捆来。师:“捆”绳子捆绑的都是些什么人?生:。。。。。。。
师:由此看来,张飞对诸葛亮一点都不尊重。
师:你知道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吗?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
师:是啊!《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桃园三结义(出示图),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三兄弟,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他竟因为这个还未见过面的诸葛亮而斥责张飞,由此看出他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老师找找生气的小刘备在哪里?哦,小刘备,老师看见你瞪了一眼张飞,生气地说——生读刘备的话。
师评促:老师听出你有一点生气,有没有更生气的刘备?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过过瘾,男生当猛张飞,女生做生气的刘备,请大家起立,不要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生表演。
师:嗯,从刘备们的语言中,老师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语言)。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也感受到刘备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平板推送片段,学生圈画并提交)预设2:
生答: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前行。
师:你知道半里是多远吗?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250米,半里多就有两三百米远。隔了那么远,刘备怎么就下马步行了呢?生:怕打扰诸葛亮;尊重诸葛亮。(如果他骑着马大摇大摆地到诸葛亮面前,就会显得不尊重。)。
师评: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刘备;你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刘备。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半里下马步行,诸葛亮也不会看到,而恰恰是他这样的举动,让我们又一次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预设3:
生答: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诚心诚意?生:轻轻敲门。
师:他轻轻敲门,生怕打扰了诸葛亮休息。也让我们看出了他的诚心诚意。
生:小刘备们,让我们也轻轻地读好这句话,可不能打扰诸葛亮休息哦!预设4: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老师想请教你,刘备为什么要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而不进去呢?生:怕他们又一次鲁莽地打扰到诸葛亮。
师:于是,他自己轻轻地走进去(老师做动作),怎么样地等候?生:恭恭敬敬地。
师:谁来用动作告诉我们什么是恭恭敬敬地等候?生做动作,师生共评判。
师:“恭”可是个有故事的字,咱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ppt出示)师:恭,肃也。从心从共,本意为对神龙的敬奉,后指态度肃敬。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咱们一起来观察观察它。生:撇捺舒展......师:吉老师带给大家一个口诀,咱们来读一读。师:伸出你的小手咱一起跟着视频书空。(生写)(评价)。
师:刘备就这样肃然恭敬的等候着。他是哪里等候?生:在台阶下等候。
师:要知道,古时候,阶下等候是晚辈尊敬长辈才有的一个礼仪。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我们再一次看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预设5:
师:他恭恭敬敬地等了多久?生:半晌工夫加一个时辰。
师:半晌用我们的大白话说就是半天,大概4个小时一个时辰就是2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刘备最起码恭恭敬敬地等了6个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生回答)。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刘备等候诸葛亮的情景。播放视频。(平板推送视频)预设6:
生答: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师:老师采访一下小刘备,你刚刚还那么有耐心地等,怎么现在那么着急要快步走进草堂?
生:急切地渴求见到诸葛亮;不想让诸葛亮等太久。
师:是啊,他恭敬耐心地等候就是为了见到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醒来,当然是快步进堂。让我们急切地读一下这句话。
师小结:同学们,看,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进堂都是刘备的——动作,由他的一连串动作,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让我们再在朗读中来重温他的诚心。
师: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师: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见面以后的诸葛亮向刘备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又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样一个奇人,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讲解。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一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模拟上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好,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你来吧,你背的是《游子吟》,
不仅背的准,还加上动作,声情并茂,真像个小诗人,你真棒。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3、请同学们看这幅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
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
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所以登鹳雀楼就是-----------对,就是走上、登上鹳雀楼。
二:解释题目中字:
a、雀: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吗?好,你说,你观察的真仔细,上面是个小。
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
字一般都跟鸟有关,小字去勾加“隹”,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
左右结构的字,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你也说,你说的是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你。
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是啊,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木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
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c、同学们,你看,标题中的斜线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你说,你说的很对,斜线表示的。
作用是停顿,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请你们跟老师这样来读读,好吗?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诗中还有很多的生字,请你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1、看,古诗中的生字宝宝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
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好,开始!
2、谁想当小老师领读,你来吧,你读的声音很响亮,音也读的准,真是一位称职的好老。
师。其他同学向他一样大声而准确的来齐读吧!
3、下面请同桌进行翻牌读生字小游戏,看那两位同桌翻的又快又准。
4、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请听录音范读古诗,可要注意停顿线的读法,看谁听得最认真!
能像他这样再来读吗?你读的真像个小诗人。
四、理解诗意。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你。
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每个小细节都注意到了,真细心。
2、下面我们先读诗的第一行。示“白日依山尽”,请你读。问:白日指什么?你说,你。
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
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那你能猜出诗中的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吗?你们猜的。
很准确,是第一种可能,本诗中的“白日”是指傍晚的太阳。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1.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全套人民币,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培养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一、反馈导入
生:买菜要用到钱。
生:乘车需要钱。
生:交学费要用钱。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生:(齐)人民币。
师:对,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师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
师:那你们更细致地观察过这些钱吗?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放大的这几张人民币的正反面,仔细观察一会儿,互相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屏幕展示,生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国徽。
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师: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印制和发行的地方。
生:人民币上有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背面分别是哪里吗?老师带你们去浏览一番,好吗?
感叹,祖国的山河多壮美啊!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来了解祖国美丽的山河!)
生:人民币上有数字。
师:人民币上有不同的阿拉伯数字,这些不同的数字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钱数,也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面值。
生:人民币上还有鲜花。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人民币上的鲜花图案,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花吗?老师带你们去观赏一下这些迷人的鲜花。
(屏幕出示:10元上的花是醉人的牡丹,20元上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50元上的是多姿多彩的菊花,100元上的是绚丽的紫荆花。老师仿佛闻到了扑鼻而来的花香,美丽的鲜花让人民币看起来更漂亮。)
生:人民币上还有毛主席头像。
师: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毛主席的头像。毛主席曾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席。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还在毛主席头像的下面看见了毛主席出生的时间和逝世的时间。
师:我们知道这位伟大的领袖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还有其他的发现吗?(没有人举手。)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下。
师:人民币正面的右下角是盲点,盲人通过触摸盲点,就可以知道是多少钱了。人民币背面右上角,分别用汉语拼音和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的意思。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这么细致的观察,现在你能很快地识别它们吗?(生快速识别。)
师:谁能说说你是用了什么方法一眼就识别出它的面值?
生:我用看数字的方法识别人民币。
生:我用颜色来识别。
生:我看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识别。(师板书:数颜色图案)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第五套人民币中大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新朋友,还有几位老朋友。(师出示第四套的1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这些钱是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元、50元、100元,现在仍然通用。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钱上的数、图案或是颜色来认识不同的人民币。
2.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1组: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2组: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4组:我们按颜色来分的。
二、人民币的互换
1.情境引出新知。
师:大家对人民币都熟悉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件出示:同学们,无人售票公共汽车的票价是1元,我只有一张2元,谁能帮帮我?)
生:把两元钱换成2张1元的。
2.进行角与角、元与角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2角能换2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5角能换5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生:1元能换10个1角。
3.练习。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习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生:1张1元能换5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5个2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
(2)1张1元能换( )个5角。
生:1张1元能换2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个5角是10角,就是1元。
(3)1张5角能换( )张1角和( )张2角。
(师巡视,生活动。)
三、综合运用
师: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互换。这些知识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就能用得上了。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小商场。(课件出示商场。)
1.小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生:气球1角钱,铅笔2角钱,橡皮5角钱,笔记本1元钱。
2.如果你有1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商品,你最多买几个?
生:买气球可以买10个,因为1元里有10个1角。
生:铅笔可以买5枝,因为1元里有5个2角。
生:橡皮可以买2块,因为1元里有2个5角。
生:可以买1个笔记本。
3.如果你有1元钱,把它都花光,买不同的商品,你怎么买?
生:5个气球,1块橡皮。
生:3枝铅笔,4个气球。
……
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即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人民币,并适当地进行爱护人民币,做事有条理等德育渗透,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人民币上有什么,呈现出生活中不留意的,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归纳一些方法来认识不熟悉的人民币,丰富多种识别方法。
在认识小面额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性,根据捕捉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就是如何应用人民币。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将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充分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
模拟购物这一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课堂”中体验大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总评:
一、关注知识储备——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铺设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认识人民币阶段的设计初步完成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1.先出示几张孩子熟悉的人民币。
2.充分观察。
3.总结识别方法。
4.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关注思维发展——合作求异,独巨匠心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者设计了多种开放式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
三、关注知识运用——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让孩子感觉到人民币之间的一些互换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人民币间的一些互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的演示,通过看、想、拿、换、说、用等手段,让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一些互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迁移规律,设计购物练习使学生乐学、爱学。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重点掌握词语:关雎、窈窕、参差、寤寐、辗转、悠哉悠哉、乐、友、荇菜。
教学难点:
1、双关和叠韵。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不免紧张,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心态,我们先来听一首邓丽君带来的《在水一方》。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那么现在呢,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是什么的总称?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5.作者是谁?(没有明确的作者)。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再问一个问题,刚才的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对,是一位痴情的男子对所爱慕女子的热烈追求并因此心生惆怅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这首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现在请打开书本,一起学习《关雎》,看看到底哪里是同,哪里是异呢?
三.学习课文。
1.老师范读,正音。(配乐,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2.学生自读,依据课后注释,理解诗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3.请学生站起来翻译。(两三个为宜,小组比赛形式)。
4.老师再简要疏通大意,提重点。
第一节,开篇用比兴,从成双成对的鸠鸟的鸣叫联想到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用雎鸠的忠贞比喻人间男女和谐恩爱、真诚专一的爱情。
第二节,通过描写所爱之人双手在水中灵动勤快地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爱慕追求之情。
第三至第五节,在追求不得后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中,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那姑娘娶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思考对比歌与新课的异同。(同处:都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异处:前者有惆怅迷茫之感,后者比较热烈积极)。
5.学生再次朗读,有感情地诵读。先自读,再齐读。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我们知道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1: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穿插作业1和2,小组比赛)。
工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连绵词[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让学生找出其它例子。
作业1、找出课文中体现“兴”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找出课文所采用的修饰手法(反复,顶真,双关)。
统计比赛结果,给最好的小组以热烈的掌声。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刚才老师说《在水一方》也是出自《诗经》,那么它到底出自哪一首诗呢?现在老师就满足你的好奇。
出示小黑板《蒹葭》(板书2),
同时再听歌曲《在水一方》,布置。
作业3:
a、抄写老师提到过的重点词语;。
b、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b五班部分同学做,十班绝大部分同学做)。
小结:见板书。课后语。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四
1、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变化。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手法、重章叠句。
3、积累古诗中的文言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
4、解读君子、淑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放吟诵版《关雎》。
1、以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导入。
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诗”就是《诗经》,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待人温和宽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可见孔子对《诗经》的推崇。
2、介绍《诗经》及其地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间的社会生活。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大铃)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大多为民间歌谣)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雅”(多为贵族文人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尤其“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关雎》被冠于诗经之首。
有同学问老师,这首关雎的作者是谁、淑女是谁,很遗憾他们的姓名已经无法考证。还有同学问老师这首诗为什么叫《关雎》,《诗经》作品的题目是作者或编者在《诗经》成书时,统一给添加上的,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提醒学生关注注释)。
所以这首诗是讲什么的?——爱情(生答)。
对,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很美的爱情诗。
3、朗读,感知音乐美。
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带着感情去朗读,更能快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1、读准字音。
2分钟的时间自由读,借助注释,给陌生字词标注音节,并尝试理解诗歌意思。
由一位同学试读。
注意窈窕、荇菜、好逑、钟鼓乐(使动用法)之。
2、读准节奏(四言诗怎么读)。
二二拍,两个音节一顿,尾音稍微延长一点,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生齐读。如果读得不好,师就示范读第一句,齐读第二遍,读出韵味。
2、问:读过之后,我们发现《关雎》的语言有何特点?
预设:1、句式一致,“窈窕淑女”和“参差荇菜,左右...之”都反复出现。
——引出重章叠句。
这是诗经常用的一种手法,叫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ppt)。
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汉乐府民歌里出现过这种手法。《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夜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贱贱。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当时我们说这种手法叫作复沓,在《诗经》里叫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经非常重要的手法,我们看早读读过的《蒹葭》、《式微》、《子衿》里都有重章叠句。
好处: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百转千回、一咏三叹)。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五
生:我知道有三顾茅庐。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说明你很勇敢。生:我知道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师:我们所熟悉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出自这一回。第四十六回,谁来读读。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草船借箭就出自这一回。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么,每一回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这一回要写的主要内容,这是这类章回小说的一个特点,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便于我们快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随文识写会题意。
师:知道什么是茅庐吗生: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房。
师:用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茅庐,这里的茅庐可不是修建在一般的房子,那它修建在什么地方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想象。
就是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隐居着旷世奇才诸葛亮,才引得刘备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说顾是一个生字,顾左右结构,是左右同宽的字,这里的竖提和右边的页的一撇注意穿插,这样的字才紧凑美观。
师:顾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课件出示)这里的顾的意思在这里应选择哪一个解释?
生:第三个选择拜访。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个顾也写一下(学生写字姿势提醒)生写字。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生:意思是拜访茅草房子。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这次说清楚了,我们现在用三顾茅庐这个词是指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这三还是指三次吗?生:不是,很多次。
师: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知层次。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于故事类的文章,你对故事中的什么最感兴趣?
生:我对情节最感兴趣。
师:所谓故事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人物故事发展的过程,包括了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课文哪里是起因、哪里是经过、哪里是结果生默读,找。
师: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起因呢,女孩你说生:第一自然段。
师:你的眼睛真亮,故事的起因写得很明了,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经过。同学们看,这样我们就把课文很明显地分成这样三部分。
圈圈画画理脉络。
师:一个故事吸引人,往往在于故事的经过一波三折,像这样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这样的故事,按照叙述方法的不同,又被分为这样三种情况,读一读。
师:同桌两个相互地说一说,看你们两个找的一样吗?生同桌交流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师:你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就跑到了隆中,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告诉了我们。
生:我找的是上路,然后是来到隆中,然后是半里多路,草堂前,最后到了草堂。
师:我们抓住了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我们就理清了故事的脉搏,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是这样按地点转换来讲的。如关羽辞别曹操后,首先来到„„(出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中表示地点的词,引读。)。
随文识字知人物。
师:除了对情节感兴趣,还对什么感兴趣?生:我还对人物感兴趣。
师:他还关注了故事中的人物(板书人物)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诸葛亮、刘备(师板书)。
生:换偏旁,把渴换成草字头。生:我也是用换偏旁,喝水的喝换成草字头。
师:老师的方法是:有口就想喝,有水就不渴,头上有草就读葛,记住这个葛,你能赛诸葛。生读,生练写。
师:课后田字格里有这些生字,你认为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字,自己画个五角星,和例字对比一下。
师:放下笔,在三国演义当中一共描写了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下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再来细细感悟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交流:
1、老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学生:没有)。
老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老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老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一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请学学生朗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一、情景引导新课。
1、你对庐山有哪一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请学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二、感悟理解。
学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老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老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学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老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么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老师:怎么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请学学生朗读前两句诗)。
老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学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请学学生朗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一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个句子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学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老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老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明天要远足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积累好词佳句。
2、运用画图、贴图、手势演示、实物演示等多种方法感悟“梯田”、“茂密”、“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3、在读中产生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6、引导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梯田”、“茂密”、“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对葡萄沟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梯田”、“茂密”等词语及句子。
了解阴房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预备]。
图片、课件、维吾尔族小帽、葡萄干。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和师傅去西天取经经过了——(生)火焰山。对了,在这里还有一条小沟,(指图)这条沟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这就是吐鲁番的葡萄沟。
2、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揭示课题。
3、指导写生字“沟”“够”。
设计意图: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西游记》是学生的最爱,由此入手,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昂。把写字提到前面来,以免打乱后面的教学环节。
二、自主初读,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反馈,同桌互读。
三、演读感悟,快乐学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沙果、蜜桃,到九十月份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以上环节从爱好入手,总体上把握全文,熟悉生字。)。
2、师小结:是啊,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句号改成叹号)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再读读这一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生有滋有味地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画图理解“山坡的梯田”(指名读,老师画)。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象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
2、手势演示理解“茂密”“凉棚”。
(1)出示课件或底色全是绿色的图片。
(2)这幅图漂亮吗?为什么底色全是绿的呢?你能从第二自然段找出一句话往返答吗?
生:因为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所以全是绿色的。
师:那叶子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我的手势,(做动作演示)是一片叶子紧挨着一片叶子,谁能把“挨”换个词?生:一片连一片。生:一片接一片。生:一片遮一片。
师:说得真好!你们再看——(师变换手势)。
生:一片背一片。生:一片叠一片。生:一片压一片。生:一片盖一片。
师:是啊,这么多叶子在一起就是茂密的枝叶,把上面的什么挡住了?
师:就形成了一个个——。
生:绿色的凉棚。
师:一起读读书上的这一句话:“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课件出示)。
3、实物演示理解“一大串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1)枝繁叶茂必然是果实累累,请大家用笔画出描写葡萄成熟时的样子和颜色的句子,再在小组中讨论哪一个词用得好。(生先自学动笔画句点词,然后合作学习。)。
4、贴图片,让孩子指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的葡萄。
5、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出有什么不同。
师:“光”可以怎样组词?
生:发光、光滑、光芒、光辉、阳光、灯光……。
师:是啊,葡萄像小灯泡一样在——发光,也像小朋友的脸蛋一样——光滑。你们看在阳光下,那红色的葡萄像什么?生:像红宝石。生:像红珠子。生:像小白兔的红眼睛。
师:那绿的呢?生:像绿宝石。生:像玛瑙。……。
师:所以说这里的葡萄五——光十色,漂亮极了。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三句话。)。
6、拓展说话:花园里的花儿开了,有红的、黄的……。
[设计意图:从小进行语言文字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7、角色扮演,理解“热情好客”、“准会”、“最甜”、“吃个够”。
(1)情境演练:让小朋友戴上维吾尔族小帽,摘黑板上的葡萄请客人(老师)吃。
生:这是紫葡萄,请您快尝尝,它可甜啦!
生:尝尝我的绿葡萄,无籽的,肉多汁甜。……。
(2)师生接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在演练及反复接读中理解“热情好客”、“准会”、“最甜”、“吃个够”]。
8、回归中心。
师小结:葡萄沟的葡萄又多又甜,这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葡萄沟真是个——生:(齐)好地方!齐读或背第二自然段再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什么不懂的。
生:阴房是什么?
生: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补充阅读,帮助理解“阴房”。(读完和同桌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在葡萄沟较高的坡地上建着一种非凡的房屋,它的四壁都用土坯叠砌,在墙上密密匝匝布满气孔。远望像个古城堡惹人瞩目;置身跟前,又觉得它像养“蝈蝈”的方形巨笼,十分别致、奇异,这就是维吾尔族人称作的“群结”,汉语叫作“阴房”。阴房里有许多木架子和木钩。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人们把新鲜葡萄一筐筐地运来,挂在木钩上,整个阴房挂满之后,将门关死,凭着从气孔吹进来的吐鲁番盆地特有的热风烘烤,40天左右,鲜葡萄就变成了葡萄干。
3、课件演示,老师解说。
4、观察品尝葡萄干,谈感受,板书“色鲜味美”。
5、再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学会小结课文内容。)。
四、实践活动,赞美家乡。
1、在我们的祖国,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你们还知道哪里也是个好地方?
生:威海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海鲜可以让你吃个够。
生:文登是个好地方,因为这儿很快就要有海底隧道了。
生:厦门是个好地方,这儿风景优雅、空气新鲜。……。
师:我们祖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长大了,能把我们的祖国妆扮得更美,建设得更好。
2、用几句话写写你称赞的地方。(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作为作业放到下节课交流)。
五、灵活作业,自由选择。
1、把《葡萄沟》介绍给身边的亲人朋友。
2、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家乡的迷人风光、丰富物产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丰富多彩。
黑板用贴画展现绿色的凉棚和贴上五光十色的葡萄。
水果多。
葡萄甜。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热情好客。
色鲜味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22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