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人说课稿(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27:14
捏泥人说课稿(热门18篇)
时间:2023-11-19 08:27:14 小编:书香墨

坚持是实现目标和梦想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越来越重要,以下是一些相关范文,供大家阅读。

捏泥人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捏泥人说课稿篇二

1、课题来源: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但由于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难免有时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在家呆着,是幼儿生活中难免发生的事,如果在家中幼儿不会保护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大人在家的时候,有些事物孩子好奇,但恐于大人不敢去玩,当大人不在家时,他们的好奇心就得以释放了,平时感兴趣但不敢玩的他们这时就会去碰一碰,玩一玩了,但孩子毕竟小,安全意识还很薄弱,玩的时候几乎不去考虑他玩的游戏的危险性,同时家里的电、刀,暖壶,以及火机等等都是幼儿感兴趣,极容易去玩的,这些又是给幼儿带来最大的伤害的东西,甚至回危及幼儿的生命,同时幼儿一个人在家,如果来人怎么办,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这个空子来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的。根据以上现象,从而产生了本次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的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利于其长远发展,既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把目标定为: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时候有些东西是千万不能去玩的,否则会有不良的后果。(2)看情景表演讨论,在幼儿讨论中幼建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幼儿知道玩火机,弄电,玩刀的危害,知道家里来了陌生人因该怎么办从而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情景中,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如果自己没有安全意识,随意玩不该玩的东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活动难点是:幼儿说的很好,但做起来由于自制力弱却做的不好,因此我就鼓励台下幼儿上来演一演,从说转化为做,从而突破难点。

(一)在师生互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先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情景表演,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教育。例如:在活动中,我多次让幼儿在直观情景中找错误,然后鼓励幼儿说一说。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同伴,老师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他们错在哪儿了,幼儿在说的过程中也就是教育他们的过程。幼儿自己说出来的东西往往对他们的教育最深刻。

(二)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把握好时机。”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几个幼儿在家中会发生的情景,活动前找能力强的幼儿,给他们编排情景表演。情景表演是幼儿生活的重现。在看情景时,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看了情景表演后的感受。幼儿在说的时候就已经从内心里知道了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不安全。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幼儿能说出来,其实已经达到了对他教育的目的。

(三)在生动的表演中让幼儿感受活动的乐趣。

(一)看一看。

在活动中我主要以情景表演为线,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形象直观的东西幼儿最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也最直接。让幼儿在看表演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因该怎么做是最安全的。看情景调动幼儿的视觉,让幼儿最直观的看到不对的做法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从而从心理上对幼儿进行干涉,让孩子形成自我防护的意识。

(二)想一想。

情景的表演并不是为演而演的,对观看着进行安全教育是它的目的,因而,在看表演前,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看情景中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一节成功的活动,因该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提高,在这节活动中,我不简单的让幼儿在看情景中得到安全教育,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养成边看边思考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非常的重要。

新《纲要》目标明确指出:“活动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是带着问题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幼儿在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心理学也指出“凡是人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此看完情景,我就鼓励幼儿大胆去说,在说中,得到教育,在说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回答时允许错误的方法和争论,有错误时教师及时告诉幼儿怎么做是安全的,避免他们在实际中发生危险。最后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小结。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自由,宽松探论氛围中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引出本活动的主题:“现在爸爸妈妈那么忙,有时难免要把你们一个人放在家里,你们一个人在家因该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幼儿的思绪引入实际生活中。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看情景,说一说“小朋友在家是在家是怎么做的?”作为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看情景,互交流。

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孩子带着问题看生活情景情景。在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看完情景后就引导他们说一说,“情景中的小朋友在家都做了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最后鼓励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的得到发展。

(三)教师与孩子一起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加以整理。

(四)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走出教室,本次活动结束。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在看完别人表演后,都有很强烈的表达的愿望,都想说说自己看完情景表演后,自己对情景中小朋友的看法,纷纷举手发言。在活动我鼓励所有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从而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本节课,幼儿不但知道了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都有所提高。

捏泥人说课稿篇三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的课件。

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看了这2幅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从漫漫黄沙到林海如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认识这位创造奇迹的81岁老人吧。

捏泥人说课稿篇四

说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颗《个人小档案》。这是一堂基础课,关系着以后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学会拿工具做事情,正如这节中以完成输入个人小档案为教学任务,从中学会在记事本中使用键盘输入以及保存文件,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发挥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记事本和键盘。

技能目标:使用记事本和键盘输入,基本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目标:通过输入符号,让学生体验在电脑上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键盘输入字符和保存文件。

难点:功能键的使用。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习的内化。本节课主要设计层次递进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对照网上邻居的范例,打开记事本中输入个人小档案。

设计意图:是本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为了掌握键盘输入技巧,同时这个个人小档案是具有个性特色的,也是以后课程任务中所需的。考虑到学生键盘熟悉程度不同,速度有异,安排约1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二:记事本保存在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档案”,注意保存三要素。

任务三:模仿、设计表情符号、字符图形添加到“个人小档案”中。

设计意图:实现分层教学,对于技能熟练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兴趣,进一步了解网上交流的习惯表示方法,同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得到发展。根据课本“随堂练习4”,以模仿提供的图示为主,对与技能一般的学生要求输入表情符号,技能熟练的学生要求输入字符图形,时间大约安排7分钟左右。

1、操作演示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以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情景创设法:设置情景,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课中的“小帮手”给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自我检查法:针对计算机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不仅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是学生一种独立的表现,新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课后的“随堂练习”中都设置了自我检查这项。

围绕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情景创设,导入知识。

通过网上邻居打开学习范例中的个人小档案,将本节课的任务成品展示给学生,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建构新知,驱动任务。

(1)键盘输入:由于键盘输入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以有学到,这部分内容就带有复习的性质,把键盘输入包括指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操作一个例子来完成任务教学任务。通过图示、现场视频等效果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形象了解,再利用输入有误的简单例句,然后通过一些功能键修改,与此同时,学生在同屏幕上又能看到我键盘的指法输入。紧接着,布置任务一让学生熟悉强化操作。

(2)文件保存:保存操作是本课的重点,是一项时常使用到的技能,同样演示操作并利用任务二掌握保存技能,同时注重细节的点述(修改后再次保存文件时只需直接保存)。当然,接下来的几节课保存操作将会反复出现,通过重复的操练达到技能的熟练,这也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并不讲究一步到位,注重在不同任务中反复这一技能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3、熟练运用,能力培养。

最后的符号表情和字符图形是本节中最有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高,利用任务三,让学生模仿这些表情添加到记事本,强化保存操作。同时鼓励能力好的学生尝试类似表情符号,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放松心情,发挥充分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本节课中没有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这堂课教学量比较大,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大,因而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可以在以后的课中进行学生的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点评。

原教材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安排章节,新教材打破了这个知识体系,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为目标,在这节课中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学会操作。

捏泥人说课稿篇五

《春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的所在单元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尽管从第二册开始渗透有关声旁的知识,但是由于比较复杂,学生还不能真正掌握它。本单元将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一个概括,从形声字的声旁入手,教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学会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读半边。同时也要认识声旁表音的局限性,学习把看声旁识字和其他方法识字结合起来识字。

这首儿歌抓住春天的几个典型变化,描写了春天大地复苏,小朋友朝气蓬勃,健康成长的景象。全诗两小节,每节六行。第一节描写春天的新气象,第二节写“我”削柳笛、吹柳哨,看燕子,放风筝,表现小朋友的快乐心情。

根据学段要求和文章特点,结合学情,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2、认字7个,会写字7个。

3、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练习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体会汉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练习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是枯燥的,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上课,我就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然后给“春”找朋友。由于孩子很熟悉这个字,一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轻松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利用图画、活动、幻灯、视频等与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

3、比较识字法。

本课通过重点学习带有“肖”的形声字,来体会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课中我先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带有“肖”的这些字得音节的异同点,再根据他们的偏旁、组词来理解每个字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这个字的认识。

对于这些形近、音近的字,我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便不会混淆了。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也比较强,熟练地掌握了“部件识。

字、联想识字、编儿歌识字”等识字方法,对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比较熟悉。学生对春天比较喜爱,知晓春天景物的变化特点,乐于在春天外出郊游,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共鸣。

1、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开课时,我选择了谈话激趣导入,“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春姑娘悄悄地走来了”引起学生对春天景色的回忆与向往,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理解要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同时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为后文整体识记生字做准备。

3、集中识字。

这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通过母体字“肖”引出一系列带有肖的生字,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主识字。在识字过程中开展游戏,又让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趣味化,寓教于乐,学生更喜欢。

4、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的话,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画。这首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捏泥人说课稿篇六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两个: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体会到父母及家人的爱更不知道怎样去回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并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难点是: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杯子等表演用品。我将准备调查表、向日葵评比表、以及多媒体。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

(三)家人因我而欢乐。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

(五)美丽的向日葵。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及理念。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开心果”,由于孩子们都喜欢朋友,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我紧接着又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开心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开心果’吗?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疼我爱我,我非常开心,整天乐哈哈的,我觉得快乐真好。所以,我也总是让我的家人、朋友都快乐,把欢乐也带给他们,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们快乐吗?开心吗?这个让学生把“开心果”与家人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了“开心果”的含义。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请说出孩子的生日。

(2)请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

(3)请说出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

(4)请说出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

(5)请说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

(6)请说出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快乐。

这样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了解.紧接着第六个问题我会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听话、可爱的你们才感到非常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引出下一环节。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在第四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朋友在家的录像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录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1)爷爷闷了(2)奶奶病了(3)爸爸下班(4)妈妈洗衣服对这四个题目讨论后学生可以选一组进行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明白了自己可以带给家人快乐或烦恼,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应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乐,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呢?录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给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学生]进一步懂得如何给家人带来欢乐,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美丽的向日葵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回忆为家人做的事完成美丽的向日葵.激发了学生主动为家人做事的情感。最后开心果小结: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是能给家人带来欢乐的‘开心果’,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送给你们一颗爱心,希望你们能把爱心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生活在快乐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爱家、爱人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家人的爱,懂得去回报家人,使学生初步树立了家庭责任感。

捏泥人说课稿篇七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关心他人)。

捏泥人说课稿篇八

(1)教材分析 《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尔夫.托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2)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激趣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课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关键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四)情感朗读、加深体会。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设计板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捏泥人说课稿篇九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穷人》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读者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托尔斯泰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使善良的主人公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一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美文。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他们也具备一些学习能力,能自学生字、词语,能预习课文,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正在学习怎样参与小组讨论,怎样与他人合作。所以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她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涉及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自学指导法、读写结合法。

(二)学法:学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

后第二题,找寻相关的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语文课程所独有的特点,本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创设情境,奠定基调;2、了解环境,感受穷人的生活;3、揣摩心理,感受桑娜高尚的品德;4、理解对话,感受渔夫高尚的品德;5、品读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6、想象写话,唱响心灵的赞歌。

一)情境导入,奠定基调。

穷人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些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为了让学生披情入文,上课伊始,我将出示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把学生带到那个黑色的年代,带到那又黑又冷的海边,带到那间渔家小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

二)了解环境,感受穷人的生活。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后,教师用课件出示,集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主人公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即使是在这样寒冷又遇上大风暴的天气,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也要出去打渔。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依然那样勤劳,能干。屋子里条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觉得舒适,妻子热爱丈夫,家里充满着浓浓的亲情,让人觉得温暖。也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当时的环境,带着对穷人的同情和赞美走进文本。特级教师钱正权也曾说过:“阅读教学最要紧的是引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会晤。”

三)揣摩心理,感受桑娜的高尚品德。

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忐忑不安,一头是深夜未归,生死未卜的丈夫,一头是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天性的善良使她把天平倾向了两个孤儿,她毫不犹豫的抱回了孩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她不能不面对现实,所以她的心理异常复杂,各种各样的思绪一齐涌上心头。让不谙世事的学生理解这种复杂的心理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了下列方法:

1、熟读桑娜的想法,了解她都有哪些想法。

2、完成填空练习,了解桑娜为什么有这些复杂的想法。习题是这样的:

桑娜想,如果不把两个孩子抱来(),如果把两个孩子抱回来,(),

她宁可(),也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练习时,我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多两个孩子,会给桑娜自己,给渔夫,给他们这个家带来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收养两个孩子的高尚品德。

3、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她的担忧,(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读出她的害怕(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读出她的迷茫(我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读出她的自责和坚定(他会揍我的,谁叫我自作自受呢,嗯揍我一顿也好)。我相信,有前面的练习,同学们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读出感情来了,学生自然就懂了。

四)理解对话,感受渔夫的高尚品德。

渔夫回来后,他会怎样对待收养孩子这件事呢?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对话内容。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专家指出,小组合作不是一个空洞的的词语,老师要从2人合作开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多人合作。这里,我将指导学生3人合作,朗读课文。

1、边读边议。在分角色读对话前,我将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谈一谈怎样读出感情。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渔夫深夜归来,恶劣的天气使他觉得有点后怕,没有捕到鱼,网被撕破了,还差点丢了命,他的心情会怎样?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说话?桑娜心中忐忑不安,她又会怎么开口?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他才能正确评价、欣赏别人的朗读。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关心他人)。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一

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害怕、犹豫、坚定的心里变化过程。善良的本能是人性中伟大尊严的体现。所以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重视还显不够,只是让学生粗粗感受了一下。这环境描写处理过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参与。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体现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总之,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二

《穷人》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再体会桑娜一家虽穷但精神富有时,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

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穷人这一课简单的说一下。

一、说教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检查预习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魁梧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五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刻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勾画文中相关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再现穷人“穷”境。

《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相关语句,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六

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害怕、犹豫、坚定的心里变化过程。善良的本能是人性中伟大尊严的体现。所以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重视还显不够,只是让学生粗粗感受了一下。这环境描写处理过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参与。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体现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总之,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七

讲授的是“穷人”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捏泥人说课稿篇十八

大班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喜欢操作探索。平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走平衡木、绘画、拼搭积木等,在孩子眼里平衡点是很神奇的东西,在积木拼搭时,拼搭的作品容易倒塌,这是什么原因呢?想要保持平衡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根据孩子的需要,设计了此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观看平衡视频,巧妙找到物体之间的平衡点,感受平衡在生活上的运用。利用平面、立体实物探索与支撑物的平衡点,鼓励孩子大胆操作,分享孩子的快乐,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寻找不同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体验物体平衡点变化的奥秘。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物体的平衡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3.情感目标:乐于与同伴共同探究,享受平衡小实验的乐趣。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物体的平衡点,感知接触面的大小与平衡的关系”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让幼儿探索物体间的神奇平衡点。

科学活动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活动除了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直观法。

通过视频《杂技表演》感受平衡,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物体和支撑物的关系。

2.启发提问法。

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注重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3.观察指导法。

幼儿操作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同时也便于掌握幼儿在操作中的随机信息,老师再把这些信息抛给幼儿,让幼儿的实践操作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突显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索活动,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1.观察法:

幼儿通过观看视频,发现物体和支撑物的关系,如何找到不同物体的平衡点,为后面的操作做铺垫。

2.操作法:

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操作的材料,发现物体和支撑物的关系,并有自己的方式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锻炼动手能力。

3.合作交流法:

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探究、交流空间,以小组合作,与同伴共同挑战“平衡赛”,找到支撑物上神奇的平衡点,让物体保持平衡。

本次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让用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1.看一看,通过视频感受平衡表演的震撼,引发探究物体平衡的兴趣。

观看杂技演员利用大小装有液体的酒杯叠高,支撑物从“桌子—手掌—肘—二指尖”,幼儿直观的感知,支撑面的改变,平衡点的变化,为后面平衡点的寻找做好了铺垫。

2.说一说,启发孩子对保持平衡的理解。

通过启发提问幼儿大胆表达,总结出每个物体都有一个神奇的平衡点,这个点落在支撑物上,就可以保持物体平衡。

3.动一动,探究支撑面与物体平衡点之间的关系。

(1)找硬彩纸平衡点,圆柱玩具为支撑物。同一张硬彩纸,剪了一个角,再次寻找平衡点,通过两次平衡点的对照。幼儿发现纸的大小发生变化,平衡点也不一样了。

(2)找立体物体的平衡点,改变支撑物,又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得出支撑物的面越大,物体平衡点就越大,物体越容易保持平衡。支撑面越小,平衡点就越小,物体越不容易保持平衡。

4.玩一玩,寻找保持2个以上物体平衡的办法。

通过游戏“平衡小组赛”,通过小组合作,保持物物的平衡并有一定高度,在相互学习、欣赏同伴的平衡作品时,总结保持平衡需要注意的事项。

5.乐一乐,我当平衡师。

幼儿自选一个喜欢的泡沫玩具,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泡沫玩具顶起来保持平衡,并能随音乐走动。感受自己身体控制物体,保持平衡的乐趣。

本次活动中,我自觉运用《纲要》、《指南》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调动每位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对寻找神奇的平衡点兴趣浓厚,能找到物体的平衡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会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们在科学区投入探索材料,进一步探索物体改变形状或方位,平衡点的变化;建构区利用平衡,搭建更平稳的物体,让孩子们不断探索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2449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