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5:58:05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14篇)
时间:2023-11-19 15:58:05     小编:梦幻泡

报告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特定的信息,或者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报告的结论部分应该明确、简洁,并能回答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报告是向上级或相关人员汇报工作情况、研究成果等的一种正式书面方式,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撰写报告以总结和评估完成的任务。在撰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确保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报告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报告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今年4月27日,我市召开了项目年工作会议,我镇被评为都江堰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先进乡镇,受到了市委的表彰,而根据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所收集的情况看,在我镇落户的外地企业对我市的投资软环境情况是并不满意的,为改进我镇的服务工作,创造最佳投资环境,我镇组织了部分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深入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

一、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各类企业23家,其中:工业企业13家,工业总产值实现13046万元,从而使其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工业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是外地投资,其中省外投资超过50%。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在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及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中形成了抓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营造了我镇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环境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可,特别是外地投资商的高度评价,使我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入库税金为216万元,20为633.5万元,6年增长了近3倍。

6年来,我镇在建设投资软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实绩,在经济发展上得到了实惠。但是,我们也有心酸的一面,我们开办各类企业,得到市委、政府的支持这是肯定的,但在很多职能部门那里我们所受的委曲和所走的弯路想起来就令人心寒。更重要的是好多企业到我镇落户后,我们希望它们做大做强,不断发展。可企业生存却越来越困难,是企业违规还是政策有问题,为此我们真正要去努力思考。

前几天,我们走访一家工业企业时,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企业生存太困难了,市场竞争就非常激烈,企业生存折压力就很大,可现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在这些职能部门(主要指执法部门),这个不来查,那个就来罚,因一个钢瓶的问题就罚两万元,加上职业资格和管理岗位的培训收费不断,而且省、成都市、都江堰市三级部门重覆检查,各行其职能,都有法律、法规依据,那一家也不起,听了这些话,我们也不知所措,唯有叹息和安慰,实在是爱莫能助。

二、主要问题。

在走访企业的调查过程中,部分企业反映,虽然说不出一些部门的执法不足“吃、拿、卡、要”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某些执法部门拿着国家的法律法规作尺子到企业去认真测量,一旦发现蛛丝马迹,立即启动法律程序,“认真执法”,采取罚款,查找措施,基层政府出面说清,也得当心背上“保护不法企业”的帽子,它们根本不能理解基层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向投资商们“说好话,拍胸口”时的苦衷。

1、江津白酒有限责任公司是我镇二00一年从重庆节江津引进的江津白酒灌装生产线项目,项目投资不到300万元,当时除我们镇主要领导多次努力外,都江堰市国税局马秋局长表态,在税收政策方面,成都市周边区市县能做到的,都江堰市同样能做到,并在具体的政策上作了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江津白酒厂的老总们才决心投资该项目。项目建成后,二00二年实现税收入库50万元,二00三年实现入库税金115万元,二00四年实现入库80万元,二00五年上半年入库40万元。江津白酒作为共有品牌知名度。而江津酒厂作为重庆市50强知名企业,在都江堰市投资一家灌装生产线企业,在生产仅三年时间里竟然遭到工商局查村罚款两次,其间工商和技监部门小型骚扰不计其数。特别是今年五月的一次查封,最后以罚款万元而告终,这两次查封行为,依照法律法规认真执法,从严格执法上讲是有依据的,但企业认为这不是原则问题,可以整改,也可以不处罚,在崇州、大邑、琼崃等地都没有这种情况,难道都江堰市的政策就不一样?都江堰市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区市县是否不同,崇州、大邑、琼崃等地的酒业早已成为他们的支柱产业,而都江堰市为什么就不行,甚至连一个老牌子的江津酒厂罐装生产线也容不下。当这家企业决定搬迁,我们到江津去向酒厂老总道歉挽留时,董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事长李树明同志说:“都江堰市人民不欢迎我们,我们就只能另谋出路”,该企业现在现已搬迁到广汉市落户。因为对工商部门检测的指标本身就有异议,完全可以申请重检,但江津酒厂的老总认为,如果检验合格可以逃脱本次处罚,但以后这些部门会变本加厉地对企业进行恶意检查,而企业要生存就不能和他们斗。作为重庆市工业50强和一个老牌子企业真的就不去考虑企业的生存而去违规吗?我们在思考,如果着家企业是真正的`违法经营,那么,它搬到什么地方去都应该是无法生存的,为此我们除了对投资者表示深深的歉意外,就是对我市的投资环境感到忧虑。

2、侨源乙炔有限公司是我镇的规模企业,我们每次去时厂里的管理人员都有怨气。当我们问起原因时,他们就提到了有些部门对他们的罚款。其中谈到一件事,最近在市人大评议5个直管局期间,技术监督局上午把企业负责人叫去测评,并当面看着划差或划圈,下午就到厂里罚款,当然是抓住了问题才罚的款,这家企业由于自身效益也不太景气,加上部门的罚款不断,可能也在考虑搬迁。

3、另有部分新办企业也反映环保、劳动部门到企业动不动就罚款的问题,这些企业也一再要求乡镇不要向上反映,他们怕遭到报复,我们也理解这些企业的难处,也就不便向上级反映,避免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近年来也陆续建立并完善了软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对投资者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制止了一些明目张胆的“吃、拿、卡、要”行为,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和一些工作人员到企业拿着法律法规依据,带着放大镜去找问题,一旦找到一点问题就处罚,在处罚过程中还隐藏着勾兑,市软建办发放的收费明白卡他们也不怕,敢罚就敢登记。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是否影响投资环境的问题。

2、市委张书记在的项目年工作会上批评“卡要干部”,拿着政策作幌子到企业去执法。市委、政府以及软建办在所发的软环境建设的各种文件中都有这方面的精神,可至今很多企业感到罚款是部门执法的主要内容,难道企业就真有那么多违规吗?浙江沿海来的企业讲,他们那里却不是这样的。前不久,我们到浙江海宁市去引进一个项目,海宁市兴得利纺织有限公司的陈幼兴老总告诉我们,当地执能部门从不去他的公司,他们根本不存在协调部门关系问题,更不存在罚款或赞助,只需交一些治安联防费。没有职能部门到企业找麻烦的事情,可我们这里从个体户到规模企业大家都怕职能部门。问题的关键在那里?那就是罚没收入和单位职工的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这种既以罚款创收来弥补单位经费不足,同时又作为目标任务来实施。

3、市上领导特别是市委书记多次对“卡、要”干部进行批评,可至今“卡、要”干部却锐气不减。很多企业在被处罚时深有体会,为什么他们不怕,应该上挂的职能部门人事任免权不在都江堰市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在面对纪委、软建办的调查时,竟然以为纪委管不了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不能管他们的乌纱帽,所以软环境建设的贯彻落实就有困难。

建议市委、政府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要加大工作力度。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二

3、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同学们对学校环境卫生的看法和建议、

1、3月9日那天,将你观察到的环境问题细致地写出来。

触觉:刚刚擦拭不久的桌面落了一层尘土。

眼观:天地昏黄一片,多少米之外看不清物体。沙尘中冬天的枯叶、纸片、塑料袋……。

嗅觉:呼吸时鼻子的感受,嗓子的感受。

视觉:风沙中眼睛睁不开,眯眼看路。

身体的感受:灰头土脸,全身落满了灰尘。

2、运用数字说明环境污染严重。资料4、5段。

3、写出建议与思考。

环境恶化的'原因。

题目:《环境与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保从身边做起》。

想象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

开头:开门见山描写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写出人们已经觉察到环境在恶化。比如:

小区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粪便(人或动物的)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

在具体描写环境的特点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拟人、比喻、列数字等表现形式来描写。比如,走了多少米见了几处粪便或几次乱丢垃圾的现象,垃圾桶周围垃圾是否丢进桶里,垃圾有没有分类存放等)。

中间:从几个方面来想象家乡的环境,运用对比的手法。

(街道是什么样子;草坪有什么变化;空气、河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结尾:写出自己的思考。

同学们,朋友们做到低碳环保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一起去建立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行动,就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低碳环保,从而让我们共同的地球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关于校园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调查报告《关于校园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3、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

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改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其置身于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境地,可以使学习在一种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中健康地成长。总之,从整个校园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参与。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阜新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严峻。于底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阜新市总人口1,920,844人,60岁以上老年人2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1.6%。

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16,034人,90岁以上老年人2,766人,百岁以上老年人24人。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贫困老人11,71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阜新经济转型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

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如阜新县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20,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业的有24人,养殖业11人,庭院经济4人。三是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向老年人献一份爱心,伸出一双手,办一件实事好事,号召全社会关注贫困老人,帮助贫困老人解决困难。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贫困老人则更是弱视的群体,需要全民的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为引起全社会对贫困老年人的关注,市老龄委抓住国际老人节和重阳节等各种有利契机,下发文件,发表倡议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

几年来,市老龄委先后开展了春耕帮扶、重阳助听、春节救勘贫困老人活动。每年都专门下发(关于广泛开展助老解困活动的通知》文件。据年末统计;全市救助贫困老人21,104户,救助金314万元,米面等如万斤,衣物等10.32万件。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动,帮助贫困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2002年,仅阜新县各级团组织组织青年团员于重阳节期间慰问贫困老人50多人次,各学校组织学生为老人做好事余件。市博麒电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雷、新华眼镜店经理陈智等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家纷纷开展帮扶救助贫困老人活动。面对我市老年贫困人口问题,总体上来说,政府重视,老龄部门工作努力,全社会参与旷但是我市在全省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他们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形势严峻。

今后,我们将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党政主导,全民关怀,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认真解决好老年贫困人口问题,让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五

引导语:环境建设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内容,是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的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校园环境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六

张景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2005年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

作文。

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开原市政协。

2005年9月20日。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七

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我市全面奔小康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核心在农民增收。为更好地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近日,我们对有关乡镇、村和市涉农部门农民增收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全民创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民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11.3%;今年一季度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17元,增长17.2%。并呈现出三个特点:

1、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市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强化组织协调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效。一季度,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2465元,比上年增加607元。其中,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751元,比上年增加291元;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481元,比上年增加188元;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人均为233元,比上年增加128元。

2、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市围绕“四青作物”、特色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狠抓园区辐射、项目带动和科技兴农三大关键,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三大联结主体,强化质量检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三大制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搭建农民增收新平台。目前,全市亩产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农田面积近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亩均产出名列全省前茅。农产品年外销额达到20亿元,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二、问题与机遇。

当前,我市农民增收工作还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两”:。

1、两个先天不足。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仍然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两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及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十分低下,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还要亏本。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我市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我市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工程老化严重,抗灾能力减弱,遇有旱涝灾害时对农业生产影响仍然很大。去年的“麦莎”台风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9600多万元。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风险大。由于基础条件、资金、信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够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农民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第一,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不论是从事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外出打工,增收效果都不是十分明显。第二,创业激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赚到钱后首先就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第三,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利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农民的小生产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时“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调”。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又一哄而下,从而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2、两大制约因素。一方面,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第一,近年来,农民增收虽然较快,但总量仍偏低,多数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扩大投入再生产,对于发展前景好、增收快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钱来投资。第二,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包袱沉重,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发展。第三,虽然各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近几年,商业银行纷纷收缩了在农村的信贷业务,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也流向了城市,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国家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种田的负担。但总的说来,农民负担仍然很重。随着农资的不断涨价,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成本负担则更是沉重,影响了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3、两个“不平衡”。一方面,农户之间收入不平衡。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较高,但“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我市农户中人均纯收入达数百万元、数十万元的高收入户各村皆有几户、几十户,而人均收入在元以下的低收入户也有一定比例。据统计,全市还有40%的农户是纯农户,其中80%仍种植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不过五、六百元;全市还有4―6%的农户还生活在贫困线(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各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基层组织带动能力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我市农民收入呈现西部高东部低、城郊地区高偏远地区低、专业特色村高一般村低的格局。

应该看到,我市农民增收虽有一定困难,但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趋好。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个主题,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程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被中央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以“民富、村美、班子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围绕‘民富’要求,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被列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目标任务之首。今年,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超过8000元,到要突破10000元”,并要求全市各级“坚持把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基础增强。近年来,我市始终突出高效农业、全民创业、劳动力转移三条主线,努力夯实增收基础,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比超过了40%,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建筑业、服务业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从业技能明显提升,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系统工程,下阶段应牢牢把握以下三大重点:

1、“农内”与“农外”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跳出农业促增收,做到农业内部增收与农业外部增收并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努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放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创办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收。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市、镇、村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中介服务组织,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把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增强其应对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不断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的空间。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定居落户的准入条件,切实研究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和城乡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引导作用,着力加强培训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加快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广泛、运转高效、方便快捷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质量。要大力发展流通经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充分发挥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营销、运输、服务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与增收空间。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按照“领导上给支持、服务上给环境、引导上给项目、发展上给载体”的要求,鼓励农民从就业向创业转变,从生产者向投资者转变,形成“经济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要放宽市场准入,做到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都对民营经济全面放开,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要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信用担保机制方面研究一些新的对策,力求在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为广大的农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给予必要的支持。

2、“输血”与“造血”并举,着力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加大农民增收的扶持力度。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向,真正做到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向农村转移。要尽最大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工作结合点,积极主动与省、南通市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坚持政府导向、多元投入的筹资原则,大力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投入农村、投资农业的新局面。要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做好为广大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字号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民增收的能力培养。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建筑、服装、机械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整合各类职校、成教学校、党校的功能,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开展“订单”培训,让农民的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接轨。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等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注重培养农民在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质,促进“打工经济”向“回流经济”、“创业经济”转变。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推介力度,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发展能力。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3、增收与减负并举,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实际成效。在抓增收的同时,要着力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做到增收与减负并举。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要严格规范涉农收费。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专门面向农民的税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但在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收费项目仍然不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村集体和农民还要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配套任务等。这些收费项目和配套任务的存在,必然使农民承受一定的经济和劳务负担。必须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特别是对涉及农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认真开展专项清理,凡是不符合上级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收费项目做到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收费标准该降低的降低,该减免的减免,并重新登记公布,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收费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着力减轻农民的生产、生活负担。当前,农村居民传统的保障体系正在弱化,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最终建立。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其过快上涨的势头,切实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负担。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力度,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成本负担。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的养老负担。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在公房租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实施危改工作。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危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1990年我市完成危改投资2100万元,而则达到2.3亿元,相当于1990年10倍多;1990年我市完成拆迁面积仅约数千平方米,而20完成拆迁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990年数十倍。,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力争用2年半至3年时间完成登记在册的23万平方米危险房屋的排危抢险工作的目标,并制订了相应的改造工作步骤、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目前,32片危改责任地块的23万平方米危房(涉及改造总面积7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中,成片拆除危房12万平方米(总拆迁面积3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危房11万平方米。仅市一级就累计投入资金约4.6亿元,全面完成了交电新村、西华路等10片地块18万平方米的成片拆迁工作,共拆除危房7万平方米,约6200户近2万人从原来低矮、潮湿、拥挤、危险程度较高的危旧房中搬出,被安置到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棠雅苑、棠德花园、阳光花园等多处安置小区,户均面积从改造前的24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改造前的9.8平方米增加到13.3平方米;同时完成了沙河墟地街等4个项目的维修加固工作,维修加固危房、严重损坏房面积共54268平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实有房屋面积13578万平方米,其中各级房管部门的经管房屋万平方米,占房屋总量的14.8%。另据市房管部门经管房屋的安全普查结果,我市在基本完成23万平方米危房的改造任务后,仍然存在危房26.4万平方米,严重损坏房80万平方米,一般损坏房402万平方米,分别占总数的1.42%、4.3%和21.6%。此外,85.2%未列入房管部门经管的房屋中,包括绝大部分的私房、企业用房、宗教用房、学校用房等,同样存在相当数量的危旧房屋。我市危旧房屋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改造任务依然相当繁重。

造成我市存在如此数量众多的危旧房屋,以及其增长势头仍在蔓延的主要原因:一是使用年限长。我市的危旧房屋普遍建于三、四十年代,有相当部分甚至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到现在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使用年限。二是建造标准低。由于当时客观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我市的危旧房屋建造普遍采用砖墙、砖木、预制板式结构,使用年限短,抗震、抗风能力差。三是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市气候潮湿多雨,常有台风袭击,而我市老城区大多地质条件较差,地表下存在较厚的淤泥冲积层,地势低洼,排水设施落后,房屋水浸情况相当普遍,对危旧房屋的损坏相当严重。四是违章乱搭乱建。多年来,危旧房屋房屋的业主、住户为了解决居住问题,违章乱搭乱建的现象非常普遍,进一步加快了危旧房屋的损毁速度。五是政策导向的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制的房屋租赁政策,无论是经管房或私房,其租金收入都不足以对危旧房屋进行有效的修缮和改造;另一方面,我市实行房屋拆迁“拆一还一”的补偿政策,对广大危旧房屋业主,尤其是私房业主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他们宁愿等待拆迁,得到一套新房的补偿,也不愿意掏钱进行修缮、改造,造成了危改工作严重滞后。六是开发建设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市旧城区有相当部分地块被划了红线,但至今还是征而不拆,房屋业主与征用单位互相推诿,致使其中的危旧房屋得不到最起码的养护;另一方面,老城区基建、市政工程的基础施工,致使周边的危旧房屋压沉压裂,加速了危损速度。这种情况在荔湾区尤为普遍,如陈家祠广场旁边的.龙塘西地块,多为建于60年代砖木、混合结构房屋,近年来由于附近康王地下商业城施工,造成房屋因地陷致危、裂缝满布,但居民无法搬出,情况相当危急;宝华路的宝华中约地块,由于周边五元名都、文昌阁的施工,相当数量百年楼龄的房屋岌岌可危,仅靠密集的桩顶承重,住户(相当部分是孤寡老人)每日在木桩间起居饮食,生活环境异常恶劣。

虽然我市危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经过近3年的大规模改造建设,基本完成了23万平方米危房的改造任务。但在实践来看,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首先,对危改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总体思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对危改工作存在两种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一是对我市的危旧房屋总体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缺乏了解,认为我市经过这么多年的旧城改造,特别是经过近3年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建设,危房的现存数量已经不多,不足为患,无须再加大危改工作力度;二是对危改工作的实施情况不甚了解,认为制订优惠政策,加大对危房工作的扶持力度,会冲击正常的房地产市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市危改工作的总体思路一直得不到明确,未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的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危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其次,危改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部门工作不协调。我市危改工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原因,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难以跟进,协调难度较大,致使危改部门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危改工作的发展。

第三,危改政策不配套、不落实。一方面,我市至今没有一部关于危改的地方性法规,也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危改政策体系,而一些与危改工作密切相关的现行法规、政策,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危改工作的迫切性和特殊性,导致危改工作实践中碰到不少操作性的困难。如《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关于拆迁期限、补偿安置等方面的规定,明显不适应危改工作的需要,加大了危改成本和工作难度。另一方面,作为迄今为止我市唯一的市一级危改工作专门文件,市政府19颁发的《广州市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危改项目的拆迁政策、优惠政策、资金来源和安置小区用地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从实践看,除了免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免收配套设施建设费两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外,其他各项规定或者因为与其他的现行法规、政策有所抵触,或者因为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落实较难或不完全落实到位的情况,给危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极大压力和困难。

第四,危改资金缺口较大。按照我市现行的做法,仅仅依靠从全市经管房租金收入中提取20%(每年约4000-5000万元)作为危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危改工作的需要。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危情告急,在《广州市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银行低息贷款、住宅小区销售所得、危改项目拍卖等筹资方式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市、区危改部门为了确保完成改造任务,不得不一方面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等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开发商参与改造等方式,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些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危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当前我市的政策框架下,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负面效应:住房公积金贷款实施危改,违背国家有关政策;引入开发商参与危改,由于在很多关键的具体环节上缺乏相关的政策规范,如准入条件、开发主体、资金监控、享受危改优惠政策、施工管理等等,容易导致工程“烂尾”或开发难以为继。市、区危改部门近3年内与开发商合作实施的11个危改项目,除了一德路地块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以外,其他的都先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工程“烂尾”或开发难以为继现象,如福今东地块项目是唯一一个由开发商全资投入的危改项目,至今开发商已投入超过1.5亿元,一期工程拆迁安置完成后,由于我市建筑施工管理政策的变化而导致停工,已挖好的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深达10多米的基坑长时间暴露在外,对附近的居民区、幼儿园构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二期工程也由于拆迁纠纷而无法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我市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几点建议。

危旧房改造工作牵涉老百姓的切实利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心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危改工作,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对于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顺利实现“年一大变”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我市危旧房改造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危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危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建议学习上海的经验,通过党代会、人代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等形式,明确提出我市危旧房改造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并把这项工作列为“2010年一大变”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未来几年的一项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确保抓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九

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人事代表工委的同志,对我市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听取了市人事局有关情况介绍,召开了人才相对集中的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外籍人才代表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全市工作大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通过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与使用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尊才氛围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人才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市四套班子31位领导还分别与18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示范园区的70多位优秀人才建立了服务联系制度。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也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价值,能够珍惜人才拥有,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有重点地开展了人才政策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全市尊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组织有力,引才渠道更为拓宽。

近年来,人事部门通过发函鼓励**籍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外地招聘、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才市场等办法,为我市引进了众多的人才,全市人才总量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开始尝试赴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效果明显。自主建立的**人才网站,日点击率达500多人次,成功实现了一些网上招聘,构筑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平台。主动接轨上海,实施人才资源合作互动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为两地人才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借用、兼职、聘用、实习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三年来,共有20多位外国专家和40多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我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企业还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三、政策优惠,留才措施不断强化。

一是制定了我市人才高地建设的行动纲领,市委、市政府于207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具体规划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完善了对优秀人才的各种保障、激励措施。二是设立了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专项人才开发资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实行工资和住房补贴。三是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兴市功臣进行重金奖励;对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金银铜牌企业家荣誉称号。每年科技节期间,还由市总工会、劳动局组织生产一线的人才开展技能大比武,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四是加强感情联络,经常与人才进行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家在**”外地人才联谊活动,使人才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

四、改革深入,用人机制日渐激活。

逐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机关进人实行凡进必考,中层干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市级机关大力实施干部交流换岗,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市级机关负责人通过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产生,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和评聘分开,创新收入分配办法,建立绩效工资机制,真正体现优胜劣汰,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立足实际,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市政府有关部门以提高公务员从政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乡土人才推广能力为目标,采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利用党校、职校、电大、农干校等培训基地,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人才3万多人次。同时,积极配合抓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全市共有近百名人才被确定为省、市科技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市人事部门还经常与培养对象取得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业务成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育计划,有效地提高了我市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

近年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逐步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使我市的人才工作在省内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截至20底,全市人才总量为53729人,其中,公务员2484人,专业技术人员3645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8787人,其他人才6007人,全市每百人拥有人才量为4.74人,远低于苏南8%的人才拥有水平。我市人才的总体规模较小,人才密度偏低,在目前全市经济社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人才拥有量与城市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明显不配套不协调,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阻碍城市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从我市人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及行业分布、地区分布来看,传统型人才较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较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型人才较多,创新型人才少。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城区人才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教育、卫生、农林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27.1%;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比较少,一些民营企业人才奇缺。

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全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25%,其中,研究生46人,占人才总数的0.0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829人,仅占人才总数的1.54%,远远低于2.8%的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偏少,高层次经济人才、城乡规划人才奇缺,而且非常缺乏能搏击市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有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缺乏农村实用人才。总体来讲,我市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专业人才比例过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并且有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少数人达不到任职条件,知识老化、更新缓慢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许多用人单位没有做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用非所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部分人才因为专业不对口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期“为己所不欲为”的无奈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部分人才虽然能做好本职工作,但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一般。人才作用发挥不佳,利用效率不够充分,造成一方面事业发展急需人才,一方面人才无用武之地。由于配置不尽合理,人才资源不足与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

五、人才引进难、易流失的现象比较突出。虽然市人事部门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在人才市场建设和赴外招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如我市连续几年物色、招聘城市规划方面的人才、英语专业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全市国际贸易、计算机、外语、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但引进的难度相当之大。而另一方面,人才流失日益严重,“孔雀东南飞”现象已经成为我市人才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以来,仅教育系统就流失了200多位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民营企业新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平均流失率更是高达40%左右。

引起上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气候的关系,又有小环境的影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我市大部分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这一观念,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方面,往往侧重于考虑投入的成本,而忽视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后所产生的效益。注重的是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大学生一进单位,就希望他们是“全能冠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对人才的培训进修和继续再教育不以为然,不愿支付人才培养的有关费用;而现实学历教育和学术性培训费用的快速增长使相关人员个人难以应付高昂的学费,导致人才后续提高比较困难。政府在引才、留才方面的措施还不够有力。以教育系统为例,前几年由于财力紧张,不少乡镇教师工资无法按时足额发放,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仅直接导致许多在职教师不安心工作,想方设法外流,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来我市就业,师资力量逐步削弱,而且使得教师的从业意愿大为降低,师范毕业生改行的比较多,报考师范类院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并且这种倾向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据统计,我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师本科率仅为68.4%,而海安为90.2%、海门89.7%、如皋88.8%、如东87.7%、通州83.7%,差距如此之大,令人忧心忡忡。

二是人才的待遇偏低。我市人才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目前在我市企业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月平均工资在1200元左右,机关、事业单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1400元左右,而全国大学生工资水平一般在1000―4000元之间,我市接近最低水平。相当一部分企业只为引进的人才交纳基本的社会保险,而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等大多没有落实,住房公积金更是极少办理。就是在这样一个较低的工资水平下,不少用人单位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等手段,变相克扣人才应享受的待遇。平时加班不支付任何酬劳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做法,有的企业没有法定节假日的概念,过年休假都要扣去相应工资。相当多的企业没有或很少有奖金,人才的收入与业绩挂不起钩来,大大降低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济待遇是人才去留的直接动因,虽然政府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针对我市人才报价偏低的现实情况专门出台了办法,对年7月以后进入我市工业企业的大学本科生,给予每月500元的补贴,但政府补贴的期限为三年,三年之后,用人单位能否垫补上这个差额还未为可知。如果到时人才的待遇反而不如现在,那么又将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

三、人才的生存成本大幅提高。我市的人才定价低,可消费水平却不低,物价水平、消费指数都紧随上海、苏南,所以在我市生活所花的基本费用相对较高。尤其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才的生存成本也水涨船高。在小的方面,以“吃”为例,我市的副食品价格已与上海、苏南接轨;以“行”为例,在我们这样一个县级市,出租车的起步价高达7元,和地级市城市相当。在大的方面,以“住”为例,近两年,我市房价急速膨胀,腾空翻了番,原本一对大学毕业生夫妇工作十多年可以用积蓄购买到一套普通商品房,现在一下子得用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拥有容身之处。物价尤其是房价不断攀高,而工资水平却没有同比例跟上,使得人才在我市的生存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住房,就如没有根的浮萍,许多有心在我市安家落户的人才难承其担,只能望房兴叹,不得不考虑另谋出路。

四、集聚人才的综合环境不理想。综合环境差是除了经济收入之外影响人才去留的最重要因素。在产业环境上,我市规模大、实力强、成长快的企业很少,大多为传统产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总量偏小,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狭窄,吸纳和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在城市基础环境上,崇启大桥的区位优势还未凸现,交通神经末梢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市特色还不甚明晰,功能不够完善丰富,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网络体系等设施比较落后,人才学习、研究、交流的环境不佳。在人文环境上,部分领导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重视不够,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确立,既要马儿快快跑,又要马儿少吃草,不关心人才发展、不尊重人才利益、不宽容人才失败。在具体职位安排和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仍然重资历、轻业绩,重文凭、轻水平,不少民营企业还是小作坊、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外来人员不放心、不放手,使人才难以施展才华。舆论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宣传不够,群众对人才工作和人才政策知之甚少,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浓。

五、人才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勿容置疑,一些知识分子自身存在弱点,以为读过几本书,接受了高等教育,就理应高人一等,待遇要高、生活要轻,不愿去车间操作,“君子动口不动手”,沾染上追求白相、追求省力、追求报酬高有外快的陋习,不愿学习进取,不愿钻研提高,不愿做艰苦工作。相当一部分人才自我完善的意识不强,平时忽视对原有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对当前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和人才竞争的形势估计不足、了解不深,压力感、危机感不强,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一些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认为从此进入了保险箱,得过且过混日子,对工作懒散应付,不求上进。更有一些人才,害怕挫折失败,不敢尝试创新,缺乏追求事业、追求人生价值体现的精神。另一方面,我市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向往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特别是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几乎都选择留在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的大中城市,多年来本地籍的大学本科生回市率仅20%左右,本地基础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从源头上大量流失。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人才,自视过高,对企业要求先下车间锻炼的做法不理解,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直接坐办公室从事设计、研究工作,感到企业大才小用,自己不受重视,从而产生跳槽想法。此外,很多外地人才反映我市缺少适合青年知识分子学习交流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工作之余生活单调乏味,加上本身社交圈小,交友空间有限,个人问题无人关心无法解决,难以在我市成家落户。

(三)。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是事关我市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构筑我市人才高地,促进人才强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强化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源、富民之策,是一个地方最可宝贵的资源。当今社会的各项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优势,把握主动权。因此,做好人才工作,政府、用人单位甚至普通大众,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各得其所的生动局面。要不断加强对人才政策、人才工作的宣传,市级领导要利用各种会议各类场合大力呼吁,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人才资源,促进综合开发利用。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着眼于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努力发掘其潜能,最终达到促进人才总量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相适应的目的。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用事业留人,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用感情留人,主动与人才加强交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人才的职务晋升、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现有的财力、物力,一方面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经济待遇和身体健康状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在入党、提拔等方面予以倾斜,优秀人才还可考虑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二是重视二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离退休人才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投入少、产出多,对缓解我市人才缺乏的矛盾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要对不同专业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为离退休人才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加强他们与年轻优秀人才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建立人才结对帮扶制度,为离退休人员提供用武之地,让他们“金秋再创业,夕阳更辉煌”。

三、实施引才工程,壮大充实人才队伍。

从我市的人才需求情况看,单靠自我挖掘和自我培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引进外地人才或智力。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跨地域的人才观,通过“借脑生财”来不断壮大我市人才队伍实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刚性”与“柔性”并用。刚性引进要放开准入限制,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可不受编制和人才结构比例的限制。柔性引进可以采取兼职聘用、项目招聘、短期聘用、学术交流等形式,使人才虽身在彼地而智为我所用;二是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顾数量和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在当前应着重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问题,确保引进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三是实用与创新并举。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因此,对具有创新技术的人才要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引进。另外,要加快区域性信息网络建设,主动融入上海人才流动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工作网站和数据库建设,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人才工作中去。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内在潜力。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我们要在竞争中取得人才优势,就必须大力进行人才体制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制订各类人才不同的培训规划,以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提高相结合,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识人是正确用人的前提,要逐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分别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努力做到客观看人、公正评人、准确识人。三要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传统习惯,建立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任用上,要依据成果、贡献和能力,确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健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废除职称终身制,使确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四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和实行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分配政策,使人才价值在拉开分配档次中得到体现。对专业技术人才,要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此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促进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优化人才环境,打造拴心留人之地。

“水深才能养大鱼”,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政府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担负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等重要职能,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否完备、配套、具有吸引力,是能否更有效地吸引人才的关键。我们要像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样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既要抓好原有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二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的用人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发挥人才的功效,因此,我们必须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从而使我市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地方;三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好才能使人才安心干事创业,消除后顾之忧。要关心人才特别是外地单身青年人才的生活,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可经常开展人才联谊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为他们搭建交友平台,鼓励他们在我市成家立业。要积极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对于市级紧缺人才、外地来启落户人才,应制订相应购房、租房优惠政策,并在职称评定、各项保险费落实、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使他们能够扎根我市;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能激励人才的情感,建议定期开展“人才宣传周”活动,通过宣传优秀人才,树立典型人才等手段,在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环境;五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对于人才工作,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我们应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需求。政府人事部门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把提供优质的服务放到人才引进的首位,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坚持一切从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的实际出发,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人才顺心、舒心、安心。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十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长青产业。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中占最大比重,因而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对实现强市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今年初,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两大基地”、重点培育“五大主导产业”的战略部署,在经委的安排下,对全市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一、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过“七五”、“八五”时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依靠开展全民招商引资的牵动,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充分发挥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九五”以来,我市食品工业产值以年均递增2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较多,既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能力的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份额较大。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厂点发展到1353家,实现产值6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185万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66家,拥有资产36.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0.4%,占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产值的35.8%,是我市地方工业的第一大产业。全市有30家食品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其中有11家超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食品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4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31%,列全市九个出口行业首位;在出口交货值5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11家,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骨干力量。

食品工业涉及行业面广,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啤酒、白酒、葡萄酒、饮料制造等20多个行业,生产加工企业除主要分布在乡镇以外,在商业、粮食、农业等系统中也有一些食品工业企业。从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结构看,主要分布在肉禽加工、生猪加工、肉牛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冷饮制品、调味品七个行业。畜牧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市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产值的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5.07%。其中,肉鸡、肉鸭、肉鹅加工企业15家,加工能力16万吨,实现产值19.6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57.9%。规模最大的大成牧业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元。肉猪、肉牛屠宰及熟食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户,实现产值5.4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 16%。开原福润公司具有年屠宰生猪60万头的生产能力,去年实际屠宰生猪20多万头,为其配套的雨润公司熟肉制品年加工能力6000万吨,这两家企业去年实现产值2.65亿元,利税2092万元。清河宏福肉类公司具有屠宰肉牛3万头、羊1万头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636万元。此外,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0家、冷饮企业11家、制酒企业3家、乳制品企业2家、调味品企业2家,实现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3.5%、8.1%、7.6%、1.5%和0.5%。

发挥集聚效应,涌现出一些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亮中酒业集团聚集20家白酒酿造企业,年生产白酒3万吨,加工转化粮食4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利税1360万元。在国家食品协会等6部门开展的百强白酒企业评选中列第88位。昌图八面城镇以形成盛德、曙光、东泉、宝祥等四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禽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禽2500万只,产值4.5亿元。近年来,开原、清河城区又相继兴起了冷饮产业,先后建起了天淇、富康、李飞、帅兴、五洲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饮企业20多家,其中有的企业投资规模已接近亿元,冷饮行业至少可实现产值7亿元。

依靠招商引资牵动,食品工业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了突破。一是在玉米加工上,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兴建的昌图万顺达玉米淀粉加工项目,总投资4.3亿元,新建两条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线和一座自备电厂,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车间一座,10万吨麦芽糖车间一座。该项目达产后年加工转化玉米60万吨,占全市玉米总产量的30%。二是在乳品加工上,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工建设了依露、羊森、冰山、东羽、大牛等5家乳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3.8万吨。铁岭依露乳业总投资1.7亿元,日处理鲜奶400吨,年产各种乳制品10万吨,年产值3亿元,税金万元。该项目已于207月投入生产。羊森牧业总投资3000万元,日加工鲜奶50吨。三是在冻干食品加工上,北绿集团投资1.9亿元建设的冻干食品项目已列入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年产冻干食品1200吨,产值1.5亿,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中国东北第一家以冻干食品为主的现代化企业。四是在特色产品加工上,山东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在昌图付家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花生深加工项目,主要生产花生油、花生蛋白及花生蛋白食品,预计明年10月份投入生产。还有兴建于的开原圣亚食品有限公司在推进蔬菜加工和出口上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新上投资超千万元项目近30个。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蕴藏着我市食品工业后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食品工业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和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进展较快。全市食品工业已争创省名牌产品6个,省名优食品12个,市名牌产品6个,获省著名商标13枚,市著名商标20枚,涌现出“天淇”冷饮、“豆中宝”调味品、“东首”面粉、“北绿”啤酒等省内知名品牌。全市已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0个。北绿山野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北绿葡萄、葡萄酒、大米、生物有机肥于通过欧盟ecocert有机食品认证,年北绿、岛城两大系列8个品种的啤酒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是省内首家啤酒企业获此殊荣。最近北绿在黑龙江的树莓、蓝莓和红小豆基地获得美国nop有机食品认证。20北绿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继北绿集团之后,铁岭县建起以“方兴”牌为主的绿色稻米加工企业3家,形成日加工100吨的生产能力。开原市先后建起开原米业、鹤采谷业2家绿色大米加工企业,其中鹤采谷业生产的产品有7个品种、12个规格,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以“开清”牌大米为原料的盒饭系列产品已打入日本市场,年销售2000多吨。“昌绿”牌绿色猪肉也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并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食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依露乳业主要设备从德国、瑞士、丹麦进口,采用德国西门子中央控制系统,生产线65台套,价值8000万元,是目前国内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一条生产线,该企业与法国科研部门开发的益生菌奶和睡前奶填补了国内空白。大牛乳业拥有国内较先进的奶粉、鲜奶、长效奶、酸奶及酸奶饮料4条生产线。北绿冻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冻干设备是引进丹麦阿特拉斯技术制造的,该生产线可用于冻干草莓、蓝莓、树莓、胡罗卜、甜玉米、蘑菇、山野菜及果蔬、肉类、汤料等冻干食品。川顺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日本原装新含气烹饪杀菌锅、新含气包装机、新含气制氮机、多功能消毒机、传感式消毒机等先进设备,速冻产品和软包装产品达20种。

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企业绝大部分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村种养业发展,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食品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面联结种养业基地,带动农户26万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化基地140多个,基地面积300万亩,其中定单农业面积达到210万亩,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5%。

二、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食品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市东首面粉公司为日加工能力120吨,铁岭县“方兴”等三家稻谷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总计也仅有100吨。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而我市北绿集团啤酒生产能力仅有10万吨。

3、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一是有资源、没龙头。目前我市保护地蔬菜21万亩,昌图中部马铃薯专业区种植规模已达15万亩。这两项产业基本没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动。二是资源多、企业小。我市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年产优质大米35万吨,但是水稻加工企业仅有5家,且规模很小,最大的鹤彩加工能力仅有3万吨。水果产业基地仅有西丰御林一家小型果汁加工厂。再如畜牧业,全市肉牛屠宰量仅为2.7万头,只占全市肉牛出栏量72万头的3.75%,全市屠宰加工生猪45.7万头,占生猪出栏量223.7万头的20.4%。三是企业大,资源少。如,依露乳业设计年加工能力10万吨,需要3万头奶牛供奶,而全市奶牛饲养量3.3万头,产奶的1.6万头,产奶量只有6.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企业的需求。

4、品种品牌少,资源综合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畜禽加工上,我市肉鸡加工只有200多个品种,肉牛加工也仅有30多个品种,而且只能进行简单的分割,未能在骨、血、皮、鞭和内脏等方面搞综合开发。而美国仅肉鸡加工品种就已达2000种。加之又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出口创汇能力低,许多肉鸡加工企业挂靠外省市企业的包装后出口。

5、食品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还很差,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仍然存在。许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很差,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2004年5月,清河红果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山葡萄酒因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不合格,被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曝光。同年11月,清河区亨鑫冷饮厂生产的雪糕,因卫生部抽检产品质量不合格,也被多家媒体曝光,各食品网站同时登载。食品安全问题仍引起调度重视。

三、解决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着力培养食品工业这一主导产业。食品工业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目前管理职能又分属不同部门,扶持其发展的政策无法互动,不利于做大做强企业;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又与农业的种植、养殖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建议市政府成立推进食品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综合协调、监督、指导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树立大工业、大食品、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着力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食品工业骨干企业。

2、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协作、合作。与大连轻工学院食品系、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渤海大学食品学院、辽宁食品科研所等单位紧密合作,组织骨干食品企业与有关院校进行对接。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引进人才,进行难题攻关,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研制能力。要围绕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3、实施名牌战略,建设食品名城。宣传市政府争创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主动性。肉品加工企业要争创省名牌和国家名牌产品。大力宣传知名食品企业和优秀食品企业家,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家在全国的知名度。重视著名商标的评比和宣传。下大力气建设一个食品工业园区和几个食品名乡(镇)。通过实施名牌战略,评选著名商标,培育知名企业,宣传知名企业家,打造知名食品园区,建设食品名乡、名县,争取用5至的时间,把铁岭建设成食品名城。

4、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确保食品安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 》、《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市经委。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十一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改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其置身于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境地,可以使学习在一种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中健康地成长。总之,从整个校园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参与。

今年一月十八日下午开始,我在美佳物业伟柏花园进行了物业管理实习工作。在实习期间,我依次对设施管理、事务管理、保安管理进行了实习。在实习中,我在管理处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物业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物业管理理论,探求物业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物业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我所实习的美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香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近1500人,在深圳、厦门、福州、上海、武汉、鞍山、北京、大连、长沙等大中城市均有物业管理的项目。管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管理项目类别有大型住宅区、高层商住大厦、商场、公寓、别墅、酒店、高等院校等物业。伟柏花园是其所管辖的物业管理项目之一。伟柏花园由2栋19层高的塔楼组合而成,小区面积约29000平方米,居住270户,居住人口近一千人,管理处员工26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伟柏花园管理处的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管理处开展物业管理有关工作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管理处的设施管理、事务管理、保安管理有了初步了解。

严把员工招聘关。美佳物业在招聘管理人员须毕业于物业管理专业;招聘维修人员须具备相关技术条件的多面手,并持有《上岗证》;招聘安保人员须属退伍军人,对其身高、体能、知识、品格、心理素质等都进行严格考核挑选。

做好员工的入职、在职培训工作。美佳物业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相关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小区的基本情况、应开展的工作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对在职员工提供各类专业性的培训机会。美佳物业提倡“工作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创新”,每位员工都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员工,员工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比帮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使员工个人素质得以提高,管理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得以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实际出发,管理处严格参照ls09000质量体系运作,制定了严格的。

规章制度。

和岗位规程、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管理处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制定全方位的上级、平级、下级的360度考核办法;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增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减少考核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避免了考核走过场的现象,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实习中,我看到一套由沿海集团、易建科技、美佳物业合作自行设计开发的“一站式物业管理资迅系统”物业管理服务软件。该软件包括:“一站式客户服务、一站式资迅管理、一站式数码社区”三大体系,是一个利用网络、电子商务、科技手段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地开发、整合、利用客户资源的资迅系统。管理处全面提倡“一站式服务”、“最佳保安”的特色管理服务。从而,实现了高效的管理运作,解决了业主的奔波之苦,创造了一种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提升了服务效率,提高了业主满意度,提升了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十二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近几年来,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的状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立足全县农民收入现状,认真剖析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寻求激活农村经济对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1998年到20xx年的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5%左右,与改革开放初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速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横向比,1998年至20xx年全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10%以上,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快、农村慢的跛脚现象十分明显。

2、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为辅的阶段性特征。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893.43元,占纯收入55.96%(其中:外出打工收入685.60元);家庭经营净收入623.53元,占纯收入的39%;财政性纯收入14.30元,占总纯收入的0.89%;转移性纯收入67.54元,占纯收入的4.22%。

3、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农民1998年人均纯收入(1076)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01.90元)之比为1∶3.72。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2.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29.56元)之比为1∶3.58,而20xx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之比为1∶3.24。全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于全国。

4、农民人均总支出有所下降。从全县120户的调查资料看,20xx年农民人均总支出2215.78元,同比下降7.8%,各项支出内部结构亦为全面下降。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人均432.56元,同比下降12.3%。其中:第一产业支出378.18元,下降13.12%;第二产业支出10.83元,下降8.24%;第三产业支出43.56元,下降5.61%。生活消费支出全面下降,全年人均总支出1583.17元,同比下降7.81%。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就##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去年因灾,仅种植业一项农民人均减收108.59元。同时,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向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防范能力弱,容易使农业及农村经济遭受重创。近几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子很大,许多农民主攻“非粮”产业,但因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农户损失严重,甚至返贫。

二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近年来,随着农业单产水平的提高,部分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导致价值均衡点下移,加之恩格尔系数变小,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率的支撑能力下降。虽然从20xx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多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有的甚至亏本。尽管今年3月中旬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上涨,由于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大部分农民无粮可卖,有的反而买粮,加大了生活消费支出。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另外,作为秦巴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农产品品种、品质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导致经常出现“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2、农村内部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

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制约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全县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收入一直不高,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供给与需求错位。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占35.6%,初中学历占54.3%,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很有限,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

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约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镇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该县城镇化水平不足20%,远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沿袭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3、农村外部劳务输出存在问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服务工作不配套。由于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提供、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权益保护、环境优化上不能成龙配套,尤其是信息量不足、培训工作滞后,致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二是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职业技能差,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职业岗位(挖煤、搞建造等)上“吃身体”、“吃青春”,因得职业病或遭受工伤事故致贫者屡见不鲜。

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造成部分村干部新老交替断档,村级组织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尽管##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增收的潜力较大。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从农业内部挖潜、农村内部突破,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烟草率先实现产业化,黄姜产业化已成雏形,蚕桑已建成10万亩基地,畜、竹产业正在蓬勃兴起。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优势资源还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在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基地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走实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路子,着力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要由初入深,在延伸加工链条上寻求突破,同时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拳头产品带活农村产业。

二是要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陕南中药材久负盛名,作为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的##而言,要力争在黄姜、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上大有作为;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以汉江梯级开发为契机,做足做大汉江、旬河及主要支流水文章;果业亦是##的优势产业之一,对狮头柑、荷包杏、樱桃、柿子、拐枣等,要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要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突出抓住四个环节。一是品种论证环节。品种论证应突出色、形、味等内在特征,又考虑耐贮存、能贩运等外在要求,为产品进军大市场创造条件;二是产品开发环节。对选择确定的品种进行改良乃至改造,使其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宣传环节。积极向市场推介特色产品,使特色产品广为人知;四是产品和市场对接环节。一方面政府要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创设平台,同时通过适时引导和组织,发挥中介优势,打通特色农业进入市场的通道。

四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属粮食产销平衡区,必须从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的高度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决不放弃粮食生产,要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动摇,坚持人均一亩基本种粮田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不动摇。

2、挖掘农村内在部潜力,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做为农村经济支柱来抓。##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环境。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牢固树立围绕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烤烟、黄姜、畜牧、青竹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实践,放手大干,全面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观念步伐相对滞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真正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矿产、医药、山地等资源优势,注入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在水电、矿产、经商、贩运、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户,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

三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城镇的规划工作。按照太极山水城的地域特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优化县城生活环境和经济布局,对重点集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辐射带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县城专业市场建设和中心镇农贸市场建设,抓好城区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再次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放开户口迁移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入镇建房、开店、办厂、务工经商,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额。

四是要把发展旅游业做为农民增收的潜在增收点。以天然形成的山水太极城为原形,深入研讨太极源头文化,依照“太极图”规划城镇,布局景点,打造天人合一的最佳组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塑造山水太极品牌,使山水太极成为##旅游的最大卖点。同时,要加快南羊山万亩草甸、铁桶寨原始森林、歪头山溶洞群、公馆瀑布群、蜀河古民居、双河天门山、红军老祖墓等精品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配套发展农家乐、水上垂钓、漂流、游泳、划舟等特色健身游。以旅游带动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劳务输出产业。首先,要加强劳务基地的培养和建设。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劳务村镇,逐步形成以特色劳务村镇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大力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出空间,利用各种经济协作渠道和开放平台,建立一批可靠和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夯实劳务产业基础。其次,培养“龙头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省内外新老用工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不断增强其对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地在外承包工程“能人”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让他们带领农民进入劳务市场,实现对口输出,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性。第三,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要切实发挥县乡(镇)劳保服务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服务管理法律援助的劳务经济(产业)一体化服务体系。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在培训的内容上,要结合大中城市用工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实现务工者务工形式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同时,要根据##在人文、历史方面形成的文化影响,在建筑、采掘、服务及农技推广领域形成的就业优势,在省内外已经树立起的“好学上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人”形象,进一步挖掘潜力,搞好特色培训,打造、包装##劳务品牌,占领劳务市场。

三是要妥善处理劳务输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适应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形势,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根据乡情、村情、民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劳务输出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在转移“富余”劳动力上,合理匹配人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县乡村要根据当地事业发展需要,精心筹备、选准项目,向劳务输入基地推介项目,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他们在外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实现由打工向创业的跳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支持外出者向外承揽工程项目,挣钱后再回乡创业,形成本地与外地资本良性循环的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十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市软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篇十四

1937年以前;新疆的工业以民间手工业为主,主要有丝绸、毡毯、棉纺、皮革、玉石加工、刀具、马具、酿酒等;政府经营的有用机器制造钱币、军械物品、修配枪、纺织棉布、电灯厂、提炼石油和编织毛织物(如手套、围巾、毛袜等)的工艺厂,还有官商合办的皮革厂等。

无论是民营的手工业,还是官办的工业,均规模小,技术落后,产量很低[1]。

工业方面有以下项目:1.发电厂。

这期间在迪化、塔城、伊犁。

绥来、乌什、阿山、喀什、吐鲁番等地开办了以照明为主的电灯厂。

其中,1937年建成投产的有塔城电厂,为官商合办,装机容量为150千瓦;迪化电厂,由新光电灯公司投资主办,装机容量为250千瓦,后来改装为500千瓦;伊犁电厂,由伊犁第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装机容量为25千瓦;绥来电厂,系商办。

次年建成投产的有乌什电厂和阿山电厂。

1939年建成投产的有喀什噶尔电厂,招商集资承办,装机容量为250千瓦。

吐鲁番电厂是迪化新光电灯厂将一台旧发电机移去安装的。

2.印刷业。

这一时期。

新疆建成1个印刷厂、6个印刷所。

于1937年建成的有伊犁印刷所、塔城印刷所、弗可山印刷所。

均为政府主办,购买美国机器。

配有铅字铜模、石印、装订机等。

次年建成的有迪化第一印刷厂,由《新疆日报》社承办,有印刷、装订、裁纸等机器,4吨多铅字;迪化第二印刷所,由新疆反帝总会承办,有印刷、装订等机器,7吨多铅字;喀什噶尔印刷所、何克苏印刷所,均为政府主办,用美国机器[2]。

3.机器修理业。

1939年6月,建成塔城五金器件修理厂,由商会集股承办;次年6月建成迪化汽车修配总厂,官商合办。

伊犁汽车修配厂,由伊犁第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4.食品加工工业。

1939年还建成迪化面粉厂,商办,日加工量14吨。

伊犁面粉厂,由伊犁第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日加工量105吨。

伊犁食油加工厂,商办。

伊犁酿酒厂,出产啤酒、汽水等。

绥定面粉厂,商办。

昌吉食品包装纸厂,商办。

1938年建成迪化食油加工厂,商办。

塔城面粉厂,商办,日加工量10吨。

伊犁水磨面粉厂,商办。

次年建成喀什噶尔食油加工厂,商办。

迪化奶酪厂,商办,加工牛奶制酪。

迪化糖果厂,商办。

迪化自来水公司,官商合办。

伊犁奶酪厂,商办,制黄油、牛乳饼等。

5.纺织工业。

1939年年底,全省所建纺织厂拥有棉织机6.6万锭,毛织机1万锭。

在和阗、洛浦两县建了毡毯织厂。

先为官办,后改为官商合办,产品质精纹美,畅销区内外。

6.其他工业。

1937年6月建成加工木材的迪化第一、第二锯木厂。

第一锯木厂由工程委员会承办/第二锯木厂为商办。

伊犁锯木厂,商办。

均购买罗克米比例锯木机。

伊犁肥皂厂,系商民集资承办。

7.采矿业。

第一个三年建设计划,制定出开采矿业的各项章程,实行矿业注册,颁发矿业执照,鼓励私人采矿等。

阿山成立了金矿局,购买机器采矿,由政府经营。

1937年1产金1500两。

两年后“可谓开采金矿的鼎盛时期,金夫曾达三千余人”。

私人开采者达102户。

石油开采和提炼,主要在独山子油矿。

机器、人员均由苏联人主管。

职工100多人,每日可提炼原油150吨。

二、实施第二个三年建设计划(1940―1942)。

结果,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均有所发展。

1.矿业。

煤矿开采,1940年迪化建成宫办煤矿,甩畜力马拉起重出煤。

年产原煤1.5―2万吨,并修筑通往煤矿的公路。

次年建成迪化六道湾第二煤矿,购置提升机械出煤,年产原煤9―12万吨建成伊犁煤矿,年产原煤5万吨。

并对哈密、喀什噶尔、阿山等地煤矿资源进行勘探,政府对私人采煤在财政和技术上给予一定协助。

1942年建成塔城煤矿,年产原煤1.5万吨。

官办煤矿,政府加大投入,增购机械设备扩大生产,并继续修筑通往煤矿的公路。

据统计,该年全省原煤产量达18万吨。

采煤技术已由土法逐渐过渡到半机械化[3]。

哈密三道岭露天无烟煤,储量丰富,煤质极佳。

(2)铁矿及有色金属。

1942年对孚远县(吉木萨尔)水西沟铁矿进行土法开采,年产1万吨。

经过勘探,伊犁、塔城、拜城、库车、昌吉及迪化八道湾、头屯河等地,均有铁矿;温宿、库车、拜城、莎车、伊犁、巩哈(尼勒克)及迪化柴窝堡均有铜矿;焉耆、乌什、伽师、乌苏、阿山均有铅矿,并有小量开采。

温泉县阿拉套山钨矿未列入三年计划,1938年苏联派人勘探,1941年苏方探采并进,有工程人员60余名,矿工3000余名,至1943年停采。

开采先后二年有半,共采去钨砂50余吨。

(3)金矿。

1940年阿山哈萨克牧民**,反抗盛世才统治,政府采金受到影响。

两年后千余名矿工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采阿山小东沟沙金,规定公私三七分成,即由公家提供给养和工具,产金70%归公,30%归工人,但实施半年未见成效,后改为私人开采。

西岔河子保持官营,公私对半分成。

从1936―1943年总计政府收购、征课、自采等,共有黄金约五六万两。

金夫最多时达万余人。

除此之外,伊犁、塔城、奇台、乌苏、昌吉、镇西(巴里坤)、吐鲁番、和阗等地均有金矿。

伊犁设金矿局,开采伊宁附近金矿。

和阗也设金矿局。

总管于阗、且末等地金矿。

于阗。

且末二地以往由乡约包采,年产金沙3750两。

万疋。

还有和阗桑皮纸、牛皮箱、玉石加工,南北疆各地擀毡、毛皮产品,伊犁、阿山等地的日用品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第三个三年建设计划从1943年起。

此时期由于盛世才投靠国民政府,苏联对新疆政策发生了变化,苏联的进口(包括机器、技术、人员等),均已断绝,计划未能正常实施。

概而言之,这一时期,由建设厅筹建金属冶制厂。

制酸厂、天山化工厂、新丰纱厂等。

金属冶制厂和制酸厂建在迪化水磨沟6天山化工厂由省府与天原厂合办,天原出机器技术人员,省方负责建筑费用。

新丰纱厂由豫丰纱厂与省府合办,豫丰厂拆移纺织机5000锭,织布机250台,出技术人员,省方负责建筑[4]。

此外,由省营商业银行筹建明新玻璃厂、陶瓷工厂、新民工艺厂等。

“新民工艺厂制造肥皂业已出货。

明新厂亦于民国三十二年开工制造玻璃,每、日产一千平方公尺。

陶瓷则约于民国三十三年春季可以大量出货[5]。

自苏联撤出新疆后,苏联专家的推出导致“许多关节等于瘫痪”[6]新疆工业经济进入停顿徘徊期。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民国时期新疆工业的发展之所以会呈现出鲜明的`时段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一是新疆主政者、政府的政策,二是新疆的政局,三是苏联的影响。

我们发现,当新疆当局积极支持工业的发展、新疆政通人和、苏联与新疆的关系相对和睦的时候,也正是新疆工业稳步前进或发展较快的时候;反之,则新疆工业发展趋缓甚至遭受严重的挫折。

这其中的内在联系生动地展现了政治与经济间的辩证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6]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第11册.兰溪出版社,1980:640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3959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