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过程的蓝图。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教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创意。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一
新年快到了,老师在教室里挂上了中国结。古朴而又漂亮的中国结给教室增添了节日喜气的色彩。小朋友们不认识中国结,他们好奇而又热烈地讨论着“老师,这是什么呀?真漂亮啊。”“老师,我家里的墙壁上也有这个东西的。”“老师,为什么要挂这个东西呢?”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别小看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我想,既然孩子们对中国结有这么浓的兴趣,何不组织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以让幼儿从小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民间工艺的多姿多彩,从而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1、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喜爱中国结。
2、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
准备“年年有余”等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
一、交流讨论: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中国结
3、说说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4、小朋友拿来的中国结有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样的呢?
为什么中国结是红色的呢?
――引导幼儿讨论
二、欣赏感受
1、老师也带来了中国结,看看和你们带来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着重欣赏中国结中的鱼(年年有余)、如意结(吉祥如意)等作品,说说这些中国结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幼儿自由讨论)
三、引导想像
1、除了我们带来的中国结,想想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中国结呢?
2、教师小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会编出这么多美丽漂亮的中国结,而且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中国结呢。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二
1、学习走、跑、跳,发展动作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2、经过花样玩法,培养发散性思维。
3、体验游戏的愉快和帮忙他人的欢乐心境。
活动准备。
1、稻草16把、草墩18个、草绳18条、草球20个、稻谷10袋(有大有小)。
2、麻雀头饰2个、老鼠头饰2个、望远镜1个。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听音乐踏步入场。
(2)做稻草操: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两个幼儿拿稻草一齐做)、屈伸运动、抬腿运动、腹背运动(两个幼儿拿稻草一齐做)、两个幼儿一齐做绕手运动。
2、基本部分。
(1)花样玩稻草制品。请小朋友想一想,稻草制品能够怎样玩,有多少种玩法(可用单、双脚跳;跨跳、侧跳、走小路、扔草球、绕过草把)鼓励幼儿想出不一样的玩法。
(2)请玩得好的幼儿演示。
(3)请幼儿说出自我想用来玩游戏的方法。
(4)游戏:丰收乐。
a教师交代去郊游的要求:请小朋友跨跳过泥地踩在草墩上。走过小路去看看农民伯伯的田野丰收了没有。幼儿听音乐一个跟一个做跨跳和走的动作(如图一),要求幼儿从一个草墩跨跳到另一个草墩上,走小路(草绳)时不能出界,若出界要重新走。
b增添要求,提高幼儿跳的兴趣。师:这一块稻田丰收了,我们到其他的稻田看看。幼儿听音乐一个跟一个双脚跳过小沟(草绳),再跳到草墩上。要求幼儿双脚跳时不能踩到草绳,双脚跳到草墩上不能掉下来。(如图二)。
c提高幼儿奔跑的速度。师:小朋友听有什么声音(请幼儿用望远镜观望)不好了,是麻雀和老鼠在偷吃粮食。那怎样办好呢(请幼儿自由说出对付麻雀和老鼠的办法)幼儿听音乐跳过草墩和草绳,拿起草球扔麻雀,拿起草绳找老鼠,找到老鼠后追打。(如图三)。
d小朋友送稻草和稻谷回家。师:小朋友真能干,帮忙农民伯伯赶走了麻雀和老鼠。此刻我们帮农民伯伯把稻谷和稻草送回家。小朋友抬着稻谷或挑着稻草走过小路、跨过草墩(草墩的高度增加至三个),高高兴兴回家。
3、放松活动。
(1)把挑回来的稻草堆成一间草房子,里面放稻谷。
(2)听音乐做放松动作《按摩操》。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2、通过讨论和讲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体验和伙伴老师一起过节日的快乐并学会分享。
4、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6、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反映中秋节的环境,如张贴有关中秋节的挂图;。
2、家长帮助孩子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并为孩子准备一块月饼;。
3、关于中秋节前后月亮变化的幻灯片及民间故事《常娥奔月》。
活动过程:
(1)导入给小朋友展示关于中秋节前后月亮变化的幻灯片,激发幼儿兴趣。让小朋友通过观察、记录月亮变化,知道月亮时缺时圆,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
(2)引出课题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强调中秋节是丰收节,团圆节。
(3)探寻中秋节的来历,鼓励小朋友自己介绍,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
(4)议一议:"我家怎样过中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请小组派代表讲述。
(5)"团团圆圆过中秋"--摆上月饼,让小朋友分享、品尝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6)最后环节:听故事《常娥奔月》。
相传,远古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不忍离开自己的妻子,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有一个心术不正,名叫逢蒙的人听说后,就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嫦娥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一直住在月亮广寒宫。
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就在后花园中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
教学反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节的习俗也很多,中华民族的节日有很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大班幼儿对其有深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时值中秋节的来临之际,为了提高孩子们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兴趣,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热爱之情。
小百科:中秋节也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重难点突破法:朗读法讨论法。
能力训练点:训练同学的朗读能力、扮演能力。
美育渗透点: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拓展:扮演课本剧。
课时布置: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你了解哪些小英雄?有许多小英雄都聪明机智,英勇无畏,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不怕牺牲,有的甚至献出了自身珍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就叫:王二小。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儿歌,把生字圈出来,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学习。
2出示生字卡片,同学开火车读。
3注意读准以下生字的字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生字组词。
3指导字形,师范写,讲要点。
4生书写,师巡视。
5示范写,讲要点。
6生订正,师巡视。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课学习。
1知道什么是“扫荡”吗?
2“危急”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语?为什么说这是十分危急的时候?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5小结:二小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若无其事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呀!在二小把敌人带到埋伏圈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宁愿牺牲自身的生命,这种行为就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6指导朗读。
8配乐朗读全文。
9你想对王二小说些什么呢?
三学唱歌曲。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阅读其他小英雄的故事,然后讲给同学听。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知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尝试在面团上用模具印花的方法表达月饼的花纹、图案。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面粉、月饼模具、帽子,桌布口罩音乐。
活动过程:
一、中秋到,道中秋。
你知道中国特有的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敬老节、中秋节的由来和有关传说和习俗"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吃月饼、赏月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看月饼,说月饼。
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月饼。
老师示范:先取适量的面团,在手中搓圆。用模具轻轻一压,保持月饼表面光滑。取出塑料小刀,在月饼上刻上花纹。
四、自由结伴选择材料制作。
观察幼儿制作情况,适时、适宜给予提示、示范等帮助。(播放音乐)。
五、介绍、展示自制的月饼。
六、活动延伸:
把做好的月饼拿到食堂蒸熟,让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
教学反思: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六
1、知道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做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能说出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的属相,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关心。
3、知道属相共有十二种并包括哪些动物。初步了解其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
1、活动前让幼儿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属相;丰富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2、教具:十二属相的大图片一套;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每名幼儿若干小动物图片(其中抱括十二属相)。
4、彩带若干条。
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年龄及属相,并说一说自己所熟悉的人的属相。
二、通过观看动画《十二属相的故事》,知道属相有十二种及分别是哪十二种动物。
1、师:属相到底有多少种?又都有些什么动物?听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2、教师播放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看完动画,教师提问:
属相有多少种?
十二属相包括哪十二种动物?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动物图片,不要求幼儿按顺序)
4、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了解十二属相的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是谁。(教师同步调整十二属相的顺序)
三、通过操作活动和音乐游戏,加深幼儿对十二属相的认识。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七
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玩具、果冻、巧克力。
有关的图片四张。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
一、故事《沙沙和陌生人》。
1.讲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变色龙沙沙独自在院子里玩,这时一个陌生人问他公园怎么走,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走,陌生人非常感谢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连忙问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应该注意的呢?”
3.出示图片:图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图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二、情境练习。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
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选择游戏(每题分a、b两个答案,幼儿站在认为正确的答案那一边)。
1.陌生人就是坏人吗?
a.陌生人就是坏人。b.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
a.能去公园和游乐场。b.不能去任何地方。
3.有个认识的阿姨想带你出去玩。
a.可以和她去。b.必须先告诉爸爸妈妈。
4.有个不认识的叔叔给你东西吃:
a.巧克力、果冻不能吃,饮料可以喝。b.什么都不能吃。
5.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用车送你回家。
a.先说谢谢再上车。b.不能上车。
6.陌生人问你的名字.家里有谁.能不能告诉他?a.只能告诉名字,不能告诉他家里有谁。
b.什么都不能告诉他。
四、结束活动。
提醒幼儿外出时不要离开集体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活动评价。
洗手的程序正确。
能朗诵儿歌《洗洗手》。
活动建议: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八
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每年过年的时候无论是电视上还是大街上还是家里都可以看到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肖像,大家在互相拜年的'时候也不忘带上吉祥物说几句吉祥话,所以对于幼儿来说这些动物他们都不会陌生。每个幼儿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属相,但他们并不理解十二生肖的,另外十二生肖究竟是由哪十二个小动物组成的,自己为什么是这个属相,幼儿一点也不了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必要从小了解中国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我特别设计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
本活动将钟点数字与生肖顺序匹配,引导幼儿把对种的认识,迁移到十二生肖,使抽象、复杂的生肖变得简单有趣。
1、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2、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12生肖的轮回及12生肖的排列顺序。
1、幼儿已认识时钟
2、经验准备:幼儿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员的属相。
3、课件十二生肖
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小小马儿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走不停,提醒人们记时间。(时钟)
点击课件:小朋友猜的真对,小朋友猜一猜钟面上有多少数字?
二、了解十二生肖、理解其意义。
1、欣赏十二生肖的动物
老师还带来了十二种动物,看看有哪些动物?
点击课件十二生肖
2、根据生肖钟理解十二生肖
点击课件生肖钟
老师要把这些动物变到钟里面。变变变。小动物变到钟里面了吗?
(1)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
我们来数一数,看看是不是12种。从1老鼠开始数,鸡排第几,猪排第几?
(2)幼儿说说自己的属相和家人的属相
老师知道这些小动物中有小朋友的属相。
那小朋友你的属相是什么?
你还知道谁的属相?
(3)采访客人老师的生肖
那你想知道我们的客人老师的属相是什么吗?那你们想问问吧。
(4)结合生肖钟观察一共有12种属相。
小结:原来,钟面上的12种动物就是人的12种属相。也叫12生肖。12生肖是我们中国人很早的时候发明的。每年都用一种小动物作为标志。一共有12钟生肖。
(5)讲解12生肖的轮回规律。
为什么有的客人老师的属相和小朋友是一样的?
通过生肖钟了解12生肖的轮回。
小结:12生肖每次轮回要12年。一次轮回完了再重新开始。老师的属相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属相是后来轮到的。
三、讲解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排列的由来
(1)十二生肖为什么会这么排队,你知道吗?(鼓励幼儿按经验讲述)
(2)介绍一个神奇的关于体育比赛的故事。
点击课件讲述故事。
四、教师根据故事提问,幼儿熟悉生肖的排列顺序。
点击课件提问:
体育比赛有哪些项目?
钻山洞有谁?谁第一?
爬高山有谁?结果呢?
比跨步有谁?谁第一?
比跳高有谁?结果呢?
五、十二生肖歌曲欣赏。
十二生肖还按顺序编成了歌曲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六、歌曲表演结束。
我们也来学学十二生肖中的小动物吧!
1、区域活动:幼儿在美工区绘画十二生肖小动物。
2、家园共育:家长带领孩子阅读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有趣故事。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活动重、难点:
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
活动准备:
1、月饼图片。
2、民间故事《常娥奔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月饼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4、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a、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见到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b、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
c、老师小结。
d、分享月饼。
5、听故事《常娥奔月》。
三、结束部分。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
民间美术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凝聚了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它是由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的要求而创作,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成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为了传承这一文化,我们开展了民间美术这一幼儿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尤其是民间剪纸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幼儿可以用剪刀在彩色纸上任意的剪出自己喜爱的植物、动物、人物造型等图案,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又对孩子进行了民间美术的熏陶和民间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他们对这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剪纸”这一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启发幼儿了解剪纸的用途。
2、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造性。
3、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彩色腊光纸若干、正方形彩纸若干、剪刀每人一把、十二生肖剪纸范品、篮子、铅笔每人一把、毛线若干条、胶水、棉签、纸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12生肖剪纸)范品,提问:
二、出示剪纸书签,它是怎样做成的?
(先用剪刀剪出图案,把图案贴在衬纸上,再系上缎带)。
三、出示剪纸圆盘做成的门笺,它是怎样做成的?
(先用剪刀剪成漂亮的图案,把剪出来的纸贴在圆盘中心,在上面粘上绳子,再在下面粘上穗子)。
四、出示剪纸灯笼,这是什么?有几个面?是怎样做成的?
(先用剪刀在腊光纸上剪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贴在正方形纸的中央,然后把正方形纸的四个角向中心折,再把六张纸的每个三角形贴在一起,给上面粘上带子,给下面贴上穗子)。
五、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互相交流、观赏、讲评作品,布置教室和幼儿园环境,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结束。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民间小吃的名称以及制作方法。
2、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尝试用团圆、捏、搓等制作技能制作民间小吃。
3、通过品尝,感受民间小吃的美味,体验与哥哥姐姐一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糖葫芦制作材料:山揸、蜂蜜。
2、汤团制作材料:米粉、芝麻。
3、油条制作材料:面粉、发酵粉。
4、芝麻球制作材料:面粉、芝麻。
5、其它:电磁炉、电饭煲、油、糖、一次性台布。
活动过程。
一、欣赏民间小吃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你吃过哪些民间小吃?”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并欣赏图片。
3、听哥哥姐姐介绍集中民间小吃的由来。
二、请爷爷奶奶介绍各种民间小吃的制作材料以及方法。
三、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带领和帮助下参与民间小吃制作活动。
1、幼儿分区域进行制作。
2、教师各区域指导重点。
糖葫芦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串山揸的技能。
汤团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团圆的技能。
油条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搓长条的技能。
芝麻球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滚芝麻的技能。
四、共同品尝民间小吃。
乡土教育:民间艺术、民间游戏、民间特产搬上了舞台。有“印板糕”、“剪纸”“打年糕”“西瓜灯十八韵”等民间制作,有“棉花糖”、“冰糖葫芦”、“爆米花”等民间物品的品尝,有“拔河”、“捏泥人”、“穿项链”、“搓稻草”、“印染”、“唱戏曲”等民间游戏的游玩,还有特产品尝店和名胜、名人介绍屋等观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家长们带着孩子重温了儿时的游戏,跳竹竿、走高跷、丢手绢,一起品尝年糕的滋味,粽子的醇香,穿上环保时装走走模特秀,欣赏爷爷奶奶们的戏曲表演。笑容写在孩子们的脸上,回忆荡漾在家长的心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到真实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案对于幼儿来说很重要,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作为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应该要让孩子们了解到关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引以自豪。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一
1、了解几种民间小吃的名称以及制作方法。
2、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尝试用团圆、捏、搓等制作技能制作民间小吃。
3、通过品尝,感受民间小吃的美味,体验与哥哥姐姐一起活动的乐趣。
1、糖葫芦制作材料:山揸、蜂蜜。
2、汤团制作材料:米粉、芝麻。
3、油条制作材料:面粉、发酵粉。
4、芝麻球制作材料:面粉、芝麻。
5、其它:电磁炉、电饭煲、油、糖、一次性台布。
一、欣赏民间小吃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你吃过哪些民间小吃?”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并欣赏图片。
3、听哥哥姐姐介绍集中民间小吃的由来。
二、请爷爷奶奶介绍各种民间小吃的制作材料以及方法。
三、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带领和帮助下参与民间小吃制作活动。
1、幼儿分区域进行制作。
2、教师各区域指导重点。
糖葫芦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串山揸的技能。
汤团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团圆的技能。
油条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搓长条的技能。
芝麻球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滚芝麻的技能。
四、共同品尝民间小吃。
乡土教育:民间艺术、民间游戏、民间特产搬上了舞台。有“印板糕”、“剪纸”“打年糕”“西瓜灯十八韵”等民间制作,有“棉花糖”、“冰糖葫芦”、“爆米花”等民间物品的品尝,有“拔河”、“捏泥人”、“穿项链”、“搓稻草”、“印染”、“唱戏曲”等民间游戏的游玩,还有特产品尝店和名胜、名人介绍屋等观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家长们带着孩子重温了儿时的游戏,跳竹竿、走高跷、丢手绢,一起品尝年糕的滋味,粽子的醇香,穿上环保时装走走模特秀,欣赏爷爷奶奶们的戏曲表演。笑容写在孩子们的脸上,回忆荡漾在家长的心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到真实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案对于幼儿来说很重要,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作为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应该要让孩子们了解到关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引以自豪。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二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茶饮料,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品茶,初步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引发制作“茶饮料”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绿茶、红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个小盘子一把小勺、孩子自己的喝水杯一个。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4、《茶叶的聚会》故事磁带。
1、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有谁能把自己品茶的经过和了解到的有关茶的事情,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2)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的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要用一句概述性语言小结。
2、介绍有关茶的知识。
(1)将幼儿收集和老师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茶饮料。
(1)师:小朋友,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茶的知识,如果让你发明一种茶的饮料,你会做一些什么样的茶饮料呢?(让幼儿互相讨论)。
(2)请幼儿将讨论的结果和小朋友分享。
(3)幼儿动手动脑发明制作“茶饮料”。
教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4)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引发幼儿继续探究“茶”知识的兴趣。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喝茶的?(幼儿肯定回答不知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种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应该怎么做呢?(让幼儿讨论)最后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有关茶知识的信息。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三
积累下面词语: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八、板书设计。
板书??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迁。
命名来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闭。
北京胡同胡同大小是文化形态封闭的文化易于满足“忍”
胡同静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板书二。
胡同文化。
语言特色。
不显喧闹更加安静静的文化。
口语色彩嘿——易于满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无可奈何。
短句大腌萝卜,就不错——干。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知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尝试在面团上用模具印花的方法表达月饼的花纹、图案。
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面粉、月饼模具、帽子,桌布口罩音乐。
活动过程:
一、中秋到,道中秋。
你知道中国特有的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敬老节、中秋节的由来和有关传说和习俗"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吃月饼、赏月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看月饼,说月饼。
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月饼。
老师示范:先取适量的面团,在手中搓圆。用模具轻轻一压,保持月饼表面光滑。取出塑料小刀,在月饼上刻上花纹。
四、自由结伴选择材料制作。
观察幼儿制作情况,适时、适宜给予提示、示范等帮助。(播放音乐)。
五、介绍、展示自制的月饼。
六、活动延伸:
把做好的月饼拿到食堂蒸熟,让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
教学反思: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教育价值分析:
通过对故事的欣赏和理解,了解中秋节的来历,获知一些中秋相关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对中秋节的活动产生兴趣。
2.在集体前大胆表述,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4.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5.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活动难点难点:
难点:
中秋节的传说和民俗。
难点:
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刚刚摆脱稚嫩的中班弟弟妹妹角色,对于社会传统节日关注不多,缺乏相关经验,对于中秋节的传说和民俗认知少。
幼儿预期表现:
1、活动前先由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中秋节相关的信息,幼儿有了经验铺垫,活动就更有参与性。
2、自主阅读,提供阅读空间。
活动过程:
一、关于中秋传说的交流和分享。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中秋节相关信息。
二、教师讲述《嫦娥奔月》。
提问:
1、嫦娥怎么会飞到月亮上去的?这是哪一天?
2、后羿听到这个消息后,做了什么?
3、从这以后,后羿是怎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的?
4、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四、边听故事录音,边阅读完整故事。
活动反思:
《中秋节的来历》是一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的故事活动。在课后我觉得我们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社会领域的内容比较多,整体感觉幼儿对故事的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但还是算接近目标了吧。
在上课时我借助了多媒体以及挂图等教具来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其实对于中班小朋友的知识面来说大家都知道中秋节,但不知道中秋节的时期是八月十五,经过这次的学习,很多小朋友都认知了这一知识点,中秋节要吃月饼等。但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幼儿却还是没怎么搞懂,我先请小朋友们欣赏一遍,来听出里面的人物,接着我指着挂图讲了第二遍故事。最后,我又讲了第三遍故事。
最后,在时间的紧迫下我结束了这节课,总体来说幼儿对中秋节还是有点了解的但幼儿对这个故事的内容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会利用平时的时间多讲两遍这个故事来提问幼儿使幼儿加深对这个故事的了解。
活动内容:认识中秋节。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活动重、难点:
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
活动准备:
1、月饼图片。
2、民间故事《常娥奔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月饼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4、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a、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见到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b、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
c、老师小结。
d、分享月饼。
5、听故事《常娥奔月》。
三、结束部分。
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体会过节的气氛。知道中秋节是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
2.初步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
3.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4.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5.交流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6.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活动准备。
月饼(若干份)、图画纸、彩色水笔、范画:月之中、月中、月末时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饼。谈话导入课题。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2.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秋节团圆的含义。
二、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1.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师节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3.教师小结: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变化。月初时,月亮细细的弯弯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变越大,像镰刀了,像小船了......。到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最圆,像个大圆盘。接着,月亮又开始慢慢的变小,变呀变呀,到月末时又变得细细弯弯的了。
三、画一画:会变的月亮。
教师出示范画,向幼儿介绍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幼儿操作:绘画《会变的月亮》。画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2、通过讨论和讲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体验和伙伴老师一起过节日的快乐并学会分享。
4、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6、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反映中秋节的环境,如张贴有关中秋节的挂图;。
2、家长帮助孩子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并为孩子准备一块月饼;。
3、关于中秋节前后月亮变化的幻灯片及民间故事《常娥奔月》。
活动过程:
(1)导入给小朋友展示关于中秋节前后月亮变化的幻灯片,激发幼儿兴趣。让小朋友通过观察、记录月亮变化,知道月亮时缺时圆,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
(2)引出课题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强调中秋节是丰收节,团圆节。
(3)探寻中秋节的来历,鼓励小朋友自己介绍,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
(4)议一议:"我家怎样过中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请小组派代表讲述。
(5)"团团圆圆过中秋"--摆上月饼,让小朋友分享、品尝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6)最后环节:听故事《常娥奔月》。
相传,远古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不忍离开自己的妻子,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有一个心术不正,名叫逢蒙的人听说后,就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嫦娥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一直住在月亮广寒宫。
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就在后花园中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
教学反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节的习俗也很多,中华民族的节日有很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大班幼儿对其有深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时值中秋节的来临之际,为了提高孩子们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兴趣,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热爱之情。
小百科:中秋节也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五
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撑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编织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网络。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说明文,但在说明中仍然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载这种感情的则是那些关键语句和词语。
关键语句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或抒情为主。
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处于一段的开发或结尾;个别处在文段中间,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论证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筛选也是高考在阅读能力上对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阅读.试题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日常的课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从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对前者,我们要能够从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顺势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筛选能够体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词语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点:
前五个自然段分别从方方正正的形状、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静、胡同与四合院(规规矩矩)的相关性等方面介绍,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胡同文化是上层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质基础。
文章本身在结构上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引导学生体味对胡同和胡同文化认识的辩证关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这方面,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很好的的统一。
胡同文化的特点:
总体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别从下面几个方面揭示(要求学生摘录现成语句):
居民安土重迁;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结点在第五自然段,这是由表象到本质认识升华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的联结点,联结点也是一个关键语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筛选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对中心的支撑作用。
对关键词语的说明,可放在语言层面上把握、理解。
重点二: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总体是平白、朴素、口语色彩浓烈,富于表现力。
体味本文的语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文体特点决定的语言特点:准确。
文章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以准确取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在对胡同命名方式说明的时候,有的充满肯定语气,如“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测,如“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为这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2、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如“你往南边去一点。”“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语言平白朴素。如“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语言!
4、短句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韵味实足。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5、在平白朴素中融有古典韵味。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在体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语言时,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也可以筛选出上面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去把握,但绝不能背离语境,让学生就句论句。
难点: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是一篇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具有辩证色彩的文章,结构上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三个部分自然天成。从内容上说,辩证性更多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学生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过体味语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来明确。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说是复杂的。
1、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是满含感情,充满留恋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胡同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对北京人“事不关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复杂,让人一时体味不出感情味儿,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你说是一种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点也会给学生以更多思考。
总之,我们看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它们的喜爱、留恋,又有对它们将逝去的豁达,胡同文化的没落,让作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令人心动的一面,也让作者看到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给旧有事物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传统要受到冲击。
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没落的认识上,作者表现出了鲜明的辩证思考,同样,在对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态的认识上,作者也含有辩证的认识。比如“安分守己”,这是一种源自于更古老传统的思想意识,它对许多中国人,对作者本人都产生过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达观、安贫乐道与之不无关系。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会带来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羁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六
教育价值分析:
通过对故事的欣赏和理解,了解中秋节的来历,获知一些中秋相关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对中秋节的活动产生兴趣。
2.在集体前大胆表述,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4.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5.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活动难点难点:
难点:
中秋节的传说和民俗。
难点:
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刚刚摆脱稚嫩的中班弟弟妹妹角色,对于社会传统节日关注不多,缺乏相关经验,对于中秋节的传说和民俗认知少。
幼儿预期表现:
1、活动前先由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中秋节相关的信息,幼儿有了经验铺垫,活动就更有参与性。
2、自主阅读,提供阅读空间。
活动过程:
一、关于中秋传说的交流和分享。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中秋节相关信息。
二、教师讲述《嫦娥奔月》。
提问:
1、嫦娥怎么会飞到月亮上去的?这是哪一天?
2、后羿听到这个消息后,做了什么?
3、从这以后,后羿是怎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的?
4、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四、边听故事录音,边阅读完整故事。
活动反思:
《中秋节的来历》是一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的故事活动。在课后我觉得我们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社会领域的内容比较多,整体感觉幼儿对故事的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但还是算接近目标了吧。
在上课时我借助了多媒体以及挂图等教具来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其实对于中班小朋友的知识面来说大家都知道中秋节,但不知道中秋节的时期是八月十五,经过这次的学习,很多小朋友都认知了这一知识点,中秋节要吃月饼等。但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幼儿却还是没怎么搞懂,我先请小朋友们欣赏一遍,来听出里面的人物,接着我指着挂图讲了第二遍故事。最后,我又讲了第三遍故事。
最后,在时间的紧迫下我结束了这节课,总体来说幼儿对中秋节还是有点了解的但幼儿对这个故事的内容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会利用平时的时间多讲两遍这个故事来提问幼儿使幼儿加深对这个故事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体会过节的气氛。知道中秋节是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
2.初步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
3.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4.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5.交流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6.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活动准备。
月饼(若干份)、图画纸、彩色水笔、范画:月之中、月中、月末时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饼。谈话导入课题。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2.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秋节团圆的含义。
二、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1.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师节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3.教师小结: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变化。月初时,月亮细细的弯弯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变越大,像镰刀了,像小船了......。到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最圆,像个大圆盘。接着,月亮又开始慢慢的变小,变呀变呀,到月末时又变得细细弯弯的了。
三、画一画:会变的月亮。
教师出示范画,向幼儿介绍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幼儿操作:绘画《会变的月亮》。画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七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1课时。
多媒体、纸、竹简。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附: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五禽戏。
2、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议器。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八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又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论述什么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十九
(1)了解中国结的编结工具与制作材料,尝试学编最简单的十字结。
(2)体验编结活动的快乐,发展动手能力。
小铜钱、红丝线等材料,
一、认识制作材料和工具。
1、小朋友都说中国结非常漂亮,那我们今天也来动手做一款中国结,好吗?
2、那你们想想制作中国结需要些什么材料呢?
师生共同讨论。
3、幼儿先看看、摸摸、讲讲制作中国结的材料和工具。
二、幼儿尝试操作。
1、知道为什么叫中国结吗?结是什么呢?
2、观察并讨论老师制作的中国结(十字结)是什么样的?
3、老师示范讲解。
4、幼儿尝试编十字结,教师观察,进行个别指导。
5、幼儿说说自己尝试编结的感受。
二、引导评价。
1、彼此欣赏各自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2、把自己编织的中国结送给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并说说其中含的祝愿。
陈列各色中国结及其他民间工艺品实物或资料。
幼儿园汉文化教案篇二十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感受节日的恢气氛。
2、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1、活动前请幼儿在家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图片。
2、教师收集的有关中秋节的电子图片及网络资料。
1、中秋节的由来请幼儿讨论中秋节的习俗。教师讲述中秋节的来历。
2、结合录音磁带讲述请幼儿观看图片进行讲述。
3、活动结束,收集有关的资料。
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42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