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8:43:09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9 18:43:09     小编:琉璃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总结应该具有反思意义,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美食达人整理的一些烹饪技巧和食谱,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一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历来以饮食史和饮食民俗为主要视角,进入21世纪,仍延续这一传统,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均有所突破。文化人类学介入中国饮食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近来,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批有学科建设意义的成果。

对于人们来说,食物是尤为重要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不仅是人们物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人们的旅行过程中,食物也是重要的组成因素。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地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这是由于地理因素所导致的。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也不一样。就像南米、北面,每个地区所盛产的物质不一样,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就自然有差别。接下来就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入手,看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对当地的旅游资源有什么影响。以及在开发以饮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时,应该注重哪些问题。

前言。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也行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饮食习惯。饮食从字面上来看,即是指的吃的和喝的东西。这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饮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在人们旅行的过程中离不开美食,因此对于一些旅游景区来说,大力发掘该地的饮食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借助对饮食文化的发掘,来增强某当地景区的特色。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弘扬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

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二、自然地理因素对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四川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到3000米的高山,这样一来会导致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到盆地周围山脉的影响。因此在四川盆地地区,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当暖湿气流进入到盆地以后,受到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影响,暖空气在四川盆地长期滞留。在冬季时由于受到北部山脉的影响,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流难以影响到四川盆地地区。这就使得四川盆地冬季比较温暖,开春较早。且盆地内部降水丰富,多雨多雾,蒸发量较少。这些综合性因素也导致了四川盆地地区湿度较大,当地人需要吃辣来驱寒。因此四川人都爱吃火锅,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人们排掉体内的湿气。不仅如此,由于云雾出好茶,在四川盆地地区也盛产茶叶。

中国不仅陆域面积广阔,也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因此海陆位置也对人们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盛产海鲜,临海地区的人们大多喜食海产品。在内陆平原地区,由于河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因此人们一般以淡水鱼为主食。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

三、结语。

地理环境因素会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饮食习惯上。由于我国疆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在一些旅游胜地,人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来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让饮食文化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二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乡,可是不论政府和高校、或是行业和企业,至今都还没有成立一个像样的潮菜研究机构。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为汕头一项独特产业,营造一种人人关注饮食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对潮汕美食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色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经营上过于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很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不符合食品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产品包装十分欠缺,市场策略也缺乏现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馆,应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厨师、烹饪师的培训工作缺乏规范化和规模化。我们经常在国内外报纸上看到“高价聘请潮州菜厨师”的广告,也经常听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馆”提供的是“伪劣”产品,这表明市场上对潮菜厨师有较大的需求。我们从老厨师口中得知,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厨需要十年以上功夫,这又表明了培训工作的艰巨性。当前的现状是,各地都办过一些短期培训班,但是既缺乏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又缺乏一定的办学规模,甚至至今还拿不出一套潮菜厨师的培训教材。

研究潮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首先,要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主要有:

其一,个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突出个性,充分揭示和发展其本身独有的特色,把各项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以此来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竞争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开发又都要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其二,市场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市场需求是变动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随时面临着入时或过时、以及扩大或丧失吸引力的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选择开发重点。

其三,效益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提高它的使用价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较小的投资耗费和较短的建设周期换来较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它吸引旅游者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单正比。

潮汕美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认为,除了要搞好专门规划、加强研究和培训、扩大对外宣传、有效利用内外资金、建设潮汕美食旅游线路等之外,还应该着重做好产品定位工作:潮汕美食应当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主要是高档酒楼的潮汕美食。高档酒楼经营的“燕,翅,鲍”等高档食品饮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丰富营养和菜肴的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而且固定的客户群。但在菜式制作工艺上受粤菜影响较大,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改变的一点。要加强对菜式口味风格的突破,以潮汕美食所特有的风味来赢得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品牌,提高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在高端市场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巩固市场。

低端市场,可以在潮汕小吃上面下功夫。潮汕美食中绝大部分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的群众基础扎实,一直有稳固而广泛的本地市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发展,要站在弘扬潮汕饮食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卫生和营养合理搭配是潮汕小吃发展的最大难题,很多游客对潮汕小吃都是慕名而来,但接触到的大多是卫生环境差、让人敬而远之的街边货,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破坏了“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誉。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提倡卫生可口、方便快捷,规范服务标准,充分利用潮汕小吃品种多、口味全的特点,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差异化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方面的工作近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特别是潮香城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潮汕小吃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如何树立和推广品牌,如何利用促销和不间断的宣传来增加市场需求。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三

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乡,可是不论政府和高校、或是行业和企业,至今都还没有成立一个像样的潮菜研究机构。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为汕头一项独特产业,营造一种人人关注饮食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对潮汕美食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色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经营上过于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很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不符合食品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产品包装十分欠缺,市场策略也缺乏现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馆,应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厨师、烹饪师的培训工作缺乏规范化和规模化。我们经常在国内外报纸上看到“高价聘请潮州菜厨师”的广告,也经常听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馆”提供的是“伪劣”产品,这表明市场上对潮菜厨师有较大的需求。我们从老厨师口中得知,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厨需要十年以上功夫,这又表明了培训工作的艰巨性。当前的现状是,各地都办过一些短期培训班,但是既缺乏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又缺乏一定的办学规模,甚至至今还拿不出一套潮菜厨师的培训教材。

三、如何开发和优化现有的潮汕美食旅游资源。

研究潮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首先,要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主要有:

其一,个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突出个性,充分揭示和发展其本身独有的特色,把各项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以此来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竞争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开发又都要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其二,市场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市场需求是变动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随时面临着入时或过时、以及扩大或丧失吸引力的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选择开发重点。

其三,效益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提高它的使用价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较小的投资耗费和较短的建设周期换来较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它吸引旅游者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单正比。

潮汕美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认为,除了要搞好专门规划、加强研究和培训、扩大对外宣传、有效利用内外资金、建设潮汕美食旅游线路等之外,还应该着重做好产品定位工作:

潮汕美食应当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主要是高档酒楼的潮汕美食。高档酒楼经营的“燕,翅,鲍”等高档食品饮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丰富营养和菜肴的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而且固定的客户群。但在菜式制作工艺上受粤菜影响较大,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改变的一点。要加强对菜式口味风格的突破,以潮汕美食所特有的风味来赢得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品牌,提高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在高端市场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巩固市场。

低端市场,可以在潮汕小吃上面下功夫。潮汕美食中绝大部分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的群众基础扎实,一直有稳固而广泛的本地市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发展,要站在弘扬潮汕饮食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卫生和营养合理搭配是潮汕小吃发展的最大难题,很多游客对潮汕小吃都是慕名而来,但接触到的大多是卫生环境差、让人敬而远之的街边货,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破坏了“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誉。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提倡卫生可口、方便快捷,规范服务标准,充分利用潮汕小吃品种多、口味全的特点,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差异化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方面的工作近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特别是潮香城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潮汕小吃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如何树立和推广品牌,如何利用促销和不间断的宣传来增加市场需求。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四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庭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五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也行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饮食习惯。饮食从字面上来看,即是指的吃的和喝的东西。这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饮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在人们旅行的过程中离不开美食,因此对于一些旅游景区来说,大力发掘该地的饮食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借助对饮食文化的发掘,来增强某当地景区的特色。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弘扬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

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四川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到3000米的高山,这样一来会导致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到盆地周围山脉的影响。因此在四川盆地地区,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当暖湿气流进入到盆地以后,受到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影响,暖空气在四川盆地长期滞留。在冬季时由于受到北部山脉的影响,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流难以影响到四川盆地地区。这就使得四川盆地冬季比较温暖,开春较早。且盆地内部降水丰富,多雨多雾,蒸发量较少。这些综合性因素也导致了四川盆地地区湿度较大,当地人需要吃辣来驱寒。因此四川人都爱吃火锅,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人们排掉体内的湿气。不仅如此,由于云雾出好茶,在四川盆地地区也盛产茶叶。

(二)海陆位置对人们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不仅陆域面积广阔,也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因此海陆位置也对人们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盛产海鲜,临海地区的人们大多喜食海产品。在内陆平原地区,由于河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因此人们一般以淡水鱼为主食。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

地理环境因素会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饮食习惯上。由于我国疆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在一些旅游胜地,人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来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让饮食文化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六

:西餐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菜点的统称。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西餐也以它独特的风味,美观新颖的外形,丰富合理的营养,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我国大陆,西餐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渗透与发展,已经逐渐地构成了足以冲击中国餐饮市场的饮食潮流。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多元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西餐在中国的环境中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促使餐食,菜品的营养更加合理科学;在进餐环境方面,西餐更加注重适合中国文化的环境改造;在饮食模式上,经过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的西餐不仅涵盖了中餐的餐饮文化特点,而且将这种特点经过凝练,形成了西餐自身的创新特点。

西餐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间,西餐在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地互生成一些不可剥离的共性:首先,两种饮食都是以补充人体膳食,改善人们营养结构为主要的目的,两种餐食都是采用蔬菜、肉食以及过制品来进行加工的;其次,中国饮食与西餐不仅是改善人体机能的填充物,而且在饮食文化上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承载了种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精髓,对于推进中西方文化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有就是中国饮食与西餐的用餐工具,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只是在用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在餐具的使用总量上,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同点;最后是中国饮食与西餐在追求营养价值,制作工艺精美以及改进和创新的方式上也有着极高的共同点。

1.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的搭配与手工艺的精湛,在制作中采用了煎炸烹炒的方法,尽可能的做到了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提高营养,全面搭配的饮食观念;而西餐注重热量的汲取,在制作方面比较简单,色泽、工艺相较而言没有中国的那样考究,西餐在注重简约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与互补。

西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饮食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

3.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对而言,中国饮食是以谷类纤维为主的膳食结构,大多菜肴工序长,制作手法深奥,进餐主要用筷子和勺子,也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国饮食与西餐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国饮食文化与西餐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随着更多的交融合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餐的经营,制作无论是膳食结构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已经融合了中国饮食文化,特别在中国大陆,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西餐饮食观念的改善,更是对西餐文化的一次洗牌;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在吃的过程中追求的气场,热闹,现在在更多的西餐厅也随处可见,人们往往把聚餐的地点选择在了肯德基、必胜客等这些西餐经营场所;再有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色香味俱全也在西餐中逐渐地得到了体现,西餐经营者在逐渐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后,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膳食结构,比如最近在各地电视台中常出现的一句广告语“到肯德基吃饭。”这一理念的转变就恰恰迎合了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影响的基调。

随着西餐在我国发展趋势日益看好的局面形成,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研究者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在交流融合上创新,使之互补性更强,膳食的营养更加科学,从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长远发展。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xx(05).[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xx(05).

[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01).[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01).

[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1995(03)等。[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1995(03)等。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七

在中国,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从中我们便能看出,“吃”在国人心目中位置之高。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各个方面细致、生动地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描绘了各地区人们的饮食特a。从纪录片中深入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妙,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我们为中国饮食文化而骄傲的同时,种种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从南到北,纵跨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因此不同地理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又由于温度、适度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建筑的结构,在饮食上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像东北人喜欢喝酒,四川人喜欢麻辣;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爱吃米等等。就这样慢慢地,一个地区就逐渐形成了自己在饮食上的一种独有的特色,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风格,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之为菜系。

(二)四季有别。

一年有四季,四季温度、湿度差异较大,成为影响中国人饮食的另一大因素。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讲究食物的性质和搭配。春季,由于气温较低,对人体热量的消耗较大,因此应多吃热量高的食物;而夏季由于气温过高,易使人躁动不安,食欲下降,故要多吃清热去火,消暑降温的食物;秋季,由于天气干燥,所以要吃一些滋润之物;冬季,天气寒冷且干燥,应多吃一些滋补之物。

(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菜肴的味道上,还对烹饪的精湛技术和菜肴美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色香味”中的“色”。一道美食,不仅要味道极佳和香气扑鼻,精美的外观也同样重要。这样在品尝之时,才不失为一种享受。使人们在享受美味感受味蕾刺激的同时,还有另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四)注重情趣。

我们国家的饮食特点除了在色香味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每一道菜的名字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进餐的节奏以及娱乐的穿插也是大有讲究,这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对于情趣的追求。中国菜的名字可以把这道菜表现得更为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每道菜的名称都有来历,有的是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的是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五)食医结合。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国饮食文化中还有极为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医食结合”。我国在饮食的烹饪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又与身体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疗”。我们说常说“是药三分毒”,因此祖先们就把防治疾病这项工作放在日常饮食中。早在古代,就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就是通过食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将其做成美味,最终达到预防一些疾病的目的。而近几年刮起养生的浪潮正是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由于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有益有弊,我们分别来看。

1、多食素食。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以素食为主,所吃的新鲜蔬菜要比西方人多很多,美国则秉承着游牧民族的传统,因此在饮食上大量吃肉、奶,蔬菜的摄取量则偏少,这样的饮食结构对肠胃的影响非常大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人患消化系统和癌症的比例就要远远大于我们。

2、食粗粮。

由于我国旧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平民百姓大多都吃粗粮,而较为发达的西方人则多数吃的是精细粮食。然而粗粮的口感虽差,但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还可以有效帮助消化系统来消化食物,促进胃肠的蠕动。

3、食植物油。

中国人多吃素食,所以烹饪时所用的油大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而西方人则喜欢食用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除此以外,西方人还喜欢吃黄油、奶油等,所以细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是远远高于我国。

4、食豆制品。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黄豆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黄豆加工处理,做成豆腐、豆芽等。黄豆中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这对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有特别的效用。而西方人却是敬而远之。

1、盐过量。

中国人的食盐使用量过多,尤其是北方人。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平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10克以上,以东北人的摄入量为最高,达到了18克。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胃癌等。

2、味精过量。

由于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为了提鲜,在烹饪时喜欢加入味精。而味精其实就是一种化学元素钠。摄入大量的钠元素,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烹饪之时,应当少用或用其他调味品代替。

3、多食腌制食品。

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喜欢用腌制的方式来保存食物,这也是祖先保留给我们的一种储存方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用冰箱来保鲜。而这种传统方法,就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腌制品在腌制之初,放入了大量的盐,这不仅加大了食盐的摄入,而且时间久了腌制品中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亚,而亚硝酸盐却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因此也增大了癌症的患病率。

4、集体用餐。

(一)传染病肆虐。

由于人们对于美食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灾难。sars席卷了整个中国,一夜之间,生活被完全打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紧张感让我们记忆犹新。而这场灾难的导火索最终被确定在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上。正是因为人们食用了携带有sars病毒的果子狸,而感染疾病。这一切都是因为“吃”而惹祸上身,都是因为对美食的追求而导致恶果。

有人曾开玩笑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只因为他们俩禁不住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来到地球繁衍后代。很多人喜欢用这两个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人种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是哪一个人种呢?不管怎样,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绝不会等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也吃了。

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就说明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无所不吃。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滥吃”“乱吃”的现象才导致“sars”疫情的全面爆发。这样的事情一次一次地为我们敲响警钟,而人们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是一味追求,不顾其他。

(二)饭局所造成的浪费。

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食”上,更多的是包含了一种人情世故在其中。一场饭局,不是简简单单吃一顿饭。从一场饭局中,你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看出他的地位、品味、尊卑、身份。

在中国,饭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生到死,可以说是一路吃过来的。从婴儿开始,要吃生辰酒,满月酒,学业有成要吃饭,结婚生娃要吃饭,就连生老病死都要摆上一桌,可以说是充斥着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这些一般的有名目的饭局以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办事的饭局,用来扩充人脉,建立关系。

以一种过于正式的方式谈事,中国人会觉得拘束,不自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赴宴吃饭,肯定吃不好,这就引出中国人饮食最大的问题:浪费。除此以外,“面子”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对于剩下的那些菜,丢之不管。倘若是打包了那些饭菜,似乎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因此“适度点餐,剩菜打包”,在实现上却是异常艰难。

(三)食品安全遭遇“恐怖袭击”

所谓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的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是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而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掺假使假、环境污染、滥用激素,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面对我们的饮食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人应该觉醒了,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像营养学家赵霖在中国科协会议上说:“人类正在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的确,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必须要转变这样的观念,可是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饮食文化深入人心,完全改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至少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慢慢改变。如近些年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素食主义”,或许就是人们思想转变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饮食方式的不健康,而开始积极地转变调整饮食方式和结构。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素食主义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伤脾胃,一些豆制品也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氨基酸和热量的需求。我们大胆设想,若中国人都开始吃素食了,那至少对于动物传染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八

习俗即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饮食习俗是饮食礼仪的基础,饮食礼仪主要指饮食活动中成文的制度礼数。唐代进士宴会的习俗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对人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固定的程序和举办时间。

唐代进士宴会有固定的程序,一般是先选出“主宴”、“录事”,然后大家凑钱,最后选地方聚宴。到了中晚唐,还出现了专门为进士办理宴会服务的“进士团”,《唐摭言》记载:“长安游手之民自相鸠集,目之为进士团。初则至寡,洎大中、咸通已来,人数颇众。其有何士参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凡今年才过关宴,士参已备来年游宴之费,由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进士放榜后,新进士参谒宰相和拜谢座主,便赴期集院(供新进士聚集的地方),院内盛设宴馔,此时宴会正式进入流程。是日,状元与同年相见,即分派职司,录事通常由状元担任,其余则有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等,通过抽名纸等方式敛集宴会所需资金交给进士团。唐代每年二月放进士榜,从放榜的二月开始,新科进士们的各项宴会活动鱼贯接踵。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曰:“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据《南部新书》乙卷记载:“进士春关,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间。”从二月放榜到五六月间皆是庆贺游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曲江游宴诗,在唐诗中占相当篇幅。这种宴会时间一度由春天延长到仲夏,是唐代时间最长的游宴。《北里志序》云:“自岁初等第于甲乙,春闱开送,天官氏设春闱宴,然后离居矣。近年延至仲夏。”

(二)别具风味的饮食习俗。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祝贺活动,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大事。酒是用于庆贺的最佳饮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松在《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的诗中说:“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烧春”指的是烧春酒,剑南酒名为烧春,是经过加热处理过的酒。烧春酒产地为唐代剑南道的绵州,又称“烧香春”,酒质无色,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酒味醇厚,余香悠长,属浓香型大曲酒。剑南有生春和烧春两种酒,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剑南“解貂赎酒”,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唐代进士科尤为人所重,“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所以进士宴会上的饮料与进士们的身价相当,体现出进士们的地位。唐代酒类品种琳琅满目,就名称而言,约有300余种。《唐国史补》卷下对此有一概括性叙述:“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干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唐代的酒名多冠以“春字”,以“春”字命名酒,最初是标明此酒是春季酿熟的春酒,唐代时,“春”字的内涵增加了诗意,“春”字开始代替“酒”字用于酒名上,这是唐代诗歌繁荣在酒名上的反映。此习俗在唐代形成后,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武林旧事》记载的南宋时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留都春、十洲春、海岳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余种。直到今天,这一习俗尚有传承,例如剑南春、景阳春和竹露春等酒,唐代烧春酒发展为今天著名的剑南春酒。烧尾宴是唐代特有的宴会,它由带有一定礼仪的官方宴会演变为朋友为登第进士贺喜的宴会。《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五《烧尾》条记载“士人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韦巨源《烧尾食单》有不少食品或菜肴是乳类食品,或与乳酪有关。如“单笼金乳酥”是一种用酥油作配料的蒸饼。“金乳”可能是黄色酥油。“巨胜奴”指的是一种用酥油蜜水和面,外粘黑芝麻的油炸食品。“金铃炙”是一种原料中加酥油,色彩逼真如金铃的烤制品。“乳酿鱼”是用乳汁酿制的全鱼。“仙人脔”是用乳汁煨炖的鸡块。唐人擅长以乳酪入食,尤有特色的是凝酥清凉类食物。“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樱桃初下之时,正逢京城进士科考放榜之际,所有及第的进士都要聚集在一起,举行樱桃宴。《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新进士尤重樱桃宴,……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乾符年间,新进士刘覃财力雄厚,买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樱桃,让大家都来品尝。当时樱桃“山积铺席,”“人享蛮?一小盎,亦不啻数升。”可见当时人对樱桃的喜爱。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酒食》所言,唐人好以樱桃配置食品。毕罗是把米饭与肉类或蔬果拌和煮成的饭食,著名的韩约家“樱桃毕罗”,成品以其樱桃色泽不变而著称。乳酪樱桃,胡食与汉果的搭配,正是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小小证明。樱桃健属于唐代的花色健饼之一,亦是当时宴会中的佳品。

(三)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的道理。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唐代进士宴会也不例外,产生了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宴饮活动属“嘉礼”之一,是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宴会开始前,新进士要分派职司,一般由新科状元出任录事,其他同年则分担主宴、主酒、主乐(一人主饮妓)、探花(以年最少者二人为之)、主茶等事务。录事主持宴会,并查检同年宴集装备如被袋、酒器等是否齐全,以及行为是否合乎礼仪法度,若稍有缺失,则重加罚金———醵钱(出钱为醵)以支付进士团的费用,这是录事的另一个重要职责。筵席上新进士依照一定的位次(按年龄大小交错相对)就座。如需音乐歌舞,则要事先知会教坊,由教坊选派饮妓助兴。闻喜宴是由官方出钱并主持的敕赐形式的宴会,具有较浓重的官方色彩,闻喜宴在皇帝诏命下达之后于去曲江之畔举行,是新进士宴会中一个大规模的宴会。“敕下后,人置被袋,例以图障、酒器、钱绢实其中,逢花即饮。”官方出面主办闻喜宴体现出科举受到皇帝的重视,是统治阶级笼络士人,教化臣民的一种手段。唐代每年进士及第者很少,一旦及第,皇帝赐宴,以示鼓励,体现唐代“尚才”的风尚,带来了良好的读书风气。读书、科举和做官,这是唐代无数贫寒子弟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主要途径。曲江大会上,公卿百官也参与其间。当座主莅临新进士的杏园探花宴,新科进士要借着浓酒香花的愉悦氛围,再次答谢老师的简拔之恩,进一步巩固业已建立的利益互惠关系。姚合《杏园宴上谢座主》诗曰:“今日无言春雨后,似含冷涕谢东风。”用诗歌抒发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赏乐观舞历来都是筵宴的构成部分,乐舞侑食,将游乐寓于饮食的,使人徒得味外之味,兴味盎然。唐代新进士宴会也会邀请著名的歌手。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李八郎词与诗并行于世。新及第的进士们在长安的曲江开宴聚会。其中有位名士偕李八郎前往赴宴,这位名士对众进士说:“这是我的表弟,愿意到这来观光。”新进士见他衣衫破旧,没有人愿意搭理他。酒过三巡,丝竹声起。歌者曹元谦唱《念奴娇》,众人都称赏不已,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请让我的表弟唱一曲。”众人都轻视地冷笑,一曲唱罢,众人皆为歌声感动泣下,围住“表弟”拜道:“这必定是李八郎啊。”“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乐人演奏侑觞,百官列席,在酒宴上欣赏舞乐,这一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宴会作为一种饶有风趣的进餐方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人群体为主的唐代进士宴会注重饮食的环境气氛,文化品位高,思想性强。

(一)“色、香、味、形、境”的有机统一。

唐代进士宴会将饮食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讲究色、香、味、形、境的完美统一,将乐舞、诗词等艺术作品运用于饮食菜肴之中,做到“吃中有情、吃中有景”。味是供味觉器官———舌头品尝的;香是供嗅觉器官———鼻子享受的;色、形、境都是供视觉器官———眼睛观赏的。一道色、形俱美的肴馔,不仅能诱人食欲,同时又是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观赏艺术作品。唐中宗时韦巨源举办的一次“烧尾宴”中的面点类食品,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这次“烧尾宴”上的食品名称,流传下来的共有五十八种,其中面点类食品就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面点,都有色泽、造型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水晶龙凤糕”要求糕体白亮如水晶,上面要有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来点缀,“火焰盏口槌”的上部,要像正在燃烧的火焰一样的颜色和形状,“曼陀样夹饼”成型后,要像曼陀罗果成熟时那样的颜色和四瓣裂开的形状。看菜“素蒸音声部”,这组食品是用面粉包着馅料,用笼蒸熟的,就是今天的包子一类。其馅料取材之奇,面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令人惊叹。就造型而言,是令人惊异的,它要求由七十二人组成的乐舞场面,既有弹琵琶、鼓琴瑟、吹笙箫的乐工,又有身著罗绮、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这样一组面点食品是一种高级美术作品。“素蒸音声部”这组工艺食品以及与之相应的同类食品被载入韦巨源的“烧尾宴”中。这一方面说明中宗时期官僚生活的奢华和对乐舞兴趣的浓厚;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中国的烹饪讲究造型美是源远流长的。境,基本含义是指环境,如干净、宁静,进一步是指境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桥流水人家,灯红酒绿,金壁辉煌,都指境界。境,还可以指意境,如暗香疏影。唐代新进士曲江游赏和关宴,多在曲江四岸的亭馆,有时也在租借来的大宅第或有名的苑囿,比如杏园和慈恩寺。曲江位于长安东南,本汉乐游苑,隋时营造京城,凿之为池。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即杏园、慈恩寺。自中宗神龙以来,为长安著名的游赏胜地。曲江最美的时候是春天,“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这是阳和初动的早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这是生意盎然的暮春。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亳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环境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引起的极大审美愉悦,这种欢畅的景象记忆犹新。美好的饮食环境可以增进人的食欲,使人的审美情绪和感受达到较高的层次,促进人精神的欢娱。杏园在通善坊,位于曲江池西侧,与慈恩寺南北相望。“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白居易忆其进士及第的场景,仍难以忘怀杏园的美景。《秦中岁时记探花》指出:“宴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被罚。”探花宴在杏园举办,翁承赞在《擢探花使三首》二首云:“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诗中描述了杏园花的美。“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衣惹得牡丹香。”在沉醉中物我两忘,可知饮食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作用之大。

(二)“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

宴席形式由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渐普及开来的。对于新科进士来说,宴会不仅仅是享受美食,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除了美食、美味、美器之外,还格外讲究“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宴会作为一种社交的场合,意在追求同堂共乐,天人谐和,心心相印的至高人生境界。“宴”的功能是“示慈惠,”其特征是“有折俎焉,得以相与而共食。”唐代新科进士对待宴会,从来不把它看作果腹的手段,而习惯于用它作为联络人与人感情的纽带。这种“共食”习惯,通过酒食游戏相征逐方式联络人际感情的文化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深入到千家万户。曲江春宴,不仅是文学的盛事,也是发展同年友谊的良辰吉日。同年期集聚会,有酒有乐,欢庆热闹,来自各地的新及第进士期集一堂,彼此认识,沟通志趣,结交朋友,往往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以后在仕途上相互援引,甚为重要。李程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为状元,与张仲方为同年,敬宗时李程登相位,便“召张仲方为右谏议大夫,”与进士及第同年宴会结交不无关系。同榜题名的情谊,与花下饮宴同欢的情景,即使关宴后各自分散,大部分人早已离别,仍是难以忘怀。白居易《酬哥舒大见赠》说:“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他特意在诗题下加了一条说明:“去年与哥舒等八人,同共登科第,今叙会散之愁意。”齐已《寄梁先辈》也说:“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三)追求诗意的宴饮情趣。

在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聚餐,又在宴饮中追求和创造诗情与画意,是唐代进士宴会的饮食文化鲜明特色,从而充分体验宴会的乐趣与美好。唐朝是诗的国度,诗的时代,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就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保存了近5万首诗歌。唐代诗歌的普及程度是空前的:上自皇帝、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下至樵夫、牧童、僧尼、道士、婢妾、能诗者比比皆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唐代诗歌的水平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高宗时,进士科初试诗赋杂文,以后便成为定制。以诗取士的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的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诗歌的社会应用价值也得到空前提高,在干谒、送别、留别、赠物、答谢、问候、宴会、乐舞时,无一不用到诗,它几乎成了社交场合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士人不懂诗,便无法在社会存身立足。唐代进士宴会是文人雅士的宴集,自然新进士要饮酒赋诗,道喜唱和,留传下来一批诗作。诗歌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多有超过前人;在形式上已经从古体诗逐渐过渡到格律诗。这就意味着在饮酒赋诗中所要求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诗云:“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写出了新进士扬眉吐气的情怀。翁承赞《擢探花使三首》中一首云:“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尽显新进士文学才气。杨巨源《观打球有作》诗云:“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晴。”表现了唐代士人阳刚和青春的一面。以吏部关试为界,前有闻喜宴,后有关宴,这两大宴会一般都在曲江举办,可以用“曲江大会”总称之。无论公卿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长安城的人都会到曲江畔来观看这一盛大宴会,“斜阳怪得长安动,陌上分飞万马蹄”,正是对宴会场面的描写,连皇帝也要到曲江边的紫云楼登临观看,此时曲江成为整个长安城欢乐的中心:“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杏园探花宴的主要内容是探花,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的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们要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采摘像牡丹、芍药等名花。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中流露出曲江杏园探花宴上掩饰不住的得意心情,曲江春宴,不论是聚会狂欢或离别伤情,新进士以赋诗自娱,吟诗作文以会友,悦情怡性,从而满足社交与交流感情的需要。综上所述,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文化则是这个阶段历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唐代进士宴会提供了美食的天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宴会习俗。宴会把美食推向高潮,也把人们多样化的饮食追求变成现实。唐代进士宴会是一项礼仪性宴饮活动,侧重于礼仪教化与社交宴饮,特色鲜明,宴会追求的“色、香、味、形、境”的有机统一,新科进士的宴饮吟咏唱和、“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食与诗的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唐代饮食文化的流光溢彩。唐代进士宴会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宴会习俗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精髓,从而丰富现代社会人们饮食文化的内涵,崇尚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九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吃面食,在现在的华北和西北一带人们几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们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调查了解,试图分析总结当地人为什么喜欢吃“馍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由普通的饮食——“馍馍”,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饮食习惯有个总结,并且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饮食文化并且能够延续至今,在当今的社会还得到了发扬光大,达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探讨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全面介绍山东馒头的由来,特点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又重新对传统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社会、政府及个人对此进行了发展,从中获取有益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项目进行开发,并且通过一些宣传使普通大众对此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就是要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饮食所引起的文化现象。

1.自然原因。胶州湾地处山东半岛,也就是华北平原之内。本区域的农业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时候气温上升地快,水分蒸发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气温不低,适宜种植冬小麦。所以本区域种植有大量的小麦。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至今这种农业形势保持持续的发展。

2.经济原因。本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尤其农村地区。所以本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吃“馍馍”的习惯,因为这种面食能够极大地程度上解决人们温饱的问题。另外本地区地处黄海北部,人们都有出海捕鱼的习惯,所以在出海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一些祭海的仪式,起初人们都是用一些牲口,后来才演变成用做成各式形状的“馍馍”在代替牲口。

3.社会原因。本区古代时期是战乱频繁之地,当地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就会举行祭拜仪式,因为离海近,人们对大海有一种敬畏之心,当地人喜欢出海捕鱼,想从大海中获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举行一些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行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论文大全。到现在,在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馍馍,表达自己的心情。论文大全。

馍馍,作为胶州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当地,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食物,而是有了艺术的加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人们会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状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样形状的馍馍,有些人还会在馍馍上面涂上颜色,做成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花样面塑非常有名,逢年过节或农家喜庆之时,手巧的农妇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饽饽”庆贺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样饽饽费时费力,一般手艺很难做好。于是,人们便用梨木、莱果木雕刻出专用的模子——饽饽磕子来磕制面食。这种方法工序简便,磕出来的饽饽纹理清晰、花样好看,很受农家妇女的喜爱。论文大全。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件或成套的“饽饽磕子”。这种磕子被民间美术家赞为一绝,后来流传国内外。这种馍馍磕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有了商品意识,有些当地人就会利用馍馍的特点作为卖点,使之形成一种商品。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把的仪式恢复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祭海仪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仪式。随着这种活动的逐步开展,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馍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近些年,胶州湾馍馍的饮食文化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地传播到了周边地区,这种文化形式也逐渐被许多人了解认识。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政府的大量宣传,使得这种饮食文化逐步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牌,作为宣传胶州地区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过旅游业的带动,通过高文化产业的方式,让更多的来到这里认识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横祭海节上,田横镇的大馒头也“出尽风头”。祭海节上的馒头装饰有松树、鲜花,还有龙、凤等花样。当地人说,这种面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女人们一到祭海节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从龙、凤、仙鹤等传统作品发展到熊猫、牡丹花等新花样。据悉,为了给当地人引一条致富之路,田横镇当地政府想尽办法作好馒头文章,包装、注册商标,举行馒头“选美大赛”等,田横馒头也逐渐打出了名气,成为了“香饽饽”。在山东农业商务网上,“田横馒头”也图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总结出一些观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给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充分地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使之成为发展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现在人们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地宣传,很好的运作,才能使这种传统的东西合理有意义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不断地发展下去,做大做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很好的领导,要依靠强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断创新的产品,同时也要依靠对于传统、特色的发掘和发展。这样经济就会与文化有机地接合,通过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

“馍馍”这种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个开始,人们还会不断地创新,通过“馍馍”还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商业形式。通过“馍馍”的发掘和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改变。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

今天的高校与以往的高校大不相同,我们现在的高校不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学习、教书和搞科学研究的场所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的高校逐步演变为老师和同学们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我们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活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将目光放在社区餐饮服务系统这个方面上,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并运用到我们今后的社区建设当中去。本次调研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包括二手资料分析(包括国外大学如明尼苏达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用户分析(包括焦点小组、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实地考察(实拍中南大学的餐饮系统)等等。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一些结论,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得出一些可能的设计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我们此次调查研究,能够为提升中国高校社区餐饮服务系统质量做一些贡献。

一、研究背景。

关于此项目的研究背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来自同学中间的声音反映出来。因为与高校餐饮系统最为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同学了。也许我们的同学反映的声音并不那么科学和理性,但无论如何,最原始、最本质的资料恰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能够从中找到我们此次调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从而决定是否开展此项调查。我们下面就引用一名湖南大学学生给校领导写的一封信来观察一下现在高校餐饮服务系统的现状。(将引用一部分信件内容)内容如下:

我是湖南大学南校区的一名学生,湖南大学是我学习深造的地方,本应该对她有很深的热爱的感情,但是,因为食堂,这种感情消退了一半,这或许有些主观,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许是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感觉时,那么主观的东西就必然反映了客观的事实了。尊敬的领导,我,以及我身边认识的(几乎)所有的人,绝大多数时候是不去食堂吃饭的。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包括:

(1)打电话叫盒饭;。

(2)在寝室煮面条或者火锅;。

(3)到中南大学食堂吃饭;。

(4)到象鼻嘴或者商业文明街吃煲仔或者米粉、炒饭。

每当谈起食堂,我们大多都有恶心(请原谅我用这个词)的表现,或者愤怒、或者失望、或者嘲讽,这个时候的我们强烈感觉到我们自己受到了学校(或者是后勤集团)的愚弄、欺骗和宰割。我一个同学说过,“我一见到食堂的经理我就想狠狠揍他一顿”,这话或许有些偏激,但是,它实际上得到了我们的强烈共鸣。

尊敬的领导,如果您不相信,您可以到湖南大学的食堂去看看吧!在这种地方,您将会遭遇到:

(1)菜的份量极少、价格极高、质量极差。

尊敬的领导,如果您去湖南大学的食堂打菜,如果您花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两块油豆腐、或者是只有零星肉末混杂的胡萝卜、或者两小块把肉剔得干干净净的骨头,您千万不要吃惊和诧异,这个时候,我想,无论您是多么优雅而雍容大度,您心里肯定会在咒骂这个食堂太黑、欺人太甚。如果您以为这只是偶尔一次遭遇,不算数,那么您可以来这里三次或者五次,您一定可以知道真相——那将同样或者更加让您觉得愤怒。如果您能在食堂里吃上一年半载,那么我敢断定——您肯定是一个在吃饭问题上随意糊弄自己的人!尊敬的领导,我也是长沙的,我寒假在家全是我买菜做饭,我完全知道现在的菜价行情;如果在保证与市场同步的正常的利润——而不是暴利——的前提下,一个大学食堂只能做出这样质量奇差的饭菜,打死我也不相信的!

(2)菜的种类极少。

尊敬的领导,您每次吃饭都有青菜(小菜)吗?您认为大学的食堂里应该供应青菜吗?我想您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但是,事实是,在湖南大学的食堂里,您很难吃到五毛钱的青菜!您会极少吃到正式的真正的青菜!湖大食堂不喜欢供应青菜!因为青菜利润空间太小!您见到的只能是1块钱钱或者1块5毛的乱七八糟的乱配的菜,由青菜和其他乱七八糟的菜(豆腐、粉丝之类)组成,全是怪胎!而这种菜,也卖1块或者1块5!这个时候,如果您不窝上一肚子火,那么恭喜您,您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非常人所能超越了!绝大多数时候,您会看到在食堂窗口上展现在您面前的是至少1块或者1块5、大部分是2块钱的菜,那些菜不伦不类,说实话,很能让人作呕(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尊敬的领导!我在湖南大学食堂里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是:端着一个饭盆在窗口前转了五六圈,由于实在没有食欲,没打到一个喜欢的菜!这种经历和感受,不但是我,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而且刻骨铭心!

(3)服务态度极差。

尊敬的领导!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一个食堂的问题,事实上,为了吃上一顿好吃的,我吃遍了南校这边的所有食堂,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尊敬的领导,您应该理解我现在的心情!我希望您到食堂吃几次饭(哪怕一次也可以)要轻车简从,要微服私访,我相信,即使不是全部,您也会在大致上赞同我的上述说法的!尊敬的领导!我不清楚这个食堂或者后勤集团是怎样承包的和运作的,但是我只坚信一点,学校的食堂,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服务好!其次才是赢利!我似乎听说过大学食堂的经营原则是“微利”,我绝对支持,但是,不知道我的说话准确与否——现在的湖大食堂绝对属于暴利!

平均起来会是在湖大食堂的两倍到三倍!

尊敬的领导,我跟湖南大学某食堂的某个负责人反映过这个情况,并委婉地暗示他们向中南大学食堂学一点东西,那负责人嘲笑我说,“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前段时间还派人到我们这里来学习了呢!”天哪,他们来向湖大食堂学习暴利吗?学习虐待学生吗?他们还说搞了什么iso,如果湖大食堂也iso,那么我可以断定——iso已经失去了它所有应有的意义。

尊敬的领导,我恳请您到中南大学的食堂吃一顿饭,然后做个比较!我敢肯定,如果湖大食堂的经营获得的是微利,那么中南大学的食堂早就应该倒闭了!

尊敬的领导!我在这里只想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强烈建议以下两点:

(1)请求后勤集团的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到湖大我们自己的食堂里跟我们自己的学生一起吃上两天饭(这个要求一点都不高)!

(2)请求湖南大学的经营人员和工作人员去中南大学(工大)的食堂取经!!!打饭菜的工作人员要去,食堂的负责人应该去,后勤集团的人也应该去,主管后勤的学校领导也应该去!

尊敬的领导:或许中南大学的食堂经营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想,如果湖南大学的食堂的服务功能(也包括经营能力)可以达到中南大学的食堂的水平,湖南大学的广大学生绝对是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

以上是该学生反映的一些关于食堂问题的情况。且不论这里面是否有夸张的成分,我们应该很严肃的认识到,如果高校食堂继续允许这样的问题存在,是会严重影响中国高校的整体水平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食堂作为目前高校餐饮系统的主体,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的。我们还要认识到,提升餐饮服务系统的质量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过程。

1、二手资料搜集和分析。

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尽量保持了资料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我们搜集资料的对象以国内外的高校餐饮服务系统为主。国外的高校包括明尼苏达大学、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国内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包括三个校区,分别是:westbank河西校区、eastbank河东校区、st.paulcampus圣保罗校区。这一点和中南大学比较相似。该校的餐饮系统很完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系统进行分析。

一、校园餐厅。餐厅种类很多,提供的食物也丰富多彩,其中典型的包括:chick-fil-a餐厅的鸡肉三明治和柠檬汽水、cranberryfarms餐厅的烤鸡等烤肉、bajasol餐厅的南方风味玉米饼、greenstogo餐厅的蔬菜沙拉、grilleworks餐厅的牛肉汉堡包、kettleclassics餐厅的汤、面包和三明治、zoca餐厅的墨西哥玉米饼、玉米饼汤、薯条、干酪等。

二、居住区餐厅。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还为学生提供grab&go“拿了就走”服务。学生如果早上有课,或感觉时间较紧,来不及坐在食堂里慢慢用餐,可以通过universitydiningservices网站,提前一天网上预订自己的套餐。工作人员会将学生订好的套餐编号,第二天学生只需使用自己的校园卡,便可取走自己预定好的套餐。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还与当地的一家餐馆davanni’spizza&hothoagies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外卖服务,所有居住在学生公寓或校内的人员均可享受这一服务。

三、制定个人用餐计划。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mealplan,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自己的膳食计划,例如19餐/周的膳食计划需要1585美元/学期;另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素食主义的学生提供素菜,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营养套餐。

四、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服务以咨询为主,对于自己的饮食健康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向该部门进行咨询,此外该部门还会在学校内组织一些健康饮食的活动。

五、承办宴会。明尼苏达大学餐饮服务系统还可承办各种宴会,并提供专业的宴会服务。预定宴会或点菜都可在网上进行。

以上是明尼苏达大学餐饮服务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也基本符合这些情况,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这些大学都有着用餐点分布广泛的特点。

清华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来说,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了。清华大学餐饮系统中包括餐厅介绍和饭菜推荐,我们看到网站的左侧还设有餐厅动态、餐位信息、特色推荐和联系电话。网站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很详细的服务信息了。在餐饮系统中推荐菜的信息版面中,左侧还有社区动态和在线调查。但是这些菜肴大都是正式的菜品,而不是食堂里的份菜。餐饮系统中还设有菜谱详情。人们通过对菜谱的查询,可以方便的了解到餐厅的菜价和品种,从而选择合适的餐厅就餐。

北京大学的餐饮系统。我们看到除了中心动态、行业信息、温馨提示等主要内容以外,我们还看到有十佳菜肴推荐、临时公告、饭卡加钱时间、食堂开饭时间等信息,比较详实。另外,通过对北大餐饮系统分布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餐厅大都集中于住宿区,而办公区则没有用餐的地点。工作人员或者同学如果因为工作紧张就无法及时的用餐。但北大食堂对自身的宣传和介绍很好,不但介绍了食品的名称,还对食物进行了适当的描述。这样方便南北口味不一的同学选择合适自己的食堂进食。此外,北大的网站还设置了宣传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和营养健康信息的模块,对养成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宣传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都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高校餐饮系统的一些优点。包括:

1、校园餐厅很多,菜品很丰富。

2、居住区有专门的餐厅设置。

3、“拿了就走”的服务,即可以提前预订早餐。

4、与校外的餐厅达成协议,展开送餐服务等。

5、膳食多样化,促进健康膳食。有营养热线。

6、有承办宴会的服务。方便同学聚会等。

7、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服务(如食素者)。

8、为不同的人推荐不同的就餐计划。

9、定期的餐厅活动的介绍。(提供活动场所)。

10、对于有关餐饮方面问题的答疑。(网络/热线)。

11、餐厅的分布比较广,甚至连教学区也有。

12、餐厅和菜肴的具体信息详细(图片/价格)。

13、不同食堂内的菜单有详实的介绍。

根据这些优点。我们得出一些初步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

1、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活习惯同学的需求(如穆斯林、素食者等)。

2、鼓励个人就餐计划的多样性,丰富学校餐厅和菜品。

3、餐厅可以借给同学们作为周期性活动的场所。

4、完善网络,使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答。

5、餐厅的分布不要过于集中在住宿区,应适当安排在教学楼附近,这样方便短时间进餐,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6、向同学们介绍营养知识,鼓励大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7、食堂内的菜谱信息要时时更新,确保真实无误。

8、培训机制,对美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受到师傅的培训。

10、增加订餐的服务,方便同学们快速的用餐。

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二手资料搜集和分析。

2、用户调查。

一、焦点小组。

用户调查这一块我们首先采用了焦点小组的模式。

焦点小组实施的基本情况:时间:12月16日15:00——16:30。地点:中南大学铁道校区艺术学院多媒体教室。参与讨论人员:中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代表、湖南科技大学学生代表、中南林业大学学生代表。主持人:曹冠群。记录员:和轩、姚涵。录音员:王彦民。

通过焦点小组的访谈。我们总结了一下几个问题:

1、食堂的开放时间问题。

2、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3、学生们希望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并参与到做饭过程中。

4、食堂打饭的拥挤问题。

5、食堂的菜价不清楚。

6、寝室内小家电的使用问题。

然后我们根据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设计导向的分析。它们包括:

1、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调查,确定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食堂的开放时间。

2、加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定期检查,检察员在同学们中产生,数据汇报给学校高层。

3、在宿舍内增加可以做饭的公共空间,或者食堂定期提供给同学们公共的可以自主使用的空间。

4、在食堂内设置适当的引导系统(或围栏、或平面标识)使得打饭的过程更加方便。

5、在菜肴的盛盘上标明菜价,或者使用电子显示屏(便于修改),师傅应该戴上口罩。

6、在宿舍内设置可以使用小家电的区域,并且由专人管理,可由同学们自行提供小家电。

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方面,我们选择了一位同学一周的饮食情况进行拍摄、分析。得出一些问题点。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情况。

周二的早晨,没有课,曹同学可以到食堂安心用早点。可以不必担心时间问题,耐心排队,然后坐下来慢慢用餐。

周三的`早晨,没有课,曹同学还是到食堂坐下来吃早饭,为了变换口味,曹同学选择了米粉,通过曹同学的反映,食堂可供选择的早餐也只有这么几种。

周一的中午,曹同学在食堂用餐,在餐桌上堆着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很影响食欲,说明食堂应该及时的打扫卫生。

周二的中午,曹同学为了吃到好吃的面食(食堂的不够好吃),而跑到校外的西湖源餐厅吃面,餐厅的环境和卫生都很让人满意,而且室内有充足的暖气,很舒服。

周三的中午,曹同学想吃肉食,但苦于食堂的菜肉量不足,曹同学打了学校附近一家烧腊馆的电话,要了一份外卖,三十分钟后外卖送到。

周一的晚上,由于下雨,由于作业太多,曹同学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才能出来吃饭,曹同学来到食堂,可以打的菜已经很少,而且很凉,曹同学只能打一个番茄炒蛋吃。

周三的晚上,曹同学又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才能出来吃饭,食堂已经完全没有可打的菜,曹同学只好到校外买盒饭带回工作室吃。

天气太冷,曹同学不愿意到外面吃饭了,而且到外面吃饭毕竟浪费时间。就在工作室自己煮了泡面吃。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其中包括了很多问题点。这也是我们考虑的对象。

三、问卷调查。

我们根据二手资料分析得出的问题点以及焦点小组讨论得出的问题点进行了问卷的设计。(该问卷将附在报告的最后)。我们在得到了问卷的数据以后,将数据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并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了一些重点问题,以期为我们提供客观、合理的设计导向。

由于人力有限,我们小组通过网络向三十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发出了电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3份。下面是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基本情况:

2、用餐情况。

您在进入大学之前居住在。

有69.6%的受访者目前以在学校食堂用餐为主,有26.1%的受访者以在校外餐厅用餐为主。

您喜欢的用餐方式是。

34.8%的受访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在学校食堂用餐,值得注意的是有2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餐饮服务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需求。

你身边同学用餐的整体情况。

有4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身边的同学也是以去食堂就餐为主。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目前都倾向于在学校食堂就餐。

3、工作人员问题。

有43.5%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在工作中,服务人员会尽量满足同学的要求。

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工作人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总的来看,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接近半数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评价不好。

4、用餐质量。

有34.8%的受访者都对食堂饭菜的味道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我认为食堂的饭菜比校外的强。

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如校外餐厅的。

我认为校内餐厅比校外的卫生。

有65.2%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餐厅比校外的卫生。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的卫生一些,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外餐厅的饭菜要比学校食堂的好。

5、食堂分布问题。

我认为学校食堂的分布不够合理。

有39.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的分布不够合理。

我希望学校增加用餐点的设置。

6、食品安全。

食堂的饭菜很符合健康、卫生的标准有43.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食堂的饭菜不够健康、卫生竟然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堂饭菜里发现过不卫生物体。

由此观之,食堂的卫生状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比校外餐厅卫生一些,可见校外餐厅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看出,以校外餐厅就餐为主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无法忍受学校食堂饭菜的口味和质量,但他们在校外餐厅就餐却要承担更高的卫生安全风险。总之,高校学生餐饮状况都亟待改善,高校的餐饮服务系统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食堂的用餐环境让人满意;

食堂的菜价我能够接受;

学校食堂有着完善的投诉制度;

有69.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没有完善的投诉制度;

有78.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通过网络了解食堂菜肴的实时动态;

如果把食堂的环境、工作人员服务水平、饭菜质量、卫生状况等指标作为高校餐饮的硬性服务的话,那么高校餐饮系统的监督投诉机制和网上服务则可以被认为是软服务,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餐饮系统的软服务水平还很低,特别是网络化服务水平,更是与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大环境不相符合。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反映出来的结果看出一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在食堂用餐。

2、有2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餐饮服务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需求。

3、有43.5%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工作人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证明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4、有34.8%的受访者都对食堂饭菜的味道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47.8%的受访着认为基本上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如校外餐厅的。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的卫生一些,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外餐厅的饭菜要比学校食堂的好。这说明如果学校食堂的饭菜味道再好一点,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

5、有69.6%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增加用餐点。总的来说,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学校食堂分布不合理,并且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学校里能有更多的用餐点。这很符合我们之前的假设。

6、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堂饭菜里发现过不卫生物体。由此观之,食堂的卫生状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比校外餐厅卫生一些,可见校外餐厅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看出,以校外餐厅就餐为主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无法忍受学校食堂饭菜的味道和质量,但他们在校外餐厅就餐却要承担更高的卫生安全风险。总之,高校学生餐饮状况都亟待改善,高校的餐饮服务系统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7、有69.5%的受访者人为学校食堂没有完善的投诉制度有78.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通过网络了解食堂菜肴的实时动态。这说明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食堂要提升网络化的进程。

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我们之前所做的假设。证明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而学生们在问卷上集中反映的几个问题则是重点。

3、得出设计导向。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些设计导向。现描述如下。

1、当前国内高校校园内就餐地点分布不均匀。

分钟的时间用餐、休息,很难得到充分的休息,更难以保证下午听课的质量。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在距离食堂较远的教学楼内(以步行超过10分种为界)设置小餐厅,或便利店,主要供应快餐或只需简单加热的食品和咖啡、茶等饮料,并提供桌椅等休息场所。

2、方便快捷的快餐功能——“带了就走”

早上上课很紧张,同学们如果都在食堂排队,就怕时间来不及,很多同学会选择到校外买早餐吃。但是在路上边走边吃很麻烦。又不卫生。而食堂排队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打饭师傅与同学间的交流,我们能够通过什么办法减少这种交流的时间,也就缩短了食堂排队等候的时间。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同学们通过校园卡提前上网订购第二天早上的食物,或者自己到食堂的poss机器上提前预定,第二天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卡号领取相应的食物就可以了。

3、自己动手,参与制作饮食。

同学们需要聚会或者自己动手做饭,但缺少这样的空间。只能到校外进行,而到校外进行的话,学校就无法控制餐饮的卫生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

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学校食堂可以定期向同学们提供自制餐饮的空间,使得同学们可以在学校的食堂内制作饮食、开办聚会。在宿舍楼内也可以设立类似的空间,但是需要有工作人员的管理,以保证安全。此外,同学们如果需要使用小家电的,也可以到类似的专用空间内使用,这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配合。

4、基础设施、服务。

实际上,食堂有许多基础的设施、服务都需要一定的提升。包括环境、菜价、味道等。还有满足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的需求的服务、满足多样性就餐的服务等。对于服务员来说,要佩戴口罩。通过设施建设减少排队的拥挤状况等。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这些都是一些基础的设施和服务的问题,可能无法通过设计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提升服务员的素质和提升食堂的管理来实现。

5、软性服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要求愈来愈迫切。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一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二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精致”。

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

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

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三

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四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上百种。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把八大菜系分析的淋漓尽致,从中也显现出中共人民勇于创造历史、开创辉煌文化的精神!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五

江苏菜,简称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六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西欧人等,因其种族的多元化,新加坡的饮食因而丰富多彩。无论是中式菜肴、西式快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泰国餐、印尼餐,还是马来风味、印度风味的饮食,这里都有。新加坡被称为美食天堂,在这里不用出门,就可以吃到异国的饮食。

新加坡也有自己的特色菜,这是由长住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融合中国菜与马来菜所发展出来的家常菜,称为娘惹。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食物有:海南鸡饭、福建炒面、鲜蛤炒果条、炒萝卜糕、酿豆腐、沙煲饭、云吞叉烧面、虾面、卤面、鱼丸果条面、牛肉粉、鱼头米粉、肉骨茶、山瑞汤、鱼头炉等,除了这些,各式点心和粥类也很可口,如炸香蕉、五香虾饼、水晶包、春卷、潮州式薄饼、黄梨饼、皮蛋粥、猪肉粥、鱼粥、鸡粥、鸭粥等。这些食物,都是早期过来的中国移民,沿用了福建,广东那边的饮食习惯,风味,加上自己的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加坡自己的特色食物。

中式美食。

粤菜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以清淡及推陈出新闻名,从简单的叉烧面到精心制作的上汤鱼翅或脆皮乳猪,都令人食欲大增。新加坡的许多餐馆在午餐时推出粤式点心,以蒸或炸的点心为特色,彼受欢迎。除了粤菜,其他有名的中国菜还有北京的填鸭、上海的鳝鱼、潮洲卤鸭、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与辛辣的四川菜等。

马来/印度美食。

拌凉菜如rojak、gadogado都是受欢迎的美食,satay(沙爹)烤肉串则是最受当地人及西方游客喜爱的食物,一串串腌好的牛肉、羊肉或鸡肉在火炭上烤熟后,再沾上花生及椰浆调制而成的沙爹酱,非常美味。虽然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传统香料的盛产地,但是并非每道菜都是辛辣的,还有许多清爽的选择。

娘惹美食。

娘惹指的是过去居住在新加坡、麻六甲及槟榔屿的土生华人女性,由于土生华人是早期马来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因此娘惹食物融合了马来族与华族的烹调特色,从口味方面来说,娘惹食物是最特别,最精致的传统佳肴之一。一些娘惹面食,例如汤汁混合椰浆的laksa(拉沙),以及搀以酸辣汤汁的`meesiam(马来炒米粉),都是一般美食中心常见的小吃。

海鲜。

新加坡附近热水域的海产丰富,品质鲜美,龙虾,螃蟹,虾,贻贝、墨鱼及各种海产品都是上桌的好菜,海鲜的受到欢迎也使一些餐厅只专卖各种海鲜。一般而言,东海岸一带的海鲜餐厅收费较市区的许多餐馆便宜。菜色中最受欢迎的可说是辣椒蟹,这是将肥美的螃蟹连肉带壳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亚洲美食。

新加坡共有30多家日本料理,让顾客在富有日本情调的气氛中享用日本传统美食;以香辣为特色的泰国美食也日渐欢迎,许多餐馆都设有泰国餐。其他受欢迎的亚洲佳肴尚有越南、台湾及韩国传统美食。

西式美食。

新加坡是个国际大都会,西式美食自不可少,无论是快餐店、普通小吃或是气派豪华的巴黎餐厅,所供应的食物都令人大呼过瘾。此外,在新加坡也可以尝到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中东、俄罗斯及美国等国家的佳肴。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七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四川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到3000米的高山,这样一来会导致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到盆地周围山脉的影响。因此在四川盆地地区,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当暖湿气流进入到盆地以后,受到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影响,暖空气在四川盆地长期滞留。在冬季时由于受到北部山脉的影响,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流难以影响到四川盆地地区。这就使得四川盆地冬季比较温暖,开春较早。且盆地内部降水丰富,多雨多雾,蒸发量较少。这些综合性因素也导致了四川盆地地区湿度较大,当地人需要吃辣来驱寒。因此四川人都爱吃火锅,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人们排掉体内的湿气。不仅如此,由于云雾出好茶,在四川盆地地区也盛产茶叶。

(二)海陆位置对人们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不仅陆域面积广阔,也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因此海陆位置也对人们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盛产海鲜,临海地区的人们大多喜食海产品。在内陆平原地区,由于河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因此人们一般以淡水鱼为主食。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十八

闽菜又称福建菜,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其中福州菜包括泉州、厦门菜,菜肴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闽南菜包括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酸辣;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因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的烹调特点是:色调美观,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擅长于蒸煎、炒、熘、焖、炸、炖,尤以“糟”最具为特色。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闽菜的烹饪技艺,既继承了我国烹饪技艺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浓厚的南国地方特色。尽管各路菜肴各有特色,但仍为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不同的存在,使人感到它变换有方,损前边得法,常吃常新,百尝不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4501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