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充满了各种经历和感悟,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的真谛。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可以避免文章出现不明确或歧义的表达。总结是成长的一种方式,借此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一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
解诗意,悟诗情。 。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五、布置作业 。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二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三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吟诵了很多古诗词,谁愿意为大家吟诵一首你最喜欢的?(当学生有吟诵田园诗词的时候,评价:最喜欢的是一首田园诗呢!)(如果学生第一个就吟诵到了田园诗,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背诵:谁还能吟诵描写农村景物、农民生活这类田园生活的诗?)。
2、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吧。(板书课题,齐读)。
3、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词,思考:透过课题和诗词,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
小结:同学们,我们自己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你还能捕获更多的信息呢!
二、《乡村四月》。
1、自读诗词。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四人小组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把诗意给大家讲讲?
3、小结:看来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好办法。从发言中,我听出了他对“遍”字的理解特别到位,谁还能说说透过这个“遍”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4、小结:在古诗词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幅画面,在这首《乡村四月》中,像这样的字或词还有很多,自己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你还能通过哪个字看出画面的,体会体会,简单写在书的旁边。
5、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到前两句,生汇报:
(1)满或白满川: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生若只说“满”,师引导:谁和他一样把目光聚焦到了“白满川”上了?(指名说)。
(2)子规:杜鹃声声的歌唱。把你看到的说出来,谁还看到了更美的画面呢?
(3)雨如烟:绵绵的细雨轻轻地飘着,想弥散的烟雾,融化在空气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吧!
6、小结:此时此刻,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怎样?(板书:景美)你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读)。
7、再看看下面的两句呢?谁来说说。生汇报:
(1)闲人少:你仿佛看到人们都在忙什么?(2)才了、又:刚刚忙完了给蚕喂完桑叶,紧接着又到田里去插秧了!
8、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体会到这首诗后两句写的是(板书:人忙)。
9、男女合作朗读。
三、《四时田园杂兴》。
1、四月农忙的场景,不仅诗人翁卷感受到了,诗人范成大有更深的感受,他曾写过60首《四时田园杂兴》呢!放开声音,自己读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2、感受忙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处理“昼出、夜”
3、想象一下,人们还会为哪些劳作而忙碌呢?不管男女老少,村子里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在忙碌着,诗中哪句话写出来了?——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大人忙)。
4、村里的男男女女,连老人都在忙,孩子们更忙碌呢!赶紧看看下面的诗句,请你借助注释,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孩子们都在忙些什么吧!
5、借图,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可这是种花用的花锄呀。你真的知道该怎样播种瓜种吗?不知道可还是想做,这就是诗中说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真是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读出来吧!(板书:孩童忙)。
7、拓展描写收获主题的《四时田园杂兴》,放声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8、充满兴致地读读。男女生合作读。小结:借助课下注释以及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两种学习方法。
四、《渔歌子》。
1、配乐学生读。
2、这首词如果让你来给它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
3、这么美的图,想不想亲眼去看看?师配图渲染。
4、你就在这个飘着斜风细雨、充满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想不想回家?为什么?
5、小结:诗人张志和也是这么想的,让我们一起感受再来感受一下这秀丽怡人的水乡风光吧!(生配乐读)(板书:景美、人美)。
五、背诵与积累。
1、三首古诗词我们学完了,来,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最喜欢这其中的哪一首?自己试着在下面背诵一下吧。
2、生展示,如果你也喜欢,可以站起来跟他一起背。
3、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着优美的意境中了,其实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课下搜集来吟诵,准备好后我们举办一期田园诗词朗诵会吧!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四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五
汤显祖(明)。
欲识金银气,
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鉴赏。
《古希腊抒情诗选》中有一首小诗《幸福四要素》只有四句。其中一句:“第二是天生性情温和。”
当我这样开头,想起去年立夏,长夜走在徽州古城,高白墙与青瓦,深深的小巷,和温厚的灯光,念起:“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时心情与现在截然不同,火急火燎的内心,大概是前半句的写照:“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总觉,极乱的心,到了这处地方,也从顺安然。虽然把握诗句序位乱了,但也把内心的焦躁浇熄。
幸福也许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有时却很难。不论汤显祖诗中的本意,但终觉立夏万物生长,都开始迅猛向前。
不论心境如何,关键读诗,读人,读事,天生性情温和去面对,大概凡事都有新面貌。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
《夏居小院》。
院后春茶尖尖角,
树树李花映荷塘。
幼童檐下尝夏羹,
蟹行溪中称霸王。
鉴赏。
幼时生活在农村小院里,给了我最为珍贵的四季体验。开春至夏,院子后的茶园茶叶总是长的很好,尖角的茶芽不论在阳光下,或者雨里,感觉都在笑。院子里的老人们总要采摘的一芽一叶,制作成传统的晒青绿茶,农作时喝。
院子前有三个大池塘,方方正正的,池塘边的李树开花之时虽然不比“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景,却也怡情怡景。立夏之日,在屋檐下或者李树下尝立夏羹是不可少的。院里的孩子们尤其喜欢李树,天气热时爬树纳凉,到了六月里,整树整树的青李还没熟,就被吃的所剩无几。
池塘外,一条小溪与马路蜿蜒相依,小溪溪水清澈,小鱼小虾藏匿在溪水的石头下,水草里,蟹在溪中从来都横行无阻,堪称霸王。
一年四季中,夏季总是很短,短到感觉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令人难忘回味。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六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七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
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自读,要求:逐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同桌交流,讨论疑难。
三、全班交流,适当点拨。
1.明确两首诗表达上的不同:写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2.交流词句理解上的疑难,然后解释整首诗。
3.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泊船瓜洲》。
1)简笔画地理图,理解“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的关系。
2)小讨论:“一水间”、“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教师补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资料。
3)一起学习关于“绿”的课后资料袋。
4)感情朗读,读出忧虑惆怅的思乡情。
《秋思》。
1)体会“又开封”的行动细节。
2)补白想象“意万重”。(我们都不是游子,却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读,读出无奈为难的思乡情。
四、总结积累。
1.背诵古诗。
2.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古诗两首,同桌批改,订正。
2.小结表达特点。
3.介绍纳兰性德,引出《长相思》。
二、阅读整首词。
1.自主阅读,要求:逐句理解词意;想想这首诗词的表达特点。
2.交流:
1)明确:这首词是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写出了路途之遥远,行军之艰难,身心之煎熬。
三、研读“故园无此声”
1.补白体会“故园无此声”。
这里是怎样的声音,故园是怎样的声音?
2.拓展补白“故园无此 ”。(景、痛……)。
3.想象练笔:故园。
四、总结课文。
1.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题目 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
秋思 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抒情 。
2.背诵这一课,同桌交换。
3.完成作业本。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 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句子?为什么?
3、再次诵读古诗,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进步。
4、下面我们都做小诗人,不拘形式地练习背诵古诗。
六、适当扩展,学习古诗。
1、请大家看材料——《绝句》,这也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
2、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用最段是时间就能够把古诗学会!(学生自学古诗)。
3、大家读书真认真!下面我们人人都做小老师,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说一说。大家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结合成小组,或者是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咱们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4、各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学习成果,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好古诗。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读出感情了?学生诵读《绝句》。
8、放录像,学生欣赏。
9、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10.师总结: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韵——诗歌朗诵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三、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四、比较赏析: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五、作业 :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
板书设计 : 。
莲叶无穷碧 西 水光潋滟(好)。
湖
荷花别样红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九
设计意图: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学为本,本课设计极大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教学过程上引导指路,顺学而教,在学生愤悱疑问时以提供出示背景材料等途径点拨;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运用巩固,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到通过创设情境、品味情感、引导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充分、实在、有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泊船瓜洲》一诗大意。
2、通过联系背景材料、抓诗眼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到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诗眼“只”“又”,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诗人背景材料介绍;王安石改字故事;王安石病逝材料;运用借景抒情写法的思乡诗句。
2、多媒体或录音机;一段描写春天的音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一)谈话:自然界的景物,给我们带来各种想象和体会:
太阳,象征_________看见太阳,你的心情______。
月亮,象征_________看见月亮,你的心情______。
杨柳,象征_________杨柳带给一种我们感觉______。
流水,象征_________流水让我们联想______。
(二)小结:这就叫景中有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就运用这种有趣的现象来写诗,借各种景物,来抒发喜怒哀乐,寄寓了自己种种感情,非常含蓄动人。在今天的课文中,编辑叔叔阿姨们就给大家安排了这样的一首诗。
二、导入新课。
(一)揭题。
(二)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
(一)自读古诗:至少四遍,前两边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想想该怎么读?后二遍读通诗句,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完后想大概的意思。
(二)自读反馈: 。
1、认识多音字,点拨音义并随机解释题目。
2、指名读,评点读诗情况;引导按节奏读。
3、谈初步感受:整首诗大约是写什么?哪一句特别喜欢?
四、自解古诗。
(一)引导回顾:怎样去读懂古诗?遇到问题怎么办?
(二)小结提示:可以看文后注释,查资料和工具书;可以同桌讨论,举手提问;可以参考解释,弄懂意思,批写重要意思,注出不明白的地方。选择利用可能的方法充分研究。
(三)学生自学。
五、点拨提升。
(一)初步理解第一句。
1、自学反馈:你学懂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帮助?
2、画地形图: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地形图?指名板画:水、京口、瓜洲、钟山。
3、看图说意思。随机板书:一水 数山。
(二)研读理解第一句:
2、品读理解:指名连续一小组同学品读,随机点评。
(三)深入理解第一句:
1、提供背景: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离自己近?为什么要在这儿望故乡思故乡呢?导学王安石写此诗的背景资料。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划一划王安石此行目的和背景。
2、交流小结:正是带着这样的忧思和牵挂,诗人站在江边留恋地望着,望着。齐读一、二两句。
过渡:作者他还望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三句。
1、自学反馈:哪些意思你弄明白了,或者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
3、创设情境、想象欣赏: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利用老师诵读,多媒体配乐,生闭眼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
4、学生说话,板书好词并让学生摘录在书上:。
芳草萋萋 柳荫碧碧 生机盎然 柳暗花明 间关莺语。
5、齐读小结:“绿”字给我们呈现了一片碧绿的河岸!(板书:绿岸)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绿”字给人带来的想象,正是其他字所不能代替的。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这一改,使《泊船瓜洲》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难怪前面同学们一读,就喜欢上了呢。
(1)引导品读:以小组轮读等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低吟:春风又绿江南岸。
(2)引导想象:“又绿”,“又绿”一个“又”字里又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呢?
春风又能把江南两岸吹绿,而我呢?此时此刻作者在想……。
(五)学习最后一句。
1、自学反馈:学生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板书:明月。
4、体验欣赏:让我们走进诗人内心读出他的这种情感!谁能体验到作者的愁绪?让学生分男女生与老师对读,在声势的渲染中小组读,感受强烈的思乡情感。
五、总结提高:
(一)小结提升:
1、一道水,数重山;一片碧草,一个明月,几种景物,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意,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回味无穷。喜欢这首绝句吗?让我们动情的齐读一遍!
2、质疑: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3、补充王安石病逝材料。说感受。让我们无限感慨的齐读一遍!
4、背诗、默写。谁已经把这首诗深深记在了心里?
(二)学习写法:
板书:借景,抒情。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杂诗三首》: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的《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课外作业:。
(一)总结引导: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诗,品味了思乡诗借景抒情的韵致,相信同学们会更爱古诗,会自觉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方法去关注古诗欣赏古诗。
(二)布置作业(选一题):。
1、收集3首以上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2、收集3首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写的古诗,并划出景物注出诗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借景 抒情。
一水 数山 思念家乡。
绿岸 明月 浓烈乡愁。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2、抄写词语,写出词语意思以及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望洞庭》:
1、自学古诗,读一读,说一说。
2、指名读。点评,注意把握节奏。
3、齐读。
4、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a、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与前一首诗不同: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遥。
望”,从远处看(比较阅读的方法)。
c、镜未磨: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
d、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比喻白茫茫的洞庭湖;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5、指名读。
6、与前一首诗相比较,这首诗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想一想。
7、练读。
8、指名读。你是怎么练的呢?(边读边想象)。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9、面对这样的湖光山色,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惊喜。
10、边读边想象,齐读。
三、小结:
每一首诗都藏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再读一读两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听写词语:
敬亭山 洞庭湖 潭面 青螺。
对照课本,检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六、作业:
1、默这首古诗,写古诗的诗意。
2、写出古诗中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
3、找一找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背一背。
第三课时 。
一、检查背诵、默写:
1、指名背诵、齐背。
2、同桌一人默写一首。
3、展示、点评。
二、新课导入:
感受了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景,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直江南的美。
书写标题。
三、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这首诗与前两首不相同,这是一首词。词:古时候,词是配上音乐供人们演唱的,它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三、回顾上课时的学习方法,自读这首词。
1、想一想,上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古诗?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收获和疑问。
2、指名读。
四、交流、理解。
3、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指名说。
a、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b、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江南而写的。忆江南是词牌名,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很多首词。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一种植物,蓝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
师小结:词中的这句写得真美,你喜欢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边想像江南的美景边读。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风景旧曾谙。谙:熟悉。作者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谙”与“暗”
师小结:白居易曾经两次在江南做官,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对这样的美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很喜欢)。
师问:词中写作者很熟悉江南的风景的句子还有吗?(能不忆江南?)。
师小结:白居易曾居住在江南,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江南的美景。
指名读。
五、齐读、背诵。
练读,抽查。
六、小小赛诗会。
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七、总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多读一读唐诗,让我们在诗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魄力!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词,写出词意。
2、写出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3、解释:曾 谙 胜 忆。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词)。
孤独 惊喜 思念。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二
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三
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寒食》展示了寒食节长安街的迷人风光.《泊船瓜洲》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间:第3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四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五、作业 。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附:板书设计 :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六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
2、学会生字新词。 。
3、背诵这三首诗。 。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
教学重点: 。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
教学时间:三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
2、背诵这首诗。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新课。 。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
1、解题。 。
2、简介作者。 。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1)自由读,读准字音。 。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
江畔:江边。 。
蹊:小路。 。
留连:舍不得离开。 。
时时:不停地。 。
自在:自由自在。 。
5、连起来说说诗意。 。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
黄四娘家/ 花/ 满蹊, 。
千朵/ 万朵/ 压/枝低。 。
留连/ 戏蝶/ 时时舞, 。
自在/ 娇莺/ 恰恰啼。 。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
(3)自由读。 。
(4)指名读,师生评读。 。
7、练习背诵。 。
8、学习生字。 。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四、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
2、预习后两首诗。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
教学过程 : 。
一、检查复习。 。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
1、解题。 。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
2、介绍作者。 。
南宋,叶绍翁。 。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1)自由读,读准字音。 。
(2)指名读,想想句意。 。
4、再读,逐句理解。 。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
应怜/ 屐齿/ 印/ 苍苔, 。
小扣/ 柴扉/ 久/ 不开。 。
春色/ 满园/ 关/ 不住, 。
一枝/ 红杏/ 出/ 墙来。 。
(2)出示挂图,吟咏。 。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
6、练习背诵。 。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
2、介绍作者: 。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4、再读,逐句理解。 。
5、有感情朗读。 。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
五、齐背这两首诗。 。
六、作业 : 。
1、背诵这两首诗。 。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 。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 。
二、进行练笔。 。
1、明确要求。 。
(1)出示要求。 。
2、选择内容 。
(1)启发选材。 。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
3、练写片断。 。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
4、继续练写。 。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七
1.了解诗句大意,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天际”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二、复习引入。
你以前学过什么古诗?给大家背诵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1.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题目大意:江边独自赏花。
2.抓字眼、明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赏景之作。它以刻画细微、色彩浓丽而取胜。
第一句:黄四娘,人名。既亲切,又勾勒出一个古代婷婷少妇形象。蹊:小路。
句意: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连,舍不得离开;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好像和人一样欣赏美景而舍不得离去。
第四句:恰恰,黄莺的叫声。黄莺在自由的鸣叫。
指名说句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提问: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二、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学习《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代诗人。
题目大意:游园而没有见到要访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藓。
第二句:轻轻地扣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第四句: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
侧面描写春景的艳丽及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
第二句:在这花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杨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儿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在蓝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依旧不停地流向天边。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49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