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6:52:35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优质19篇)
时间:2023-11-20 06:52:35 小编:雁落霞

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我们不得不随机应变。总结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避免术语的滥用和错误表述。范文中的观点和分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我们提高总结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一

近年来,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司法审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中司法独立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研究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司法独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从根本法上确立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诉讼法》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不受立法、行政的影响;第二个层次是法院独立即法院与非法院机构、其他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是法官独立即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依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审判。

(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及人民大众知情权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一种重要方式,舆论监督健康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巨大。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在现实中有着矛与盾的关系,出现了不少舆论影响审判的案例比如”彭宇案”、“药家鑫案”等。“媒体审判”一词也频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但我认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可以协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平衡。

1.两者对于案件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新闻舆论对于案件事实的收集没有司法部门一样经过严格程序,媒体可以肆意报道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法院则不允许这些信息作为证据判案。

2.二者价值取向不同。

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一般只注重结果,而司法权则更加注重程序公正,这使得媒体追求以惩恶扬善为倾向的正义,而法院追求程序正当基础上的正义。

3.媒体舆论往往具有倾向性,而法院司法则具有中立性。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诸如:舆论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和经济效益肆意报道、部分舆论受个别人的利用、部分司法腐败案件和司法不公正案件的出现等。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正义,无论是司法独立还是与舆论监督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正义,都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曾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两者之间取舍。”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于司法独立的积极作用,又要竭力避免舆论过度对于司法的影响。

(一)加强法院的自身建设。

1.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

“司法独立在本质上必然表现为法官独立;没有法官独立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在我国司法改革中也应该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避免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这点可以借鉴外国关于法官选任制度、法官终身任命制度、法官不可任意调换制度等。

2.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

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要求在法官选任、法官业务能力、法官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加强,要求提高法官的独立裁判力,提高法官在面对外界舆论压力和内部压力时依据法律进行裁判的能力,同时也要要求法官在作出裁判后在裁判文书中应清晰罗列定罪量刑的依据,让社会知道法官裁判的根据。

3.设计防止舆论侵害司法独立的程序制度。

我国的法院可以事先确立一套防止舆论侵害司法独立的程序,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具体如下:第一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延期审理。第二改变判决的地点。美国联邦法院规定:州法院审理的案件可以在本州异地进行。第三隔绝或者变更法官。

(二)规范媒体舆论对司法的监督。

1.加强媒体、网络舆论的'自律。媒体舆论对于案件的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及时、中立、全面的态度。在对案件进行报道时用语应坚持中性,不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能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加以严重的干涉,应听取专家意见全面的报道,不因为个人私利而片面煽动民众情绪。

2.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对于舆论监督司法的范围、方式、时间进行限制,力求做到在合理的时间对合理的案件事实进行披露。

3.明确舆论媒体违反相应法律制度的责任。

在指定了舆论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后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规范的舆论媒体进行相应处罚。

司法机关应对新闻媒体负有必要的宽容义务,也应当给与舆论一定的便利,做到接受外界舆论的正常监督,舆论媒体也应配合法院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弘扬。

四、结语。

社会公正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制度。只有我们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进行规范才能使其冲突最小化,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出最大作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二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利用外资,我国将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慢,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有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之后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1078.4亿美元,是2003年的37.2倍,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之比为1∶0.92,基本呈现进出持平格局。这一比例虽然低于发达国家1∶1.4,但已经高于发展中国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见近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显著,我国也由此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2014年对外投资约12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水平,未来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今后将向着对外开放的“大进大出”格局转变,这将意味着我国今后应继续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之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实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可以带动推进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目前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具体而言,其主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经济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形成经济增长效应。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就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投资主体的技术水平,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一方面获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腾出发展新产业的空间,促进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四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促进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使企业更方便的进行产品出口贸易,带来正的出口贸易效应。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会不断发挥其加快经济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扩大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因此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要想使我国经济更广泛深入融入世界经济,最大程度的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获取更高的国际地位,就必须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推进“走出去”进程,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到底对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程度如何,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跟踪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提高“走出去”的质量,为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状况。

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还是从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跟踪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持肯定态度,比如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同时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行为。因为发达国家向高度工业化国家迈进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品过剩提供进一步获取高额利益的途径,并且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旺盛的投资供需形成了当时的双赢发展态势。而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是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开始被跟踪研究的。国内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我国国内经济的产出增长。由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对外投资的效应也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认为我国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东、西部地区的gdp增长差异也由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引起。可见从不同层面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互相促进关系,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能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但这种增长效应由于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较小而处于较低水平。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效应、资本积累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三个方面。肖怡楠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平衡国际收支上,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加快资金流出,从而适当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吴建军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带来的增长效应不明显,表现为对外投资不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且从短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长期则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对外投资流向主要是资源类行业,可能对我国当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持续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研究。

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衡量生产率的变动,体现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从对生产率影响看,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生产率的提升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资本存量较高的东部地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但也有认为这种促进作用小于国内研发资金存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所以,自主研发才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还有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的观点。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看,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的影响作用。白洁实证检验了1985年到2006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r&d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表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研发投入作用不显著。也有学者加入技术吸收能力与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溢出等指标,得出2003-2010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但是持续对外投资会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及技术溢价。多数成果也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正技术溢出效应,而持不同观点的认为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还较小,产业和地区分布不够均衡,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学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没有考虑到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在验证逆向溢出效应存在性时,忽略了之后效应。而且,多数实证研究忽视了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而吸收能力对于能否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至关重要。因此,继续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获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调整效应也存在观点不同的研究,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调整效应的验证,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能明显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并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变化,仅与第二产业有正相关性。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宏观绩效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的对外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我国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多数文献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升级效应,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优化效应影响会不断增加。有的研究从分产业角度研究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升级效应,但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证结果有差异,也有认为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第一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但普遍认为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可见,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有影响,但其影响大小、方向(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有不同。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存在,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不佳,影响了对实证分析产业升级效果的全面认识。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规范,逐渐引入长期和短期影响,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观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作用、互补作用,或同时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也有认为不存在替代作用和互补作用,可见其研究结果的不确定。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效应的最早始于蒙代尔,认为资本越自由流动,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明显。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延伸拓展,并不断进行论证。实践检验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则相对较小。进一步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小决定其贸易替代的影响作用程度。比如,项本武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但对外直接投资对从东道国的进口也形成了替代效应。也有从长期关系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初级产品出口和制成品进口产生替代,对初级产品进口和制成品出口产生补充。可见,在研究替代效应上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多数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存在替代效应,但长期则是互补效应,或者局部是替代效应,但整体不是替代效应。总之,得出具有替代效应的研究成果不多。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贸易互补效应的分析认为,多数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作用。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出口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发展中国家为互补关系,在工业化国家则不明显。大量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通过不同的计量模型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尽管对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应,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阶段,这种刺激效应还较为有限。而柴庆春引入时间因素后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的表现不同,短期内直接投资的流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见,目前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效应有着相似的研究结果。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多数认为互补效应处于主要地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起到创造作用,对进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周昕通过引力模型对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替代关系,并且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均表现明显的互补关系。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都不明显。显然是否存在贸易效应与对外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实际上到2010年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大幅增长,今后对外投资的贸易效应会日益显著。可见,以后的研究会以更长远、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成果不多而且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存在替代关系,并且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较明显,但同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就业结构。与此相反,也有认为总体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刺激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果较小。比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就业效应不明显,但增加了我国建筑业的就业岗位。从对外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影响程度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应程度较小,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会提高相应的影响程度。也有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对外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表现出在当期对外投资会减少就业,从长期看对外投资与就业表现出长期正相关,有利于增加就业。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判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条件和作用,很少看到以我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具有丰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总体来看,从不同层面跟踪体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为我国继续推行“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但由于分析框架的差异,选取的数据、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论证角度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所以,应不断跟踪关注科学分析研究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效应。虽然目前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系统梳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作用的形成机理,使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证其经济效应时所选用指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使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二是需要进一步对不同层面定性分析和梳理对外投资效应存在的现实性和影响因素;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投资规模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以强调在今后加快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预计其形成的影响效应将不断提高。如何更加系统、全面、客观考察和判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作用,以得到更客观、更有价值的结论是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三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试论中国与欧盟经济。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四

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西方法律界,不论是海洋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都排斥“舆论监督司法”这样的概念,担心造成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性;而新闻界,则习惯于担当与主流政治制度对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但是,由于传媒和司法至少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因而各法治国家均将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为基本价值予以肯定。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这两者的差异正是本文企图厘清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与司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应处于根本对立的态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也确实出现过媒介不大正确的意见压力,影响司法公正的事件;出现过司法压制正确舆论监督的事件。矛盾在于二者社会职能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差异在于:

第一,媒介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东西、超常的事情;而司法对待纠纷的态度是消极的,按照法律规定的管辖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

第二,媒介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报道,而司法审判的时效要宽松得多,以经得起时间考验。

第三,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司法讲求用词严谨,要求前后的一致性。

第四,新闻事实是记者的所见所闻或采访所得,而司法事实是指以法律为准绳,有确凿的证据的事实。

第五,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而司法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

出现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矛盾是正常的,问题在于需要找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现在,我国的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都存职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某些司法部门一方面未完全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越权和扩张权力。有些媒介也在利益驱动下,以舆论监督司法的名义进行炒作,这种非规范行为对司法的损害是很大的。这里开的是传播学界的研讨会,所以特别就传媒关于司法报道的炒作态势多讲几句。

我国传统的犯罪案件报道,本来有“声讨、公审、枪毙”的模式,忽视司法独立,实行舆论审判的积习较深厚。现在又多了一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干扰司法审判的情形增多。例如在报道蒋艳萍经济犯罪案件时,各媒体的报道一边倒,难以看到或听到不同的、客观的评说。法庭还没有庭审调查,报道中就说起诉书“言之凿凿”(那么何必还要法院审判呢?);审理过程中,又把律师和蒋的申辩斥责为“强行狡辩”、“百般抵赖”(那么何必还要设置辩护制度呢?)。再如张君抢劫杀人案审理时,某家全国性报纸发表《重庆满街声讨“魔头”》的通讯,抢在法庭判决前,做了大量的渲染,诸如“张君该千刀万剐”、“杀一儆百”、“用张君人头祭奠亡灵”等等极端的语句,缺乏基本的'文明。这种“文革”式的对案件报道的热心,显然会妨碍司法的公正审判。

针对这类情况,可以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应景措施(作为道德性质的要求,它们尚是相当软弱的)。例如,媒介对于司法的监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要表现出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

第二,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只宜评论已有的审判结果,而不是在未判决前对审判施加影响。

第三,媒介的评论文章,限于意见范畴,不能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不带有民意审判意味。

第四,要于与上级司法和纪检部门保持联系,以得到支持,这可以保障监督的分寸适当,以较高的职业化操作面对那些明显非职业化操作的司法行为。

现在司法腐败方面的问题较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但还要考虑到,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的、最后的合法手段。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司法要给人以希望、安全感和信赖感。如果当事人规模化地找寻记者解决各种纠纷,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司法和行政功能的某些缺失。鉴于这方面的担心,出于平衡报道的考虑,要考虑以某种形式,有系统地报道一些司法公正的正面事例,说明什么是法,司法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给媒介受众指出一条通过司法正确解决纠纷的路子,给他们以信心。

司法方面也要致力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与权威,加快法制体制的改革,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同时必须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现在传媒介入司法越位较多,除了传媒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司法体制上出现较多纰漏,以及人员素质较差有关。重建司法救济手段在公众中的威信,会有助于减少传媒监督司法中较多的越位现象。

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仅凭介绍几个做得较好的舆论监督司法的媒介栏目是不够的,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这需要在三方面形成媒介与司法关系的法律框架:

一,界定媒介的地位和基本权利与义务。这方面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新闻自由不能侵犯到司法独立,不能违背“无罪推论”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传媒有权利报道和评论庭审活动。如果报道失误,传媒应承担后果的责任。

二,明确舆论监督权与公正审判权相互冲突与协调的制度空间。这需要考虑规范传媒介入司法的程序和范围、传媒评论司法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限定(不能诽谤、侮辱和有失公正与平衡的原则)、健全监督的外部环境等问题。

三,改革司法,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在改革司法方面,同样有传媒监督的广阔天地,可以像监督一般人一样,监督司法人员的非职务行为、职业行为中违法行为;同时应监督各种干预司法独立的司法外部的行为。

在这些法律框架还没有成形之前,法学界和新闻学界要有经常的学术交流,首先要在职业道德方面达成共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然后,争取形成较明确的法律框架,最后形成法律或法规。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

(作者:陈力丹(1951―),江苏南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等8本书,已发表论文约300篇。)。

(完)。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五

摘要:由于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迟缓、经验不足,动漫教育无可厚非的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导致我国在动漫教育中培养的人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站在理性的高度客观分析制约我国动漫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阻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的根源,希望对我国动漫教育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从中找出对我国动漫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的几点建议。

日本是最早将动画艺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的国家,将动漫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十分重视动漫教育的普及教育。因此,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各发达国家中都遥遥领先,受日本动画发展的影响,“动漫热”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带动的中国动漫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中国动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从以前的2所动漫专业院校增加到现在的400余所,每年毕业的学生就高达10万余人。但是,近两年来整个动漫教育行业却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兴起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大,各大媒体企业的用人需求供不应求,国内的动漫创作型人才十分缺乏。

动漫专业是一个跨学科、跨媒体、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型学科,其涉及领域和知识面非常广泛。因此,动漫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学习动漫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而是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按照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全方位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动漫产业实际需求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分析、解决我国动漫教育存在的问题。

动漫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发展方向盲目、就业困难,而动漫产业的丰富性决定了动漫教育必须要做到科学、健全的教育规划,明确其培养对象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各大动漫院校的动画专业在建立前都比较盲目,受市场的利益的驱动有跟风的现象。从教育本身来讲,并没有对学科进行严格详细的定位思考,没有将该学科教学的宗旨和思路理顺,比如学生、教师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定位等等,如果将自己学院的课程设置优势与动画本身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办动画专业,将会充分运用和理解动漫专业交叉型的特点,将其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做到专精相交,目标培养明确。

面临当前各大院校动漫专业的火热招生,学院是否已经建立好动漫专业的培养计划,如何合理的针对专业特性选择适合学科发展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培养的动漫人才的水准。首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形成科学、完整、合理的动漫教育体系,分清各个专业分支的存在必要性,弄清楚每个专业可以下设的就业方向,要做到从课程设置开始就要有应对市场不同需求的把握。因为,动画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体系,应当根据动漫教育的特殊性加设动画编剧、动画导演、动画制片管理以及动画营销等相关专业,这对完善动漫专业课程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在授课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科学、艺术、人文三大块知识点。动漫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也不能过分强调软件掌握的使用技术,而忽视美术基础与文化底蕴的培养,不能把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只会软件操作而没有思想内涵的技术人员,要做到艺术境界的培养与软件技巧使用两不误,相互结合,合二为一。

作为中国艺术教育本身,应当多鼓励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点是尤其不能忽视的。我们应当将动漫教育的责任高度上升为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漫制作与完成,更多的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反思,将我国独特的文化经典反映在作品中,我们不能再将《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样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古典典故精华,白白的让给发达国家领先制作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漫的悲哀,中国动漫教育的失败,甚至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动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新兴的媒体市场所服务的,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动漫产业链的潜在存在及其重要性,而是停留在动画教育本身,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了动漫教育与产业链的需求不平。我们必须认识到,动漫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媒体影视艺术,对于当前单一的动画教育模式,我们必须要紧密的与市场联系,帮助动漫教育根据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新的规划布局,使其具备最初商业性质的同时,将中国动漫教育更好的服务动漫产业,发挥动漫教育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的动漫市场利益巨大,潜在的商机又引发了中国动漫的一次新的热潮,我们只有对原创的动画人才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才能将动漫教育本身及其周边连带产业结合好,这也能从根源上解决动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动漫是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产业,而动漫教育作为动漫产业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价值和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如何能使动漫教育在高校普及的基础之上提升其针对性,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大胆尝试,除了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动漫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动漫产业培养有创意的人、用创意的思维培养人,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设计人员,还要加强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动漫人才的培养,改进动漫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动漫产业与创意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体现,为进一步挖掘动漫文化、推动实施动漫教育与人才战略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动漫教育应该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教育,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教育。

参考文献:。

[2]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盛欣,蒋小洪.基于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探析[j].科教文汇,2008(10)。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六

地主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普照的光”。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下面从消费需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几个层次,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作点探讨。

贡赋和地租为需求基础的商品经济。

消费和有效需求是形成市场的经济基础。在秦汉至唐中叶以前,君主是国内剩余产品的主要所有者。巨额的贡赋收入形成庞大的有效需求。贵族地主和官僚地主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主要部分。他们的地租收入量仅次于封建国家的贡赋收入量,也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君主、各级官吏、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大都居住在城市中,用他们的收入与工农业生产者相交换。各地的土特产品、奢侈品通过贩运贸易流向城市,形成繁荣的城市商业。当时的商业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坊市制的发展正与此相适应。人数众多的农民只是在地方小市场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唐宋以后,地主制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庶民地主、中小地主在土地占有上已占显然的优势。贡赋收入和地租收入仍然是国内有效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地租收入已向上位移,提升居首要地位。试以清代乾隆年间情况为例作粗略说明。

清代乾隆间,全国耕地约达8亿亩(折亩后的税亩)。如地主占有一半,是为4亿亩。每亩租谷按一石计,合米5升,全国地租总量为2亿石米。石米按银一两计,地租收入形成的有效需求约为银2亿两。

乾隆间,封建国家的各项赋税收入每年约为银4千万两。另有漕粮400万石,石米按银一两计,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为银4400万两。赋税收入仅为地租收入的1/4左右。

但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末,全国人口已达3亿。农民按90%计,是2.7亿人口,农户一家按三口计,是为9千万户。当时农民商品生产发展,商品消费增加。如从高每个农户年消费银一两计,约共为银9千万两。已超过国家财政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却不到地租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的一半。

唐宋以后,城居地主逐渐增多,但大量中小地主们仍居住在农村。直到明清时期,商业虽然仍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但满足乡居地主与广大农民农村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已日显重要。这正是宋代以来草市发展,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之,自秦汉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贡赋和地租所形成的消费需求所拉动的。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清代,广大工农群众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始日益显露。市场的经济基础走向坚实。

个体农民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

秦汉至唐中叶,农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主要由地主与商人组织生产来满足社会的商品需求。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即有反映。晋人江统也说:“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农民的商品生产发展。农民的商品生产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遂逐渐排挤商人和地主的商品生产而占领市场,成为第一市场主体,成为农产品和某些重要的手工业品(如棉布)等商品的主要供应者。农民经营是地主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民成为社会商品的主要供应者,正是这到特征贯彻的必然结果,他们在維持我国众多人口的生活和开拓商品市场上,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比西欧中世纪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在市场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西欧,一直到14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生的时候,市场交换活动还主要是由封建领主所进行的`。

明清时期,手工业品中除棉布和丝绸等产品仍由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所生产之外,其他如油、酒、糖、烟、纸、铁冶铸、铜、铅、煤矿、井盐等产品的生产,也出现了沿着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与“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两条道路发展,从小生产向大生产演进。

小生产、大市场的商品经济。

地主制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低,其产品既要满足自己消費需要,如要交纳租赋,产品自给量在其产品总量中比重很大。从一家一户农民来说,商品率低,商品量少。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每个农户种植不多商品性农作物和生产不多的商品性手工业品,集中起来就可以构成巨大的商品堆积,不但能形成稠密的集市贸易,也可以形成具有很大商品流通量的集散市场和大规模长距离的贩运贸易。清代人口巨增,农户数量大量增加,加之地区分工发展,其情况更会如此。粮、豆、棉、棉布、丝绸、果、茶等都已成为大宗贩运商品,形成许多重要的区域间贸易。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清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流向城市,与皇室、官吏和地主的租赋相交换,仍在继续发展,同时,与前述农民有效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粮食产区、手工业品产区和原料作物区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即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扩大,发展了长距离贩运贸易,这是国内市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

在国内贸易特别是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从东南沿海直至广大内地,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市镇为骨干,与墟集相串联的多层次市场网络,小生产形成了大市场,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

但是,广大农民的生产仍局限在家庭需要和租赋需要的格局内,自给衣食和交纳租赋之后,剩余不多,他们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只能是缓慢地增长,因之进入长途贩运的商品量比重不大,并难以有大的增加。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闭塞的地方小市场广泛存在,由相同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区域市场突出地存在。地区之间,供求关系失衡,物价变动不同步和差价过大,也严重存在。这都说明,从整个国内市场来说,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就是市场整合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七

摘要:在多年的不懈努力及坚持发展之中,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日臻完善和成熟。但迄今为止,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尚缺乏健全完善的理论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层面被赋予法律概念,并得到科学全面的诠释,在行政法体系之中,其中并不包含具备统领性特征的抽象概念,而原有法学概念已不适应当前法学发展形势,致使当前行政政策与原来的法学框架存在冲突。本文将围绕着导致中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困境的主要原因,探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行政大学系统法学行政关联领域。

纵观我国行政法学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学术任务,如自身理论系统构建以及针对其他行政领域的理论归纳。就我国行政法学而言,任何一种任务均具有重要地位,需要有效解决。就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构建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备受争议,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诸多挑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完善相应的法学体系。本文将简要论述当前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为完善建设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提出建议。

一、在统领下抽象概念上有所欠缺。

(一)关于抽象的行政行为要素。

从发展形态及发展根源这两要素来看,我国行政法学与德国行政法学相比,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根据德国行政法学的发展,行政行为由行政法学确立,将行政行为作为德国行政法学的核心所在,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德国的行政法学体系。纵观德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从概念上来看,行政行为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在概念上并不具体,受这一抽象化概念的影响,使得行政法偏于形式,在法律形式要件判断方面予以高度关注,符合法制国家落实宪政的发展目标。在德国行政法学体系中,概念及体系相对明确具体、清楚明晰,故而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德国行政活动上来看,行政活动规范性较高,逐渐实现行政司法化。对比德国行政法学,我国在行政法学理论与其具有相似之处,其中我国行政行为这—概念,在内容上等同于得多行政法学理论中所阐述的内容,均以学理概念的形式产生,并不归属于实定法的范畴。因此,在我国行政法体系构建方面,德国行政法学体系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关于具体的行政行为要素。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致力于行政法学体系构建,这一建设行为和存在于德国法学之中的行政行为存在较为相似,在性质上属于统合行政活动,从内部属性上来看,具有极高的逻辑性和学术性。尽管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属于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法学体系的构建情况,但根据我国具体行政行为的发展情况,这一概念仍归属于半抽象法学概念的范畴。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文件、条款及理论,具体行政行为被视为法学概念中的一种,被当做对象概念得到阐明,以一种明确的实定法律概念而不是抽象性质的法学概念出现。在法学解释以及演技之中,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具体法学概念得到有效应用。然而,就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具体实定法律概念中并不包含这部分内容,仅在一些法律适用范畴中,以基本特征概念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又使得具体行为具备了抽象概念这—特点,被作为法学概念。如此一来,具体行政行为一方面能够作为实定法律概念得以总结,一方面可以被作为具备抽象性的法学概念得到有效应用,在属性上具有双重性,这种表现形式会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构建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在当前行政法学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地位,尚不能满足法学逻辑体系的构建要求,和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相似之处,相较于德国法学中的行政行为,在功能上不能同等而论。

二、已具备的概念与新问题存在矛盾。

(一)原有法学方法延长线出现变动。

就行政法学理论体系而言,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是以立宪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彰显自由民主治国诉求,针对国家高权性行为形式予以高度关注。然而,当前行政法学体系得到了调整和变化,将权力和非权力当做纵向坐标,并将法律行为以及非法律行为当做横向坐标,让纵向坐标及横向坐标共同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以在框架约束范围内得以运行。根据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与当前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出入。

第一,新制度的产生,使得概念也得以优化。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行政法逐步得到确立,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并未归属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之中,且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当前持续繁琐的行政活并不归属于这一范畴,在让其变得简短、片段上存在极大的难度,更不要说将其归属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行列,故而将这种行政活动划分到权利与非权力以及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框架内容之中存在极大的难度。

第二,在新形态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响应的新作业。根据欧美国家的行政发展情况,以逐步由秩序行政过渡到福利行政的范畴之中,并由福利行政向保障行政以及担保行政发展。这一行政发展阶段,展现了法治国家所采用的治理观念,与之相匹配的便是诸如自由这列权利,当发展到保障行政阶段,福利行政阶段便告一段落。纵观我国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其中也包含了以上两方面内容,但根据当前制度运行状况,在理论层面,担保行政与福利行政这两者未得到准确明确的区分,未能有效区分两者的差异。另外,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当前行政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增加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复杂性,原有的概念属性已不能有效适应所能负担的范畴。

(二)关于研究策略及角度的变化。

根據我国行政法学体系的构建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建设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地位,并在司法审查措施的辅助下,确保国家法律的合法性,以有效落实依法治国的发展理念。近些年来,关于行政本身的实效作用及对法律、规制方式等因素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但在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方面的学术研究略显薄弱,导致研究重点发生偏移,对行政活动的目的予以高度关注,忽略了原本以行政法律要件为重点的研究。这样一来,之前法学属性会受到影响。此外,在行政领域日愈复杂的当下,不少研究活动已超出了法学方法体系的架构之中,在其他具体行政领域范畴内得到体现,这一发展情况无疑也给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带来了困扰。

三、政策目的与形式框架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一)体系在政策目的中缺乏准确定位。

推进行政法学体系化建设,有助于完善基于行政法学总论的体系构建。然而,在落实行政法学体系化的各个阶段,关于具体行政领域中的不少法律问题尚未被有效解决,故而对行政法学体系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和干扰。根据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的发展进程,在具体行政领域,如何妥善处理法制度与抽象化总论之间的关联,是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前行政活动中,行政法学体系构建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但行政目的这一发展核心并未发生改变。

(二)受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

在我国行政法体系化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构建方式,但各自构建方式均将政策目的作为工作重心,以此开展构建工作。然而,我国政策目的在具体化及类型化方面不够明确具体,需要进一步清晰明确,且我国关于行政法学论的教材以研究相对较少,在关于构建的学术研究之中,基于行政行为以及具体心行政行为的抽象方法被视为是特定领域行政活动的整合,如此构成的行政法学总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视为是行政行为形式的调整。

四、论中国行政法的体系化突破的建议。

(一)明确关联领域和交互影响之间的关联。

纵观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环节,相关学者要考虑到以往针对法学的思考方式,明确中国行政学所处地位及价值,知晓社会大众对我国行政学的认识,并结合具体情况,将其纳入到关于政策目的的研究之中。针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法解释功能和承担政策目的这两方面内容需要在制度设计功能方面得到落实,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具体行政领域之中所包含的法制度关系,以交互影响的形式得到诠释,在动态的交互影响关系之中,让行政法学体系得以体现。在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建设的初始阶段,这种交互关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势必成为影响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关键要素,关系到行政法总理论结构的改革创新,与其所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交互影响关系有助于规避缺少实定法为支撑的理论,有助于构建适应的框架,从而优化自身建设。

(二)完善核心概念与关联领域部分。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明确与行政领域相关的关联领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并要清楚相关基本概念。在德国行政法中,其中包含了关于关联领域的内容,我国在推进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中包含的相关领域,根据存在与相关领域之中的交互影响,开展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在我国行政法之中,关于结构性问题尚待解决,故而在导入行政任务概念这—环节,要准确知晓关于行政任务这一概念的目标定位,从自身发展经验之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完善行政结构,符合法治主义的相关要求,确保行政法治建设与我国构建法治国家的建设理念协调一致。

五、总结。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行政法学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就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而言,尚处于初级环节,与德国、美國这类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处于逐步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我国予以高度关注,并深入此课题的研究,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逐步完善建设策略及发展方向。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知识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关于行政法学的理论框架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健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八

中心工会在公司工会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努力拼搏重新梳理了工会组织结构;结合企务(厂务)公开重点开展了班组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了困难职工摸底建档以及帮扶慰问工作;主动担当维护稳定的责任。积极参加了公司工会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有序推动了工会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较好的完成了中心各项工会工作。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制度建设。

一是按照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工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新梳理了中心工会组织结构,对空缺工会委员进行了重新选举任命,完善了中心工会组织构架,二是根据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出台的相关工会制度,重新修订了《车辆管理中心企务公开管理办法》、《车辆管理中心企务公开实施细则》、《车辆管理中心工会经费审查制度》等5项制度,逐步规范了中心工会各项工作,使其有章可循。

二、坚持企务(厂务)公开,不断加强班组建设。

一是结合企务(厂务)公开实施细则,通过开展月度成本考核工作,对单车燃油、维修、运营进行费用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对超标者严格按章处罚并公示。二是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加强班组培训工作,中心14个班组共开展各类培训120余次,充分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确实有效的达到了培训效果,加强了驾驶员安全意识,为优质高效的车勤服务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按季度更新班组图书角图书,培养了职工阅读兴趣,提高了员工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心文化建设。四是通过开展座谈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加强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扶贫解困工作。

按照公司工会要求,中心工会对困难职工进行了摸底建档,目前,中心共有8名困难职工。中心工会共慰问困难职工15人次,慰问金额19500元,真正的把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位职工的心坎上,尽力为广大职工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四、保护女工权益,积极开展女工工作。

一是落实女工专项劳动保护,关爱女工身体健康,组织女工进行妇科专项检查,通过体检帮助女职工掌握身体信息,如若发现健康隐患,能够及时治疗,保证身体健康。二是积极组织女工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除参加公司举办的各项女工活动以外,中心工会还在“三.八”妇女节时组织女职工开展了烘焙培训课,不但丰富了女工们的生活,还为女工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增进了女工间的感情,为和谐单位的创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中心工会紧紧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活跃企业文化生活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配合行政开展“安全生产月”和“百日安全”的活动,举行了“我爱我家”征文比赛,金秋文艺晚会等活动。,中心工会举办了拔河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6项活动,另外还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了公司的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职工篮球赛。通过参加和开展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热情,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指数,使职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九

国内许多电视机构全年都在运作一张节目单,有的甚至几年都在执行同一套节目编排方案,这样不仅会使整体电视频道失去活力,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同时也会对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和电视频道的整体形象塑造产生消极的影响。7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清新亮相,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电视节目编排上又一次新的尝试与创新。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语境中,只有对受众深入研究,并结合频道自身定位与播出规律,进行科学的电视节目编排,打造出专业化、全方位的信息娱乐平台,才能在激烈的电视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电视受众的青睐。

早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就已经做过电视节目“编播季”的尝试,随后重庆卫视和湖南卫视也在省级卫视中率先进行节目的按“季”生产与编排。但本次20央视综合频道的暑期应季编排与之前的电视媒介“季播”实践相对比,又呈现出了自身新的特征,以下对央视综合频道的暑期特别编排做进一步论述。

一、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理论依据。

上文中提到的“编播季”的概念,就是央视本次暑期特别编排的理论依据。“编播季”是一个舶来品,是源于美国的电视节目编排手段――电视季(tvseason)。其建立在对电视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电视媒介全年的播出时段划分出两大时期:9月到次年4月的“关键编排期”;5月到8月的“重播期”(也叫季外期)。“关键编排期”由于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增加,美国的各个电视机构便推出自己最新制作的电视节目,大部分是电视系列剧和电视娱乐节目;而在“重播期”,由于人们外出度假,收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大部分电视机构安排重播“关键期”的精彩节目,这种编排方式符合美国人们的收视习惯,得到了电视受众的'认可。

而中国与美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寒暑假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是在增加,尤其是青年人群。这就要求中国电视节目的按“季”编排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所以,央视综合频道在7月份推出的暑期特别编排,是符合中国电视受众收视规律的。

二、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基本概况。

年7月12日,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清新亮相,打出“缤纷暑假、特别奉献”的口号,并由李瑞英、康辉、董卿、朱军、鞠萍等央视15位著名主持人录制暑期特别编排的宣传片,整体宣传片以白色调为主,确实带给人清凉、淡雅的感觉。

在此之前,央视也做过一些节目的暑期编排,但本次却是下足了功夫,全力打造具有央视特色的暑期应季编排。在保持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整体节目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横向打通频道全天播出时段,围绕中央一套的“第一”设置了七大节目,分别是:第一“动画乐园”、第一“精选剧场”、第一“情感剧场”、第一“夏日剧场”、第一精彩、第一精品、第一夜场。从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的设置上,足以见出央视的独具匠心:第一“动画乐园”设置了两个播出时段:分别是9时和16时20分,这样一方面使少儿观众过足了连续收看动画片的瘾,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儿童的晚间休息,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四大剧场为电视受众提供了电视剧的“饕餮盛宴”,分别播出经典剧、热播剧和新剧;“第一精彩”则设置了不同主题的经典综艺节目的串排,让观众回味无穷;“第一精品”分别在不同时段提供《动物世界》《军事纪实》《人与自然》的播出。可见本次央视综合频道的特别编排分别涵盖了影视、动画、军事、自然、人文、综艺等各类精品节目,从收视习惯、收视心理、年龄层次和收视喜好等多方面对电视受众予以全方位观照。

据收视数据显示,7月12日至18日cctv-1的市场份额达9.19%,增幅高达48.39%,可见央视综合频道由常规节目和七个“第一”命名的节目组成的暑期特别编排为其自身赢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三、央视综合频道暑期应季编排的主要特征。

其他电视媒体的编播季尝试都是建立在单个节目基础之上的、针对一个星期7天电视节目某个收视时段的节目编排,节目与节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本次央视的暑期特别编排,是电视媒体又一次电视节目编排的尝试,呈现出了三大特征:

(一)季节性。

从“暑期特别编排”这个名称中,可以看出央视此次电视节目的创新编排有很明显的应季性,即根据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收视习惯,安排电视节目的播出。《新闻联播》在对此次特别编排的报道中强调:“七个以‘第一’命名的板块将陪您度过清凉一夏”,由此可见央视本次暑期特别编排的季节特征和电视媒体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二)主题化。

“七个第一”,紧紧围绕央视一套的外在特性与深层次内涵设置节目主题,同时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全面网罗央视历年经典热门影视剧集,军事、人文、自然、综艺节目精品,充分符合“第一”的名分,为各个年龄层次的电视受众送上暑期电视盛宴。

(三)整体性。

正常播出季节,央视的各个节目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呈现出自身的特征,频道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此次暑期特别编排则采用“横向打通全频道”的原则,统一包装、编排、制作和宣传,这不仅使节目的整体编排具有连贯性,而且使频道具备了清凉、淡雅的风格和特征。

以上三个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提升频道整体收视效果,在受众头脑中营造完善的媒介印象,最重要的是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加入和精品节目的编排会帮助央视进一步打造国际大型媒介品牌的形象。

四、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问题与对策。

央视综合频道的电视节目应季编排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点问题:

首先,初次尝试,受众约会意识尚未形成。

“编播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与电视受众形成收视约会,即到每年的特定时间,电视机构与受众都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约在电视荧屏前。央视的暑期特别编排是初步的尝试,没有上一年度的支撑,而且下一年的编排还是未知数,所以,受众的约会意识还没有形成。“编播季”的方式符合电视受众的收视规律和媒介内部的竞争法则,为电视节目提供试水与“休养”的时间,应当长时间坚持下去。受众收视约会形成后,则更加有利于稳定电视自身的收视群体,为电视机构的运营提供受众保障。

其次,应季生产的电视产品少,期待价值不高。

电视节目应季编排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电视节目的应季生产。只编排,不生产,则会使“编播季”失去实际意义。从目前央视的暑期编排来看,除将要播出的新的电视连续剧外,多数为电视精品的回放,虽然“经典是不怕重复的”,但全盘的重复经典会使电视媒介的节目制作活力下降,受众的收视兴趣减少;另外,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和数字互动电视的推进,“重复经典”对于受众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电视机构应把握媒介与社会动向,研发出拥有自身特色的应季新节目,以提高竞争能力,满足更多受众的收视需求。

第三,节目联动效应差。

节目的联动效应也可称为电视节目的连锁效应,即节目之间的关联性。央视暑期的特别编排,节目的名称虽然均以“第一”命名,但内容上的关联性还是微不足道。比如在播放经典影视剧集时,可以设置其他栏目邀请相应的演员做几期谈话类节目,围绕某些主题节目与电视受众开展互动,这样才有利于构建符合媒介融合形势的全媒体信息平台,为电视受众的收视提供便捷、增加乐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收视成绩还是很理想的,在此基础上,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7月26日也开始了为期35天的暑期特别策划。若央视的电视节目应季编排能继续下去,建议在“日常播出期”时加强对上一播出季的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受众;在每一季中设置符合时代话语的主题和与之配合的节目板块,加强节目间的联动关系。相信在中央电视台这样国际大型品牌媒体的带动与实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编播季”会不断的发展、普及和完善,进而在电视媒体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

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的50家企业中,有三家中国企业入围:比亚迪第8位,海尔第10位,联想第30位,与此同时,20华为获得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公司创新大奖。这四家中国企业在创新上赢得全球尊敬与荣誉并非偶然,它们的竞争情报工作在国内都堪称标杆。

海尔:技术与市场并重。

海尔早期的竞争情报工作从手工卡片时代就开始。1988年海尔就建立了简便易查、全面实用的检索专利卡片系统,该系统搜集了自1974年至1986年世界25个主要工业国家有关冰箱的1.4万条专利文献题录。1990年,海尔订购了三种中国专利公报和制冷领域的专利说明书。1995年,海尔建立了中国家电行业专利信息库,定期提供最新的专利信息,跟踪研究发达国家和国内同行的技术水平、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紧紧抓住了进入欧美市场的切入点、时机、销售方式和海外销售商。

专利情报如何增强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海尔的秘诀是重视专利情报分析。

海尔对已有产品项目进行国内外技术动态信息监控,从相关专利和技术领域对国内外目标公司从不同角度进行专利跟踪,形成强大的综合专利情报资料库,做到随查随用。海尔的专利情报分析报告在产品创新决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对某个技术领域有一个基本认识后,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情报分析进一步评估技术热点和前景,寻找某些领域内的技术空隙,并在研发项目的实施中进行技术创新和回避设计,通过专利组合分析方法辅助确定研发方向。专利组合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确立专利技术所处技术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以及是否有继续大规模投入开发的价值。

海尔情报系统的一大特点是技术情报与市场情报并重。

海尔有一个核心理念:市场是创新的起点。这一理念明确了竞争情报工作的方向,专利情报不能只追求技术,更要为市场服务。因此,专利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结合成为海尔创新的核心动力。正是基于大量对专利和市场情报的分析,海尔开发出了适合美国大学宿舍使用的冰箱、可以清洗农作物根茎的洗衣机、韩式双动力洗衣机、酒柜、便携式洗衣机和可当工作台的洗碗机等产品。

海尔中央研究院是最重要的情报中心,伴随着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公司在洛杉矶、东京、悉尼、里昂和香港都设立信息站,及时搜集国内外的科技和市场情报,监测竞争对手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海尔中央研究院的核心工作包括:(1)动态跟踪、采集、分析全球经济、市场和技术动态,为集团决策提供依据;(2)为集团在全球制造、采购和服务部门提供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持;(3)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实现超前技术项目的商品化,为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同时,海尔还在国内构建了深入到县级市场的情报网络,情报站点将搜集到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情报快速反馈到总部,技术转化部负责对专利情报的分析,并快速将情报分析结果以专项报告、情报课题的形式呈送给高层管理者,同时反馈给彩电和冰箱事业部负责人,中层管理者也能收到行业内最新信息和重要的情报分析。海尔竞争情报工作以情报分析和情报分享为重点,大大提升了情报价值的利用。

此外,海尔还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双方技术优势获得一种“增值效应”。海尔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不同的技术联盟,如从日本引进三菱重工空调技术,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滚筒洗衣机技术。海尔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以项目牵头的形式成立了若干研究中心进行联合研究,这些对海尔的情报网络都是难得的延伸机会。

华为:以专利为核心,注重反情报。

随着华为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华为的反竞争情报及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做得也非常出色。这些研发成果绝大部分以商业机密的形式存在,华为公司的信息安全部门有近200人,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商业机密的保护。据华为高管介绍,其商业机密保护制度比美国企业严格得多。

华为的商业机密和信息安全保护有三层:一是制度设计,二是管理授权设计,三是技术设计。在制度设计上,华为有一整套管理文件,并赋予该管理文件以最高权力,如果有工程师触犯相应的管理规定,就要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在管理授权方面,华为建立了基于国际信息安全体系架构的流程和制度规范。举例来说,在“进驻安全”和授权的控制上,华为采取“相关性”原则和“最小接触”原则,所有的文档和技术根据其保密的分级分层来进行不同的授权,只有一个完全必要的人才能接触相关技术,而且接触是在相应的控制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华为的《信息安全白皮书》对该过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在技术设计的手段方面,华为的研发网络与互联网是断开的。在全球化异域同步开发体系中,研究人员开发的成果并不在本地的计算机上,而是在一个设控状态的服务器上,任何从该服务器发出的信息都有备份,如果有问题可以回溯和检查。

华为还设立了强大的知识产权部门,不但囊括了国内知识产权界的精英,而且其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企业对法务人员要求的比例,足见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华为除了严格保护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也尽最大努力将其软件发明硬件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提高竞争对手模仿、复制和可能偷窃的成本。华为认为,软件只有跟硬件捆绑才能生存。因此,虽然华为70%的研发成果都是软件,但华为就是靠专用设备跟硬件捆绑,提高了侵权门槛。

联想:一切围绕“复盘”

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战略反馈。也就是说,对已经搜集到的情报、决策和执行过程进行事后反思。

柳传志多次谈到将“复盘”作为联想的核心方法论,并认为“复盘”是联想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复盘,就像下围棋或象棋之后,无论输赢都要重摆一遍的方法。联想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搞清楚在企业整个行动过程中,导致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幸运,还是因为自身能力?复盘会让你发现很多事情夹杂着偶然因素,下次再这样操作未必行得通,也就是要发现真正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在联想控股,复盘工作包括三个环节:第一,要不断检验和校正目标是否正确;第二,在每一个小的里程碑节点中,检验当初决定的正确与否和执行情况;第三则是在过程中总结规律。

在联想文化中,复盘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公司成立了一个复盘项目小组,根据公司的项目前后梳理;复盘一开始就有详细的文档,小组会根据所有项目的历史情况、现在的结果以及小组对事情的反思和总结写出复盘报告。在十年时间里,联想已经总结出复盘文档达240多个。

复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找到假设中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偏差、决策失误和行动缺陷,发现问题并改变行为。在竞争情报工作中,复盘有助于确认情报的哪些来源是更准确和更真实的,它对鉴别不同情报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工具;(2)复盘过程是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亲自参与实践的人提出关键性的建议,并让参与复盘的人们把经验教训带回到实践中,知识转移的距离最短,效率更高;(3)在单一情景下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并不一定正确,复盘可以不断修正或减小在认知和行动中的错误,在知识与行动者之间高度关联;(4)组织之间阅历的分享,复盘把失败或试错当做最有价值的老师,避免类似的错误重犯。虽然复盘是一种“秋后算账”,但它有利于竞争情报系统的调节、修正和改进,尤其是情报人员纠错意识的强化。

比亚迪:“对标”与“反求工程”

“对标”是企业竞争情报能够有效落地的一种重要做法。比亚迪的对标是从早期进入门槛较低的二次充电电池入手的。由于当时企业资金匮乏,只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工人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代替机器。当时由王传福亲自配料,公司高管亲自生产、亲自制作安装设备、挨家挨户推销,最后获得客户广泛认可。没想到以工人为核心的工作流程对标与日本企业靠数千万资金引进生产线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标工作,,比亚迪请来丰田公司的咨询顾问,推行品质文化。王传福认为,比亚迪的管理模式更接近丰田这样的日资企业,强调造物先造人,强调在所有体系的关键节点都要靠人来执行。

比亚迪通过并购秦川汽车进入汽车业对于一个一直以手机电池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进入全新的行业?比亚迪采用“反求工程”的做法向国际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学习。“反求工程”是指从已知事物中(如硬件、软件、照片、流程、服务等)反推寻求事物的本质、组成和发展规律这项最先从施乐开始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的最直接方法。比亚迪把先进的汽车样车买来拆开加以测量、分解、检测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分析其零部件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根据情况进行修改规避。虽然比亚迪的反求工程在国际上还有各种争议但比亚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高度组合与复杂的它的集成创新能力远不限于此。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一

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浙江行政学院副研究员何显明,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揭艾花。

【内容提要】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根本上讲,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同现代化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框架问题,而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建设性意义上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现代化变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及实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则表明中国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打破了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社会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文明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扩张的重要根源。以形式合理性为圭臬的现代性社会制度,为分工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合作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期的规范秩序,提供了一种相互交流、合作的机制,并使这种分工合作的范围不断得以扩展,使人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得以为全人类所共享,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与此同时,理性化、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制度所构建的社会激励结构,极大地调动了每一社会个体从事社会生产实践,尤其是创造性实践的积极性,使得现代社会的发展充溢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内在活力。现代化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性活力,进而促进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异变更的过程。本文试从制度变迁的社会绩效角度,检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九死一生的坎坷历程及其社会制度根源。

一、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与工业文明的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社会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往往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社会的面貌。就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三者关系而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制度创新构成了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社会动力保障。技术创新不是制度创新的简单派生物,但技术创新只有在相应的制度体系的依托和支撑下,才能真正转变成为变革社会的现实力量,而不至于沦为与社会生活实践无涉的“奇技淫巧”。同样,先知先觉者所取得的思维创新成果,也只有获得制度条件的支持,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安排,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融入公众现实的生活实践。

[1][2][3]。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二

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以来,各地开始出现“用工荒”;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并且一直在升值;国际贸易的顺差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反弹;税收政策的收紧意味着民营环境由宽松的政策环境的终结;国有大型企业高额的利润使得十几年前的“下海潮”转变现今为“上岸热”;几千人争一个公职人员的岗位的现象既见证了官文化的传承,也见证了公职人员待遇和地位的优势,更见证的中国当今年轻人惰性和进取心的丧失。结合时不时传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新闻,也见证着中国正在形成的“钙质”缺乏的依赖性一代。当这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时,企业大可不必惊呀,但当这些现象连成一串时,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结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正在衰退!中国勤劳创业的精神正在丧失!企业赖以生存的公平市场环境正在遭到破坏!

面临这种环境,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如果仍然在梦想着靠人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那中国企业竞争力必将衰退。事实上,这两年大量的实业资本流入虚拟资本运作的现象已经显示出了中国民间企业家们的不适感。这里不仅是逐利的本性,也展现着思维的惰性,和一个投机思维垄断的国家的非理性思维能力的现状。

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功,众多企业得益于庞大的内外消费需求拉动;低廉的、勤奋的劳动力、以及被远远低估的科技、管理人才的价格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丧失,而且丧失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他们本着“宁可不工作,也不找不合适的工作”的理念,穿着父母买的名牌服装,拿着父母补贴的收入,天天在网络上梦想着成功。面临这种环境,用工难和高失业同时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将给企业带来的不是仅仅涨工资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对于依赖父母的一代,工资多少才是合适呢?只是个无底洞,不从根本的社会思维和管理模式上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转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适应并提升竞争力:

一、提升效率,摒弃所谓劳动密集性思维。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员工理所当然的要分享发展成果,所在,当成本优势不足以抵销效率损失时,中国企业只能从效率上来提升竞争力。我们举个例,美的集团大概是人均百万的产值,而对于一此小企业而言,人均不足二十万的产值。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向大企业的倾斜是必然的,这必将导到规模不足,效率不足的企业被淘汰。

二、造就高附加值、高员工收入的企业。

我们一直不理解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奢侈品牌,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外企总是抛弃低端市场,现在应该逐渐明白了。只有高附加值的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这种高附加值不仅意味着投资方收入可观,更加意味着可以给员工更富竞争力的工资,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精英来进一步创造高附加值的品牌和产品。

三、机会型向知识型转变。

也许早期的创业老板都是体制外没多少文化的人,但是这种想法在未来将被抛弃,那种低知识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员工所抛弃。从管理、技术、营销等多方面都需要越来越规范和人性化的管理,任何企业都将不是个人的私产,必然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员,承担着所有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一切,当然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必然要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谁的思维能够率先转变,谁能够对未来的竞争战略看得更清楚,谁将是获胜者。未来几年,这种淘汰可能正在加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whgname@。

关于作者: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三

摘要:传统的中国乡村存在着“礼俗社会”、“面对面的文盲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和“无为政治”这些传统特点,但是这些传统特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带来的新的表现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差的问题,农村科学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到“差序格局”中执法犯法的问题,再到农村行政、司法制度问题等,这些都是从传统乡村中国社会的特点中繁衍出来的。要解决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

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

(一)、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土气”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几千年来,人们都是依靠着土地来不断地繁衍生命的,可以说我们的民族确实与泥土不可分割,因为我们有着两千多年来的农耕文明,农民靠农业来谋生,自然也就被泥土黏附着。多年以来我们从土里生长出了光荣的农耕文明,同时也受到土地对农民的约束。农业对于游牧业或工业不同,游牧业可以逐水草而居,工业可以择地而居,但是长在地里的庄家是不会自己跑的,所以作为伺候庄家的农民也是走不动的。所以中国乡村中的农民身上是沾染着一股“土气”的,这“土气”是因为缺乏流动造成的。是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所带给农民的。因为,依靠土地的人,就不可避免的世代定居,而迁移就不能成为一种常态,从而成为了一种变态。[2]在农村,像这样缺乏流动性的状态不仅存在于人与空间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这种特质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特征。

(二)、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愚人”

乡下人在大多数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3]其实,这里乡下人的“愚”就是指他们认识的字少或者是知识不及他人。但是,在这样的一种乡村文化中,这种“愚人”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的。在中国的乡村,由于“土气”的原因,造成了乡村流动性差的结果,再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就很容易在“熟人”的眼中长大,那么在“熟人”的社会中就会存在一种社群,这种社群就被称为“面对面的社群”。这样的一个社群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甚至就不用见面就可以知道对方是谁,他们可以通过足声、气声,甚至气味来进行沟通。所以,在这样一种社群中,农民就可以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性原料”,实现更直接的会意,并且他们的话自然就不多了。在这种世俗环境下,文字和语言都不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4]这种不用识字和更多知识交流的方式就是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愚人”,这种特质也为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三)、中国乡村社会中的“私病”

在乡村社会中“私病”其实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种维系着私人道德观念的产物。在与西方进行比较后发现,西方的乡村社会中常常由若干个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而我们就不会这样清楚的界定这个范围,在我国的乡土农村中的格局更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湖里所推出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的波纹的中心。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所推动的波圈是不一定相同的,然而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到的就发生某种联系[5]这就是中国乡村传统结构的特点,在这种结构中就没明显的包含着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但是,这种社会的基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把社会体系变成一种自我主义和公私相对性主义,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并把群己关系界限给模糊化了,使得我们站在一个关系圈内向内看是公,向外看就成为私了。

因此,我们就成为逐渐从个人推出去的乡土社会关系中的一员。这是一种私人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乡村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能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某种。[6]这种社会特性为以后的社会现代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中国乡村社会中的礼治与无讼。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中,由于“土气”所带来的熟悉使得这个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礼治秩序。礼是从社会教化中逐渐养成的个人敬畏情感,人服于礼是主动的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制度权力所推行的。[7]这就显然和法律不同了,法律强调的是外在的约束力,个人的违法行为所受到的制约和惩罚是由外在权力强加于个人的。然而礼是经教化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的过程,是一种合式的方式。这里的“礼治”是不同于人治的,他是一种传统是于个人好恶无关的一种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国乡村中大部分的纠纷是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的,从而这种“无讼”传统也就纳入进礼治的秩序之中了。此外,礼治社会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它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形成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四

摘要:目前,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单位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epc总承包模式作为新的方式,可以全方位地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当建筑单位承包到施工项目之后,要积极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来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建筑经济;内容;问题;管理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建筑单位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市场管理能力的发展速度。epc总承包模式比传统的承包模式更加先进,具有很多优势,建筑单位要积极应用这一承包模式,从建筑经济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epc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在建筑市场中主要应用epc总承包模式,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施工总承包模式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会把工程发包给各个工程分包商,再由承包商针对建筑工程来设计施工方案、采购建筑材料、设备以及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同时,还负责建筑工程相关的造价管理与安全管理。epc总承包模式与传统的承包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实现了设计和施工的集成一体化,这样在施工中,承包商就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完善;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进度的要求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会出现延误工期的情况,还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此外,采取epc总承包模式能够让建设单位集中项目管理,让总承包单位负责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方面的协调安排工作,当遇到纠纷时,由总承包单位来解决。

2、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问题。

2.1建筑经济管理较为落后。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仅仅关注施工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缺乏控制前期的施工管理以及预算成本的有效措施。所以经常出现供应链断裂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的总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从而给建筑经济的管理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2在建筑管理中存在误区。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缺乏对成本管理的全面分析,在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这样非常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2.3在建筑管理方面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在建筑施工单位中存在很多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并且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不能很好的相互配合。如果只为了做好技术工作,就必须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作为基本条件,同时一定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否则会加大施工的总成本。如果选择材料时只考虑质量,就会选择价格高的材料,这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一定要综合考虑,各部门通过交流,制定出经济合理的方案。

当承包下建筑工程之后,一定要制定建筑经济管理相关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建设单位、epc总承包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单位等。在实际管理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工程进度、建筑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经济管理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建筑经济管理上来看,一旦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施工质量,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承办商要加强对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弥补,同时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和相关企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实际管理中,承包商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另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3.2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收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承包商,一定要重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必须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质量的相关标准要求,坚决不允许劣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一旦发现,立即拒绝或处理掉。另外,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及评定制度,将质量安全理念灌输到每个施工人员的思想中去,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有质量安全意识,从而将各项质量安全制度落实到位。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员要进行处罚,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有效警示其他的人员,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施工环境和氛围。

3.3建筑经济文件管理。在建筑经济管理中还需要重视各项文件的管理,尤其是承包双方签订的建筑施工合同,在合同中会涉及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经济等内容,因此,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很重要。一般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签订的合同,数量有限,而且内容非常简单,同时会存在合同条款中有些内容表达不严谨,有纰漏等问题。然而,双方签订完合同之后,就有了法律效力,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都对双方的合作和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任何一方违约,都必须根据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赔偿。所以,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认真审查各项内容,确保严谨准确。

4、结束语。

由此可见,epc总承包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就是建设单位以及epc总承包商。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承包商需要对建筑工程的项目实施做好计划管理工作,并从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2]张知明.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22.

[3]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16):18.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五

今天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令我们耳目一新,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面对外资企业我们都显得非常的被动,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除了通用、摩托罗拉、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超大企业外,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公司的表现,和国际大公司相比,他们规模很小,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们能够很快的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取得绝对优势。他们依靠的就是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笔者利用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从业的机会,对专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点研究,以下是我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所启迪。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六

在新时期,电视节目面临重大改革,使得少儿电视节目在编排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传统少儿电视节目主要以儿童为受众群体,但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受众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与儿童进行沟通,并向儿童传输一定价值观,该种教育方法远比道德说教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工作人员在对节目进行编排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使电视节目内容更为丰富,以此提高节目质量。

(一)公益定位原则。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些家长工作较为忙碌,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电视媒介来获取新知识,其中少儿电视节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可以满足少儿娱乐的需求,还能让少儿获取新的知识,对少儿价值观进行培养。因此,在编排节目时,工作人员要遵循公益定位这一原则,在对受众人群进行定位时,要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传递,在确保电视节目具有公益性的基础上把积极健康内容作为整个编排的重点,这样当少儿观看电视节目后能够受到一定启发,让少儿了解更多的正面形象,从而使电视节目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二)寓教于乐原则。

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属性,因此,在编排节目时,工作人员要对这一特性进行考虑,为更多少儿带来欢乐,促进其健康成长。工作人员可以在节目中设置游戏环节,展示有趣、好玩的事情,这样既能提高少儿对于节目的观看兴趣,还能让少儿在娱乐中学习知识,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某个节目设有拔河比赛这一游戏,儿童在看这一节目时能够对团结意识有一定了解,提高儿童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对儿童竞争意识进行有效培养。

(一)明确主体性地位。

目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节目带来一定冲击,因此,工作人员做好电视节目编排工作,明确受众主体,这样才能根据受众人群来策划、编排节目,使节目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少儿电视节目受众群体较为明显,主要以儿童为主,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儿童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确保电视节目编排与儿童心理需求相契合。由于儿童年龄较小,主持人很难在现场对儿童语言进行控制,使得节目录制现场经常出现突发现象,也就导致主持人很少让儿童讲话,在节目中儿童拥有的话语权相对较少。在新时期,这一思想观念已经无法契合儿童的`需求,所以,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儿童给予一定重视,充分尊重儿童在节目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儿童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让电视机前的儿童感同身受,还能拉近受众与电视节目间的距离,从而使节目收视率得到提高。比如,电视节目编导可以邀请不同年龄的儿童来参加节目,包括3~5岁的幼儿,7~9岁的儿童,10~12岁的少年等,这样可以对受众人群进行覆盖,使得观看电视节目的受众逐渐增多。在节目中,这些儿童可以担任主持工作,打破传统由成人担任主持的观念,一方面可以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受众对小主持人的认同感,使儿童产生较强的敬佩感。再如,节目可以设置有奖答题这一环节,儿童答对问题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儿童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做好细节编排工作。

儿童年龄不大,心智不够完全成熟,对于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因此,工作人员要对这一特点进行考虑,避免一个节目时间较长,如果节目设置的时间较长,会使得儿童对节目产生疲劳感,也就无法对节目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在编排时,编导要做好细节工作,把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通过生活情境方式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便于儿童对于内容的理解,还能避免节目时间较长。在播放节目时,每个节目间要有一定时间间隔,让儿童对节目产生一定遐想时,有效激发儿童对于事物的好奇心,这对于节目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比如,某节目益智类游戏较多,在编排节目过程中,编导要把每个玩具拼接过程慢速播放,对细节内容进行全面展示,让儿童掌握玩具拼接过程,确保儿童在观看时能够有所收获。并且编导要对节目播放时间进行考虑,可以在晚间8点和下午4点来播放节目,这样不仅可以使观看电视节目的人群大大增加,有效开发儿童智力,还能增强家长的满意度,使节目获得良好的口碑。

(三)主辅相结合。

很多电视台在播放少儿节目时间段大致相同,主要以动画片为主,在新形势下,编导在编排节目时可以对亲子类节目进行有效展现,把其作为少儿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例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在同一时间段获得收视率冠军,而且节目中几对爸爸的教育观引起了家长、受众的讨论,不仅儿童在观看时可以有所收获,还能让家长受到启发,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儿童茁壮成长。在该节目中设置了很多爸爸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通过游戏可以拉近爸爸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孩子对爸爸有更深的了解,同时,爸爸可以对孩子思想进行掌握,从而使孩子与家长更加亲密。传统儿童电视节目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但《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受到了更多成年人的关注,通过主辅相结合的编排方法激起了人们的热烈谈论,其中“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因此,编导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有效应用,不断创新思维,打造出有质量、高收视的节目。

(四)加大创新力度。

目前电视节目百花齐放,节目样式越来越多,使得电视工作人员压力逐渐加大,要想确保少儿节目收视长虹,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对节目形式、内容进行改变,以新颖的形式、高质量内容吸引儿童注意力。例如,在动画片播放结束后,向儿童播放益智类节目,与动画片相比,该节目具有一定深度,可以让儿童掌握更多知识,这样儿童在娱乐之后还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对于家长、儿童来说是双赢的。此外,编导可以加强对翻转形式的重视,对该种形式进行有效应用,一旦儿童错过喜欢的节目,可以进行二次观看,这样既能紧紧抓住受众需求,还能提高整个时间段的节目收视率。与此同时,需要编导进行受众调查,掌握受众对于节目的喜爱度,这样才能对节目进行翻转,以此达到预期目的。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受众需求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在对少儿电视节目进行编排时,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思维,并且工作人员要对当地文化特点进行考虑,对文化特色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使节目具有较强的特色。

参考文献:

[2]胡那尔白力汗.少儿电视节目设计的建议[j].西部广播电视,2016,5(07):65.

[5]代美子.新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策划及编排探究[j].新闻传播,2017,6(12):75+77.

[6]孙文笑.浅析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139.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七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不可动摇的基础。而农业的基础则是种植业,因此,种植业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安全和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大计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种植业也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种植业转变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使种植业保持科学、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1种植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1]。

在新世纪提出结构调整的口号后,全国各地都积极地实施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以及退耕还林等有效措施,这些举措的大力执行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种植业生产水利灌溉设施滞后的情况仍然存在,种植业生产仍然受到倒春寒、冰雹、秋风冷霜、春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表现出对自然灾害的很弱的抗御能力,依然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

目前,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种植物生产者和企业经营者自主经营,但是由于市场主体导向的缺乏,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的不完善,这些都使得市场发育不完全,专业批发市场少。不仅如此,新型农产品市场形态,如超市、直销、连锁经营等发育较慢,市场信息流、物流不畅,阻碍了市场对结构调整的调控作用。

1.2不够重视种植业产品品质改善,农产品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的种植业发展中[2],用于种植业的化学品的数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激素、化学剂的毒害作用和农药、化肥的残留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已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在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化学添加剂的滥用,重金属的污染,尤其是少量化学污染长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蓄积造成的慢性健康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近年来,由于食品问题被媒体屡屡曝光,我国民众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不仅期望更优质的品质和更丰富的营养,更关注的是产品是否有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这些都是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巨大挑战。

1.3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3]。

在大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对种植业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不仅如此,富裕型消费也开始出现,因此人们并不满足于目前的产品种类和质量。如今人们经常谈论的“生产过剩”也只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结构性矛盾。可见,产品需求结构和供应结构的失衡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挑战。

1.4种植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我国种植业有如下特点[4]:土地经营分散、农户经营规模不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生产较低。同时,由于近年来的大力农村青壮年进程打工,造成了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种植业专业合作机构发展比较缓慢,相关的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也非常的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种植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实力薄弱,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不足,重大技术装备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这些都是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2.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2.1更加注重市场导向[5]。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较高的价格销售出去,使其相信生产活动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是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能给予农民的最直接动力。在当前条件下,决定这个目标能否实现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市场。所以,对种植业进行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发展什么,发展多少,都必须面向市场,做到“生产围绕市场转,结构随着市场调”。

首先,进一步建设好、完善好农产品市场。市场作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销售场所,不仅具有为其提供经济收益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市场还能为农民传递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而根据市场调整生产,同时还能意识到自己的生产状况从而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其次,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作为指导农民调整结构的有效形式,信息引导是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动承担下进行运营,其主要职责包括相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使农民能够及时的得知实用以及准确地信息。最后,要加强市场组织的培育。利用合作组织和公司为农户提供多种服务。

2.2加强种植业科技创新及推广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被证明了无数次的哲理也同样适用于种植业。在研究领域[6],大力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对种植业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积极发展种植业产学研联盟,努力培养种植业科技领军人才。在农村基层,坚决执行富民强技术计划,努力实施农村科技创新培养计划,对科普惠农政策也要做到最大最广泛的宣传。

对品种结构的改良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比如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好评的袁隆平先生的水稻品种。可见,种植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2.3改变小农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如果做不到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前面所谈到的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都将是一句空话,农民也会因此失去发展的机遇。要想改变小农观念,首先就要求基层干部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其次是抓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干部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认识,而后通过自己的认知向群众做详细的讲解,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将这一条作为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标准之一,制定完整的奖惩制度。只有大力的执行才能从根本上使小农观念得到改变,才能真正实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农民,才能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论。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基础建设过于薄弱,更多的则是新近突出的问题,比如产品品质受到质疑以及供需结构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文中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注意市场的导向,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改变小农观念。其中,改变小农观念是中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的关键所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八

摘要: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开辟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精神文化的视角,综合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多种界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总和;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第三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综上所述,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其中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发生影响、作用,并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对此观点,学界无人置疑;那些过去产生的,但是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响的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对此,学界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实际作用是否是判断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对现在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作为判断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我们就要问,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呢?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内化为支配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甚至于积淀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至于一种文化能否对现存的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也不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还和现实的很多因素有关。我们要探讨传统文化必须以承认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为前提,而不能以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功能为前提,肯定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

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成分和结构上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进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化中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进入未来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未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结构呈现为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其中第三层次的涵义是传统文化内涵中规定其本质的方面,它是对传统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涵义的综合,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范围内产生、生长,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整体。

传统文化因其文化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传统,希腊文化有希腊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不同,欧洲的传统文化和美洲的传统文化又不同等等。传统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其自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西方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古代传统文化、中世纪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先秦传统文化、两汉传统文化、隋唐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延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融时空规定于一体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开始于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时,是一个由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从时空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的,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以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延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这些外来的文化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中国化过程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内与外、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上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语言、文字、概念、理论等表现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则构成传统文化的外围部分,内核部分相对稳定,外围部分则相对易变。传统文化因为和现代的时间距离不等,也有新旧之别,旧传统和新传统不但和现代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别,而且对现代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新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扬弃了旧传统,在内容上比旧传统要丰富,因而对现代的影响也较大,旧传统远离现代社会,其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派别的内容庞杂的文化总体。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的哲学、传统文学艺术、传统宗教、传统科学技术等;从学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从文化的社会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显文化和隐文化;从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从文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意趣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山林文化和庙堂文化;从主体的角度上,可把传统文化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成分复杂,学派众多,覆盖的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新、旧传统的对立,因此,在理论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比较困难。从整体的文化品质和作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双重特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定胜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又强调人对自然的驾御和改造。儒家学者荀子主张对“自然”应去利用它,应去征服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和”、“爱”,又强调“差别”、“等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贵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万物讲平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施之以“爱”。《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也说,“和如羹焉”。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以此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用“爱”来实现人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通过“和”“爱”实现人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天下太平。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和”“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都是围绕着等级和差别而展开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差别意识是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

在治理国家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德治”,又强调“法治”。传统文化中,“德”成为天地本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儒家学说的使命就是整顿伦理纲常,制定伦理规范,赋予“礼崩乐坏”的社会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用德来治国,统治者就会像北斗为众星所拱卫着那样,为民所自愿归顺。他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用“德”和“礼”来治国,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更高明,更有效。与儒家不同,法家则强调“法”,极力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结论,要“重刑而少赏”“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实际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远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大。

传统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认“变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欢在变化中,扑捉不变的东西,在短暂易逝中留住永恒,既承认不断的变易,又追求恒常。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关于变化、变易、生成过程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提出了“变化日新”的重要命题。关于“变易”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产生的时间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要早,其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人类朴素辩证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变易思想成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袭古制旧礼,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事实上承认变化,但在心理上却反对剧烈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文化既强调“内省”,又注重“外求”。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反向主体自身,向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知识,提升境界的内倾性的文化趋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张“心斋”、“坐忘”,中国佛教也强调“识自本心”,体现在认识论中,传统文化把“内省”作为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表现在道德方面,“内省”是一种道德休养的方法。传统文化也并非一味地向内追求,它也要发之于内,表现于外,注重外求,体现出注重实践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所谓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却培养了国人敢做敢为的实践品格。

参考文献:

[2]宋洪宪.现代新儒学.“五四”新传统.传统文化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7,(5).

[3]邓克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1998,(6).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九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果把某一行业作为一整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该行业的进入阻力。行业的市场阻力是行业内企业相互作用而对外来者形成的排斥,他由行业内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决定,随着行业内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行业的进入阻力将明显的增强,由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进入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两者与专业化有几乎相同的关系,所以除补充说明以下两点外,此处将不再重述。

1.从图上比较来看,在专业化的高级阶段,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2][3][4][5]。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5477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