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8:09:13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通用22篇)
时间:2023-11-20 08:09:13 小编:纸韵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一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生;2个说。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师:生汇报,你量了…..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出示:平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复说)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板书。

面的大小是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二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概括面积的定义义。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三

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

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示范,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两个同学互相比一比。

师生比一比。

说说比较的结果。

指一指,比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学生说,并要求摸一摸)一生说完,大家再摸摸。

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谁能边摸摸面,边说说它们的大小?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边摸边说)。

(2)揭示面积含义。

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书)。

你还能举出面积的例子吗?

(3)联系生活拓展。

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小组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

(4)练习。

a.想想做做第2题。

电脑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

知道我们南通属于哪个省么?

对了,是江苏省。谁上来找找看?

皖是哪个省的简称?(安徽)谁来找?

川呢?

湘呢?分别请生指一指。

观察一下描下来的这个四川省的图形,用面积说一句话。

像这些都是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b.在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并涂上颜色表示它的面积。

画完之后和小组的同学比比看,谁的图形面积比较大?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图形的边线。

学生操作。

体会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比较面积的大小。

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例2)出示。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动手试一试,比一比,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

各小组汇报比较的方法(演示)。

师适时点评。

3、想想做做第3题。

比较这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吗?

先看第一个图形占了多少格?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最后一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绍?

那么这四个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三、拓展应用。

打开书本第75页,看试一试的第一题,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据学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导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

1.比一比两块布的面积。

2.根据面积大小估算价钱。

五.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

孩子们比我预想中的要好,也许是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基础也不错,师生配合得比较默契,总体感觉较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课很愉快,由衷的喜欢这帮孩子!感觉可以借鉴的地方:

1.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展现生动的形成过程。我为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和探究的时间,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面积意义的产生过程、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面积意义分两个层次: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层次重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面积的意义。我对“物体表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现平面、还有曲面,这样学生对表面的认识才较为全面。在封闭图形的面积形成中重点抓住面积的表象的建立,通过“画一画”活动真切体验到面积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并且自然生成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但上课时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区别都比较清楚,对比作用不是很明显。

2、经历面积的比较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知觉为基础,特别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课堂中学生在经历面积的形成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使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整堂课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为主线,渗透各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策略,从中学到不同的比较策略,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分工操作、比较、汇报、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体验感悟才比较深刻。

虽然在操作材料上动了些脑筋,但是学生操作起来还是要花不少时间,如何再进一步节省时间,使讨论更充分有效,值得进一步思考。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四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b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六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页——81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练习十九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让学生学会自行动手操作、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卡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老师手中有张卡片,,你能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交流估计答案)。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试一试,我们比比看哪些小组合作的最好。师:巡视指导。生:汇报。

师:这个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那么其它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吗?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验证呢。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4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任取几个,拼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它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汇报给小组长,并填好小组合作记录表。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师:黑板展示。

2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

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练习:老师有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计算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新知:

(四)、拓展新知: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平方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3、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计算能力。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件。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70×312×3120×43×6+5。

200×4600×821×4320×34×8+7。

500×21000×732×2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79×3102×5287×6。

53×6212×4319×7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89×728×4507×5。

213×6354×4146×9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一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二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三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数学学习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平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平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四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五

二、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六

1、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2、物体的表面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测量土地的面积大小时用到的面积单位是()和()。

4、边长分别是1米、1分米、1厘米的三个正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边长为()的正方形。

5、测量操场的大小就是测量操场的()。

6、测量房间地面的大小要用()单位。

7、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大约4()。

8、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

11、长方形长12厘米,宽10厘米,如果宽增加()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12、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13、一块正方形菜地,周长180米,边长是()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14、一长方形和一正方形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8米,宽6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1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面积填入()里。

30000平方厘米、1平方米、400公顷、3平方千米、200平方分米。

()()()()()。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七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八

《面积》这单元的概念比抽象,备课时,我分析了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听说过,但是要透彻地理解什么是面积却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课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触本节课的知识,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张弛有度。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药盒面等出发,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来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说它一个面的面积”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的面积”这一概念。从实物纸板自然过渡到“封闭图形”,从而观察、比较出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在“物体表面的面积”一部分教学中花了大功夫,为后来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做好了铺垫。我在引出和讲解面积的概念和含义时,给学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个比较容易的思维台阶,让学生能慢慢的拾级而上,理解并基本说出面积的含义和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比一比”中,前两组都非常容易比较,而第三组学具学生在观察后却不能统一意见,从而产生了矛盾,老师及时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活动,经历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过程,从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我觉得本课设计的游戏环节比较成功,学生在第一个“比一比”游戏中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而且介绍了“观察法”和“比较法”;在第二个游戏“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一个练习中数方格时总结出了,方格越多面积越大,很自然的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认为女生看到的16个格的面积大。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还自然引出来“面积单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我想这与符合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十九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

1、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

(台下)。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2)比一比,知大小。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

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

(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

出示图形:

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

(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5、探讨面积比较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比较下面一组图形的面积: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尝试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较。

小结: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引出小精灵的话: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讨论:可以选什么形状做度量单位呢?(4)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学具,自主度量比较面积大小。(5)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学生反馈自己选择的图形,是怎样摆的?通过电脑一起回顾:

讨论: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面积,哪种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62页“做一做”。

交流注意引导:一是两个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面积不变。

2、小小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个方格的有趣的图形。

体会:图形的面积相同时,形状和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二十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

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揭示课题:面积)。

你还能说说吗?

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

二、新授。

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

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

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

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面积守恒观念)。

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

(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

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

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描周长,涂面积()。

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

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二十一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篇二十二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5706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