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8:23:15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0 08:23:15     小编:飞雪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和经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学习一门新技能?以下是一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

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写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

a、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写生字。

3、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窄缓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情绪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次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发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构造严谨,内容部署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次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察看细心,描写形象活泼,景物特色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色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色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察看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育对大自然的热爱。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精确读字浙江、森郁、凑集、适合、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情绪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次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察看和表达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

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写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

a、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写生字。

2、继续课文,搜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窄缓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祖国江山奇丽,引发热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引发学生热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难点:孔隙的形貌。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

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好像到了个大礼堂,四周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肯定不以为拥挤。”然后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渗透排泄作者团体感知又详细化形貌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索拉船,心情朗读进洞时的觉得,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头脑的训练,当老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风景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重,全神贯注地寓目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悦目吗?”学生说:“悦目。”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革多端,颜色各别,纵然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抚玩。”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抚玩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换:“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联合课件开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辉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实激活了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党羽。内洞的石钟乳,石笋自己就多姿多彩,独特悦目,被学生想像成种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笔墨在学生眼前变幻成生动的画面,使人感触身临其境,意见意义无穷。

〈三〉音像豪情,开导学生口语外交。

学生兴高采烈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云云迷人,下面谁乐意当导游,领导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谓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列位老师、列位密斯,你们好!接待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观光……”音像出示,导游教学,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外交,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进步了学生的念书悟文本领,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要领。

在同学们追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致后,导游相机说道:“实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识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由于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聚在胸,此时生生互动,大家感情鞭策冲动,老师随即总结:实在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另有许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水奇丽,以后有时机去游览,盼望你们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头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要领,也写下脍炙生齿的名篇。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从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学习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2、

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写作方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按照三步导学模式进行。

(一)激情导课:

课一开始,先回忆课文体裁,再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以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民主导学:

分为两个任务:任务一:学习游记开头的写法。(意图:让学生对游记有个完整的认识。)。

第一步:学习重点段“孔隙”部分,从船小、进洞方式、进洞姿势以及作者的感受四方面来学习作者借其他事物写本事物的方法。这一步,通过学生自学、组内讨论后上台展示交流完成。是全文的重头戏。

第二步:学习洞口、外洞、内洞部分,通过读文概括出各景点特点,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这里主要是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说明方法,以前学生接触过,比较熟悉,所以这部分在学生自学、组内交流后形成统一看法,由组内代表向全班汇报。处理得较为简洁。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然后借助图片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检测导结:

紧扣学习内容设计了填空题,针对性强,难易适中,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还设计了选择榆次的某个公园写一篇游记,是学法的迁移运用,时间关系,需要在课下完成。

板书依托游览顺序图,形象直观地概括了各景点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把握文本起到了辅助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诱导法、以读代讲法,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重点词语品读法、朗读法。

学法上,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读、画、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运用恰当词句写景物的方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同时采用复述法、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概括及表达能力。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游览溶洞的经历感受导入,启发谈话,引起探究兴趣。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圈出词语,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对易错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生字书写,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细节,根据学生的发现再做补充,重点讲解难写字。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四)交流展示。

1.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示意图。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示意图说清游览顺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2.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赏析: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让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2.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六)学习第4-6自然段。

1.朗读文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所见到的景物的。

2.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是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4.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是怎样介绍内洞的?大声朗读有关语句。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5.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6.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蜿蜒”的意思。

(七)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1.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2.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八)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指导造句,写话训练: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九)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本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

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谈游历从生活导入。

1、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出示课件:

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2、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预习展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字词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读音:盆栽突兀森郁额角孔隙蜿蜒系着浙江。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的?

(学生汇报板书:游览顺序)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同桌交流游览的路线。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品赏路上见闻感受景中之情。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踏上去双龙洞的路途,用心感受山中的春色。

1、自学:请同学们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作者看到的景物,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绘景物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感受。

2、说说作者是怎样写途中的见闻的?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1)看到:

花――“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山――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一谈而过。

(2)感受到: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导读:各色的映山红、粉色的山、深绿、淡绿的植被。作者用一句话把看到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眼前,难怪“眼前一片明艳”。请你把想象的画面读出来。

(3)听到:

溪――“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学生可能从“宽、窄”“缓、急”、四个“时而”体会到溪流形状、声音的变化,可追问:为什么溪流会变换调子呢?(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就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指导朗读:这“宽、窄、缓、急”的溪流多像一首欢快的乐曲,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请你读出溪流的变化。

(4)作者不说溪流变换声音而把溪流声说成“调子”,可见作者在用心聆听,觉得溪流声像美妙的音乐,反映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作者一路上看到和听到的一定很多,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抓住最有特色的景物,突出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

3、总结谈话:作者一路迎着溪流,欣赏美丽的山景,心情多么愉快啊!接下来的游览又会给他带来哪些新奇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自主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左右结构:隙、溪、擦,书写时都要注意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臀”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找来两篇游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

板书设计: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本周二,听了李红妹老师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早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堂课的教学把阅读、感悟、质疑贯穿始终,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读——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

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孔隙的特点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用心揣摩。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运用文字的准确性,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尝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写——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阅读教学不应排斥书写;没有书写的阅读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李老师让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趁热打铁,出示句式: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瞧!————。学生兴致高昂,一句句有趣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描写诞生了。在这一个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一、执着的朗读指导。

我一直非常羡慕六(3)班学生的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而我们六(5)班,虽然也有个别学生朗读水平较高,但是集体读书,总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虽然也曾化大力气纠正,但总感回天乏术。在学习“外洞”这一段时,南飞的雁先让学生找词句体会到外洞的“大”,然后就请学生朗读,读出外洞的“大”。一开始学生读得不够好,提醒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她就进行了动情的范读,然后再请学生读,果然大有长进。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虽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半途而废,缺少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维点拨。

这堂课采用的是“顺藤摸瓜”的教学思路,即按照写作顺序(游览路线),体会双龙洞的特点。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南飞的雁让学生换位思考:双龙洞的管理人员如何写“游客须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阅读感悟后写下的文字,其实就是“思维的结晶”。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的发言让人忍俊不禁:游客不得携带重物。这样的'“提醒”课文中并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就有了鲜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语言训练。

学“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是很不够。语文课堂上充斥着的是繁琐的分析,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课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学“内洞”这一段时,南飞的雁先让学生观看了令人惊叹的石钟乳、石笋图片,然后请学生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态变化多端。”为中心句描写内洞奇观。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四、适时的写法指导。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一

高振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是叶圣陶老先生早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高老师讲授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之后,以讲解孔隙的特点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感受为主,体会空隙窄小的特点。讲解的非常具体详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以感受写特点的写作方法。整堂课的教学把阅读、感悟、质疑贯穿始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讲解孔隙窄小的特点时,作者用自己过孔隙的真实经历和感觉来写,“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朝我挤压过来,稍微、准会”,这些词句非常细致、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觉,似乎也让读者跟随作者一同经过孔隙,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处写法,高老师分两步引导学生体会,一是体会作者在过孔隙之前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在细细品读关注了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之后,非常顺畅地打通了读者与作者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地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二是体会作者经过孔隙的感觉,此处教师调动学生体验,“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引导学生似乎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于是,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立时得以领悟。

语文课,就是要简简单单地上,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读、品、写。语文课,不但要自由表达,更要体现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孔隙的特点时,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文字的准确性,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尝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二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作为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叙述线索清晰、简洁,场景描写有详有略,语言表达洗练、精确。这篇文章游踪与溪水明暗同步,双线并行。景物描写紧扣特点,详略得当:一路前行,轻快明艳;入洞简约,止于宽大;孔隙惊险,细写感受;内洞奇大,展现变幻;出洞原路,一笔带过。难怪,这篇文章经久不衰,难怪,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的《颐和园》之后,这个班的学生写了相应的游记。写作时,基本上能按照游踪顺序来写。但是,在描写景物时,见闻写得比较多,而感受,相对而言就比较贫乏。《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很好的写作范文,值得学习的点非常多。这篇文章中,通过孔隙这一段的描写尤其精彩,让人身临其境。在学生写了游记后,有了自己的体验,再学习这篇文章的游记有关的特点后,如果能学以致用,对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或以后写游记类的文章,应该都有一定的收益。

这篇文章安排在四下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欣赏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依据编者的意图,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适宜的教学内容:认读字词,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分为三个板块:检查字词,理清游览顺序——聚焦孔隙,发现写作秘妙——片段练习,尝试迁移运用。这三个板块,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精细;由字词积累到段篇感悟,由探究发现到尝试练笔,逐层深入。这三个环节分别对应着三个教学目标,让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践行。

在教学预设中,我们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积累、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1.链接旧知,建构新知。

我们的新知识,总是需要打破原先知识的体系,融进新知识,建构一个新的知识网络,并储存于脑中,以便于信息提取。

“温故而知新”。比如,在教学理解“蜿蜒”这个词语时,我们从四上学过的《长城》中的一个句子入手,再引导他们寻找文本中的“蜿蜒”,理解这篇课文中的“蜿蜒”的意思,将新知融入旧知,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再比如,梳理文本脉络时,以《颐和园》游踪路线图迁移到这课的游踪路线图。

2.图示法。

图示,直观又明确。

(1)没有去过溶洞的学生不知道“石钟乳”“石笋”是什么东西,我们直接呈现“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因为,这时,直观的图片呈现,比任何文字的解释更有效。

(2)游踪图示。出示《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纸,在上面圈画游览顺序,板书画出学生交流的游踪路线,游踪一目了然。

3.批注阅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批注,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在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写写简单的批注。批注是一种文字的思考,即便学生没有写出文字,但在思考过程中,肯定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字。

4.情景体验(瑜珈冥想)。

在瑜珈练习中,有一种瑜珈冥想。当一个人静止下来,闭目冥想时,在一定的声音言语引导下,他们会展开画面想象,甚至会出现相应的肢体动态。叶老先生在描写孔隙时,除了见闻,更详尽地描绘了自己在通过孔隙时的一种感受,让人身临其境。那么,如果让学生也能身临其境,那么,冥想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学习了通过孔隙这一段后,学生对孔隙的狭小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后,我们再通过瑜伽冥想,让学生感性体验。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舒缓的语气,地将文本中的语句复现,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冥想),体验过孔隙时的感受,体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文本中的文字,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感受。

5.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习“怎样小的小船”这一句时,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删去一个“小”字,让学生思考发现,两个“小”的叠加,是为了写出小船的小,以凸显孔隙的小。怎样写出“孔隙的小”,我们出示《威尼斯小艇》中描写小艇的小用以比较,让学生思考发现,同样写小(窄小),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在教学预设中,我们充分展开言语训练,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怎样高的高山”等句式的训练,小导游介绍旅游路线图,进行言语实践训练。

从孔隙词语理解入手,到孔隙的窄小特点,再到发现作者描写孔隙的写作秘妙,最后进行习作片段练习,从内容理解到发现言语形式,再到言语迁移,实现语文知识实践的价值回归。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这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舵,言语训练为船,教学手法为帆,陪伴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壮美的山河、神奇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景色,迎着欢唱的溪流来到了双龙洞口,这节课我们继续沿着叶老的足迹细细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

二、品读感悟4-7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4-7自然段,喜欢哪处景点就多欣赏一会儿,可以自己单独欣赏,也可以结伴欣赏,游览结束后大家畅谈感受。

2、学生默读感悟,可以做批注。

3、交流感受。

欣赏外洞:

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外洞很大。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外洞确实很大。

欣赏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窄):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进洞的方式独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看大屏幕图,学生介绍。这样进洞确实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3)作者进洞的亲身经历:“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船就慢慢移动。”作者仰卧在小船里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还会有这样的担心,说明空隙确实很窄、很小。

请大家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进入内洞,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准备好了吗?教师朗读句子,学生闭上眼睛体会。这样仰卧在小船里,感觉怎样?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欣赏内洞(黑、大、奇):

黑: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奇: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洞内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比较理解句子。

请大家再次欣赏(课件出示),张开想象的翅膀,给这些造型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取个好听的名字。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大:在洞里走了一转……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三、介绍深化。

1、刚才我们欣赏了双龙洞,你们愿不愿意免费为其他游客做导游呢?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练习一下,可以动笔做简单的提纲。

2、学生介绍。

四、学习写法。

(一)理清作者游览顺序。

1、游览结束了,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走的是哪条路线?

2、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溪流,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画出描写溪流的句子,说说溪流的流经路线。

(二)分清主次,抓住特点。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没有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而是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其中重点描写了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内洞,并且抓住了各处景点的特点。

小结:课文以游览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孔隙和内洞风貌,突出双龙洞的特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写游记也要做到以下几点(大屏幕出示)。

1、按游览顺序记叙,恰当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分清主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拓展练习。

1、以导游的身份向爸爸妈妈介绍金华双龙洞的景色,并请他们提提意见和建议。2、请以导游的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3、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

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写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

a、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布置作业:

1、写生字。

3、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附板书设计: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窄缓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五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孔隙窄小的特点。

这是一篇游记,游览顺序是文章的主线。在教学时,陈老师让学生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陈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陈老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学生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船在进出孔隙的时候两边的工作人员拉船的视频演示也使课文内容更直观地呈现,便于孩子们感悟。

在对“孔隙”这一景点的学习体会中,她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通过揣摩”孔隙“这一词义以及出示对比句感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身体部位紧贴船体),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本课的一个亮点是,利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对其特点进行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调动学生的思维,若能适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内洞中还会有哪些奇特美丽的景象,相信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进一步培养。还有,孩子在习作时,桌子两边孩子的坐姿我觉得应予以规范。

陈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六

今天,我有幸和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在网上欣赏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师的优秀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甘密老师结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理文序、清结构,以段为例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实现了以篇达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听完这节课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游历金华双龙洞的一篇游记。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师的开篇教学先声夺人,先引领学生画游程图,再理清写作顺序,并且清晰课文结构,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了解了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紧接着直接切入“过孔隙”一段进行教学。从“孔隙窄小”的特点入手,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便于学生体悟写法,迁移运用。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最后甘老师让学生根据武夷山一线天的景观进行仿写。从课堂上学生的练笔情况看,语言运用的目标有效达成,高效地实现了当堂实践一课一得、以篇达类的目标,真可谓言、意、法兼得也。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七

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上了《记金华双龙洞》一课,在拓展迁移方面,他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说明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线。通过这样的引导,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长处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善于画画的,把游览的路线图给画了出来;善于写作的,通过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出来;善于口头表达的,则充当小导游进行介绍说明,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其中的一员,获得相应的发展。

该老师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老师要充分利用差异资源,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挥,不足得到弥补,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信息与经验的交流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只有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上来进行开展的。因此,在学习目标的确定、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经验来进行选择,才能触碰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他们“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5754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