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和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写总结时要注重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不要过多陈述细节和琐事。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一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政策才是经济发展正确的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能源也提出了更好的需求量。传统的开采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造成资源高度浪费,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这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将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研究都集中在发展途径和效果测评等方面。笔者将从企业经营战略、核算形式、科技体系和制度体制,这几方面对我国煤炭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能源也提出了更好的需求量,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企业代表,传统的高开采、高成本、低利用发展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造成资源高度浪费,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
通过对产品机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实现低耗费、高产出、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是煤矿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循环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封闭循环内进行物资流动,主要是指资源循环和经济循环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其主要以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作为基本发展原则,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利用作为发展目标,并在生态环境内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在充分开采利用资源的同时,还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倡物质与资源适度消耗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二次利用并树立循环生产理念。
1.开发洁净煤技术。
加快对低排放、低耗能高新技术与服务产业的开发进程,通过使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来改变传统模式的煤炭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以及工作器械,进而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利用可循环经济理论引导煤炭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区域发展以及工业区改革,使得煤炭区域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煤矿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模式进行规划、改造,充分利用煤炭产业内生态效应,以与煤炭相关的资源为中心进行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可循环使用能源的产业链,不断推动煤炭企业的持续化、集团化发展。
由于产业链是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将区域化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拓展煤炭企业产业链。集聚化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是指在产业集聚内部,下游企业通过回收利用上游企业遗留的废气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使得经济系统内的资源、能源等物质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因此,要想拓展煤炭行业产业链,就需要以煤炭资源洗选作为基础,以煤炭的资源优化作为最终目的并围绕煤炭资源洁净燃烧的原则,对煤炭行业产业链进行严格控制,不断推动产业链发展,进而促使煤炭资源的高效、少污染利用。
3.落实环保职责。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需要真正将环保职责落到实处,坚守自身环保职能,并不断采用高效经济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创建一个责任机制,将城市按照区域进行划分,并将各个区域的环保职责落到具体岗位上,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够真正承担起环保职责。此外,煤炭企业应当向当地矿区支付一定的环境补偿费用,建立相应资源开发与环境补偿机制,同时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章与原则。企业在现有煤炭企业环保政策的基础上,需要对煤炭资源开发所需耗费的环保费用以及生态治理费用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价格和市场调控使得煤炭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4.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可循环经济政策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可以利用煤炭资源产业标准,通过对重点资环能耗进行节约设计以及煤炭的循环再利用来不断促进煤炭企业可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加强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与检查力度,不断使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发展。此外,煤炭企业还可利用相关改革措施,建立一些有利于推动企业循环发展的机制或是环保机制,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觉形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意识。
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
绿色会计就是指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参照标准,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生态环境与会计这两项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会计方式。绿色会计通过对资源消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方面之间的联系进行根系,对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会计模式下的处理,有效为企业内管理人员进行重要觉得提供可靠的环境理论依据。绿色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下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促使煤炭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重要举措。
2.构建绿色审计机制。
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核算很容易出现不真实的情况,由于资源、环境的等方面并没有归入核算范围内,因此很容易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绿色审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环保手段,其必须遵守公正性、真实性与合法性。煤炭企业实行绿色审计机制,主要就是内部审计按照环保资料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管与检查,并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以对煤炭企业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检查。通过实行绿色审计制度,能够使煤炭企业准确判断循环经济投入,并实时掌握市场中出现的新机遇。
循环经济的科技体系主要是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科技,因此煤炭企业想要发展循环经济,就需要以环境学理论为指导和基本原则引导煤矿产业的不断发展,着力构建一个低排放、高效能的科技体系。这种科技体系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加工这两个过程中的清洁问题,煤炭企业应当大力加强清洁型产品的研发,尽量保证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能够实现少污染甚至无污染。
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
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设计,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到整个企业各项发展战略中去,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同时使用全面系统的工程理论及方法进行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进而持续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
我国煤炭企业所有先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内部员工推动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此外,企业还需将十二五煤炭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并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策略,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综合发展需求,有效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建立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这两项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贯彻这些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减少环境污染。is09000是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is09000和is014000不仅能够不断促使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还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废弃资源,并有效提高环保力度,促使煤炭企业能够更进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应当尽量维持与保护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逐步处理好现有环境问题,并最大化的恢复矿区原本的生态环境。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能够从经营战略、核算方式、科技体系和制度体制这几个方面来不断促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此来实现节约型绿色矿区。
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煤炭业,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产业。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煤炭产品仍将保持强劲的需求态势.煤炭市场依旧看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煤炭企业的发展大多不尽如人意,往往存在着经济结构转型不畅、环境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为加快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深入研究煤炭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煤炭企业远离城市,属于特殊行业,开采条件难,技术含量低,这就要求国家对煤炭行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支持不够。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但还不完善,对于电力、铁路、电信行业还是垄断经营,价格也由国家统一制定。煤炭作为基础产业,主要面对的是电力用户、铁路运输等垄断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加之行业自身比较分散,很难形成联合竞争优势。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影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煤炭企业长期来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煤炭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转变原先那种粗放型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可持续增长转变。
当前,在很多煤矿,尤其是小煤矿中,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落后。同时,那些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型煤、洗煤等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四)生存环境、价格下滑以及资金回转困难问题都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方面,煤炭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负担沉重,同时,还有大量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继续精简人员已经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同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相比,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仍然是导致煤炭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最后,企业办社会现象依然严重,许多事情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接管,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不但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极大地分散了企业的精力,使企业产生众多的富余人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此外,近几年,煤炭产量增速下降的同时,煤炭的价格也有所下滑。煤炭价格持续下降,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很多煤炭企业资金回转困难,大幅度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资金周转不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发展,影响设备的更新等。
(一)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整个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应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源性企业。
(二)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
为了能够适应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企业应当加大低碳技术研究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推进煤基多联产。结合国家产业导向和企业结构调整实际,加强在矿井水、瓦斯、地热等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度,开发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等低碳经济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制定有效市场策略,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情况的不断变化,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煤炭生产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产销观念,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生产方案,确保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符合市场要求,增强市场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煤炭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工作,生产出多样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保障产品的销量,避免出现大量库存积压的状况。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要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进而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制定灵活的价格机制,灵活调整煤炭产品的价格,提高煤炭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与煤炭用户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关系。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长期形成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人才理念至今仍未彻底改变,人力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企业竞胜的稀缺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煤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只有不断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设备技术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富中.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加速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科学时代,,(8)。
[2]武相龙.煤炭企业经济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二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10月,经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央行职责所必要的金融监管权力。至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我国法律还规定有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三、现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的协调性不够。
监管协调性差是分业监管体制的固有弊端,加之我国特有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导致三家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大,效果差。这些部门均为独立的正部级单位,自成系统,各司其职,条块分割,易形成部门利益,造成监管真空和磨擦,给跨业违规以可乘之机。此外,当发现问题时,由谁牵头,由谁做出最终决定等,都有一定难度。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严重影响监管效率的提高。
(二)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连续和系统性的监管。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行政监管,并且在具体的运作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分散的和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往往是忙于事后救火。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结合效率不高。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缺乏金融监管体系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审计等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约束力薄弱,金融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金融业开放缺乏整体战略,单纯的分业监管无法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首先,我国实行“一行三会”模式下的分业监管体制,在该体制下,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为主,与其他一些监管部门如主要管理国债市场的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市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外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一起.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在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仍需加强的情况下,行业监管区隔和多头监管的并存,往往导致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的难以避免,在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中尤其如此。其次,在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作用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内控机制难以形成,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未能转化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从而使金融监管部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提高了金融监管成本,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三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试论中国与欧盟经济。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四
中心工会在公司工会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努力拼搏重新梳理了工会组织结构;结合企务(厂务)公开重点开展了班组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了困难职工摸底建档以及帮扶慰问工作;主动担当维护稳定的责任。积极参加了公司工会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有序推动了工会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较好的完成了中心各项工会工作。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制度建设。
一是按照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工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新梳理了中心工会组织结构,对空缺工会委员进行了重新选举任命,完善了中心工会组织构架,二是根据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出台的相关工会制度,重新修订了《车辆管理中心企务公开管理办法》、《车辆管理中心企务公开实施细则》、《车辆管理中心工会经费审查制度》等5项制度,逐步规范了中心工会各项工作,使其有章可循。
二、坚持企务(厂务)公开,不断加强班组建设。
一是结合企务(厂务)公开实施细则,通过开展月度成本考核工作,对单车燃油、维修、运营进行费用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对超标者严格按章处罚并公示。二是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加强班组培训工作,中心14个班组共开展各类培训120余次,充分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确实有效的达到了培训效果,加强了驾驶员安全意识,为优质高效的车勤服务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按季度更新班组图书角图书,培养了职工阅读兴趣,提高了员工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心文化建设。四是通过开展座谈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加强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扶贫解困工作。
按照公司工会要求,中心工会对困难职工进行了摸底建档,目前,中心共有8名困难职工。中心工会共慰问困难职工15人次,慰问金额19500元,真正的把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位职工的心坎上,尽力为广大职工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四、保护女工权益,积极开展女工工作。
一是落实女工专项劳动保护,关爱女工身体健康,组织女工进行妇科专项检查,通过体检帮助女职工掌握身体信息,如若发现健康隐患,能够及时治疗,保证身体健康。二是积极组织女工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除参加公司举办的各项女工活动以外,中心工会还在“三.八”妇女节时组织女职工开展了烘焙培训课,不但丰富了女工们的生活,还为女工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增进了女工间的感情,为和谐单位的创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中心工会紧紧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活跃企业文化生活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配合行政开展“安全生产月”和“百日安全”的活动,举行了“我爱我家”征文比赛,金秋文艺晚会等活动。,中心工会举办了拔河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6项活动,另外还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了公司的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职工篮球赛。通过参加和开展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热情,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指数,使职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五
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西方法律界,不论是海洋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都排斥“舆论监督司法”这样的概念,担心造成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性;而新闻界,则习惯于担当与主流政治制度对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但是,由于传媒和司法至少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因而各法治国家均将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为基本价值予以肯定。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这两者的差异正是本文企图厘清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与司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应处于根本对立的态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也确实出现过媒介不大正确的意见压力,影响司法公正的事件;出现过司法压制正确舆论监督的事件。矛盾在于二者社会职能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差异在于:
第一,媒介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东西、超常的事情;而司法对待纠纷的态度是消极的,按照法律规定的管辖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
第二,媒介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报道,而司法审判的时效要宽松得多,以经得起时间考验。
第三,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司法讲求用词严谨,要求前后的一致性。
第四,新闻事实是记者的所见所闻或采访所得,而司法事实是指以法律为准绳,有确凿的证据的事实。
第五,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而司法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
出现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矛盾是正常的,问题在于需要找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
现在,我国的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都存职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某些司法部门一方面未完全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越权和扩张权力。有些媒介也在利益驱动下,以舆论监督司法的名义进行炒作,这种非规范行为对司法的损害是很大的。这里开的是传播学界的研讨会,所以特别就传媒关于司法报道的炒作态势多讲几句。
我国传统的犯罪案件报道,本来有“声讨、公审、枪毙”的模式,忽视司法独立,实行舆论审判的积习较深厚。现在又多了一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干扰司法审判的情形增多。例如在报道蒋艳萍经济犯罪案件时,各媒体的报道一边倒,难以看到或听到不同的、客观的评说。法庭还没有庭审调查,报道中就说起诉书“言之凿凿”(那么何必还要法院审判呢?);审理过程中,又把律师和蒋的申辩斥责为“强行狡辩”、“百般抵赖”(那么何必还要设置辩护制度呢?)。再如张君抢劫杀人案审理时,某家全国性报纸发表《重庆满街声讨“魔头”》的通讯,抢在法庭判决前,做了大量的渲染,诸如“张君该千刀万剐”、“杀一儆百”、“用张君人头祭奠亡灵”等等极端的语句,缺乏基本的'文明。这种“文革”式的对案件报道的热心,显然会妨碍司法的公正审判。
针对这类情况,可以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应景措施(作为道德性质的要求,它们尚是相当软弱的)。例如,媒介对于司法的监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要表现出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
第二,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只宜评论已有的审判结果,而不是在未判决前对审判施加影响。
第三,媒介的评论文章,限于意见范畴,不能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不带有民意审判意味。
第四,要于与上级司法和纪检部门保持联系,以得到支持,这可以保障监督的分寸适当,以较高的职业化操作面对那些明显非职业化操作的司法行为。
三
现在司法腐败方面的问题较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但还要考虑到,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的、最后的合法手段。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司法要给人以希望、安全感和信赖感。如果当事人规模化地找寻记者解决各种纠纷,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司法和行政功能的某些缺失。鉴于这方面的担心,出于平衡报道的考虑,要考虑以某种形式,有系统地报道一些司法公正的正面事例,说明什么是法,司法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给媒介受众指出一条通过司法正确解决纠纷的路子,给他们以信心。
司法方面也要致力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与权威,加快法制体制的改革,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同时必须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现在传媒介入司法越位较多,除了传媒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司法体制上出现较多纰漏,以及人员素质较差有关。重建司法救济手段在公众中的威信,会有助于减少传媒监督司法中较多的越位现象。
四
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仅凭介绍几个做得较好的舆论监督司法的媒介栏目是不够的,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这需要在三方面形成媒介与司法关系的法律框架:
一,界定媒介的地位和基本权利与义务。这方面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新闻自由不能侵犯到司法独立,不能违背“无罪推论”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传媒有权利报道和评论庭审活动。如果报道失误,传媒应承担后果的责任。
二,明确舆论监督权与公正审判权相互冲突与协调的制度空间。这需要考虑规范传媒介入司法的程序和范围、传媒评论司法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限定(不能诽谤、侮辱和有失公正与平衡的原则)、健全监督的外部环境等问题。
三,改革司法,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在改革司法方面,同样有传媒监督的广阔天地,可以像监督一般人一样,监督司法人员的非职务行为、职业行为中违法行为;同时应监督各种干预司法独立的司法外部的行为。
在这些法律框架还没有成形之前,法学界和新闻学界要有经常的学术交流,首先要在职业道德方面达成共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然后,争取形成较明确的法律框架,最后形成法律或法规。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
(作者:陈力丹(1951―),江苏南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等8本书,已发表论文约300篇。)。
(完)。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六
地主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普照的光”。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下面从消费需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几个层次,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作点探讨。
贡赋和地租为需求基础的商品经济。
消费和有效需求是形成市场的经济基础。在秦汉至唐中叶以前,君主是国内剩余产品的主要所有者。巨额的贡赋收入形成庞大的有效需求。贵族地主和官僚地主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主要部分。他们的地租收入量仅次于封建国家的贡赋收入量,也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君主、各级官吏、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大都居住在城市中,用他们的收入与工农业生产者相交换。各地的土特产品、奢侈品通过贩运贸易流向城市,形成繁荣的城市商业。当时的商业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坊市制的发展正与此相适应。人数众多的农民只是在地方小市场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唐宋以后,地主制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庶民地主、中小地主在土地占有上已占显然的优势。贡赋收入和地租收入仍然是国内有效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地租收入已向上位移,提升居首要地位。试以清代乾隆年间情况为例作粗略说明。
清代乾隆间,全国耕地约达8亿亩(折亩后的税亩)。如地主占有一半,是为4亿亩。每亩租谷按一石计,合米5升,全国地租总量为2亿石米。石米按银一两计,地租收入形成的有效需求约为银2亿两。
乾隆间,封建国家的各项赋税收入每年约为银4千万两。另有漕粮400万石,石米按银一两计,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为银4400万两。赋税收入仅为地租收入的1/4左右。
但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末,全国人口已达3亿。农民按90%计,是2.7亿人口,农户一家按三口计,是为9千万户。当时农民商品生产发展,商品消费增加。如从高每个农户年消费银一两计,约共为银9千万两。已超过国家财政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却不到地租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的一半。
唐宋以后,城居地主逐渐增多,但大量中小地主们仍居住在农村。直到明清时期,商业虽然仍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但满足乡居地主与广大农民农村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已日显重要。这正是宋代以来草市发展,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之,自秦汉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贡赋和地租所形成的消费需求所拉动的。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清代,广大工农群众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始日益显露。市场的经济基础走向坚实。
个体农民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
秦汉至唐中叶,农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主要由地主与商人组织生产来满足社会的商品需求。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即有反映。晋人江统也说:“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农民的商品生产发展。农民的商品生产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遂逐渐排挤商人和地主的商品生产而占领市场,成为第一市场主体,成为农产品和某些重要的手工业品(如棉布)等商品的主要供应者。农民经营是地主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民成为社会商品的主要供应者,正是这到特征贯彻的必然结果,他们在維持我国众多人口的生活和开拓商品市场上,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比西欧中世纪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在市场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西欧,一直到14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生的时候,市场交换活动还主要是由封建领主所进行的`。
明清时期,手工业品中除棉布和丝绸等产品仍由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所生产之外,其他如油、酒、糖、烟、纸、铁冶铸、铜、铅、煤矿、井盐等产品的生产,也出现了沿着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与“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两条道路发展,从小生产向大生产演进。
小生产、大市场的商品经济。
地主制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低,其产品既要满足自己消費需要,如要交纳租赋,产品自给量在其产品总量中比重很大。从一家一户农民来说,商品率低,商品量少。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每个农户种植不多商品性农作物和生产不多的商品性手工业品,集中起来就可以构成巨大的商品堆积,不但能形成稠密的集市贸易,也可以形成具有很大商品流通量的集散市场和大规模长距离的贩运贸易。清代人口巨增,农户数量大量增加,加之地区分工发展,其情况更会如此。粮、豆、棉、棉布、丝绸、果、茶等都已成为大宗贩运商品,形成许多重要的区域间贸易。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清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流向城市,与皇室、官吏和地主的租赋相交换,仍在继续发展,同时,与前述农民有效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粮食产区、手工业品产区和原料作物区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即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扩大,发展了长距离贩运贸易,这是国内市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
在国内贸易特别是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从东南沿海直至广大内地,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市镇为骨干,与墟集相串联的多层次市场网络,小生产形成了大市场,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
但是,广大农民的生产仍局限在家庭需要和租赋需要的格局内,自给衣食和交纳租赋之后,剩余不多,他们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只能是缓慢地增长,因之进入长途贩运的商品量比重不大,并难以有大的增加。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闭塞的地方小市场广泛存在,由相同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区域市场突出地存在。地区之间,供求关系失衡,物价变动不同步和差价过大,也严重存在。这都说明,从整个国内市场来说,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就是市场整合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七
公司:
您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赤子丹心”实践队的所有实践活动至今已经基本结束了,感谢贵公司对我们实践活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暑期社会实践是厦门大学传统的暑期活动,旨在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了解生产。“赤子丹心”实践队积极响应了学校的号召,经过课题筛选,我们最后选择了调研赤峰市的煤炭循环经济,走访了赤峰市内主要煤炭企业及能代表煤炭上下游产业的企业,收获颇丰,对草原煤炭产业链、草原城市、草原人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豪放、壮观和辽阔!
初次了解到贵公司是在网上(通过政府),这同时体现了贵公司的实力和名气,在电话或邮件的联系中,我们感受到了贵公司的热情,能够取得联系并最后走访成功让我们很欣喜;“赤子丹心”实践队在8月n号成行,走访参观了贵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内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实际生产让我们兴奋又紧张,得益于人的耐心讲解,我们看到了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循环环保后期处理、环保节能的材料运用;在座谈会上,我们畅所欲言,问所疑,贵公司答所问,管理层为我们或幼稚或书面的问题都给出了贴近实际、便于理解的解释,真正的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所有疑惑被解答之后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暑期实践走进生产的意义。
特别还要感谢贵公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贵宾级”待遇,车接车送、聚餐等等,我们在实践之余也品尝了草原美味,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加深了我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这是我们之前未曾预料的收获。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八
搞革新新年新气象求完美美业美蓝图。
认认真真工作丰丰满满结果辛辛苦苦赚钱平平安安过年。
瑞雪铺煤城春雷阵阵祝模范寒梅映矿井捷报频频传喜音。
龙煤贺龙年再描如画开拓景鹤矿馈鹤岗续谱如歌掘进篇。
兔回广寒报矿工平安美满龙腾盛世舞煤业发展和谐。
喜报方传庆功美酒香飘万里春风又至创业宏图福溢八方。
鹊唱枝头春又归锦途再望龙腾煤海福齐至祥瑞频来。
旧岁除井区一派向荣美景佳节至矿工万般甜蜜幸福。
采向山林夸富足取来木石得精华。
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气化云烟,顿添春意雪中送炭,足感盛情。
运黑藕上门,为千家送暖有乌金遍地,供百业所需。
拔灰燃不尽,用作火食家家旺。
送雪感无穷,便是财源日日来。
产销对路处处汇来定款。
质量优先频频推出名牌。
钢水奔流化作千程喜报。
油河翻滚谱成万首凯歌。
攻技术难关为神州创业。
创名牌产品给华夏争光。
守信誉经营财源通四海。
保优良生产商品达三江。
爱厂如家钻研技术争奉献。
以勤为乐振奋精神唱战歌。
按社会需求生产供销通畅。
取众人之智治厂事业兴隆。
产销对路多产多销多积累。
质量达标保质保量保安全。
责任重于泰山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幸福赖以安全遵章守纪向你致敬。
横批:安全为天。
瑞雪兆丰年家家畅饮幸福酒。
东风引紫气户户欢唱平安歌。
横批:锦上添花。
真抓实抓抓安全年年安全。
联保互保保平安岁岁平安。
横批:贵在坚持。
铁面制度创铁面无私严管理。
安全道德谱安全文化新篇章。
横批:继往开来。
安全生产安全效益双丰收。
环境保护环境健康两和谐。
横批:锦绣前程。
安全文化培育优秀道德员工。
严细管理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横批:以人为本。
全员培训普及安全知识。
自主管理提升创新能力。
横批:科教兴国。
张灯结彩喜庆安全年。
和谐矿山笑迎锦绣春。
横批:大展宏图。
沃野披锦绣。
煤海送春风。
横批:万象更新。
披荆斩棘开一路荒野。
翻泥踏浪拓满园春色。
横批:气贯斗牛。
春为一岁首。
煤占百业先。
横批:四季如春。
沉睡万年木石聚精华。
兴隆百业能源赖煤炭。
横批:雪中送炭。
太平喜讯传万户。
安全春风绽百花。
横批:普天同庆。
安全矿井春常在。
幸福人家庆有余。
横批:岁岁平安。
第一联:
反“三违”惠及家家户户;查隐患确保平平安安。
第二联:
原煤一吨,万遍安全诀;春色十分,满门幸福人。
第三联:
煤乡焕彩常富庶;岁月流金永平安。
第四联:
珍惜生命,科学决策民作本;关爱矿工,周密运筹法为天。
第五联:
煤海弄潮,须思生命诚可贵;警钟入耳,牢记安全首当先。
第六联:
煤海情深,效益与安全并重;矿山春满,乌金共日月争辉。
责任重于泰山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幸福赖以安全遵章守纪向你致敬。
横批:安全为天。
瑞雪兆丰年家家畅饮幸福酒。
东风引紫气户户欢唱平安歌。
横批:锦上添花。
真抓实抓抓安全年年安全。
联保互保保平安岁岁平安。
横批:贵在坚持。
玉兔回宫添瑞气。
金龙出海降祥云。
兔送春光添百福。
龙迎秀色纳千祺。
倍惜良辰抒壮志。
常怀夙愿绘宏图。
永沐春风千里绿。
丰收岁月万花红。
大展宏图歌盛世。
喜迎瑞气赞华年。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九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利用外资,我国将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慢,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有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之后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1078.4亿美元,是2003年的37.2倍,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之比为1∶0.92,基本呈现进出持平格局。这一比例虽然低于发达国家1∶1.4,但已经高于发展中国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见近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显著,我国也由此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2014年对外投资约12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水平,未来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今后将向着对外开放的“大进大出”格局转变,这将意味着我国今后应继续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之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实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可以带动推进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目前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具体而言,其主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经济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形成经济增长效应。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就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投资主体的技术水平,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一方面获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腾出发展新产业的空间,促进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四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促进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使企业更方便的进行产品出口贸易,带来正的出口贸易效应。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会不断发挥其加快经济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扩大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因此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要想使我国经济更广泛深入融入世界经济,最大程度的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获取更高的国际地位,就必须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推进“走出去”进程,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到底对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程度如何,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跟踪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提高“走出去”的质量,为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状况。
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还是从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跟踪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持肯定态度,比如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同时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行为。因为发达国家向高度工业化国家迈进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品过剩提供进一步获取高额利益的途径,并且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旺盛的投资供需形成了当时的双赢发展态势。而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是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开始被跟踪研究的。国内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我国国内经济的产出增长。由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对外投资的效应也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认为我国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东、西部地区的gdp增长差异也由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引起。可见从不同层面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互相促进关系,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能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但这种增长效应由于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较小而处于较低水平。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效应、资本积累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三个方面。肖怡楠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平衡国际收支上,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加快资金流出,从而适当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吴建军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带来的增长效应不明显,表现为对外投资不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且从短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长期则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对外投资流向主要是资源类行业,可能对我国当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持续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研究。
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衡量生产率的变动,体现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从对生产率影响看,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生产率的提升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资本存量较高的东部地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但也有认为这种促进作用小于国内研发资金存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所以,自主研发才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还有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的观点。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看,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的影响作用。白洁实证检验了1985年到2006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r&d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表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研发投入作用不显著。也有学者加入技术吸收能力与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溢出等指标,得出2003-2010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但是持续对外投资会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及技术溢价。多数成果也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正技术溢出效应,而持不同观点的认为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还较小,产业和地区分布不够均衡,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学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没有考虑到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在验证逆向溢出效应存在性时,忽略了之后效应。而且,多数实证研究忽视了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而吸收能力对于能否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至关重要。因此,继续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获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调整效应也存在观点不同的研究,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调整效应的验证,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能明显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并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变化,仅与第二产业有正相关性。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宏观绩效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的对外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我国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多数文献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升级效应,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优化效应影响会不断增加。有的研究从分产业角度研究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升级效应,但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证结果有差异,也有认为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第一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但普遍认为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可见,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有影响,但其影响大小、方向(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有不同。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存在,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不佳,影响了对实证分析产业升级效果的全面认识。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规范,逐渐引入长期和短期影响,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观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作用、互补作用,或同时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也有认为不存在替代作用和互补作用,可见其研究结果的不确定。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效应的最早始于蒙代尔,认为资本越自由流动,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明显。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延伸拓展,并不断进行论证。实践检验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则相对较小。进一步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小决定其贸易替代的影响作用程度。比如,项本武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但对外直接投资对从东道国的进口也形成了替代效应。也有从长期关系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初级产品出口和制成品进口产生替代,对初级产品进口和制成品出口产生补充。可见,在研究替代效应上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多数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存在替代效应,但长期则是互补效应,或者局部是替代效应,但整体不是替代效应。总之,得出具有替代效应的研究成果不多。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贸易互补效应的分析认为,多数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作用。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出口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发展中国家为互补关系,在工业化国家则不明显。大量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通过不同的计量模型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尽管对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应,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阶段,这种刺激效应还较为有限。而柴庆春引入时间因素后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的表现不同,短期内直接投资的流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见,目前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效应有着相似的研究结果。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多数认为互补效应处于主要地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起到创造作用,对进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周昕通过引力模型对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替代关系,并且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均表现明显的互补关系。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都不明显。显然是否存在贸易效应与对外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实际上到2010年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大幅增长,今后对外投资的贸易效应会日益显著。可见,以后的研究会以更长远、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成果不多而且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存在替代关系,并且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较明显,但同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就业结构。与此相反,也有认为总体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刺激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果较小。比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就业效应不明显,但增加了我国建筑业的就业岗位。从对外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影响程度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应程度较小,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会提高相应的影响程度。也有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对外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表现出在当期对外投资会减少就业,从长期看对外投资与就业表现出长期正相关,有利于增加就业。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判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条件和作用,很少看到以我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具有丰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总体来看,从不同层面跟踪体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为我国继续推行“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但由于分析框架的差异,选取的数据、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论证角度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所以,应不断跟踪关注科学分析研究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效应。虽然目前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系统梳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作用的形成机理,使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证其经济效应时所选用指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使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二是需要进一步对不同层面定性分析和梳理对外投资效应存在的现实性和影响因素;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投资规模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以强调在今后加快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预计其形成的影响效应将不断提高。如何更加系统、全面、客观考察和判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作用,以得到更客观、更有价值的结论是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
摘要:在多年的不懈努力及坚持发展之中,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日臻完善和成熟。但迄今为止,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尚缺乏健全完善的理论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层面被赋予法律概念,并得到科学全面的诠释,在行政法体系之中,其中并不包含具备统领性特征的抽象概念,而原有法学概念已不适应当前法学发展形势,致使当前行政政策与原来的法学框架存在冲突。本文将围绕着导致中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困境的主要原因,探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行政大学系统法学行政关联领域。
纵观我国行政法学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学术任务,如自身理论系统构建以及针对其他行政领域的理论归纳。就我国行政法学而言,任何一种任务均具有重要地位,需要有效解决。就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构建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备受争议,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诸多挑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完善相应的法学体系。本文将简要论述当前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为完善建设我国行政法学体系提出建议。
一、在统领下抽象概念上有所欠缺。
(一)关于抽象的行政行为要素。
从发展形态及发展根源这两要素来看,我国行政法学与德国行政法学相比,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根据德国行政法学的发展,行政行为由行政法学确立,将行政行为作为德国行政法学的核心所在,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德国的行政法学体系。纵观德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从概念上来看,行政行为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在概念上并不具体,受这一抽象化概念的影响,使得行政法偏于形式,在法律形式要件判断方面予以高度关注,符合法制国家落实宪政的发展目标。在德国行政法学体系中,概念及体系相对明确具体、清楚明晰,故而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德国行政活动上来看,行政活动规范性较高,逐渐实现行政司法化。对比德国行政法学,我国在行政法学理论与其具有相似之处,其中我国行政行为这—概念,在内容上等同于得多行政法学理论中所阐述的内容,均以学理概念的形式产生,并不归属于实定法的范畴。因此,在我国行政法体系构建方面,德国行政法学体系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关于具体的行政行为要素。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致力于行政法学体系构建,这一建设行为和存在于德国法学之中的行政行为存在较为相似,在性质上属于统合行政活动,从内部属性上来看,具有极高的逻辑性和学术性。尽管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属于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法学体系的构建情况,但根据我国具体行政行为的发展情况,这一概念仍归属于半抽象法学概念的范畴。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文件、条款及理论,具体行政行为被视为法学概念中的一种,被当做对象概念得到阐明,以一种明确的实定法律概念而不是抽象性质的法学概念出现。在法学解释以及演技之中,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具体法学概念得到有效应用。然而,就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具体实定法律概念中并不包含这部分内容,仅在一些法律适用范畴中,以基本特征概念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又使得具体行为具备了抽象概念这—特点,被作为法学概念。如此一来,具体行政行为一方面能够作为实定法律概念得以总结,一方面可以被作为具备抽象性的法学概念得到有效应用,在属性上具有双重性,这种表现形式会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构建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在当前行政法学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地位,尚不能满足法学逻辑体系的构建要求,和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相似之处,相较于德国法学中的行政行为,在功能上不能同等而论。
二、已具备的概念与新问题存在矛盾。
(一)原有法学方法延长线出现变动。
就行政法学理论体系而言,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是以立宪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彰显自由民主治国诉求,针对国家高权性行为形式予以高度关注。然而,当前行政法学体系得到了调整和变化,将权力和非权力当做纵向坐标,并将法律行为以及非法律行为当做横向坐标,让纵向坐标及横向坐标共同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以在框架约束范围内得以运行。根据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与当前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出入。
第一,新制度的产生,使得概念也得以优化。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行政法逐步得到确立,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并未归属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之中,且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当前持续繁琐的行政活并不归属于这一范畴,在让其变得简短、片段上存在极大的难度,更不要说将其归属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行列,故而将这种行政活动划分到权利与非权力以及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框架内容之中存在极大的难度。
第二,在新形态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响应的新作业。根据欧美国家的行政发展情况,以逐步由秩序行政过渡到福利行政的范畴之中,并由福利行政向保障行政以及担保行政发展。这一行政发展阶段,展现了法治国家所采用的治理观念,与之相匹配的便是诸如自由这列权利,当发展到保障行政阶段,福利行政阶段便告一段落。纵观我国具体行政行为这一概念,其中也包含了以上两方面内容,但根据当前制度运行状况,在理论层面,担保行政与福利行政这两者未得到准确明确的区分,未能有效区分两者的差异。另外,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当前行政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增加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复杂性,原有的概念属性已不能有效适应所能负担的范畴。
(二)关于研究策略及角度的变化。
根據我国行政法学体系的构建情况,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建设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地位,并在司法审查措施的辅助下,确保国家法律的合法性,以有效落实依法治国的发展理念。近些年来,关于行政本身的实效作用及对法律、规制方式等因素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但在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方面的学术研究略显薄弱,导致研究重点发生偏移,对行政活动的目的予以高度关注,忽略了原本以行政法律要件为重点的研究。这样一来,之前法学属性会受到影响。此外,在行政领域日愈复杂的当下,不少研究活动已超出了法学方法体系的架构之中,在其他具体行政领域范畴内得到体现,这一发展情况无疑也给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带来了困扰。
三、政策目的与形式框架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一)体系在政策目的中缺乏准确定位。
推进行政法学体系化建设,有助于完善基于行政法学总论的体系构建。然而,在落实行政法学体系化的各个阶段,关于具体行政领域中的不少法律问题尚未被有效解决,故而对行政法学体系化造成了负面影响和干扰。根据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的发展进程,在具体行政领域,如何妥善处理法制度与抽象化总论之间的关联,是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前行政活动中,行政法学体系构建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但行政目的这一发展核心并未发生改变。
(二)受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
在我国行政法体系化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构建方式,但各自构建方式均将政策目的作为工作重心,以此开展构建工作。然而,我国政策目的在具体化及类型化方面不够明确具体,需要进一步清晰明确,且我国关于行政法学论的教材以研究相对较少,在关于构建的学术研究之中,基于行政行为以及具体心行政行为的抽象方法被视为是特定领域行政活动的整合,如此构成的行政法学总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视为是行政行为形式的调整。
四、论中国行政法的体系化突破的建议。
(一)明确关联领域和交互影响之间的关联。
纵观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环节,相关学者要考虑到以往针对法学的思考方式,明确中国行政学所处地位及价值,知晓社会大众对我国行政学的认识,并结合具体情况,将其纳入到关于政策目的的研究之中。针对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法解释功能和承担政策目的这两方面内容需要在制度设计功能方面得到落实,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具体行政领域之中所包含的法制度关系,以交互影响的形式得到诠释,在动态的交互影响关系之中,让行政法学体系得以体现。在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建设的初始阶段,这种交互关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势必成为影响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关键要素,关系到行政法总理论结构的改革创新,与其所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交互影响关系有助于规避缺少实定法为支撑的理论,有助于构建适应的框架,从而优化自身建设。
(二)完善核心概念与关联领域部分。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明确与行政领域相关的关联领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并要清楚相关基本概念。在德国行政法中,其中包含了关于关联领域的内容,我国在推进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中包含的相关领域,根据存在与相关领域之中的交互影响,开展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在我国行政法之中,关于结构性问题尚待解决,故而在导入行政任务概念这—环节,要准确知晓关于行政任务这一概念的目标定位,从自身发展经验之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完善行政结构,符合法治主义的相关要求,确保行政法治建设与我国构建法治国家的建设理念协调一致。
五、总结。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行政法学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就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建设而言,尚处于初级环节,与德国、美國这类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处于逐步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我国予以高度关注,并深入此课题的研究,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逐步完善建设策略及发展方向。在推进我国行政法学体系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知识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关于行政法学的理论框架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健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一
摘要:由于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迟缓、经验不足,动漫教育无可厚非的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导致我国在动漫教育中培养的人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站在理性的高度客观分析制约我国动漫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阻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的根源,希望对我国动漫教育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从中找出对我国动漫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的几点建议。
日本是最早将动画艺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的国家,将动漫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十分重视动漫教育的普及教育。因此,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各发达国家中都遥遥领先,受日本动画发展的影响,“动漫热”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带动的中国动漫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中国动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从以前的2所动漫专业院校增加到现在的400余所,每年毕业的学生就高达10万余人。但是,近两年来整个动漫教育行业却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兴起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大,各大媒体企业的用人需求供不应求,国内的动漫创作型人才十分缺乏。
动漫专业是一个跨学科、跨媒体、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型学科,其涉及领域和知识面非常广泛。因此,动漫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学习动漫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而是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按照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全方位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动漫产业实际需求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分析、解决我国动漫教育存在的问题。
动漫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发展方向盲目、就业困难,而动漫产业的丰富性决定了动漫教育必须要做到科学、健全的教育规划,明确其培养对象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各大动漫院校的动画专业在建立前都比较盲目,受市场的利益的驱动有跟风的现象。从教育本身来讲,并没有对学科进行严格详细的定位思考,没有将该学科教学的宗旨和思路理顺,比如学生、教师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定位等等,如果将自己学院的课程设置优势与动画本身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办动画专业,将会充分运用和理解动漫专业交叉型的特点,将其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做到专精相交,目标培养明确。
面临当前各大院校动漫专业的火热招生,学院是否已经建立好动漫专业的培养计划,如何合理的针对专业特性选择适合学科发展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培养的动漫人才的水准。首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形成科学、完整、合理的动漫教育体系,分清各个专业分支的存在必要性,弄清楚每个专业可以下设的就业方向,要做到从课程设置开始就要有应对市场不同需求的把握。因为,动画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体系,应当根据动漫教育的特殊性加设动画编剧、动画导演、动画制片管理以及动画营销等相关专业,这对完善动漫专业课程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在授课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科学、艺术、人文三大块知识点。动漫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也不能过分强调软件掌握的使用技术,而忽视美术基础与文化底蕴的培养,不能把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只会软件操作而没有思想内涵的技术人员,要做到艺术境界的培养与软件技巧使用两不误,相互结合,合二为一。
作为中国艺术教育本身,应当多鼓励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点是尤其不能忽视的。我们应当将动漫教育的责任高度上升为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漫制作与完成,更多的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反思,将我国独特的文化经典反映在作品中,我们不能再将《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样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古典典故精华,白白的让给发达国家领先制作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漫的悲哀,中国动漫教育的失败,甚至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动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新兴的媒体市场所服务的,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动漫产业链的潜在存在及其重要性,而是停留在动画教育本身,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了动漫教育与产业链的需求不平。我们必须认识到,动漫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媒体影视艺术,对于当前单一的动画教育模式,我们必须要紧密的与市场联系,帮助动漫教育根据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新的规划布局,使其具备最初商业性质的同时,将中国动漫教育更好的服务动漫产业,发挥动漫教育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的动漫市场利益巨大,潜在的商机又引发了中国动漫的一次新的热潮,我们只有对原创的动画人才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才能将动漫教育本身及其周边连带产业结合好,这也能从根源上解决动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动漫是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产业,而动漫教育作为动漫产业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价值和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如何能使动漫教育在高校普及的基础之上提升其针对性,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大胆尝试,除了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动漫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动漫产业培养有创意的人、用创意的思维培养人,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设计人员,还要加强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动漫人才的培养,改进动漫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动漫产业与创意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体现,为进一步挖掘动漫文化、推动实施动漫教育与人才战略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动漫教育应该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教育,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教育。
参考文献:。
[2]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盛欣,蒋小洪.基于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探析[j].科教文汇,2008(10)。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二
近年来,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司法审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中司法独立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研究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司法独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从根本法上确立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诉讼法》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不受立法、行政的影响;第二个层次是法院独立即法院与非法院机构、其他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是法官独立即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依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审判。
(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及人民大众知情权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一种重要方式,舆论监督健康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巨大。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在现实中有着矛与盾的关系,出现了不少舆论影响审判的案例比如”彭宇案”、“药家鑫案”等。“媒体审判”一词也频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但我认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可以协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平衡。
1.两者对于案件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新闻舆论对于案件事实的收集没有司法部门一样经过严格程序,媒体可以肆意报道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法院则不允许这些信息作为证据判案。
2.二者价值取向不同。
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一般只注重结果,而司法权则更加注重程序公正,这使得媒体追求以惩恶扬善为倾向的正义,而法院追求程序正当基础上的正义。
3.媒体舆论往往具有倾向性,而法院司法则具有中立性。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诸如:舆论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和经济效益肆意报道、部分舆论受个别人的利用、部分司法腐败案件和司法不公正案件的出现等。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正义,无论是司法独立还是与舆论监督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正义,都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曾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两者之间取舍。”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于司法独立的积极作用,又要竭力避免舆论过度对于司法的影响。
(一)加强法院的自身建设。
1.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
“司法独立在本质上必然表现为法官独立;没有法官独立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在我国司法改革中也应该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避免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这点可以借鉴外国关于法官选任制度、法官终身任命制度、法官不可任意调换制度等。
2.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
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要求在法官选任、法官业务能力、法官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加强,要求提高法官的独立裁判力,提高法官在面对外界舆论压力和内部压力时依据法律进行裁判的能力,同时也要要求法官在作出裁判后在裁判文书中应清晰罗列定罪量刑的依据,让社会知道法官裁判的根据。
3.设计防止舆论侵害司法独立的程序制度。
我国的法院可以事先确立一套防止舆论侵害司法独立的程序,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具体如下:第一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延期审理。第二改变判决的地点。美国联邦法院规定:州法院审理的案件可以在本州异地进行。第三隔绝或者变更法官。
(二)规范媒体舆论对司法的监督。
1.加强媒体、网络舆论的'自律。媒体舆论对于案件的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及时、中立、全面的态度。在对案件进行报道时用语应坚持中性,不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能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加以严重的干涉,应听取专家意见全面的报道,不因为个人私利而片面煽动民众情绪。
2.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对于舆论监督司法的范围、方式、时间进行限制,力求做到在合理的时间对合理的案件事实进行披露。
3.明确舆论媒体违反相应法律制度的责任。
在指定了舆论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后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规范的舆论媒体进行相应处罚。
司法机关应对新闻媒体负有必要的宽容义务,也应当给与舆论一定的便利,做到接受外界舆论的正常监督,舆论媒体也应配合法院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弘扬。
四、结语。
社会公正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制度。只有我们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进行规范才能使其冲突最小化,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出最大作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三
:中国画多以水墨构成,其色彩简单却不失意境,黑白交替间人物、风景和山水跳跃到宣纸上。如果说水墨勾勒展现中国画主体视觉的冲击,那么留白则给中国画更多的想象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
中国画;留白;渊源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那么留白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手段。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悠久,造成中国画深入人们喜爱的原因不仅包括其素描淡写的优雅,更包括其留白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留白顾名思义是留出空白的意思,同样中国画留白就是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留出空白的地方,有人把这种留白称为“留天、留地、留四方”。留白是中国画艺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欣赏中国画时如果发现有些地方没有进行笔墨的描绘不要惊讶,因为那无墨之处正是画家留给欣赏者想象空间,也是画中景物的构成部分。中国道家似仙非仙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一些学者,这些学者包括中国的一些画家,这些画家把道家的思想融入到绘画过程中,所以有人说中国画具有一股仙气,具有一缕道风。中国画家把道家的虚实相容的思想运用到作画过程中,其中留白就是道家虚实相生思想的体现。留白通过作家的巧妙安排可以成为一片海、一阵风或者一缕青烟等。艺术形象、艺术语言、艺术手法都是人们给予留白的定义。
(一)中国画留白的雏形 :追溯留白的发展历史应该先要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虽然历史上对中国画出现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我国中国画出现的年代应该在远古时代,那时候的人类用绘画的方式记载一些事物,虽然当时的绘画算不上艺术,但毕竟是中国画的开端。留白的发展历史比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相对于短一些,留白的历史可以追随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出现了中国画留白的雏形,一些出土的文物向人类证实了这个说法。例如,内蒙古的岩画就运用了留白手法,简单的人物动作和捕捉猎物的场面是整个岩画的内容,但岩画中留着相应的空白位置和画中的图案相互回映,空白部分有可能是森林,也有可能是草地。也许中国画的留白史从这幅画开始拉开了序幕。
(二)中国画留白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画发展的一种较高境界。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中国画在这个时期诞生,这些作品中都大量运用了留白的绘画手法。例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洛神赋图》中运用了大量留白的手法,通过留白的手法画家给予人们视野被开阔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画面中的人物犹如在地上自由的活动。时隔百年,隋代的展子虔的《游春图》也巧妙的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展子虔通过留白的手法把画中出游的景象距离拉远,给人一种空旷的视觉感受。
(三)中国画留白的发展:中国画的发展在宋代出现了一个发展小高峰时期,尤其是中国的人文画在那个时期非常流行,人文画中会运用大量的留白手法,所以在宋代中国画的留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宋代道家思想盛行,道家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画留白的运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视觉渊源: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对于颜色的运用极为简单,一坛青墨即可勾勒出整个世界,画家为了让整个画面显得丰富多彩,所以运用留白的方式突出画面的主体,分出画面的'层次感。画家运用留白替代画面中次要的事物,留白代替这些事物存在于画面中但并不显得单调或者突兀,因为画家运用绘画技巧把留白部分和主体部分巧妙的连接和融合,这样画面的主体突出,让人们一眼就能看清绘画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留白代替陪衬,人们通过留白联想到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情感渊源: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为感性和含蓄,西方画的表现形式过于理性和之间,这是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想必这也是中国画比西方化更具深远意义的原因之一。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画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注入其中,让人们通过画面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有些思想画家不能通过人物或者事物的描绘表达出来,这时聪明的中国画画家会通过留白的方式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画画家通过作画寻找自己精神和情感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正能看懂留白部分的欣赏者是和画家心灵相通的,是可以真正领略到作品真正含有的人。
(三)美学渊源;中国画具有流动之美,让中国画具有流动之美的是或粗或细的线条,是或深或浅的涂描,更是没有任何勾勒痕迹的留白。中国画留白的运用可以让人物活起来,让花儿起来,让小河流起来,总之留白是中国画恰到好处的运用,通过中国画的留白可以感受画中流动的美。
中国画的留白不是简单的省略或者舍弃,每一处留白都是画家巧妙的安排。通过留白我们可以想象出不一样的画面,感受出画家不一样的情感。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四
关键词:
今天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令我们耳目一新,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面对外资企业我们都显得非常的被动。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除了通用、摩托罗拉、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超大企业外,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公司的表现,和国际大公司相比,他们规模很小,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们能够很快的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取得绝对优势。他们依靠的就是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笔者利用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从业的机会,对专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点研究,以下是我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所启迪。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五
摘要:传统的中国乡村存在着“礼俗社会”、“面对面的文盲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和“无为政治”这些传统特点,但是这些传统特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带来的新的表现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差的问题,农村科学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到“差序格局”中执法犯法的问题,再到农村行政、司法制度问题等,这些都是从传统乡村中国社会的特点中繁衍出来的。要解决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
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
(一)、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土气”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几千年来,人们都是依靠着土地来不断地繁衍生命的,可以说我们的民族确实与泥土不可分割,因为我们有着两千多年来的农耕文明,农民靠农业来谋生,自然也就被泥土黏附着。多年以来我们从土里生长出了光荣的农耕文明,同时也受到土地对农民的约束。农业对于游牧业或工业不同,游牧业可以逐水草而居,工业可以择地而居,但是长在地里的庄家是不会自己跑的,所以作为伺候庄家的农民也是走不动的。所以中国乡村中的农民身上是沾染着一股“土气”的,这“土气”是因为缺乏流动造成的。是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所带给农民的。因为,依靠土地的人,就不可避免的世代定居,而迁移就不能成为一种常态,从而成为了一种变态。[2]在农村,像这样缺乏流动性的状态不仅存在于人与空间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这种特质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特征。
(二)、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愚人”
乡下人在大多数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3]其实,这里乡下人的“愚”就是指他们认识的字少或者是知识不及他人。但是,在这样的一种乡村文化中,这种“愚人”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的。在中国的乡村,由于“土气”的原因,造成了乡村流动性差的结果,再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就很容易在“熟人”的眼中长大,那么在“熟人”的社会中就会存在一种社群,这种社群就被称为“面对面的社群”。这样的一个社群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甚至就不用见面就可以知道对方是谁,他们可以通过足声、气声,甚至气味来进行沟通。所以,在这样一种社群中,农民就可以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性原料”,实现更直接的会意,并且他们的话自然就不多了。在这种世俗环境下,文字和语言都不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4]这种不用识字和更多知识交流的方式就是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愚人”,这种特质也为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三)、中国乡村社会中的“私病”
在乡村社会中“私病”其实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种维系着私人道德观念的产物。在与西方进行比较后发现,西方的乡村社会中常常由若干个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而我们就不会这样清楚的界定这个范围,在我国的乡土农村中的格局更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湖里所推出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的波纹的中心。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所推动的波圈是不一定相同的,然而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到的就发生某种联系[5]这就是中国乡村传统结构的特点,在这种结构中就没明显的包含着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但是,这种社会的基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把社会体系变成一种自我主义和公私相对性主义,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并把群己关系界限给模糊化了,使得我们站在一个关系圈内向内看是公,向外看就成为私了。
因此,我们就成为逐渐从个人推出去的乡土社会关系中的一员。这是一种私人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乡村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能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某种。[6]这种社会特性为以后的社会现代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中国乡村社会中的礼治与无讼。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中,由于“土气”所带来的熟悉使得这个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礼治秩序。礼是从社会教化中逐渐养成的个人敬畏情感,人服于礼是主动的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制度权力所推行的。[7]这就显然和法律不同了,法律强调的是外在的约束力,个人的违法行为所受到的制约和惩罚是由外在权力强加于个人的。然而礼是经教化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的过程,是一种合式的方式。这里的“礼治”是不同于人治的,他是一种传统是于个人好恶无关的一种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国乡村中大部分的纠纷是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的,从而这种“无讼”传统也就纳入进礼治的秩序之中了。此外,礼治社会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它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形成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六
国内许多电视机构全年都在运作一张节目单,有的甚至几年都在执行同一套节目编排方案,这样不仅会使整体电视频道失去活力,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同时也会对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和电视频道的整体形象塑造产生消极的影响。7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清新亮相,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电视节目编排上又一次新的尝试与创新。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语境中,只有对受众深入研究,并结合频道自身定位与播出规律,进行科学的电视节目编排,打造出专业化、全方位的信息娱乐平台,才能在激烈的电视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电视受众的青睐。
早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就已经做过电视节目“编播季”的尝试,随后重庆卫视和湖南卫视也在省级卫视中率先进行节目的按“季”生产与编排。但本次20央视综合频道的暑期应季编排与之前的电视媒介“季播”实践相对比,又呈现出了自身新的特征,以下对央视综合频道的暑期特别编排做进一步论述。
一、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理论依据。
上文中提到的“编播季”的概念,就是央视本次暑期特别编排的理论依据。“编播季”是一个舶来品,是源于美国的电视节目编排手段――电视季(tvseason)。其建立在对电视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电视媒介全年的播出时段划分出两大时期:9月到次年4月的“关键编排期”;5月到8月的“重播期”(也叫季外期)。“关键编排期”由于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增加,美国的各个电视机构便推出自己最新制作的电视节目,大部分是电视系列剧和电视娱乐节目;而在“重播期”,由于人们外出度假,收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大部分电视机构安排重播“关键期”的精彩节目,这种编排方式符合美国人们的收视习惯,得到了电视受众的'认可。
而中国与美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寒暑假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是在增加,尤其是青年人群。这就要求中国电视节目的按“季”编排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所以,央视综合频道在7月份推出的暑期特别编排,是符合中国电视受众收视规律的。
二、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基本概况。
年7月12日,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清新亮相,打出“缤纷暑假、特别奉献”的口号,并由李瑞英、康辉、董卿、朱军、鞠萍等央视15位著名主持人录制暑期特别编排的宣传片,整体宣传片以白色调为主,确实带给人清凉、淡雅的感觉。
在此之前,央视也做过一些节目的暑期编排,但本次却是下足了功夫,全力打造具有央视特色的暑期应季编排。在保持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整体节目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横向打通频道全天播出时段,围绕中央一套的“第一”设置了七大节目,分别是:第一“动画乐园”、第一“精选剧场”、第一“情感剧场”、第一“夏日剧场”、第一精彩、第一精品、第一夜场。从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的设置上,足以见出央视的独具匠心:第一“动画乐园”设置了两个播出时段:分别是9时和16时20分,这样一方面使少儿观众过足了连续收看动画片的瘾,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儿童的晚间休息,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四大剧场为电视受众提供了电视剧的“饕餮盛宴”,分别播出经典剧、热播剧和新剧;“第一精彩”则设置了不同主题的经典综艺节目的串排,让观众回味无穷;“第一精品”分别在不同时段提供《动物世界》《军事纪实》《人与自然》的播出。可见本次央视综合频道的特别编排分别涵盖了影视、动画、军事、自然、人文、综艺等各类精品节目,从收视习惯、收视心理、年龄层次和收视喜好等多方面对电视受众予以全方位观照。
据收视数据显示,7月12日至18日cctv-1的市场份额达9.19%,增幅高达48.39%,可见央视综合频道由常规节目和七个“第一”命名的节目组成的暑期特别编排为其自身赢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三、央视综合频道暑期应季编排的主要特征。
其他电视媒体的编播季尝试都是建立在单个节目基础之上的、针对一个星期7天电视节目某个收视时段的节目编排,节目与节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本次央视的暑期特别编排,是电视媒体又一次电视节目编排的尝试,呈现出了三大特征:
(一)季节性。
从“暑期特别编排”这个名称中,可以看出央视此次电视节目的创新编排有很明显的应季性,即根据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收视习惯,安排电视节目的播出。《新闻联播》在对此次特别编排的报道中强调:“七个以‘第一’命名的板块将陪您度过清凉一夏”,由此可见央视本次暑期特别编排的季节特征和电视媒体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二)主题化。
“七个第一”,紧紧围绕央视一套的外在特性与深层次内涵设置节目主题,同时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全面网罗央视历年经典热门影视剧集,军事、人文、自然、综艺节目精品,充分符合“第一”的名分,为各个年龄层次的电视受众送上暑期电视盛宴。
(三)整体性。
正常播出季节,央视的各个节目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呈现出自身的特征,频道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此次暑期特别编排则采用“横向打通全频道”的原则,统一包装、编排、制作和宣传,这不仅使节目的整体编排具有连贯性,而且使频道具备了清凉、淡雅的风格和特征。
以上三个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提升频道整体收视效果,在受众头脑中营造完善的媒介印象,最重要的是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加入和精品节目的编排会帮助央视进一步打造国际大型媒介品牌的形象。
四、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问题与对策。
央视综合频道的电视节目应季编排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点问题:
首先,初次尝试,受众约会意识尚未形成。
“编播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与电视受众形成收视约会,即到每年的特定时间,电视机构与受众都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约在电视荧屏前。央视的暑期特别编排是初步的尝试,没有上一年度的支撑,而且下一年的编排还是未知数,所以,受众的约会意识还没有形成。“编播季”的方式符合电视受众的收视规律和媒介内部的竞争法则,为电视节目提供试水与“休养”的时间,应当长时间坚持下去。受众收视约会形成后,则更加有利于稳定电视自身的收视群体,为电视机构的运营提供受众保障。
其次,应季生产的电视产品少,期待价值不高。
电视节目应季编排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电视节目的应季生产。只编排,不生产,则会使“编播季”失去实际意义。从目前央视的暑期编排来看,除将要播出的新的电视连续剧外,多数为电视精品的回放,虽然“经典是不怕重复的”,但全盘的重复经典会使电视媒介的节目制作活力下降,受众的收视兴趣减少;另外,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和数字互动电视的推进,“重复经典”对于受众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电视机构应把握媒介与社会动向,研发出拥有自身特色的应季新节目,以提高竞争能力,满足更多受众的收视需求。
第三,节目联动效应差。
节目的联动效应也可称为电视节目的连锁效应,即节目之间的关联性。央视暑期的特别编排,节目的名称虽然均以“第一”命名,但内容上的关联性还是微不足道。比如在播放经典影视剧集时,可以设置其他栏目邀请相应的演员做几期谈话类节目,围绕某些主题节目与电视受众开展互动,这样才有利于构建符合媒介融合形势的全媒体信息平台,为电视受众的收视提供便捷、增加乐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收视成绩还是很理想的,在此基础上,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7月26日也开始了为期35天的暑期特别策划。若央视的电视节目应季编排能继续下去,建议在“日常播出期”时加强对上一播出季的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受众;在每一季中设置符合时代话语的主题和与之配合的节目板块,加强节目间的联动关系。相信在中央电视台这样国际大型品牌媒体的带动与实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编播季”会不断的发展、普及和完善,进而在电视媒体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七
在新时期,电视节目面临重大改革,使得少儿电视节目在编排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传统少儿电视节目主要以儿童为受众群体,但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受众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与儿童进行沟通,并向儿童传输一定价值观,该种教育方法远比道德说教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工作人员在对节目进行编排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使电视节目内容更为丰富,以此提高节目质量。
(一)公益定位原则。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些家长工作较为忙碌,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电视媒介来获取新知识,其中少儿电视节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可以满足少儿娱乐的需求,还能让少儿获取新的知识,对少儿价值观进行培养。因此,在编排节目时,工作人员要遵循公益定位这一原则,在对受众人群进行定位时,要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传递,在确保电视节目具有公益性的基础上把积极健康内容作为整个编排的重点,这样当少儿观看电视节目后能够受到一定启发,让少儿了解更多的正面形象,从而使电视节目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二)寓教于乐原则。
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属性,因此,在编排节目时,工作人员要对这一特性进行考虑,为更多少儿带来欢乐,促进其健康成长。工作人员可以在节目中设置游戏环节,展示有趣、好玩的事情,这样既能提高少儿对于节目的观看兴趣,还能让少儿在娱乐中学习知识,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某个节目设有拔河比赛这一游戏,儿童在看这一节目时能够对团结意识有一定了解,提高儿童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对儿童竞争意识进行有效培养。
(一)明确主体性地位。
目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节目带来一定冲击,因此,工作人员做好电视节目编排工作,明确受众主体,这样才能根据受众人群来策划、编排节目,使节目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少儿电视节目受众群体较为明显,主要以儿童为主,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儿童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确保电视节目编排与儿童心理需求相契合。由于儿童年龄较小,主持人很难在现场对儿童语言进行控制,使得节目录制现场经常出现突发现象,也就导致主持人很少让儿童讲话,在节目中儿童拥有的话语权相对较少。在新时期,这一思想观念已经无法契合儿童的`需求,所以,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儿童给予一定重视,充分尊重儿童在节目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儿童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让电视机前的儿童感同身受,还能拉近受众与电视节目间的距离,从而使节目收视率得到提高。比如,电视节目编导可以邀请不同年龄的儿童来参加节目,包括3~5岁的幼儿,7~9岁的儿童,10~12岁的少年等,这样可以对受众人群进行覆盖,使得观看电视节目的受众逐渐增多。在节目中,这些儿童可以担任主持工作,打破传统由成人担任主持的观念,一方面可以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受众对小主持人的认同感,使儿童产生较强的敬佩感。再如,节目可以设置有奖答题这一环节,儿童答对问题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儿童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做好细节编排工作。
儿童年龄不大,心智不够完全成熟,对于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因此,工作人员要对这一特点进行考虑,避免一个节目时间较长,如果节目设置的时间较长,会使得儿童对节目产生疲劳感,也就无法对节目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在编排时,编导要做好细节工作,把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通过生活情境方式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便于儿童对于内容的理解,还能避免节目时间较长。在播放节目时,每个节目间要有一定时间间隔,让儿童对节目产生一定遐想时,有效激发儿童对于事物的好奇心,这对于节目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比如,某节目益智类游戏较多,在编排节目过程中,编导要把每个玩具拼接过程慢速播放,对细节内容进行全面展示,让儿童掌握玩具拼接过程,确保儿童在观看时能够有所收获。并且编导要对节目播放时间进行考虑,可以在晚间8点和下午4点来播放节目,这样不仅可以使观看电视节目的人群大大增加,有效开发儿童智力,还能增强家长的满意度,使节目获得良好的口碑。
(三)主辅相结合。
很多电视台在播放少儿节目时间段大致相同,主要以动画片为主,在新形势下,编导在编排节目时可以对亲子类节目进行有效展现,把其作为少儿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例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在同一时间段获得收视率冠军,而且节目中几对爸爸的教育观引起了家长、受众的讨论,不仅儿童在观看时可以有所收获,还能让家长受到启发,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儿童茁壮成长。在该节目中设置了很多爸爸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通过游戏可以拉近爸爸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孩子对爸爸有更深的了解,同时,爸爸可以对孩子思想进行掌握,从而使孩子与家长更加亲密。传统儿童电视节目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但《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受到了更多成年人的关注,通过主辅相结合的编排方法激起了人们的热烈谈论,其中“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因此,编导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有效应用,不断创新思维,打造出有质量、高收视的节目。
(四)加大创新力度。
目前电视节目百花齐放,节目样式越来越多,使得电视工作人员压力逐渐加大,要想确保少儿节目收视长虹,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对节目形式、内容进行改变,以新颖的形式、高质量内容吸引儿童注意力。例如,在动画片播放结束后,向儿童播放益智类节目,与动画片相比,该节目具有一定深度,可以让儿童掌握更多知识,这样儿童在娱乐之后还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对于家长、儿童来说是双赢的。此外,编导可以加强对翻转形式的重视,对该种形式进行有效应用,一旦儿童错过喜欢的节目,可以进行二次观看,这样既能紧紧抓住受众需求,还能提高整个时间段的节目收视率。与此同时,需要编导进行受众调查,掌握受众对于节目的喜爱度,这样才能对节目进行翻转,以此达到预期目的。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受众需求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在对少儿电视节目进行编排时,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思维,并且工作人员要对当地文化特点进行考虑,对文化特色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使节目具有较强的特色。
参考文献:
[2]胡那尔白力汗.少儿电视节目设计的建议[j].西部广播电视,2016,5(07):65.
[5]代美子.新时期少儿电视节目策划及编排探究[j].新闻传播,2017,6(12):75+77.
[6]孙文笑.浅析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139.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八
摘要在世界四个文明古国中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仅存下来的文化体系,它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遗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至今,对何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战国时赵武陵王效法“胡服骑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汉族文化自始至终都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仍然保留并继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吸收、同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就如袁行霈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况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的关系,必须是新的文化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华夏民族的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形态且不断发展延续的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语、行动、思维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曹胜高.《国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58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