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归纳。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创新总结,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一
1、物质条件。
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平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者必要的学习条件,这就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过于富裕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也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相反还可能会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
2、家长职业类别。
由于家长职业在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受到不同的影响。如职业习惯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氛围,而且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子女的指导能力也存在着差别,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修养也不一样,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子女的心智和品德个性的发展。
3、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指导能力的强弱,子女的学习志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这个因素的制约。
4、家长的期望水平。
一般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学习成就的愿望越强烈,其学业成绩也普遍较高。但家长的期望水平不能脱实际,否则,不顾子女的身心状况一味追求高水平的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一种高压重负状态,使子女的精神状态经常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5、价值观念。
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高阶层家庭视艰苦为合理,具有竞争精神并愿意做出相应的努力,而低阶层家庭常常持宿命论,接受事实顺其自然,导致自我排除的消极气质,他们往往接受自己缺乏能力的评价,并以此意见判断其子女。不同的价值观念可以决定人们对教育机构及受教育本身的态度。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9-10.
[2]王绿宁.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8.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笔者对此谈点浅见。
一、“全程就业指导”的概念和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印发《就业指导信息报》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进行日常咨询、就业政策宣传及模拟招聘等方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全程就业指导”力求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就业日标分别加以指导。
全程就业指导的目标是:第一,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自觉性,为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剖析个人性格、兴趣、优势及不足,提高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目标;第三,指导和鼓励学生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第四,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及技巧,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职业决策能力等,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全程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了十年。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无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实践证明,以往只重视在毕业班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早已跟不上当今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全程就业指导,开展贯穿全过程、伞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自觉学习,主动成材,使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学风,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质最,提高整体办学效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二)全程就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事实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有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来发展、塑造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确保自己将来“适销对路’’。因此,全程就业指导理应成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及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一旦明确了职业目标,学生就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锻炼机会和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最终了解社会、融人社会。
(三)全程就业指导是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的短平快模式,指导对象狭窄,形式简单,内容零散,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性不够,针对性不足,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民办高校就业状况调查”在问及‘学校就业前培训指导对你就业当中的作用有多大时”,近4000份答卷中,12.61%认为很大,37.07%认为一般,16.52%认为不大,11.65%认为很小.19.74%认为根本没用,这表明调查活动中近一半的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示失望。而全程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具有时间充足、内容广泛、科学性强、效力大等优势,能进一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全程就业指导是借鉴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早在1953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就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几个连续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前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不好必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导致职业选择障碍。生涯辅导理论以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职业指导的分野。20世纪70年代,是职业生涯理论成熟、完善和国际化的时期,为世界各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带来理论支持。如,在美国、加拿大、口本等国,都注重对学生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利用求职信息资料库的资料,分析职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系科和专业;在就业阶段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不盲目选择高薪职业岗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学习和借鉴国外广泛应用的就业指导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必将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新水平。
三、全程就业指导的实现途径。
全程就业指导就是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主要指一年级学生。应着重于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教育,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从在校新生的实际情况看,经过紧张的高考,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有的.新生感到无所适从,徘徊迷茫,基本上没有目标,容易随波逐流;有些新生虽有努力学习的意愿,却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他们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对自身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全程就业指导应从这一阶段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主动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所学专业以及可利用资源的有关情况,深入探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当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和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使新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人观教育,认识所学专业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设计。
(二)发展阶段,主要指二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学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与人相处和扩大知识面做‘型人’的重要意义,掌握与人合作的基本技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或素质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努力提高“硬件”和“软件”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尽早确立职业道路和事业目标,自觉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三)成熟阶段,主要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教育和社会适应性训练。主要是针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选择职业典范实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原定的职业日标做出调适。可借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首都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做法,设立见习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进行适应性训练,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发展;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平台。
(四)完善阶段,主要指毕业班学生。应着重心理教育、就业服务、择业技能培训和诚信道德教育。高校应突出服务意识,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充分发挥招聘单位与毕业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搜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现场宣讲和招聘活动;特殊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注重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若干,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和可比性,极易为毕业生接受。模拟训练意在通过对求职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想情况即兴练习,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和运用技巧的能力,克服怯场和惧怕心理。要强化毕业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杜绝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违约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损害个人声誉,损害学校声誉,妨碍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发展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紧密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紧密结合,分年级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阶段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只有认真作好每个环节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全程化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四
1.1将职业生涯规划给忽视掉。
据相关数据的调查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严重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自然而然可以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也是为数不多的。还有的相关网络问卷的调查发现,在问及是否对自身制定过职业规划时,很多同学都是回答没有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学生是很少的,只有20%左右。
1.2错把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同于职业的选择。
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比较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要准确的定向、自身自我的评估、职业选择、制定相关的行动方向、行动计划等几个步骤。而职业的选择,意义上指的是对于一份工作的选择而已,但是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是根据个人的爱好、能力等主要因素综合评价之后选择出适合自己并且可以胜任的工作的过程。那么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的选择只是职业规划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实际上不是等同的意义。
1.3在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
由于现在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当下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直接的给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带来压力。目前普遍有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都着急考研,进而导致在放假或是在高校的时间内都是在不断的进行学习,并没有将求职方面的事情作为主要的考虑范围,社会活动也很少去参加。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盲目去考证或是参加一些培训等活动,却是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计划,还有的同学甚至还出现见异思迁者,看到目前社会中有哪些的职业收入高就会很想从事收入高的职业,而在过一段时间之后看到别的行业收入高,又会去想去从事另一收入高的职业,直接将自身的职业规划抛到了脑后。
1.4错把择业当成自身的专业。
在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拘泥于所学的一些专业,其实从专业性的角度上来讲,在就业的时候选择和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自然是会对以后的工作是有所帮助的,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是很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选择的都不是按照自身的意愿和选择来确定的,换句话说,现在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所学专业都有可能不是适合自身的专业,因此,如果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第一个专业上的选择是错误的,就没必要在坚持第二个选择了,否则的话只会是错上加错。
2、导致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原因。
2.1社会因素。
现在随着我国高校的精英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大众教育,由原来的就业分配制度改变成现在的自主择业,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倍增,自然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对学生在指导方面不能做到细致入微。另外,我国的高校和社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意义上就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导致实行落实的不够到位,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高校的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普遍存在误区和欠缺,然后只是单一的只强调一些经济收入。现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经济因素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的,而且还有现在很多人在评价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时,还是会以经济状况为主来决定地位的高低。以上这些的种种因素都是导致大学生比较容易急功近利的主要因素。
2.2自身方面的因素。
首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由原来的社会中心转向为了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享受,严重的缺乏自我奉献的精神。然后很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重视度严重缺乏,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没有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职业规划上,而是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上网吧和玩游戏和谈恋爱上面,还有的学生没有重视自身的职业规划,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考研和各种活动中,其次是还有的学生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没有社会经验,就导致缺乏宽广的眼界。最后还有的学生是对自身认识程度不够,不了解自身的爱好、优势、缺点、,甚至有的学生自认为自身条件很好,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轻而易举,认为工作能力很强,还有的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心和自我竞争的意识。
3、大学生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误区的对策。
将大学四年制定行动计划,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
如一年级初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等,由于此阶段学习任务不重,可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学习。还须考虑是否要获得双学位、考研等。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强化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多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联系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找工作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寻找,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参考文献。
[1]杨淑欣,鲍德媛.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与借鉴.研究与借鉴.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五
进入21世纪,高校在经历了招生、专业调整、就业分配等重大改革后,确定了面向市场的新机制,大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期望和把握显得更具个性化,加之目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出恰当的生涯决定就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因素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被试。第一阶段抽取100名大学生试测,收回100份问卷;第二阶段按学院、专业、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以班为单位随机选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式施测,年龄在18~23岁之间,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问卷有效率为94%。其中男生361名,女生391名。
2.研究工具。自编的《大学生生涯决定问卷》。对试测阶段数据做信效度检验,同质性信度为0.756、分半信度0.824,效标效度为0.652,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3.研究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施测,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并监控全程。
4.统计处理。采用spss16.0forwindow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别从整体大学生、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方面考察被试在学校教师、辅导员、父母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工作和同学各影响因素上的次数,作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1.从整体来看。研究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认为父母亲的价值观或期待最能影响生涯决定,认为有影响的占82%,而认为学校辅导员对其生涯决定的影响最小,认为没有影响的占64.3%。前者强调出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生涯影响的深刻,middleton和loughead指出家长如果控制、独裁地支配子女互动,则子女的生涯选择由他们来决定,hoyt,otto的研究指出,父母是子女生涯决定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考察中国的家庭不难发现,中国是一个具有极强家族观念的国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不容置疑,“百善孝为先”“子承父业”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再加上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被模仿的对象。这无疑使得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在子女的生涯决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地位。
post-kammer&perrone,willings研究指出,大多数青年认为在其生涯过程中,虽仍需要成人的协助,但传统生涯辅导对他们并没有发挥显著的成效。这与本次研究中学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影响最小是一致的。学校是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的主要环境,按理应该对学生的生涯决定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可研究结果却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担当,他们刚出校门不久,对人生的领悟、个人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的时期,缺乏经验,实难担负起指导学生生涯决定的重任;同时,高校管理中辅导员与管理学生的比例往往高达一比几百,由于精力有限,也很难与学生进行细致而充分的互动。这样,高校辅导员无论是辅导能力还是辅导精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弱了。
2.从性别方面看。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父母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的工作、同学对生涯决定的影响,虽性别间并无显著差异,但其中父母价值观或期待、同学对生涯决定认为有影响的占80%以上。学校教师、辅导员对生涯决定影响虽然较少,但对生涯决定影响程度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教师对其生涯决定有影响,且女生认为有影响的比例高于男生,在对学校辅导员没有影响上,男生高于女生,可见男女生受学校教师和辅导员的影响有差别。多数大学生根据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来进行生涯决定,男生偏向于实用的、需要体能的、技能的或管理的发展方向,而女生则偏好支持性的、有关健康的、文书的或社会导向的方向。男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被灌输的是男子汉的角色要求。因此,男生从小被要求有主见,独立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在低年龄段这种表现还不太明显,而到了大学时期,这种性别角色的要求与青春期强烈的自我觉醒综合起作用,使得高校中男生对教师、辅导员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女生从小到大往往被灌输的是以家庭为主,事业上不需要怎么优秀和突出,但一定要以贤妻良母为榜样,因此选择职业优先考虑支持性的工作,如文秘、护士等,考虑稳定性强的工作,如教师、公务员等。她们较男生更容易受到教师和辅导员的影响。
3.从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看。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不同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学校教师、辅导员、同学对其生涯决定影响没有差异,其中有75%以上认为学校教师具有影响力,64%以上认为同学具有影响力,这与gottfredson所主张同学会对抱负产生相当的影响力的见解是一致的。有62%以上认为辅导员没有影响力,但反映一般低社经地位大学生受学校教师及辅导员的影响比较大,值得注意。另外,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以及父母目前的工作对不同社经地位大学生生涯决定影响的差异显著。其中,中、高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前者对其有影响力达77%以上,低社经地位大学生则只占47.5%。同时,高社经地位大学生认为父母目前的工作对其生涯决定有影响,而低、中社经地位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这与多数研究结果近似,分析原因,高、低社经地位者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教养态度不同,高社经地位者父母本身往往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的素质较高,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有能力辅导和陪同孩子学习和成长,孩子自然受父母影响就比较大,低社经地位者则相反。另外,因社经地位不同,家庭气氛有温馨或冷酷的差别,双亲对子女有关注或漠视的差异,子女有被父母接纳或拒绝的影响等,对其生涯决定发挥的作用自然有不同了。
三、结论。
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因素有: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学校教师、同学、父母目前的工作、学校辅导员,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占大多数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有极大影响因素的是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有影响的因素是学校教师和同学,没有影响的因素是父母目前的工作,完全没有影响的因素是学校辅导员;在性别上,发现女生比男生有较多比例认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二者是有影响力的因素;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高、中社经地位者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对其生涯决定有较大的影响,而低社经地位者认为较没有影响。另外,高社经地位者认为父母目前的工作对其有影响的占较大比例,而中、低社经地位者多数认为无影响。
四、建议。
1.利用高校教育阵地,建立完善的服务于大学生生涯决定的机构体系。综合考察影响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各因素发现,除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父母目前的工作外,其余各因素都与学校大环境密切相关,我们无力改变大学生家庭的特定背景,但有效利用高校这一教育阵地,服务大学生生涯决定则责无旁贷。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极强的盲目性,只是一心想考上大学,但读什么专业?如何利用大学学习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则从未思考过,这显然需要在大学中来补上这一课。为此,高校教育中应该适时增加有针对性的生涯决定方面的内容,建立从学校到二级学院、系、专业,自上而下完善的工作机构,真正把服务于大学生生涯决定当做一件实事来抓。
2.提高学校教师与辅导员对大学生生涯决定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和辅导员是直接与大学生接触的成年人,也是大学生方便求助的对象,高校的各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都是通过他们去落实和实施的,因此,提高他们对生涯决定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好地协助大学生做出生涯决定。高校可以通过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外出进修、教师座谈等方式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提供机会,提高其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他们去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生涯决定。
3.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讯服务,增进其生涯探索的能力。做生涯决定的重要基础,需要有工作和涉及教育需求的资讯,这是大学生做出恰当生涯决定的关键。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关注与他们直接有接触的职业资讯远多于没有接触的职业资讯。这与他们资讯来源贫乏有关系,资讯缺乏恰恰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做出及正确选择。因此,高校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多种资讯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有关生涯的大量、适当资讯。在提供资讯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如与成人讨论有关的生涯计划、选读有助于做生涯决定的课程、参与相关课外活动、进行部分时间制或暑期工作、接受工作训练或教育、考量工作的条件等。这一系列生涯探索活动的进行,将帮助大学生提高生涯发展计划成功的可能性。
4.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调查发现,同学群体对大学生生涯决定有较明显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交往,受同龄人影响也较大,他们希望有自己亲密的团体以交换经验、沟通观念,甚至形成集体的意识。因此,在校园中营造思考生涯发展、积极探索生涯趋势的良好环境,让大学生感到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有密切合作和交流沟通的渠道,可方便地分享必要的生涯资讯,必然会对大学生的生涯决定产生正面作用。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中,对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都非常重视,可以利用已有平台,加入大学生生涯决定方面的活动内容,在校园中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
5.掌握父母教育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其成长和增进辅导生涯决定的知识与技能。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父母对大学生生涯决定的影响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生涯决定遇到困难时,首先会转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而现实中,大多数父母未曾研读相关的课程,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无法有效地帮助子女。这一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生涯决定及个人未来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解决呢?笔者提出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远程教育中开设专门针对学生家长的生涯发展、生涯决定与生涯辅导的课程,在获得成效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面对全社会开展生涯教育,这必将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2]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5(6).
[3]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
[4]李斌,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生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六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未来。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既存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的特点,也存在毕业生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预防和解决就业问题,应从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着手。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多变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很多大学生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自己在专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已具备竞争优势,觉得找工作只是自己意愿的问题,只是求职时间长短、工作待遇、工作性质的问题,因而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很高。但由于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和求职经验的不足,再加上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灵活应变的求职能力,部分学生求职连续挫折,并体验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产生了自卑、怯懦、退缩等消级情绪和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在持久和过度的消极情绪影响下,便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二)盲目的从众心态。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容易受社会、校园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新思潮的影响。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自身视野、经验和学识有限,在面对就业创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往往依赖和参照家人、老师和周围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在复习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别人在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舍其所长,就其所短,就业择业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性和功利性,作出不利于自身、与自己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不相符的选择,最终一事无成。
(三)矛盾的就业期望。渴望竞争与寻求安稳的矛盾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在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学生优厚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很多大学生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同时,在抉择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资金筹措困难、项目精准定位困难、创业和管理技能缺乏,空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在创业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创业实践寸步难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创业受挫的大学生开始转换目标,规避有风险和有挑战的工作岗位,追求工资高薪、职业稳定性和“一次到位”,重新聚焦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上,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体制、结构和增长方式等转变及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等原因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弹性系数减低,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减少。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连创历史新高。如,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的145万人增至的413万,从630万人激增至近765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到瓶颈期。如,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7.8%,届大学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为92.1%,虽比略有增长,但就业后本年内98%的本专科生发生过主动离职。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二)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办学色彩依然浓厚,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还存在师资、学科结构和教育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不系统不完整、专业招生及人才培养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等问题。诸多原因叠加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较大矛盾,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如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中就表明,法学、生物工程和美术学等专业就是连续2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差。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就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教育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对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识观念错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和弊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整体较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显示,届毕业生中,74.0%的专科生和58.1%的本科生未来三年有创业意向。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如预想的高。2015届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0.6%、1.2%和2.6%。
(四)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素质、就业心理、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求职技巧等。目前,源于中国社会传统、根深蒂固的重社会地位、重物质利益、重工作稳定和重自我中心的就业理念,依然深深影响着高校毕业生所在家庭和本人的就业择业观念。很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希望选择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工作稳定、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过多的依赖家庭背景和亲戚朋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谋业观念,择业时只谈爱好、兴趣和工资待遇,却很少谈创新、服务和奉献,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倾向明显。如,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中,56.5%的专科、58.0%的本科毕业生最主要创业动机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24.0%的专科和27.2%的本科创业者“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在苏南五市及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超过50%,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比例依然很低,只占2%。总之,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及机制改革滞后、人才供给结构及数量与经济发展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等复杂原因叠加,导致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实行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信号为逻辑起点,不断健全高校自主办学与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应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吉林大学,.。
[2]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七
“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宣扬着“低碳”的理念。从10年江苏高考卷“绿色生活”为名的作文中也可窥见一斑。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让大家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到低碳带来的不同。
一、低碳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世界低碳在行动。
1.丹麦——低碳社区。
一般以社区为单位,以低碳化节能项目为主进行社区节能实践,致力于发挥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在节能应用中的先锋作用和主动意识。可用10项基本原则来指导低碳社区建设:低碳或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运输、可持续性和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消耗、保护动植物、保护文化遗产、公平贸易及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丹麦beder的sun&windcommunity(太阳&风社区)就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最大特点在于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形式,强调公共住宅设计和新能源的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并保持社区优美的居住环境。beder案例只是丹麦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丹麦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为全球低碳发展领跑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丹麦政府就已着手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积极开发新能源。在过去的25年中,丹麦经济增长了75%,但能源消耗总量却基本维持不变,这不能不说是低碳式发展的巨大成功,也为其他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树立了信心。2.瑞典——可持续行动计划。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可持续发展是瑞典政府内政外交的核心目标,各级政府须积极宣传和制定政策,每项决策都要仔细权衡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997年,瑞典政府启动了一项1998-2000年间预算为12.5亿瑞典克朗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资金主要用于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筑、交通和能源部门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再利用,以及开发利用新能源。瑞典很多城市已经或正在积极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如马尔默,那里是世界闻名的从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知识生态城市的典范3.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
英国也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2001年,英国政府通过设立碳信托基金会(carbontrust)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nergysavingtrust,est),通过金融手段共同推动英国低碳城市项目(lowcarboncitiesprogramme,lccp),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作为首批三个示范城市,在该项目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各自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在建筑和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2003年,英国政府还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定义了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三、低碳生活——中国在行动。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2]。
第一,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第二,抓好试点,树立典型。
目前,深圳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住建部支持将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优先在深圳试验,引导相关项目优先落户深圳,并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负责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
第三,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
第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
第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处理好“一抓”“三防”关系。
“一抓”就是抓低碳经济建设;“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乱上项目、防浪费。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在开始时就让各级政府、行业、社会头脑清醒、思路明确、认识一致、步调统一。
第七,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206。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八
(一)影视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国内影视教育的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影视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于影视教育来说,“互动性”是必不可少的,在互动媒体时代下,成长的我们更是深刻体会到新媒体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互动性”。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的灌输方式教育,体验新媒体时代互动带来的自主权。
如今,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与新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多数人依旧把影视教育只作为艺术教育来看,视野还是狭窄了。影视教育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是新式教育的范本,因此,我国高校对待影视教育的理念和态度有待改进,更新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实现从手段到内涵的全新变化。
(二)影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内大多高校在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缺少高敏感度,因而对新的教学模式、学科动态有些反应滞后。影视教育除了专业性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之外,大部分都是设置在文学院的框架之内,相对比较保守。影视教育实质上还是文学思维的教育。各院校教授的课程多以文学、戏剧、影视理论为主,观摩的影视作品也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来解读和评析。
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影视教育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加快步伐,很快就会被潮流抛弃。在以往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传统影视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作品的确很经典,但新鲜感缺失。
在国外,影视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影视创作基础理论、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的赏析及解读等常规理论内容,国外的影视教育还涉及与媒体、业界对接,经常进行行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甚至很多院校会邀请业内人士参与影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以使学生接受的影视教育能更好适应影视产业需求。由此可见,国外的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国内高校影视教育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
(三)师资专业性欠缺。中国的影视教育,师资多是由文学、戏剧等专业转行而来,因此,高校影视教育的师资良莠不齐,专业性欠缺,大多数老师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上,没有拓展性。大部分都是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半路出家”者,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缺乏相应的影视实践能力。所以说,高校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专业性和全面性,只有师资力量全面平衡的发展,影视教育的质量才能稳步提升。
如此看来,整改和转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影视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应该推陈出新并与时代接轨,利用新的平台、拓展新的`思路、传导新的理念。
(一)新理念的传导,加强院系之间的联合与互动。强化新理念的传导,让学生及教师挣脱传统的、固有的理论教学桎梏,颠覆传统的“电影是大,电视是小”的思想壁垒,加强微电影、创意短片、网络栏目、网络大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创作。让所想传递的信息迅速为受众所吸收,提升趣味性。这就需要将过去单一孤立的的分科教育模式发展为融合性较强、协作性较强的“互补式”教育模式。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影视教育的拓展,牢固本专业的基础,拓展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的影视教育部分,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从而加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互补和延伸,使课程实现最佳组合,在教学时应模糊专业界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增强实战理念,影视教育与多平台对接。影视教育不能仅限于自我陶醉,影视艺术本身应充分服务于受众,也应充分要求被教育者将影视教育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技术平台进行有效对接。不单单以被教育者为主体,而应站在受众的立场进行实战式教育,让被教育者适应更新的技术、接收更新的理念、做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影视教育不能只固化于课堂之上,而应更多地结合实践,理论讲解要相应减少,取之以录音室、演播厅及视频编辑机房的实战课程。让课堂不仅仅是课堂,也能够真正成为实践的基地。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行业与新媒体的融合拥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因此,高校影视教育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传统影视教育,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并应当在现有教学体制下,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创新和突破,从而使高校影视教育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2]王艳玲,王一博.“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j].电影评介,,(20):1-4.
[3]曹龙钰.关于高校影视教育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5,(06):119.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快速增长。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培养人塑造人,和谐的环境使人身心放松,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家长孩子之间的互相沟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学校应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与学生间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学生违纪时应承担的责任.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责任关系。加强双方的自律和他律,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有效排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工程的开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文档为doc格式。
-->
-->。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一
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低碳经济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身处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生必须掌握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大学生既是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引领时尚生活的先驱。大学生除了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注意“减碳”外,还要尽自己所能影响更多人加入“减碳”大军。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学生环保意识减碳。
何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校园”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及价值观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未来的经济模式。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低碳经济或将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发展及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来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如果说《联合国宪章》是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业文明的游戏规则,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是突破以土地为主要资源而利用市场规则的工业文明的游戏规则,那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会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也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
二、低碳经济与中外经济的发展1.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机中,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在危机中酝酿,新能源是这一革命的突破口。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实质是能源发现,由于能源替代了手工劳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实质是能源传输,通过降低能源传输成本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由于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加速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很有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二是低碳经济将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低碳经济以能源变革为核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二、我们如何响应“低碳”
1.提高思想认识,深化节约,低碳观念。
一珍惜资源远离奢侈浪费之风;
二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如节水节电,在洗衣服时,坚持自己手洗;每天关电脑、台灯后,及时将插座断电,将电脑屏幕的亮度调低,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三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用餐时使用消过毒的循环使用筷四减少垃圾制造,垃圾分类丢弃:
五多参加环保活动:
节能减碳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到达改善整体环境的质变。“勿以善小而不为”“拯救地球人人有责”,响应“低碳时代”从你我做起.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运用“思考护理”,了解每个患者特殊的身心反应与需要,在疾病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心理护理的干预,恢复患者的身心平衡与协调,使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外在社会力量,不仅帮助患者身体康复,而且能帮助患者获得心理康复。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介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家长认为大学生仍是未经世事的孩子,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呵护有加;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又把大学生认同为社会成员,要求他们独立自理。尤其是考入我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尖子,因此竞争相当激烈,常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处于紧张而矛盾状况中,更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缺乏心理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增加。国内外报道,约有10%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笔者从事大学医院护理工作多年,在工作中,对许多由不同原因所致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了护理干预,有以下一些体会。
心理护理在疾病初期中的作用。
每个人有其社会、文化、环境、心理、生理等不同背景,这些背景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医护人员不仅要医治病人疾患,也要关心病人的身心社会各个方面,给予适合其身心需要的护理,这样的护理才是量体裁衣式的,而非千篇一律式的。我校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学校里的佼佼者,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与自尊心,但进入本校以后,发现其周围强手如林,各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加之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骤然的变化。使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适应不良,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我院经常遇到一些病例(学生),因自觉不适而就诊,但各项检查结果均属正常,药物治疗对他们多数无效果,但其仍坚持主诉有不适的感觉,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种症状出现通常是因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太重而造成。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自己或社会对其有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值,但当无力完成时,就会使他们很容易发生心理应变,如再不能有效控制或消除,则不了避免心身疾病会随之而发生。最终由心理障碍发展成器质性病理改变。
病例1:xxx,男,19岁,大学二年级。因头痛,睡眠质量差,人院。病人曾于门诊诊治多次,症状无改善,入院后各项检查均属正常,临床诊断为神经衰弱,给予口服安神、镇静、镇痛类药物治疗,症状依然无明显改善,病人情绪低落、不安。在交谈中得知该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在中学时期成绩一直很好,高考保送进入我校,入校后给自己定下了很高的人生目标;平时刻苦学习,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人校后寒暑假均未回家,除了考虑到家境问题外,更多的是想通过加倍努力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一年的学习过去了,学习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而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在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我们针对他的特点给予心理指导。
首先肯定该同学在学习方面积极上进的精神,同时辨证指出全国重点大学是优秀学生荟萃的地方,但是第一名只允许一名;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应及时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开导他,将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般的人,将来在事业上也一样可以有所突破。而且指出今后在未来的社会里,象他这样拥有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特点的人才,更加有可能获得成功。
通过多次交谈,该生终于对未来重新树立信心,情绪逐渐平稳,症状陆续消失。出院后也曾多次与他联系,得知其学习、精神和身体状况一直正常。
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的医务人员,如何能在护理工作中重视早期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要能理解病人情绪,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从病人的语言和表情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亲切的语言,细心的照料,使学生感到尤如在家中一样得到关心和爱护,从而对护士增加了信任感。通过及时的心理护理,提高了病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尽早恢复健康。
心理护理在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有一些学生本身患有疾病,心理并无明显障碍,也应重视对其的心理护理。青年人的情绪是强烈而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倘若病情稍有好转,他们就盲目乐观,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打针,而去上课,但病情一有反复,又会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模不定,由于疾病的巨大挫折,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经常反复住院。
病例2:xxx,男,15岁,少年班一年级。患自发性气胸入院,经过常规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但仍需卧床休息。然而该生自认为并无不适,就继续照常上课,与同学一起活动,结果又接连两次气胸复发,给生活、学习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因此留级两年。由以上原因,导致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精神紧张与焦虑,担心疾病无法彻底痊愈,影响到大学学位的获取,情绪十分低落。
针对该患者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差的特点,在护理中反复耐心地对他讲解有关自发性气胸的常识与注意事项,并要求他一定要遵守院规,配合治疗。经过多次引导,病人终于能做到主动配合治疗,病愈出院后再未复发,直至毕业。
以上病例充分说明尤其是护理人员必须密切注视病人的心理变化,实施正确的心理保健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理解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增强自我调整心态,自我平衡处境,自我修正错误。
心理护理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由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其理想中的生活有很大差距,常常使大学们的心理矛盾日趋严重。轻者苦闷、牢骚,重者可发生心理失控,导致校园自杀、暴力等事件时有发生。是因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时代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过程之期,尤其心理发育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尚不健全,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认识等原因。
病例3:xxx,男,22岁,大学四年级。因失恋导致神志恍惚,人院诊断为忧郁型精神分裂症,住本市某精神病院治疗,2个月后病情无好转。某夜从医院出逃,并自杀,我们认为:患者在患病入院后,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而目前医院对精神病人治疗仅注重药物控制,而忽视心理疏导的倾向,造成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导致这次不可挽回结果。如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能更多地把精神障碍当作一种普通的疾病来对待,更多地给予关怀;医护人员能多重视心理护理,定可避免一些严重后果事件发生的。
愈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常发现有些学生所患疾病已痊愈,但仍不愿出院,分析这些学生多伴随内向性格,在住院期间得到医护人员悉心照顾后,产生依赖性,害怕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护士应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战胜自我,针对性的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向他们作宣传教育并作解释,启发和指导他们尽可能进行自我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我们常以护士、朋友、姐姐、母亲等不同的角色出现在学生患者面前,以这些角色的转换,可以更好地贴近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需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指导他们的心理、生理康复。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三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树立人本教育管理理念。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和学生的平等地位。第二,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合适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创建网络管理交流平台。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创建网络管理交流平台。新媒体平台是实现校园管理者和学生互动沟通的有效渠道,为了宣传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必须创建科学的信息平台。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打造新媒体平台[3]。第二,应该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等,发挥平台的实用价值。第三,应该在平台上举办信息交流活动,采集各方的宝贵意见,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
3.3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再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新媒体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学生坚持自身的政治立场。第二,高校应该控制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态势,以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舆情方向。
3.4形成班级日常管理平台。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形成班级日常管理平台。高校管理应该和班级日常管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应该选拔优秀教师、优秀班干部,对班级进行管理。第二,高校应该采用超链接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第三,高校应该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发挥民主管理的实效性[4]。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与教育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促进高校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依靠新媒体技术,形成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4]王储平.分析“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02:48.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四
低碳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历史上的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国家领导人在低碳经济方面做出努力,这是有证据可说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态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过相信随着人民大众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四大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因此,要在能源取舍,能源清洁,低碳探索及低碳产业等诸多方面进行低碳经济的努力!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五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媒体逐渐被运用到生活中,且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较枯燥的课程,将新媒体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但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为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各高校针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学者们对新媒体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分别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列入新媒体专栏。新媒体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呢?新媒体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学界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相对而言的,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1](p4)”的一种新媒体形态,其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向用户传送信息。
(二)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即时性。所谓即时性,就是指消息传播的迅速性。新媒体以网络为依托,利用数字技术等传递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递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能为用户提供海量、即时的信息。
第二,共享性。通过新媒体,每个个体可以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重大事件以及有价值的资源上传到个人微博以及各大论坛社区等,使其他受众可以即时、准确地了解有关信息。
第三,交互性。在新媒体中,各个用户可以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客体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
第四,个体性。新媒体迎合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类型。
第五,开放性。开放性是就媒体环境而言的,但就媒体的开放性是以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为前提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可以就一些问题充分、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性工具且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无论对教育者而言,还是对受教育的客体而言,产生的作用都是利弊共存的。
1.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途径较为单一,且获取内容不全面。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资源共享的app不断增多,校园网站不断推出精品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途径。
2.内容更加丰富化。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教科书,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较少且具有同一性。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其传播速度快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学生能及时获得海量的资源,这些内容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3.交流平台扩大化。
新媒体的出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更加宽广,由传统的课堂模式走向网络,由集“一家之言”于一堂转向集“百家之言”于一堂。通过利用新媒体,思政教育教师和受教育的大学生,甚至更多、更广泛的群体都可以通过各种交流平台相互探讨,相互分享,相互吸取经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1.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触碰到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一些扭曲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导致其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2.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在新媒体问世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普遍具有权威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认可教师的观点。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其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获取多种多样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服度、崇拜度呈现弱化的趋势,甚至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及看法持怀疑态度。这使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3.新媒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备课的内容相较于新媒体传播的速。
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必然带来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巨大变化。学分制既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又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学分制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才市场的日趋完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上,逐步推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必然带来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巨大变化。学分制的改革和实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探索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学分制源于德国的选课制,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学分制的创立,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894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我国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相对较晚,大致始于2o世纪末。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所实行的还是不完全学分制,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是一个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
当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实施学分绩点制,采用弹性学习制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可以申请免听和休学;学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申请转系和专业;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和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学校实行导学制,设置专职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选择课程,提供关于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情况、授课教师情况方面的咨询和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学分制扩大了高校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能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和课程,以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量,以学分绩点反映学生学习的质。学分制的施行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它也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一,自由选课、选专业将使学生更多关注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特长,高校要尝试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固绕他们未来的出路帮他们设计好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其二,实行弹性学制使学生分阶段就业成为可能。学分制度下,当前高校普遍延用的每年一次的就业计划编制和时间安排将显得不适应。高校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制定新的就业工作步骤。
其三,用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对以往奖学金的评定提出新的挑战,逐步淡化综合奖的评定,取而代之为个人申报制和单项评审将成为趋势,同时也将要求高校重新制定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
最后,免听课和自愿申请休学将使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投入社会实践。这要求高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和未来出路的选择上都更加合理科学。
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按照个性化和能力提升要求来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广泛开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性、专业性”,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学分制就是这一思路改变下的一次重大的教育革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一门课程。其要求的进入门槛低,适合任何一个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此,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对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羁绊,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普及推广。从实际情况看,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大部分已经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学分制促进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体系,也有利于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孵化基地。从表面看,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学年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计量单位,后者是以课程学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计量单位。但从实质上讲,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学分制的实施对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将产生强烈冲击。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可建立如下类型的大学生服务机构。一是大学生社区(或大学生生活园区)服务中心。其职能包括:负责大学生生活指导,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二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其职能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毕业生就业推荐、就业计划上报等,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学分制在促进高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体系过程中,必然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孵化基地构建。
学分制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结构差异明显,使得教学产生诸多不适应。实施学分制有一个成本效益问题。从有关调研来看,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择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因而深受学生偏爱,但老师数量偏少,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师更少。而就业指导重视实践操作及互动教学,班级人数过大导致教师无从顾及实践活动,也难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规模大,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有的同学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基础,有的同学从来没涉足过经济管理课程,对一些常识性概念都需要反复解释。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因材施教,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难以摆脱照本宣科、理论实践脱离、观念行为脱节的俗套。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建设,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
学分制不能促进教育方法改善,就业指导实践课程难以实施。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与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相比,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而非分科性的课程体系。而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管理机构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时,很少或不考虑就业指导课程的活动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就业指导课程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和意义。比如说,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就必须通过打报告到系,再到教务处,有的还需要主管教学的校长签字,如果涉及到经费,还要到财务处报批。程序繁琐,好不容易批下来时机已错过了。而创业教育本身是由一系列实践活动组成的,包括创办企业模拟:销售能力、领导能力、团队拓展训练等,但在现行学分制教育体制下,创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
以分论质,以分来定课时,难以提高学生素质,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传统的高校教学,存在着“按部就班,重教轻学,以分论质”的弊端。一些学生的学习无压力,也无动力。学生在自主选课时,有许多人“避实就虚”、“趋易避难”,虽然修满了学分,但知识缺乏深度和完整性、系统性,使实际学力下降。同时,学分制通常以学分来定课时,而课时常常成为评价教师业绩和教师课时补贴的主要手段。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要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甚至需要一些资金投入,但却难以得到学校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推动实践教育环节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从观念到管理体制上,与人才的培养有着严重的割裂现象,负责就业指导的部门大多不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负责培养的主要部门又没有很好地研究就业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和统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其成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较好地适应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就业指导教材单一、陈旧,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形势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度广度、方式方法、有效性等方面都还需进一步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仅靠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现当代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处在既受原苏联模式影响,又在向欧美模式回归的改革与探索阶段,国内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在深入,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还比较少。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来一种“三赢”的结果——不仅高校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个人的潜质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社会还能获得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学校负有教育、培养、训练和推荐等方面的责任。高校实行学分制已经是大势所趋。学分制度将触及人事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协同起来,采取积极的策略共同解决实行学分制带来的问题。学分制度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并将进一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而招生的“行情”又关系到学费、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的多少。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分制度的要求做如下工作:依社会需要和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招生人数及人才培养规格;引导学生围绕毕业后的出路选择课程与专业。最根本的就是注重学分制下培养质量的提高。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带来了选择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但学生的独立性、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必须精强能干。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需要及时制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计划,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工作;高校要把就业指导教师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范畴,有计划安排他们外出进修、实践;作为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快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分制的要求,除常规做好一般性就业指导工作以外,还应将学制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学习导师同时也是就业指导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将学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同时进行,并且一对一的指导。调整就业指导机构,将其重心从学校转移到系一级以促进这种结合。
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指导上应是不同的。在就业指导上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应是全面而多样化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形象设计等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国际化大公司经理等做顾问,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求职自信心,提高就业素质。
(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随着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呈多样化的趋势,应严格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构建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性教学工作“三段式”(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的基础上,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信箱、教学周报表、教学例会等多方位和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同时以评估为手段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导师责任制。
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导师责任制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以实现“品德与学问俱进”之目的,真正让大学之道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追根溯源,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是“导师制”创立之滥觞,书院制是牛津、剑桥的灵魂,而导师制则是书院教育功能的精髓。虽然导师制初衷是为了学术目的而实施的,但是导师制所折射出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理念可为我所用。我们为了解决大学生职业指导难题,可以拓宽其“导”的范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导师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事情都要挂在心上,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导师制与学分制是相辅相成的,是对学分制有益的必要补充,是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重要保证。导师制应该因校制宜,灵活实施,承担大学生职业指导任务。
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历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是伴随着个体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体现在协助和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个体具有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个体了解真实的自我、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以及职业信息,三是协助学生个体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和面临的任务的深入分析,做出自己的生涯决策,四是协助学生个体发现并发掘自身的潜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以达到个体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个体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要根据生涯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一整套指导计划的实施,达成个体对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需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指导方法上以个人咨询服务为主,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将教学、讲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职业网络,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同交流。在实施步骤上,可按学年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有其自身的任务并且相互关联,贯穿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完成大学生就业的准备过程、选择过程、实践过程、调整过程和实现过程。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要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甚至需要付出相应的资金,但却难以得到学校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制约了教师推动实践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行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培养团队精神,重视社团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了搞好社团活动,大学生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力求把这些活动办得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在社团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社团活动中,一个学生不仅是参与者,也可能是辅导员、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社团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高校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施展的舞台。要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及调查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要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高新技术企业打工,或者利用自己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参与或投资兴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国内外成功的创业人士的经历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络平台,继续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收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情况,检查自己以往工作的得失为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可以及时理解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及时发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为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要及时调整高校课程设置。高校的课程设置须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合拍,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社会上保持领先,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深度。高校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64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