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2:00:12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0 12:00:12     小编:LZ文人

报告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学术研究、企业管理、市场调研等。报告的结构要清晰,通常包括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重点内容。这些报告范文涉及不同领域和主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写作方式和技巧。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一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附近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二

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

4、建筑业

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制造业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

5、金融业

1、教育

2、卫生和社会工作

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三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年复一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也是参差不齐。20xx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无疑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广东20xx年发布了就业形势分析评估。其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就业失衡。总体趋势呈现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专科生供过于求。研究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比为1:50,也就是说平均50个就业岗位来争抢一个研究生。而本、专科生人数与岗位数之比还不到1:1。可以想见,人才就业失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涌现了一些新问题。大学生违约、跳槽的现象开始跃然于水面。违约不仅给企业带来不便,同样也给大学生的信誉蒙上一层阴影。由此,社会上也曾讨论过我们的高等教育方法是否有误。有些大学生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或者想自己创业,所以选择跳槽,这种行为还有待商榷,无法一言而定它是否正确。还有一些大学生不知晓相关政策,从而对企业及单位有一定的误解。大学生表达能力差,无法向企业展示自己的优点。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过于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些什么。所以在对待工作上缺乏上进心,缺乏创新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都是现行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引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二是市场的需求。

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

20xx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面对这一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前一阵,国家主席下阶层时差时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为工作重点来做。总理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们交谈。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文图的严重性,它与整个是个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解决它并不是一个想法,一项措施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科学发展观,长远地,发展地看待整个问题。而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四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知道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倾向于去大城市、好单位,而本次调查中选择去欠发达地区学生却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一方面与有些学生提到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有关,也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现实有关。这表明已有更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为自己的将来做较为恰当的定位。

从学生对选择理由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同样的选择却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而不同的选择也可能是出自相同的动机。比如同样是选择比较低的工作待遇,人次百分比排在第一位的动机因素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占总人数的31、8%,典型的表述有:在相对差的单位能拥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自己有用武之地,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可为落后地区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与其在舒适环境中平凡地过一辈子,不如在艰苦环境中干一番大事业。

而同样是选择宁愿作为普通人员去发达地区的人其动机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动机是与选择去欠发达地区的同学殊途同归。如其中人次百分比居首位的就是为了发展,占总人数的37、6%,典型的表述有:“一个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人会随着对手的强大而不断强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高手如林的地方,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只有面对强手才会激起奋进的激情”、“在大城市发展机会比较多”等。

这样的人是乐于挑战自我,占9、6%,典型的表述有:“我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会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在竞争激烈的地方磨炼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城市的环境会增加人的压力和动力,有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

以我对大学生工作问题的理解,谈几点认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是社会性的问题,其次才是个体问题;。

还没有就业的我们,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甚至是人格的压力,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机会、关怀和指导。如果我们大学生有观念或能力问题,作为老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想家长也应该这样去面对问题,而不是事后的责备或教训。

如果我们的学校,当初能够使我们更懂得面对社会现实的不易,更懂得承担公民责任、独立承受压力的不易,更懂得在现实中保持理想的不易,更懂得依法维护自己权利的不易,更懂得先生活再发展的道理,他们或许不会等待,而是已经工作,并在不理想的工作中保持积极追求的愿望。因为我们知道人生的发展比具体的工作重要得多,而独立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虽然还没有工作,但内心的支撑仍然坚固,并在可以自控的程度下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顺利自然可喜,能够经受压力更是能力。有满意的工作自然可喜,但工作以后还有失去的风险,人总要有抗压能力的;我们或许不会埋怨家长,抱怨社会,因为我们知道家长是最无私的,而人生的道路本该自己开拓,没有人可以给自己安排一生,即便可以,那也是表面的,真正的幸福是不依赖他人的。

单就就业而言,学校固然可以做一些更切合实际的调整,包括规模、结构、特色、师资和教学方式等,坦率地想,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是大学的压力,所以,每所高校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提高自我调节和推动发展的能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作为一个学生,既不能创造就业机会,也拿不出一贴良药,提出的建议,也未必能行。但希望大家都以人为本,关照我们大学生,更希望我们未就业的大学生们,珍视自己的心灵,别让它受污受伤。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五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系到学生的生存发展,为了了解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培养质量,对20xx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此次调查目的是了解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求职过程等。通过了解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情况提供反馈,进而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推进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更好地为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每年的就业情况统计是一项常规工作,主要途径是各个系部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现代化工具逐一调查登记。

本次就业状况调查评估,一方面是客观评估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上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为推进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针对20xx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质量情况,毕业生问卷包括十二个部分,分别为各系部毕业生人数、升学、就业人数、就业录用渠道、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平均工资、在教育岗位就业人数、专业对口比例、待就业比例、自主创业比例等。

全校共统计到2291名毕业生就业信息。其中,升学299人,就业1506人。就业率79%。政史系、教育系就业率较高,在90%以上。今后应继续发扬这些系部的学科优势,同时,要加强其它系部的专业竞争力。

从就业录用渠道看,就业1516人,其中,协议就业166人,占11%,协议就业人数和比例逐步走高。通过招聘考试录用的69人,占5%,占比较小,显示近几年来,上岗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灵活就业1281人,占84%。

从就业地点看,在生源地就业1401人,非生源地404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逐步改变,走出去的观念逐步树立。

从单位性质上来说,公立单位463人,私营单位1053人,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改变,已不局限于到公立单位工作,更多的加入到了私营企业。

毕业生平均工资1927元,处于中等水平。

在教育岗位就业的人数650人,占就业总数的43%,说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还是教育岗位,占比较大。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的524人,占36%。显示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比例较高。

待就业486人,占21%,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较小;自主创业24人,占1.5%,毕业生的创业意识还不是很强,今后,学校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培训与指导。

(一)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1.加强实践锻炼。

用人单位十分重视应届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甚至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大学生应当尽早开始规划,并有计划地参与社会实践,为求职做好准备工作。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有计划、有意识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自我评价。

正确的择业观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因为薪酬福利待遇等而忽视了个人职业发展。

3.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

大学生要在就业信息收集、简历的制作与投递、面试准备、求职礼仪等方面采取积极的行动,如主动与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班主任保持联系,及时获得学校发出的相关就业信息;在初步判断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一些单位投递简历;在招聘会现场,并争取与招聘人员有更充裕的沟通时间和机会;面试前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预想要提问的问题等。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

1.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能相对直观地反映专业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考生及家长了解报考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尤其是在专业志愿填报上尤为明显,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填报的热度。生源选拔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学校在每年招生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与各系专业就业率和就业结构挂钩。

2.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

学校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随着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必修课、选修课等各类课程的比例。

3.确立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要确立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育等方面积极进行大学生能力建设,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学校应更加强重视和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胜任工作要求。

(三)学校就业指导服务。

为了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招就处加强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真实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来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如: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并进行个体指导,介绍职位对人的个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介绍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职位和本专业对口或相关行业的情况等等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2.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信息化是加强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毕业生反馈其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太少;因此学校应当不断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学校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广泛收集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

3.积极关注国家项目,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学校应当不断创造条件,推进毕业生入伍预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及自主创业等重点工作。通过辅导员召开班会动员学生,或者通过校内海报宣传、就业信息网上的宣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项目及相关的政策保障,从而做好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就业项目的组织招募、保障支持等工作。

4.丰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我校大学生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毕业学年将参加gyb创业意识培训,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争取把我校就业工作做细、做实。

5.努力提高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

20xx年专升本考试报名746人,录取人数289人,升学率为39%,今后将继续加强专升本工作,使更多毕业生到本科院校深造,努力提高专升本升学率,从而带动就业率。

总之,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情况良好。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六

推荐:

20xx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但是形势依旧不是很好,虽然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典型现状。

1、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从05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xx年85万人,到20xx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

实践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20日20xx年12月31日。

调查对象:湖南工学院专南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14份问卷没有作答的或者没有按照要求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数据仅供参考。

就业形势分析调查如下:

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做出结论:52.33%的大学生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严重,就业难,而认为形势正常占了29.07%,有12.79%的人觉得就业容易,而不了解占5.81%。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对于找工作都抱有困难的心理。的确,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很难一次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求职中需要具备的能力调查如下:

在求职时,大学生觉得自己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么,30.23%的大学生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27.91%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1.63%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18.6%选择了相关工作经验;8.14%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有3.49%的人还不清楚。从现在的社会需求来看,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图像分析可得,对于工作地区的选择,有41.86%的人希望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40.7%的人愿意留在中部的大城市,而接近20%的人有去一线城市的、回家就业等选择。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城市所需要的中低端人才已趋近饱和,但是,尖端的技术人才依旧缺乏。

其他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选择职业你最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分析结果为:有36.1%的人最先考虑的是职业发展潜力,有20.3%的人考虑工作的环境,21.1%的人考虑工资待遇问题,也有8.3%的人考虑工作稳定有保障,而3.8%的人考虑到家人的情况。

在得到较好的就业信息途径问题:有一半多的同学只是通过学校或人才招聘会得到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渠道狭窄。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问题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只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经济原因。

中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好受到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冲击的影响,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所受冲击最为明显。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从学校从学校到工作的持续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不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

3、自身原因。

学生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很多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如此挑剔,必然难以找到工作。等到原因。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只是了原因,那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社会方面。

作为工作第一线当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地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尝设市场。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跟过的大学生。

2、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面对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更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业敬岗,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七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自然情况。

(二)生源地分布。

(三)各系毕业生数。

(四)各专业毕业生数。

(二)毕业生升学率。

(一)就业去向分布。

(二)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第二章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继续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

(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积极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开展主题服务活动。

(四)努力强化市场导向作用,按需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五)加强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

(六)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七)积极做好宣传动员,配合兵役部门开展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八)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俄罗斯高校就业工作交流互访活动。

(九)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核查工作机制,落实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核查工作。

二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第三章就业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专业相关度。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一)专业相关度。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一)用人单位满意度。

(二)整体表现评价。

第四章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反馈。

二对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反馈。

三对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与反馈。

四对教育教学满意度与反馈。

第五章特色与优势。

一推进中俄教育合作,培养区域发展适用人才。

(一)融合中俄文化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专业办学活力。

(三)开展中俄科研协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四)扩大师生交流规模,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五)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推进中国文化传播。

(六)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服务中俄人文合作。

二开展顶岗实习支教,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第六章后记。

学校概况。

黑河学院坐落在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与素有“大学城”美誉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58年,历经黑河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等发展阶段。5月晋升为本科院校,4月纳入省属院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人才为宗旨。“携手青春共享阳光——中俄国际青年大会”入选为俄罗斯100个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最佳方案之一。学校被誉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布师大孔子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标兵”、“省三育人工作先进单位”、“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和“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八

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牵动全社会的大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院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体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院的社会声誉,制约着我院的生源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学院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强化了就业指导,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力争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就业。作为高职学院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响应国家、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就业精神,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特点,努力打造学院的品牌,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20xx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xx年学院有艺术设计(陶瓷方向)、雕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材料工程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商务管理等11个专业毕业生313名。截止12月份,毕业生就业302人,就业率达到96.49%。基本上完成了学院年初制定的目标。

(二)20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一把手”工程,由主持学院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处、教务处、实训部、各系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时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经过各系、部门的积极努力工作,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强化就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根据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状况和毕业生实际,各系、就业指导中心通过问卷形式,对15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德化周边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在开设了就业指导选修课教学的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到学院举办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求职自信心和就业的主动性。同时,学院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近30%的学生参加了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合理定位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

(三)拓展市场空间,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到州泉,厦门等地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学院根据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于20xx年12月19日举办了20xx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组织邀请了20多家用人单位来招聘人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求职,与德化县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免费发布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努力探索新的就业模式。

(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就业工作信息化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建立了就业网站,及时更新内容,发布招聘信息,做好与有关人才网站的链接;加强就业信息收集与管理,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有关网上招聘,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20xx年,共提供近1200多条网络就业信息。

(五)强化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我院严格落实高职学生学期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与德化36家大型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是学院实践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六)实施“双证书”制度,有力推动就业工作

落实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我院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目前能够开展12个专业技能鉴定,基本涵盖了各个专业,为落实“双证书”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院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职毕业生,帮助其按规定申请相应的鉴定补贴。

2、各专业之间的就业状况不平衡。有些技能性强的专业就业较好,对一些就业对口比较窄的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毕业生就业后的流动性较大,开展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有一定困难。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九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从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之中细分化的具体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基础,掌握使用各种计算机设计应用软件与独特的设计理念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外部场景设置,园林景观设计,各种场所的功能分区的设计工作。本专业是为适应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人才的专业。

本专业面向人们的生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对环境有独到的见解,收集时代信息、整理、存储、应用的设计人才。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毕业生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设计原理、创新设计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基础设计能力和设计应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20xx年青岛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9.27%。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4.42%,本科生就业率为90.97%,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86.59%。

社会转型时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自五四以来大学生曾一直保持着的那种不平则鸣、甘作社会栋梁、不屈不挠的精神,已难得一见。更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尽管这是大学校园中的极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严重问题。

观念偏激:

大学生求职时,通常会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管理能力、外语或计算机水平,但广东省教育厅的一项毕业生选聘现状调查显示,这些在用人单位看来并非占择才、用才的主导地位,甚至是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最令用人单位担心和不满的。另外,大学生的诚信也是比较令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比较严重。

差距大:

高技能人才比重不到5%。尽管规模比起20xx年大有长足,但相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

20xx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但是形势依旧不是很好,虽然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典型现状。

1、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从05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xx年85万人,到20xx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

实践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20日20xx年12月31日。

调查对象:湖南工学院专南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14份问卷没有作答的或者没有按照要求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数据仅供参考。

就业形势分析调查如下:

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做出结论:52.33%的大学生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严重,就业难,而认为形势正常占了29.07%,有12.79%的人觉得就业容易,而不了解占5.81%。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对于找工作都抱有困难的心理。的确,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很难一次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求职中需要具备的能力调查如下:

在求职时,大学生觉得自己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么,30.23%的大学生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27.91%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1.63%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18.6%选择了相关工作经验;8.14%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有3.49%的人还不清楚。从现在的社会需求来看,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图像分析可得,对于工作地区的选择,有41.86%的人希望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40.7%的人愿意留在中部的大城市,而接近20%的人有去一线城市的、回家就业等选择。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城市所需要的中低端人才已趋近饱和,但是,尖端的技术人才依旧缺乏。

其他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选择职业你最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分析结果为:有36.1%的人最先考虑的是职业发展潜力,有20.3%的人考虑工作的环境,21.1%的人考虑工资待遇问题,也有8.3%的人考虑工作稳定有保障,而3.8%的人考虑到家人的情况。

在得到较好的就业信息途径问题:有一半多的同学只是通过学校或人才招聘会得到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渠道狭窄。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问题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只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经济原因。

中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好受到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冲击的影响,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所受冲击最为明显。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从学校从学校到工作的持续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不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

3、自身原因。

学生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很多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如此挑剔,必然难以找到工作。等到原因。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只是了原因,那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社会方面。

作为工作第一线当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地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尝设市场。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跟过的大学生。

2、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面对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更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业敬岗,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一

按教育部要求,今年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截至昨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林业大学7所在京部属高校,首次公布20xx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7所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均超90%,其中,北师大99.81%的本科生就业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这些毕业生中,多扎堆留京。

结果显示,上述7所高校20xx年毕业生本科生就业率均已超过90%。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就业率最高,截至去年10月底,该校本科生就业率达99.81%,其中,免费本科师范生的就业率为100%。最低的北京林业大学,截至去年9月1日,也已达到93.37%。

在毕业去向方面,多数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清华本科毕业生中,签三方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所占比例,加起来仅为16.4%,最多的是在国内读研,足有54.4%,其次才是留学,占到27.3%。

北大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也不低,达到69.0%,人大本科生深造率则是60.33%,北师大本科非免费师范生相应比例为57%以上。

不过,以传媒类学科见长的中国传媒大学本科、二学位毕业生主要以找工作为主,占到57.5%。对外经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多元,就业和在国内外深造基本各占一半。

人民大学调查显示,20xx届毕业生去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占到77.5%。其中,国有企业签约率为35.35%,为各种就业单位之首。

就业的清华毕业生中,也有43.8%的投奔国有企业,而去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仅有12%。北大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而硕士毕业生则青睐国有企业。

除北师大未公布就业单位分布外,有5所高校就业报告显示,就业毕业生半数以上选择留京。北大20xx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北京单位的比例更达到71.79%。人民大学在20xx届毕业生中调查显示,有77%的毕业生首选在京就业,最终,有56.78%的实现在京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表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多选择北上广,二是会留在学校所在地。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京部属名牌高校毕业生多选择留京了。另一方面,随着北上广生活、工作压力增大,产生溢出效应,导致毕业生逐渐往省会城市、地级市分散。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二

有的毕业生,因为公司保密和不清楚等原因没有反馈暂定年薪。若去除这部分同学,其余毕业生中有集中在7-13万之间,在15万以上。为计算均值,现将3万以下按2万计算,40万以上按45万计算,其他按区间中值计算,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暂定年薪均值是万元,比2016届毕业生(万元)提升了近20%。13万以上的高薪段,男生的比例较高,而13万以下的低薪段,女生比例较高,男生的总体暂定年薪明显高于女生。

三、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

浙江大学有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或比较相关,也有的同学认为不太相关。

四、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浙江大学有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的同学不太满意。

五、毕业入职培训情况。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毕业生适应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单位的入职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的用人单位都有专门的入职培训。其中入职培训一周左右和五周以上的最多。

六、对毕业生满意度和发展潜力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的满意度和发展潜力评价,可以初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超过99%;在发展潜力评价中,“比较好”和“非常好”的比例也超过99%,说明浙江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都很好。

七、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评价。

从用人单位对浙江大学毕业生各个方面的评价来看,“好”或“特别好”的总和都在9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

八、企业青睐的能力与素质。

作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即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什么能力和素质是最重要的。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三

春节过后大学生春季招聘市场日渐活跃,去年的2015届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怎样,薪酬如何?哪些专业就业形势好,哪些是“就业困难户”?日前,我省有关部门权威发布《2015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一些大数据将给要考大学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一些专业参考,给即将找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数据分析。

我省2015届就业大数据。

毕业生总数17.7万人。

2015届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77131人。其中,专科生46980人,占26.52%;本科生112410人,占63.46%;研究生17741人,占10.02%。

女生多于男生。

2015届我省全体高校毕业生中,男生80931人,占46.46%;女生89540人,占53.54%。

211高校毕业生仅占17.16%。

211高校毕业生30396人,占2015届全体毕业生的17.16%;普通本科111167人,占62.76%;高职高专35568人,占20.08%。

本科以上工学类毕业生最多。

2015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人数最多,占2015年本科毕业生的31.10%;历史学和哲学毕业生人数较少。

毕业研究生中,工学人数最多,占2015年毕业研究生的21.84%;哲学和军事学毕业生人数较少。

专科毕业生中,制造类人数最多,占专业毕业生总数的22.28%;环保气象与安全、水利、公共事业、农林牧渔和公安大类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近六成毕业生是本省生源。

这届毕业生生源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占总人数的58.35%。其次为辽宁省,占比4.41%;第三是黑龙江省,占比4.24%;随后依次为山东、内蒙古自治区、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等。

另有0.34%的北京生源、0.17%的上海生源、0.40%的广东省生源毕业,人数非常少。

就业率(由高到低):

本科生、研究生、高职高专生。

总体就业率82.61%。

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6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0.36%;本科生就业率为84.31%;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9.43%。

男生就业率为83.15%,女生为82.15%。

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87.79%;普通本科为81.85%;高职高专为80.64%。

多数毕业生在3个月内就业。

2015届毕业生求职时间普遍较短,67.61%的毕业生在3个月之内落实就业岗位;20.60%的毕业生在3至6个月就业;5.23%的毕业生在6至9个月就业;5.11%的毕业生在9至12个月就业。仅1.45%的毕业生求职时间在12个月以上。

就业人数前五位的行业领域。

综合看我省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就业人数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15.10%)、教育(11.31%)、建筑业(9.5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06%)、卫生和社会工作(7.99%)。

研究生的农学成就业“困难户”

2015届本科毕业生各学科就业率差异较大,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为工学,就业率为87.30%,最低的学科为教育学,就业率为79.39%。其它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经济学(84.41%)、医学(84.11%)、农学(84.02%)、管理学(83.91%)、理学(83.84%)、文学(83.64%)、历史学(83.48%)、哲学(83.08%)、法学(81.72%)、艺术学(80.44%)。

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也是工学,就业率为88.58%;最低的是农学,就业率为61.55%。

专科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制造类,为83.82%;就业率最低的是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为64.86%。

43.31%毕业生民营企业就业。

从单位性质来看,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最多,占总就业人数的43.31%;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紧随其后,分别占14.69%和7.27%。

每百名毕业生中有1人创业。

从就业形式看,签就业协议就业的毕业生占43.63%,自由职业人数比例为6.23%,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为1.09%,升学为8.11%,出国(境外)为1.62%。

目前,全省有各类大学生创业园106家,创业大学生4411人,带动就业29083人。已有8所高校成立了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专门机构。

近三成吉林省毕业生出省就业。

从就业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就业人数最多,占总就业人数的60.13%(其中在吉林省内就业的46.5%);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13.83%和7.90%。

在已就业的吉林省生源中,出省就业的为21272人,占生源比例的27.79%,持续呈外流趋势。

“考研热”有数据依据。

现象1。

每10个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研。

从毕业生学历分布看,10.13%的2015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升学;研究生的升学比例为2.80%;专科毕业生升学比例为5.28%。可见,我省本科毕业生的升学深造意愿最强,每10个本科毕业生中就有超过1人选择了升学考研。

此外,分别有2.24%的本科毕业生、1.06%的研究生毕业生、0.35%的专科毕业生选择了“出国、出境”。

自主创业方面,我省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1%,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02%,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0.86%。

现象2。

名校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优势大。

211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最高的教育业,所占比例为32.10%,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排在前三位的是制造业、建筑业和教育,比例分别是12.78%、11.01%和10.72%。

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性质排在前三位依次是中初教育单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比例分别是22.96%、21.72%和19.53%。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比例为48.89%,明显高于其他性质用人单位。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最高的是制造业,所占比例为20.94%。

算算账:

2015届的就业成本。

花了多少?

七成以上毕业生求职成本低于1500元。

2015届毕业生求职花费水平总体较低,花费金额主要集中在1500元以下,比例为74.39%。其中,花费500元以下的占21.58%;花费500-1000元的占24.22%;花费1000-1500元的占28.59%。

求职花费在1500-2000元的占14.37%,花费在2000-2500元的占5.01%,花费在2500-3000元的占4.25%,仅1.98%的2015届毕业生求职花费在3000元以上。

能赚多少?

被调查的我省2015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3460元,不同学校类型、学历层次、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差异较大。

2015届毕业生整体,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平均月薪分别是4501元、3345元和3003元。

211高校、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分别是4235元、3512元和3077元。

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3000元至4000元。按专业分,管理学类大学生平均月薪最高,为3680元;艺术学类大学生平均月薪最低,为3160元。

是否满意?

本、专科毕业生满意度差别不大;研究生满意度最低。

在被调查的我省2015届毕业生中,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均较高,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工作满意度差别不大,分别是96.75%和96.52%;研究生工作满意度最低,为94.48%。

未来三年我省毕业生就业趋势预测。

预测1。

工学类仍将最好就业。

从计划招聘毕业生学科门类来看,在未来三年招聘计划中,对毕业生的学科门类需求程度前五位是工学、农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

预测2。

制造业用人需求量最大;信息产业需求增加的比例最多。

从对2015届毕业生计划招聘的数量来看,国有企业计划招聘的规模均明显大于其他性质的单位;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及制造业的需求相对较多。招聘需求数量排在前三的行业是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与管理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预计未来三年信息产业人数需求增加的比例最多,比例为65.87%。

预测3。

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旺盛。

从未来三年对吉林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趋势来看,58.20%的用人单位表示未来三年对吉林高校毕业生需求将增加,23.01%的单位表示需求与目前持平,10.97%的单位对未来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不确定。

人数小于100人的小微企业未来三年需求增加的比例最高,比例为63.71%。

基本判断:

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哪些能力?

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我省2015届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4.35%。就调查单位总体而言,对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的满意度前5位依次是: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各项职业能力的满意度前5位依次是:为人诚信、乐于助人、工作勤奋、严谨踏实和有责任感。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四

应用化学是研究如何将当今化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用产品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当今所有高新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所以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发展前景。由于所学的知识比较广泛,毕业生将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广泛的选择范围。化工企业、贸易公司和政府机关中的口岸、海关、商检、公安和环保等部门,也都非常需要应用化学人才的加入。此外,毕业生在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方式继续深造时余地较大。

应用化学所含专业种类较多、包括分析类、生化类、无机材料类等等、非常多。我学分析类中工业分析主要是水质分析、食品分析、和冶金类矿质分析、现在在上班、做水质食品快速检测仪器的、我们学的专业做我这行就很合适了、朝阳行业、很有潜力、应用化学就业很广、冶金、石油、轻工业无处不在、、考研近几年,分析专业及有机合成、生化制药、无机材料都很热门。

应用化学的范围很宽泛,所以每个学校的应用化学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向,比方我们学校的主要就是面向电力方面,一般都是进电厂,最近四五年的就业形势都挺好,基本上毕业零失业,进了电厂至少不会饿着、有些别的学校的应用化学可能是医学、或者化工、或者生物类的(华北电力大学)。

我考研了,但是读的是高分子专业。现在很多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并不成熟,一般都会再细分成两个部分高分子和精细化工,要是和专门的高分子专业和材料专业相比,或专门的化工专业相比,这个专业是很吃亏的,因为虽然两个都涉及,但都不深入了解不彻底。所以应化专业就业并不乐观,读研究生的话一般也是看在应化这个大专业下你更偏重哪个方向高分子还是精细。如果要是真的想报应化专业,建议选择好的学校,华东理工的应化专业很强。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后可就业的面比较广,但只是涉及到化学方面相关的,并不一定跟这个专业的专业知识有多大联系,本科毕竟只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中,到相关公司和单位去还要进行培训。具体工作有这些:大部分进工厂车间,进科研单位,还有就是一些公司的实验室等等。(安徽大学)。

我现在再读研呢,我是你的学长,不是学姐。其实是选择考研还是工作得看自己的意愿。其实,我考研就是随大流的,本来想工作的,却阴差阳错的考了研。我现在暂时在工大呢,我看了他们今年的招聘会,研究生也是太好找工作,而且待遇也并不很理想(大家认为),好多很好企业向百度,比亚迪等的企业更愿意要本科生。其实他们企业主大部分都认为现在的研究生能力并不强,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你知道的,其实大学里大部分学生都是混日子的,他们的水平有多高大家都清楚,如果想读研就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只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那样的话没意义的,还不如工作来的实在。(河南大学)。

能去一些制药厂、化工厂、或者中石油、中石化之类的单位。(大连理工)。

可以做化工或者化学方面的东西啊,金属冶炼,电镀电解电池方面,也可以是化妆品,药物合成方面,我们有同学进比亚迪,药明康德,这些都是化学方面需求量相对好些的地方,其它地方也有不少的,只要和化学挂钩的地方都可以的、(南昌大学)。

仅从我们学校来说应用化学专业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就业率还可以,工作不是很难找。(济南大学)。

我们是师范专业、可以上研究生、做教师、进工厂等等、不过其它大多数学校的可能去工厂(山东师大)。

一般可以进制药厂、化工厂一类的地方搞研发或生产,工作挺累。工作环境很差(黑龙江大学)。

应用化学毕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有机合成,一个是仪器分析,有机合成不怎么好,和原料合成有关,接触的化学产品多数有毒,仪器分析多数是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其实这个专业就业很广泛的,我只是说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选择、(齐齐哈尔大学)。

在科学院读研啊,其他同学工作还行,除了教师以外大约都是两三千吧,但是读研比较累、(河南大学)。

1、各种原料及成品的分析测试;

2、化工、石油炼制等生产操作、技术和质量管理;

3、石油产品的调配、分析与营销;

4、精细化学品、油田化学剂的研制与开发;

5、分析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化验室的技术与质量管理;

6、电池,电池材料,电化学表面处理等生产和研发;

7、分析仪器营销。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五

近日,广东省人社厅公布的《2014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广东企业人均人工成本为61610元/年,其中制造业为57422元/人/年。调查还显示,广东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为31.75%。

12万/年!金融业人均人工成本最高。

据了解,报告以2014年全省1万家用工定点监测企业为调查对象,回收样本企业数据8589户,涉及职工123万人。结果显示,广东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平均为61610元,其中高位数(即样本量中按从低到高后5%的算术平均数)达25.8万多元/人・年。

从18个大行业分类来看,金融业人均人工成本最高,人均用工成本达12.4万多元/年。排在第二至五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它们的人均人工成本分别是94507元/年、88125元/年、83656元/年、76374元/年。用工成本最低的行业为住宿和餐饮业,人均人工成本为50797元/年。最高的金融业是最低行业人均成本的2.44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着重分析广东制造业成本。根据报告,广东制造业行业人均人工成本为57422元/年,排在18个行业倒数第三位。其中,珠三角地区为60950元/人・年;其次为粤西地区,为51956元/人・年,粤北地区为49323元/人・年,粤东地区为48513元/人・年。

9.54%!用来买保险的支出排在第二位。

企业的人工成本都去哪儿了呢?报告从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福利费用、保险费用等7个维度,剖析了广东企业人均人工成本的结构。

结果显示,广东企业支付的用人成本中用于保险费用(占比9.54%)和住房费用(占比1.97%)共计占了10.97%,仅次于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比78.53%)。也即按照全省企业人均人工成本61610元/年,用于保险费用支出为6578元/年。

本科生平均月薪6505元最高25778元。

你的薪酬是超值,还是单位给你发少了?12日,广东省人社厅首次发布“2014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按统计情况,本科生最高月薪指导价位为25778元,平均月薪指导价位是6505元。

通过对全省1万户用工监测企业人工成本情况、在岗职工工资报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18个行业门类的劳动者。通过对劳动者薪酬进行系统统计分析,最终测算出去年广东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

统计显示,广东所有职业最高月均工资指导价位为12393元,最低为1239元,平均为3318万元;单位、企业负责人最高工资指导价位为27265元,最低为1496元,平均为6226元。

平均工资指导价位过万的有文学艺术工作人员(10318)、海洋工程技术人员(10623)、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企业负责人(11944)、金融业企业负责人(13705)、“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13948元)。

从企业属性上看,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月薪指导价位是10227元,中型企业的金融业务人员月薪11802元。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含博士、硕士)最高指导价位为49299,最低为1344元,平均数为9244元;大学本科最高为25778元,最低位1654元,平均为6505元;专科最高为15699元,最低位1467元,平均为4495元。

人工成本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于2014年7月至12月间进行,采集数据为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数据,也即实际反映20情况。样本量2/3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各占11%。来自制造业样本占据绝对大头,占比接近60%;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比分别为9%和8.09%。企业规模方面,近五成样本来自小型企业,约三成来自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占比都不超过10%。

采集来的有效数据,按照样本行业人均人工成本水平从低到高排序后,数列中后5%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高位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为“中位数”,前5%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低位数”。总体来看,中位数更有参考意义。

长安大学就业质量报告篇十六

通过对52461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总结出届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实际签约月薪为3945元。走访昆部分高校毕业生了解到,多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左右,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公务员、教师等职业。

“逃离北上广”

参与调研的52461名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在20应届生期望就业地中,41.3%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省会城市为54.2%,其他城市仅为4.5%。其中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比有所下降,20的这一比例占到42.8%。这说明,随着“北上广”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逃离”。

实际上,“北上广”并非是多数云南毕业生的首选。近期,一场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的2014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专场双向选择供需洽谈会,就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前来应聘。洽谈会是专门为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云南籍免费师范生举办的,但即便是毕业于名校的免费师范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了求职压力。为了能够应聘上一个岗位,不少学生都向三四个学校投了简历。

在应聘的师范生中,不少人也表达了想回家乡的意愿。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高明媚老家在石林,所以她更倾向于留在昆明。“能离家近些,自己压力也小点。我们班有3个云南籍的免费师范生,一个已经签约,还有一个是保山的也打算回家。”高明媚说。

月薪多在3000元。

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而实际签约工作的月薪平均值为3945元。而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为4467元,而实际签约月薪仅为3727元。

这份调查报告并未公布云南省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对部分在昆高校毕业生的走访了解到,虽已快到毕业季,但仍有不少学生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我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我们班有48个人,目前约有一半的学生与企业签约了,主要是保险销售、企业文职岗位,月薪多数在2500-3000元。”云南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小苏透露,自己找到了一份行政岗位的工作,月薪实习期是元、转正后3000元。这与调查报告公布的3945元月薪差距还是较大。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也称,班上的28个同学只有十几个找到工作,主要是广告公司文案、企业行政等,工资在3000元左右。在走访的其余多名毕业生中,其目前找到工作的月薪也集中在3000元左右。

客服销售生产加工。

最不受待见。

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最不愿意从事的岗位中,位居前三分别为客服、销售、生产加工,其中客服投票数达到了14.3%,销售为13.3%,生产加工为11.1%。客服类职位劳动强度大,报酬较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不高,很难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我不想从事什么销售、客服的工作,总觉得这种工作挣得少、还辛苦。”云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小陈坦言,自己想从事更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我们班很多同学也都有这样的想法。之前去企业实习感觉工资低也不稳定,所以有7个同学前几天还参加了云南省的公务员考试。”

对此,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认为,从最不愿意从事的三类岗位可以看出,部分毕业生缺乏吃苦的精神。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在西方国家,技术工人的收入不比专家学者低。现在市场上最缺的就是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所以国家现在也在强化高职高专的教育,对人才进行合理分流。学生应抱着行行都能出状元的心态就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6434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