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3:50:02
2023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0 13:50:02 小编:影墨

报告是一种系统、全面地介绍某项研究或工作成果的书面材料。重点突出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和重要发现,不要过多陈述无关紧要的细节。阅读他人的报告样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提供新的写作思路和观点。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一

今年双十一你还会成为盲目的剁手党吗?随着双十一及年底网络消费热潮的临近,网购商品品质、价格、服务等与消费者休戚相关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11月4日,由中国消费者报社主办的“促进电商发展指导网络消费”座谈会在京举办。座谈会上,中国消费者报社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中国消费者报》副总编张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出席了活动,并与来自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当当网四家电商行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消费升级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消费者网购体验、促进网络零售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座谈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表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的新变化,消费模式也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发生根本变化,消费者购物突破时空限制,消费愈加国际化,这些都对消费者的维权提出了新的挑战性。近年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从顶层设计、问题导向、源头治理、社会共治方面疏通维权渠道、加强行业引导,规范行业健康发展。但是,网络消费环境的'净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各方的共同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监督、行业协会指导,更需要整个电商行业的共同协作,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共同治理网络消费中的‘pm2.5’,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表示:“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靠近’消费者,消费者对于网络消费的要求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同时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双十一,电商在产品促销中要坚持‘消费者优先’的原则,诚信公平发展,引导消费者科学、健康消费,依法、理性维权,让消费者享受安心、舒心、放心的购物体验。”

此次《20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由《中国消费者报》联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双方携手于年10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问卷调查”,样本覆盖一二三线城市及乡镇级网购用户。通过对用户获取购物信息、网站浏览、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体验等各环节数据的对比与分析,为分析电商发展和提升网络消费体验提供了第一手、真实可信的依据。

《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显示,在消费方面,消费者将更加注重环保和理性,绿色节约型消费趋势将愈加明显;在电商发展方面,拥有稳定流量的社交电商将成为驱动未来零售发展的重要通道,最大限度挖掘用户非刚性需求的闪购模式,将取得更高的发展。

据报告调研数据,在影响消费者网购选择的因素中,商品品牌、品质、价格、品类、服务、物流居于前列,其中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牌和品质的关注尤为突出。而在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四家标杆电商的横向对比中,调研结果亦显示各有所长,其中淘宝以价格适中和品类繁多为先,京东以物流快速和服务体验凸显优势,天猫的品牌自营和品类丰富受到用户肯定,而唯品会则以正品精选和产地直采自营的特卖优势,在驱动网购消费的两大动因——“品牌”和“品质”中拔得头筹。

同时,中国消费者报社副总编张建对于消费者网购中遇到的困扰,表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购物网站,在下单前可从品牌授权、采购渠道、正品保险这三个方面的证明来判断品牌的真实性。”对于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张建表示,“消费者应特别注意网购过程中的流程和细则,谨慎消费”。

座谈会上,来自电商行业的代表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当当网也分别分享了自身在提升商品品质和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商品供应体系建设、提高仓储物流水平、优化货源渠道和提高用户服务,以满足在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的更高需求。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二

财富品质研究院的一项消费者研究显示,我国消费者文化消费品消费低突破了的“1+1+1”法则,购物重心偏向于境外地区。出来港澳地区(26%)之外,欧洲是我国境外旅游消费的重心,高达23%。其次是美国,达10%,而日本则跌至3%。到则有所变化,港澳地区成为了我国消费者最受欢迎的文化消费品购物地区,比例竟飙升至44%。选择欧洲的则减少了8%,而选择美国的则上升了5%。另外,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购买倾向仍然愈加明显,有51%身家过亿的富豪倾向于境外消费。

在消费场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富豪群体对服务和体验较为敏感。因此,品牌门店和面税店成为最佳选择。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免税店是首选(33%),其次是境外门店和境内商场。对于拥有1000-5000万元人名币的消费者,排名前三的是免税店(30%)、境外门店(32%)以及境内商场(17%)。而对于资产超过5000万人民币的富裕阶层人群,特别是资产过亿的超级富裕阶层来说,境外门店购物的比例则高达39%,其次是免税店(26%)和境内商场(15%)。

对于不同资产的人群,购买商品的种类也不一样。我国消费者在境外的文化消费品消费主要集中在皮具、腕表和珠宝。具体来说,普通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香化、皮具与服饰等初级文化消费品。而珠宝、腕表等顶级文化消费品,则富裕阶层消费者的最爱。有趣的是,由于国内外的`价差,普通消费者境外购物时极爱皮具产品,特别是大牌的箱包。但富裕阶层消费者不同的是,他们更偏爱限量或定制版的皮具。

消费时,不同的消费者的关注点也不一样。普通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则较高,而富裕阶层消费者更看重个性化的体验与高品质的服务。说到国人在境外的文化消费品消费,不少机构都认为,国内外的价格差是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普通消费者的心态是“买的越多越值”,而富裕阶层消费者则不同。他们不仅是买与卖的交易过程,更多的是国内商场的服务与门店的购物体验越来越达不到他们的需要。

消费,取决于我们的经济情况,也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抉择。在境外消费方面,我们也大致的了解了不同消费者身上的特征。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三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国消费者一季度消费意愿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调查时间;20xx年

调查地点:中国

调查内容:中国消费者一季度消费意愿

调查对象:中国消费者

尼尔森xx日发布了20xx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回升至39点,为9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调查报告显示,xx%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非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费者将增加在非食品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

调查报告同时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8点,与xx年四季度持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5点(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点)。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以高于或低于100作为标准,其中,高于100表示乐观,低于100则表示相对悲观。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分析说,与前一季度相比,中国消费者的就业前景、个人经济状况和消费意愿均保持稳定,这表明消费者对中国整体经济持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则在当日出席“尼尔森中国消费者360”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仅是短期低迷,而非趋势性变化,未来xx年中国经济仍会较快速增长,消费也会出现乐观的增长。 城镇化将会是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重要因素,且与以往产业发展推动的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未来将会是以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

宋立在演讲中还表示,过去xx年中国的顺差率、消费率、投资率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并不高,且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关数据比较也支撑了上述判断。“中国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从来如此。”宋立说,但这个内需中消费和投资占据了约92%,与其他区域和国家相比,过去xx年数据显示中国消费率偏低、但投资率明显过高。

而对于如何扩大消费,宋立认为,可以从城市、城镇、农村各个方面着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避免“硬着陆”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模式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而现在的模式将是,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具体包括:服务导向型农民工家属城镇化、消费升级型农村先富人口城镇化、以及消费升级型城镇人口大城市化。”宋立说。

宋立还表示,扩大消费的着力点会集中在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的人均耐用消费品上,如家电等。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则预计,20xx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50%提升至60%,人口迁移将达到10%,而这种改变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消费意义重大。

-->

-->

-->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四

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五大趋势,其中指出,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因为现在消费者一般都是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比较,但最终选择在线上购买。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叫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图1:消费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花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变化调查。

社交媒体我们看到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

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更多商家可以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人口打造数码版的直销网络,依赖口碑和推荐,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

第二,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指出,门店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消费者对线上线下融合(o2o)已经非常普及并将持续发展。71%的中国数字消费者已经在使用o2o服务,其中9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未来6个月内仍会继续使用o2o服务甚至增加使用频次。而在还没使用过o2o服务的消费者中,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尝试。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五

中国消费者对o2o的预期也变得更清晰:针对货物和商品72%的消费者希望o2o可以提供网购商品线下退货56%的人希望可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

第四,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网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60%。农村用户中的“网络达人”更是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个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图5: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购人群分布情况。

在具体数字上,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一二线达到76%,到三四线是47%,到农村19%,但是在被渗透的这些人群当中,用过电子商务网购用户,19%普及互联网的人群里面有64%用过网购。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为19%,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使用上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麦肯锡全球董事季翔说,“我们看到,中国一些领先的零售商已开始迅速行动,建立县级运营中心。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的下乡,也加快了农产品向城区的输送。”

报告指出商家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达人”在物流和分销体系还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占领市场。

农村消费者其实他的互联网渗透率还不是那么高,很多人不一定有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看到像浙江桐庐县淘宝村店,在村里面有一间房子,里面有电脑,有宽带,村里组织会使用淘宝的人来为村民统一购买商品,他们“双十一”完成订单1229个,平均单店销售额11000元。

第五,食品网购需求的大幅增长。尽管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上购买服饰类商品(66%的人在过去3个月内购买过),但他们购买得最频繁的却是常温和生鲜食品(食品购买频次是34次/年,服饰类是22次/年)。40%的中国消费者网购食品,而美国网购食品的消费者只有10%。

麦肯锡全球董事龚方指出,在网购食品时,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大家看到在中国有65%的消费者他非常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在美国和英国只有36%和26%。因为食品安全担忧,导致中国一些新的小的生鲜食品卖家开始涌现。他们价值定位,往往是进口食品。大家看到生鲜食品在已经达到了56亿的规模,比如上海自贸区,生鲜食品在自贸区的销售量有迅猛的发展,不管是天猫还是京东,随着自贸区的大力发展,他们在探索更大范围的生鲜食品的空间,所以我们觉得生鲜食品这一块是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六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和习惯。20,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网购用户专项调查,通过收集网购用户网络购物情况、网上购物评价等购物消费习惯信息,客观反映网络购物对传统消费的影响程度,科学测算网购替代率等重要参数数据。通过对8333个网购用户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年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78%。

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依次是: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餐饮旅游和住宿等,其替代率分别为91.6%、87.9%和82.0%。

在网购用户的网购总额中,实物商品所占比重接近八成;服务类消费所占比重为19.4%。

22%的网购消费是网络刺激下所产生的新增消费需求。

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是网购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和网购足不出户节约时间。

城镇居民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

东、中、西部地区网购替代率差异不大。

网购替代率随着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而呈“v”字走势。其中,低收入和较高收入人群网购替代率高于中等收入用户。

网购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有八成六的网购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满意。

49.3%的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增加了消费支出,48.4%的网购用户表示今后会提高网购消费支出比重。

75.9%的网购用户认为网购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研究网购消费,对于研判经济形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2017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的国网购用户专项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样本兼顾了城乡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分布等方面,共回收有效样本单位8333个。调查显示,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主要因为:一是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眼球;二是便捷的方式,大大缩短购物时间;三是丰富的信息,方便了消费者的选择和比较;四是时尚新体验,畅享现代生活方式;五是贴心的服务,体验顾客至上的感受。

网购替代率透析。

网购替代率,是网购用户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比率。即在没有网络零售渠道的情况下,网购用户仍会在线下实体店购买商品(服务)金额占其网购总额的比重。根据调查推算,2017年全国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为78%。也就是说,在网购用户网购总额中,有78%是原本就需要购买的,其余22%是受网购刺激新产生的。

从商品大类看。

服务消费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实物商品,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高于非耐用消费品。调查显示,2017年服务类消费网购替代率为86.5%,其中多数服务消费网购替代率都在80%以上,尤其是飞机票和火车票替代率高达91.6%。2017年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为79.3%,其中多数商品的网购替代率都在80%左右,只有工艺品和收藏品这类非生活必需品的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仅为54.1%。2017年非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为73.9%,其中各类非耐用消费品替代率均在73%-78%之间。

从商品品种看。

18类商品(服务)按替代率高低可以分成3个方阵。

1.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其替代率分别为91.6%和87.9%,在18个类别中处于第一方阵。这两类商品,基本上属于刚性需求。较高的替代率,显示了网络购物在这些领域的广泛性。

2.网购替代率居中的商品(服务)有14类,包括餐饮旅游和住宿、家具、保险和演出票务、手机和手机配件、汽车用品、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等,替代率介于73.5%-82.0%之间,处于第二方阵。这14类商品(服务)基本上属于次刚性需求。

3.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其替代率分别为66.9%和54.1%,处于第三方阵。

从城乡分组看。

城镇居民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城乡居民由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其网购替代率也有一定差异。调查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网购替代率分别为78.2%和76%,城镇高于农村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对各类商品(服务)的网购替代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城乡替代率差异较大的是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等。相对而言,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汽车用品、个人护理用品等城乡替代率差异较小。

从地区分组看。

东部和中部地区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相近,均高于西部地区。调查显示,中部、东部地区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分别为78.8%和78.4%,西部地区为76.3%。

从收入分组看。

不同的收入群体,其网购替代率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网购替代率随着收入从低到高的变化呈“v”型分布。其中,月收入在10001元以上人群,替代率最高,达到82.9%。

从年龄分组看。

网购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9岁间的年轻人网购冲动相对比较大,而进入而立之年的30-39岁中青年,消费一般比较理性,其网购替代率较高。

从职业和性别看。

不同职业和性别的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没有明显差异。绝大多数职业消费者的网购替代率介于76%-80%之间。男性消费者的网购替代率为78.7%,女性消费者的网购替代率为77.6%,男性消费者在网购时表现得比女性略微理性一些。

网购商品分类构成。

调查显示,在网购用户的网购总额中,实物商品所占比重接近八成,其中非耐用消费品占46.9%,耐用消费品占31.3%;服务类消费在网购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9.4%。从具体商品(服务)品类看,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在全部网购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接近30%,明显高于其他商品;其后是手机和手机配件、家用电器,所占比重均为8%,并列第二位;食品饮料烟酒和保健品、飞机票和火车票、餐饮旅游和住宿、个人护理用品等所占比重也都在5%以上。

城乡居民网购商品类别有所侧重。

从网购商品占比来看,城乡居民网购商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差异不是很大,特别是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类在城乡居民网购总额都占有最大份额。

城镇居民网购侧重于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家用电器、手机和手机配件等。农村居民网购则侧重于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手机和手机配件、食品饮料烟酒和保健品、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等。

不同收入群体网购商品类别差异显现。

从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网购商品占比来看,不管收入高低,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在网购中所占份额都是最高的,其后是食品饮料烟酒和保健品、家用电器、手机和手机配件、飞机票和火车票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收入人群中,餐饮旅游和住宿等服务类消费金额占有较大比重,说明高收入人群在消费习惯和层次上,已经有了较大变化。

网购体验满意率。

网购体验满意率是消费者对网购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不同消费者对网购体验满意度是不一样的。调查显示,满意率较高群体具有城镇居民、女性、高学历、中年、工作稳定以及中高收入等特征,这也是网购比较活跃的群体,网购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消费的新常态。

总体来看,网购用户的网购体验满意率较高。调查显示,有86.4%的网购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13.1%的网购用户表示“一般”;仅有0.5%的网购用户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分类别看,各类网购用户对网购体验的满意率均在80%-91%之间,而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人数占比都比较低,一般都在1%以下。网购体验满意率在以下几个类别上存在一些差别。

城镇居民高于农村。

城镇居民的网购体验满意率总体高于农村居民。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网购体验满意率分别为87.3%和83.0%,城镇居民高于农村4.3个百分点。

与教育程度成正比。

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网购体验的满意率越高。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消费者的满意率高达90.3%,比初中及以下学历消费者高出8.5个百分点。

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呈倒“v”型。

网购体验满意率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倒“v”型。在受访者中,30-39岁消费者满意率最高,达88.0%,比20岁以下的高5.9个百分点。

工作越稳定满意率越高。

有稳定正式工作的消费者对网购体验的满意率相对较高。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员满意率接近90%,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满意率也高达87.8%;而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的消费者满意率相对较低,其中在校学生、待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满意率都在81%-85%之间;其他职业人员,主要是个体户、临时工、农民等,满意率在80%以下。

调查显示,男性、企业中层以上和月收入在1万元及以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效应,网购时更加倾向于自己认可的品牌产品。这三类消费者在选择“对某一品牌或企业信任感、忠诚度高,购买目标明确”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9.4%、35.0%和38.4%,均高于27.6%的总体平均水平,因而他们的网购体验满意率较高。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和习惯。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减少了外出购物次数。其中,表示“明显减少”的占26.7%,表示“减少”的占4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电子商务对线下实体商贸的冲击和对网购用户消费习惯的影响。

从不同类别的网购群体看,有以下几类人群因网购减少外出购物次数高于平均水平:

一是城镇居民网购用户。网购对城镇居民购物方式影响较大,其减少外出购物次数的人数比例为74.5%,高于农村8.9个百分点。

二是女性网购用户。女性的消费习惯受网购的影响相对较大,其减少外出购物次数的人数比例为74.3%,高于男性4.5个百分点。

三是高学历网购用户。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购用户减少外出购物次数的人数比例为77.3%,比初中及以下学历网购用户高出18.7个百分点。

五是有稳定职业人群。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及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减少外出购物次数的人数比例为77.7%,比无工作人员或工作不稳定的高12.7个百分点。

网购拉动居民消费。

网购在改变人们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已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消费者在使用网购后,无论是购买商品数量、消费支出还是未来预期消费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调查显示,使用网购后,49.3%的网购用户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网购用户增加了消费支出,并有48.4%的网购用户表示在今后一段时期会提高网购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

从不同类型消费群体使用网购后增加购买商品数量的人数比例、增加消费支出的人数比例以及预期未来网购消费支出占比提高的人数比例等三个指标看,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城镇居民消费大于农村。

调查显示,使用网购后增加购买商品数量和消费支出的人数比例城镇居民均高于农村,分别高出8.5个和5.7个百分点,但预期未来网购消费支出占比提高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

女性对网购的兴趣比男性浓厚。

分性别看,使用网购后增加购买商品数量的人数比例女性高于男性7.4个百分点;增加消费支出的人数比例女性高于男性7.3个百分点。但预期未来网购消费支出占比提高的人数比例男性则高于女性2.4个百分点。

教育程度越高对网购越青睐。

调查显示,使用网购后增加购买商品数量的人数比例、增加消费支出的人数比例以及预期未来网购消费支出占比提高的人数比例,与网购用户教育程度的散点图均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折线。三个指标与教育程度均高度相关。

青年网购用户消费变化最明显。

从不同年龄消费群体看,20-29岁的网购用户消费支出变化最大,53.5%的受访者因使用网购增加了购物数量,58.3%的受访者因使用网购增加了消费支出。但在20岁及以上的消费群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网购消费支出的人数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从预期未来提高网购消费支出占比的人数比例来看,30-49岁的消费群体超过总体平均水平,5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低,仅有44.4%。

工作相对稳定的群体更喜欢网购。

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容易接受新的消费观念。在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中层以上职员使用网购后增加了购物数量和消费支出。

中高收入群体网购意愿更强烈。

从不同收入群体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因网购而增加购物数量和消费支出的人数比例也随之增加。网购消费支出的增加与收入的多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网络刺激下新产生的消费需求。

相对应于78%的替代率,有22%的网购消费是在网络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工艺品和收藏品、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等。这两类商品和服务的新增消费需求比重分别为45.9%和33.1%。而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等商品或服务,新增消费需求则相对较低。

分城乡看,农村居民的新增消费需求为24.0%,高于城镇的21.8%;分区域看,西部地区新增消费需求最高,为23.7%;东部地区次之,为21.6%;中部地区最低,为21.2%。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七

全球性咨询公司欧晰析(oc&c)4日发布专项调查报告称,中国消费者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愿意在服装上花钱。

本次调查报告覆盖了来自22个城市的2600名16岁以上的中国消费者,同时汇总了大量消费者访谈资料。

报告指出,归功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中国服装市场在过去十年里发展异常迅猛。从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市场,至20年复合增长率为11%,当前市场总量达到2800亿美元。即使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其依然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服装市场。

据调查,从不同地区消费层级的平均结果来说,中国消费者购买服装的频率大概在一月一次,购买力约为可支配收入的6%至7%。在中国,服装在塑造个人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达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愿意在服装上花钱。

近50%的受访者称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报告称,在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时候,将国际品牌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的惯性思维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因为质量以及设计而选择国际品牌,超过90%的受访者说他们希望国际品牌为中国或者亚洲消费者做本土化定制。

调查中,当消费者被问到服装最重要的购买因素时,多数人的回答是“产品质量”,尤其对于25至44岁服装行业的`核心消费群体来说,产品质量是他们的第一考虑因素。报告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趋势,因为在过去五年质量并不是中国服装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

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庄淳杰表示:“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增长,中国服装市场正在转型。中国消费者日益成熟,价格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他们开始着重质量和设计。”

调查还表明,尽管近几年线上渠道发展迅速,实体店依然是中国服装消费者了解国际品牌最重要的渠道。

欧晰析旗下拥有四百余位咨询顾问,遍布全球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其在香港及上海的办事处为驻亚洲地区的跨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八

近日,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2016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消费者对o2o服务的品质和便利普遍十分看重,尝试o2o服务后,消费者的餐饮支出增加了65%。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企业,发现他们正大力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提升服务,拓展市场。

对于一家生意非常火爆的烤肉店来说,服务员接待客人并帮助客人烤肉时一般同时只能服务1到2桌,高峰期时,根本忙不过来,姜虎东白丁韩式烤肉天津店负责人尹海萍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通过上线美团大众点评的“手机点餐”,这个难题解决了。“按照传统的点餐流程,客人点餐需要服务员记录,一般点餐需要10分钟以上,上线手机点餐后,客人扫码即可点餐,还可以多人点餐,服务员无需介入,只需上菜和帮忙烤肉即可。点餐系统节约人力,提升了翻台率,对推送菜品有很大帮助,营业额涨了很多。”尹海萍说。

上海韩国料理店“7年8班”同样通过上线“手机点餐”提升服务水平。据该品牌总监刘和平介绍,餐厅配备5名前厅服务员负责点餐、上菜、加菜、烤肉、买单、清台等服务,原来每位服务员负责至少5桌客人,高峰期压力很大。“去年上线‘手机扫码点餐’项目后,现在餐厅近80%的.点餐、加菜、买单都通过顾客扫码自助完成。使用手机点餐前平均点餐时间为12分钟,使用手机点餐后为8分钟,买单时间也由3分钟降为1分钟。”刘和平说。

随着外卖市场逐渐火爆,如何将堂食和外卖紧密结合是餐饮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汉拿山集团执行副总裁朱璞看来,到店业务与外卖业务存在互补关系,需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影响堂食用户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服务、环境甚至餐具、菜单,这些因素甚至超过食品味道本身,但外卖的用餐场景很多是办公地点,因而其需求是简单、速度快、味道好。”朱璞表示,因此,汉拿山在菜单设置上兼顾了线上线下消费者的不同特点。线下服务全面、产品线长,注重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线上菜单则经过了精筛细选,既要保证销量高、符合大众口味,又兼顾考虑烹饪时间和储存的便利性。“汉拿山每个季度都会根据外卖平台上的销量、评价对外卖菜品进行筛选,保证留在线上的都是最适合外卖用餐场景的品类,在竞争激烈的餐饮o2o企业中,目前汉拿山开设的265家店全线接入外卖,外卖订单量增长率达到20%以上,年底计划开70多家新店。”朱璞说。

在大快朵颐之后,如何实现快捷的支付也是餐饮消费的“痛点”。在长期分析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美团大众点评推出了优惠买单、闪惠产品。

美团大众点评到店餐饮事业群运营支持部负责人詹琼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传统意义的团购中,消费者需要提前购买代金券,在消费结束后根据消费金额使用现金补差价,而优惠买单采用消费后实时支付的方式,消费者结账时在美团app中输入消费金额,用线上支付即可完成消费,支付过程中,消费者可自动享受团购价格,不必再用现金支付差价,有效减少了消费者提前买券、抄券、验券、付零等一系列环节。

当前,美团大众点评优惠买单已经覆盖全国近5300个城市的1180万商家,包括金百万、豆捞坊、将太无二等知名商家。由于优惠买单的体验更为便捷,且在促销期间有额外的优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尝试。据南京市餐饮企业黔南云川负责人介绍,端午节期间,借助优惠买单功能,店铺的日流水由平时的不到1万元迅速提升至近5万元。“希望优惠买单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为商户吸引线上客流、进行会员管理外,还能提供线下收单服务。”该负责人表示。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九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网购用户专项调查,通过收集网购用户网络购物情况、网上购物评价等购物消费习惯信息,客观反映网络购物对传统消费的影响程度,科学测算网购替代率等重要参数数据。通过对8333个网购用户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20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78%。

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依次是: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餐饮旅游和住宿等,其替代率分别为91.6%、87.9%和82.0%。

在网购用户的网购总额中,实物商品所占比重接近八成;服务类消费所占比重为19.4%。

22%的网购消费是网络刺激下所产生的新增消费需求。

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是网购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和网购足不出户节约时间。

城镇居民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

东、中、西部地区网购替代率差异不大。

网购替代率随着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而呈“v”字走势。其中,低收入和较高收入人群网购替代率高于中等收入用户。

网购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有八成六的网购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满意。

49.3%的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网购用户因为网购而增加了消费支出,48.4%的网购用户表示今后会提高网购消费支出比重。

75.9%的网购用户认为网购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研究网购消费,对于研判经济形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的中国网购用户专项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样本兼顾了城乡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分布等方面,共回收有效样本单位8333个。调查显示,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主要因为:一是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眼球;二是便捷的方式,大大缩短购物时间;三是丰富的信息,方便了消费者的选择和比较;四是时尚新体验,畅享现代生活方式;五是贴心的服务,体验顾客至上的感受。

网购替代率透析。

网购替代率,是网购用户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比率。即在没有网络零售渠道的情况下,网购用户仍会在线下实体店购买商品(服务)金额占其网购总额的比重。根据调查推算,2014年全国网购用户网购替代率为78%。也就是说,在网购用户网购总额中,有78%是原本就需要购买的,其余22%是受网购刺激新产生的。

从商品大类看。

服务消费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实物商品,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高于非耐用消费品。调查显示,2014年服务类消费网购替代率为86.5%,其中多数服务消费网购替代率都在80%以上,尤其是飞机票和火车票替代率高达91.6%。2014年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为79.3%,其中多数商品的网购替代率都在80%左右,只有工艺品和收藏品这类非生活必需品的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仅为54.1%。2014年非耐用消费品的网购替代率为73.9%,其中各类非耐用消费品替代率均在73%-78%之间。

从商品品种看。

18类商品(服务)按替代率高低可以分成3个方阵。

1.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其替代率分别为91.6%和87.9%,在18个类别中处于第一方阵。这两类商品,基本上属于刚性需求。较高的替代率,显示了网络购物在这些领域的广泛性。

2.网购替代率居中的商品(服务)有14类,包括餐饮旅游和住宿、家具、保险和演出票务、手机和手机配件、汽车用品、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等,替代率介于73.5%-82.0%之间,处于第二方阵。这14类商品(服务)基本上属于次刚性需求。

3.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其替代率分别为66.9%和54.1%,处于第三方阵。

从城乡分组看。

城镇居民的网购替代率高于农村。城乡居民由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其网购替代率也有一定差异。调查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网购替代率分别为78.2%和76%,城镇高于农村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对各类商品(服务)的网购替代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城乡替代率差异较大的是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等。相对而言,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服装鞋帽和家用纺织品、汽车用品、个人护理用品等城乡替代率差异较小。

从地区分组看。

东部和中部地区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相近,均高于西部地区。调查显示,中部、东部地区网购用户的网购替代率分别为78.8%和78.4%,西部地区为76.3%。

从收入分组看。

不同的收入群体,其网购替代率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网购替代率随着收入从低到高的变化呈“v”型分布。其中,月收入在10001元以上人群,替代率最高,达到82.9%。

从年龄分组看。

网购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9岁间的年轻人网购冲动相对比较大,而进入而立之年的30-39岁中青年,消费一般比较理性,其网购替代率较高。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

8月31日消息,京东联手易观发布《中国网上超市购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首次基于京东大数据,从用户画像、购买行为、支付行为、品牌偏好等维度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网上超市的生态与消费新动向。

报告显示,随着消费升级浪潮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网上超市中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居民消费开始向享受型消费升级。这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的人群成为网络超市购的主要人群。消费者在网上超市消费中更注重品质、理性选购。

89、90后用户占比超70%。

高收入、理性消费人群构成网上超市新族群,80、90后人群占比超过70%;70%以上的用户为高学历人群,白领、金融工作者、医务人群用户占比超过85%。网上超市用户中,女性占比70%。

非生活必须品销售增速超必需品类。

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非生活必需品类的销售增速超过必需品类。体验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在线支付购买用户占77.4%。

移动电商创造了更高的便利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消费者从选购、支付到收货的流程越来越便利。在线支付成为多数用户的支付习惯,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的`用户占77.4%。其中“白条”等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花明天的钱。

网络超市订单高峰产生在“下班前”和“睡前”阶段,11点和17点和23点皆为高点,10点-11点是进口零食和面膜护肤产品的单量高峰,白领们利用这段时间“逛超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网络超市“品质化”、“个性化”、“大包装”、“体验化”、“社交化”的五大趋势,线上商超与线下超市在品类分布、商品构成、消费习惯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移动化的普及,新生代消费者习惯的养成,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都将导致快消品消费倾向从生活必需品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一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有钢表示:“我们见证了日渐成熟和精明的消费群体的崛起,调查还表明,在华运作的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独特偏好,调整其市场营销计划的重要性。”

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的第三次年度调查显示,四种趋势正在重塑着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即消费者行为的地区差异日益重要、富裕的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以及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地区差异日趋重要。

现时,中国许多企业依然按照城市级别来细分客户,他们假设着全国各地富裕的一线城市居民,有相似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尽管这一趋势在分析以收入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例如购买高端产品的意愿时依然有效。

但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地区特点,正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重要得多。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产品前,对其口碑的依赖度(42%)要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37%。而漂亮的外观设计对西南地区的手机用户来说,是他们购买的最重要因素,占被访者的32%,国内平均水平却仅为18%。

过去,企业一直可以按照各城市的相对经济地位来划分市场,即依靠“城市分级”体系。但随着中国财富向各地区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持续进展(到203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总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0亿人),在确定最佳市场战略时,地区特点已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更为重要。在麦肯锡研究的八大主要购买因素中,有六项地区差别比城市等级差异显得更为重要,如影响力来源的因素以及有关新产品接受度的因素等。

在考察花钱购买高端品牌意愿等收入驱动因素时,城市等级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战略选择,重新评估地域扩张、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标准,投资开发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完善营销信息传递方式和优化营销组合。

高收入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

随着高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消费者正表现出对高端商品的购买倾向。这些消费者中的15%表示,他们愿意花高出商品平均价格一倍以上的钱来购买很多产品,包括牙膏、剃须刀等,商品包括手机、电视及电子产品。

在某些极端案例中,高收入个人甚至愿意花平均价格3倍以上的钱,来购买个人护理产品。这些高端消费者并没有被限制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即使在三线城市,高收入者甚至愿意支付相当于平均价格4.5倍的价格购买某些个人护理产品。

事实上,当被问及什么促使消费者购买一款新的面霜时,有近2/3的受访者表示,亲友的推荐起到决定作用,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和英国则仅为38%。相反,英国和美国的消费者会有2/3被免费发放的试用装所左右,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5。

年轻消费者尤其容易受高端商品的吸引,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1/3称自己愿意花费相当于月收入1.4倍的价格购买最新潮的手机。

麦肯锡称,随着家庭财富的增长和选择范围的扩大,高端产品市场得到了发展。如今,消费者中15%的人愿意为高端电子消费产品支付至少高出60%的价格,为某些个人护理产品支付高达3倍以上的价格。

可以看到,年轻消费者更愿购买高端产品。以手机为例,他们愿意付出3倍于其月收入的价格,购买最新款的手机。这将导致鼓励两类企业的发展,即希望通过进入高端市场提高盈利水平的企业,以及希望向上延伸品牌但不得不迎合大众市场口味的企业。

月收入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者更愿意为顶级产品支付溢价,到年,这类高收入者将占到所有城市消费者的1/3和消费总金额的一半。

品牌忠诚度下降。

与西方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对产品实用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感性方面的因素。在此次调查涉及的个人护理、食品饮料和消费电子产品所有14个产品类别中,消费者列举的前三位购买因素都是从功能方面考虑的,例如“质量好”、“性价比高”等。

几年前,品牌在中国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其他市场而言,中国毫无疑问是更受品牌影响的国度。2/3的消费者在商店购物时愿意只挑选一种或少量几种提前决定购买的品牌,而英国或日本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则不到一半。因此,进入中国消费者考虑的几种有限的品牌名单至关重要。

中国消费者根据产品性价比、而非品牌的购物倾向,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受促销影响”类型的消费者人数提高了37%,而看重促销远胜于品牌的倾向,在低收入消费群体中更为明显。随着可供选择的品牌数量的增大,消费者在考虑各种产品类别时,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考虑更多品牌。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度正在减弱,食品饮料企业首当其冲,只有不足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继续购买原来的品牌―这一数字是年统计数字的一半。

对外国企业有利的因素是,这种品牌忠诚度的减弱,伴随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地的开放态度―受访者中,表明自己没有任何品牌来源地偏好的比例,从2007年的42%提高到了52%。

这将鼓励企业更加集中精力强化品牌内涵,通过产品效用的差异化,克服消费者被促销左右或只注重价格而不关心品牌的倾向。今年的调查重点放在三大品牌选择动因上,即品牌规模,消费者对功能性的偏好,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大品牌是优质可靠产品的代名词。调查显示,品牌忠诚度的下降在大品牌中不那么明显。此外,如果某个大企业经营多种商品,那么该企业旗下某品牌产品的现有用户在考虑其他产品类别时,会更多地考虑该企业的其他品牌。例如,lg手机用户对lg冰箱的关注度几乎是非lg手机用户的三倍。

因此,企业通过现有品牌推出新产品或进入全新产品领域,比创造新品牌更可能获得成功。康师傅在包括方便面、茶饮料到烘焙制品等多类商品中,均使用康师傅品牌。随着公司在方便面市场和茶饮料市场分别占据47%和52%的份额,这一战略取得了成功。年推出夹心饼干后,康师傅仅用5年时间就获得了1/3的市场份额。

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电视依然主导着中国的广告媒介市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如果哪种品牌的食品或饮料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们就不会购买。但同时,包括“病毒式营销”和店内样品等新媒体和创新促销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营销人员联系消费者的方式。中国购物者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产品展示陈列以及销售人员的影响,56%的受访者称,店内促销活动对于他们的购物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电视广告的作用。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在进入商店之前,心目中已有所购产品的大致品牌范围。因此,通过强大广告攻势打入消费者心目中的“名单”,是关键的第一步。

电视依然主导着中国的广告市场,对于任何真正希望在大众市场取胜的企业而言,电视广告是前提条件,但电视仅仅是入场券。企业需要采取更具创意的方法,设法通过店内促销或赞助合适的活动跻身中国人心目中品牌名单的前列。同时,消费者自发设立并主导的营销渠道,如在线论坛,在某些产品领域也在变得日益重要。

赢得竞争的权利。

谈到在中国做广告,电视首屈一指。几乎一半的购物者表示,除非在电视上看过广告,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买一种新商品。

电视广告对中国消费者影响的测算结果,毋容置疑地展现了这一媒体的主导地位―电视的传播范围远远高于其他媒体。无论何种商品大类,中国消费者对电视广告的依赖度要远远高于美国或英国消费者。

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如果哪种品牌的方便面或啤酒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们就不会买,而这一比例在英国仅为18%。当然,在某些商品大类中,电视广告对消费者的控制力已有减弱迹象。例如在2007年,购买平板电视的消费者中有58%表示,他们必须看见过所选购品牌的电视广告,一年以后,这一比例降到了38%。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地区消费品咨询业务负责人马思默(maxmagni)说:“仅仅在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巨大变化,面向中国迅猛发展的消费阶层的企业,需要对消费者如何选择品牌及购买产品有一个更为细致入微的理解。”

麦肯锡公司在其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还称,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它不断考验着我们的认识,并促使我们作出改变。在开展年度调查的三年间,见证了日渐敏锐和成熟的消费群体的崛起。

中国变化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努力与中国增长速度保持同步的消费品企业在注重必要的运营改善时,反而容易忽视全貌。然而,不能了解这一市场瞬息万变的动态,最终会很快落后,重新跻身强者行列则要付出惊人的代价。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二

行为研究,是市场调研中最普通,最经常实施的一项研究。是指对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理消费物品所采用的各种行动以及事先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该项研究除了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还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或消费之后是如何被置的。因此,它是营销决策的基础,与企业市场的营销活动密不可分,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于提高营销决策水平,增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方面有着很重要意义。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构成营销决策的基础,它与企业市场的营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于提高营销决策水平,增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方面有着很重要意义。

1.品牌形象及品牌管理。

消费者行为研究,在了解各品牌的知名度、购买率等各项指标,了解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的形象和评价,以及产品类别形象和品牌使用者形象等的基础上,制定出品牌的发展策略。

2.品牌定位。

了解品牌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解其产品是否被消费者所接受,才能发展有效的营销策略。

3.市场细分。

制定大多数营销策略的基础,企业细分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进入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使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某种独特的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4.产品开发。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了解消费者对各种产品属性的评价,企业可以据此开发新产品。可以说,消费者行为研究即使新产品构思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新产品各方面因素,如产品性能、包装、口味、颜色、规格等能否被接受和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径。

5.产品定价。

产品定位如果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或与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同脱节,再好的产品也难以打开市场。

6.分销渠道的选择。

消费者喜欢到哪些地方,以及如何购买到产品,也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研究了解到。

7.广告和促销策略的规定。

对消费者行为的透彻了解,是制定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基础。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可以了解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了解他们对广告促销行为的态度及评价,以及广告促销行为对他们消费行为的影响等,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广告促销策略。

消费者研究意义:

市场营销的实质是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或服务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购物心理,让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更顺利。

消费者研究首先是研究消费者构面行为(包括产品信息的了解途径,主要的获取方法、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习惯的使用方式等),其次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即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服务所持有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赞同或不赞同的内在心理状态等等。以上就是我们做的关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调查,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三

我国网上购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670亿元,网购人数约为1.3亿。

20上海和北京的网购规模分别为285亿元和229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服装和数码家电类产品是网上交易额最大的两类商品,两者合计占到全部网购金额的一半。与相比,主要网购商品类别中除服装的网购金额占比略有提升外,数码、化妆品、图书/音像制品等均出现下滑,其他商品类别的网购金额占比则提升了5.5个百分点,表明网购正在进一步向各类消费品市场渗透,而使网购商品类别呈现一定的`分散化趋势。

年大约共有8600万消费者在网上总计购买了约640亿元的服装类产品,是网上最畅销的商品类别。

网上购买服装的消费者中,网购服装消费额占到了全部服装消费额的四分之一,而且这一比例将随着网购经验的增加而增长。

有75.1%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总体满意度不低于网下购物,接近六成(58.1%)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的乐趣不低于逛街。

有37.9%的消费者表示有购物需求时首先会想到去网上购物,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户表示会在网下看好商品然后去网上买。

只有两成的用户认同不会在网上购买单价超过200元的商品,说明消费者已经敢于在网上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商品。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四

通过我们对身边生活情况的观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为此,我们做了此调查研究。

二、问卷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发放以我们各地的同学为主,有广东省的,有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同学,大部分是在成都本地的同学当中所做的调查,且问卷基本做到了随机发放。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600~800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600以下和1000以上的人数较少,其中600以下的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1000以上的主要来自城市。调查中发现,消费额受最大影响的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学生的消费额基本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同时,消费额又与学校所在地有一定的联系,同等家庭条件的学生在城市的消费普遍要比在郊区的学生的消费要高出100~200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400~5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4、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调查中表明,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与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我们的独立程度远不如国外大学生,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出去打工了,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5、课外兼职打工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挣钱的意向,但其中只有大约六成的学生有真正去打工的经历。其打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以挣钱为目的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打工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由上边的问题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都基本靠父母供给甚至是完全由父母承担。

6、恋爱支出方面。

现在大学生恋爱是个普遍的现象,不过由于我们在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差距较大,所以恋爱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其他综合性大学等男女比例较均衡的同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男方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同时,无论男女双方都表示恋爱后的消费明显增加,而且男方的消费增加额一般比女方多。

7、消费心理方面。

我们觉得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63%的人消费都首先看质量,其次是价格,只看重品牌和潮流的人数只有不到10%,且10%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富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太大的偏颇,在消费中还是很理性的。

8、理财意识和能力方面。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消费情况不合理,但是大家又一直让这种不合理存在下去,可见现在大学生对理财能力尚有相当的欠缺。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成都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45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36名女生中,66%饮食费用在4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60名男生中也只有8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3、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4、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调查中发现,有近四成的人根本没有作过兼职,而且那些作过兼职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或是为了挣零花钱,真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想在经济方面独立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3、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

七、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由于我们本身也属于大学生群体,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次调查研究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一定的局限性,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五

营销人员首先要有市场观念,假如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就要猜测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市场分析的内容首先就是要研究消费者,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并以此作为制定企业计划的基础。

通过科学地调查和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很多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宝洁公司曾首家开发出商标为“帮宝适”的一次性尿布,这种尿布非常方便,轻易使用并且节省时间,但是当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在早期的广告和促销活动中被大力渲染的时候,产品的销售却一片苍白。后来,宝洁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洞察问题所在,得知母亲更加关心婴儿的利益,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这一研究使营销策略发生重大转变,新的广告强调“帮宝适”可以保持婴儿更加干爽,更加舒适快乐,由此产品的销量直线上升。

从我国的营销实践来看,在消费者研究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研究只是请广告公司进行一些市场调查。这些调查至多只是一些数据的统计分析,而较少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真正研究消费者。反观许多跨国公司,却相当注重消费者研究,美国企业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1950年,如今许多美国企业不仅在内部设立消费者研究部门,而且还与各大高校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从宝洁到沃尔玛,莫不如此。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六

18类商品(服务)按替代率高低可以分成3个方阵。

1、网购替代率较高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飞机票和火车票、通讯充值和游戏充值,其替代率分别为91.6%和87.9%,在18个类别中处于第一方阵。这两类商品,基本上属于刚性需求。较高的替代率,显示了网络购物在这些领域的广泛性。

2、网购替代率居中的商品(服务)有14类,包括餐饮旅游和住宿、家具、保险和演出票务、手机和手机配件、汽车用品、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等,替代率介于73.5%-82.0%之间,处于第二方阵。这14类商品(服务)基本上属于次刚性需求。

3、网购替代率相对较低的商品(服务)有两类,即家政家教和保姆等生活服务、工艺品和收藏品,其替代率分别为66.9%和54.1%,处于第三方阵。

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篇十七

花钱大手大脚,生活条件优越,是不少90后大学生共同点,虽然尚未有收入能力,但依靠父母的供给,追潮流、买名牌,出手十分阔气。我的同事黄丹在多所大学走访时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双11,很多大学生都在疯狂的购物之后,一夜回到解放前。

“双十一都买什么了?”“衣服、鞋子那些。”“像刚才取的快递是双十一买的吗?”“嗯,衣服,双十一买的。”“双十一有没有冲动,就是超预算这种情况会?”“我超了很多。平时买那些东西1000多吧,然后我这次买了4000。”

“买的羽绒服、毛衣、面膜,然后以及一些零食。”“那买这些东西是不是超过平时的消费了呢?”“超过啦,好多。”

据清华大学今年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56.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1000元至3000元,28.2%的大学生每月消费3000元至5000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为21392元,每月平均1782元。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不低。另有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没有安排过消费计划,37.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计算过自己每个月的消费是多少。

采访中,很多受访的学生表示,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父母都会主动提及生活费是否够花,对于自己的消费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这也解决了生活花销的后顾之忧,基本没有理财的观念。

“平时对自己的消费有规划吗?”“平时没有什么规划。”“那你消费时候会跟家里打招呼什么的吗?”“没有。”

“消费的时候会跟家里人打个招呼吗?”“会。他会觉得缺什么就得买。”“就是家里还挺支持你买这些东西的?”“嗯。”“他们会提供双十一消费的'钱吗?”“我会自己先忍一段时间,然后真正没钱的时候再向他们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都是靠父母给予,而通过自己兼职打工挣取生活费的比例不高。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金峰认为,家庭和学校需做好双重引导,以刚需为主,锻炼学生理财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6776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