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或者一段时间的结束,我们都需要写一份总结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中应该着重强调解决了哪些问题和取得了哪些成果,突出主题。以下是一些锻炼身体的小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保持健康。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 教师导入。
2.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 教师过渡。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 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
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 教师过渡。
7.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 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
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 教师过渡。
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 教师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 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
(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
(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 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 刘禹锡。
4. 教师过渡。
5. 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
6. 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7.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8. 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
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9.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0.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望洞庭 愉快。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 教师导入。
2. 学生表述,教师讲述。
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 请一位学生读。
(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
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 教师小结。
7. 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
8. 学生笔记,背诵。
9. 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
(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
(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二
设计意图: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学为本,本课设计极大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教学过程上引导指路,顺学而教,在学生愤悱疑问时以提供出示背景材料等途径点拨;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运用巩固,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到通过创设情境、品味情感、引导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充分、实在、有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泊船瓜洲》一诗大意。
2、通过联系背景材料、抓诗眼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到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诗眼“只”“又”,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诗人背景材料介绍;王安石改字故事;王安石病逝材料;运用借景抒情写法的思乡诗句。
2、多媒体或录音机;一段描写春天的音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一)谈话:自然界的景物,给我们带来各种想象和体会:
太阳,象征_________看见太阳,你的心情______。
月亮,象征_________看见月亮,你的心情______。
杨柳,象征_________杨柳带给一种我们感觉______。
流水,象征_________流水让我们联想______。
(二)小结:这就叫景中有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就运用这种有趣的现象来写诗,借各种景物,来抒发喜怒哀乐,寄寓了自己种种感情,非常含蓄动人。在今天的课文中,编辑叔叔阿姨们就给大家安排了这样的一首诗。
二、导入新课。
(一)揭题。
(二)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
(一)自读古诗:至少四遍,前两边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想想该怎么读?后二遍读通诗句,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完后想大概的意思。
(二)自读反馈: 。
1、认识多音字,点拨音义并随机解释题目。
2、指名读,评点读诗情况;引导按节奏读。
3、谈初步感受:整首诗大约是写什么?哪一句特别喜欢?
四、自解古诗。
(一)引导回顾:怎样去读懂古诗?遇到问题怎么办?
(二)小结提示:可以看文后注释,查资料和工具书;可以同桌讨论,举手提问;可以参考解释,弄懂意思,批写重要意思,注出不明白的地方。选择利用可能的方法充分研究。
(三)学生自学。
五、点拨提升。
(一)初步理解第一句。
1、自学反馈:你学懂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帮助?
2、画地形图: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地形图?指名板画:水、京口、瓜洲、钟山。
3、看图说意思。随机板书:一水 数山。
(二)研读理解第一句:
2、品读理解:指名连续一小组同学品读,随机点评。
(三)深入理解第一句:
1、提供背景: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离自己近?为什么要在这儿望故乡思故乡呢?导学王安石写此诗的背景资料。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划一划王安石此行目的和背景。
2、交流小结:正是带着这样的忧思和牵挂,诗人站在江边留恋地望着,望着。齐读一、二两句。
过渡:作者他还望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三句。
1、自学反馈:哪些意思你弄明白了,或者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
3、创设情境、想象欣赏: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利用老师诵读,多媒体配乐,生闭眼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
4、学生说话,板书好词并让学生摘录在书上:。
芳草萋萋 柳荫碧碧 生机盎然 柳暗花明 间关莺语。
5、齐读小结:“绿”字给我们呈现了一片碧绿的河岸!(板书:绿岸)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绿”字给人带来的想象,正是其他字所不能代替的。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这一改,使《泊船瓜洲》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难怪前面同学们一读,就喜欢上了呢。
(1)引导品读:以小组轮读等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低吟:春风又绿江南岸。
(2)引导想象:“又绿”,“又绿”一个“又”字里又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呢?
春风又能把江南两岸吹绿,而我呢?此时此刻作者在想……。
(五)学习最后一句。
1、自学反馈:学生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板书:明月。
4、体验欣赏:让我们走进诗人内心读出他的这种情感!谁能体验到作者的愁绪?让学生分男女生与老师对读,在声势的渲染中小组读,感受强烈的思乡情感。
五、总结提高:
(一)小结提升:
1、一道水,数重山;一片碧草,一个明月,几种景物,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意,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回味无穷。喜欢这首绝句吗?让我们动情的齐读一遍!
2、质疑: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3、补充王安石病逝材料。说感受。让我们无限感慨的齐读一遍!
4、背诗、默写。谁已经把这首诗深深记在了心里?
(二)学习写法:
板书:借景,抒情。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杂诗三首》: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的《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课外作业:。
(一)总结引导: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诗,品味了思乡诗借景抒情的韵致,相信同学们会更爱古诗,会自觉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方法去关注古诗欣赏古诗。
(二)布置作业(选一题):。
1、收集3首以上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2、收集3首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写的古诗,并划出景物注出诗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借景 抒情。
一水 数山 思念家乡。
绿岸 明月 浓烈乡愁。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2、抄写词语,写出词语意思以及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望洞庭》:
1、自学古诗,读一读,说一说。
2、指名读。点评,注意把握节奏。
3、齐读。
4、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a、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与前一首诗不同: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遥。
望”,从远处看(比较阅读的方法)。
c、镜未磨: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
d、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比喻白茫茫的洞庭湖;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5、指名读。
6、与前一首诗相比较,这首诗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想一想。
7、练读。
8、指名读。你是怎么练的呢?(边读边想象)。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9、面对这样的湖光山色,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惊喜。
10、边读边想象,齐读。
三、小结:
每一首诗都藏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再读一读两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听写词语:
敬亭山 洞庭湖 潭面 青螺。
对照课本,检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六、作业:
1、默这首古诗,写古诗的诗意。
2、写出古诗中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
3、找一找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背一背。
第三课时 。
一、检查背诵、默写:
1、指名背诵、齐背。
2、同桌一人默写一首。
3、展示、点评。
二、新课导入:
感受了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景,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直江南的美。
书写标题。
三、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这首诗与前两首不相同,这是一首词。词:古时候,词是配上音乐供人们演唱的,它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三、回顾上课时的学习方法,自读这首词。
1、想一想,上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古诗?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收获和疑问。
2、指名读。
四、交流、理解。
3、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指名说。
a、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b、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江南而写的。忆江南是词牌名,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很多首词。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一种植物,蓝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
师小结:词中的这句写得真美,你喜欢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边想像江南的美景边读。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风景旧曾谙。谙:熟悉。作者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谙”与“暗”
师小结:白居易曾经两次在江南做官,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对这样的美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很喜欢)。
师问:词中写作者很熟悉江南的风景的句子还有吗?(能不忆江南?)。
师小结:白居易曾居住在江南,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江南的美景。
指名读。
五、齐读、背诵。
练读,抽查。
六、小小赛诗会。
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七、总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多读一读唐诗,让我们在诗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魄力!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词,写出词意。
2、写出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3、解释:曾 谙 胜 忆。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词)。
孤独 惊喜 思念。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
解诗意,悟诗情。 。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五、布置作业 。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五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六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
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自读,要求:逐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同桌交流,讨论疑难。
三、全班交流,适当点拨。
1.明确两首诗表达上的不同:写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2.交流词句理解上的疑难,然后解释整首诗。
3.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泊船瓜洲》。
1)简笔画地理图,理解“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的关系。
2)小讨论:“一水间”、“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教师补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资料。
3)一起学习关于“绿”的课后资料袋。
4)感情朗读,读出忧虑惆怅的思乡情。
《秋思》。
1)体会“又开封”的行动细节。
2)补白想象“意万重”。(我们都不是游子,却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读,读出无奈为难的思乡情。
四、总结积累。
1.背诵古诗。
2.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古诗两首,同桌批改,订正。
2.小结表达特点。
3.介绍纳兰性德,引出《长相思》。
二、阅读整首词。
1.自主阅读,要求:逐句理解词意;想想这首诗词的表达特点。
2.交流:
1)明确:这首词是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写出了路途之遥远,行军之艰难,身心之煎熬。
三、研读“故园无此声”
1.补白体会“故园无此声”。
这里是怎样的声音,故园是怎样的声音?
2.拓展补白“故园无此 ”。(景、痛……)。
3.想象练笔:故园。
四、总结课文。
1.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题目 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
秋思 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抒情 。
2.背诵这一课,同桌交换。
3.完成作业本。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七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八
1.了解诗句大意,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天际”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二、复习引入。
你以前学过什么古诗?给大家背诵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1.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题目大意:江边独自赏花。
2.抓字眼、明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赏景之作。它以刻画细微、色彩浓丽而取胜。
第一句:黄四娘,人名。既亲切,又勾勒出一个古代婷婷少妇形象。蹊:小路。
句意: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连,舍不得离开;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好像和人一样欣赏美景而舍不得离去。
第四句:恰恰,黄莺的叫声。黄莺在自由的鸣叫。
指名说句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提问: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二、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学习《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代诗人。
题目大意:游园而没有见到要访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藓。
第二句:轻轻地扣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第四句: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
侧面描写春景的艳丽及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
第二句:在这花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杨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儿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在蓝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依旧不停地流向天边。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九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留给大家的印象恐怕非常小清新,然而,这首诗多么霸气。送人也不怎么伤心。想念你,就让弥漫在江上的一片春色送你回家。
淮中晚泊犊头。
唐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诗要写的是晚上停船后看到的景象,却从白天开船时所见写起。因此前两句里人是动的,平野与幽花是静的。到了晚上,船停了,人就静了,白天的阴云化作一阵暮雨,催趁得潮水不断上涨。这诗四句,就像把时间片段拉扯开来,变成两个动静变换的镜头。虽然全是写景,但我喜爱“满川风雨看潮生”的气势――写春天的诗,很少有这种把手一背,头一昂,留下一个潇洒背影的气势。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
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 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又能让读者想像春天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4.小结:
四、拓展阅读。
1、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家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 (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一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 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二
新疆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同一事物的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诵读欣赏(三)孤雁。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三
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厌:满足。尽:消失。
注解: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作者。
和敬亭山一动不动地看着,总是看不够,此时作者的心里只有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未:没有。
注解: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显得非常和谐。湖面没有风,好像一面未打磨过的铜镜一般,远远望去,洞庭湖中一片翠绿,好像白银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谙:熟悉。曾:曾经。如:好像。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了:结束。
注解:山陵和原野一片翠绿,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蒙蒙细雨中,只能听见杜鹃不停地叫着。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农活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杂兴:各种兴致。
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小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注解:白天锄地,夜搓麻,村庄里的儿女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本领,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但也模仿大人在靠近桑树下面学着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附近白鹭飞展翅高飞,桃花两岸的溪水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都不想回家了。
2桂林山水。
山: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心句中心句: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的先后顺序。
4七月的天山。
(移步换景)雪山很白,原始森林连绵不断,枝丫很密(花特别多,好像花的海洋)。
5中彩那天。
明白的道理:一个人诚实有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人已有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更珍贵,精神财富是为人诚实,讲信用。
6万年牢。
万年牢指的是: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办事认真实在,讲究商业道德,正直的人。
7尊严。
哈默:用自己的广告维护了个人尊严,他有尊贵的人格。富翁:拥有尊贵的人格。
8将心比心。
第一段的意思:关心帮助第二段:宽容鼓励。
9自然之道。
1事情发展的顺序,2遵循自然规律,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说明文运用的修辞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11蝙蝠和雷达。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六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要做个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人。
12大自然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3夜茑的歌声。
这篇课文是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记叙小夜莺机智、聪明、热爱祖国的人。
14小英雄雨来。
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人。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中春天指的是没有战争的硝烟,和平美好的日子。
17触摸春天。
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通过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18永生的眼睛。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19生命生命。
珍爱生命,活出精彩。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飞蛾求生。第三部分:砖缝中长出瓜苗。第四部分:静听心跳。
20花的勇气。
本文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寻花的经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勇气,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21乡下人家。
第二自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记述的,乡下人特别善良、淳朴、热情好客整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赞美之情。
22牧场之国。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对荷兰牧场独特的风光给予的赞叹。
24麦哨。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写的。
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孩子们是天真、活性、淳朴的。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句)陈述句:你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执著探求科学真理的人。
26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指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罗丹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艺术执著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27鱼游到纸上。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以年轻人特别的举止写的青年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忘我,坚持不懈,勤奋专注。
28父亲的菜园。
纪昌学射。
纪昌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飞卫:教导有方,堪称名师技艺高超。
扁鹊治病。
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蔡桓公:执迷不悟,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31普罗米修斯。
这是一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不畏强暴,为人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人。
32渔夫的事故。
渔夫:沉着、冷静、镇定。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不可战胜的。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四
我们赛教教的是,我选了后两首,并制作了课件,教学效果还可以。现在将教案传上来大家探讨。
教学目标 :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三、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四、比较赏析: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五、作业 :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 。
莲叶无穷碧 西 水光潋滟(好)。
湖
荷花别样红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古诗三首说课稿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 、教学过程 。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3、简介白居易 。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
5.串讲古诗(讨论式) 。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
为什么这样写? 。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68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