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论文题目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6:25:06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0 16:25:06     小编:纸韵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的回顾,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评估。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避免夸大和夸张,保持客观、中肯的态度,传递真实的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经典名言,和大家一起反思教育的重要性。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公共财政学课程在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应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学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措施上,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和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模拟。

1引言。

公共财政学课程在财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属于核心主干课,也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安排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公共财政学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ppt的内容信息量大,课堂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即使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仍是注入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系统讲授概念与理论,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再加上现在手机网络等诱惑,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起不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目的,也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更没有办法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2完善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如何完善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和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建立公共邮箱、微博或者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教师将日常接触到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时事素材,幽默段子,网络热词,书籍评论等,让学生在非课堂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慢慢接近公共财政学这门课程,消除陌生感并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进一步的了解,慢慢理解消化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比如在讲三公经费之前,将关于公车改革第一人叶青和全国监督公车私用第一人广州区伯的事例事先发送到微信群中。湖北省统计局局长叶青从自身做起进行公车改革,并曾连续8年给全国两会上书要求进行公车改革;广州区伯在微博上将涉嫌公车私用的车辆曝光,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学生像读故事般去了解这两个人的事迹,于是,很自然地就导入了三公经费中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很接地气,产生了兴趣后,上课就会比较有吸引力了。

2.2重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山东财经大学的朱德云教授曾指出,为了更好的发展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讨论发言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次、多方式、多环节考核。这种改革,使案例教学在整个课程的设计上能够有所保证。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既要有典型性充分体现和反映财政学相关理论,又要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同时案例的设计要注重系统性,选取的案例应深入浅出,层层深入。案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来展现整个案例,多种方式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刺激。案例导入时,可选择在讲授财政理论前导入,也可选择在讲授财政理论时导入,还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节之后导入。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将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来,由学生讨论该方案的具体实施,如何解决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可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在案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对案例结论进行整理点评,归纳总结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财政学理论,达到由具体财政现象反观财政理论的目的。

2.3组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满堂灌”的做法,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文献的查阅,之后课上讨论,最后由教师来点评,进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以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动的财政现象,鼓励指导学生课下主动地自主学习,而不再是各种现成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并选取财政热点现象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学习成果。整个过程是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虽然教学内容偏理论性,但是教师可以辅之以数据经验分析,用数据来说话,让数据经验部分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搜索,在目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公共财政学课程中的几乎任一个章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关信息数据。目前我校的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中经网、国研网、维普中文期刊、中国资讯行、万方知识服务、超星电子图书、金图外文图书等常用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资料查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旁观变为主动参与,锻炼了学生在实际中利用财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4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公共财政学课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践模拟,往往仅限于实验报告的完成。以财政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为切入点,以实务性特征明显的税收制度内容为例,我校目前的经济管理实践中心购买了福斯特税务软件,里面涉及税收实务、税务筹划、税务稽查和电子报税等几个模块。通过软件的运用,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税制体系有直观的印象,比如一个公司在一个纳税年度都需要缴纳哪些税,哪些行为需要交税,哪些财产需要交税,是交给地税局还是交给国税局,缴纳的时候税率多少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将陌生的税制变得身边化,也加深了税制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的税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公共财政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此类的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软件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感观化、具体化,能让学生在实践模拟实验当中,自主地去汲取知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创造实践模拟机会,制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桥梁,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习知识的有用性,使学生顺利产生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在动机,对财政知识的理解效果比单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5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目前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细化,由关注宏观制度改革转向有关理论、制度的更加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在对公共支出理论的研究,传统的财政学大都侧重研究总支出,对支出决策的政治过程不太关注,而现在的公共财政学不仅细化地去研究每类具体的公共支出及其经济效应,而且也将支出决策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开展和推进科学研究。以一个学期为例,可以给学生布置1-2个3000字的小论文,教师可以对优秀的论文进行奖励,对论文进行指导,鼓励其投稿公开发表。同时,借助目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机,设计和开发具备先进性、挑战性和现实应用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寻找公共财政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研究学习能力。

3结语。

如何使学生学好公共财政学,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更好的为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5]郑洁.论财政学案例研究与教学方法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二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公共医疗卫生研究。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预算权的宪政之维。

关于湖南株洲市财源建设的。

调查报告。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税收优先权初探。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三

3、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四

我国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基于空间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价值估计方法研究。

可持续消费视角下的居民消费方式变革研究。

公共财政下我国妇幼卫生投入状况及其影响研究。

内蒙古牧区教育公共投入研究。

概论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论企业所得税对fdi流入的影响。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绩效研究。

我国银行税制的分析及改革研究。

论我国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图们江区域开放开发研究。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控制研究。

论行政成本的扩张及其控制。

我国税收征收成本研究。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充足性研究。

规范和完善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研究。

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难点和对策。

地方政府技术采购政策研究。

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

税收优先权理论与实务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行政法规制。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财政支持研究。

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究。

问题与对策:济南市政府采购监督制度探析。

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筹资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问题的研究。

政府转型的实证分析。

地(市)级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研究。

湖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与创新途径。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研究。

促进我国廉租房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论我国政府收费改革:制度分析、规模估计和政策建议。

我国财政法体系构建研究。

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财政思路。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现状与改革对策。

关于湖南株洲市财源建设的调查报告。

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五

3、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4、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

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6、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7、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8、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9、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

10、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

11、环境政策研究。

12、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

13、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14、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1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

16、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研究。

17、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

18、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

19、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20、中国公共卫生支出理论与实证分析。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按照西方经济学对公共财政学专业及课程的研究,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公共财政学需要站在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法开展研究分析工作,应以政府行为及活动的研究为中心,兼顾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学专业;国内研究。

一、财政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国内研究两派意见。

国内对财政学的课程设置研究的方面,主要有两派意见:即强调财政学的综合性和强调财政学的专业性。有的学者认为,财政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构筑一个主平台(理论课程体系),两个辅助平台(实践教学和实训),形成“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的学者提出,课外辅助教学比课内教学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地方高等院校应该及时进行相应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进,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及竞争能力,成为通晓专业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河北经贸大学的张晋武认为基础理论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力量,但不能直接给学生能力,培养能力必须强化应用类课程建设。湖北经济学院的邓毅教授则认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应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保证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条件的行为,财政学课程设置必须因时、因势、因地、因对象进行。因时就是设置课程的时机,因势是开课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因地就是要弄清你培养人才服务的地域性,因对象应是要考虑施教一方的条件和受教一方的基础知识能否吃得消。

二、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张。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二是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代理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三是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如《税务管理》与《税务代理》可以合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代理》;《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三、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张。

1.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就业导向。

如果按计划经济体制设计课程,财政学就是为各级财政部门培养人才的专业;如果面再宽一些,再加上为财政理论研究奠定基础;或者相对于企业财务还可将财政拓展理解为为公共部门培养财务人员。这不但面向的岗位有限,而且从业还有如需报考公务员等其他方面的更严格的要求。对于一般院校财政学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上不着天下,下不落地”的困境。因此,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财政学专业定位于适合范围更广更有前景的企业税务规划人才方面。财政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各级财政、税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

2.课程设置应使人才培养更具可朔性。

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推进,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财政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变得更的广泛,主要是面向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具体包括:一是公务员。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财政管理等方面。二是银行业。财政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其全面的经济知识结构和对国家宏观财政的较好把握,所以在投资银行中财政专业的毕业生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三是财务会计。近些年来掀起的大型企业兼并的浪潮方兴未艾,各大公司纷纷进行合并,大规模的集团公司为了协调内部财务,一般都设有自己的财务公司。这种财务机构对财政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四是考研。本科对财政学不是很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在考研学科上可以选择相近专业。

3.课程设置应与全国税务会计相关的资格考试相关联。

时下,财政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知识已经成为了企业会计师、经济师、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多项国家重量级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年年都有新内容,考试难度也不断加码。这对于财政学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四、结语。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务代理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必须完全改革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2]石丁.财政学课外辅助教学研究[m].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2.

[3]张晋武.一般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质量保证[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m].兰州大学学报,.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七

3、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4、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

5、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

6、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7、破解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8、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9、政府生命周期模型。

10、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11、清季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13、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4、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15、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16、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

17、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18、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19、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20、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八

3、山东省鱼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4、杭州经济开发区学前教育园际差异研究--基于六所幼儿园的调查。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bot模式研究。

7、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

8、流转税负担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9、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0、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1、我国增值税税负转嫁与归宿研究。

12、基于财政透明度的财政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3、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

14、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分析。

15、我国环境税征收的经济效应和制度设计。

16、浙江省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效应研究。

17、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18、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1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九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

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43、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44、法治视角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45、档案部门参与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实现路径探析。

46、公共品视角的创客空间分类管理研究。

47、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48、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形象的思考。

4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50、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51、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52、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功能定位研究。

53、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改进对策。

54、公共项目管理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问题探究。

55、公共政策排斥语境下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规范。

56、关于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下部门预算管理的探讨。

57、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径。

58、试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

59、论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60、政府管理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61、从经济绩效看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62、谈小型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与利用。

63、风险社会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路径。

64、构建公共场所电梯安全“全员管理”体系设想。

65、公共管理视角下促进会展业资源整合的途径。

66、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评价。

67、公共科研平台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趋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68、纽约地铁公共艺术的管理与运营研究。

69、公共卫生间水电节能管理控制器设计。

70、市开放式管理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探究。

71、关于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研究。

72、公共卫生项目社会效应的.舆情分析方法探讨--以黄陂健康管理为例。

73、从中石油连续事故浅析辽宁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74、如何有效推动传统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

75、防暴恐新常态下公共交通场所治安管理研究。

76、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

77、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研究。

78、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限度。

79、国外前沿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的政府绩效创新融合性探讨。

80、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我国绩效审计。

81、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8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路径探究。

83、大数据生态法治新常态下的环境监管义务推进。

84、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救济及其机制的构建。

85、国外互联网内容管理的经验。

86、论“法治中国”视阈中司法公信力重建。

87、推进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需加强制度设计。

88、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现状剖析及制度反思。

89、基于能耗视角的我国城市最优规模研究。

90、察形象与警察公共关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91、监督管理过失理论核心问题探析--以日本刑法理论为切入点。

92、以法治保障对外投资和贸易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9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浅析。

94、基于能量管理和可靠性约束的弹性微网集群。

95、继电保护动作评价方法及体系。

96、新媒体时代政务微信订阅号运营与管理解决方案研究。

97、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浅析。

98、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档案用户类型探讨。

99、论信息化时代的档案管理。

100、北京城市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101、高校公用房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102、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创新管理机制探讨。

103、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104、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实现。

105、浅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

106、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107、国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108、面向产业链成员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

109、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探讨。

110、“三效益型”企业环境管理政策研究。

111、论人事档案管理的权利制衡。

112、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113、论“混合式”公共风险监管法实施制度。

114、如何做好石油企业安全监督与管理。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在资金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我国施行了财政预算制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财政预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各个时间节点申报单位的预算,对各单位的开支进行预算管理。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基于新的经济现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也要有新的改变。作者基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当前的现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的重要一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服务于人民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以维持单位日常运转为根本,强化预算管理、明确支出、细化用途,深刻认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基于当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1财政收入增幅总体趋缓。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造成近些年我国gdp增速逐年放缓。在国家财政收入总体趋缓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做到精细化尤为重要。

1.2预算法治化。

在新形势下,《预算法》也为应对新形势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本次《预算法》坚持“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管理”的方针,下大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进行管理和监督,因此在新《预算法》正式实施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必须要转变编制方式,对单位的财政收支做出更明确、更细致的测算,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预算细致的情况下,按照预算进行收支管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在新《预算法》的规定下进行合理、科学的编制,才能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1.3党风廉政建设加强。

自十八大以来,党内廉政建设加强,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抵制“四风”等一系列规定和措施。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预警作用,自我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从源头上治理f败,促进廉政建设。

1.4预决算公开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一步加强各单位预决算公开,单位预决算的公开,让单位所有的开支都公之于众,通过让社会各界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管,来监督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面对预决算公开化的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的拿出应对方案,对可控的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不可控的因素进行科学估算,力求达到预决算的公开透明。

2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2.1在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强预算管理是减小经济压力的重要手段。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需要财政预算,把这些预算资金加起来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庞大的财政预算又给国家财政增加了负担。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当前国家财政状况下的总体要求,也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必要手段,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2.2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贯彻新。

《预算法》的重要体现新《预算法》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并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将财政资源配置做了有效的管理。从法律层面上更加细致的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相关事宜,从预算的编制到预算的执行最后到年底的决算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新《预算法》的颁布,象征着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管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新《预算法》颁布的背景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既是符合《预算法》的表现,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上对国家法律的服从和支持。

2.3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是防止f败发生的先决条件。

在当前形势下,预决算公开是政府依法行政、廉洁履责的需要。预决算管理作为政府实施公共财政资金配置的核心内容,合法、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预决算公开对于推动廉洁政府建设的政治意义不可小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明细列于广大民众眼下,接受阳光监督,无疑会推动清明廉洁的政治风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编制要求,是按照基本满足本单位实际办公需要编制的,如果出现预算超标,开支不合理等现象,自然过不了民众监督这一关。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还是践行党中央“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是净化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

2.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预决算公开化的必要条件。

财政预决算公开既是国家政治民主的重大举措,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存在制度缺陷,导致财政支出不合理现象。预决算公开有利于促进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共同监督,从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生态的平衡发展。公民有权参与并监督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而预决算公开是公民实现这些权利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新修订的《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公开的诸多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将财政预算管理纳入常规性的管理范畴。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能简单地把其看作是数字金额方面的反映,预算是一种资源分配,预算执行者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将财政资金做出合理有效地分配。同时,预算管理也是一种控制手段,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规划、协调、限制以及鉴别偏差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配。这不仅是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更是对单位自身形象的树立,树立单位一个健康、良好的形象。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本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工作问题,都是针对预算管理上的,但是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应该从全局着眼,从预算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鲲,徐琴.中国的预算改革与廉政制度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3).

[2]齐勇,周普芳.加强军队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12).

[3]陈玉梅.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一

摘要:指标体系是医院绩效实施的难点和重点,突出表现在考核内容的多元化和抽象化,考核指标量化难度大、量化结果精度低,不同科室之间工作量与工作职责不平衡等关键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与探索,总结出基于“231”的指标量化评价技术,进一步使医院的战略目标在各组织和员工中层层分解、传递,引导员工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为医院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平台。

关键词:医院绩效指标体系指标分解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指标量化考核体系,推动了医院战略目标逐级传递,使医院绩效管理体系更加实用化,绩效目标明确化,考核指标更加量化,以及绩效结果更加合理化,从而提升了绩效管理的目标导向性,进而不断提高医院业绩水平和员工能力素质,使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1企业目标根植企业战略。

2指标体系全面量化。

遵循“管理不考核就容易弱化、考核不量化就容易虚化”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平衡计分卡(bsc)”“议题数(mece)”等工具,从指标提炼、责任分解、标准量化以及结果量化四个方面有效解决指标体系考核量化中的问题。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二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

6、浅议新形势下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7、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8、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10、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1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12、试论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4、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研究。

16、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探讨。

18、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研究。

19、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制度选择。

20、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

22、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研究。

23、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对策研究。

2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6、浅谈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7、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境问题研究。

28、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及对策初探。

30、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31、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3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初探。

33、地方财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析。

34、浅谈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35、关于政府采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36、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7、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38、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9、浅谈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与管理。

40、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

41、浅议我国分税制下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4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及其防范。

43、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投融资机制研究。

44、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

45、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46、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

4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利弊分析及影响。

48、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选择。

49、关于开征燃油税的思考。

50、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51、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及其治理途径分析。

52、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5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浅论。

55、关于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思考。

56、关于基层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

57、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三

司法制度与职业道德课程以写论文方式考核,请同学们选择老师提供的以下题目中任意一题或者自主选题作一篇课程论文。论文成绩占考核成绩80%。阿布都热西提老师提供的选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试论我国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2、论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3、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新构建。

4、试论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

5、论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及其保障机制构想。

6、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与规范。

7、论违法审判责任追究。

8、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

9、论司法改革。

10、论司法公正。

11、完善我国法官选任制度的思考。

12、我国司法评价标准的建构。

13、论我国法官制度改革。

14、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简论。

15、法院困境与司法改革的出路。

16、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17、试论公证诚信制度。

18、论我国现代司法理念的架构。

19、论法官职业化。

20、论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21、论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

22、传媒与司法关系的现状与重构。

23、法律职业化与统一司法考试。

24、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

25、试论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

26、司法改革——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27、试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

28、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化和养成29、中国检察官法律职业道德的培植。

30、中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其改革维度。

31、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道德意义的探讨。

32、法官、检察官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

33、浅谈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认识。

34、试论法律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35、试论法律职业精神及其培养。

写作要求:

1、论点明确、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清楚。

2、逻辑合理、语言流畅,行文规范,字数不少于3000字。

3、自选题目应当在课程学习(含自学)范围内。

4、遵从学术规范,引文必须采取脚注方式说明引文来源,发现不合乎学术规范者论文。

以“0”分计。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四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不以盈利为目标,因此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导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内容,按照相关流程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前需要对所有业务量和资产数量进行全面排查,通过科学的评估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国有资产长期闲置而导致资产浪费现象,并且通过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为后期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能够顺利、高效运行,必须做好如下工作:一,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重点对通用设备、房产、交通工具等进行清查,全面、准确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对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盘亏和盘盈现象,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账实、账账以及账证相符。二,对国有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及时发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需要从保障条件、管理能力和运行效果三方面进行,具体表现为:保障条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或者公共产品时需要消耗的资产;管理能力通常是指优化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运行效果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即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现有资产提供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职能完成后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存在不按照流程实施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还影响绩效管理效率,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浪费。笔者根据自身的多年实践经验,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流程进行了总结,具体表现为:

(一)设定科学的绩效评价目标。

绩效评价目标是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前提,通过设定科学的评价目标,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前,应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评价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目标,并且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将该目标作为准则与导向,明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范围,例如,评价时间跨度、评价内容等。此外,为了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目标能够顺利的实现,还需要创建专门的主管部门,由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专家小组对评价机构的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台账制度。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根据资产清查结果建立相应的国有资产台账,对实物固定资产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以及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单位实物资产分布状况、总量等,如果出现实物资产变动,则应该对变动原因、结果及时进行记录,以此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即从国有资产的形成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国有资产台账建立时应该针对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且由各级财政部门对总台账负责。此外,根据国有资产总台账创设分台账,分台账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科室与部门创建,同时明确各个科室与部门的权责,以此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科室、部门资产的全面管理。

(三)强化信息核查与取证。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和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必须做好信息核查与取证工作,不仅应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还应该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核查。同时,财政部门在对信息进行核查时还可以参考第三方提供的数据信息,这样可以实现对所有信息的详细和全面的分析与取证,显著的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此外,当信息核查与取证工作完成之后,还应该公开评价结果以及处理意见,这样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全面了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严格遵循相关实施流程,设定科学的绩效评价目标,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有章可循,创建健全的国有资产台账制度,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科室、部门资产的全面管理,强化信息核查与取证,及时、准确的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不断的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五

班组是为实现企业的组织运行目标,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按照工艺或产品而划分的基本作业单位。班组的本质是一个组织,由一组员工相互协作,相对独立地完成特定的职能。

班组管理泛指对班组工作的管理活动。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看,班组管理包括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等领域。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看,班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制度流程等领域。

由于班组的本质是一个组织,现有的工商管理理论均可以运用于班组的管理。但是,基于班组管理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一些理论有更多的应用。例如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管理理论和qc小组活动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活动,源于日本的5s理论广泛应用于现场管理。

但客观地说,这些理论工具更多地偏重于应用层面,工商管理理论缺乏对班组管理主题的深入研究。本文将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结合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实践,探索班组管理的提升路径。

2班组管理的重要意义。

班组管理涉及人员多,影响范围广,对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班组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最低的管理层级,是生产业务的直接实施单元。因此,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班组管理发挥着最基本的聚合作用。较高管理层级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依赖于班组的管理。在生产型企业中,生产班组的岗位位于生产的第一线,也是价值创造的第一线。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是否达到了标准化的作业规程,是否存在改进效率的空间,这些都依靠于班组管理的控制。

人是一个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看,构建和谐发展型企业是社会发展不可扭转的大趋势,“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从前瞻、长远的角度出发,一个致力于追求卓越的组织必然对“人”的因素配置更为充分的资源。对工业企业来讲,加强“班组管理”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切入点,不仅对于作为班组成员的基层员工意义重大,对整个管理体系,打好基础也是当然之需。

3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

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班组管理模式,必须明确改进班组管理的导向和侧重点。本文在对班组工作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与生产作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和对于改进班组管理的影响范围两个维度,将班组活动可以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班组运行管理。

进行生产运行是班组的主要职责,运行管理也就构成班组管理的核心内容。运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公司规定的生产作业流程,执行生产指令,安全、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管理的重点在于过程的标准化和可控,并能做到持续改进。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分析和优化班组的生产流程,建立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为生产实践提供全面、可靠、权威的指导性文件。

3.2班组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班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班组现场管理是指为班组对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的管理,包括班组办公区域、作业现场、作业过程、资料室、工器具室、物资仓库、标识的标准制定和实施为重点。在现场管理中,管理的重点在于清晰、整洁,有利与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推行5s管理和定置管理,使公司各个班组具有统一的现场管理标准,形成整齐划一的总体形象,通过现场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

3.3班组基础管理。

班组基础管理是指为有效执行各项班组管理职能,最终实现班组工作目标而提供管理规则、运行标准、分析依据和原始资料等工作和活动的总称,是为保障班组运行而规范行为、调动和整合资源的基础。在基础管理中,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应用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规范试点班组目标、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标准、规程或作业指导书、信息表单、图纸等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于将班组视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健全班组的管理职能,例如绩效管理、计划管理等。

3.4班组团队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型班组建设、班组文化建设等。

从与生产作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运行管理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运行管理的环境,即现场管理;然后是班组的基础管理活动,对于生产作业起到保障作业作用;最后是班组团队建设。

从对于改进班组管理的影响范围来看,班组团队建设在最高层面,发挥着最根本意义上的动员和弘扬作用;基础管理的科学程度也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班组管理的水平;优秀的现场管理对于生产作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运行管理的职责集中于当前任务,较少关注于班组的改进活动。

4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的方法论――模块化管理。

在进行班组管理四个领域划分的基础上,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在实践中设计了“模块化”管理的思路,取得较好的效果。

4.1“模块”的定义和模块化管理的优点。

“模块”是一组围绕一个共同目标的班组管理活动,该组管理活动可以相对独立地承担班组的某项职能。例如:班组的“交接班”管理模块,就是指围绕班组“交接班”环节的一组管理活动,包括上班次交班总结、换岗、交接生产记录、重点事项强调、本班次接班部署等,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交接班管理保证生产作业的连续、安全和高效。

把管理模块建设作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的管理措施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目标明确,便于在班组员工中形成共识;第二,便于“模块”的复制,有利于将管理经验在班组间进行传播;第三,便于监控和考核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

4.2基于pdca循环的模块提升。

模块的改进提升按照pdca的原则执行。第一阶段,对管理模块建设进行计划,明确现有模块存在的问题,确定其改进环节,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第二阶段,在班组中进行辅导试行,观察实施效果;第三阶段,要对现实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对关键环节的执行情况做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对成功的经验通过标准化等方式固化到现有制度和流程中,并予以推广,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后进入下一循环。

4.3模块化管理的实施原则。

模块化的顺利推行需要选好切入点,逐步推进。可以采用“先易后难,典型突破”的思路。“先易后难”原则是指从班组管理活动中较易获得提升的“管理模块”入手,使管理提升活动获得显著效果,使基层员工能够及早体验到开展管理提升的好处,增强投身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典型突破”原则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要选择试点班组,其次是选择好试点模块。

5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班组管理的初步实践。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国神华旗下的码头运营企业,主要承担煤炭卸装业务。公司执行24小时作业制度,有四个生产部门,每个部门设置“甲、乙、丙、丁”四个班组,开展“四班两运转”运营。公司于开始,投入较多管理资源,在外部咨询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了班组管理提升项目。

经过初期的分析调研,项目组按照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识别出涵盖4个领域的40个左右的关键管理模块,作为优先实施的对象,形成第一阶段的“模块数据库”。同时注意保留模块的接续性和可扩充性,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可以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公司首先从四个生产部门各选择一个班组作为试点班组,每个试点班组选择一个试点模块展开操作。各个试点班组在项目组的辅导下,开展改进提升活动,执行pdca管理循环,经过不断地完善,完成对模块建设,形成成熟的管理模板,具备了对外复制的条件。

接下来的“模块复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四个试点班组间复制,通过这一轮的交叉复制,可以达到两个效果:首先可以充分检验模块的完善性,及早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其次可以形成四个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班组。第二阶段,发挥试点班组的作用,试点班组对本部门非试点班组可以提供直接的借鉴,从而帮助其他班组能够将模块建设的经验较快地推广应用。

经过一年多的推行,基于模块化管理的班组管理提升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第一批四个试点模块已经全部提升完成,并将提升经验系统总结,予以规范,具备了对外复制的条件。同时,经过交叉复制,四个试点班组均已完成对上述四个试点模块的提升,班组管理水平较非试点班组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第一,发挥好试点班组的带动作用,开展试点模块由班组向部门的复制;第二,根据改进班组管理的工作需要,选择下一轮的试点模块;第三,不断分析研究,完善和充实班组管理“模块数据库”。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班组管理提升活动对班组管理开展系统化研究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分析班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以及“模块化”的管理思路,并对神华天津煤炭码头的实践做了简要介绍。我们的分析和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班组管理的系统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将本着科学管理的态度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六

第二,结合我国财政概念的演绎历程:生产性财政、建设性财政、经营性财政、吃饭财政,来阐述目前我国构建的公共财政体系。

2.公共产品提供途径的新探索:基于私人提供视角3.中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4.我国财政xxx性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注意:第四章中的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某一种(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等),强调如何优化规模与结构。

5.再论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制度的改革。

6.“三农”建设中金融支持体系: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

9.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有效控制的途径。

注意:第一,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要有统计数据。

第二,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2010年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七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公共医疗卫生研究。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预算权的宪政之维。

关于湖南株洲市财源建设的。

调查报告。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八

摘要:解决当前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瓶颈,必须立足处于现代化追赶阶段的中国特殊国情,对来自欧美国家并已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公共艺术理论进行扬弃,注重依托现有职能部门、管理法规及美学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立一套理论上完备、现实中可行的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最终实现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国公共艺术建设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设;中国国情;管理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概念引入中国大陆,很快因其形式多样及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显著作用引起诸多领域学者和艺术家的重视。来自文艺批评、美学等领域的学者注重探讨以美国“百分比艺术”为代表的欧美公共艺术策划理论及其社会学意义,雕塑家、壁画家则开始尝试在室外作品创作设计中验证公共理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中国公共艺术实践推进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快。这一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固然是由经济、工艺、管理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其本质又应归结为理论与实际环境相脱节等原因。需要看到,目前中国公共艺术建设领域的主要指导理论基本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地区,渠道多样且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在公共艺术建设实践及后续管理中已经暴露出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遵照此类理论建成的部分公共艺术案例也面临多方面质疑。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势必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和因法规空白而形成的纠纷,最终将制约公共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对城市文化建设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答案应当来自无数个体基于各自目标努力的宏大进程中。根据艺术的一般规律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经验,以下几项工作应是不可或缺且必须及早进行的。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的标准界定工作。

当前在艺术批评、实践和教育领域,围绕“公共艺术”展开的激烈争辩有些混乱,以致很难达成共识。之所以如此,并非因公共艺术自身形式多样和定义模糊,而是理论界对“公共艺术”的界定标准见仁见智。有观点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环境雕塑、壁画即公共艺术,这佐证了当前中国公共艺术研究领域存在的“‘泛公共艺术’倾向”;有观点认为所有经过艺术化设计的街道设施均为公共艺术,如此,某些学者批评中国公共艺术建设“肤浅”也就并不为过;还有观点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界定公共艺术,因此,中国当前能够归为公共艺术的作品实在少之又少。因此,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就陷入了窘境,公共艺术批评亦如是。

所以说,对公共艺术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划分是客观需要。广义的公共艺术几乎包罗万象,我们必须本着由简到繁、由易人难的原则,以“造型艺术中的城市雕塑、景观艺术”为主先从狭义上来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在狭义的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应该是当前国情下推进公共艺术建设最好的实践承载形式。因为较之壁画这一基本属于平面的艺术,雕塑的三维特性与公共空间既有本质上的契合,又比景观能表达更多的内涵。其次,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已有一定积累,国内多个大中城市都出台了自身《城市雕塑规划》和《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有可靠的法律法规保障。再次,中国雕塑界对公共艺术概念已经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具有人才和相关环境理论支撑。最后,在当前国情下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能依靠相关建设部门的财力支持,并为借鉴欧美艺术基金会形式逐步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筹款机制创新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如果确定这样的理念,尚需注意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二者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当前存在的城市雕塑都属于公共艺术作品。目前看来,狭义公共艺术在位置上应具有开放性、题材上具有通俗性、形式上具有综合性、内涵上具有现代性、功能上具有实用性、空间关系上具有互动性、对所处环境具有归属性、表现手法上具有趣味性。不具备这八种主要特征的城市雕塑,如位置上有专属性的、题材严肃的、形式上传统的、历史悠久的、排斥实用功能的、空间关系上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并非为所处环境专门设计创作的城市雕塑就不属于公共艺术范畴。从这八个主要方面深入开展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在当前中国情下更准确地界定公共艺术个体及整体特征,以期更有效地进行公共艺术理论建设、实践探索及艺术批评。

二、吸收国外公共艺术建设理论时要注重国情相似度。

在当前围绕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展开的理论争鸣中,主张全盘吸收欧美相关理念,从社会学出发看待艺术与公众关系的观点为多。事实上,在欧美公共艺术实践中很少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方法论。以公认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流派——最低限雕塑(minimalsculpture)为例,其早期代表通常是较大尺度的室内试验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意图原本是希望观者根据自身的“感受性和知觉性来作客观的评价”。只是到了“1960-1970年代,许多最低限雕塑的纪念性的尺度,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给特定空间或特定场所搞雕塑设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与欧美国家保障艺术建设资金的机制相结合,逐步出现了遍布欧、美、日城市公共空间的巨大、简洁的最低限公共艺术品。最低限雕塑家对实体组织与建筑空间组织关系的探讨,又“不可避免地引向了室外,导致去组织或者再组织大自然”。这正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流派——大地艺术的由来。无论是最低限艺术家还是大地艺术家,他们从不同方向探索艺术价值的努力,在具有同一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殊途同归,在不同程度上都放弃了传统艺术承载的教化、提升作用,最终呈现出今天欧美公共艺术的整体面貌并为其他国家的研究者所感知。欧美公共艺术实践过程中借鉴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以及由这些实例进一步总结归纳出的公共艺术建设理论,无不是植根于欧美发达国家自身国情的`,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制到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文化传统又与之截然不同的中国,目前尚不得而知。

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宏观背景是处于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微观背景则是当前中国有代表性的主要城市现实环境。从宏观上看,在处于现代化追赶阶段的中国试图一蹴而就,直接从立意、空间位置、筹款方式上推进带有后现代属性的公共艺术,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从微观上看,中国许多城市连基本的街区市政设施都不完全,甚至刚刚具有用艺术提升城市形象的意识,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市政设施完善,城市雕塑星罗棋布,只能见缝插针结合市政设施环境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的情状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应特别注重依靠具有艺术任务承接资格和相应能力的雕塑家、画家、景观设计师以及建设职能部门的自觉来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要求这些实践者都熟谙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可能不够现实,但是对他们来说在方案中逐步增加公共性,使作品从内涵、形态上更好地与公众互动是不难做到的。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步行街都出现了表现当代日常生活或传统生活、工作场景的写实人像,这些虽然是对美国艺术家小强生等公共艺术先驱的借鉴行为,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源自写实艺术在当前中国文化环境中的高接受度。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繁荣正是公共艺术建设与中国国情契合的绝佳体现。

三、注重利用现有管理法规及法规执行单位优化公共艺术环境。

欧美国家的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在所属环境中具有非永久性,有些可移动,有些可人为控制作品消失的时间节点,如克里斯托的《山谷幕》和《包裹德国国会大厦》;有些消失的时间节点则交给大自然控制,如罗伯特·史密斯的《螺旋形防波堤》,更有许多根本就是“行为”。虽然这样,依然有许多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追求永久性,并因为它们与公众互动更密切而引发一系列后续管理中的问题,最低限雕塑家塞拉的作品《倾斜之弧》因阻挡交通被拆除就是一例。因此,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还必须注重公共艺术品建成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由于公共艺术品的特征决定其形式比传统城市雕塑更为多样,部分结合水景,部分结合声光电设备,而且其出发点也要求作品更亲近民众,因此比利用基座与公众保持距离的传统城市雕塑更容易造成游人特别是儿童的意外人身伤害,同时也必然比传统城市雕塑需要更多的维护工作。由于上述公共艺术界定标准不一的原因,中国当前公共艺术后续管理的相关法规十分匮乏,从长久来看不利于公共艺术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妨碍其在繁荣城市文化方面持续、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如果能在参照现有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的《城市雕塑管理办法》及相应城市雕塑工程技术质量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修订和增补的办法逐步加入有关公共性的条款或相关内容,借助现有管理法规执行单位,如建设局、园林局的维护力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对适用于公共艺术品管理的地方法规及地方标准进行探索,应当是一条优化公共艺术管理环境的较为稳妥、务实的技术路径。

四、注重利用现有美学理论衡量公共艺术审美质量。

即使在公共艺术实践历史悠久、相关理论基础雄厚、社会文化更为多元的欧美国家,如何衡量公共艺术品的审美质量依然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更不必说在相关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国。审美标准的差异与界定标准的混乱同样容易影响公共艺术建设在中国城市中的推进。

显而易见,作为艺术的公共艺术作品首先必须以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相关标准衡量其审美质量。正如岗先生指出的:“(公共艺术)最终要落脚在造型物上,这个造型物的核心价值所体现的是审美而不是其他功能。”与此同时,强调“艺术自律”的传统艺术美学又难以解释艺术品进入公共空间后向公众所作的必然妥协。另外,由于公共艺术品往往还能提供有限的乘坐、休憩功能,这就进一步要求公共艺术品在设计中考虑人体工程学知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技术美学的相关标准。

艺术美学和技术美学均无法完整衡量公共艺术品的审美质量,因为它们只涉及作品本身而不包括作品与所处空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新兴的环境美学值得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环境美学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拓展其应用范畴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已有环境美学学者利用相关原理来衡量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通常来看,公共艺术品与所属环境的关系比城市雕塑与环境关系更为紧密,优秀的公共艺术品应该能够提升其所在自然、人工与人文环境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当前中国国情下,要特别注重环境美学、文艺美学和技术美学在衡量公共艺术审美质量过程中的结合运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围绕公共艺术审美标准产生的争议,也能为相关美学理论研究成果产生重大应用价值提供通道。

五、结语。

公共艺术在中国推广所遇到的困难,并非因为当代公共艺术这一形式本身不适合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源自西方的建设理论全盘照搬而很少结合中国国情予以扬弃造成的。在中国,公共艺术不应成为无所不包的艺术概念,也不具备动摇现有学科体系的能力。中国公共艺术肯定不会是未来所有门类艺术的必然发展方向,但也不能因目前的一些困惑而怀疑其在中国发展的前途。适度的争论很有意义,比如需要加快探讨公共艺术界定标准,以向实践者和公众明确解释什么是公共艺术,什么不属于公共艺术以及怎样分辨。但“不争论”也不失为一种努力方向。根据中国当前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和中国城市具体环境现状,借助现有职能部门及相应管理办法,依托现有审美标准,循序渐进,自点及面推进公共艺术建设,寻求公共艺术在反映、引领社会的同时与后者协调发展而不是冲突对立,必然能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公共艺术建设之路,中国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者、艺术实践者以及绝大多数的公众,都将受益于此。毕竟,城市需要公共艺术,时代更需要公共艺术。

参考文献:

[1]孟彤,公共艺术:学科还是泡沫[j],美术观察,2011,(6).

[2]季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5).

[3]杜宏武,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

[4]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农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5]岗,公共艺术现状刍议[n],中国文化报,2009—11-06.

财政支出论文题目篇十九

中职教育日趋呈现“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格局,各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相对比重逐年增大[1]。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事业性经费的比重较大,基础建设性经费比重较小,这将影响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比重大,公用经费份额小,公用经费依赖预算外经费补充,凸显了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常规性支出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支出效用低[2]。中职教育的发展,对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构建提出了要求。本文将探讨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内涵、特征、构建原则和制度保障。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绩效既包含组织的过程行为,也体现组织行为的结果表现。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应该综合反映公共教育支出在目标、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节约、效率和效益三方面绩效,并体现为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部分[3]。指标是指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绩效指标是衡量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输出的有效性的单位和方法。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职教育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其具有社会效益。二是包含中职教育的生产效率,即中职教育的教育过程和结果效率。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具有引导中职教育财政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绩效指标具有实质性开展绩效考评活动的评价功能,也具有引导提高考评对象绩效的功能。绩效考评是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向,包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为其绩效考评服务,其目的是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政府间接监管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的管理策略,促进中职学校依据现代公共财政的理论有效运作中职教育财政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政府对中职教育财政投入的意愿,是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的目标。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内含的目标,使其具有评判功能,是考评对象的依据。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用来考评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的过程和结果的效率,其本质是通过文件规定用来考评的标准。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为中职教育财政活动及其结果制定的准则,目的是保证中职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指向制定的,其将某一程度为考核标准。从评判价值和评判标尺上审视,其都具有相对性。一定时期的'评判价值是由政府期望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所具有的效益决定。一定时期的评判标尺是由政府期望的结果决定。因此,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不是绝对合理的标准。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相对性,决定了依据其考评结果的相对性。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其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增强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可以分为内部过程绩效指标和外部结果绩效指标。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以上述目的为最终归宿,其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平衡。通过相应的方法,将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进行协调,最终达到其目标。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各指标之间的协调,其本质是职业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一)价值指向性原则。

经济效率是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的重心,社会效益是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的本质属性。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在以社会效益为背景的情况下评判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价值指向性。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价值是以社会效益为基准的,其实质是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以符合现行国家政策为表象,符合现行规章制度为具体体现。

(二)全面性原则。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是多元效应的综合统一,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既要考虑中职教育自身产出与发展,还要考虑直接或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还要考虑其对社会效益的增强作用。目前,其社会效益体现得更为明显。中职教育的社会效益很难量化,难以进行测量。中职教育财政指标实践操作中是以显性特征为测量的元素,测量结果是量化或等级化的考评。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的构建应该全面考虑各个显性特征,进行量化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体现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的本质内涵。

(三)适应性原则。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构建应该具有适应性。其适应性表现为适应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方便简洁地应用。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以一定价值为导向下的事实判断,其评判的标准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内部要具有协调性和统一性,能够适应对事实的综合判断。同时,中职教育财政支出指标要具有类别性和层次性,适应评判对象的多样化。

物力资源耗费指标、财力资源耗费指标和人力资源耗费指标,在中职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中,可以用一定时期内中职教育财政经费中的配置结构、使用结构等支出量和使用效率来表示。物力资源耗费指标主要指固定资产耗费,包括教学设备耗费、图书资料耗费和体育设施耗费等。财力资源耗费指标包括基建投资利用率、事业费利用率等,其主要评价财政经费分类使用效率。人力资源耗费指标包括教职工的规模耗费、构成耗费及效率耗费,评价中职教育财政经费对教师使用绩效的影响。

中职教育财政经费产出指标包括学生培养指标、技术推广指标、社会服务指标。学生培养指标是指财政经费对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技术推广指标是指财政经费对中职教育或培训机构在技术推广方面的影响。社会服务指标是指中职教育财政经费对中职教育机构在保持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社会服务指标具有隐性特征,在实施中具有难以量化的特征。所以,此类指标的使用应该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中职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增长类指标包括物力资源耗费增长指标、财力资源耗费增长指标和人力资源耗费增长指标。物力资源耗费增长指标是指教学设备耗费、图书资料耗费和体育设施耗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财力资源耗费增长指标是指基建投资利用率、事业费利用率等年平均增长率。人力资源耗费增长指标是指教职工的规模耗费、构成耗费及效率耗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中职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增长类指标是财政经费历年投入形成的结果,又是今后财政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财政经费支出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规体系。探索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是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在《预算法》、《审计法》、《职业教育法》中得到体现。各级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审查要将合法性审查和绩效结果审查并重。制定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章,明确评价内容和方法,清晰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中职教育财政拨款的方式需要建立绩效拨款模式。中职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改革是中职教育绩效指标构建的政策基础。加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中职学校办学的效益。以财政拨款为杠杆,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将中职学校的办学权利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绩效拨款的方式对中职学校进行管理,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是实施管理的重要依据。

政府应构建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关服务,促进中职学校提供对外服务。中职学校需要将对外服务纳入正常管理中,根据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为了扩大经费来源渠道,吸收企业和社会资源投入中职教育,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职学校社会服务应该具有层次性和类型特征。政府需要规范收费标准,加强中职学校资产管理的配套制度建设,满足中职学校社会服务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晓辉.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与应用——基于上海a区案例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2]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职业,(8).

[3]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吕炜.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9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7277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