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产物,它是教学的框架和指南。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和教具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案是教师用来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背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芦花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芦花荡教案篇二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 :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教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孙犁小说的风格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xxxx)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
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芦花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芦花荡教案篇五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二、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三、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特别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篇六
下面是关于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芦花荡》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教案篇七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案篇八
(一)导入:简单探讨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转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尊自信的人,而现在,他护送的人却受了伤,我们今天继续来看看老头子是如何对敌人进行复仇的。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答: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2、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诱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
(三)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芦花荡教案篇九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篇十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芦花荡教案篇十一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芦花荡教案篇十二
1.课标中对本节资料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必须的感知,明白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必须的分析。
本节资料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帮忙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必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透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述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透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十分优美的小说之一。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去模仿创作。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完美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资料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透过背景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紧之后,故事层层展开。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资料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忙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完美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必须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
芦花荡教案篇十三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一 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 检查预习 1 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
2、央求。( )
3、尖锐;锐利。( )
4、技能、本能。( )
5、闲适自得。( )
6、倾斜、歪斜。( )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 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 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 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 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
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 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 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 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 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 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 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芦花荡教案篇十四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测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考虑课后练习,写动身言提纲。
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协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泾渭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安全”,这句话充沛表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身高兴也使他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沛表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小朋友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小朋友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标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分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烘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干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时送来柴米油盐,保证有力,给养充分,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分。黄昏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繁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测,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张皇失措、仄歪、蹿、飒飒”等词语。
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悉课文,能按小说的情节结构来分析小说的情节。
2、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3、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抗日战争,认识人民的伟大,热爱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景物描述的作用;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难点。
小说环境描述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2、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比较容易分析,要注意分析得全面些。可采用学生互相交流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题解,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资料。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序幕、护送、受伤、愧疚、复仇。
3、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
1、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好处(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好处在于证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能够被征服的。(记住:典型,就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3、品味下面这些小说中的环境描述的作用:
(1)“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的手法,暗含a、抗日军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b、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生存,充满了坚定的意志和力量。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用迎风飘撒的芦花,来衬托老头子报仇时简单愉快的心理。
五、作业布置:
1、抄写和识记生字词。
2、《学与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芦花荡教案篇十六
3、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
1、放映一段《双枪老太婆》影片,让学生观看。
2、谈谈对片中英雄人物——老太婆的认识。
3、导入,今天,我们看看发生在荷花淀里的一个故事,认识一位老人。
听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2、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生:勇敢、自信、智慧、有责任心……
1、 请浏览文章,请看一看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生: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过于”怎么理解?生:过分、过了头……
师:自信过分会怎样?自尊过分会怎样?
2、 围绕“不怕”理解“过于自信”。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老人不论什么情况总是“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导致护送任务没有完成。
3、 抓住心理理解“过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师:这些老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人的什么心理?
生:自责、痛苦、愧疚……
师:谁能读出老人这时的心理?生:在下面试读。
师:你觉得要把那几个地方读好才能读出味。
生:“反倒……、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此生试读。
师:如果在“反倒……”后加上叹词“唉”,在“怎么张嘴说话?”后加上叹词“唉”后你再读读。生试读,生齐读。
老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偶然出了差错,内心非常痛苦和愧疚,这是他质朴与真诚的一面。他的工作失误,自己内疚,两个女孩子又埋怨他,不信任他。他又是怎样找回了自尊?(独自复仇)
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形象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老人的功劳与过失都体现在这一点上。小说既写了老人性格的优势,也写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真是可感,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路军战士,而是白洋淀地区的普通百姓,这样写才贴近生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要求: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敌人封锁严密,气氛阴森恐怖。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此句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一种抗争的力量。(抓住关键词“狠狠”去理解。)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飒飒的风给人有些凉意,此时风凉就是心的凉。选取风写是切合当时老人心境的。衬托老头子悲凉沮丧的心情。(联系上下文内容去理解。)
“一轮红日当头,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此句与人物的心情无关,为下文鬼子们来洗澡买下了伏笔。在这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可以看出老头子当时不慌张,心里平静。环境的平静也使鬼子不起疑心。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衬托老人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这就是《芦花荡》,也包括“白洋淀记事之二”中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所带给我们的感受——美而坚韧,这就是白洋淀水滋养的作家孙犁的创作风格,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亘古不灭的天性!
芦花荡教案篇十七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芦花荡教案篇十八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2.学生活动,如:
(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感受--。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他的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正是“老头子”坚定信念和高度责任心的表现。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
3.全课小结。
芦花荡教案篇十九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篇二十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导入 (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芦花荡教案篇二十一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芦花荡教案篇二十二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预习形成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吆喝()蹿()提防()仄歪()
飒飒()张皇失措()白洋淀()竹篙()悠闲()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三、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高潮、结局)
四、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五有关战争题材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或歌曲,说或唱给大家听听。
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
一、“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
二、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然后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二、思想交流:作者着力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三、篇小说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环境描写却富有诗情画意,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妙处。
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二、阅读课文1—8自然节做下面的题。
1、第一段文字是描写,其作用是: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了什么手法?“钻”改为“长”好吗,为什么?
3、课文中第4自然节是老头子的外貌描写,有人说这形象地刻画了他的特点,试对之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芦花荡教案篇二十三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 )( )(2)冀( )(3)( )子(4)寒( )( )。
(5)( )( )角(6)清( )( )(7)仄( )歪(8)蹿(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提( )纲。
(2)疟:疟( )子疟( )疾。
(3)喝:吆喝(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二)情节要素:
(三)环境要素: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三、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1、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19段)“护送”
发展:(20——54段)“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76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