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8:45:04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0 18:45:04 小编:琴心月

了解并熟悉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采用适当的段落划分和标题设置,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可读。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十个建议,请大家参考。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2-022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尽管体验性学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因素影响,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极力追求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格调。下面笔者主要就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心境、意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互动的情境。

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民主、平等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充分放松,尽情展示自己,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才具有活力。如,苏教版《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是一个独幕剧,文章写得并不复杂,主要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表现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崇高品格。在课堂教学时,作为一个历史故事、独幕剧来说,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津津有味地学习课文呢?教师就要注重互动教学情境的营造。在课堂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他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再让学生把课文演一演。这样,学生不仅读得有滋有味,而且表演得热火朝天,有效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气氛达到高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互动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自由的心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既然是主人,就拥有一切学习的自由权。在这里,既包括学生思想的自由,也包括学生发言的自由。也只有在这种自由的情形下,学生才能心胸开阔、自由发言,进行表达、交流,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苏教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我结合课文特点,特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话的理解认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立刻就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展开了自我审视、自我剖析。有的学生说:“我自己歌唱得好,经常爱嘲笑一些五音不全的人。学了这一课以后,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那些同学也有着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为我以前的做法感到很惭愧。”还有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站起来长嘘了一口气说:“我以前很自卑,怕其他同学看不起我。有时他们欺负我,我也不敢说。我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画画很好。学了这一课以后,我明白了我也有自豪的地方,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自卑了。”在这充满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课堂气氛相当和谐。在这个教学课例中,充分体现了课堂是自由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思想的束缚,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这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开展语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开放的意境。

教学小舞台,社会大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因此,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使语文课堂具有开放的意境,让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苏教版《虎门销烟》一课时,为了创设开放的语文意境,使学生从小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我主要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一是林则徐是怎么样的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二是当林则徐准备在虎门销烟之前,他可能在内部先秘密召开一个“虎门销烟分析会”,请大家想象:在这个分析会上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意见,林则徐会如何应对;三是你从虎门销烟的如期举行、胜利完成中,想象一下这次销烟行动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有一个学生说:“林则徐在禁烟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威胁和阻拦,但是他不畏强暴,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个重担,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开放,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可以促进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的语文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始终把互动的教学情境、自由的学习心境、开放的语文意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就能构建起灵动的语文课堂,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二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马’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三

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把重重的教案放到办公桌上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去抱怨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如:讲林海一课。我上课出示课件展示大海的画面,请学生说出大海的特点。然后,接着展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画面,请同学简单概括出林海的特点:一望无边、满眼绿色,林木随着山势起伏如波浪,使学生感受到林海与大海的共同特点。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经去过了”等等。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

三、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许多教师都加快了转变教学观念的步伐,以适应课改的潮流。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仍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虽然,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锲而不舍地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还需要新观念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新旧观念才能换位。所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要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理解、解决问题。如:我在《新型玻璃》这一课,首先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并填写表格的名称。

名称特点作用。

孩子通过自学很快就填写出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及它们的特点、作用。可见,孩子已经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可想而知,孩子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老师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因此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给孩子合作、探究的空间。我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先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悟出这一段先写特点,后写作用的写法,在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读悟2至5自然段,用简单词语概括其特点作用,填写表格。同时我又放手让孩子以推销员、顾客的身份,用买卖对话形式来推荐,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时,同学们各个兴致勃勃,纷纷上台表演,有的演顾客,有的演推销员。“我是夹丝玻璃厂的推销员,我们厂家最新研制了一种新型玻璃,名字叫夹丝玻璃……”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接着用“展销会”的形式,启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观察、发现我们周围生活中类似于“新型玻璃”的科技新产品,再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法去写这些方面的产品,介绍科学知识;即兴交流,教师随即点评。最后,要给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进一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想一想,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还需要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开展“争当小小设计师”的评比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所需,设计出了“不沾油玻璃”、“吸尘玻璃”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语文的实践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四

数学课,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计算,乏味的练习。它不象语文课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陶冶情操,不象音乐课那样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象美术课那样有美丽的图画使人赏心悦目……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马’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五

单位:青铜峡市第一幼儿园姓名:

周晓。

内容摘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被改变。无处不在的信息,无处不在的网络,润物无声的改变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幼儿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代孩子探求知识的节奏、寻找知识的欲望。,在幼儿各学科领域中,更多采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幼儿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模仿的,他们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幼儿园语言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其自身生动的形象,色彩鲜明的背景图案,真实的素材,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

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以它新颖、趣味、直观和艺术性的应用优势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讨论:一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帮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三是运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学习;四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幼儿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它充分考虑幼儿、教师、媒体三者互动,把学习知识的机会留给了每位幼儿,使教育过程以幼儿自主游戏、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为指导;来培养幼儿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兴趣、语言能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被改变。无处不在的信息,无处不在的网络,润物无声的改变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幼儿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代孩子探求知识的节奏、寻找知识的欲望。而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趣味、直观和艺术性,使得我们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引领了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都知道,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好胜、好模仿,对于新出现的事物,他们总是能够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而对于新事物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更多的取决于这件事物能否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能否给他们以视觉和听觉上强烈的冲击,就这一点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更适用于幼儿教学。在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幼儿素质教育领域,并在学习中不断尝试使用和创新后发现,多媒体网络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尝试、主动体验的兴趣,使幼儿的聪明才智和各种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而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因此,让幼儿接触现代信息技术,并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就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幼儿语言教学方面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幼儿是在交流和表达中发展2语言的,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具体感性的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的情景,能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故事《小鸭找朋友》的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小鸭找朋友的过程变成生动的画面。在播放后孩子们在第一时间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逼真的动物形象,有趣的对话和富有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敢说、想说、乐于说,很快的进入了故事的角色中。整个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活动的激情丝毫未见退却。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幼儿教学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课件中动态的信息,不但富有真实感,而能唤起幼儿已有的学习知识和学习经验,使幼儿不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促使幼儿积极质疑:一部分幼儿提出问题后,另一部分幼儿马上积极解答问题。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我和孩子们共同用鼠标控制画面,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的把握了故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控制能力差,加上从小接受的新奇事物又比较多,呆板的图片、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了,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无疑是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秋天的画报》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用投影播放了配乐、配画的诗歌时,幼儿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激情的朗诵所征服,陶醉于秋的意境中。当老师点击画面时,小朋友感觉就像在看魔术表演一样3精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帮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地预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用画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了。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故事的意境、内容、语言统一结合在一起,并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极大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通过生动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知识信息化、兴趣化,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语言交往,使幼儿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体现了“乐中学、动中学、玩中学”这一观点。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美得魅力,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

比如在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龟兔赛跑》教学中,当活泼有趣的乌龟与兔子还有其它小动物的动画形象已出现时,立刻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边展示,边提问,老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幼儿仔细的观察,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根据动画课件,构思,讲述故事情节,这样给孩子充足的想象和交流空间。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创编出了一个个内容各异、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局,在最后我还让孩子们戴头饰进行了故事表演。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力,还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与他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说话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小螃蟹找工作》是个讲述活动,描写了小螃蟹自己找工作的过程。由于年龄的关系,幼儿对找工作这一社会现象缺乏感性的认识,如果只是一张张的图片,幼儿没有那种感性的经验,对于小螃蟹的心情是无法表达的。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课件,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理解能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这样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当然话匣子就打开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重要对象进行定格放大、反复显示画面,同时提供视听刺激,将视听形象结合,把看、听统一起来的功能。这对于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思维的幼儿来说,将有助于他们理解不曾经历的一些事物,促使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如在童话故事《狮子和小老鼠》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报答”这个词难以理解,教师通过操作鼠标反复小老鼠咬断绳子救出狮子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倾听被救后感激的话,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报答”一词;在教学中教师还将小老鼠咬断猎人的绳子救出狮子的画面设置成定格状态,让幼儿能更仔细地观察狮子和小老鼠的面部表情,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这个词,由于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释疑,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词,5以至于在后来用这个词造句中,幼儿能得应手,运用自如。

又如在故事《曹冲称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曹冲先让大象站在船上,画出水面的位置,然后再将石头放在船上,直至达到原先划线的位置为止,最后用称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得出大象的重量”这一环节不甚理解。由于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画面进行重选,通过画面反复播放,教师多次向幼儿提问,幼儿了解了疑点,悟出了实质。由此可见,运用现代多媒体释疑,有助于教师语言活动的开展。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幼儿语言与思维的学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方便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巧妙地编辑和组合,设置思考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在幼儿语言与思维的整合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故事《司马光砸缸》中,整个情节都围绕着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为救落水的小朋友展开。为了引导幼儿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教师可将原来的教学录像带重新编辑——先按原来顺序呈现到小朋友落水,接下来再显现大家讨论如何救落水的小朋友,最后回到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这样重新编辑,目的是为了制造悬念,让幼儿猜测司马光和小伙伴想了哪些办法来救落水的小朋友。当幼儿猜测成功后,教师再回到前一幅画面,让幼儿展开想象,待幼儿充分想象后,再取消暂停显示动态和有声画面。这样不但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语言和思维达到完美结合。

在课件中设计角色表演,引发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也能促进幼儿语言理解。如动画片《狐狸分饼》,教师将此内容设计为以语言活动为主,让6幼儿在看、听动画《狐狸分饼》的故事中,尽可能的获得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为幼儿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角色表演,让幼儿在动态的画面中接受表演的信息,在引人入胜的立体动画和声音中,激起他们的表演欲望,使幼儿在看、听、动画片时就个个跃跃欲试,情不自禁地模仿动画中狐狸的声音,表情与一举一动。接下来,我又专门组织孩子们进行表演游戏。从而使幼儿既巩固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又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故事中不仅有声、有话、有景,而且还有情。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绚丽多彩的语言活动蒙上了厚厚的灰暗色,教师执着于对词汇、对故事的机械记忆。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出了“情景教学”的设想。但是,如何创设合适的情景呢?在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绞尽脑汁的制作教具,但是在上课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而此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展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情景之中,不断的利用现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

《小鸟找家》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一个声像结合的课件,伴随着音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显示屏上;黑黑的夜晚、幽幽的树林、孤单的小鸟,孩子们仿佛来到了森林里。此时,他们就是小鸟,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境中,加之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小鸟找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诱饵创设了特定声乐境界或声像氛围,让幼儿在流畅、轻松的声像环境中自由的理解和遐7想。在发散思维状态下,吸取教学内容的精华,理解其丰富的内函,加之观察、理解、思维、记忆、并运用语言进行再创造,表达各自的思维动态,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素质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途径。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孩子认知能力。幼儿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这形形色色的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许多价值和目标;在这些目标和价值中,也包含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因为语言是知识的工具,是伴随,物的特征和属性,并方便幼儿通过操作键盘实现与课件内容的互动,使幼儿轻轻松松的认识事物,并同时发展语言。

2、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讲故事是锻炼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活动。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音、形、动等多种优势,能创设富含信息的情境,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的讲起故事;接下来,让幼儿上机操作,边玩边讲,更是让幼儿觉得好玩有趣,讲故事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培养孩子的综合协同能力。游戏的过程即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因而游戏是幼儿园根本的教学手段。幼儿语言的发展依赖于交流和运用,而在集体情境下,幼儿一起通过操作键盘和鼠标玩游戏,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和运用。实际上幼儿把操作电脑当作游戏来玩,完美没有必要去刻意硬性灌输,而应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让幼儿亲自去体验、感受、发现、创造,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受到启发,更好的促进幼儿对语言的交流与运用。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中的语言教学游戏软件,可以将娱乐和教育融为一体,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增强语言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多媒体教学以其自身直观生动的形象特征,色彩鲜明的背景图案,真实的素材,符合幼儿的探求需要,因此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受到了老师和孩子的喜爱,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总而言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如果能积极的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并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进行优化教学结构的研究,使幼儿“乐学”,并确立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探索、创造,从而可更好的促进其各方面能力和身心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都能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东风,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飞向更高更远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新纲要》用书。

2).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语言课程指导用书》。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笔者借助《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一课,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教学方进行教学,从中获得了一些感受和体会,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教学设计1:

一、复习铺垫。

(1)投影仪出示准备题。

学生计算后,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例390-8×5。

[1][2][3][4][5]。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七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人们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乐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在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数学课堂是严肃的、一本正经的,教师不言苟笑地教,学生规规矩矩地学。知识就在这样一种不乏枯燥和单调的氛围中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或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总觉得这样的数学课堂并不是老师和学生所期待的课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本人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兴趣教育的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万般强调不如开怀一笑,让学生可以笑着学。

一节数学课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在此环节上多下功夫,多加“调料”,甚至是多点“笑料”,让学生可以笑着学,用轻松愉快的心态来接受新知识。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没有兴趣,注定这节课必败无疑。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像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摆一摆》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测量卡片面积、举例验证猜测、测量实物应用、试试自己的眼力“等活动,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学生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二、用趣事萦绕课堂,让知识在脑中贮存。

数学上的很多知识是容易混淆的,这使学生烦恼,教师苦恼。那怎样时学生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呢?那不妨在易混淆处“趣”一下。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事学生就会感兴趣,有了兴趣就不愁学生学不会,不怕学生记不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一个关于租几条船的问题,计算出来的结果是8条余1人,让学生回答问题,当回答要租“8条船”。老师说“哦,你们划船让老师一个人游泳啊?我可不干了!”学生闻言会恍然大悟,马上改过:“是9条船,多的1个人也要一条的。”其他学生也笑着齐声附和。这么小小的一句趣话点拨了一些混淆不清的学生。

三、用爱意温暖情感,让创意激发学生灵感。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赞美学生的进步,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和创新。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让创意引领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才会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笑不但可以带给人充沛的精力,更可以减轻不满的心情和提高忍耐的个性。数学课堂一向要求学生严肃,今后若能较轻松地接受学生的笑,定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的氛围。我们小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造水乳交融,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表征,并活跃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上。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笑”起来吧,让我们的学生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吧!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八

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弘扬感恩美德,我国人民自发在“母亲节”这一天感恩母亲;在“教师节”这天感谢教育我们成长的教师。感恩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具备我国传统美德的必修课。感恩不仅是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更是道德体系建设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感恩不仅是表达对帮助自己的人的尊重,也是强化道德体系的需要,更是为了表达对施恩的人的报答而获得心理平衡需求的一种行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强化这种道德观,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起感恩的心,树立起知恩图报的品质。作为一种美德,感恩应当是小学生性格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要准确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在数学课堂上要及时抓住感恩主题,及时通过感恩教育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将感恩教育溶入到数学的教学中。

3.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上,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并以集体为重,树立起为集体争光的思想品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成员为小组争得荣誉而获得荣誉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为集体争光获得成功的快乐带来的荣誉感来增强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指导学生作为学习研究的参与者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使小学生在交流中发挥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避免过分注重他人的表现。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地进行评论,合理地对待他人的表现。在团队合作中态度要诚恳,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想法,要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沟通与交流中态度要积极,坚决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要勇敢地发言,大胆地表达。教师也要及时地加以激励与表扬,使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上切实得到渗透与发扬。

4.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随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通过实际生活联系数学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提高了学生解题技艺和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活动时,例如可以通过“小小推销员”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角色体验,并体会到挣钱的艰辛,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实际当中解决数学问题。总之,无论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小小推销员”等数学课堂活动上,针对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及时渗透德育教育。如果单凭教师的说教,而不通过实际活动加以锻炼与提高,是无法达成数学课堂中德育教学目标的。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新时期新课改与新理念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并渗透德育教育在其中。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德育教育,既能够使学生动脑思考,还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并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依靠单一思想品德科目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各科的教学中,要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德育教育在各科中的有机结合也是新课改下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有的放矢,要找准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渗透德育教育。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九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自主学习,习得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数学的学习模式,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孩子学习的乐园。

一、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教室,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连加”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讲台前本来有4个学生,过来了3个,又走来了2个,现在有几个学生?”来解决“4+3+2=?”,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运算过程。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做这样一题,“一块橡皮4角钱,小芳要买2块橡皮,给营业员1元钱,小芳应找回多少钱?”此时一部分学生被题中的数字迷惑了,不知所措。这时我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小芳换成我后,又该怎样解决呢?此时学生就联想到生活中的我,很容易的说出找回多少钱。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每当老师新授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笔算不进位加”一课时,创设了小猴、小狗做题的情境:有4213只小鸡,又来了654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小猴、小狗认为太简单了。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怎样做?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4213+654,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猴、小狗愣住了,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揭示了主题也进入第二个情境过程。于是大家和两只小动物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三、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又如:学生学了“元、角、分”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2.课外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如:学了“分一分”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加强动手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首先是要在课堂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问题,形成知识技能,发现数学的规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如我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不是把“底乘高再除以2”这一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圆锥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探索的成就!当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

摘要:现在教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全球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力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助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称为现代热词,社会的信息化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力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助学习数学的能力[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如何有效做到教育信息化是现在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富含更多的趣味性,可以创设更多生动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去年学校的教研节活动中,由我执教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们小分组经过多次磨课试教,也设置过很多情景,最终确定引入如下谜语儿歌“: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打一物)。在这个情境中我们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在课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如此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静态形象为主,然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这种静态,创设动态的生活情境。近期我校老师就”小学低段学生读图能力”做了一个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由本校的三名教师上了三节课,这三节课都是围绕学生的读图能力开展的,在这三节课中每位老师都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引入数学的教学。其中费老师执教一年级的《找规律》这一节课,在课前她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老师带着学生们在布置教室,正好时间上也差不多,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从而把静态的找规律转化动态的视频中去,这样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更加强烈了。再渐渐地通过观察和分析,慢慢地融入数学的找规律这个目标,从而能够愉快地学习。

(二)化繁为简自主学习。

多媒体提供给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位的教学灌输,可以比课本更好地支持不同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并且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容易分心的学生更专注于应用多媒体来解决问题,在组织方面困难的学生在多媒体情境所提供的组织中受益,还能提高在基本操作和运算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发挥其他方面的数学理解能力。

例如,在我校胡老师在执教《按比例分配》这一节内容时,针对具体例题:“蔬菜专业户计划在7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是4:3。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先用多媒体课件踏踏实实讲解了这个例题,课件中呈现青菜和黄瓜的种植面积,通过做线段图一步步讲解,学生很快就能解决疑难,并能很好的自作学习了。讲解完例题后着力分两步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探究(1)独立探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2)小组合作,进行分数转化。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如此学习,学生就会倍感轻松。

(三)互动引导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互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我校郑老师在执教三下《解决问题》这一课时,幻灯片展示了这样的一段话“老船长带了5只小猫,4只小狗,3只羊出海,请问老船长今年多少岁?”当课件出示以后,学生之间就不停的讨论到底老船长多少岁呢?后来郑老师也请几个同学回答,并要求说出理由。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回答的肯定是对的,还用算式来证明自己,他说“5×4×3=60,所以老船长肯定是60岁”,当这个学生这么回答的时候,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赞成了他的说法。这时郑老师只是轻轻地一点鼠标,就听见老船长的声音“小朋友,有没有上当呢!哈哈!我今年68岁,小动物的只数和我的年龄没有关系!解决问题要仔细读题哦!”

这个互动过程当时我印象很深刻,是的啊,生活中很多问题会被其他的信息给干扰,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啊。今年我也教了三年级,发现《解决问题》这一课后面的练习,有些题目中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信息,有些题目中会隐藏很多信息,一定要我们仔细读题。

教师主动依据教学目标、学生之间差异、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适用创新方法并重新组织教学目标,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将学与教进行有机结合,处理好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教学价值和数学课程研制等多方面的整合,提出有效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提高教学外部环境。

1.建设学校资源库。

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一齐努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长传至资源库,当然,开发建设资源的主力军还是教师,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发自己的网页,并且将自己整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影像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或者在国家教育资源库中搜索与本学校教学目标相符的优秀资源然后上传至学校资源库中,来丰富学校资源库,提供给需要的教师使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要在网络上开通微博,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发表一些我们平时上课后的反思,发表一些我们辅导学生的看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发挥信息技术实效性的核心,教学模式中的其他因素会根据评价体系来发挥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时应体现优化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宗旨,并不是毫无目的地使用多媒体。[2]应根据教学内容酌情使用多媒体或者不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根据学生和教师特点选择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周长体积》等学习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课件,从而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转换成简单的平面几何,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时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调查调查,自己动手划一划就更重要了。

3.学校成立信息技术指导小组。

在今年的我校校本培训中,专门针对信息技术与“微课”的整合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前期由我校教科室主任陈老师给我们培训“让我们再次认识教育技术”,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课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小黑板到投影片再到单机课件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微博、微信等新时代信息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期由我们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朱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现在的高科技下新型的制作软件,如我们课堂上常用到的ppt制作、格式工厂的转化、美图秀秀的运用等等,朱老师用她专业的信息技术水平给我们讲述了各种软件的运用,让我们在课件的制作,图片的修理和音频之间的转化等方面收益颇多。后期又由我校英语老师陈老师给我们做了“小微课、大世界”的培训,陈老师制作的微课在我们吴兴区拿过一等奖,后又送到市里拿了一等奖,她对微课有着比我们更深的见解。所以她给我们讲解了微课该如何选题,如何制作微课,给我们讲解了如何运用“camtasiastudio8”制作微课。经过这三次培训让我们越来越发现,当前的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我们要学会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二)创新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整合能力多是采用技术培训的方式,并不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创新。正确的理论指导会使教师充分体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之间的完美结合。教师通过学习正确的教学理念,让三个主体之间的整合变得“有理可依”,而不是盲目、徒劳地教学。在对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设计时,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针对小学生抽象物体想象空间不足,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应准备课堂教学道具让学生理解立体的概念。学习体积概念时,比如怎样求一块石头的体积时,将石头放进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教师可以制作成动画,以客观直接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2.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特点仍然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儿童的记忆一般伴随着动作的发生,也就是说儿童时期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机制是以动作为标志的,所以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就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抽象概念就不容易接受。由此,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件制作时应当直观地展示教材内容[4]。例如小学三年级在学习《周长》一课时,很多学生对“周长”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四边形或三角形的周长展开,变成一条直线,直线的组合又变成图形的动态视频,来让学生理解接受“周长”的概念,从而学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知周长求边长的学习时,可将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组合,周长除2得到的两条线段,减去已知的长(宽)就得到宽(长)了。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一

黎庆波。

(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让我们的教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主人”,把空间还给“上帝”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回归本质的教育。

一、“不教而教”的老师。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曾讲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些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真理。

在《充分必要条件》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探究一。

小明学习很用功,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命题p:小明学习很用功命题q:小明考取了清华大学。

(1)p____q(用“”或“”填空);

(2)____是____的充分条件;

(3)____是____的必要条件。

定义:

充分条件:________;

必要条件:________。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一方面用问题导学,一方面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只是发挥了“导”的作用,而学生却充分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学思小组,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而理解了充要条件的内涵,达到了“不教而教”,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不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不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因此“不教而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双能够随时抓住教育契机的慧眼,一颗对教育真诚奉献、激情如火的心灵,一个对学生循循善诱、热爱、包容、大度的情怀。这样的老师才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而为之。

二、“不学而学”的学生。

这里所说的“不学而学”不是不学习,而是指不能纯粹为了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是生存所需要的唯一能力。知识不可缺少,但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有了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讨论探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而其学习的热情更为重要,如果点燃了学习的火把,那么学生学习知识也就不在话下了,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比如,在《古典概型》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据统计:美国的42位总统中,有好几对总统生日相同。

我敢打赌:在高一(10)班49位同学中,至少有两人生日是同一天。

请各组记录员统计本小组同学的生日,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看结果。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认真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来后,果然有好几对生日相同的同学。

然后提出问题:

(1)这是巧合吗?(2)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

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的热情像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整节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在学生的合作、讨论、思考中迅速被消化、吸收。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件被挤压、被塑造的工艺品,一件等待被填灌的容器,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件件刻上知识烙印的产品,不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有着丰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教育难免不被披上悲哀的色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才是教育的契机,回归本质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性,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精神世界,把受教育者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一种优秀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三、“无为而为”的课堂。

“无为”指的是老师“无为”,学生“有为”,老师的“无为”为的是学生更加“有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将古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学智慧用到极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表面看来,郭教授是在传授错误的知识,实际上,郭教授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说明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原有认知与问题间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深度思考,真正掌握知识里面所隐含的本质规律。如此,老师的“无为”,却使得学生“大有作为”。相反,如果老师一而再宣传教科书里的真理,把真理剖析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堂里,老师是“大有作为”了,可是学生耳朵都起老茧了,其所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哪里会有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受,学生自然也就“无为”了。

要达到“无为”胜“有为”,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课堂必是老师组织有方,启发有术,引导有理;学生表达简洁流畅,争论激烈而不混乱,合作探究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多余。所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有理”的课堂: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但是却不混乱无序而是有理有节,把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变成学生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赛场,变成学生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2.“有序”的课堂:课堂探究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一思考”“二讨论”“三辩论”“四总结”“五提升”“六生成”。

3.“有效”的课堂:课堂探究不能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而要达到增知识长能力,拓视野长见识,重交流讲合作的目标。

今天在校的学生就是明天独自行走的行路人,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走路的本事,教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刻意而为,要顺其自然,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二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只要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细思这些失败,与当时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或过于随便、处理过程不够自然有很大关系.可以明确地说,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三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灿烂的发展史,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生动有趣的例题都有着丰富的资料与素材。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圆周率”“分数除法法则”,要使学生知道我国的“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祖率”的值,并且要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年之久。还要使同学生知道“陈景润”“华罗庚”等在数学领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在数学课堂上渗透这些人在数学领惑做出的`杰出贡献并树立起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们通过数学的学习,认识我国的五千年文化,认识到数学领域领先于世界的创造与发明,使同学们升华起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起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宏伟大志,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忱。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在逐步得到确认,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史的小故事,或是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还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的内在价值,特别是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与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具有一定数学美学意识和正确地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点亮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热情呢?结合小学教材特点,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以数学知识的产生为背景创设情境,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认识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如在讲《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的时候,可以创设“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情景引领整个教学。该例子的内容讲述的是:叙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让他做一顶王冠。王冠做成后,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点轻。他怀疑金匠掺了假,可是金匠以脑袋担保说没有,并当面拿秤来称,结果与原来的金块一样重。国王还是有些怀疑,可他又拿不出证据,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要他来解决这个难题。回家后,阿基米德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但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的夫人逼他洗澡。当他跳入池中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从池中跳出来,连衣服都没穿,就冲到街上,高喊着:“优勒加!优勒加!(意为发现了)”。夫人这回可真着急了,嘴里嘟囔着“真疯了,真疯了”,便随后追了出去。街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都跟在后面追着看。原来,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王冠问题的答案。通过讲述该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形成于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和总结。同样还可以介绍如球体积公式的历史、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三角等等例子,从而充分的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烘托作用,引导了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通过创设情境,寻找数学家的足迹,渗透数学文化。

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可以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学生对数学史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更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给孩子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虽然学生还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通过一些积累以后,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眼中的数学,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课外的数学知识和趣事等等。用一种无形的方式去陶冶他们。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实我们的数学知识跟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到一些能够体现数学规律,数学美,数学的思想方法等等内容时,尽量多地去补充和挖掘各个知识点的相关史料。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掌握必需的数学”这一信念。就象人人都要求能会话写字,但要有、也只需要有少量的诗人和作家。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针对各种有价值的“意外”,如果我们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这样只能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力将被“抹杀”,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所以要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现实意义也就在于进一步认识并加强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除了我们正在实验的,当然还有许多具体工作可以做,如数学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史料的挖掘和展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供相关文化背景、创建文化氛围、挖掘文化内涵,从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五

经过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

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1:《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六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逻辑性、操作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学科,这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难以将抽象的知识讲清讲透,教学枯燥无味,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新课改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科的特征,能够为学生打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开数学探究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那么如何科学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需要我们重点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建立在学生对学科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认知活动,学生才会当做一种乐趣愉悦地参与其中,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与参与面。反之只能让学生与学科越行越远。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单纯地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只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还要加强与新知的联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师在收集、选择与组合数学素材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点,这样才能选取富有典型性的数学素材,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新知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上,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否则与新知关系不大,教学再新颖,再有趣,学生兴趣再浓,也只能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质性作用。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以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结合起来。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教学优势。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人机互动代替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个教学完全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为操作者,学生成为欣赏者,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人灌”变为现代教学中的“电灌”。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互动,同时也包含着积极的情感互动。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生动,富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角,丰富教学内容,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对角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角,并引导学生动手来摸一摸。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的认知上升一个层次。此时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来将角画出来。然后通过放大、闪烁等向学生讲述角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更加清楚而直观地认识顶点与边。接着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再说一说。这样的活动是实现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的结合,在人机互动中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让学生更加直观而清楚地认识到角的各部分名称;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将从计算机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内化,在交流与讨论中将这些转化为直接的信息,从而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三、将模拟演示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素材,尤其是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讲清的图形进行多角度的动态展现,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但这样所获取的信息虽然直观但并不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而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思维能力方面稍有不足。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求知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同样要体现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计算机的模拟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演示来获取直观信息,形成初步认知,为学生的操作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中获取直接而形象的信息,这样经过思考才能上升为理性认知。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实物,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这些图案沿对称轴折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叠,形成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这样更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手脑并用,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低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丁玉东.直观演示转化迁移实现课堂教学增效——小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8).

[2]叶桂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12).

[4]张天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2).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篇十七

大多数数学教师认为,课堂语言艺术是语文老师才要讲究的,而数学老师注重的应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数理关系.其实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问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作者:康丽芬作者单位:永春县玉斗中心小学,福建,永春,3626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7725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