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8:45:27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范文(20篇)
时间:2023-11-20 18:45:27 小编:碧墨

议论是一种通过辩证推理、论证等方式表达观点和见解的文字形式,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和案例来提升写作水平。3、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和借鉴的对象。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一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中学)。

摘要:结合本校的课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探索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语文高效课堂模式。

一、理论依据。

1.利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提高学习效率。

2.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3.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教材分析的“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方法做10道题,不如1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

4.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四个板块:(1)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中自学。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依据导学案进行有效预习;在课堂中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2)合作探究:包括师生合作探究和生生合作探究。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探究。(3)释疑点拨:包括答疑解惑和方法指导。重点讲解学生的疑难点和易错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4)归纳总结:包括阶段性总结和整体性总结。根据课型和内容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做好整堂课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三、课堂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八个步骤:编写学案―据案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释疑点拨―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巩固迁移。每个班级将学生经过优化组合,分成6~8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习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各个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具体来说,重点抓好如下环节:

1.自学前的指导。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达到什么要求等。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生自学。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3.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学过程中已经学会的问题不再探究,主要探究那些自己学习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以组长为中心,组员积极参与,并且在组内达成一致。()除此之外,还要探究那些大家都有争议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等,探究的越激烈越好,最终大家达成一致,达不成一致的还可以组间探究。

4.释疑点拨。教师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该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1)要明确点拨的内容。点拨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2)要明确点拨的方式;(3)要明确点拨的要求。

5.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题。其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检测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6.反馈矫正。教师根据所反馈的问题并结合巡堂时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纠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在教学法应用初期取得很大的收获,然而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惑。

就学生学习水平考虑,既要考虑能适应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在基本方面有所提高,又要考虑学习水平较优学生能通过练习得到实际性的认识提高。

就完成时间来说,要使他们既能愉快接受完成,又要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就教学内容方面的考虑,首先要保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保底要求,这是基本标准,是每一位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达到的最低限度。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二

目前我们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法。

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二、讲解法。

讲解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先有学生预习课文,参看注解,查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试着自行讲解。也可以在预习之前,教师先把课文范读一遍,并对难懂的词语,句式作些解释,然后再让学生经过预习,逐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及时订正。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将课文译出来,教师有重点地提问某些词语的意义,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解答的,由教师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时间。

三、讲析法。

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同是游记,《桃花源记》着重记所见所闻,写的是人,事和活动的经历;《小石潭记》着重所见景物,写的是景物特征,教学重点自然应有所区别。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三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由于每个个体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大不一样,他们的行为是不以教师的意识而转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地理教师一般都需要同时教学几个班,每一个班级都有每一个班级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间也都存在着差异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这种差异,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案在每个教学班重复教学,那么地理课堂就会逐渐成为“一潭死水”,不仅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也慢慢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需要,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多民族的家庭”这一课之前,笔者就针对不同的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于所教的一个总体成绩较好、学生较活跃的班级,笔者利用课下的一点时间,直接与学生展开对话,了解学生们对少数民族的熟悉程度,从而根据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有哪些额外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准备。而对于所任教的另一个班级,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在上课时较为沉闷,于是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诸如你所属的民族是哪个?你对你所属的民族有哪些认识?你还对哪些少数民族有了解等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笔者很好地掌握了学生的情况,从而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化。

初中地理教材没有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叙述方法,而采用的是专题式的表述,突出了区域特征,这种编排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同时又让知识点显得有些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既要突出专题所体现的区域特征,又要能挖掘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紧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作一定的取舍,合理利用教材。教材并不是教师的唯一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己所用,并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四

学习了课堂教学这门课程,收获良多。

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和科学,学习了课程,让我的思维得以拓展,观念得以更新,认识得以深化。教学的有效来源于速度、收益、安全的综合,在预设的基础上,通过兴趣化积极性的和谐情境,让学生的生成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有效融合中和谐发展,这样的教学关系,才是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畅效关系。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大为和前瞻,是师生成功对话交流的首要条件。只有教师终身学习,才能使得教学科学预设,让学生生成更有成效,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师生三围目标的创设,必须服从于学生的积极主动自觉,否则,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就会偏离发展的轨道。教学情境的获得,是基于充分认识师生双方需要基础上的获得,设置科学的教学情境,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在掌握时代信息和知能构建的前提下,需要、平等、民主、情感和期待的对话,才能对学生的和谐有序自我提高与发展起到真正的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科学和谐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自我觉醒和专业素质的不断更新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应势所需,不断强化师生双方共同需要的整合体。在我日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融合我的学习心得,在教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学得性精华,让自身的教育教学更为有效和成功。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五

今天在县进修学校举行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和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校长、主任、教研员和二年、四年的班主任在主会场,英语在岫光,我带着品德老师和科学老师在实验听课。

做教研员以来,我第一次没有参加主会场的听课。因为自己一直在抓语文教研,感觉不会和县里有偏差,心里也是有底。而作为省品德学科带头人,我需要了解当前品德学科的教研动态,同时作为业务校长,我也要掌握一下各个学科的教研动态,所以这次我选择了听科学和品德。

按照局里的要求,五个学科老师都做了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就品德和科学来说,是可以有模式的。有了模式,大家以后教学就有了思路。从今天两位教研员的报告中,我也感到这个模式是可行的,就像品德老师讲的.那样,课前的资料搜集非常重要,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才能保证把课上好。科学课的动手操作很重要。

数学课也是可以有模式的。可是却不能是唯一的,而语文课堂的模式,就不太好出了,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上法,阅读课,散文课,说明文,诗歌,古文,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所以不是一次教研就能解决得了的。

局长的讲话说了很多,归结起来就是要模式化教学,我感到难度很大,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用什么模式教学,而是怎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虽然我也做“模式”,我这个模式,不过是一个教学思路,具体的说,是第一课时应该讲那些内容,第二课时应该讲什么内容,至于怎么讲,则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和学生实际,我觉得还是不要硬性规定的好。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六

2003年秋季,眉县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革新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有县域特点的“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二、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改革陈旧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要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学生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保证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由此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并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主导课堂活动。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从学科本身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通过质疑、探究、讨论、交流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自然、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程度。

1、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2、以游戏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又求新的两个两位数和,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之和,由老师猜其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学习。

3、以学生动手操作,探求规律的活动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如图的“小屋”,然后提问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讲述了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同学们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时我问:象棋发明者要求国王奖给他多少颗麦粒?学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结果时,我又告诉他们,这些麦粒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cm,厚8cm的大道,这时学生更加急不可待了。这种新异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

(二)探究交流,深化认知。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的心理进入“愤”“悱”状态时,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效果。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发展的,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索,获取知识。如在负数的引入、同类项的合并、代数式的加减、视图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的获取上,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前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这样坚持下去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只有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时,教育才有活力,才具有发展性,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流、反思与评价,深化认知。

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活动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部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认知。

例如在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由他们说出是怎样“发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法则,再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类比,形成知识体系。

(四)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应用的过程,实则是转化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转化到“用数学”这一高度,以便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模型”这一工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等,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师生形成共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会不会用知识和怎样用知识,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试一试”、“读一读”、“课题学习”等材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伸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名题,如:“三等分角问题”、“七巧板问题”,介绍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及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信念。例如在学完“完全平方公式”后,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a+b+c)2、(a+b)3、(a+b)4等的结果,再让学生阅读“杨辉三角”,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的继续。在教学之末,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从“理解”上升为“掌握”,从“掌握”上升为“应用”,并进一步从“应用”上升为“延伸”,从而形成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习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参与数学实验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应该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养为肯綮的三维结构。因此,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构建符合实际的、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逐渐走向开放,使我们的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七

本文尝试采用三度空间教学模式以创新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扩大教学效果。

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对高校大学生丰富文化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

然而,从安徽省内高校英美文学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进度有所加快,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的管理。

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本文拟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着手,在安徽省内高校英美文学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三度空间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上的尝试,以期促进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与学习。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人。

他们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该理论在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同时隐含了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

例如,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在教学目标中,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以外,其他都是次要的。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2]。

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由个人自主发起、使个人整体投入学习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十分重要。

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教师的定位也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该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3]。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还是给予学生绝对的学习自由,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学生与教师都应客观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理性对待教与学的关系。

人本主义学习的相关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三度空间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安徽省内高校英美文学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当今信息时代下e?鄄learning的启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应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顺应时代发展。

美国的罗杰斯()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人本主义理论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方针。

他提倡“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安徽省内高校为分析目标,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撑依据,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元认知教育理论中的关于自主学习,培养独立人格的精华部分,从而提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三度空间”教学模式。

三度空间教学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专门针对英美文学教学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教师课堂空间、本我主体空间以及会话资源空间三个层次展开讨论。

2.1教师课堂空间。

在问卷调查中,从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部分同学进行的无选项调查可以了解到,安徽省高校中,文学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师根据教材照本宣科,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再进入作品选读;由于时间限制,以应试为导向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则不教;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以观看电影代替作品选读的讲解等。

而调查结果中,85%的调查者不满意现有的教学模式,希望教师能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发挥的空间。

可见,教师这种倾向于以管理者的身份主宰课堂,习惯于把文学知识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期望。

而教师课堂空间则强调教学主体应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相关文学知识呈现、解释、传授给学生,更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学知识,提高文学学习能力与批评能力。

为此,对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助于构建教师课堂空间:(1)教师要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学生提问。

如,在《嘉莉妹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阶段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并提出思考问题,如:嘉莉的美国梦是什么?她的美国梦实现了吗?最终她觉得幸福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和老师相互讨论作答。

而针对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教师还应注意给予有效点评,在提出不足之处的同时还应指出亮点进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2)探究性教学。

美国的伯克莱大学校长美籍华人田长霖教授认为,“教书有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能把学生教得很透彻,就是要给他留一个地方,让他了解一大部分,提高他的兴趣,最后30%一定让他不懂,让他自己去钻[4]。”而探究性教学则就是这样一个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得出结论并批判结论的过程,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文学的学习。

还以《嘉莉妹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后,可与学生一起针对《嘉莉妹妹》的主题进行探讨、确定出一个议题,如:探究《嘉莉妹妹》与《苔丝》的主题之比较。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嘉莉妹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自主学习了另一部文学作品《苔丝》,有助于广泛学习文学作品。

(3)个性化教学。

如今,青年学生崇拜偶像之风盛行,若文学教师因其个性化教学而魅力无穷、被学生所崇拜的话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文学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齐步走”现象,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变化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感召力、激励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2本我主体空间。

中国学者庞维国将“主动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5]。

所谓的本我主体空间,强调的就是学生应当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此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问。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师理应从几千年“师尊生卑”的传统思想中走出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

为了达到“能学”、“想学”、“会学”以及“坚持学”,学生必须有自己的主体学习空间。

为此,教师应当协助学生做到以下两点:(1)学习目标自己计划。

儒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当区别对待。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

针对该问题,210份有效问卷中,有92.17%的学生认为很合理,3.05%的学生认为教师制定比较合理,其余的无所谓。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新方法,教师应当给予重视。

(2)学习方法自己制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始终扮演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没有主动权,无法真正做到“动”起来。

学生自己制定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例如视频教学、远程学习等;或者小组交流,例如编排话剧、集体观看影视电影等;或者独立思考去分析文章,之后通过presentation等形式表达出来。

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做到鼓励学生自主制定学习方法的仅有12%。

英美文学课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空洞的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掌握英语技能的同时,领略熟悉异域文化。

方法无对错,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是好方法。

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自主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新时代的人才应该是有自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新时代的教师则是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开放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师。

2.3会话资源空间。

在三度空间教学模式中,会话交流空间是最为直观地表达教学模式的空间。

所谓的会话交流即是指学生在经历前两种空间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以丰富学习结构,扩充所学知识的一种空间。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大多忽略这一环节,正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09%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

设置会话交流空间,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学生们会更加深刻的了解文学作品,达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同时,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巩固,学生不再单纯的依附于教师,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该论文主要从网络资源方面提出以下方法:(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行分组,由教师给出话题,学生们自由讨论。

针对在学生主体空间中提倡的“学习方法自己制定”,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带上电脑和手机,利用网络大量而丰富的信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借鉴网络资源,弥补自己对文学作品了解的不足。

(2)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课后还可以通过建立讨论组、qq群、微博以及论坛等形式进行讨论。

保证了言论自由,符合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利于英美文学的教学,会话交流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新型通讯工具的运用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符合新时代英美学习的发展规律。

3.结语。

三度空间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问题,自由平等地交流、解决问题。

该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对高校文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经过多方资料、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出的,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文学教学的实践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158页.

[3]张庆宗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第27页.

[4]田长霖:《如何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第二卷,第二期.

[5]《课程教育研究》第12期.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八

一、趣味热身,创设良好氛围。

热身阶段主要是启动和复习阶段,活动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活学生的大脑和行动,让学生高兴起来,全部精力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即激发爱好,烘托学习氛围。二是激活已学知识。让已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活起来,即复习、巩固和灵活运用已学知识。

热身阶段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候、歌曲、歌谣、小诗、游戏、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流、问答活动、复述课文、专题汇报、小记者采访等等。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唱歌和说chant.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围绕目标,唱歌热身。所选唱的歌曲或歌谣要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尤其要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为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服务。如:在学了五官之后唱teddybear和head,shoulers,kneesandtoes;学了颜色内容之后唱coloursong;学了打招呼问候之后,唱hello和howareyou;学了家庭成员之后,唱fatherandmother;学了水果之后,唱anappleaday等等。这些歌曲的吟唱,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的内容,也为本节乃至本单元的目标进行了铺垫。

2、编排动作,师生同唱。我们可以根据歌曲内容编排动作,教师与学生互动互唱,营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无形中拉进了师与生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准备。

3、儿歌的内容可以选取书本上的,但教师若能把一些课堂教学中具有一些联系的知识编成简单易学的歌谣,则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既提高了记忆效果,又丰富了课堂教学。例如,学习介绍家庭成员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时,我便套用中文歌曲“两只老虎”的曲子教学生唱“thisismyfather.thisismyfather,iloveyou.iloveyou.”,并让一些学生戴上头饰边表演边唱。这不仅加强了句子的情景性,而且渗透了热爱父母和热爱家庭的情感教育。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急于进行新知的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温故过程切不可如蜻蜓点水,随意问答几句,要扎实铺垫,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巧妙呈现,激发学生求知欲。

呈现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包括语言直观和非语言直观,如动作、图片、实物、简笔画等)假设语言情景和交际情景。巧妙呈现教学内容,能突破课文框架的局限性,还能避免教学句型和单词的单调性,使学生在亲切的交际情境中,亲眼目睹、亲耳听到英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通过视听感知新的语言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

1、创设情境,使新知呈现生活化。

情境教学就是将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意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进行交际、交流,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要巧妙自然,尽量创设真实生活化的情景、形象直观.比如说我们在进行服装种类的教学时,可设计一个去购物的情景;在进行动物对话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去动物园看动物的的情景;在进行食物对话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去饭店就餐的情景。

2、运用游戏,使新知呈现趣味化。

游戏引入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趣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3、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使新知呈现直观化。

实物、图片、简笔画是通过人的眼睛直接、快速感知到的,是最常见的的直观教具。直观的手段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理解那些较抽象、较枯燥的教学内容。

4、运用多媒体,使新知呈现形象化。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直接把教学内容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段对话教学,主要场景就是小朋友和老师、爸爸去动物园游玩,要在教室里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不是很容易,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了。教学时,我通过课件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看得津津有味,一遍下来弄懂了课文的含义,再让他们跟着读,一个个兴致勃勃,学得可带劲了。这种视听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游戏操练,突破教学重难点。

操练是学生理解和巩固语言知识的过程,教师以呈现的内容为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通过多角度、多样化、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理解、熟悉、深化新知识。这是巩固新知的阶段,也是开展游戏活动的好时机。经过新知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必须通过练习来消化,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使枯燥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如开火车、找朋友、抢答竞赛、角色表演、看图猜词、hideandseek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此环节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游戏是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2、操练的范围要广。设计游戏操练范围越广越好,不要一两个人做,让全员动起来。为激励全班学生参与可将头饰或名片卡贴在黑板上采取学生集体表演的形式进行;如只有两个人物,可采取全班对半或男女生集体表演的形式,三个以上角色的,可以师生共同参与。

3、操练的形式要多样。如在师生之间、同位之间、男女生之间、前后排之间、左右排之间操练等各种形式交互使用,丰富操练形式;游戏操练形式也可异彩纷呈。“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应不断收集游戏、设计翻新新游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九

1.一个主题:“先学后教,自主合作。”“先学后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所谓“后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所谓“自主合作”,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2.四个板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释疑点拨、归纳总结。(1)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中自学。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依据导学案进行有效预习;在课堂中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2)合作探究:包括师生合作探究和生生合作探究。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探究。(3)释疑点拨:包括答疑解惑和方法指导。重点讲解学生的疑难点和易错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4)归纳总结:包括阶段性总结和整体性总结。根据课型和内容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做好整堂课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七个步骤。

编写学案—据案自学—交流讨论—释疑点拨—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巩固迁移。每个班级将学生经过优化组合,分成6~8个小组,每小组由学习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各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具体来说,重点抓好如下环节:

1.自学前的指导。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达到什么要求等。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生自学。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3.释疑点拨。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该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点拨的内容。点拨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二是要明确点拨的方式;三是要明确点拨的要求。

4.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题。其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检测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是极为有利的。

5.反馈矫正。反馈矫正就是学生完成检测后,教师公布答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所反馈的问题并结合巡堂时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纠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

第一步:独学。要求:找出问题。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4.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对学、群学。要求:尝试解决问题。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要求: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1.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我个人认为好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具体体现在: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3.第二次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要求:生成能力。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一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事业现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要转变,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构成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如何去理解创新精神呢?我们不能将创新惟一理解成问题解决,应当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建构主义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核心观点在于:学习并非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就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肯定而言,建构主义无疑有其积极的方面,并构成了对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严重挑战。在数学课上培养创新意识,从原问题创作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更有效的做出新问题。而教师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确定难点、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的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着重了解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数学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如何。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波利亚指出:“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类的天赋,正是绕过障碍,在眼前无捷径的情况下迂回的能力使聪明的动物高出愚笨的动物,使人高出最聪明的动物,并使聪明的人高出愚笨的人。”在波利亚看来,这也就清楚的表明了数学教育应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的目标。而问题解决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启发法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解题活动、特别是已有的成功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一般性的思维方法或模式,而后者在今后的解题活动中就可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它会给你指出整个或部分解题途径,它或多或少的清楚地向你建议该怎么做。

数学启发法的用途不限于任何题目,我们的问题可以是代数的或几何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理论的或实际的。这种思维方法是与普通意识十分一致的,没有任何勉强做作,从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十分易于接受,并能自然而然的加以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将各种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接受数学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中有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很难解释清楚,而且比较费时间,通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计算机进行几何图形的动画模拟,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多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多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多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转变为学生的认知。

四、坚持教与学的反思。

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言,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或当我们接触到它的某个特例时,就构成了对于人们记忆的一种刺激,处于长时记忆之中的某种东西并因此而得到了激活。概念意象具有丰富性、个体性、相关性,概念意象的各个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例如,就函数概念的理解而言,学生往往将其看成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即是由给定的自变量的值进而去求取相应的函数值,但是关于函数概念的心智图像则又往往表现为一条光滑的、连续的曲线,从而事实上就体现了整合的观点,也即是将函数看成为一个单一的对象。概念意象还具可变性,概念意象并非某种先验的、绝对不变的东西,而依赖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并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例如,上面所提及的,就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而言,其心智图像主要表现为一条光滑的、连续的曲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直接结果,即是由于教学中所呈现的函数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这种意象有并非永远不变的,恰恰相反,随着学生经验的增加,特别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引入恰当的反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相应的不正确观念就可能逐步得到纠正。

坚持教学的反与思,积累教学经验,推进探究的深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发现、探究,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二

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现代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供你参考!

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六届“黄河口之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于永正老师及周象霞等几位老师的课和李家栋老师的报告。他们的课精彩纷呈,出神入化。我亲身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教师风范,受益匪浅,从于老师的课中,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重视基本语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通顺的表达。而于老师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是注意培养语感,重视朗读在感悟中的作用。于老师说过:“语文的味在哪里?在朗读里。”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课堂上,于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对文本的讲解,只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读书就像说话那么自然、流畅,让学生在语言精美处驻足鉴赏,反复涵咏,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感悟,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以此来教会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为孩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二、文意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指在学习和训练中感知、感悟,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工具性则体现在字、词、句、篇上。教学不仅使学生从语言获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还应该让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文字的识记、理解,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教学,教出的学生高分低能,翻开我们的。

作文。

本不难看出,十个学生中有三个句子不通顺,五个流水账,两个学生写得稍具体,还是抄的优秀作文,表达能力极差。而于老师就十分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使学生明了深邃的思想情感要借助高质量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并较成功地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平等对话。

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于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说:“谁能认真读书我就摸摸他的头”;每次板书,六十多岁的他都要半蹲下身子,为的是不遮挡孩子的视线,让孩子看清字的写法。于老师坚持“蹲下来看学生”,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这是一种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课堂是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呵护其难得的参与热情,保护其稚嫩的思维幼芽,哪怕是幼稚的、肤浅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上才会出现小手如林的现象,那我们就不必抱怨甚至怒斥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了。

于老师的课厚重质朴,从容自若,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在大兴多媒体教学的今天,于老师用一本书,一支笔,用实实在在的板书、朗读,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听于老师的课,就像面对秋天的田野那么沉静。这次听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还时时沉醉在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中。我将在于老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重建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就在于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此种认识,就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来培养,而不应把他们视为“应试的机器”或是“可填塞的容器”,而不断灌输知识,施加压力,因而限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教学模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疑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课程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拉开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这标志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新课改对全体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英语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去交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

三、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语和听力,还能让他们不断的回顾单词以及语法。

在教学方面,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youallthesame.”以表示鼓励。这样他们会因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面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课文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知识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这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

总而言之,教师要使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须叟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变学习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有创造性的未来建设者,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事业现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要转变,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构成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如何去理解创新精神呢?我们不能将创新惟一理解成问题解决,应当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建构主义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核心观点在于:学习并非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就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肯定而言,建构主义无疑有其积极的方面,并构成了对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严重挑战。在数学课上培养创新意识,从原问题创作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更有效的做出新问题。而教师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确定难点、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的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着重了解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数学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如何。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波利亚指出:“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类的天赋,正是绕过障碍,在眼前无捷径的情况下迂回的能力使聪明的动物高出愚笨的动物,使人高出最聪明的动物,并使聪明的人高出愚笨的人。”在波利亚看来,这也就清楚的表明了数学教育应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的目标。而问题解决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启发法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解题活动、特别是已有的成功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一般性的思维方法或模式,而后者在今后的解题活动中就可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它会给你指出整个或部分解题途径,它或多或少的清楚地向你建议该怎么做。

数学启发法的用途不限于任何题目,我们的问题可以是代数的或几何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理论的或实际的。这种思维方法是与普通意识十分一致的,没有任何勉强做作,从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十分易于接受,并能自然而然的加以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将各种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接受数学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中有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很难解释清楚,而且比较费时间,通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计算机进行几何图形的动画模拟,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多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多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多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转变为学生的认知。

四、坚持教与学的反思。

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言,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或当我们接触到它的某个特例时,就构成了对于人们记忆的一种刺激,处于长时记忆之中的某种东西并因此而得到了激活。概念意象具有丰富性、个体性、相关性,概念意象的各个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例如,就函数概念的理解而言,学生往往将其看成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即是由给定的自变量的值进而去求取相应的函数值,但是关于函数概念的心智图像则又往往表现为一条光滑的、连续的曲线,从而事实上就体现了整合的观点,也即是将函数看成为一个单一的对象。概念意象还具可变性,概念意象并非某种先验的、绝对不变的东西,而依赖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并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例如,上面所提及的,就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而言,其心智图像主要表现为一条光滑的、连续的曲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直接结果,即是由于教学中所呈现的函数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这种意象有并非永远不变的,恰恰相反,随着学生经验的增加,特别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引入恰当的反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相应的不正确观念就可能逐步得到纠正。

坚持教学的反与思,积累教学经验,推进探究的深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发现、探究,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三

本次学习分享内容围绕的是南通的学导课堂模式,提到教学模式,我就想到了乡村小学英语培育站本月的阅读书目《教学模式》,此书的译者强调“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在任何时候适合所有的学生,优秀的教学往往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组合而成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变化,教育过程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也就使得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南通的学导课堂模式正是南通教育人顺应时代要求和当今学生特点而提出的新教学,它以“学导案”、“思维导图”和“小组学习”为中心串联课堂。看了《教学模式》一书后,我觉得与其说它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不如说它几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如社会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等。

《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请大家思考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还是要交给他们如何学习内容?《教学模式》认为是“培养高质量的学习者。”也就是后者。“教师要能够组织学生深入地进行认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活动结果。”南通的学导课堂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南通的学导课堂模式突出“学导案”、“思维导图”和“小组学习”。学导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是教师所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导案和思维导图的指引下以小组合作形式评价组内成员的作业情况,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关注每个学生个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的作业只能得几分,这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单纯地布置任务、划分小组,教师需要积极地训练学生更有效地合作和积极地相互依存,教学模式提到合作学习效率训练时说简单的手势能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南通的教师对小组合作中成员展示的基本动作做了规定,如斜向或正向面对报告者,手指题目关键处,声音洪亮,环视全体学生等,正是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南通学校对教师课堂做了规定,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教学模式一书中在非指导性教学说到“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激活学生、发展学生。

(二)课堂模式:“三三六”模式。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一)搞好数学预习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预习是落实“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关键。上好数学预习课,关键在于编制数学预习提纲。

数学预习提纲遵循着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把学生学习的每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技巧都编制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

1、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1)》时老师给学生编制了以下预习问题: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时,有这么一节课:

《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教材中把正弦、余弦、正切混在一起一共提了三个问题,如果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问题进行预习会远远达不到老师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老师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预习,在黑板的一个版块上老师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60°角)。在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个问题:

(1)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

(2)请你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

(3)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

(4)请同学们比较以下函数值的大小。

下面的余弦、正切的预习仍然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问题,本节课的预习效果就会很理想。

3、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创设情景法。在预习《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以下情景:

在某加工厂,工人张师傅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他想在一块三角形铁皮上截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可是这样的圆怎样才能把它画出来呢?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能帮助工人张师傅完成这个任务吗?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预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编制错例法。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有好多内容学生往往感觉到会,但是做却做不对。对这种会而不对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编制错例,某某同学在解答某某问题时,是这样进行解答的……他的解答正确吗?有什么错误?怎么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这种做法来源于学生,又返回到学生中间,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预习问题的设计以及预习练习的配置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要减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预习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预习提纲的出示方式:

(1)刻制在试卷上。

(2)出示在黑板上。

(3)出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预习课是落实“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预习提纲则是上好预习课的关键。在预习提纲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的学习,而不是“大撒鹰”。

预习课中教师的作用:

(1)编制预习提纲。预习提纲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编制出适合我们孩子自己的、有特点的预习提纲。

(2)老师要做好预习指导。当孩子们进行预习的时候,老师要参与到各小组中去,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通过观察、提问、询问,了解孩子们所涉及到的每一个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遇到共性疑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度过预习难关,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在学生预习《圆综合证明题》时,有一道比例线段的证明题好多同学遇到了困难。有的同学拿着材料对老师说:“这道题准出错了!你看,要证这个等积式,我把它化成比例式。可是这两条边在直角三角形中,这两条边在钝角三角形中。我们怎么样也不会证明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相似啊?”面对学生的这种共性疑难,我只给学生提示了一个字:“换!”怎么换?学生在初二曾经经历过换线段或换比例进行证明的例子,有了老师的提示,学生在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发现:这道题不仅换线段能进行证明,换比例同样也能证明!

(3)老师要搜集好预习疑难。在预习过程中,哪些问题出错率高?哪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比较大?这些内容将是展示课中的展示重点,使我们的展示课做到有的放矢。

(二)上好数学展示课,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1、数学展示课展示什么。

我们遵循这么一个展示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的展示对象。

2、怎么展示。

(1)讲解,主要是学生讲解。

(2)不同方法的反馈,当一个同学讲解完以后,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还可以讲解其它的方法。

(3)点评。

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的错误、辅助线的添加、辅助线的添加规律、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一题多解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3、展示课中的教师干些什么。

在展示课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策划者、评价者、规律的提升与拔高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在展示课上,教师的作用:

(1)追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对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不能排除学生们对问题总结的准确性。教师应现场编制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再思考,重新在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从而达到由不理想到理想,由不到位到到位。

(2)点评。

由老师精辟的点评,让学生们把知识变为技能。

(3)拓展。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将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其形成知识网络。

(4)提升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总结出规律。

(5)评价。

老师应在学生们展示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其亮点,对学生们的表现及时进行赏识与表扬。

(三)搞好反馈课,重视弱势群体的达标情况。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把反馈课作为一个小环节出现。是展示课以后的,预习课的一个头儿。我们利用5-10分钟时间,学生们预习了,展示了,能否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呢?反馈课应该起了这样的目的。

1、反馈课上的作法。

采用相邻同学不做相同的题目,许有同学进行黑板板演。杜郎口中学的黑板特别多,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同学,都能够达到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利用黑板,将同学们的问题在上面进行现场展示。通过这些,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反馈课上的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重点问题。另一个重点是重点学生。重点问题指的是在展示课中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们看一遍这些题目。重点学生指的是数学课上的差生。让这些差生每天都在老师的关注中,每天都在老师的帮扶中,每天都在转化中。

3、反馈课上的三个目的。

(1)检测。起达标测评的目的。

(2)帮扶。学生们在进行反馈的同时,老师看一下所有同学,尤其是数学差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帮扶,或优生教差生。

(3)集中点评。全班同学做的是两个题。不同的同学做同一题出现共性的错误,老师用彩笔把其画出,进行集中点评。

(四)数学课中的新做法。

1、我们针对初一、初二数学课,内容比较简单,独立性比较强,没必要预习一节,展示一节。我们的做法是:在一堂课中,预习半节,展示半节,先预习,后展示。边预习,边展示。既有预习,又有展示。

2、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把对学生的精彩的点评语写在黑板上,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上课效率。

3、在数学课上,实施了学生提问学生。为了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数学差生的听课注意力,我们在每一节课中实施了学生提问学生。展示完了的小组随机抽取其他组数学成绩较弱的同学,通过其回答的问题,看看是否在认真听课。通过这种方法,提高每个同学听课的注意力。增加了生生互动,也避免了老师提问学生中,学生乱答的情况。

4、我们将数学展示课的内容专题化。现在,我们数学课堂上,尤其是复习课、练习课,为了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形成技能,进行专题化复习。

5、让学生们将穿插巩固这个环节融到展示课的全过程中。以往的穿插巩固,是同学们展示完了,再留下5分钟,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现在我们将穿插巩固融到展示课的全过程中,我们在讲解完之后,通过老师提问、学生提问来督促、了解其他组的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情况。

6、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常抓学生们的失误。

(1)同学们在板演前,先给自己写一个鼓励语、激励语言。

(2)将学生的失误纳入到小组量化管理。

(五)数学课中备课的重点。

杜郎口中学的备课,由传统下的主备知识,转化到现在备以下几个方面。

1、备展示形式。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展示。

2、备预见性问题。

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什么困难,有可能出现什么错误。

3、备预见性措施。

当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出现这种困难的时候,出现这种错误的时候,老师将如何去追问。

4、备点评语。

通过哪一种形式,想让学生们形成什么技能,老师先进行总结。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我最近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一些数学教学改革经验。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南山区课改,洋思中学、郑州四中、东庐中学和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洋思中学推行“先学后教,当堂完成”教学模式,是一次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的解放。郑州四中“三环节”教学努力把课堂变学堂。东庐中学改革备课模式,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了郑州四中和东庐中学改革的精髓,是在洋思中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又一次解放。四校经验虽好,但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学校;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虽然不错,但未必适合我们的学生,未必适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与我们自身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理解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反思我们自己擅长的数学教学,丰富发展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超越我们的教学模式,避免“南橘北枳”现象发生。

我觉得学习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还是开阔了我们数学教师的眼界,增长了我们数学教师的见识,丰富了我们数学教师的阅历。杜郎口中学旨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杜郎口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意义的动起来,“动”意味着进步,意味着成长,意味着学生生命活力的释放。其教改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杜郎口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形成具有它特定的环境和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老师能正视问题,不等不靠,根据自身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来源,认真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应在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的条件下适合学生发展的路。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是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不能把学习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演化为简单的模式模仿。如果只是模仿一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达不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反而失得其反。教学不是做秀,适合我们数学老师自己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是几天就能形成的。

我们学习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要善于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善于将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数学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中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风格,在学习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中要反思总结和完善我们已有的数学教学风格。在反思总结和完善的我们数学教学风格中坚守我们数学老师自己多年来已经成功的地方——适合自己的,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学就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模式。我们要深刻领会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以丰富发展我们自己成功的地方,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教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改变自己有特色的数学教学风格。通过学习理解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反思我们自己擅长的数学教学,探讨适合我们自己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且能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超越我们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数学教学风格,持之以恒,创造出适合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

这才是我们数学老师学习杜郎口数学教学模式的真正目的。

(一)杜郎口的课堂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方法。

杜郎口的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们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他们才思敏捷、侃侃而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他们特别善于组织展示、点评设疑、总结规律。学习杜口中学的老师门日复一日的培养、学习他们的科学训练的方法、学习他们对学生潜能挖掘方式的不断探索、学习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

(二)杜郎口精彩的课堂源于立体式的激励法,学习他们激励学生的方法。

我们的课堂很难到他们的这种热火朝天,精彩纷呈的效果,讲来讲去就那么几个学生,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的一言堂。那么杜郎口的秘诀在哪呢?答案是:激励、激励、再激励;或者说:评价、评价再评价;让激励和评价无时无处不在,达到全方位、立体式。如:小组内有时对组员的评价,班级有对小组的评价,年级有对班级的评价,任课教师课堂上有随机评价,评价呈现方式有口头的、有笔头的、有板面的,场合有小范围的,也有全校校评的,奖励并不见得是物质的,更重要是精神上的,一次免费的照片,一个小小的刮刮卡,一句表扬的话,一幅上墙的带照片的标语,一张张构思奇妙的诸如“擂台霸主”的胸卡等,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集体观念。所以课堂上你争我抢、你说我讲,精彩便是必然的了。

(三)杜郎口三环节教学的关键是预习,学习他们引导组织学生预习的方法。

展示环节很精彩,但来自于扎实的预习环节,其预习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编制学案(或教案),必须有梯度、科学、合理,能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另外,还要抓学生的预习笔记的完成,让学生养成写预习笔记的学习习惯,只要预习好了,后面的展示、反馈课就容易上了,所以杜郎口提出“预习不好的课不能展示”,其道理也在于此,故,学习杜郎口要学好他们上预习课的方法。

(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是动态的,学习他们要创新的学习他们的理念。

我认为要把杜郎口中学的这种改革,当成一种理念去学要学其神,而不能只学其形,他们的课改精髓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的精彩交给学生去演绎,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者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至于如何上好三环节的课,怎样体现“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怎样小组合作、怎样激励学生等等,只是各种体现形式了,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结合校情、拓展、延伸,也许能创造性的设置更活泼、更科学、更高效的形式。我们到杜郎口不是来取“鱼”,而是来求取“钓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亦步亦趋,画虎不成反类犬。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五

1.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2.课程标准。

通俗的理解,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3.课程改革。

由于时代的挑战,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现行的诸如教学观念落后,教育内容比较陈旧,方法单一,学习方式被动,学生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评价目标、内容、方式手段单一;过于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等教育状况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教师,教师尽可能的少讲或不讲,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作为活动框架和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比较熟悉的几种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陕西横水一中的“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6.讲学稿。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从1999年起就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讲学稿源于新的备课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准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7.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

1.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犹豫中有所动摇,在动摇中有所转变。

通过学校组织的几次观摩、参观、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已成为一些教师的自觉行动。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新课改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实现了教师由传统讲授到点拨引导的转变,“生进师退”的理念得到初步体现。

2.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通过高效课堂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讽刺挖苦的少了,激励评价的多了;“填鸭式满堂灌”的少了,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多了。师生之间初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式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激情和快乐、尊重与理解、民主与和谐的气氛逐渐浓厚了。

3.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逐渐活了起来。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会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尤其是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展演的指导、教学语言表达等都得到了细化训练,师生的潜能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很好的释放,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教学状态、课堂氛围、课堂秩序均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三、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

由于我校是课改的实验阶段,部分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及执行方面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

1.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改变其教学观念。

让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是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学校不仅要有坚强的领导、健全的管理、评价机制,而且要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来培训、指导教师进行课改,很多教师有课改的热情,却迷茫于不知从何去做、怎样去做。

2.尽快形成与高效课堂改革相配套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尽管各部门都能够努力积极探究,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但一系列的评价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相对滞后,影响了教师开展课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要尽快探索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

不论哪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成熟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我校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储蓄有生力量尤其重要。要让教师理解我们教学模式的内涵,较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积极稳步推进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

4.影响教改工作推进的一些苗头性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1)部分教师在外观摩、学习后,不深入学习和钻研,没有抓住其教改实验的精髓。(2)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认识不足,因而参与积极性不高。(3)全校上下关注、支持“高效课堂”改革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加之课改实验不是整校推进,下一年度是否在这个班级任课还不一定,因此,部分班主任、科任教师在课改的相关工作落实上不够积极。(4)少数基础较好、智商较高、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争取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但一些反应较慢、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就很少有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苗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六

本模式以学生自主先学为先导,以合作研讨、多向互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当堂训练、即时反馈为效能保障的崭新课堂教学模式。

2是指施教方案的两个角度:教与学的设计角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突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没有了学的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盲目的,很容易陷于低效甚至无效;而没有了教的学则是无僵之马,无鞘之剑,极有可能偏离重心,使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3是指三个“三”,即是三种教学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个时段(课前设计、课中巡查、课后反思)、三个关注(学生的角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的角度: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怎么样)。

1.自学——提前预习,自主先学。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自主独立学习,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努力发现新问题,为合作讨论做准备。

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中并不轻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设计预习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预测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要关注学习“弱势群体”;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预习”,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线索。

在整个“预习”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询问,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不要“输”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上。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要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合作研讨”做好准备。

——以上环节重点体现“先学”,鼓励学生超前学习,利用自习、早读及课余时间完善“预习”教材,让学生通过联想、摹仿和探究等手段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体验解决教材中的新问题,知晓哪些内容是单靠自己是不能解决的,其要义在于“不教而教”。

2.合作——合作研讨,重点突破。

在班级内形成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广泛多向对话,以交流“先学”成果与疑问,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

——这一环节重点是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形下,让学生解决自己“不能”的问题,自己“不能”,也许小组内其他同学“能”;本小组“不能”,或许其他小组“能”;各小组都“不能”,小组之间经过讨论也许就会成为“可能”。有可能让学生学,教师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重在激活,组织、主持小组内讨论与小组间讨论的持续进行,并激励学生将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教师依据情形,适时点拨、梳理和引导。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以学定教”,没有了学的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盲目的,很容易陷于低效甚至无效;而没有了教的学则是无僵之马,无鞘之剑,极有可能偏离重心,使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教师必须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通过训练、测试、展示等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予以精当点评总结(自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

——此环节重点解决“消化巩固”问题。会做才是真会,课堂上务必做到即时反馈,当堂训练。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七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

1.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借助于多媒体的声、色、光等丰富的媒体优势,给学生以形、色、声、体等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与启发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有所获,练有所成。

3、合作交流。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合作教学理念。合作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长方体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4、拓展训练。

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促进愉悦检验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将巩固、应用和拓展、延伸相结合。适当融入一些与之密切联系,有利于扎实基础、开阔视野、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把活动与课外活动、社会生活衔接起来,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如:在教学“确定方位”时,课后我布置学生分小组观察了解学校四周围的建筑物,并以学校为观测点,说一说这些建筑物在学校的所在位置。这样,让学生在实际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使愉悦情感检验得到升华。

在《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习气,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引导学习,“授予”训练,基本技能“导航”开窍。“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体精神。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八

我校新课程课堂模式《“以展示促自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举行着。学校校长牵头,教导处、教研组认真进行研讨。我们决定以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以展示促自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建立一种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根据学校在六年级1—3班进行实验,鼓励其他教师也行动起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改变原有的陈旧教法,真正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融汇于我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制度管理、人文管理完美地融合于一体。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将我校建设为人们满意的学校。

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问题用课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发预习提纲,接着同学用15-20分钟的时间看课本。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的课堂是好学生表演的舞台,而“以展示促自主”则是把目光首先放在了差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暴露缺点和错误,给其他同学思考和研究的平台,给学生“兵教兵”的机会。这种做法背后所谓的差生会的其他学生更不在话下的观点确实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在这种尝试背后感受更深的是“差生开始害怕了”,他们意识到自己一定会成为老师第一个提问的对象,所以以往那种东摸摸,西看看的现象很少出现了,努力应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首要任务,有了这种“怕”做前提,课堂常规也有了起色。

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上课提问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好知识的必用方法了。在提问过程中,一个相同的问题可能要同时问四五个同学,有时一个问题通过几个同学象成语接龙一样共同完成。这些对学生们认真读课本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提问时,提问的对象要因题而异,对于学习差些的同学,我们可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原来不爱学的同学通过自学,能完成这些任务,老师就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对于复杂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叫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回答完毕后,再让其他同学再评判正确与否。

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有些句子很优美,可是要怎样读才能把文中的重点句子读出感情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来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在小组中,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谁愿意挑战自己,就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崔浩掀范读给同学听;有的是四人小组齐读;有的想读就站起来读;最后讨论总结谁读得最好,就采用了谁的读法。整个过程在说、读、讨论的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推陈出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十九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共同提高,但合作交流仅仅是小组学习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课型、不同的阶段适时、适度的采取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在练习课中,自主练习在先,合作交流应放在后面,而且应该注意合作的时间和形式;预习课也应该是自主探究在先,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后。也就是说,确实有必要合作的再合作,而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合作,提高合作的实效性,漫无目的的合作交流其实是对课堂的浪费。

展示也就是学生把自己已经预习好的知识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前提是把好预习关,只有会了才能表达得明白,只有存在不明白问题的同学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去听。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的领悟能力确实是存在差异的,展示也是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展示后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检查。也就是说预习关是上好展示课的有力保障,反馈课是对展示课的有效评价,二者缺一不可!

展示课中我采取了一定措施,避免小组内的一言堂,让每个同学都敢于表达。因为我个人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和讲解一个题目一样值得表扬。另外,我认为教师指定展示课“小主持人”的办法也不是很可取,一个原因是其他学生的心理能否接受,二是教师的引领作用转嫁给了“小主持人”,三是这名“小主持人”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学好知识,而是变成了怎么主持好自己的“节目”! 在学校上学期进行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框架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性为主要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目标,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核心任务,灵活运用并逐步完善这次课堂改革。

1、自学探究课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新授、练习、复习还是讲评,我们都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新授课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新知识的时间,充分相信“中学的课本学生自己是能看懂的”,老师需要做的,仅仅是那些学生把握不准的知识点,或者是帮助那些对知识理解不够准确的学生;练习课中,学生练习前也给予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教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大家都不能解决或者是都把握不准的问题,其他的,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去自己解决,或者是小组解决;复习课中,把知识点的复习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扫清知识障碍、自己去梳理知识结构,比老师在讲台上一遍遍讲解应该更有实效;讲评课时,在试卷下发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去自己寻找问题,自己改正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老师需要做的仅仅是那些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要比老师从头到尾的讲解效果好的多。自学探究的实质是相信学生能力,相信学生的能力,是对时间的合理高效利用,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是我校一贯坚持的“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2、合作交流课

前面提到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部分问题学生自己不能解决。设置这类课型的目的是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交流必须有度,必须坚持“自主、互助”课堂教学中的三条最大极限原则,切实考虑到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合作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积极发言、踊跃解决问题。

3、展示提高课

在充分的自学和合作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充分战士自我的机会,使他们“从会做,到会讲”,实现了一个对知识驾御能力的质的飞跃,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理解的层次,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积极发言,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里,要紧密联系小组实际,避免每次发言的都是那几个学习好的,或者展示的过程中稍有不当,同学或老师便白眼想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寻找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4、巩固总结课

巩固所学知识,总结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总结。总结的过程要适度的对学生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经常性的进行总结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形成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感悟进行反思,使他们不断的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对今后的学习生活积累丰富的财富。

5、反馈提高课

对所学知识抽取部分重点或典型题目进行反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利手段,敦促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反馈的题目不宜太多、太杂,一般是学习过程中出现过的原题或类似题目,控制在3分钟之内完成。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课堂,更加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仅仅是我在实践“自主、互助”教学模式过程中的一点点体会,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篇二十

胡林,吴新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摘要: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为了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基本模式,评价课堂教学宜“六看”,即看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功底、教学效果。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的进步,才能使教师真正能上好一堂课。关键词:课堂评价;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胡林(1972-),男,江西分宜人,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消费行为;吴新玲,女,河南信阳人,管理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管理学院营销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双语教学。

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为了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应该有一个基本模式,于是就萌生了把感觉格式化的设想。经过二十年时间的教学和与同行相互听课之后,尤其是听了二十几位“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课和四次“教学示范观摩课”,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启迪:“教学没有理念不行,理念是导向;只有理念没有模式也不行,模式规定了格局和程序。”于是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把评价课堂教学归结为“六看”,笔者结合曾听过的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课,今写出来,以作引玉之砖。

一、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三维关系的处理,是校、系、课三层次定位的统一。第一层次是学院培养人才的定位:大学本科,财经类,“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第二层次是系部培养人才的定位,关键是对学院目标的落实以及学校与系部目标的衔接,既符合整体目标又有各专业特色。第三层次是课程教学与培养人才的定位,学校、系部的定位最后都要落实在课堂,贯彻到教师的行动之中。课程结构要体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定位,围绕共同目标,各有侧重,当好主角和配角。

二、看教材处理。

教材就是常说的课本,课本为一课之本也!为此,首先要选好教材,再是要处理好教案与教材的关系。既要准确传授科学知识,更要注意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要紧扣教材,不能丢开教材而云里雾里地添油加醋,照本宣科也必然不受学生欢迎,较高的境界是与教材若即若离。

笔者曾听过经济系一个教师教《经济法》课程,在讲授“效力待定合同”一节时,教学进程的第一环节是:从一个小学生到商家购手机的生活案例开始引入“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接着对概念进行层层辨析;第二环节,对概念的理解进行引申与迁移,引导并启发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感知的事件对效力待定合同的类型进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第三环节,回到《合同法》相关法条的阐释,并分析当前《合同法》在“效力待定”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对正在征求意见的《精神卫生法》(草案)针对前述缺陷所作的新规做了简要提示,还提请学生对该网络资源进行关注;第四环节,提出两个案例,师生互动进行分析;第五环节,小结效力待定合同的'类型,布置案例讨论作业。

该教师的课从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出有效的法律问题,以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学习化、学习内容应用化的信息情境为创建思路、处理教材内容,力求使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映射出严肃的相关法律问题,使现实问题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课堂热门话题;通过辨析式、引申式的师生对话活动,进行概念的演绎迁移,进而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效力待定合同的类型;课中还对相关法条进行诊断性的评析,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与已有法条规定之间的矛盾提出自己的质疑,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更来自现实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了活化。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首先是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包括实际性、独创性、清晰性、效果性等。再是课堂结构安排,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包括讲授各部分内容的时间结构、讲授原理与举例的时间结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结构等。

一位外语系教师的一堂专业英语课、课堂教学节录:他满怀热情地走上讲台后,就让学生以“理解家的感觉”为题进行师生互动的问答游戏,引入新课内容,然后通过学生课文阅读、填空练习、词汇讲解、视频听说、同义词辨析、课堂提问、连接式练习、文章写作结构与写作方法分析、列举巩固、学生小纸条练习与评点、作业布置等环节,使课堂成了一个学习与思考的浓烈氛围,教师讲授紧扣主题环环紧凑,他始终面带微笑且充满着对学生的期望,使得同学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地参与师生的互动之中。

该教师的可贵之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对学生倾注着感情,重视学生的情感、灵性和天赋,课堂上充满着对“具体的学生”、“发展中的生命”、“开放的精神世界”的关注、理解和尊重,教学各环节程序设计、时间把握等都比较合理,整个过程倾心营造课堂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使“教”和“学”成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把“讲堂”变成了“学堂”。

四、看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教”与“学”方法的统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多样,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既要遵循常规,也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一位教市场营销的教师讲授《市场细分》一课时,以“如果要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你怎样切?”的思考画面作为开场白,引发学生踊跃参与讨论,然后将不同的切法得到不同苹果画面展示给大家,并且比喻“某个市场就像是一个苹果,市场细分就像切苹果,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细分可以细分出不同的子市场。”采用深入浅出、形象比喻、精泛结合的策略,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案例,更为值得赞赏的是她每次上课都给学生留“开放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及课后延伸学习用。

该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她非常善于把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知识观,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框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注意引导并且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不一定真的能对知识的发展做出客观、准确的预测和展望,但对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的确大有裨益。

五、看教学功底。

教师的业务功底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要素。首先是课件,课件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图文并茂,板书配合得当。其二是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有学者风度,仪表端庄,举止从容,热爱学生,富有感染力。其三是语言,教学是语言艺术,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清楚,语调高低适宜,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其四是操作,如今都用多媒体教学,对电脑等操作熟练,如ppt的隔多页查找,资料、网站链接等,一点即到。

前五看最后都体现在第六看上,无论做什么都得讲究效果。教学效果若要从人才培养整体目标上来讲,一时难以做出评判。但就一节课而言,必须达到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这里特别要注重的是: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精髓,也是大学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能力本位、认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关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应该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主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提出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大学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正确引导教学走向深入,有效推进优质教学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7729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