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教案中的资源和材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一
1、导语。(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2、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第2课时。
一、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2.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学生研讨,教师点拨:(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二、课堂练习。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1)(2)。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四、板书设计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祖国》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三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四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莱蒙托夫对“祖国”的认识。
(二)学习诗人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复杂感情于丰富意象的独特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莱蒙托夫是如何“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的?分析:诗人时刻向往着自由的田野,怀念家乡的池塘和森林,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飞向那可爱的大自然,投身到人民的怀抱。诗人对祖国的爱是因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爱,对人民的爱紧紧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爱是土生土长的,根深蒂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诚然,封建农奴制桎梏下的俄罗斯祖国,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优美富饶的大自然和淳朴乐观的俄罗斯人民是可爱的,而沙皇专制暴政给祖国带来的贫穷、落后和灾难却是可憎的。这种复杂的情感,是黑暗年月一个正直爱国诗人所常有的。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发表了他的重要诗作《祖国》。他把祖国一分为二,他否定了用“鲜血换来的光荣”的祖国,指出热爱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表达了他对祖国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二)诗人是如何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的?
分析:《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辽阔的森林草原,奔涌的大河,同幽静的村落小路,闪光的白桦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再轻轻抹上一层薄雾轻烟,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充满浓郁的诗意。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把视觉、听觉、嗅觉全都调动起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洋溢着俄罗斯生活气息的绝妙的民俗图。在这首短诗里,我们不但能看到草原、村落、家舍、灯火,听到林涛的呼啸、激浪的澎湃和农人的欢歌笑语,还仿佛能闻到谷茬焚烧后青烟的气味和农家醇酒的醉人芳香。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诗作。
1.这首诗为4、5、6混合自由音步。译文长行每行基本上六顿,14个字;中行每行五顿,12个字;短行每行四顿,10个字。双行有韵。
2.在诵读基础上,把握作者对祖国悲喜交集的情感。
这首诗是莱蒙托夫整个创作生涯中对祖国主题逐步深化的总结。在对祖国主题的发掘上,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等诗人的传统。他用情感与理智之争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复杂感情,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俄罗斯形象,对俄罗斯的大自然和农村的典型景物作了精彩描写,明显体现了他创作后期风格的一些特点,对祖国悲喜交集的情感取代了早期愤世嫉俗的无穷忧伤。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立场的人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理解。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科夫曾于1839年发表过一篇题为《祖国》的诗,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了解内容大意。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说理。诗人以坚定雄辩的言辞驳斥了统治阶级所夸耀的那种虚假的、表面的爱国主义。“鲜血换来的光荣”,指的是沙皇帝国抵御外族侵略或向外扩张的战绩,也可指沙皇政府在镇压国内外人民的反抗方面犯下的累累罪行;“虔信”指的是百姓对沙皇的温顺和崇拜,也可指地主阶级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远古的珍贵传说”指的是沙皇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下的东正教的传说。这些都使莱蒙托夫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第二部分是写景。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却描绘了俄罗斯最普通的森林、草原、河流、小路、荒村、野火。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景色有些凄清冷落。那苍茫的夜色,那广漠的草原,那风中摇曳的森林,那荒村抖颤的灯火,仿佛都笼上一层阴郁惆怅的色彩,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节诗的后半部分,情调骤变,豁然开朗起来。那丰收的谷物,那农家茅屋温暖的灯火,还有淳朴农民无拘无束的笑,都给诗人带来无限喜悦和慰藉。尤其是节日夜晚,和农民的欢快畅饮,纵情狂舞,更使诗人青春焕发。
教师板书: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一。
2.比较赏析《祖国》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得到的启发写成300~400字的短论。
(提示:舒婷的诗按时序把祖国一分为二;莱蒙托夫的诗在同一时间内把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他热爱的是人民。)。
孤独的收割人。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诗所创造的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迷离的意境。
(二)体会这首诗表达的优美。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分析: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全诗自始自终没有回答。诗人运用沙漠里啼啭的夜莺和海岛上报春的杜鹃来衬托姑娘歌声的美妙,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诗人对姑娘歌声的惆怅和神往,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被激起多么强烈的内心情感。那么,又是什么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呢?也许因为英国人是伤感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明了。
(二)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分析: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的重要诗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的诗人如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影响。《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间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正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具体体现。华兹华斯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诗作。
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作中自由流畅的叙述和质朴自然的语言。
全诗八行一节,共4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后,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2.把握内容大意。
第1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诸如“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了收割女的孤寂。
第2节,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第3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唱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争,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第4节,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诗人在这里抒发了浓重的感情。
教师板书: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二、三。
2.比较《观刈麦》与《孤独的收割人》,将所获感受写成300~400字的文字。
〖小资料〗。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
在创作上,他们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的口语,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
他们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对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六
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蝈蝈与蛐蛐。
[1]。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蝈蝈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2]。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研讨与练习。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蝈蝈与蟋蟀。
济慈。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栖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七
祖国?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俄]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黑人谈河流。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八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九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黎胜)。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一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二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4古诗两首课时1课时设计人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 导入揭题。1、激趣导入。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 学习《春晓》。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作者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四、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生:齐读诗题。师: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生:自由读诗。师:谁能起来背诵一下?生:……师:你能用组词或猜一猜的方法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生:交流。师: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读。师: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生:鸟、风雨、花。
师: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生:“处处”“闻”“啼”
师: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生:知多少。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三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实践,再,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教案示例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一首写“路”的诗。
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5、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四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色。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2.诗配画。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五
本文由本站注册会员噯伱詠遠蘿卜友情上传,奖励该用户5点.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六
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12页 。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七
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示例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5、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八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乌兰汗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十九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朗读、讨论。
投影仪。
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乐音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大地的诗歌。
蛐蛐歌儿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十二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萤火虫。
泰戈尔。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823941.html】